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经典读后感10篇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是一本由秦琴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一):《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
晚上在楼道电梯上上下下的时候,常碰到楼长。他长得很像傅彪(完全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做个比照),不过比傅彪瘦,满头的白发,见到他十次有八次他都是醉的,感觉他晚上应该都会小酌两杯,而且是独酌。冬天是喝酒吃肉的好季节呀,气候和心情都适宜,尤其是白酒,每个国家最好喝的酒,都是粮食酿的高度酒。唯有烈酒,才能让人抒发出心底最深处的压抑,唯有烈酒,才可以让人不顾忌,放得开,也唯有烈酒,在庸庸碌碌,乏善可陈的一天又要过去,内心无比失落的时候,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又可以撑过过一个漫漫长夜。
最近读书很有些运气,就像打牌时抓牌,抓了一手同花顺,最近读的三本书,都是记录我们身边的人,不过浓度越来越稀,读到秦琴的《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秦琴是国内首家真人图书馆星辰海的创始建设成员,她和另一个真人图书馆的创始人,在北京组织了上百场"真人读书会",她的梦想是收集一千零一个真实的故事,分享这些故事,来陪大家度过漫漫人生路的各种可能,所以这本书里记录的都是真人的故事,除了桂纶镁、郝蕾、小柯等名人,其他平常人的故事应该也不错。
初翻起来的几篇名人访谈,和时尚杂志的访谈一样,鲜有真正的触及内心。这本书里对阿朵的访谈,里面摘录了一句话:"我们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怀揣梦想,但很多人在怀揣梦想的同时忘记了梦想。到底是梦想让你迷失了你要找的地方,还是你要找的地方让你迷失了梦想。"看完蛮多感触。我觉得我们这些漂在他乡的人,过了三十岁还说是为了"梦想",其实是件自己都会暗暗觉得太天真太装逼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的梦想,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像阿Q听到人家说革命,自己也来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无非是人云亦云,朝令夕改。我们已经被生活绑得没法喘气,没有选择,我们是砂子,是浮萍,随着风随着水。再次回首当年为什么背景离乡,无外乎几个原因:一,家里没有好的机会给你,因为你的家长没有足够的背景或人脉关系把你放进那张网;二,你讨厌中小城市让人窒息的人际关系,你天真的想去外面的世界见市面,觉得凭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安安稳稳,不靠关系靠能力;三,家乡的物质条件差,而你的花花肠子多,风不息;四,纤云弄巧,造物弄人,命运在推着你走,你该何去何从?至少我自己到了中年,朋友之间真诚的聊一聊的时候,很讨厌听到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梦呓,不如撕下那张面具,去说些让人心悸的真话。
书从第二辑开始,开始由作者的访谈和记述参杂起来,那些不方便采访的人,就由作者自己记述,结果一般都是记述的比访谈的要出彩。第一篇是关于快40岁的歌手张浅潜,她做过小提琴手,做过风靡一时的模特,做过开个展的画家,最后做独立女声歌手,也迷失在歌手的这个身份上,一直处在寒冬里,读了很不是滋味。社会大环境变了,从十年前大家都爱才,到现在歌手要八面玲珑的去迎合市场和方方面面,而张浅潜一直留在过去,状态变得越来越不好,说话也没有逻辑,用对抗的不妥协来保护自己最后一丝纯真和音乐梦,处境越来越糟,越来越被大家遗忘。
一个40岁的人,还在坚持过自己20岁时喜欢的生活,可是一切突然都变了。我常常在想自己的四十岁是怎样,已经不画漫画和吹口琴竖笛很多年,完全不做动画,也不怎么P图了,别人看到我过去的作品时,常常会惊讶说,哇,这是你做的?貌似对自己面前这位张江高科男一样的大叔展开了全新的认识,然而俱往亦,现在的我每天在电话、邮件、应酬和接客中度过,现实而繁琐,在这个尔虞我诈,丛林法则的商界,我依然只爱跟老朋友喝酒聊天,自己喝茶看书,看电影,写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善于谈业务,不善于控制内外部的人,不怎么会看报表,做决定慢,一切擅长的都已忘记,一切社会性的,都没学会和融入,看到别人的故事,想到自己,总是心有戚戚。
读《小兽》这篇,有几段很感触:所以小兽虽然快三十了,却也与社会接触不多,加之工作性质不需要朝九晚五,她仍然是学生模样,年轻的脸,年轻的心,只是这种年轻下,也带着一种与年龄不匹配的稚嫩和寒酸(这最后一句,经过前面长长的铺垫,让人心里一颤,不想长大的人,到了年纪,在社会人的眼里,总会发生这样的脱节)...像京城所有文艺工作者一样,她也会有很多饭局,在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场合认识很多朋友...饭桌上觥筹交错,豪情万丈,彼此交换名片,留下联系方式,但下了饭桌谁也不认识谁。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很多人孤立无援,迫切地想要挤入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里,寻找可以温暖彼此的朋友和可以攀援上的高枝,还努力地寻找着可以理解自己的那一群人(30岁前后,我也参加过很多这样的聚会,譬如,我的大学校友会)...(绿妖说),北京就是一个大精神病院,早晚有一天全国各地有精神病的人都会汇聚到这里来,你看别人都有病,都不正常,那你就踏实了,觉得自己是正常的。
