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Mindsight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Mindsight读后感10篇

2017-12-16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Mindsight读后感10篇

  《Mindsight》是一本由Daniel J. Siegel著作,Bantam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6.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indsight》读后感(一):Part II - 7 of 8 两个独立的“我”,连接成“我们”

  有很多夫妻性格互补型的。(人们喜欢说异性相吸,但是实际上最近The man who lied to his laptop里面提到实验证明了其实是:开始不同,后来变得彼此相似以后,两人才更彼此喜欢。而不是真的喜欢跟自己不同的人。无论怎么twist实验条件,结果很明显,人们就是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

  但是有时候两人变得彼此相近程度不够,从前看见的优点变缺点,彼此蔑视,关系就进入恶性循环

  Closed reactive state: (firm no)神经系统进入fight-flight-freeze状态后就关闭了跟别人交流的渠道,争吵的时候很容易就是进入这种状态,然后根本就听不进别人说什么,各说各话,听见对方说话也经常曲解。双方都calm down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交流。

  Open receptive state: (soft yes) 如果还打算交流,需要让彼此都感觉人身和感情都安全。心态平和下来,血压心跳正常,才能*听见*对方说话。

  已经陷入危机的夫妻关系怎么解决?第一步是学习觉察自己所处的状态,如果觉得进入fight-flight-freeze,则要求暂停讨论。对方也要学习允许叫停。只有双方都恢复平静后才继续谈话。虽然在开始不容易做到。

  建立一定的彼此尊重(超越了最初的彼此蔑视)后,可以尝试各自看见自己内心,比如童年经历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前几章)。非常可能彼此都在对方身上寻找小时候缺少的东西。小时候建立的依恋模式决定有的人特别容易改变自己迎合周围人的要求,有的人相反,别人越要他如何他越不肯。认识自己改变的动机后,先告诉自己可以选择不去改变,也可以选择改变。无条件接受自己,如果自愿选择改变,动机才摆正了,才有可能改变。成年后应对态度相反的夫妻,两人都需要努力widen自己的容忍区间,最终达到有重叠区间。

  两人都处理自己内心的不平衡后,达到对自己宽容后,才可以彼此open up, 去宽容对方, 用自己的mindsight去体察对方微妙的情感变化,不去做道德判断而是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对方的内心,当对方内心世界的支持者。当一方抱怨的时候,期望听到的不是“你本来应该怎么做”类的建议,只是需要对方倾听,对自己的感情需求有回应。(knida act like ELIZA the chatterbot) 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感觉是“正当”的,才是“支持者”应该做的。

  《Mindsight》读后感(二):Part II - 1 of 8 控制情绪的波动

  书的Part II 具体谈改变,用了8个例子。

  1 控制情绪波动。

  一个16岁的少年似乎有major depression or bipolar的前兆,情绪波动很大。排除吸毒等原因后,bipolar可能是基因造成的,用药有其他可能副作用,所以先尝试therapy. Prefrontal cortex里面某种化学不平衡,大脑不再能保持neuroplasticity, 造成mood swing. 恢复neuroplasticity的办法包括有氧运动,新鲜东西novelthy,和调动情绪(emotional arousal)。虽然进化上的“用进废退”说是错误的,但是在脑细胞上的确是这样,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用的多的部分就更发达反应更快。比如小提琴家负责按琴弦的大脑部分就特别发达,出租车司机hippocampus内负责空间记忆的部分特别发达。但是其他实验也证明过段时间不用,这些发达的部分又会慢慢减退。

  运动和新鲜事物的好处不提,情绪调动,而不是兴趣寥寥的go through the motion,更有机会增加neuroplasticity,所以要尽量参与自己觉得有趣或者有益的事情。这有点像talent is overrated里面提到的刻意练习。人到,心更要到。

  通过刻意练习mindfulness,可以慢慢培养大脑控制情绪,控制addiction等的能力。Mindfulness is a form of mental activity that trains the mind to become aware of awareness itself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one’s own intention. 不要带着判断和反应(nonjudgmental, nonreactive)去看待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只是观察到自己产生了某想法,但是不要因为这个想法就做出行动,对自己说声“哦,我在想这个”,然后就放掉它,继续保持平静观察。这样聆听自己内心,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韧灵活(resilient and flexible).

  Mindfulness练习UCLA有在itunes放好几段,有兴趣的可以下载听听。进行这种练习可能可以增加middle prefrontal cortex, 从而增强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这个部分的脑要到25岁左右才能真正长好,所以青少年时代不但要经历荷尔蒙的巨变,还要经历大量无用的neural connection被大幅度prune back(修剪),容易显得特别stressful。另外很多人老了以后也还是觉得青少年时代记得的事情最多,可能跟这个也有关。总之健康心理的9条,在青少年时代显得比较困难

  这里介绍了呼吸,body scan, 和慢慢走路体会脚从脚跟到脚尖的感受。

  具体练习方式就不照抄了,请下载。一开始的练习5-10分钟就好。人对周围的感知如果比作相机,如果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就好像没三脚架,拍出来的东西就是模糊和晃动的。能平静的理解自己,就好像稳定的相机。内心保持observant, objective, and open (善于观察,客观或者说置身局外,开明),每日行动,运动饮食,和心情都做好记录,也可以帮助自己观察自己内心。最开始,自己对自己情绪失控,当时都不知道,事后才后悔。然后慢慢可以在发火当头知道自己在发火,但是还是会觉得,管他的我就是生气我要发泄。最后,可以知道,我觉得生气了,我需要breathe, calm down,让这个感觉过去就好了。(- this year I will)。这个是正常的过程,不需要因为一开始没有做到完美而是失去信心。经过多次练习,这个步骤会越来越容易。

  不要因为开始练习做的不好就责备自己,命令自己集中注意力是不行的。选择接受,然后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We can approach our inner world with openness and acceptance rather than with judgments and preconceptions. 在接受之后,自己反而可以去改变了。对自己,像对亲密好友一样,对方遇到困难了,自己会去接受对方,给予帮助,可能还会原谅对方的过错。对自己也可以像对好友一样。

  几个星期后,少年可以直面自己内心的愤怒大起大落,而不是逃走。神奇的,在选择接受这个状态后,这些情绪不再显得不可控制了。有时候仅仅是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气上涌,拳头紧握),就会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开始有生气的反应,就会放松下来。医生又教他一些放松的relaxation练习,比如心里想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等等。经过很多次成功的控制情绪,少年开始有信心能自己控制自己情绪了。进入良性循环。 6个月后,这位少年的症状几乎全消失了。

  ---------------

  orry this book is so very long.....it's gonna take a while to finish.

