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会饮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会饮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9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会饮篇》经典读后感10篇

  《会饮篇》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饮篇》读后感(一):苏格拉底的爱欲

  本篇《会饮》的背景是庆祝肃剧诗人阿佳通得奖,众好友到家中聚会。聚会主题是赞颂的是艾洛斯(神),前面几个人赞颂的是艾洛斯神对人所带来的好处。阿佳通讨论的是艾洛斯神本身的美德和性质,即他何以给我们带来好处。可到了最后压轴出场苏格拉底,他先是反驳阿佳通:艾洛斯不是神,因为他爱欲美,爱欲智慧,这恰恰体现出他没有。这是他的出生决定的:他的父母是贫乏和丰盈,他是在阿芙洛狄忒出生那天投的胎,所以终身热爱美,需要美。

  他“介乎明智与没学识之间,有死与不死之间”,他属于天使,为神传达人的的祈求,为人传达神的旨意。这段对艾洛斯的描述,也是对哲人的描述。

  以上的艾洛斯作为精灵或神来讨论,以下的艾洛斯作为爱欲来讨论。

  (艾洛斯)爱欲是对“总是自己的好东西的爱欲”,而爱欲不死就是这种爱欲,为了达到这种爱欲,需要在“美中孕育和生产”,因为孕育和生产是唯一达到不朽的方式。在美中孕育和生产含有两层含义:性(后代),心灵(智慧,德性)。苏格拉底强调的是后者。一个人先要爱欲一个美好身体(貌美的男童),由爱欲一个美好的身体爱欲所有美好的身体,由爱欲所有美好的身体爱欲美好的灵魂,由爱欲美好的灵魂爱欲美好的操持,再由爱欲美的操持上升到爱欲美的种种知识,最后爱欲美本身,一个无增无减,无生无灭的完全形相,从而完全舍弃了之前的那些爱欲。

  苏格拉底的爱欲犹如阶梯,对男童的爱(身体,灵魂)都只为找到最后的美本身,孕育出最终的真实的德性,达到不朽。也就是爱欲(艾洛斯)使人达到最终不朽,完成了对艾洛斯的赞颂。

  苏格拉底的爱欲偏重精神,他的爱欲是完全的“哲人之爱”。依他的爱欲观察苏格拉底本人,苏格拉底也正是一步步登上爱的阶梯,最终修炼出德性,达到不朽。

  《会饮篇》读后感(二):爱情哲学

  这篇对话包含爱情的哲学,阿加松在家中设宴与参与宴席的多人讨论爱神,因为“时至今日,仍没有人适当的赞美过爱欲Eros”

  斐德罗认为爱是一种鼓励人行善的力量,俄律马库斯把爱成为天上的和地上的,并在许多现象中发现他们的影响。阿里斯托芬则称在最早的时代人们的身体是球形的,一个人四手四脚,宙斯将人们从中切开,之后分开的双方在爱情的帮助下都渴望与另一半重新合一。阿加松也非常优美的言辞大赞爱欲。

  苏格拉底则借助一位女祭司迪欧提马的话讲诉了啊、Eros的事。结论是:因为Eros爱慕着美和善,所以Eros不可能是美丽善良的。Eros是介于美丽和丑陋中间,是贫穷神和勤劳神的产物,是一位精灵。爱神使人有欲望热爱美丽的事物,从爱慕美丽的身体到爱慕美丽的灵魂,最后是爱慕知识的美丽,这种知识是不朽的,爱神让人类对知识的汪洋大海怀有开放的态度。最后使人有了神圣的本性。

  亚基比得最后插入了宴席,声称要揭露苏格拉底的秘密,随着他的讲述,大家意识到苏格拉底就是亚基比得心中那位象征着爱的精灵。

  《会饮篇》读后感(三):爱句摘录

  《会饮篇》是柏拉图记载的他老师苏格拉底和一群小伙伴讲举行会饮仪式时的言行的书。说白了就是一群男人喝多了讨论爱情赞颂爱神的流水账。

  这里前面是几个小伙伴赞颂爱神,编故事,前半其中最经典的一段就是人本来是双头八肢,触怒神之后被分成一半,终生寻找本来的自己。

  后半是大V苏格拉底假装很佩服前面的发言,然后装了个逼,把人给绕进去了引出了曾经喝酒女人对他的教导,然后深爱苏格拉底的

  阿尔基弼亚德假装喝醉出现了,吃醋的夸了他半天,大家都爱美少年阿伽通,他抢离美少年近的椅子输给了老苏,最终得出结论:

  还是老样子,只要有苏格拉底在场,别人休想接近一个美少年。

  下面只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给下划线的句子,录入为了给自己再次印象,也给有缘的你随便看看。(括号里是我的批注)

  厌恶丑恶的,爱慕美好的。

  纵然是最怯懦的人也会受爱神的鼓舞,变成一个英雄,做出最英勇无畏事情来。

  只有相爱的人们肯为对方牺牲性命。

  由此可知,一个地方把接受情人的宠爱当成丑事,那地方的人的道德标准一定很低,才能定出这样的规矩来。

  这规矩表现的是统治者的专横和被统治者的懦弱。(这里指同性爱

  所谓卑鄙的对象就是上面说的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灵魂的。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

  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败了,他就远走高飞,毁弃从前的一切信誓。然而钟爱优美品德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

  钟爱应当钟爱的,避开应当避开的。

  两条规矩:头一条是:迅速接受爱情的人是可耻的,应该经过一段时间,因为时间对许多事物常常是最好的考验;

  第二条是:受金钱引诱或政治威胁而委身于人是可耻的,无论是不敢抵抗威胁而投降,还是贪图财产和地位,全部一样

  增进学问道德

  以为他的情人很有道德,和他来往可以使自己变好

  为了品德而眷恋一个情人是很美的事

  医学就是关于身体的爱好的学问,研究如何培养、如何宣泄

  要是一个医生善于促成转变,以这种爱代替那种爱,引起身体里面本应具有而尚未具有爱,消除其中本不应有而实际具有的爱,那他就是医中高手了。

  可是节奏也是由快和慢产生的,快和慢本来是两回事。后来却变一致了。

  因为他协调快慢的差异,产生出节奏来。

  我们应该爱品格端正的人,以及小有缺陷而肯努力上进的人;这才是应该保持的爱情,才是那个美好的、天上的爱神,才是天上仙女们的爱情。

  全人类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自己的爱,找到恰好配合自己的爱人,总之,还原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爱神是娇嫩的,因为他不在地上走,也不踩脑袋瓜子(这也不是什么很软的东西),而是在世上最柔软的东西上蹦跶,并且住在那里。

  他寓居在神和人的心灵里、灵魂里。

  他也具柔韧性。他如果坚硬,就不会随时随地的都能迁就,在每个灵魂里溜进溜出,不叫人发觉。

  他栖身的地方一定是花艳香浓的。

  他的最大光荣在于既不害神和人(?)

  因为爱情都是出于自愿的,双方情投意合才是爱情王国的金科玉律

  制服者总比被制服者强。

  我也尊敬我的行业(百行人说百行话,但话的内容其实是一回事,上面赞颂爱神的有医生,有音乐家)

  现在我想到两行诗,就说爱神造成了:

  人间的和平,海洋上的风平浪静

  狂飙的平息,一切痛苦的安眠。

  无论如何我也说不到那样好,我自觉羞愧,想偷着溜出去,可惜找不到机会。(苏格拉底这个醋流氓,想反驳别人先夸别人)

  可是现在看来,一篇好的颂词好像并不是这样,而是要把一切最优美的品质一齐堆在所颂扬的对象上,不管是真是假,纵然也毫无关系。(他说一句,前面几个人全白说了)

  我们的办法好像是每个人只要做出颂扬爱神的模样,并不需要真正颂扬他。

  但这只是在无知之徒看来如此,绝非在有识之士眼中显示。

  爱者是不是盼望他所爱的东西?

  他所盼望、所钟爱的那个东西,他是已经有了它,还是并没有?

  一个盼望的人所盼望的是他缺少的、还没有到手的,总之是他所没有的,是本身不存在的,不在他那里的;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他所盼望的、他所爱的。

  (批评了阿伽通一大通,老苏又说)亲爱的阿伽通啊,你不能驳斥的是真理,驳斥苏格拉底并不是什么难事。(先让我替阿伽通哭会儿)

  所有的神都不从事爱智的活动,无知之徒也不从事爱智慧的活动(下面我认为是本书我最喜爱的部分)

  他所盼望美的东西归他所有。

  他盼望好的品质归他所有

  他使好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又怎么样呢?

