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情识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情识趣》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是太了解林夕这个人,如其所言,现在内地说流行腰封,港台书留下将宣传内容印在封底,也是因为该书的大肆宣传才起的一读之念。

  还是蛮喜欢这种港台文人的杂文集,带一点不一样的生活细节,满足了人的好奇心。

  不过多透露内容了,4星。

  作为词人大名鼎鼎,没想到他的文章写得也让我读起来很上瘾。正规科班出身,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翻译,曾任过香港大学中文系助教,也做过编辑。做过影视方面的工作,现在全职写字。

  轻松但个人的思考浸入其中。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写人生社会百态。我选择的林太乙和林夕的书,真是太合我的需求了。

  谈心,要用心也要用巧,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有趣的方式,才能交心,不然便成了谈道,枯燥乏味,一本正经地。

  只从他人身上讨来火是会熄灭的。自身也要懂得成为火种,且懂得煽风点火,彼此取暖,交换温柔。否则,干柴独自燃烧,再璀璨,也终成枯木死灰。

  香港这个城市相对言语还是开放的,他从曾荫权用开心有有钱没有关系来回应贫富悬殊问题展开话题,提出富人在遭遇委屈时还有机会还自己清白,而穷人则不容易。提出港人的“经济人”标签可能有管治者误会或者一手促成。安贫乐道,古人有可去处,归隐去,现在人无处可去。

  同样的处境下,但也有可能有的人会保持良好品性,他提出心田耕耘法之说。

  过去的人和事,过就过,美好的不贪图重温,遗憾错失也不稀罕修正补漏。长了点见识智慧,用来改变个人的小历史,累啊。倒不如用长进了的心,去玩一副重新洗过的牌局。

  他在《来生想做哪国人?》,最后总结为,与其选择国籍,不若说,想过哪一种生活。人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社会制度很大程度决定了生活文化,选做哪国人,其实等于选择哪种制度哪种生活方式。

  苏东坡是他欣赏的,但是为作品和逸事。若把他人的苦难照单全收,社会环境有异,却是千古无差,谁想再多尝一遍?

  林夕讲了一件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事,黄霑劝一位想轻生的失恋女子的方式很独特,找一家夜市最热闹地方和时间去吃夜宵,待饱食再也提不起劲诉苦,更别提轻生: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死了就很可惜。“恋爱大过天”是假,“民以食为天”才是古今不易的真相。

  对老人家总是饭桌劝吃,后来逐渐理解,老一辈对于我们所谈话题所感总是太遥远太虚晃,觉得吃的好就是很安慰,万事大吉。

  世故一点好,但很世故就不够好了。中庸之道。但中庸拿捏不好,就成了平庸。

  林夕评星云大师所说“自由与民主虽然很重要,但如果有了自由民主,但世界不和平,人民不可以安乐生活,又有什么意义?”林夕分析到,若人民不快乐又不和平的世界,自由民主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有权不满现状改变现状。

  如目送,半生履历换唐诗四句。

  飞花入泥泥内有花气。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旅游是匆忙着赶着休闲,入境后反而未能深入其境。在一个城市工作的体会反而比纯旅游的收获立体得太多。当地人的工作模式、生活习惯,多开几次会和饭局,就比只看办公室外观多的多。

  提到往昔守着时限看电视,有发出如此感慨:也不知天下之大,还有很多可追之事,竟以被规限为乐,成为时间表的奴隶。莫非就因没有选择,才会培养出奴性,且还甘之如饴?

  失眠:新闻台(耳熟能详而没有意义的术语,单调的沉闷感)、巨著(沉重到不耐烦)

  林夕以香港市民的感受评论香港时政,社会热点。

  识

  桌上书品味给人看,枕边书口味自己留。

  很少人看很多人评论的,就是经典文学;很多人看没有人评论的,就是流行读物。

  开卷有益健康:怀着目的去看书,把所有书当成工具书,压力未免太大,就忽略看书的乐趣。

  某些时候看某些书是一种娱乐。

  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先行路,后读书,那路上的风景只是有景而无境了。

  感官式的赞叹。

  文字与画面结合,景于是变成了境。

  涨潮: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教学是要教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欺人篇:读的书太多,能入而不能出,应该用读来的知识跟不同层面的人好好沟通,从而相互都有得着。

  有些人以知识多对读书少的人缺少了包容心。

  读书人若只能与读书人沟通,或因懂得很多学术术语而自得其乐,读来的学问,出了“学院”就成火星密语,虽没有欺人之心,也有负了一身的学识。

  八卦本无害,但知道周易六十四卦更无碍。

  推荐阅读:韩非子《说难》,李斯《谏逐客书》,集感性理性。

  关于语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互动效果。不同语言文法有不一样的思考逻辑。多学一种语言,多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也更容易放眼国际,宽阔内心世界。

  看外语片的训练:先中文字幕,再英文字幕,最后不用字幕。

  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专注于创作,不会有商品和艺术品的分别心。

  林夕写了文艺和社会挂钩的一些小品文。曾荫权在职业一栏填了艺术家,艺术与政治,如山寨与名牌莫辨。

  识:

  一切过分的联想都是多余的。

  很多人认识林夕,是从一首首或悲或喜的歌声里,他并没有演唱,只是写了些歌词而已,而他写过的歌,现在竟有三千多首了,王菲的空灵,张国荣的惆怅,林宥嘉的悲伤,还有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手,都在他的词里,找到声音的归宿。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别人可以从你的身上,看到自己知识局限以外的世界,可以看到头脑外的风暴。

  所以,被题目吸引了。

  其实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深奥的学问了。

  知识分子,或者木讷呆板,不懂言爱。为什么会有如此刻板的印象?是否因为懂得了太多,才明白了语言的苍白无力。多说无益。索性,沉默。就让那一个个句子在脑海中出现,盘旋,萦绕,然后淡淡消退。

  识,如何辨识这个变幻的时代。如何识透对方,人性,人心。最可笑的是,我们竟然无法识透自己。无法读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像散沙那样,无梦想的游离在世界的边缘,秉持着所谓的与众不同。

  趣,这个是我先现阶段,最想最想掌握的技能了。什么时候,变得有趣,也成为了一门技能,难道这不应该是人类的本性吗?趋于快乐?还是压抑的太久,干枯了内心,干枯 了思想,干枯了那些无聊的小细节,那些无厘头的小快乐?