最后读到这个故事印象很深,男人和女人初恋,分隔两地,慢慢淡了,男人提出分手,女人给他寄了本发皱的空白本子。多年后,两人各自在自己的家庭里平淡的过着。2012世界末日的时候,他几经辗转问到她的号码,给她打了个电话,寒暄之后,他问起当年那本空白的本子,女人说,当年答应过他,回国要陪他看雪,结果一直没机会,她就在每年第一场雪时,用本子接住,到本子接满了,就寄给他。
如果这不是真人图书馆里的故事的话,读到肯定还以为是脑残文艺片编剧的矫情之作。只能感慨,爱情对于人来说,是最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拿自己当商品来换东西的女人,和以为感情是商品的男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不在此列),却也是人这一生真正在活,而且只为一个人而活的美好情愫,不管结局如何,有了它,才不枉此生,才可以死心塌地的一头沉进中年僵尸生活一样的麻木。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二):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
《唯爱和梦想不可辜负》的作者秦琴是星辰海真人图书馆的创始团队成员、管理员。我认识秦琴是在两年前的公益活动中,一年多以前她以星辰海管理员的身份邀请我做活动,因为当时工作繁忙,遗憾未能成行。今年,我作为星辰海真人图书馆的馆长策划活动,这一次秦琴成了嘉宾。我们俩拿这事开玩笑,真是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
这样的巧合桥段倒是颇符合星辰海真人图书馆的风格,因为星辰海真人图书馆就是一个制造遇见的地方。遇见,蕴含美妙故事、无限可能、爱和梦想的一个词。在星辰海真人图书馆的一年零八个月里,有人在这里遇见了采访对象,有人在这里遇见了另一半,有人在这里遇见了一起搭车上路的伙伴,相信未来还将有人在这里遇见创业的合伙人,遇见未来的老板,遇见灵感和未来。
很多不了解真人图书馆概念的朋友曾问我,真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有什么不同之处?我的回答是,其实真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唯一的关联是借用了“借阅”的概念,只不过图书馆借阅的是书,真人图书馆借阅的是人。传统图书馆传播知识,但现代社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知识并不稀缺。而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反而是十分稀缺的资源。比起知识,真人图书馆所提供的其实是“遇见”,也即社交的机会。
非要说真人图书馆像什么的话,比起图书馆,我倒觉得真人图书馆有点像17世纪的咖啡馆。星辰海真人图书馆里不供应咖啡,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城市中并不缺少喝咖啡的地方。现在,很多咖啡馆只是一个消费场所,但是咖啡馆初在17世纪的伦敦兴起时,人们到咖啡馆并不仅仅是为了喝咖啡,还是为了阅读、讨论最新出版的刊物,打听小道消息,参加沙龙活动。很多顾客甚至在喜欢的咖啡馆接收信件。咖啡馆不仅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商人结交新伙伴、产生新模式的会议室。这样的场所和平台,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场所和平台?我接触过很多微小的公益组织、初创企业、青年组织、手工艺者,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钻研得非常精深,其创造力和匠人精神都非常令人佩服。但是他们在这个资本与政治决定起跑线的赢家通吃时代里,却往往力量微弱,有的苦于缺乏资金,有的困于缺少志同道合的建设者和合作伙伴,有的因不擅长公关和宣传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怎样让这些小小的跳蚤结成联邦?我希望这是“遇见“可以做到的,是星辰海真人图书馆可以做到的。
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为很多发心和大目标一致的组织提供舞台。从盈利的角度来看,星辰海真人图书馆在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但我相信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才真正实现了认知盈余的力量。
在这里,秦琴和每一个人,就像一只只小蜜蜂,把空气和花粉搅动起来。这种搅动,制造了遇见。但是你能遇见,却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搅动,而是因为你在等待遇见。
如果你在星辰海真人图书馆遇见了你所寻找的,你会相信我所说的话——最美的风景不用跨越千山万水,最爱的人就在你身边。
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三):写真实的故事!
