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窥视印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窥视印度读后感10篇

2017-12-17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窥视印度读后感10篇

  《窥视印度》是一本由妹尾河童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窥视印度》读后感(一):读过《窥视印度》

  窥视,像是在偷偷摸摸地看,甚至有点贬义。但只要读过这本书,感觉就变了,作者是在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看着印度。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明,他客观、谨慎、小心的看着,却不改变他所看到的,对看到的东西不置可否。惊人的观察力让他的视角全面而独特,舞美大家的艺术表现力,让这本书着实的勾人啊。

  他的画很细,笔触细腻,人群、建筑、山河处处都有入画,透视感超强,中规中矩的线条中有日本人的严谨,更有艺术家的热情

  书中鸟葬给我的印象深刻,其他地方对我这个没去过的人来说有些都没记住,但是通篇都让我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可能因为妹尾河童这个精力旺盛的可爱的老头的性格使然,乐观轻松愉快,要是能和他一起旅行多好啊。

  书又点老了,但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看的我也想走哪画哪呢。

  《窥视印度》读后感(二):用一种认真的态度记录

  刚刚看完第二本日本旅者的旅行书,比新井一二三的更厚、更大、也更详细一些。如果说新井用一种回忆的笔调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些旅行经历,那么妹尾河童则通过几近偏执的认真态度将旅行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地非常清楚,阅读他的书籍,感觉就是在神游——灵魂很忙碌,跟着他的笔迹去到了加尔各答、瓦那纳西、卡朱拉侯、阿格拉、德里、etc.,随意穿梭印度的古往今来。

  “窥视”印度,实则河童先生的自谦之词,但是他却用一种非常认真的劲头将他所“窥视”到的一点一滴都详细并且准确地呈献给读者,读者读到的,不是他“经历过什么”,而是“印度有什么”。他会将他住过的酒店房间、搭乘过的公共交通、见到过的人事景物全部都用尺子一公分一公分地量下来,再一笔一划地按比例原样画下来,大到整座宫殿、整座城市,小到旅馆房间里的水龙头、茶杯、水果。旅行之中的不明白之处都会一一追寻到底。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画加尔各答路边奶茶摊时,标出了小贩手中的陶器的直径是6cm!这一份细腻是我在之前的游记书籍中所无法感受到的。

  用素描的方式记录旅行的足迹,确实是一件别具一格的方式,当然也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技艺。相比起纯粹的文字描述,素描用一种图示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更详细、直观、形象的印度;而相比起随处可见的照片,素描又带了点神秘的色彩和更多想象的空间,用一种黑白的线条+简短的文字描述,任读者自由构建,添加色彩。

  河童先生的旅行日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访问印度是1978年,第二次是1983年,相同的是:住好的酒店,看自己感兴趣的景致,保持着好奇心钻牛角尖般的弄懂不清楚的地方,由始至终坚持不懈地画下所有的经历毫不马虎,由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兴奋感。所不同的是,前一个阶段更多地关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后一个阶段则更多关注建筑以及与建筑相关的雕刻、彩画等艺术,以至于后面读到他从这个神庙绕到那个神庙,以及这个神庙的历史那个神庙的故事,就开始晕乎乎的了,再也记不住那些人名、地名、朝代名、宗教名、帝王名,甚至神庙的名字,然后晕乎乎地就看完了。

  说到河童先生的偏执,其实自己也是个偏执的人,拿到手的书,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然后把所有其他非紧急的事件都放在一边,尽管最开始是因为兴趣而阅读,到最后就不得不说是有点“为了看完书而看”的不纯倾向,特别是当其他事件迫在眉睫时候,仍然坚持读完书才肯放手做其他事,就有点偏执到强迫的地步了。好在这种感受仅在于自我的质疑,实际上并未影响到正事。因为个人也在追求一种自己所没有达到的境界——让读书成为一种顺心顺意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但事实上常常一开始“顺心顺意”,到后来为了赶紧读完就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就这么一直矛盾着,却也一直追求着从始至终的“顺心顺意”。

  看这种旅行的小书,也只是为了了解在这位旅者的眼中的国家、地方、名胜、古迹,并不为更多的收获。的确,看完这本小书,让人对印度的认知陡然上升了许多。比如印度教的包罗万象,与印度这个国家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的东西的风格有些相像之处;再如印度这个非GDP导向的发展目标,与其“什么都慢慢来”、“无论别人怎么认为,他们找寻适合自己的东西,相信自己觉得合理的事物与信念,不为眼前一时的利益和方便左右”的价值观倒也相得益彰,慢慢来的性格让他们不羡慕国外发达技术,埋头搞自己的研究,倒也小有成就,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这点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的是:认真执着的态度,不耻下问精神,还有坚持不懈的兴奋感。保老师说,读文章要反着读,“越是没有的,才越要写”。所以,值得学习的,说白了是我认为自己尚未达标的,才需要好好学习的。

