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10篇
《林徽因传》是一本由林杉著作,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一):从林徽音看自己
,,
不能忘记中国五四年间那份文人浪漫的情怀。因为是在康河柔波里荡漾着的志摩,因为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与古文搏斗的胡适,因为金岳霖、冰心、梁启超、沈从文。因为这些夏日的骄阳,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用自己的余晖照亮中华大地的豪杰们!
关于林徽音,从她的传记当中,我看到了一个杰出的建筑大师那份女子的柔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有时候,我觉得她就是个十足的现代家庭的女子,因为收拾了一天家务而闷闷不乐,甚至向梁发脾气,这和所谓的大家完全不称职。但是,一旦工作起来,她那股子的执着却男人所不能及,她和梁带着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开始全国各地的考察建筑,他们到了云冈,到了北平,到了乡村。每况愈下的健康,极具贫姂的生活状况,使得他们不得不终止考察,但是那份对于祖国建筑的爱却永远没有干涸,徽音拖着病重的身体,在床上一刻也没停过的写着《中国建筑史》,她说,我们中国第一部建筑书籍还是由日本人写的,我一定要编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建筑书,于是,她和丈夫开始了四处为家的生活,在农村,她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她喜欢把自己的屋子弄的干净整洁,普通的窗户得用好看的纸糊,于是,村子里的姑娘都喜欢和她亲近,他们家门前经常都是热闹的景象,就连哪家姑娘生了儿子,还给她送两个红鸡蛋。但是,为什么这些为中国建设呕心沥血的人儿要经历贫穷的煎熬,梁思成经常不得不拿着衣服,手表,典当维持生活。我真不愿意这样好的人儿受这样的煎熬。他们只需要每天写作、读书、与朋友聊天,吃小吃,或者去感受大自然,我们应该让他们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说的徽音,我不得不说志摩,志摩为了她抛家弃子,但是,她却理性的拒绝,我猜想,她对志摩不是没有感情,是因为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她不愿意做违背世人眼光的事,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和志摩一生的友谊,他们还是像朋友一样,志摩最终因赶去看她的讲演飞机失事死,她是何等的痛楚,以至于她跟胡适努力的想得到志摩生前的日记。可见她是爱着志摩的。尽管此爱非彼爱。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三流大学的女大学生,虽然用有一份自认为不俗的思想,但终不能被大家所认可,于是,我们沦为俗人一个。然而骨子里还保留点喜好,那就是喜欢一切文雅的人,文雅的事,并且,努力的像他们靠近。
《林徽因传》读后感(二):一般吧
林徽因传-张清平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 -林杉
1.看的电子书,发现这两本书居然是一样的?难不成下的电子书有误?
对这本书该怎么评价呢?耳边断断续续听到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之间的纠葛,但一直没搞清楚是什么情况,不想在这么继续糊里糊涂下去,决定找本林徽因的传记来看。于是看了豆瓣上评分稍高的这两本书,不过....电子书里两本书的内容居然一模一样,好吧。我也不知道怎么情况。
2.第二个,看了第三人写的传记《乔布斯》,《张居正》等,深感传记作者最主要的是客观公正的把主人公的一言一行,所做所为一一叙述,叙述的成分多于分析推理的成分,不然作者的主观意识太强烈会严重影响到读者的判断。作为一个传记,在本书中居然发现了很多人物对话,少量的人物对话倒也有可信度,但大段大段的对白,大大的提高了我对本文真实性的怀疑度。连我自己都想不起昨天或者上一周我所说的每一句话,作为第三人称的传记作者能知道主人公的对话
3.林徽因的生活里有一段时间确实出现了徐志摩,但这本书毕竟叫 林徽因传,不是徐志摩传啊?288页中有100页都是和徐志摩有关,除了徐志摩,林徽因就没事所干没事可写了么?
4.最讨厌的一点,传记中间开始,居然大段大段抄录林徽因的一些作品,我是看传记,不是看作品啊?你写写她创作的背景也可以,但大段抄录就不对了吧?
总之一句话,不咋样的传记,没看完,只看了150度页,实在看不下去。不过我自己也有原因,我对诗歌兴趣不大,对他们写的诗不会欣赏。
《林徽因传》读后感(三):为什么是他
林的才气,俏丽,执着都是我所喜欢的;和梁思成一起游南欧去找寻文艺复兴的建筑记忆是我所羡慕的;国难当头,生命垂危依旧留守旧地是我所钦佩的;但最后看到梁在林死后娶了另一位林姓女子是我所惋惜的。没想到我们竟同样深爱着中国的传统建筑,让我更加喜欢你。我已经不能去学这个,只能简单爱了。
另外我发现梁启超这个人有意思。历史书上只记得他戊戌变法失败后逃至日本,然后在公车上书运动中打了下酱油。这本传记里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爱国,爱子的形象。特别是对梁思成的种种关照,感觉他不是一个名人伟人,只是一位父亲,一位可爱的父亲。他帮着徽因和思成设计蜜月的路线,我惊叹于他对欧洲地理的了解之深;他告诫徽因和思成终生都不能让失望和沮丧侵入;他四处奔波为儿子儿媳安排好职业的发展方向。
反倒是,我也想和梁思成一起问林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