我比较喜欢看这种真人的故事,给人更加的真实,要么我就看纯粹的虚构的,不怎么喜欢那种现实与虚幻结合太多的东西!
书中的故事都很不错,不怎么喜欢前面一部分的采访(不怎么感冒明星的缘故)。
有很多的人与事,包括算命的纪录片,看的东西很多,感触颇多!
生命在绽放,给人以希望!
世界并不美好,但它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是一本等着翻阅的书
这是一个充满孤独感的年代,心中有喜有悲常无从诉说,不是不知道表达,而是找谁说呢?
曾经有记者采访王志文,想找个什么样的伴侣。王志文想了想,答:就想找个能说说话的。
正如陈奕迅那首被无数人夜深人静时循环播放的《孤独患者》所唱道的:我不知为何,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外向的孤独患者,需要认可。
倾诉欲在这个孤独的年代于内心不断滋长,而听的人却日趋稀少,你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该对谁说,谁又有兴趣听你说完,或许深情并茂说了一通后,换来的不过是不痛不痒的几句搭腔,或长长的哈欠。
有时你分明想分享自己的快乐,却被人理解为是炫耀;
有时你分明想共享自己的经验,却被人看作是种卖弄;
你戴着大众喜爱的角色面具,把自己真实的故事隐藏在心里。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等待着懂自己的人细细翻阅,慢慢品读、欣赏,于是,真人图书馆这种打破孤独的新型方式悄然滋生,并迅猛发展起来。
你变成了一本声情并茂、深具感染力的立体书,故事在你的脑海里,文字在你的嘴里,没有条条框框和页码的束缚,谁对你的故事有兴趣,就借阅你。
重点在于,有了一个对你的故事有浓厚兴趣的倾诉对象,一个懂你想了解你的读者。
秦琴在《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的序里说道:我天生好奇,爱听故事,关注人。借助真人图书馆这个平台,她组织了上百场“真人读书会”活动,遇见了这些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真人书”:明星,同性恋,保安,创业者,媒体人,建筑师,音乐人,流浪青年……“会不会,我们遇到的人听到的故事,正是另一个我在另一个纬度里,过着我那渴望的生活。”
于是,这些“真人书”,就变成了现在这本《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
你可以感受下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明星们如何在大众聚焦与对平凡的渴望中艰难平衡事业与生活、需求与原始本性的矛盾;
你可以看到衣着光鲜的行业翘楚是怎样从餐馆服务员、保安、跑龙套的临时演员一步步坚持梦想成就一个知名编剧梦;
你可以分享下文艺流浪青年们像放飞的鸟儿一般无拘无束各地行走追求生命意义的另一种别样生活,给个皇帝位置也不换的海阔天空般的快乐、自由;
等等……
这里面有大人物的平凡,也有小人物的不平凡;
这里面可能有你的影子,也可能有我的影子,可能有你的渴望,也可能有我的渴望。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邂逅,以这样的方式,看到别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找到自己内心期盼的另一面。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五):生活如此多娇
看完这本书已经过了大半年,还是去年考研高峰期买的,并且在别人埋头苦算高数的时候,我选择了读这本书。