  《Mindsight》读后感(三):Part II - 4 of 8 挣脱过去的牢笼

  memory: 经历如何产生记忆的:一群神经元被激活(activate),neuron firing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产生新的synapses,可以加强已有的synapse(之前的记忆),甚至促进产生新的neuron,加厚起链接作用的myelin从而加速信息在neuron之间传播的速度。简单就是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引起neuron firing的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记忆会改变对新事物的察觉,因为旧有的neuron firing pattern会去预计下面将发生什么,然后人就带着这些“预计”去观测新信息,大部分情况下这是好事。不过所谓的“带有色眼镜看人”,或者是现在被研究很多的人的倾向来忽略跟自己想法抵触的证据和重视核实自己相反的证据,就是这种模式的副作用了。

  Implicit memory比如学会骑车以后不能确切记得自己怎么骑车,但是就会骑车。

  Explicit memory比如回忆起第一次学习骑车的时候谁在旁边,摔跤有多疼,会了以后多骄傲。

  我们一般只的记忆是explicit memory,但是implicit memory也会对人的行为有直接影响,而且还是一种人不直接觉察是“过去某事情在影响我”的影响。胎儿和18个月之前的婴儿记忆基本都是implicit memory,包含perception,emotion, bodily sensation, behavior, mental models and priming. 这种记忆比"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更进一步,会利用大脑的从特殊推到一般的能力,对反复重现的事物建立起运作模式,而且会建立priming,比如学会游泳后,穿上游泳衣,下面一系列游泳动作就自然出现了。当然,副作用是,比如你一般下班都直接回家的,某天你打算中途去寄信,结果很可能你直接就开回家了,根本忘记去寄信。我们过去的经历就以这样的方式在不断改变和过滤我们对现在事情的感受和看法。

  Implicit memory3特性:1不需要主观上努力去记住,就能形成记忆,2 隐形记忆(?)出现的时候人也意识不到是过去的记忆在浮现(lack of conscious sensation of recall,3 隐性记忆的出现不需要hippocampus参与,直接集中注意力形成记忆则需要hippocampus.

  有趣的是,这种我们无法有意识察觉的implicit memory很可能是给我们各种意见(或者偏见)的原因。这种隐性的mental model可能表现为一种身体的感觉,一种感情上的反应,a perceptual bias,或者一种习惯性的反应。而我们不认为是过去的事件让我们现在这样想的,我们就笃信现在的想法是根据眼下的情况作出的合情合理的判断。(是不是有点像巴甫洛夫的狗。。。=.=)

  成长过程里面各种细微的经历都可能形成implicit memory,长大后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成为过去经历的囚徒。用mindsight我们可以学习把片段零碎的implicit memory重组成更灵活更适应现在环境的explicit memory。这种组建explicit memory的过程需要用到hippocampus. 如果因为中风,喝酒,药物作用,或者狂怒(rage)之类超过容忍范围的强烈感情,hippocampus无法正常工作,就会影响记忆形成。

  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Enhanced implicit memory, blocked explicit memory. 在极度恐怖下,身体分泌cortisol,amygdala 分泌adrenaline来控制fight-flight-freeze反应,同时cortisol又有抑制hippocampus功能的效果,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记忆是implicit的,无法形成explicit记忆,而adrenaline把implicit memory和恐怖的感觉深深印在头脑当中,导致病人无法区分过去和现实,会有flashback,并且每次flashback都重新生动再现一次当时的恐惧感。有时候人处于无法逃脱的创伤下,大脑会自动把狭窄的注意力转向不创伤的地方,比如周围环境,或者心里幻想出来的东西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措施。

  Therapy的两个焦点,1是把implicit memory组建进explicit memory , 一个是把新的显性记忆融和进现在的生活,重新定义广义的自我。

  常人虽然未必会有PTSD那么严重的症状,但是有些小时候的事情,比如骑新三轮车摔跤了,折断胳膊摔断牙齿的,居然也会让人潜意识里面把探索新奇事物跟摔痛了联系在一起,成年后不敢求新探索。当在医生引导下,感觉安全的情况下,重新审视,把旧有隐性记忆融合进新的显性记忆后,就容易处理的多了。小时候偶然的恐惧,用不着一辈子限制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隐性记忆是"gut reaction",甚至觉得有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直觉是对的,可以用来指导现在的生活,但是有些所谓直觉不过是过去记忆的残留,对现在的生活施加了不必要的局限。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有意去改写记忆,把过去的事件跟现在区分开来,分别对待。

  《Mindsight》读后感(四):Part II - 3 of 8 找回内在知觉,拓宽容忍区间

  离婚中年女医生有11岁双胞胎女儿。工作家事忙的要命,心脏开始不怎么好了也没有及时看医生。离婚6年没有再date,跟女儿们也不太亲近,事业成功却不能觉得很有成就感,感觉很空虚。医生3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受了很大打击没有能好好照顾她,一度跟祖父母生活很好但是好景不长。5岁时父亲找了后妈,后妈态度不好,新出生的俩弟弟占去父亲和后妈大部分精力。她11岁的时候又跟后妈吵架,自己出去,下定决心,绝对不再让任何人伤害自己了。"never to feel anything again"

