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怪的身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10篇

  《古怪的身体》是一本由[日] 鷲田清一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一):不被社会消遣

  读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

  不被社会消遣,主动打破被制定的自己,从穿衣打扮开始。

  选择一套服装,就是在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识,认识和表达自己的这一个过程是值得被尊重的,代表着一颗热烈的和世界互动的心。假设地铁里每个人都剪那样的头发,梳当下流行的刘海,穿那样的衬衫,系那样的领带,就好像是放弃了要表达自己一样。

  什么是时尚,时尚即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做被制定的自己,我们才有更多的空间去尝试,去玩耍,去体验,去重新排列组合。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的规章制度,Win Wenders采访山本耀司时,耀司说了一句这

  样的话我觉得深有感触:“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我不要和大人们穿成一个样,我要打破这种平衡,总是故意穿的比较邋遢…”高田贤三、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的成衣无疑是特立独行的,通过破坏传统服饰的规则来制衣,一直以来都在做着奇怪的甚至说不合身的衣服,他们能准确的理解每个时期的“时尚”,利用剪裁工艺处理面料肌理进行破坏和重组,缝上记忆让人穿上时间,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和时代感,这种看似奇葩的街头服饰是对这种“不自由”的观念的抗议和对当下社会大众审美的批判,然而越是发达国家对特立独行的街头时尚的包容性越高也更加多元化,所以日本、欧美国家的时装一直走在前沿。

  这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似乎并没有影响国人对各类奢侈品的疯狂消费。奢侈品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或是时尚这种观点根深蒂固,见客户总是需要体面一点的服装包装自己也好,背着和自己不相称的大妈款Gucci包包也好,要有意识的思考这些观点成为主流的原因并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再选择接受或者反抗,并非无意中接受的这个时代强加给我们的价值标准。COMMEdesGARCONS也好,无印良品,gap,zara也好,我想再次挑选服装的时候很难像以前一样单纯的认为好看或者流行而剁手下单,我会想着面料和身体的碰触感,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设计师想表达什么,开始观察自己在穿衣时的各种感觉。(文/肉肉)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二):时尚的根本是为了让个体保持感受力

  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穿衣如此,处世亦如此。——读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

  时尚是什么?也许首先被想到的就是,时尚是穿衣打扮,但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时尚更是一个找寻自己的过程,是关于身体的哲学

  《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是一个哲学家对时尚的解释。鹫田清一利用身体哲学的角度去解读时尚,把时尚放在了一个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范畴之内。读这本书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作者的思维跳跃得很快,毕竟是哲学家嘛,所以有时还要停下来花点时间想想前一章和后一章的联系,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书里那些有趣新鲜的观点的闪光。总的来说是一次对时尚的严肃又有趣的探讨。

  在这里不想复述作者的解读,而想把自己思考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1、时尚是一个找寻自己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值得尊重。时尚这个在身体表面的游戏,看似是穿衣打扮,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们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时尚才是有生命力的。以前看日本杂志,看到一些日本男性的“邋遢”形象都会有点不快——不长不短又看似油腻的头发,爱穿层次很多很拖沓或者破烂的衣服。但看了书之后,突然意识到,谁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优雅,整齐有秩序?这种不修边幅也许就是表达了一种对“合身”的概念的反抗,我们就像摇晃盒子猜里面是什么礼物一样去尝试不同的衣服“摇晃”自己的形象,直到找到自己为止。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自己身体的理解以及通过衣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但凡有过对自己身体思考的过程,都值得尊重,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一颗颗热烈地与世界互动的心。有人喜欢优雅稳重,就会有人喜欢随意和反抗,任何一种观念都没有是非对错,反而应该鼓励这种多元性以及让自己有这种审美的包容性,去探讨每种衣着风格背后是什么样的一种世界观。

  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做被制定的自己。鹫田清一说:“我们本身不完美的存在,才是我们作为人的特权”。自己的不完美,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尝试,去玩耍,去体验,去重新排列组合。“我们一定不能成为被制定的自己,而是时刻都要做好准备,走向一个离出生时的自己特别遥远,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地方“。曾经朋友跟我说过,她会为了自己的不明智的选择而焦虑,我当时安慰她说,做点错事才证明我们还年轻啊。现在想想,如果我们一直表现完美,都做着“是”的事情,那是多么没有新鲜感的存在,稍稍给出一点“非”,反而让人有种惊喜感。完美往往像个谎言,有瑕疵的才是真实。现在的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害怕和介意犯错,活得越久也越宽容自己,这也是一种让自己活得容易些的方式。