  他会幸福。

  一般来说,凡属于好东西、对于幸福的企盼,都是每个人心中最大的、强烈的爱。

  爱所向往的是自己会永远拥有好的东西。

  这活动就是在美的东西里面生育,所凭借的美物可以是身体,也可以是灵魂。(写得太好了)

  可是他们不能在丑的东西里面、只能在美的东西里生育。男人和女人结合就是生育。

  怀胎、生育是一件神圣的事,是会死的凡夫身上的不朽的因素。

  因此那充满生育的种子和欲望的一遇到美的对象就欣喜若狂,是由于它可以结束他的巨大痛苦。

  为什么以生育为目的呢?

  因为在会死的凡人身上正是生育可以达到永恒、不朽的东西。

  好的东西

  不朽的东西

  爱也必然是奔赴不朽的

  会死的东西也是力求能够永远存在和不朽

  要达到不朽,全凭生殖,以新的代替旧的

  一个人从小到老只是那个人,称为某某人,可是实际上他并不总是原来的那一个,而是在不断地变成一个新的,

  丢掉原来的头发、肌肉、骨骼、血液以至整个身体。

  习惯性格见解、欲望、快乐、痛苦和恐惧都不是始终如一

  知识也在不断地有生有灭

  一切会死的东西都是一这种方式保持不灭的,但不是像神灵那样永远如一。而是那离去的、老朽的留下另外一个新的东西,与原来的类似

  每一种生物全都生来珍视自己的后裔,因为这种锲而不舍追求和爱是伴随着不朽的

  那些灵魂的生育能力不亚于肉体的,则孕育并且愿意孕育那些宜于灵魂孕育的东西。这是什么呢?

  是明智之类的品德。生育这些品德的是一切诗人,以及一切技艺师傅。

  (热血啊)每个人都应当不以生育凡俗的子女为满足,而要求生出那样不朽的子女来。

  杰出的诗人有不朽的名声,本身就永垂不朽

  就只有大愚不解的人才会不明白一切形体中的美是同一个美了

  如果有一个人灵魂值得称赞,即便形貌较次,那也足够了,他也应该对这个人表示爱慕之情,加以照顾

  眼睛里有了各式各样美的东西,就不在像奴隶似的只爱一个个别的东西了,只爱某个小厮、某个成人或者某种行动的美了。

  (之后要涉猎的部分,关于美。我有个基友写过,她从没怀疑存在必要与价值的东西就是美)

  还不止此,这美者并表现于一张脸,一双手,或者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也不是言辞或知识,更不是在某某处所的东西,

  不在动物身上,不在地上,不在天上,也不在别的什么上,而是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远是唯一类型的东西,

  其他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方式分沾着它,当别的东西产生消灭的时候,它却无得亦无失,始终如一。

  也可以有别人领着去爱,先从这个个别的美的东西开始,一步一步地不断上升,达到那统一的美,好像爬阶梯,从一个到两个,

  再从两个到一切美的形体,更从美的形体到那些美的行动,从美的行动到美的知识,最后从知识终于达到那种无非是关于

  美本身的知识,于是人终于认识了那个本身就美的东西。(越说越觉得没见过)

  人见到那个美本身,这是人最值得活的阶段。

  有一天你看见了它,就会知道与它相比,你的钱财、首饰、娇童和美少年统统不值得一顾。

  而你今天一见这些东西就会神魂颠倒,心向往之,和许多别的人一样,为了看一眼心爱的宝贝,为了同这个宝贝永远在一起,

  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可以不吃不喝,只要看着它守着它就行。

  谁怀上了、生下了并且抚养了真的品德,就为诸神所喜爱,如果人能得以不朽,他一定会成为不朽的。

  (老苏迷弟上线,他以为老苏喜欢他,老苏对他忽冷忽热,救过他的命)

  我是一个被蝮蛇咬了一口的人,据说这样的人不肯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任何人,除非那人也同样被咬了一口,能够了解和谅解

  他所做的事和迫于痛苦而说出的话。我被重重地咬了一口,而且咬在最要紧的地方,这地方可以称为心脏或灵魂,也可以用别的名字

  称呼它,我在那里被爱智的言论咬伤了

  他蒙骗他们,原来是爱他们的情人,后来不当情人了,成了他们所爱的爱人。

  《会饮篇》读后感(四):我为何向往柏拉图式爱情

  我是个异性恋。

  但自从我接触BL,我开始向往同性之间的爱情。

  年纪小小的我只是这样隐约抱着羡慕和好奇,却不知道为什么。

  我也曾试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平等吗?自由吗?独立吗?