  因为小时候害怕受别人伤害,女医生决定集中在头脑上,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但是跟自己其他方面失去了联系,虽然不像92岁的老人那样右脑都完全不发达了,也不显得左右脑联系不足。女医生对食物,性,体育运动都没有什么兴趣。只有在心悸出现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心跳。就是说,从她nervous system, body, brainstem and limbic region产生的感觉不再能进入cortex,就是不能进入前意识。于是就去除了感觉。当然,不能进入前意识不是说“感觉”对人就没有影响了,在“后台”该影响啥照样影响啥,还可能以自己都觉察不到的方式显示出来。小时候为了自我防御建立的机制,在长大以后外界环境改变之后,不再能帮助自己cope,而成了禁锢自己的枷锁。这个机制不光阻挡伤害,也阻挡了好的感觉。于是这个人就有了deadened emotional life。

  基本的心跳呼吸之类机能是brainstem控制的,用interoception就是感受自己的内在,这部分感觉可以提供“前台”无法提供的智慧,或者早于前台若干毫秒提供意见。平静的时候我们身体和面部肌肉放松,我们乐于接受新东西,思路清晰开阔。但是一旦感觉危险,我们就进入fight-or-flight state(方便要么进攻要么逃走),但是如果我们感觉完全的无助,还可能进入freeze状态(方便装死)。我们的直觉就是通过这条通路告诉我们身边的危险的,比如有人跟踪,比如“第六感”说这个人不可信。

  受伤后寻求自我保护可以有多种方式,如92岁老人那种,完全不理会右脑信号;还可以忽略负面信息只看正面的,这个叫“乐观”;或者遇到不好的感觉,投射到别人的身上,然后还因此讨厌别人,叫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这种切断感觉通路的自我保护,让人损失很大。

  人的感觉大致分为两种,primary和categorical。可以分类的那部分比如生气,害怕,兴奋什么的,只是可以被命名的那些,除此之外还有那些subtle的,没有明确名字的,模棱两可的primary emotion,这些才是更经常出现的,这些subtly textured, constantly changing states 才是给我们头脑richness的部分。

  Attuned caregiver不是等到这些明确分类的感情出现才去关注,而是可以敏锐观察小孩的primary emotion。如果小孩觉得大人密切关注他们的细微感觉,会觉得安全,觉得成为更大的“我们”的一部分。察觉别人的细微感觉也是从小孩时代开始学习的一项技能。Sensing this internal flow of energy and information is the essence of mindsight.

  词是抽象的,但是一个词可以引起起多重复杂的交织的感情和含义。Meaning这个问题主要是limbic region负责评估的,好坏,相关还是无关,接近还是躲避,limbic和middle prefrontal cortex一起负责做出这些判断(特别judgmental的人是limbic region太发达,cortex驾驭不了吗?btw....)缺少了所谓low road的信息来源,哪怕右脑能给图像,建立起的模型也冷冰冰。能想到花这个词却想象不到其花香,能在画布上画出美丽的花朵但是不能被其质地和颜色打动,音乐家能完美弹奏却显得冷冰冰没有感情,文人可以不被自己写出的动人诗句打动,医生能准确诊断病症却不能跟病人沟通(connect with their patients)。融合所有这些知觉需要我们开放内心,允许内在的各种感受不受自己各种严厉的限制,进入“前台”展示出来。- vertical integration.

  从前的习惯在大脑里面留下深刻的痕迹,但是不要小看neuroplasticity的力量!花一定时间,用心训练,都还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字是pay attention to the behavior that we want to change. 中年女医生做呼吸和走路练习都还好,但是做body scan练习,扫描到胸口的时候突然panic了,于是采取更缓和的练习。心里想象一个愉快的安全的地方,把这个地方跟自己觉察身体的感觉联系起来。另外一个练习是有意的紧张然后放松某一个肌肉群。听左右轮换的声音,或者轮流敲身体的一边。带有色眼镜看世界(哈哈!),然后观察自己的感觉。换不同的颜色会激发不同的感觉,通过轮换,可以觉察身体感觉的交替,从而更加敏感观察。

  Window of tolerance : 容忍区间:在一定一定范围内的外界刺激下人还可以忍,超越后就不行。超越下限进入冷淡或者depression,超越上限进入恐慌chaos. 区间内部,我们愿意接受外界信息receptive,区间外部reactive只有出于本能反应的份儿了。不用内观则这个区间越来越窄,生活的路子也越走越窄。经过练习可以拓宽这个区间,更愿意接受,内心更清晰,生命更圆满(fullness). 拓宽区间的方式是改变大脑当中与不好的外界刺激建立起来的反应。最终训练结果就是,还是可以感受到不好的反应,但是不至于完全不能容忍。

  quot;Stay with that" 记得Marcus Buckingham的系列都是说要人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多努力,让不擅长的东西变得对自己的生活不重要。而Talent code(or talent is overrated? sorry I kept confusing the two) 说经过训练可能可以轻易就战胜有些障碍。有个有趣的例子(前阵子另外一本书里面也看到过)是说怕蛇的人往往跟心理医生讨论为什么怕蛇讨论几年也没有进展。从最最轻微的刺激逐步增加强度(肯站在有蛇的房间外面,知道房间里面有蛇,然后隔着玻璃看见蛇,然后摸摸门把手,然后穿防护服进去看蛇,到最后敢于摸蛇),2小时以后就治愈怕蛇的毛病。