  3、时尚就是为了让个体保持感受力。拒绝无意识的跟随,保持生命的张力,是时尚的原则。山本耀司做不是衣服的衣服,脱下来比穿上的感觉好,就是要颠覆穿衣舒适的观念,这种破坏能让人思考更多关于时间和记忆;川保久玲的衣服,特立独行,完全与优雅无关,为的是表达设计者对这个时代审美根基的批评性,指向了任何一个人在无意中接受的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保持感受力,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反主流,而是强调“意识”这个问题,要保持我们生而为人的思考的主动性和活跃的批判意识,在有意识的前提下思考这个观念的成为主流的原因,再选择接受还是反抗。不管是对时尚还是其他,保持感受力是我们存在在世界上很重要的力量。

  看了这本书之后,以后去买衣服,怕是很难想以前一样只是觉得衣服好看或者最近流行而去选择,而会考虑我选择这件衣服想表达什么,多点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样想想,这钱花得也有点哲学的意义了呢。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三):身体就是一个行走的箱子,我们摇晃箱子,看能被接受怎样的改变

  这是一本睡前躺着看还要爬起来找便签贴感想的书!

  我发现,当越长越大,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简单,因为,很少发现新的想法和思维了。古怪的身体这本小小的哲学书,在穿衣服这件每天都发生的小小的事情上,引入了很多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眼前一亮,是棒的。

  以下还是摘抄一些书中的观点和想法,给自己做个笔记。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四):你知道你现在身体上每一寸部位都是什么感觉吗。

  年级组的文献汇报改为下周了,终于可以稍稍轻松一下过来写个读后感。

  对了,研一刚入学的时候听说大家要做什么读书报告,我当时还一乐,心想,哇,虽然读研感觉很枯燥,但是这种方式每周还可以跟大家交流读的书的读后感好棒呀,结果,尼玛。。。文献汇报就文献汇报,还叫什么读书报告。。。我特别讨厌那些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我当年入坑的专业:动物科学,明明就可以叫家畜动物生产你叫什么动物科学!搞得我一脸期待好像读了这个专业就能对世界上的珍禽猛兽如数家珍。现在读研专业的名字到是言简意赅:动物繁殖,多清楚,就是只要你是动物,我就想办法让你生生生,不能生就拿出来给你体外生!

  言归正传,上上周去方所溜达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本《古怪的身体》,因为它跟山本耀司的自传放在一起心想:不是写时尚设计的吗,怎么叫古怪的身体,就拿起来站在一边读了几页,发现非常有意思,找了个楼梯坐下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说起为什么对山本耀司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之前追的脱口秀《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读过一段山本耀司对当下日本女孩的穿衣打扮做的一番评论,我当时很惊讶这是谁敢这么说万千宅男心中完美女神的形象,百度百科一下山本耀司和其对服饰独到的设计理念,觉得这个人还真是时尚界的独树一帜,然而他的衣服我并买不起【摊手】。

  《古怪的身体》第一章讲的看似跟衣服没什么关系,因为作者是个学哲学的,所以他写了人对自己一无所知。每个人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因为人永远也看不清看不全自己。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脸,和我们脸上不加修饰通过表情传达出的信息的人居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我们要看什么必须借助镜子,即使这样,有些地方我们仍然看不到或者要非常费劲。

  作者有个观点说,其实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好隐私的,都是可见的,只不过随着人类发展,我们滋生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还相当龌龊,所以导致并没有什么好隐私的身体就被迫要把某些地方遮起来,而脸呀,脖子,手这些就露了出来(当然不包括某些信仰民族)。所以,慢慢地提到了时尚,时尚就是有些地方要遮,有些地方不遮,这遮与不遮之间,就是时尚。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这东西还是挺难的,毕竟你看袜子长一点和短一点点的效果都不同,要么说时尚这东西怎么跟时代有关。比如前些年韩流流行裤腿长过脚底,还是喇叭裤;现在流行短裤还是收口的,露出脚踝,露到什么高度也是长一点和短一点的效果都不同。

  读本书之前,对于从小我妈给啥穿啥,到长大后还不会买衣服搭配穿衣服的我,对时尚这个词在我脑中就是奢侈品牌和各种潮牌以及流行的杂糅。而本书后一章作者讲到了时尚的本质,为什么会滋生出时尚,就是人对社会以及自己的态度。