  长期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我这个愚蠢的小脑瓜所能想到的问题前人一定早就想过了,并且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只要去找就好了。

  但毕竟事不关己,没怎么放在心上,昨天偶然看到柏拉图的《会饮篇》,还有他对于爱情的的描绘,简直让我心向往之。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和四条腿,两张一模一样的脸孔,四个耳朵,一对生殖器。

  那个时候的人分三种,男人是太阳生的,女人是大地生的,阴阳人是具有两种性别特征的月亮生的。

  他们继承了父母的特性,体力、精力和品性都非常好。

  神为了防止人类造反,生生地把人劈成了两半。

  那些被劈成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奔跑着来到了一起,互相用胳膊搂着对方的脖子,不肯分开。他们什么都不想吃,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他们不愿离开自己的另一半。

  时间一长,有的人就死于饥饿和虚脱。如果这一半死了,那一半还活着,活着的那一半就到处寻找配偶,碰上了就去搂抱,不管碰上的是半个女人不是半个男人。

  宙斯起了怜悯心。他决定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这样,如果抱着结合的是一男一女,那么就会怀孕生子,延续人类;如果抱着结合的是两个男人,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欲得到满足,好让他们把精力转身人生日常工作。

  所以啊,由原始阴阳人切开的人就是异性恋,由原始女人或男人的人就是同性恋。

  这是他们从原始身体的痛苦分离而带来的需要,和欲望无关。

  原来啊,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只是半个人而已。

  不管我们是男是女,是贫是富,是高是矮是瘦是胖,在哪里,做什么,我们一直在寻找与自己的另一半。

  永不停歇。

  因为没有另一半的我们是孤单的,是不完整的。

  我们不愿意一个人,我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另一半。

  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地碰上了他的另一半,他们双方怎么不会陶醉在爱慕、友谊、爱情之中呢?

  这就是爱情啊,和道德,和欲望有什么关系呢?

  拥有真正爱情的人,既不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也不觉得有什么好处比得过相互陪伴的快乐,他们的灵魂在谋求另一种东西,那是什么?

  合为一体。

  成为完整的自己。

  没有你,我永远不可能完整。

  没有委屈,没有要求,没有攫取,没有亏欠,我爱你就和你在一起,和你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事,拿什么来也不换。因为你是我独一无二的另一半,把你换走了,我就再也不会有完整的可能。

  柏拉图对爱情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不是不喜欢异性恋,只是在异性恋里,女方总喜欢把自己看做较弱的需要被呵护的角色,这样感情就不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了啊。

  女方想要的会多一些,天平就倾斜了。

  我要你时时记得我的喜好需要,否则我就要发脾气,生气是比在一起更重要的事。

  我要你对我给我买包买鞋买礼物,否则就不是爱我,物质证据是比在一起更重要的事。

  约会你居然让我等了整整整整三分钟,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视而不见,你对他居然比对我好,你该买只玫瑰给我,你欠我的,你混蛋,你滚!

  都没关系呀,想想能和你在一起我就觉得很神奇很幸福呢。

  可惜这样的爱情需要双方都抱以这样的想法,心甘情愿。一方的想法不忠,柏拉图式爱情就根本站不住脚。

  柏拉图式爱情很难,真爱从来都很难遇见,遇见了也不一定认得出来,认出来也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经营好。

  看来柏拉图式爱情也终究只能是爱情里的乌托邦。

  《会饮篇》读后感(五):诗意生活与爱的维度

  上周日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他的婚礼在本地最好的酒店。婚礼场面非常隆重气派,从开场的VCR到中间主持人煽情演绎这对男女的情路历程,气氛相当欢乐祥和。一直到我的朋友感谢完单位董事长的栽培之情、双方父母的养育之恩,拿着麦克风深情款款地对他妻子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教会了我什么叫做爱!”现场先是寂静,然后在一片介于哄笑和故作严肃的古怪气氛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一边使劲鼓掌,一边寻思,也许是我朋友的文字游戏吧,用来调节气氛,可世界上也确实没有比婚礼这种场合更适合表达爱这件事了,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标准的80后直男(网络用语:(注:“直男”)指异性恋男子)真情实感的流露呢?也许这个和他一起迈向婚姻殿堂的女性真的让他明白了爱情的最终奥义,以至于让他有想和她共度一生、“早生贵子”的愿望?还是这个台上瘦高文静的女子让他体味到了爱欲新的阶段与感受?这件事激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考,这里想借助于《会饮篇》略谈对爱的个人看法。