  我自己也非常有体会。I am extremely shy and introverted. 在学校的时候能不发言就不发言,不参与讨论。截止几天之前都对打customer service电话有心理障碍(当然最近解决掉啦)。上班以后恨不得每个星期要给n个talk。经过几个月,完全游刃有余,的确每次开说之前还是紧张,但是最后可以忍受这种butterfly in the stomach的感觉了。更早些时候,非常讨厌笨人,无法容忍给“不如自己的人”解释问题,完全都懒得跟这样的人讲话(没有问过别人,但是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令人生厌的hubris)。但是后来摊上一份工作就是给scientists讲我这个行当。人家不是不如我啊,当时我是一个低年级Phd candidate,人家是well established scientists, PI, physicians, or professors。虽然开始也会心里烦躁不耐烦,但是somehow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万分耐心的把解释了几百次的东西再解释几百次。再后来居然还给几十个学生上了两学期的课,现在回忆一下还可以感受那种强烈不安的感觉。But I have done it. 不光survive了,the experience induced such an adrenalin rush! 但是觉得这些拓宽的window如果不常用还是会重新narrow。刚上完课的时候对周围的人都特别耐心。不过过了一阵老毛病又浮上来啦。。。现在一想,又难以想象是怎么上台去讲课的。。。不过有过成功体验,如果什么时候还需要再做类似事情,应该还是可以。扯远鸟。。。。

  经过这些训练后,再次进行 body scan. 这次病人再次开始panic, 但是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愉快安全的地方”,可以帮助调整。注意力重回恐慌感的时候,恐慌反而慢慢减退消失了。病人重新认识了自己对母亲去世和父亲显得冷淡的悲伤,并且慢慢从悲伤里面走出来。最后终于重新过起了正常的生活。

  这几段话又是让我惊奇半天 If I could be present fully with Anne, if I could let my own internal world resonate with hers and remain open myself, I could help her track her sensations and uncover their meaning, widening her windows of tolerance。 因为mirror neuron可以相互作用,心理医生的openness and attunement 可以让病人从医生那里找到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The resonance circuitry not only allows us to “feel felt” and to connect with one another, but it also helps to regulate our internal state. 还有这段I let her sense our connection with my own nonverbal signals—a sigh, a quiet “ummmm,” the rhythm of our breathing in synch. When she opened her eyes and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I noticed my own tears.

  这位心理医生还真的是walk the walk的人。

  《Mindsight》读后感(五):Part II - 5 of 8 凸面镜上加个凹面镜,解码纠错

  这篇里面加了点自己的理解。不额外注明了。。。。

  (@年糕,小孩跟父母建立early bonding的实验这里有讲。)

  这里有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当小孩看父母的脸时希望找到映射自己感觉的反应,我们从别人的反应里面找寻自己,这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好像照镜子,看见镜子里面自己的影像,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如果镜子是准确的,ie父母给了直接正面的回应,小孩会清晰的理解自己。反之当别人的“镜子”不再能照出我们自己的内心,比如父母被自己生活里的事情占去大部分精力,无法准确反应小孩的内心,有时候这个镜子是模糊的,不透明的,有时候干脆看见的只有父母自己的内心,根本就不反射小孩的感觉,因此是扭曲的,那么小孩对自己的看法就被扭曲了。

  任何非安全的依恋都好比是进来的信号被一个函数改变了,理解过去(make sense)的过程就好像是apply一下反函数,纠正了信号,从而可以正确而的反应信息。好比凸面镜上加个凹面镜,就把扭曲还原了。

  --------------------------------------------------------------------------------------------------------

  从小家庭不幸或者所谓有毒的父母的小孩生活里面如果有其他caregiver可以填补这个爱的空白,那么长大后仍然可以过上正常生活(成功实现解码纠错)。 Being close to someone early in our lives gives us the clarity to know how we feel, and the ability to feel close to others.

  Attachment pattern经研究,是人相对最不受基因影响的特征之一,主要还是caregiver的影响。小孩建立依恋的4种形式:

  ecurely attached (安全依恋的)小孩,大约人群2/3,会不断去探索新东西,然后回到父母身边寻找安全感,然后再去探索,repeat. 父母短暂离开小孩会哭,父母又回来小孩会去寻求安慰,并且可以很快恢复,继续自己去玩。这些家长对小孩寻求安全感的行为非常敏感,能快速准确理解小孩发出的各种信号,对这些感情需要“有求必应”。这种情况下能量和信息能和谐的彼此传递。小孩长大以后,各种好啊。

  Avoidant attached (逃避式依恋的)小孩,大约20%,即使父母短暂离开也不哭,很无所谓的样子,父母回来后也不会主动接近甚至会躲避,然后继续自己玩自己的。因为这些父母对小孩的需求经常无动于衷。这种情况下能量和信息传递显得生硬呆板。小孩长大以后,感情上限制多多,对人疏远,控制欲强,不讨喜。

  Ambivalently attached(模棱两可式依恋的)小孩,10-15%,父母离开之前就显得忧虑父母会离开,在父母回来后虽然也寻求安慰,但是久久不能平静,一直还处于担心的状态。这些父母对小孩不连贯,有时候很关注小孩,有时候无动于衷。这种情况下能量和信息传递显得混乱。小孩长大以后,缺乏安全感,自控能力差,经常焦虑,得PTSD的可能也增高。

  Disorganized attached(凌乱式依恋的)小孩,一般人里面占10%,但是在有毒瘾之类的高危父母生的小孩里面占80%,是最可怜的。这些小孩在父母离开又回来后明显的感到恐惧,想接近父母但同时又躲避,摔倒,吓呆,或者一边拉着父母一边又要躲开。(天,小时候在幼儿园接送的时候非常常见的景象!!)这些父母对小孩那是完全的不闻不问,对小孩来说他们都显得很可怕,他们自己也经常觉得害怕。前三种情况下小孩总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应对父母的态度,但是这第四种情况下,小孩找不到合理应对的方式,这种情况下能量和信息传递在生硬和混乱之间交替,也超过了小孩的容忍范围window of tolerance。

  ----------------------------------------------------------------

  一个人跟自己父母建立的attachment pattern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将来如何对自己的后代,对吗?----不对的!决定因素不是父母如何对自己,而是自己如何去理解(make sense of)童年的经历。什么叫理解,重点之一是自己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平(life narrative)。安全依恋的人能讲述过去经历里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能讲述过去经历如何影响后来的发展,i.e.一个连贯的描述(coherent account)。而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人的描述经常是无条理或者逻辑不通的。

  When it comes to how our children will be attached to us, having difficult experiences early in life is less important than whether we’ve found a way to make sense of how those experiences have affected us.