  看我们六十年代穿的什么衣服,制服,服服帖帖立立整整的,还是蓝灰,深灰色,目的是要求统一拒绝异类,我们上学的校服也是同理。到后来我们走入了社会,开始急迫展现自我,也开始反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理念。所以年轻人开始在衣服上表达自我,和对大众平庸的反抗:如把袖子拉长,裤子肥大,等等,还有很多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甚至看似丑陋的衣服:破洞设计,做旧设计等等。

  看完我也明白了,真是这么个理,我们生在文化大碰撞,言论自由,你喜欢什么就看什么做什么的时代,衣服就代表了我们自己,你穿什么样的衣服其实已经超过了保暖这一层面,而是穿衣代表了自己的态度。不是人人都趋之若鹜的奢侈品,也不是随便跟风的潮牌,而是你自己要跟自己做朋友,用心了解自己,感受自己的每一寸皮肤和内外,再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展现在衣着上,这就是时尚。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五):看完这本书,我只想脱掉身上的衣服

  双十一已经过去十多天了,买的东西陆陆续续都到了。其中有两件衣服,一件是简约大V领的针织连衣裙,一件是黑色高领毛衣。都是最基础的款式,按理说应该不难看才是,但是这两件穿在身上,却有一种强烈的买家秀既视感,让我犹豫着要不要退货。

  根据以往经验,我知道这不是衣服的错,是我的错。

  一直以来,我既不会买衣服,也不会穿衣服。有时候想,还是学生时代好,裹在宽大的校服里,就没有人能看到我“吃土少女”的本质了。如果再配送上一双白球鞋,还有可能被人赞一句“青春无敌”。

  但是刚刚过了27岁生日的我,一双小白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常需要。而如果有人告诉我:你看上去真像个学生,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以为他在夸我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相貌普通的我,衣品也如此糟糕,真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

  也不是没想过改变。在我关注的的公众号里,有三分之一是关于时尚的,逛天涯的时候时尚版块也是常去的,瑞丽、昕薇、米娜等杂志偶尔也会买一本看看。最喜欢的是各路时尚博主、明星超模的街拍,同样是走在大街上,她们总是那么惹眼。随意的穿搭总是在无形中引领潮流,让人很是羡慕。看起来我也不是个不懂时尚的女同学,高跟鞋、阔腿裤、卡其色风衣......这些长居时尚榜首的单品我都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我知道穿衣要穿基础款,颜色不要花里胡哨,然后我的衣柜就变成了让人压抑的黑白灰;我知道白衬衫百搭又显气质,我穿起来却像保险公司的推销员。

  幸好,我只是个普通人,不用在闪光灯下过日子,否则,单单是我那迷之土气的穿衣品味就要被那些八卦记者诟病许久。但坦白来讲,正因为是个普通人,在颜值已经没有上升空间的情况下,我更希望自己穿衣服能更好看些。从内心深处,我羡慕那些穿衣服好看的人。

  说起来,“穿衣服”虽然只是个简单的动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如果时尚是一门语言,它一定比四六级还难。

  有一件事,让我决定正视自己“穿衣服不好看”这个问题。单身大龄女青年的苦恼之一,就是被家人逼着去相亲。每一次,我总是本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理念去结识新朋友,虽然大部分都不了了之,但对我来说其实没什么所谓。只是最近这一次,我的阿姨在向别人介绍我时,说了一句:她特别素净乖巧,不像别的女孩,喜欢打扮。我在旁边听着,微笑着,内心却朝她翻了一万个白眼。虽然我知道阿姨的本意是说我和外面的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但是,对不起,其实我也很喜欢打扮,我真的不想活了20多年,还被人形容“艰苦朴素”。