  我对爱的感觉,是通过广泛意义的诗意生活(而不是科学)。爱,作为一种感觉,广泛意义上是对生活之诗意的感受。

  作为80后,从小我就觉得,爱应该是诗意的、是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呢?我对爱这件事的了解多半是从小说、影视作品和诗歌中有所感受得来的。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儿童读物,看到的都是《红楼梦》、《约翰•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这样对于孩童很艰涩的作品,当然也有《肉蒲团》、《十日谈》、《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苔丝》这样的“身体启蒙”读物。《会饮篇》中,当厄律克马库开始吹嘘爱情的伟大之时,我庆幸自己生于八十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微博上侃侃而谈的爱情专家告诉你什么样的爱是值得继续的(比如陆琪这样的);当他(厄律克马库)用很多非常“医学”的词汇来阐释爱情时,我又庆幸自己不曾过早从医生那里知道太多关于爱欲的事。中国人一直致力于在孩子中普及性教育;在我看来,他们更多地是在教育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至少我没有听说过有家长教育孩子说:“嘿,宝贝,要学会享受性的美妙喔!“值得注意的是,在医学的语境中,把如此浪漫的事叫做”交配“(amphimixis),而”春药“则直接用掌管爱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名字(Aphrodite),使得这个名字的浪漫意境几乎消失殆尽,恐怕就(让它)不那么有诗意了。厄律克马库将音乐作为(爱情)核心的要模仿的对象,我不喜欢他这样大段的”炫技“;不过他这样思考的积极的意义是诗歌(音乐也包含在内)的确与情爱生活、情爱体验有很明显的关系,这与他们当晚的氛围似乎有些不搭——厄律克马库赶走了酒神,又赶走了吹箫女(还是吹笛女?),因为诗歌和音乐中柔弱的特质,是违背一个”真正男人“特质的。

  爱的低级或高级,与对生活诗意程度的密切认识相关。

  在宴会上,情爱关系似乎在场的每个人都有体验。菲德罗的陈辞是对“情伴”(同性恋中年轻一方)的辩护,鲍萨尼亚的观点——“两个阿佛洛狄忒”,一个完全男性的,一个双性的(185c)——是对“有情人”(同性恋中年长一方)的辩护,也是对自己的赞美;阿伽松已经是三十出头的男性,却还是鲍萨尼亚的“情伴”,他赞颂的爱神是“年轻漂亮的神“,其实就是他自己;关于爱若斯父亲是资源神、母是贫乏神的精彩比喻,以及一刻不停追求智慧的形象,很明显也是有苏格拉底本人的形象做底本的,比如他赤脚的这个习惯……这些关于爱的发言,按照顺序,基本上是从低到高各种等级的爱,每个人在谈到爱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关照到自身,从自身出发来考虑问题。在我看来,这些低或者高的对爱的认识,与他们各自对诗意生活的认识和实践密切相关。

  据说菲德罗是一个美男子,很年轻时就已经有很多的追求者(“有情人”);显然他的语言禀赋不太突出。他的演讲,我理解是对同性之爱中年轻一方男子的辩护。菲德罗觉得爱的有用性之所以得到确立,是由于他的古老,”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178c2),接下来,他说“我讲不出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在最年轻时便有一个有用的情人以及有情人有个心上人”(175c3-5);虽然他立马就说:“因为人若想要恰当地度过一生,不能依靠家门、荣誉、财富,或靠情爱之外的任何东西获得。”(178c5)这里,我认为菲德罗太自私了,难道靠情爱、爱欲就可以作为“恰当地度过一生”的方式?菲德罗用爱取代了善和美的所在,并且似乎在说明,与善和美相比,爱欲能够为更多人带来更多德行上的好处。诚然所有人都是自私的,但最有效的自私形式是利用别人的欲求;这种有用,在菲德罗后面说的两个例子中体现出来,便是表现为回报(荣誉)。

  他开始了一段古怪而又态度刚强的对爱欲的赞美。两个例子中,菲德罗的第一个例子是先说的是阿尔克缇斯的故事。她(阿尔克缇斯)是佛赖国王阿德莫托斯的妻子,她的丈夫患了不治之症;经阿波罗请求,命运女神准许他可以由别人替死。她的丈夫去找自己的父母(估计他心想,你们已经土埋半截,没多少光景好活了),结果他的父母都不愿意,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替地狱里的儿子赎命。只有她阿尔克缇斯,自愿代替丈夫去死,最后被赫拉克勒斯从死神处救出。菲德罗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有情人“会为了他/她的情伴献身,而这件事即使是对方的父母也不愿意这么做的。他很是质疑了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纽带——它们与爱欲的纽带是如此的对立。菲德罗心中的国王阿德莫托斯是”情伴“的角色,属于”更美的一方“,是这对关系中”更高尚的一方“;而他的妻子阿尔克缇斯则是个”有情人”,倒不是因为她年纪更大,而是因为她缺少”美“的特质——某种程度上菲德罗认为美是被爱的资本,优势就是可以“被爱”。