  Wonderful things happen when people feel felt, when they sense that their minds are held within another’s mind

  回答成年人依恋关系测试(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的问题据说就很有帮助。摘抄

  What was your childhood like? What was your relationship like with each parent—and were there other people with whom you were close as a child? Whom were you closest to and why? I’d ask you to give me several words that described your early relationship with each parent or caregiver, and then I’d ask for a few memories that illustrated each of those words. The questions go on: What was it like when you were separated, upset, threatened, or fearful? Did you experience loss as a child—and if so, what was that like for you and for your family? How did your relationships change over time? Why do you think your care-givers behaved as they did? When you think back on all these questions, how do you think your earliest experiences have impacted your development as an adult? And if you have children I’d ask you these questions: How do you think these experiences have affected your parenting? What do you wish for your child in the future? And finally, when your child is twenty-five, what do you hope he or she will sa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he or she learned from you?

  wiki has some explanation though not much.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measures#Adult_Attachment_Interview_.28AAI.29

  暗示有问题的表现:坚持说不记得小时候了,混淆过去和现在时(nonnative speaker怎么办。。)还会分析:讲述的时候自我监控如何?有没有试图让听着讲述的人(比如心理医生)更明白等。哪怕记忆不完全准确,只要故事是前后连贯合理的,都算正常。

  dismissing mind: 答案太简短,缺乏细节,坚称不记得,坚称过去对现在根本就没有影响等。坚持I am alone and on my own,极其看重自力更生的能力,轻视与别人的关系

  reoccupied mind:讲童年的,讲着讲着就说到现在的关系了。

  unresolved and disorganized mind: 也是讲童年的,讲着讲着就说到现在的关系了,无法把左脑的讲述跟右脑的“感受”分离开。坚称童年不记得了但是不影响现在。(不记得了你怎么知道不影响的?)"At times I fall apart, so I can't depend on myself".

  所以从前照的镜子是扭曲的也不代表就没治了。主动解码纠错,还是可以还给自己一个清晰正确的影像。

  《Mindsight》读后感(六):简单好懂的脑科学 (Part I) to be continued

  昨天那是右脑笔记。今天上左脑笔记。

  全书分2部分,首先是大脑mind/brain的结构组成,讲的主要是科学。第二部分通过病例讲了一些人的wellbeing和relationship受损会怎么样,里面有很多很有用的技巧,自己也可以用来培训自己的mindfulness(这里需要请教刘未鹏, mindfulness到底应该如何翻译?)

  1 brain science (绝对的业余,没有仔细查文献翻译,随便用了google translate,不准确的地方求纠正)

  作者认为wellbeing应该是mind, brain, relationship的相互作用(大体是心智,大脑本身,和人际关系). 作者用手作为模型描述的大脑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这里不细说了只有简单的翻译,wiki里面也有)

  想象手握拳把拇指握在里面,人的脸大约是对着指关节的位置,手腕以外相当于spinal cord。如果展开全部手指,那么手掌部分相当于brain stem,合上以后拇指相当于limbic region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四指部分相当于cortex. 大脑这3个部分是依次进化出来的。

  Low road:

  生存本能:脑干brain stem就是所谓的reptilian brain负责心肺呼吸吃饭睡觉XXX等基本功能。也负责决定遭遇危险后本能的fight-flight-freeze(打,逃,装死)等反应。因为这些是最先起反应的大脑部分,在远古的时候对人类生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如今有时候净好心办坏事。所以人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mindsight,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习体会自己brain stem的反应,不要完全被它控制而是学习判断本能反应在眼下环境里是否合理。

  评估和情绪:Limbic region是在小型哺乳动物出现的时候进化出来的。所以也成为old mammalian brain。这个部分跟脑干相互协作控制身体本能,同时还产生情绪emotion。Limbic region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件事到底时好时坏呢?Emotion = evoke motion,limbic region产生的情绪负责驱动人去采取行动。爬行类动物因为没有这部分脑,所以是不会产生感情的。但是哺乳动物就会有感情,会与周围的其他哺乳动物产生bonding. 但是有时候limbic region有时候也会过于敏感,让人对很小的事情也有强烈反应,这时候需要调动更高级的cortex来override(覆盖)这些自然产生的情绪。Limbic region的amygdala 帮助我们赋予记忆以情绪。hippocampus则是负责把大脑各处产生和收集的信号集成起来形成记忆。

  High road:

  Cortex 也成为new mammalian brain或者neocortex,在灵长类出现后才显著进化出来,在人类中尤其的显著。Cortex让我们产生了能自省的能力,能去审视大脑自身,能让我们去思考“思考本身” think about thinking。想象力,综合考虑事情的能力都来自这部位。Cortex一般被分为几个叶lobe.

  感观:手背到从指尖数起的第二关节相当于posterior cortex,包括occipital, parietal, and temporal lobes,负责把感观体验组成完整的图,比如当我们学习掌握了使用某工具(骑车,开车)后忘记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身体还是记得如何操作,就是记录在这个部位。

  运动:手指第二关节到第一关节相当于frontal lobe. 从后(手背方向)往前(指间方向)数,最先是有一层motor strip 负责人的肌肉运动,然后有一层premotor strip负责计划肌肉运动。

  抽象思维:最后,第一关节到指尖,是前额正对的部位,就是大脑的最高级部分,prefrontal cortex,只有人类才有。

  食指和小指的指尖相当于side prefrontal cortex,让我们能主动的集中注意力。

  中指和食指的指尖:middle prefrontal cortex,这个部分对整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有监管功能,让人可以在行动之前喊停,有洞察力,换位思考能力empathy,和道德判断力(很翻译体,moral judgment到底怎么翻译?)这个部分和大脑的其他部分全部有联系,甚至还负责从外界社会接受和传递信号;也是人脑最牛逼的地方,也是车祸中很容易受损的部位,请一定系安全带。

  Frontal cortex负责的部分也是wellbeing的重要成分:

  1) bodily regulation,

  2) attuned communication,

  3) emotional balance,

  4) response flexibility,

  5) fear modulation,

  6) empathy,

  7) insight,

  8) moral awareness, and

  9) intuition.