  要怎么办呢,毕竟折腾了这么久还是不见成效啊。

  幸好,我知道有一个人,他写了一本书,叫《古怪的身体》。

  在这本书中,他说,穿什么衣服,不该是你的选择,而应该是你身体的选择。所以,要想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衣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个人叫鹫田清一,一个来自日本的哲学家。哲学家谈时尚,角度当然和那些时尚杂志的编辑不一样,他既没有告诉我们最新一季的潮流趋势,也没有将书写成一本品牌指南,而是通过碎碎念式的解读,试图和大众探讨身体、身份和时尚的关系。“人为什么要穿衣服?”“人为什么要穿不同的衣服?”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可避免的指向了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我是谁?看,说到底还是自我认知问题,这真是每一个哲学家都逃不过的坎。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虽然我每天都会洗脸、照镜子、在手指上涂指甲油,但其实我和自己的身体并不熟悉。尼采说过,每个人距离自己最遥远。每个人距离自己的身体又何尝不是呢?虽然有镜子,但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面对别人时的样子。鹫田清一在这里构造了一个“像”的概念,他说身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像”,它是想象的产物。虽说它确实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并不那么清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感受身体的存在。也许这就是有些人不喜欢照相的原因,看着照片中的自己,总是有一股陌生感,当然,自拍除外。这就引出了穿衣服的意义。因为如果不穿衣服,单凭身体和身体之间的微小差距,我们甚至无法感知到身体的存在。而穿衣服时,通过衣料间的摩擦,以及衣料和皮肤产生的触感,我们个体轮廓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还能抵消我们那脆弱的存在感所带来的不安。

  知道了穿衣服的意义,就要解决穿什么衣服的问题了。鹫田清一说,穿着打扮是我们对于身体的加工,选择一件衣服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总是习惯从他的穿着打扮上寻找关于他身份地位的信息。衣服是社会的皮肤。穿上制服,我们就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能轻易说出我们的职业。它在消除阶级、职业、出生等差异的同时,也将人统一化。我想,这也是人们喜欢在学习和工作结束之后立刻换上自己衣服的原因吧。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鹫田清一在《古怪的身体》里也说出了差不多的话:我们每个人,就像得到礼物摇晃着盒子猜里面的东西一样,我们尝试穿着不同的衣服“摇晃”自己的形象,直到找到自己为止。说到底,时尚是一种冒险,它是破坏者在身体表面做的游戏。而要想掌握游戏规则,首先你要认识你自己。

  时尚让人快乐,但有时候,也让人为之神伤。对我而言,阅读鹫田清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自己的穿衣打扮好像变成了一个哲学实践,我开始像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在穿衣时的各种感觉。同时,我也在慢慢换掉自己身上的衣服,因为它们并不能充分体现我的“存在”。所以,下次如果你看到我灰色袜子上面还有一抹深黄的时候,不必提醒我秋裤露出来了,那只是我的一次“撞色”实验。

  嗯......不对,那是我在找自己。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六):你的衣服在诉说

  之前和一位在时尚女装行业有着十多年经验的老司机聊天,老司机侃侃而谈,说了他对行业的诸多见解,“在目前快时尚占据主流的今天,服装行业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效率。”

  我继续请教询问:能讲讲您对快时尚的理解吗?

  老司机的答案并不让人满意,这个问题就继续停留在脑海中:它是淘宝京东唯品会不断上新的打折促销?还是店铺里的换季上新?是今年流行的蓝条纹?一字衫?我们在追求潮牌时尚的时候其实在追求什么?为什么时装周上模特穿的都是我看不懂的衣服?我们购买一件衣服买的仅仅是一件衣服吗?

  鹫田清一在《古怪的身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没有给出明晰的答案,而是像一个引路人,坦诚地说出他对于时尚、服装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他没有告诉读者要如何穿衣搭配看起来有国际范儿,而是在述说着“我们先来看看,世世代代人们追求的时尚,诸多女性对美的无尽渴求,这些到底都是什么?”

衣服、身体与行为的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七):浅谈时尚是什么 读《古怪的身体》有感

  读完鹫田清一的《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一书,只能说直呼过瘾。自己作为女生本来就喜欢打扮,也不免受到各类时尚媒体、杂志的影响。只是之前自己对时尚的态度只是停留在浅浅的层面,认为美的就是时尚,但是从未细想,时尚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什么。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心中直呼“thank god!”。终于看到一本有人挖掘时尚的“所以然”而非“然”的书了。这对于时尚领域充斥着的快节奏、五彩斑斓的“教你美”的书相比,简直是一股清泉。

  “尼采认为,每个人距离自己最遥远。那是不是可以说,每个人距离自己的身体也是最遥远的呢?自己的身体我们只能看到一小部分,身体的内部更是完全看不见。”身体,作为服装的载体,也是我们时尚的出发点。作者开篇就延伸引用了尼采的观点,点出了围绕全书的一个中心:我们不是那么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看不见身体的全貌。

  “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少得多。它是一个看不见、摸得着的存在。比如说,身体内部也就算了,我们连自己的后脑勺和背都看不到,不提别的,我们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脸。而就在这张脸上,总是会在没有防备的时候流露出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各种感情。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不但了解不多,而且更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么说来,我们离自己身体难道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要远的多吗?”