这是一个颓废而且现实的年代,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所追求的爱人或是理想。今天又重新翻起,读到那篇人生的选择就是不去选择,然后读这个故事给我的室友听,“如果你是那个女孩子,你会不会放弃你的现任,然后跟那个艺术家走?”她的回答是:不会。其实我的回答也是如此。尽管再爱,我们都败在了现实面前,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因为距离,因为条件,种种原因束缚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而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画面,上面的人都屏蔽了所有的外在,仅仅因为单纯的喜欢,就去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昨天看了哥哥的《金枝玉叶》,里面有那么一句话:不管你是男是女,我只知道我好中意你。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六):原来你们在这里
多美好的字眼:唯。爱。梦想。不可辜负。字字如金。
看看真人图书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没有机场成功学里面的腔调,也没有言情小说里面天花乱坠的繁复修辞,就像我们坐在一张沙发上,喝着茶,说着自己的故事。
喜欢秦琴姐的字,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像个温婉的女子,很舒服很踏实。笔下的每个人:土豆,肥肥鱼,张浅潜,H,晴晴,赵立新···不同的轨迹书写着爱,梦想。看着他们,想想自己,也算是冥冥中的一点相惜。
剩下的人,他们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七):惟愿无事常相见
那天我跟茄桑说,呀,突然发现我已经认识你们一年了。
对,你们。小Q、茄桑、宝丁、猫宁宁、浅色、华姐、锅锅、宠物、二爷、师傅、小high、阿狸....
时间过得真快,想想去年的9月:我从南到北初来乍到,做着网站的实习小编辑;宝丁还不用加班当着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小Q那时候正在写着张潜浅这一篇;茄桑和菠菜会说“我们是科学家”;morning还会跟华姐提要求说“我可不可以不说话”.......那时候小high估计刚勾搭上隔壁公司的夕彤,小桃还在纠结怎么追丁丁,包子姐姐还会带自己做的点心......那时候初次见到晴妈妈和晴晴,肥肥鱼还没有游历到北京......那时候了了、香瓜都还没来,也没有想过锅锅会走......
一回头我就能看见来时的路,嘻嘻笑笑打打闹闹吃吃喝喝分分离离聚聚散散......旧时光真的是个美人儿,让人恨不起来呢。
如今时过境迁,人生哪里能够只如初见?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改变着成长着现实着......直到看见小Q的新书,浏览目录读到熟悉的名字......心底又浮现出了去年我们常常说起的那句“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想起我们也曾经傻傻的说过做过很多单纯的话可爱的事呢!
唯有爱与梦想不可辜负。也许正是因为我们都各自坚持着自己的爱与梦,我们才会有不同,有选择,有道别......有再相逢。在那么大的世界里,能够遇见已经是奇迹了~希望故事里里外外的朋友们都平安快乐,为了心底的爱和梦想努力向前走......