  《Mindsight》读后感(七):Part II - 2 of 8 学习体验感情,左右脑的平衡和互动

  92岁的退休律师老头身体健康思维敏捷,但是在60多年的老伴生病之后好像开始抑郁了,避免跟周围人来往。于是他儿子带他就医,虽然老人自己认为简直太可笑了, 有什么好治的。

  这里的一段描述非常有意思,医生说 use our whole body as our mindsight “eyes,” 用自己全身去感受对方潜意识传递的信息(小宇宙?气场?)他整体是感觉到“空”,还隐隐感觉一点恐惧。到底是自己在治疗一个自认为不需要治疗的90多岁的老人而感觉恐惧,还是病人心里有恐惧呢? --- 我从来没有想过心理医生会这样去观察病人的,居然可以如此的右脑 and holistic。very eye opening. 也许有的人天生就有如此的能力来感知世界。跟我用线性的,逻辑的思维看世界,真是太不同了。

  老人说他自己从前也没有感受过什么强烈感情,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但是又觉得好像不正确,比如都不因为老伴儿得病什么的都不觉得特别担心。人的性格是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医生探讨了老人的童年时代,一方面希望看从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方面也要看老人是如何讲述自己的过去的。结果老人认为从前没有什么,讲述的方式就好像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而不是讲述自己从前的感受。于是医生认为这个是缺乏emotional warmth的表现。

  究其原因,小时候没有跟caregiver建立良好bonding,老人的右脑相对不发达,缺乏感受人际之间细微感情的能力。

  人左右脑差异:

  左脑(more digital):较后发育(toddler开始问why why why的时候)线性,语言,逻辑,有一说一(不夸大不比喻)喜欢分类,列表,喜欢用OR(要么这样,要么那样,)

  右脑(more analogic): 较早发育, 用图像而非语言思考,联想,比喻,从整体看问题而不是分析成分和局部,减压,记忆自己对外界产生的感情(emotion),喜欢用AND (这样,同时也那样,相互关联)

  这部分非常有趣,跟"the geography of thought"里面描述的东西方思维差异几乎用词都是一样的,看来东方人右脑比较predominant, 西方人相反?

  这里描述了分别是左右脑思维的夫妻的交谈,有趣的很:

  A: I feel sad.

  : You are nuts. There's nothing to be sad about.

  A looks perplexed but cannot speak.

  eems to feel she's won.

  简直太精彩的描述。。。

  当有一边的大脑长期处于dominant地位,另外一边的功能会减弱。小时候最初caregiver如果不能很好应对婴儿,一个可能就是感情上退缩成为左脑发达右脑很不发达的“冷血人”。但是经过刻意的训练,哪怕是92岁的老人也还是可以重新建立右脑能力的。

  ody sensations: 感知自己的身体。练习:Full body scan(参见上次笔记)。

  onverbal connection: 感知自我是右脑过程,而follow social norm却是左脑过程。练习:看见一种表情,用语言描述之。模仿别人的表情。看电视的时候关掉声音,仅仅通过识别图像表情动作等判断人的emotion.

  Imagery: 回忆某些中性的事件,不用语言描述而是试图注意图像细节。描述很搞笑,比如吃早饭:不能说I had cornflakes for breakfast,而要说 I scoop the cornflakes into my blue bowl and hear the dry sound they make. The milk carton feels cool in my hand, and I pour it slowly until I see the milk almost covering the flakes. I sit down and I notice that the sunlight is in my eyes. (离题一下:American Dad最近有一集女主在上creative writing的课,结果平时就变成这样说话。。。。)(离题2下:Mindfulness 8 week训练里面有一段讲吃葡萄干的,也是这样,强烈推荐试试)

  当然了这样也是用语言在描述,这个过程是让右脑做主导去感受,同时联系左右,用左脑的语言功能去描述。

  Feelings也是通过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哪里肌肉紧张,胸口压迫,呼吸沉重之类来感受的,然后用语言表达处理。训练自己对细微变化都可以敏感的捕捉到,和准确表述,也就训练了右脑能力,和左右脑交流能力。

  这种练习不光可以帮助“冷血动物”学习感受,也可以帮助特别抓马困的人(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drama queen) 平衡自己太过激烈的感情,这类是右脑太发达,左脑语言表达不出来。Name it and tame it是说如果自己有某种强烈不好的感觉,用语言准确说出来是个什么感觉,往往可以让不好的感觉快点过去。

  最后,这位老人学会了感受,不再冷血。如果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可以改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改变呢?

  ---btw i have to point out, even though i tried my best to write notes for this book, there is simply no way I can do it justice by putting down a brief summary, especially one targeted at "action items". The words in this book is unusually "right-brained", and as a predominantly left-brained person, I can't easily translate the author's descriptions. One really has to read it to get the powerful “feeling” of this book.

  《Mindsight》读后感(八):不算评论的评论

  this book talks about science but somehow is written in a way to invoke deep feelings. I used the audiobook and can't help getting very emotional listening tothe contents sometimes. With brain science the author reveals very helpful techniques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situations. Also often I am quite surprised to hear about the author, a therapist, appears to get very emotionally involved (not in a romantic way) with his patients. The empathy described in the book is very vivid and appealing too.