  可是菲德罗却是如此的自相矛盾:菲德罗一直想说,爱欲最清楚的表现为无私,即“有情人“的反激情,它对应于”情伴“的反激情的自私。但是有情人的无私招致其自身的死亡,这是缺乏激情走到极端的形式。情伴得到了保全,但却与爱欲这件事脱离了关系;有情人因为死亡而与爱欲脱离了关系。多么滑稽啊!对爱欲的肯定就是对爱欲的否定。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仍有女性朋友发测试题给我,是我们很早就听说了的“二难问题”,名曰《女人婚前一定要问的问题》:”要是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水中,只能救一个,你先救谁?“不管性爱生活怎么激发起你的勇气,这看起来总也不像是人与人的生活据以连接起来的核心方式。柏拉图通过菲德罗告诉我们,企图一如既往的自私不可能一如既往地维持下去,菲德罗所说的三个例子,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死亡。

  诗意生活中“爱的极致”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我看《会饮篇》时最难理解的地方,所以请允许我用只言片语,来尝试说明苏格拉底所描述的“爱的极致”。

  酒神与女性的回归

  在整个辩论开始之前,这帮家伙都说自己前一晚酒喝多了,很难受,因此酒神(这里指喝酒后不清醒的意识状态)就被自认为有“真正男人”气质的厄律克马库当作“柔弱的特质”而请出去了,吹笛女也被请出去了。而到戏剧家阿伽松发言时,他又请来狄俄尼索斯来裁判他和苏格拉底的讨论,其意在于——“是我对爱的诗意理解更智慧,还是你,苏格拉底对爱的哲学理解更智慧?”狄俄尼索斯既是酒神,也是狂喜和陶醉之神,同时也是戏剧之神;让狄俄尼索斯来做评判者,使得讨论更像是一场戏剧比赛,就像阿伽松刚刚赢得的戏剧比赛那样的:想要获得情爱的智慧,必须要自己喝酒,达到一种狂喜的状态,失去平常的冷静状态,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之后关于爱的诞生(爱的父母是谁?)这一问题,也和醉酒有关:阿佛洛狄忒诞生时,诸神设宴庆祝,他们中间有技艺神之子资源神。晚宴刚毕,贫乏神来到门口行乞,因为她听到里头有欢声笑语。资源神多饮了几杯琼浆——当时还没有酒——喝醉了,信步走到宙斯的花园里,倒头昏沉沉地睡去。贫乏神所缺的就是资源,她心里想着要和资源神生一个孩子,就跑过去睡在他的旁边,于是就怀了孕。她怀上的就是爱(203b-c)。苏格拉底的演讲从女性的角度发展了之前发言的阿里斯托芬所论述的爱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情需要女性、特别要允许双性同体)。苏格拉底发展了这个主题,苏格拉底说他学到的关于爱若斯的一切都是来自一个女人。所以,苏格拉底诘问阿加伽松,狄奥提玛诘问苏格拉底,他们的主题和用以支撑的材料几乎都一样。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将自己置于女性的角色位置。就像狄奥提玛处身于在他们之间的地位中一样。不管苏格拉底其实多么“男人”,在酒会的这些男人面前,他表明要教阿伽松的或者已经教给阿伽松的,正是一个女人教给他的;我们通常认为的“男性的东西”,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女性的东西”,相互交融的主题,成了苏格拉底演讲大戏的一部分。