天南地北各安好,惟愿无事常相见。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八):惟愿无事常相见
这是一个充满孤独感的年代,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孤城,我们在这座城堡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界安静得仿佛没有一点声音。每个毛孔里都长出寂寞的蚕丝,一点一点将我们包裹。唯有如远方深井一般的双眸里,透出点点渴望倾诉与被人理解的星光。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误解与隔阂,而又因此生出了太多的敌意和抨击。其实终其一生,我们需要朋友与恋人,也不过就是想找个可以安静说话的人。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他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他,都有前因后果。真人图书馆的流行,就是为了打破隔绝和孤独,让我们不要匆忙把书翻到最后一页,而要细细品读,了解这个人的枝枝蔓蔓、每一圈年轮的形状。当你变成了一本声情并茂、活色生香的真人书,故事在你的脑海,语言在你的嘴边,而一个真正愿意了解你、对你感兴趣、时间充裕的人坐在你的对面。两个陌生人的生命开始发生关联,世界上多了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对于借阅者而言,在读懂他人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感悟和启示,看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在秦琴的这本“真人书”集锦里头,你可以看到光鲜亮丽的明星们,他们柔软的内心、天真的梦想和执着的守望;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者,他们如何怀揣着被全世界嘲笑的梦想,一步步用生命去抵达;还可以看到孤独症患者、北漂女孩、花心汉、乞丐、遗体捐献者、臆想症患者、孤儿院义工、夜总会小弟等等,他们浓郁的爱与梦想,深切的勇敢和无助,如何重组支离破碎的生活,重新长出新鲜的枝桠。在阅读后,我们可能被其中的某个人、某个故事甚至某句话打动,吸收满满的正能量,照见相似的灵魂,听见心弦被轻轻叩响的声音。
现代人行色匆匆,但我们惟愿无事常相见。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安静地倾诉、倾听、凝视、回想,给对方一个坚实的拥抱。用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更大的包容和善意,更深的温柔和宽宥,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九):谢谢你,生命夜空里的星
第一次知道真人图书馆,就是豆瓣上的星辰海真人图书馆。
作为一只土包子,第一次去北京,在这里大开眼界。
记得圣诞开馆前,还有许多细节在调整,大家忙里忙外。
就是在那里,遇见了本书的作者,秦琴,也就是小Q
关于那时什么都忘了,能记得的只是温暖和热情。
在那样寒潮萧萧的冬日里,有这样一个温柔的角落。
愿意接纳一只流浪汉长久漂泊的心,安静聆听。
开馆不久就回家,再去已是第二年的秋。
再去的时候,留言簿已经从空白到书写满满。
华姐依然那样热情而专业的工作着,将里外打扰的干净有条。
我开始在这里长待,以一本【真人书】的节奏。
稍微解释一下真人书的概念: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许多误解,需要面谈沟通来化解,
而一个人类个体之丰富,总会有他人不知的一面。
通过阅读或被“借阅”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为亲切和善。
真人图书馆有着比沙龙更为深入的交流,大家围坐一圈,酷似围炉夜话。
就是在这里,遇见了书中的晴妈,马森,以及北京的新朋友们。
也渐渐知道许多的故事,许多都难以被以前的我理解,而现在可以微笑而面。
和小Q熟些,发现其实她并不像名字那么q,反而有着许多少年秦琴的烦恼。
在这个年纪的我们,每天起床都要问一句:这个世界会好么?
也许是因为接触的人多,她反而有所迷惑,不清楚哪条路是自己的。
北京是如此之地,吹牛逼的人和真牛逼的人傍地走,没有好的眼力很容易晕菜。
但这是多么正常的事,年轻本就慌不择路,像饥饿的人吞咽着一切所视。
号称不迷惑的年轻人,或许已成为迷宫深埋的假装。
书中记录着故事,书外上演着故事,我们是自己的故事,却也是别人的故事。
很慢的读完了书,掩卷之后只有一个念头:
世界之大,万树千花,走得越多见得越多,反而觉得所知越少,自己越小。
你并不是一个人在孤独,世上快乐的也不只你一人。
我喜欢土豆大哥说:如果你没有走过弯路,就永远不知道捷径的意思。
喜欢马森的心态,他就和书里说的一样,激情四溢却丝毫不惹人讨厌。
也喜欢晴妈说,从前是想把晴晴变得和自己一样,而现在想来又何必呢?