  是啊,我们下意识地会认为我们很了解自己的身体,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作者一连串点出了我往往下意识忽略的事实:我看不到自己身体的很多部分。比如说每个女生都特别在意的脸,它只出现在镜子里,而且仅仅出现在我已经调整好表情姿态的时候。再比如,当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我们昂首挺胸微笑,我们看到路人看自己的目光,于是在心里面小小陶醉一下想象着自己的妆容、形象。

  在作者看来,“看不见的身体”,就是一种“像”,我们脑海里的一种image。“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想象的产物。。。换句话说,我们所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身体都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这些零散的一部分和我们自己各种各样的想象如拼图一样凑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完整的身体这个概念。比如我们所穿的衣服就属于身体的一个全身像。”

  当身体成为一种“像”,它就脆弱、易变、可塑了。服装,则像这种像的皮肤、或表层、或石膏,能够强化、弱化、粉饰、改变我们的身体的“像”。

  我想所有喜爱打扮的女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穿上一身美丽的连衣裙、再穿上高跟鞋时,你更加自信了,心情也更好了,你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更有吸引力了,自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了。其实你除了在镜子里看过一眼自己穿的是什么样以外,并不能“真正地”看见自己的身体被服装鞋包裹住的样子。然而,这个美丽的“像”令你陶醉。反之,如果你只是穿着一身家居服、睡衣走下楼买个东西,你的心里似乎也变得邋邋遢遢、满不在意了。只是一身衣服,就会让人的信心、气质、意识与潜意识发生改变。

  同理,去看很多女明星出道早期和成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随着她们衣品的进阶,她们似乎更有气质了,脸上的笑容似乎也更自信了。没错,通过穿搭的更美,你心中的对自己的身体的像也更积极、肯定,你的心理产生变化。

  正是因为身体是一种像,我们就可以加工,而且我们也有动机这样做。通过穿不同形状、剪裁的衣服,比如胸口开到哪里、裙摆高到哪里这些女生会关心的点,正是我们有意识在对自己的身体的像进行分割,从而引导别人的视线锁定、看到或者看不到特定部位。通过界定哪些部分可以被看到,不可以被看到,我们也划分了皮肤与外界的界限。这是微妙但强大的一点。比如女性有时会选择深V、暴露的衣服,来展现自己的身体的大量皮肤,有时却会选择从头到脚包裹严实,仅仅露出少量的肌肤。这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像的想象、定义与设计有关,有时也会和你想让谁看到的“心机”有关。如涂鲜艳而湿润的红唇,如穿网眼的黑丝袜,通过服装、化妆,我们有意识地对特定部位进行分离、加强的做法,也会让观者(包括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在谈到为什么我们要用衣服来隐藏自己的时候,“其实衣服真正想要藏住的是其实没有什么好藏的这么一件事,这就是隐藏的精髓。”作者引用了罗兰巴特的话,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想不断挖掘真相,但是挖掘到最后,一层层剥开后发现,真相其实是特别没有意义的东西。与其说,真相本身吸引人,不如说,那种深陷入追求真相、抽丝剥茧的奥秘的感觉让人无法自拔。放在衣服上,也是这样。有时候女性会用特定的衣服遮住自己的身体,比如大腿,比如胸部,反而遮遮掩掩下,那些部位更显迷人,“达到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吊人胃口的状态”。

  此外,衣服也像一个面具,或者一层假性皮肤。穿上衣服,我们就像带上一个面具,在社会里游走,仿佛在威尼斯狂欢节里那样。“戴上面具就更干任何事。”穿着一身特定的衣服,你也会有那种隐秘而公然的快乐吧。衣服既帮助我们隐藏自己的想隐藏的部分,也帮助我们展现出自己想让社会、他人看到的形象。

  衣服既具有个人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这就产生了两种衣服,符合社会规范的和不符合规范的、不好看的、不正经的衣服。前者我们都有经验,比如校服、工作服、特定行业规定的正装,它强调了个人形象臣服于社会的规范。后者,也越来越流行,比如松松垮垮、反着穿等“非时尚”的衣服。“选择一套衣服,就是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识”。文中“非风”的代表设计师山本耀司这样说。这些不好看的衣服,也正是设计师或者穿着者的意识表达。