  《Mindsight》读后感(九):Part II - 6 of 8 多维度的自己

  一个人可以在工作当中非常成功,但是私人生活一团糟。尽管做很多事情不断证明自己并且取得成功,私下却觉得自己像是冒名顶替的,内心空虚。当一个人无法感觉内在的self worth,别人的肯定反而会让自己感觉更糟糕。I don’t care to belong to a club that accepts people like me as members (Groucho Marx). 成因可能是上次说的disorganized attachment(凌乱依恋)。

  当小孩向caregiver寻求感情的连接connection,但是被忽略,会产生强烈的羞愧。长大点以后还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理自己。时间长了会把这种错误的归因带入成年后的生活,比如遇到类似场景就会引发类似感觉,想接近别人但是又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当别人跟自己比较亲近后,会很有危机感,试图脱身。明知自己做的不对,却无力改变。

  青少年时期充满矛盾,但是正常成长的话人会慢慢学习整个不同情形下扮演的不同角色--整合不是说在任何条件下表现都完全一致,而是说明白在不同环境下的自己,加权平均,相互作用,其总和才是完整的自己。一束神经元差不多对应一种外界环境,慢慢人会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如何反应。良好的整合是柔韧的,可以自由融入新信息来做调整。

  如果没有学好这种整合,结果可能就是如上的凌乱状态,希望接近别人,当别人亲近过来却又逃开。并且这束神经元不太受控制,无法根据新情况作出新的反应,老是走到旧时形成的老路子上去。

  人察觉事物并不是看见什么就感觉到看见了什么的。事实上,perception总是有部分外来,有部分是从前的记忆固有的。比如,如果看见一个人举手,如果是在纽约街头你会觉得是在打车,如果是在课堂,应该是要发言。这种快速反应做出判断的机制在多数情况下是有益的,因为快速,省力。但是如果固有成见不对,比如小时候受到不好的待遇,会扭曲长大以后的perception. 明明事情是一个样子,在你看起来却偏偏是另外一个样子的。不经过训练的情况下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察觉的其实不是真实情况,还以为就是这样的呢。

  解决办法当然不是不靠思维捷径了,这个也做不到的。需要做的是,接受我们有多重的自己,理解我们察觉事物是从外到内的真实信号f(x),和从内到外的老习惯下的假设g(x)的总和。我们自己是f(x)+g(x)对所有情况x集合的积分。需要懂得体察什么时候思维是在走捷径了,看见的东西不是事物真实的样子,而是过去的成见跳出来弄了个blur啊,mosaic啊那样的filter. (as in photoshop)....然后可以分辨,哪些是真实看见的,哪些是自己以为的。然后就可以区别开,区分对待。

  整合的第二重含义是,内部函数g(x)要与自我意识统一。比如如果一贯觉得自己体育很差,这个想法根深蒂固,那么后来尽管试图参与体育项目,也不容易擅长或者喜欢这些活动。这部分好像跟前段时间一篇日记“拒绝黑盒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8929ba0100zx3o.html是一个意思。

  整合的第三重含义是从自我到我们的整合。如果从小没有从“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得到安全感,长大后也容易认为所有“我们”(如夫妻关系)也都没有安全感。

  人的动机(motivation)可能是相互兼容的,也可能完全不兼容还抵触。在不同动机占主导的条件下我们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比如看见模特的照片就很想减肥,但是晚上想起巧克力又忍不住摸黑吃了n包。学习体会各种条件,主动做出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反应。

  为什么病人不能直接命令自己除去这些羞耻感呢?这个做不到。这些复杂心理出现有它的理由,在从前环境下也是serve a valid purpose,有正当理由出现。现在如果想改变,必须找到更加有效的应对这些理由的办法,直接要取消老解法但是不给新解法,是不可能的。这点跟"change everything"一书里面谈改变很相似。比如自己有些坏习惯想改但是老改不掉,很可能是因为坏习惯能帮我们达到其他的一些目的,比如乱吃零食可以帮我们避免晚上一个人的时候觉得孤单。除非想到其他办法解决晚上的孤单(比如学习,阅读,跟朋友去玩,生个娃来照顾什么的),否则直接命令自己“别孤单了!”,这个无效的哈。

  接受自己,认识各种状态各种反应都会过去,某一个时刻的一种状态不代表整个自我。虽然我还是相信对时间积分后的值F(X)是自我,但是现在慢慢可以体会在某一个短的时间段内的情绪,感受,(f(x) 积分from a to b),都不代表“我”这个人,通过集中精神和主观努力,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在老情况出现的时候给出更合理更成功的新对策(choose how to respond)。

  《Mindsight》读后感(十):Part II 健康的情绪

  1. 控制自己的情绪

  Mindlessness: 就是由于各种原因low road 代替high road, Frontal cortex负责的wellbeing的重要成分都遭到破坏或者阻挠

  1) bodily regulation, 心跳呼吸等加速(控制“加速”的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控制“刹车”的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两者失衡)

  2) attuned communication, 这段太好了,必须摘抄:

  When we attune to others we allow our own internal state to shift, to come to resonate with the inner world of another. This resonance is at the heart of the important sense of “feeling felt” that emerg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Children need attunement to feel secure and to develop well, and throughout our lives we need attunement to feel close and connected. 非常粗糙的意译一下:我们跟人沟通的失衡,不光要倾听自己内心,更是要适当放下自己,用心去感知当别人的情绪。

  吵架经常一个人说“你根本就不听我说”,对方反驳“我怎么不听了”。其实“不听我说”反应出来的意思是:我觉得你没能感受我的情绪。当自己失衡,take the low road, 自己内心这个“收音机”的频率只调在自己这个台上,而不是对方的台,只能接受自己的广播,却接受不到别人的广播。光顾自己内心感受,开往外界的门关闭了。Input variables里面只有自己的过去,而不是仔细分辨眼前这个事件跟自己的历史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拿自己的过去习惯来套用。效果自然是不当的。

  Harvard negotiation project里面一系列的书都提到这个倾听,到底如何去听别人说话?"The most human human"里面提到图灵测试,早期一个可以跟人对话的机器就是一个用therapist的方式跟人对话,居然效果很好,轻度抑郁的人跟这样的机器谈话能有一定治疗效果。"7habits"的作者现场演讲的时候也有模拟家长跟teenager对话的方式,都做了很好的解释。e.g.