  爱与死亡

  另外一个之前不断重复的主题,比如菲德罗所说的爱情直面死亡的能力,或者说爱情接受死亡;要是爱情注定如此(与死亡相连)的话,爱与死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也是苏格拉底演讲的一个核心。苏格拉底从狄奥提玛学到,情爱欲望源自一种欠缺,这种欠缺只有通过善和幸福才能得到满足。对于我们这样终究会死的生物来说,这一缺陷是永恒的;这似乎意味着情爱可能会超越我们自身生命的长度,因此情欲的核心部分就是一种活下去的愿望。越过死亡的界限——这是狄奥提玛将情欲与神圣相连的核心方式之一。人类与神圣之物的沟通方式,是通过情爱延伸至永生的。人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通过繁衍或是说创造新的人,这超越了之前阿里斯托芬的观点——人类对亲密和交合的愿望,根本上与神圣的欲望是分离的,神圣的目的,只是情爱交合生理表现的附加物;阿里斯托芬说的这些“分裂的人”确实会繁衍后代,确实会在交合的过程中生育,但在他的演讲中,对后代的欲望不是受情爱的驱使。相反,在狄奥提玛对情爱驱动力的论述中,人们在情爱生活中所追求的与另一个人的结合,本身就包含了对永生的追求,即对束缚我们的死亡界限的超越。因此狄奥提玛的观点是:当我们望着索爱之人的眼睛,感受到了一种身体的冲动,即我们所谓“坠入爱河”的欲望时,当我们清楚地说出这种冲动和欲望背后的根源时,我们发现它同时包含了生育和繁衍,因而阿里斯托芬的演讲,所引出的这个话题,在苏格拉底的演讲中被发展到了情爱程度的更高层次,当然这也是苏格拉底的演讲对阿里斯托芬演讲的运用。阿伽松在演讲中说情爱诗人的创造,创造的是人类情爱的核心体验,苏格拉底接过这个话题,将其放在阿里斯托芬演讲中男女共存的浪漫画卷里。

  狄奥提玛引导苏格拉底,问他“爱是不是一个神”。爱是一种存在,是一个精灵,它是一种调合的力量,使人升华更接近神,也能使神降落至人。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神圣这个主题,即我们的情爱生活非常有可能超越凡间和日常生活的束缚,而朝神圣方向前进,因此,当狄奥提玛在表现这个爱之精灵的时候,说到的情爱生活,从根本上说是哲学的生活。

  智慧、美、善与爱

  “爱也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你必须明白,诸神都不会去寻求真理。他们不企盼智慧,因为他们是聪明的——已经拥有智慧的诸神干吗还要去寻求智慧呢?但是无知的人也不会寻求真理或想要变得聪明。之所以落入这种无望的境地,原因在于他们既不拥有美和善,又不拥有理智,他们满足于现有状态,不会去企盼他们从来没有丢失过的美德。”(204a)

  追求智慧的人,才是情爱生活中人们的榜样。因为他们一刻不停地在寻找着智慧,“哲学”(philosophy)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的人”。苏格拉底也是根据自己的形象来描述爱若斯的形象的,这处于人和神形象之中的爱若斯,也正是体验着哲学生活的苏格拉底。很奇怪的一点是,狄奥提玛所讲的关于爱若斯父母的神话(203b),不同于鲍萨尼亚的演讲(爱神有两个,一个属天一个属地),爱是有父母的。这种体验还体现在苏格拉底口中的狄奥提玛“在美中生育”。狄奥提玛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欲愿望,这不单是为了漂亮的人,而且因为我们有一种创造的深层次的欲望,因此爱若斯不单单是想要占有所爱之人的欲望,这样的爱就显得太鄙俗了。正确的情爱应当是,在美丽的另一半陪伴下创造生命的愿望,因而我们就把能和我们一起生育的人视作所爱之人。

  “凡有生育力的人一旦遇上美丽的爱人,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很容易怀孕。但要是遇到丑陋的爱人,她就兴味索然,转身躲避,不肯上床,但仍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甚至在分娩的时候,美也在起着神奇的作用,美可以使分娩顺利结束。所以你瞧,苏格拉底,爱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是对美的企盼。”(206e)就根本而言,这是精神上的创造欲,狄奥提玛通过性的形象来解答爱,这里,既非以男性为主,也非以女性为主。

  狄奥提玛指出,“在情爱生活中,我们追求的是好的东西,还是我们已有的东西。除了求善,爱决不会企盼任何事物的另一半或全部。因为,人们如果确信他们的手脚对他们来说是坏的,那么他们甚至会把它们砍去。(206a)

  神

  狄奥提玛关于爱,大致可以概括为:我们起先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是不可见之美,即美的灵魂。由此我们继续爱美的思想和观念,在这种真爱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升华。这样,我们在美的海洋中越来越接近美本身,最后觉察到那不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但却又是绝对、简洁、永恒的美本身。通过这种关照,我们成了神的朋友。在爱的引导下,我们抵达这个顶峰。最后的最后,苏格拉底说:“我被说服后,也尝试着去说服别人:对于人的自然(本性)来说,(要想得到)这种拥有,容易找到的最好帮手莫过于爱若斯了”(212b)