  当然,讽刺的也是,往往非时尚/反时尚也会变成一种时尚潮流。山本耀司曾被巴黎时尚界抵制,认为他设计的松垮、不合身的衣服很难看,然而现在他也变成时尚教主,被很多设计师拥簇。作者也观察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时尚潮流的抵抗,也逐渐被时尚化、流行化。这是一种时尚中无奈的闭塞感。本来是带有对时尚批评性的设计,最后却变成了时尚潮流本身。。。书中引用了罗兰巴特对时尚的思考,说,“时尚唯一的目的就是逆转好不容易创造的奢华。时尚激发着人们对新的东西、别的东西的欲望,而在同时又不断地推翻自己已经完美铸造的模型。。。时尚,就是不断地拒绝合身的概念。。。”

  可能这个话题,是永远没有定论的。难怪有人说,时尚就是一个圈儿,总会转回来。正与反,从来没有定论。带着矛盾性、带着正与反的作用与反作用,时尚不断地与合身、既定的奢华概念相对抗,通过不断的是与非的轮回,破坏、脱离一切既定体系,从而推动所谓更新、更热、更美的潮流。

  当然了,时尚也好,反时尚也好。抛开判断,在在这一点上,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即在存在的身体上,我们要保有张力。在穿衣时,我们不必拘束于特定的身份、合身等观念,应该“勇敢地无视,挺起胸膛,享受自己的不完美,利用自己的灵活性。”是啊,身体既然是像,就可以多变,就可以灵活。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改变服装打扮,也是一种乐趣不是吗。

  我经常阅读的一个推崇胶囊衣柜的美国时尚博主(Unfancy),她的态度就是,每三个月只进行一次购物,且只购买当季的衣物。如果只是盲从于最新的时尚杂志告诉你什么好看,什么in,你永远也无法培养自己的穿衣风格。商业社会不断生成更多的服装,说服、诱导我们去买买买,但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构想、设计与了解,那么永远是盲从于他人。这个观点,扯远了些,正是现在欧美流行的minimalist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一个分支表现,也是山下英子所代表的日本断舍离里面的断与舍。

  时尚像一股浪潮,通过新闻、杂志、媒体、微信轰炸着我们的耳膜,比如告诉你,要想美,这个春天需要购入这X件单品。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能不加思考地就全盘接受任何他人对自己身体的像该如何塑造的建议吧。正如你画一幅画,是自己想画,而不是老实告诉你,这里多加一点蓝色,那里少一点白色吧。自己身体的像,自己来负责,来设计,做自己的设计师。这是我最近对自己的时尚、购物的一点小小反思。我们可以从衣物开始学习断、学习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身体的像,再去有所选择地选择那些或in或out的衣物。

  当然了,我也承认,不管时尚还是反时尚,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加工,是一件估计一辈子都乐此不疲停不下来的事情。作者也幽默地说道,我们每天孜孜不倦地通过变形与加工处理着我们的身体,有时候都想对自己说一句“辛苦了”。想必所有早上起来要花时间化妆打扮的女生们听到都会会心一笑吧。

  然而我们这么费尽力气去加工身体,早已脱离了保护身体的基本考量。那么,打扮是为了配合身体吗?作者认为不是,他认为,更多的时候我们打扮,是我们的身体去配合这个被创造的模特的过程。

  “身体的模特总是优先于身体本身而存在。”这个模特的物化体现就是那些名模,但更多的时候,也是这些名模在我们身体里造成的一个完美的形象,我们以此作为目标,去减肥、去化妆、去打扮。作者也感叹道,似乎我们永远无法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满意,总要追寻一个更完美的形象。

  按萨特的话说,人生的本质在于匮乏。可能人类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也是这样吧,我们总是希冀用下一件衣服、一件首饰来平衡自己不完美的身体。比如时尚对“平衡”的重视,也正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平衡上的欠缺。作者认为,不平衡的身体,正是时尚产生的根源。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古怪而不完美,所以我们才会对对于一个完美的“像”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追求与欲望,可能就是我们所有喜欢时尚的人的原罪,或者是说,天性。

  “我们本身这千疮百孔、不平衡的存在,有了衣服的支撑,给予了我们小小的自由。这种自由让我们去抵抗时代带来的压力,告诉自己这样不行,然而在自己的表面做出各种各样的变化,脱离人生的种种不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尚感觉。”

  注:本文同时发布于简书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八):时尚,更像是人类自欺的一种方式

  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

  其实这是两个问题,(1)身体为什么是古怪的?第(2)个问题才是作者一直阐述的,即时尚是什么?