  《窥视印度》读后感(三):正正描绘了我想说的印度

  印度回来,常被问到印象怎样,我经常是哑口,不知道怎么说好,磨叽半天只能憋出两句:还行吧,好玩还是好玩的,只是太脏。本来就是不善归纳总结的人,遇上印度这种国家,更是不知从何形容起好,想了半天也只有他们作旅游推广的那句slogan总结得好:Incredible India。终于有一天,一个朋友说起这本书来,quote了书中几句,正是句句说中我心中所见的印度,于是忍不住找来一翻。

  离开印度前,我给朋友寄一了张PC:印度当然是精彩的,但如果要我再来一次,还是需要些勇气的吧。彼时的我,正被街上的汽车废气、灰尘、垃圾……熏得几欲气绝。但今天,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印度那美好的一幕幕是这样的突现出来。是的,我再次受这蛊惑,是的,我会再次去拜访这incredible的印度。

  翻译估计是台湾的版本吧,正是我们常见的日本电视剧里人物常用的那些语气和用词,读来调皮有趣。我常惊异于作者在这样的年纪还保有这样的童真——不是那种媚俗的装嫩,而是年岁日增而童心未泯真诚,让我有学日语去读一读原作的欲望了。

  《窥视印度》读后感(四):哈哈哈

  我看的是2015版本的,不知为何这个版本评论好少,只好借在04版的了。 三天看完,每天看差不多100页。第一天,看他画的素描以及配上文字,密密麻麻,有点让我心累,然后又不想错过什么,仔细看但就看的慢了。第二天看的我心情很愉悦,当天很想熬夜,当我还是忍住了。第三天,看的速度很快,但也花了我2小时半。 作者游历印度到现在已是35年(1983)前的事了,现在估计有很大差别了,但那些建筑和估计至少不会变。这本书也让我大概得了解了一点印度,作者每走到一个地点都会介绍当地宗教习俗等等 我以为妹尾河童,是个差不多20-30岁左右的女性作家,这是根据文风和名字第一句感来判断,但没想到当时的他50岁,是个男性作家!

  现在就想看看印着14种语言文字的印度的纸钞是怎样的。

  《窥视印度》读后感(五):印度有各式事物的原点

  (1/31)《窥视印度》by妹尾河童——“印度有各式事物的原点”。

  1. 关于印度教:印度教本身的多神特性,即“什么神都可以信的自由”,才能在广大地域中跨越民族差异,总括于一。为了保有民族宗教的统一性,从不排拒个别的差异而予以包容;

  2. 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与喜爱的东西,有人是吃货,有人热爱自然风景,河童:“虽说对自然风景没多大兴趣,但若有人在其中活动,那可就另当别论了。”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毫无顾忌的大大的笑脸,并忘记自己的脸皮与面具,同时,如果能拥有一些旅行的plus技能如当地语言、素描,那会更好;

  3. 印度作为一种文化:河童在和老农聊到农业机械化的事情的时候,老农说道:“就算机械化,刀子也不会长得更快,不是吗?”以种稻的角度来说,他们是站在自给自足的角度,确确实实去做,不管外界的情势,可说是保持着强韧的生命力。河童的反思令人动容:“今日的日本看起来正处于前所未有繁荣之中,但若与印度两相对照,可以发现这番盛景其实是建立在多种外部因素的微妙均衡态势上,而非出自一己的意志与坚持。”

  《窥视印度》读后感(六):这是一篇写于5年前的读后感

  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是今年夏天。书的封面十分简单,作者于我而言是不甚了解的,但我对三联书店出品的书向来颇有好感,更别提译者是那位《书店风景》的蒋淑玲。

  一整个夏天我都在外度过,游历了许多城市,背包里便带着这本《窥视印度》,一边细细的阅读,一边惊叹——为作者,也为书的本身。我曾经翻阅过很多游记书刊,不乏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却没有《窥视印度》给我这样多的特殊感和惊奇感,不可否认妹尾河童先生自身的童心和不胜枚举的素描插画令我折服。有趣的人才能创造出令人感到有趣的东西,写作上亦是这样,1930年出生的妹尾河童先生的作品不仅有不输任何年轻作者书籍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还以其星罗棋布的俯瞰式素描插画在同性质的游记著作中显得与众不同。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与其他游记动辄文采斐然寓意深重相较,《窥视印度》更多的是如同流水账般的记录,着重观察和描绘印度中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有趣的是河童先生时常现场绘制各式印度人生活的场景草图,是旁人均感惊奇和侧目。