  A: 我讨厌你做某某事

  : 我做的某事让你觉得受到伤害了(不要为自己辩护,比如我不是故意的!或者更恶劣的,你呢,昨天你还***了呢)

  A:对啊你做某事让我很生气,难道我的意见不重要么?

  : 这件事让你觉得我没有重视你的意见。你为此非常upset

  A:我的意见不被参考让我觉得我在这个家里没有发言权了

  :...

  Listen for the hidden emotion, and paraphrase so that the other person knows you have heard what he/she wanted to say. 但是当自己的感情激动的时候,就不再听见对方说的话和隐含的感情,光顾vent自己的情绪去了。当然不是说双方交谈一定要只当镜子反射对方的感情。如果要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要先听清楚对方,在对方也calm down之后再试图表达自己,否则没有任何真实进展。

  3) emotional balance, 自己不要太过冷淡疏远也不要太激动的时候才能感知对方的情绪。

  4) response flexibility, 就是在接受外界信息和做出反应之间有个停顿,不要条件反射就做反应。Pause.

  5) fear modulation, 情绪失控可能来自过去的某些恐惧。恐惧当头,失去控制。

  6) empathy, 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7) insight, 联系历史,现在,跟周围人和事物的联系图,预见行动的后果。

  8) moral awareness, 知道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被社会认可的,react accordingly (不是盲从的意思)

  9) intuition. 潜意识和所谓的low road也可以帮助做出判断,直觉/gut feeling是其表现,不是所有结论判断都是high road做出的。逻辑不是一切。

  人愤怒、激动的时候,low road让人“怒火中烧”失去理智,limbic region的功能override 所有其他高级功能,人就无法用cortex功能“站在看台上看自己和环境”,结果自然是不令人满意的。疲劳,没有睡好,饥饿都可能导致易怒。Instead of 冷静思考,人变得只能被动的根据从前脑子里形成的固有思维习惯去应对新问题。比如作者小时候经常被哥哥忽略,他就希望他自己子女能很好相处。在子女不能友好相处,然后加上他自己又累又饿的时候就怒火爆发了。如果是更舒适的环境,心情放松的情况下,作者应该有能力看到,自己的想法(希望哥哥跟自己相处好些)跟他子女没有关系,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粗暴干预。

  帮助克服这个问题:吃好睡好,疲劳的时候不要做决定。学习感觉到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血气上涌”,然后在这样的时候要么特意做点数学计算(调动起cortex, high road),要么出去散步走动走动,让自己平息。不要在火头上搞任何飞机。

  在戒酒戒毒的地方一般说记住HALT (hungry, angry, lonely, tired)就是说这些时候人的自控力下降,容易做出将来后悔的事情,所以要提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准备plan A, B, C (3个锦囊),遇到事情后不会出于本能的反应,而是拿出现成的锦囊,依次可以打开就用。

  反思reflection:不要审判贬低自己,对自己的弱点揪住不放,对自己也要supportive and kind

  Openness 不要抓住过去的观点不放。新信息证明过去错了,就改。不然连新的反面证据都会看不见。

  Observation 站在身外看自己,看周围环境context,看历史事件,不要孤立隔绝。

  Objectivity - I can feel a certain way but this is not WHO I AM. 客观看待自己当时的感觉,保持meta-awareness。

  如果犯了错误就去主动弥补,先选择原谅自己,准备好和好之前对方还是要先抱怨半天的,在自己能冷静对待这些后再去和谈,一个个用checklist检查自己的感情需要已经满足 (my internal sensations, images, feelings and thoughts),再去和谈才容易接受,而不是又重新吵架。

  2. 以己推人

  Resonance: Mirror neuron就是让自己能感知别人情绪的生物基础了。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别人也会被别人影响。这些交流不一定要通过语言和有意的动作,细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很多。如今网络上的交流缺少这个层次的交流,不知道将来科技发达后是否能做到。火星人需要妈妈的片尾花絮看那些细微表情是用好多sensor粘在演员脸上,然后通过avator表达的,这个我想应该很快可以做到游戏里面吧。

  自己感受别人情绪,其实是通过感受自己的情绪来实现的。对自己的感受越敏感,也就越能感受别人的情绪。婴儿甚至可能在有自我意识之前就能感受caregiver的情绪。细心观察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呼吸韵律,自己的心跳速度,这些细微感受实际上可以帮助深层次理解自己的感受,从而infer别人的感受。而理解自己的情绪又是跟人的社会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 这点在其他书里面深层讨论过,比如满满一屋子人都对门里面钻进来的浓烟无动于衷,那么你自己可能也觉得应该不要紧,而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你可能马上很警觉了

  - 另外我自己体会,说明要选择周围的人。我没法用科学数据额,只是自己感觉,跟成天喜欢抱怨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变得爱抱怨,别人主动告诉你一个自己的秘密(或者比较私人的事情),你也下意识的想reciprocate。跟乐观积极宽容的人交往,感受他们对人的态度,自己也更可能下意识模仿别人这样。

  - 这个以己推人是否也要恰当,否则为什么还需要教育人要从别人角度看问题呢。。。

  3 心理健康:the flow of independent voices linked together in harmony: 多声部合唱的时候,我们感受跟其他人的融合(?integration),不像大家都唱同一个声部的时候那么缺乏变化rigidity,又不像每个人都各唱各的,完全不一致的产生噪音chaos。

  Healthy complex system has FACES:

  Flexible

  Adaptive

  Coherence

  Energized

  table

  这部分关于integration看的不太明白。作者描述的例子在我脑子里面完全不能构成图。

  --------------------------------------------------------------------

  art III 有大量例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Mindsight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