  首先,身体为什么是古怪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但是每个人并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切入认清这个属于自己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想像的产物,作者称之为“像”。身体属于我们自己,但自己却认不清,而是需要通过他人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身体。矛盾呀。所以也是“古怪”的呀!

  接着引出第(2)个问题,时尚是什么?

  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既然认不清自己的身体,可以换种方式去感受身体呀!所以,时尚就是人类探索和认清自己身体延伸出来的一种文化,是对我们身体加工的一种方式的体现。而时尚的本质是创造一种质感,作用的对象就是我们身体,这种皮肤的感觉,才是时尚所在。时尚的载体(衣服、鞋子、装饰品等)都是为了创造这种感觉。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九):认识自己,比认识名牌重要

  《古怪的身体》是一本有趣的书,它所要谈论的话题是时尚,但是哲学家鷲田清一找到了一个特别的角度。

  这使得《古怪的身体》不是一本时尚手册,也不是品牌指南,它甚至没有谈到我们熟知的像LV、香奈儿、爱马仕这样的著名商标,鷲田清一所关心的是更本质的问题:时尚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时尚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天穿衣打扮,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虚荣,让别人瞧得起自己?还是为了存在感,让别人看得见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是为了自己高兴。可是,倘若一个人在家里,不准备出门的时候,也会费力穿得整整齐齐,精心梳妆打扮吗?

  如果把问题问得再彻底一点,为什么要穿衣服呢?裸着不行吗?

  遥想我们人类的祖先,并不是一开始就穿衣服的。关于穿衣服的原因,大体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保护身体,一说是为了装饰。

  鷲田清一关于衣服对人的意义,有一个非常有趣而新颖的说法,他首先说明的是身体这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体,但是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并不怎么了解,当我们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会动用感官,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无法看见身体的全貌,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身体只是有限的一部分。

  只有当我们把这些零散的“一部分”通过想象拼凑在一起时,才形成了完整的身体这个概念。身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像”,它是构造出来的,虽说它确实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并不那么清晰。

  我们每个人都采用各种手段来加深自己身体的“像”,加深自己的轮廓,减轻自己脆弱的存在带来的不安。

  为什么泡澡、冲凉、运动,拥抱或者爱抚,都让我们感觉舒服?因为这些行为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不容易感觉到的身体轮廓,加深了身体这微弱的“像”。

  衣服也有这样的作用,穿衣服时,随着身体活动,我们的皮肤会和面料产生接触,这种触感,让平常看不见的身体轮廓变得清晰起来,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这是穿衣服对个人的意义,但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又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赋予我们的各种意义(性格、性别、职业、生活方式)让个人的“像”得到多重的包装和强化,通过各种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衣服就是其中一种。

  在古代,衣服并不能随便穿,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穿衣准则,什么颜色能用,什么颜色不能用,各有规范,在当时,统治阶级的服装被当做是现实权力和威严的记号。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人们才开始要求服装上的民主化、平等化。

  随着资产阶级工业的扩大,又出现了制服,这是另一种关于人们怎么穿衣服的规定,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形象。与此同时,绅士怎么穿,淑女怎么穿,也有主流的看法。

  这样的规范绑在身上肯定不舒服,于是就有了反抗。这里鷲田清一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各位应该都有上学穿校服的经验,在十几岁的年纪,青春期的孩子有了打扮自己的冲动,开始偷偷的违抗制服的规定,或者将裙子改短,或者穿大码(不合身)的校服,或者留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型,对这些少年来说,时尚从此开始。

  按鷲田清一的话来说,“时尚就是从打破穿衣规则,摇晃自己的形象而开始。”

  鷲田清一特别看重时尚的破坏力量,它带给了每个人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在自由的社会,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也可以穿你想穿的衣服,往大了说,选择了一件衣服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选择一套服装,就是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识。

  可是难题是,时尚也是一种语言体系,你想要通过这套语言体系表达自己,就必须学习这门语言。而赋予这些语言符号意义的,往往是既得利益者——那些奢侈品牌和媒体,一不小心,你就又重新迷失在语言的海洋里,忘记了时尚的初衷——发现自己,塑造自己——而沦为媒体和消费文化的炮灰。