  《窥视印度》从踏上印度的第一步——加尔各答写起。

  “在加尔各答机场领取行李时,赫然发现相机的闪光灯,还有闹钟,被偷了。”因为不能确定在何时何地被偷,作者便幽默的戏称这是“印度式的迎宾之道”。

  “抵达时已接近深夜,机场巴士都下班了。只见帮计程车拉客的人蜂拥而上,还一边争吵着:‘这是我的客人!’‘是我的,我比你早摸到行李!’‘直到上车前,我跟这位一直不放弃的拉客先生还在讨价还价。……就在我坐上车的同时,不知从哪里又冒出一个人,大摇大摆钻进车里。结果前座总共坐了三个大男人。问他是谁,说是‘我弟弟,顺道要回加尔各答市’。也不知是真是假。”

  整本书中不乏这样活泼而忍俊不禁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印度人爱占小便宜、热情又不拘小节的性格体现得活灵活现。而整本书中的第一幅素描插画便是印度卢比。

  “我将美金兑换成印度卢比之后,一看,果然名不虚传,纸钞上印有十四种不同的文字。……我这好奇宝宝,马上就询问银行行员,纸钞上的文字各是什么语言,结果最多只能看懂三种。问海关官员,所得到的答案也是一样。到处问人还是无法得到完整解答。”

  这位童心未泯的河童先生甚至在返国后马上去印度大使馆,想要辨明卢比上的十四种语言,甚至花了一个小时又二十分钟,辨明了其中的十二种语言。这书中的第一幅插图,详细的把卢比上的十四种文字全都画了下来,这是阿萨姆语,这是古加拉语,这是克什米尔语,那是泰米尔语……还在插画中卢比的侧面,备注了“左右宽13.7厘米”的字样。

  书中这种或详尽或可爱或令人掩嘴偷笑的备注,比比皆是

  如在描绘加尔各答市的双层巴士的时候,便在车顶附近画了箭头,然后附上文字“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会凹成这样?”又如在瓦拉那西露天茶馆喝茶的空当,还不忘用插图详尽介绍印度的牛粪和牛粪燃料的制作过程。再如在Hotel Clarks Shiraz的旅馆素描中,还不忘将“一定会有的,排便后清洗屁股的小水桶”特意画出。

  他画酒店的平面俯视图,还要注明沙发的颜色,床单的颜色,地毯及墙壁的颜色,并往往附带有房间物品尺寸的说明。

  路边的裁缝店、香料店、杂粮店、露天茶店、邮筒、理发店、奶茶摊、泰姬玛哈陵快车的晚间套餐和侍者的穿着、头等的ACC(Air Conditioned Class)包厢、运水车、德里火车站内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人群、甘蔗汁小贩、印度的便当盒,甚至是甘地的凉鞋,都是他描绘的对象。

  他好像不是观光客,而是考察家,将所看到的一切,包括一锅一瓢、一灌一壶、一窗一户、一泥一土、一事一物,事无巨细一一列举画出,唯恐有点滴遗漏。

  用放大镜放大后的大象护身符、机舱内墙上的画、孟买的甘地纪念馆、稻田中的巴士车站、密纳克西神庙的俯瞰全景图、印度人从事农事的场景,所有画面都是实录式的,好像我们在科普书刊中看到的科普插图,而并非普通游记书刊中看到的令人心醉的风景和美丽的建筑。

  这样一来,原本有条不紊而炫耀感十足的普通观光游记,到了河童先生这里,好似令我们这些读书的人也一同去过一趟印度一样,人情风土无不一一领略过,顿感轻松又趣意盎然。在书里做梦般的不知不觉便环游了世界,便是这样的感觉吧。

  随着阅读的深入,褪去了初读时的新鲜感,便愈加觉得妹尾河童先生是一个妙不可赞的人。诸多游记描写像印度这种发展中国家时,往往会不经意的牵扯上国际形势或者其他什么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而《窥视印度》整本书中都未曾出现这样的一字一句。

  他只是用一个满足自身好奇心的孩童眼光,细细的品味印度的各种风情和各种令他觉得惊奇的事情,囊括衣食住行或者各式小贩和各种行为,却从不深入评论,浅尝辄止。

  有人说,这是给读者一把钥匙,一个领子,让读者自己思绪和探索。由此想来,越来越觉得河童先生如此秒哉!