  怎样的自己才让自己舒服,让别人舒服?如何才能精彩的度过这一段段的平衡桥?

  林夕,一个我最喜欢的香港词人,用颇为幽默的笔墨给我们阐释了香港的种种文化现象,当中的很多描绘,让人会心一笑。

  林夕主要从衣食住行着手,这是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的四样东西。正是从这日常的必需品去看社会百态,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到背后的原因,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视角和看法。

  我们普通人也绝对可以。给自己一点独处时间,不管多忙都给点时间自己安静下来,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这社会和生活。这样一静下来,便会发现,其实真的不用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把当下活好也是一种本事。

  知道林夕,是因为他的词;而知道他的词,是因为王菲。

  心花怒放,开到荼蘼。(王菲《开到荼蘼》)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王菲《邮差》)

  直到伊甸园长出第一颗菩提,我们才学会孤寂。(王菲《寒武纪》)

  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王菲《当时的月亮》)

  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王菲《红豆》)

  “有生之年能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运气”(《明年今日》),众里寻他千百度,遇见你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

  读着林夕的文,让我更爱林夕的词。

  透过文章,你会知道,哦,原来词人眼中的世事是这个样子的。

  每篇文章都不长,题材基本也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凡事,语言也不难懂。但是很奇怪,有时会不自觉翻来覆去反复品味某一篇,可能里面隐藏着什么,能让人上瘾。

  这本书前言中的一句话,最能发人深醒:把心用比较有趣的手势捧出来,对方才乐得接住,才能交心,不然便成谈道,枯燥乏味地、一本正经地。

  林夕根据这四个字的含义将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虽然看似各部分的各个小结排列的有些杂乱含混,不过要表达的心声却展现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体会。

  知的部分,戏谑了凿壁偷光的不实,主要议论了一些名人、一些书目,当然也没少了对国际事件的调侃,批判担待人对书籍的选择,后谈书籍的价值、社会中对知识的误读,批判对艺术、玄学乃至基督的盲目笃信,最有趣的是耶稣说过的:不要问只要信。既把教徒的求知欲打成魔鬼的诱惑,又把信这个词掺入过多的功利。究竟该不该把祈祷的实现作为祈祷的意义,究竟上帝听不听得到信众的声音,究竟祈祷本身是要挟还是无意义,所有的答案都是一切都有上帝最好的安排。矛盾的神学永远有能自圆其说的教义,不过民主也没强到哪里去。

  最后识的部分,谈到了社会很多问题,尤其是对香港建筑、环保事业、楼市炒作、文化沙漠、文化遗产保护、商场建设、阴宅地产、港人老旧观念等强力的申诉,甚至提到了香港之死。可能如前所说,进入作者心田的这些社会见识孕育出了他对香港目前种种的不满。

  闲话少说,分享一篇“趣”字章节下的《庐山烟雨浙江潮》。说的是的东坡先生的一首奇诗,奇在短短四句七言绝句,首尾两句竟然完全相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期望的原点竟就是实现的终点,自然觉得意犹未足,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后与听闻的同一个模样,还是有点不甘心……重点可能就像诗中的第三句‘及至到来无一事。’有事发生,才令风景不只是风景。”

  “每个人肉眼所见没多大差别的风景,所有庐山都会变得不外如是。是去的人辜负了景点,还是景点让去的人失望了?景与境一字之差,差别大概就在这里了。”

  多年前去过一次甘南,对宗教不甚了解的我,除了和格尔底寺守门的喇嘛闲聊了几句,又到天葬台经历了一番生命轮回的感慨之外,并未有太深刻的体悟。倒是带路的当地老乡和同行者老丁的一场打赌,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起因是老乡带我们到当地一家小吃店吃煎饼甜茶和羊肉馅儿的藏包,等着上菜的空档,大叔给大伙儿出了道题,问如何用一个三两的量杯,把四瓶八两的白酒平均倒入八个酒杯中(倒入酒杯后不可倒回),赌注是九寨沟的门票。老丁聪明,不多时就算了出来,只是不肯说破。不想大叔倒来了劲,见众人反应不够热烈,又改了题目,这次是用一个三两的量杯,把两瓶八两的白酒倒到四个酒杯中(倒入酒杯后不可倒回),赌注换成了一条藏羚羊绒毛毯,号称能从戒指中穿过。

  推荐阅读:

  《新民说·野渡》,严彬、马培杰编,201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长按以下二维码,

  点击关注,

  不定期推送好看的书或剧,

  一个人的周末也可以很有趣 : )

  ”

  公众号:风欠酸丁的小栈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感受頗深,「…不夜天不是唯一的好景,反而是用下一代的生存資源,制造現世多餘的光明。」這陣子在街上,常常感受到社會上對資源多餘的消耗。每天看着地鐵站門口一疊又一疊的免費報紙,每一個路過的人都爭相拿上一份。愛樹的我實在很想為樹木申冤,為什麼牠們要死得這麼沒有價值?在現今這個不懂用電腦即被視為文盲的一個世代,新聞資訊在網上如此方便地流傳,為什麼還需要印刷這麼多不必要的資訊消費?我們又憑什麼如此安心理得地清費下一代的生存資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