  这是鷲田清一较少提到的,他特别赞扬时尚的破坏者,比如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因为他们所做的正是在反抗既有的时尚语言霸权,可是悖论是,一旦“为了支持这种抵抗而将其时尚化,流行化,抵抗的意义就逐渐萎缩”,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为了时尚的一部分,受到众人追捧,而失去了批评的力度。

  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穿衣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并在穿不同的衣服这一步骤里发现自己、确认自己、表达自己,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时尚包含了两个方面,一面是对时尚语言的运用,一面则是对自己的认识,如果仅仅精通语言而不知自己,那就很可能成为时尚的牺牲品。

  认识自己,比认识名牌重要。

  《古怪的身体》读后感(十):每个人距离自己最遥远

  文/李小丢

  之前看维姆·文德斯为山本耀司拍摄的纪录片《都市时装速记》的时候,有一段独白至今印象深刻:“你不管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工作,说着什么样的话,吃什么,穿什么,看见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是你。‘身份’——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的‘身份’。光是这个词就足以让我颤抖。它让人觉得冷静、舒适、安心,可是‘身份’到底是什么?是你存在的地方?是你存在的价值?还是你存在的本身?而你又如何意识到‘身份’?我们总为自己创造一个形象,然后努力地去接近这个形象。我们自己本身和自己形象的一致性,这就是‘身份’吗?”

  看到《古怪的身体》一书中讨论身体、身份和时尚的关系的时候,我就联想到文德斯的这席话,我们无意中选择的衣服,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意义?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穿着打扮一是为了保护身体,二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但是这两个原因仔细推敲起来是站不住脚的,束身胸衣和高跟鞋这样的服装明显不是为了保护身体,而看上去“美”则是个伪概念,很多最新的时尚潮流往往都挑战了人们固有的审美观念,很多设计师的作品看起来也不是为了美而创作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受到欢迎。

  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将身体与时尚的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来考察,无论是立意还是角度都很新颖。阅读本书的人,也许以后会将挑选购买服饰的过程,当做是一种哲学的实践。以往购买衣服的时候,可能只会简单地想“这件衣服我喜欢,所以我要买”,而现在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件衣服?仅仅是因为它合身或者好看吗?我之所以迫切地想拥有它,是不是因为它的形态符合我内心对自我的认知,而我迫切希望借由这件衣服向外界传达我的这种认知呢?”

  哲学家永远都在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想到“服装”之于自己的意义,就必须想到“自己”之于世界的关系。选择一件衣服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大体上来说,服装是个人形象中社会规范(行为模式、性别、性格、道德等)的体现,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除了长相之外,就是根据他的服装来判断他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的,衣服是我们的第二层皮肤。尤其是穿着制服的人,就等于将他的社会身份写在了脸上。

  这也是人们讨厌制服的原因,除了绝少数因为将自己藏在无个性的制服而感到安全的内向型人格的人,其他大多数人都非常讨厌制服,无论制服是多么的合身、考究,甚至是高档而漂亮的,这也阻止不了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结束之后立刻换上自己的衣服。(在那一刻的内心几乎是雀跃的。)可能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是单纯地不想按照他人的规定来穿衣服,或是和别人穿的一样。

  在鹫田清一看来,这就是强烈的个人意识投射于身体和服装的关系上的明显例证。“时尚这个在身体表面上进行的游戏,这个社会性的皮肤,就是我们找寻自己的一个过程。”制服是消除“自我”的工具,当身体被包裹在整齐划一的服装之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通过外在的皮肤表达自己是谁,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所以,学生在校服上的涂鸦,是一种小小的反抗,当然,他们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这只是在寻找自己身份途中的必经之路罢了。

  尼采说过,每个人距离自己最遥远。其实每个人距离自己的身体也是最遥远的,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身体有限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镜子,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的脸长什么样,做着什么样的表情。如果不穿衣服,身体和身体之间的差距是微小的,自我更无法从赤裸的身体中涌出,没有衣料的摩擦,我们甚至无法感知到身体的存在。而穿衣打扮,是我们加深个体轮廓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就像得到礼物摇晃着盒子猜里面的东西一样,尝试穿不同的衣服“摇晃”自己的形象,直到找到自己为止。年轻的时候终日变换造型,也许只是迷恋于创造不同的自我的可能性而已吧。

  (刊在去年某期《周末画报》上了,具体哪期忘了,转载请注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