  后记中,河童先生这样写道:“面对这样一个国家,仅是一介过客的旅人当然无法了解全貌。……想当然耳,这不是什么‘看遍印度’之旅。不过,时间虽然短暂,我还是从印度之旅中感受到许多。打个比喻,就算是从钥匙孔窥视也可以……而书中依旧按照我一贯风格,把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用传达给亲朋好友的心情尽可能呈现出来——文字无法表达就画,画图无法呈现的就以文字描述。全部用手写也只是想让人有亲手奉上的感觉,仅此而已,别无他意。”

  河童先生一直在强调,印度并非他一次两次游历或者一本游记便可以诉说尽的,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自谦,但无疑是积极而美好的,人需要这种时刻的警醒和自谦来告诫自己这世界大到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地步。

  在这种“窥视”下,我仍然仿似在书的这头,透过一幅幅的素描图,透过一行行的描述文字,触摸到印度的轮廓,感受到印度的风情、沉醉在印度的辽阔中。

  《窥视印度》读后感(七):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好奇宝宝丛书。

  看完欧洲读本,然后看了这本,写于1985年。看书才知道河童原来去了两次印度,每次1.5个月,独自旅行,才完成了本书,成书花了六年不容易啊。

  书中了解得一些知识

  1. 像印度这种比较“混乱”的国家,旅馆应该预先制定。印度有1652种语言,很多种宗教,南北气候风土人情差别很大。

  2. 各地的建筑(神庙)泰姬陵、宫殿、甘地博物馆等值得一看

  3. 河童最可爱的地方时在旅行时吃遍了各种咖喱。

  4. 好奇宝宝的杀手锏就是画图,在关键时刻还能打折,博得周围人的好彩。比如在著名的湖上王宫饭店(LAKE PALACE HOTEL) 在没预定的情况下,直冲宾馆把饭店的全景图给宾馆的经理看,说为了投宿这家饭店,特地远道从日本来,如果只花道饭店的外观就回来,实在很遗憾,真的很想画画房间内部的陈设。就这样,经理很诧异便给了饭店引以自豪的奢侈套房,让他画画,还打了很大的折扣。

  《窥视印度》读后感(八):一个优秀旅行者的养成指南

  先列举一些读完此书后获知的关于印度的有趣情况:

  1、不包括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印度纸币上有14种语言文字。

  2、如果仅论水质,恒河水很不干净。

  3、印度人口和牛的比例大致为2:1。在印度具有崇高地位的圣牛们地位逐渐滑落,90年代起新德里出于交通需要已立法将牛赶出城外。

  4、印度的公交车基本是不停站的,乘客们都习惯了动态上落。

  5、藩王属于特权阶级,拥有难以想象的众多好处。比如飞机和火车头等舱免票,进口免税费...

  6、由于附近工厂排放黑烟中的酸性物质,泰姬陵正在溶解和变黑。

  7、著名的泰姬陵快车的“冷气车厢”用的是风扇。

  8、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印度有四种铁轨,许多地方宽窄轨并存。

  9、“No problem”大多时候只是一种口头禅,无实意。

  10、许多旅馆采用人肉morning call。

  11、袄族比较西化,也是印度种唯一没有以乞讨为生的族群。许多人直接把职业名称当作姓氏使用,比如姓“印刷机”的。

  在我印象中印度是个古老和贫穷却不急不慢的国度。顺带推荐下优酷上的“印度儿女奇志多”视频,以及许多印度有关的视频都蛮有意思的。作者说道,“德里果真如同印度的缩影。是一个将混沌,矛盾清楚示人的都市。”也正如书中表现的,新旧德里两个市区的贫富差距让人咋舌。然而如果因他人的偏见而对一国一城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即使在游览中也无疑是要把自己框死在“观光客”的范畴中的。

  书中作者所提到的两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针对日本同胞对在价格上玩文字游戏的印度司机的辱骂,作者虽以为然,然而通过和当地司机的交流,也逐渐了解到当地司机的一种思维方式:能来印度观光的人想必是比较有钱的人,在他们身上多赚一点也不是太穷凶恶及的事。最后还戏谑地指出他的同胞看着就是一只容易上当的肥羊。为了体验在火车站里横七竖八的人群躺着的感觉,作者也在火车站找了个地方躺了一会儿。然而由于与众不同的装束和外貌,忽然间施舍的声音包围了他,吓得他打了个颤,“同时惊觉我真的对他们做了非常失礼的事。我即使跟他们一样躺在地上,也无法体会他们的现实处境。”最终落荒而逃并发誓要慎言慎行。