还喜欢那个除了音乐其它东西都不善处理的张浅潜,生命从来不会为谁倒淌。
或是因为胸大而自卑的阿朵,感觉过去很不容易的小柯,觉得和科学网恋一场的姬十三。
哦,还有一只游来游去的鱼,看过许多山川湖海却甘心的囿于厨房。
隔山观虎斗造成的误解是,走近才发现是两只猫在挠痒。
以前我是网络的重度依赖患者,参加过许多次真人图书馆的活动后,
更加愿意面对面坐下来心平气和或者剑拔弩张。
更加愿意看见对方的眼,让一切的谎言无处可闪。
真人图书馆里的真人故事还在继续,谁也没有轻而易举的过着生活。
看得见的多彩也许只是漂浮的泡沫反射,听得到的牛逼哄哄也许耗费了最好的身体。
如果有所励志,也大多数因为书里的人在坚持着别人看来不太理智的坚持。
还好有那么多人“不太理智”,终于这个世界没有变得像教科书一般无聊。
书里的人也不高呼梦想,什么“只要你用心祈祷一切就会好的”
更多时候我看见他们的悔恨,过错,以及遗憾。
于是这一切更加真实,我实在不太相信年轻而心态完美的俗世天使。
是的,真人图书馆里发生的故事温暖美丽却又如此残破难熬。
有的穿透黑暗看见蔚蓝,有些却又重归黑暗不知所向。
可这就是生活,就是我们在生活着的世界。
我们可以张着大嘴对着周遭扫射一通,也可以用它唱着小曲,与友笑谈。
世界会不会好我不知道,卤煮只想一点点让自己变得更好。
也许你现在读的是别人的故事,又或者妄想过某天成为一个新的故事?未来一切变化更加汹涌,诺基亚转眼已被收购,惯性的经验会被更快速的打破。不管你要成为一本旅行书,报社菜谱,科学指南,或是逸散之文及隽永小诗,又或是你想成为一本汇编语言或古今怪诞大全,都有着无人可挡的自由。
用脚当笔,时光做墨,写下自己的传说或喘缩,无论出版与否,都是自我之书。
正因为往事不可追,我们才看见一路的风景或狗屎,是想要的与不想要的构成生命。
绳命许多时候都不辉煌,反而像绳索命,那又怎样呢?
好心不一定有好报,热情常贴冷屁股,那又怎样呢?
我唯一相信的,就是每条路上都有的风景与困厄,每一本生命书里都有的喜欢与不喜欢之字眼。
带走你喜欢与理解的,化成生命中的光,闲置你讨厌与不解的,过一阵子来看,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当你也遭遇更多的误解,当你记得那种难过,在以后的日子里,
就不会看到一句话就在脑中杀死一个人,再花五秒钟复制一个队形。
然后觉得天下太平自己真行,最关键的是,浮于表面的寒暄失去作用,得到机会看清真心的人。
写下这篇落落洒洒的长文,感谢在过往的几年里得到的力量。
因为有了星辰海的大家,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我,从愣头愤青到缓缓而行。
也许你远远看去觉得这些人怪怪的,又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近距离发现她们其实乖乖的。
时间越往前,那些愿意留下的回忆会变成生命夜空里的星,或明亮耀眼,或淡淡浅浅。连同那些包裹着星星的黑暗一起,共存于世间。
我想,如果真的可以为谁爆发点什么小宇宙的话,这就是了。
《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读后感(十):满满都是爱
在杭州开往上海的途中,我翻开在北京的记忆。书中的故事或远或近,记忆也忽明忽暗。
最初的最初,你说你在搜集有趣的故事,你那么年轻,却那么有力量。能够承担的起这么多的秘密。你带着秘密上路,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迷人的大姑娘。翻开你的书,看你写别人的故事,却想起在图书馆里的种种趣事。那里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这温暖的力量不断延续,以至于到现在,都不会觉得冷。
你书里面讲的做义工的小姑娘,虽然跟她素未谋面,却觉得像是认识她很久一样。她所经历的煎熬,也像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样。她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我的心里。远远地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坚强无比。
你讲到的图书馆,那是我们多么温馨的回忆,脑袋中的影像一张张放映。我看到了星凝,看到了高高宝丁,丁丁小桃,大妞,二爷,哲哥,茄叔,还有那么多的蔬菜水果君。看到我们跟彼此一起分享的时光。我在杭州偏远的开发区里,到市区需要1个半小时。可是一根网线,就把我拉回到北京,拉回到你们的怀抱里。哈哈。鬼知道我有多爱你们。
越写越觉得这像一封情书,满满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