  就是在这种融入的当地同时自省以保持距离的旅游态度中,作者坚持坐由于阶级歧视而不得停靠酒店的三轮车,在会见不同人时穿着与对方阶层一样的着装。于是这本印度游记除了风光景色,除了那些印在明信片上让人感慨“和照片长的一摸一样哦!”的宏伟建筑外更是增添了人文的维度。这本游记触及到的一些社会阶级问题同样值得人深思。印度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教义和经典有密切联系,一直以来便被印度社会认为本应如此,语言中甚至无表达阶级差异的词汇。种姓制度caste一词是由外来语葡语casta演变而来。不仅是种姓上,连工作上亦是如此。作者在酒店里遇到了水槽漏水的问题,在修理水槽时前前后后来了好几个不同职业的修理人员负责各自阶级的实则并无太大不同的工作。作者要自己动手修理时还被说教了一番:“我们各有自己的职业,也靠这职业过活。您是客人,插手抢人家的工作不太好”。关于这一点,即使是中国观众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圣雄甘地的传记电影中,也仅较多地触及民族解放的部分,对于“不可接触之人”“神之子”等阶级问题的论述并不多。在旅途中,计程车司机和作者大谈打破阶级分化之必要,却在作者要求停车观摩“不可接触之人”的房屋时面有忿色。

  这些问题都在河童爷爷絮絮叨叨的口吻中展开。我以为,这是旅游者应有的态度。我一向反感在每个“著名景点”留影(通常还比划个V)的那种“不在场”感“违和”感。此类仅需人和景布合成即可,何必舟车劳顿。此种习惯便衍生出我在广西参观“野人”的那种奇葩景点。事先声明我不是歧视动物,但是若去欠发达国家地区旅游如果搞得像逛动物园,难道不是一种残忍的恶趣味?最后要赞叹作者的画工。兴许是职业习惯,河童爷爷作画态度之精细更屡次被人认定是间谍。总之读罢本书,能瞬间激起人马上动身前往印度的冲动。

  《窥视印度》读后感(九):从素描中看世界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记,妹尾河童作为一个舞台设计家,看待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同,当游人忙着在各种著名景点之间奔波的时候,他拿着素描本深入印度的大街小巷,记录一切新奇事物,各地古建筑,印度街景,包括在各地住的风格迥异的酒店,从布局详细到尺寸,虽然是黑白线稿,但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羡慕河童的是在印度游走,不在乎时间,可以慢慢地体会一个国家到底是如何,他们的宗教,他们的风俗,他们的历史,用他的话说是印度并非是只有一种面貌的国家,这个国家贫穷和富有两极分化,天堂就在地狱的旁边。他们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尊重对方的信仰,各个宗教的教徒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中对只占0.05%的袄教徒印象最深,他们集中在孟买,经济能力颇佳,社会地位高,源于他们十分团结,有用强烈的相互扶持的精神。他们信奉鸟葬,即死后将尸体放在寂静之塔,将尸身献给鸟类,作为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功德。看完这部分,对宗教十分感兴趣,好奇信仰的魔力,到底是否真的能让人为之奉献一切,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宗教信仰已经变成很小的一部分,从未接触过虔诚的信徒。

  《窥视印度》读后感(十):那些内心丰富有趣的人

  看到《窥视印度》扉页上自己的笔迹,8年前买的书啊,却在2016年1月我的印度之行前一周才终于看完。

  印度有1652种语言。印度纸币上印着16种语言的金额。印度东京大使馆还为妹尾河童先生辨认纸币上的16种文字。他刚落地加尔各答机场就发现闹钟和相机闪光灯被偷了。当看到河童先生在德里火车站见到躺在地上的印度人自己便也忍不住躺下去感受的时候,一边乐得哈哈大笑,一边心想能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人也很好啊!

  看得出来,许崧《印度走着瞧》很是受了妹尾河童的影响。区别是后者文字更简练且作为50多岁去印度写下这本书的年龄似乎更有童心。许崧很有趣,河童先生更可爱,真是好喜欢这些内心丰富善良还有趣味的人。

  .S. 在印度旅行的时候想起这本书的内容,二三十年过去了,尽管很多情况已经改变,可是印度的colorful, incredible, 一点没变。我爱印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窥视印度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