  苏格拉底被说服了,可我还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何为爱的维度?以肉身为基础的爱是低级的。我们如何能够意识到,除了口腹、下体之欲之外,这个肉身中还有种精神力量——灵魂的存在呢?我很难想象,只有灵魂,才是爱的真正载体;精神性的爱,这就是柏拉图式的爱的最高的极致吗?如果神是真、善和美的至高的统一,那么在精神生活(艺术、哲学和宗教)中渗透着对神的爱,才是真正的诗意生活之所在吗?那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的爱是多么有诗意的爱,可是就是因为没有心中的“神”,这种爱就只能止步于凡人俗世间的爱吗?

  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影片,我认为爱欲是这部影片非常的组成部分。影片开始,李慕白一度接近“得道”的境界。他说:“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道,“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法再继续。”于是李慕白破戒提早出关,因为他“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因此,《卧虎藏龙》似乎有这样一种预示,这种”神性“是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到达的。掩上书本,我的心情真的如阿尔比亚德说所的,只有苏格拉底使他对自己贫乏、微不足道的生活感到可耻。意识的自己爱的有限和贫乏,因此对爱充满不断升华的希冀,是《会饮篇》对我最大的启示。

  参考书目: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德]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意]费奇诺:《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梁中和、李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罗森:《柏拉图的<会饮>》,杨俊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邱立波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德]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黄瑞成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本。

  文中部分观点摘自:《圣母大学公开课: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讲师:圣母大学哲学系教授,David O'Connor.视频来源:网易大学公开课资源。视频地址: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modernlove.html

  《会饮篇》读后感(六):只是书摘

  会饮篇

  爱人如果被情人发现他做坏事,就会羞愧到无地自容。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想出一个办法,让一个城邦的或者一直军队完全由情人和爱人组成,就会治理的再好不过,人人都会致力于做光荣的事。

  做的行动没有美丑之分,但是做事的方式是由美丑之分的。

  迅速接受爱情,或者因为财富权力接受爱情都是可耻的。因为那些东西都是会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高尚的爱情 也就不存在。

  情人的原则是爱人对自己变现殷勤,那么自己就要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帮助他,而爱人的原则就是情人愿意是自己在学问道德上有所长进,那么就要拿恩情回报他。这样的结合才是美的 。

  美神不美,因为美神是爱美的,爱美是因为没有美,所以才会盼望有,所以美神是没有美的,没有美的东西是不美的。

  爱总是既不穷有不富,而是非常贫困。得来的有失掉,不断的流转。

  因为拥有好的东西,那些幸福的人就成为幸福的,这种愿望是人人都有的,但是我们并不称所有人都在爱。

  爱向往的是我们能够永远的拥有一样东西。所凭借的活动就是在美的东西里面永远生育,所凭借的东西是灵魂或者是身体。爱的目的是在美的东西里繁衍生育。

  一个人想要循着正确的途径接近这一个目标就需要从幼年开始追求美的形体,他更加其一切形式的美,灵魂美。同时必须吃年糕各种行为中最终达到知识,这样眼中就有各式各样的美的东西,他不屑卑微琐屑而是放眼遥远。

  爱情要有对象,钟爱者还没有得到所爱的对象,爱情就是想要占有所爱对象的那一种欲望,爱情的对象既然是美的,眉山同一,所以爱神也不是美的。

  所以爱神是一个介乎于美丑善恶有知于无知之间的一种精灵,是丰富与贫乏的同一,是一个哲学家。爱情就是想凡是美的善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一种欲望。 爱情的目的是在美的 对象中传播种子,达到凡人的不朽。爱情的深密教,也就是达到哲学极境鸡中不走

  《会饮篇》读后感(七):毁你三观没商量

  这本书其实不应该叫《会饮篇》,而应该叫《论搞基的正当性》,另附一个被苏格拉底大叔拒接的正太的哭诉。

  古代希腊人和现在人谈恋爱时也一样嘛,先请人吃饭,饭后聊天,故意拖时间。哎呀,时间太晚了,还是留下来吧。然后......不过,要是碰到苏格拉底大叔这样的对手,这招也就失灵了。

  苏格拉底大叔真是把正太高手,阅人无数。但是,关键时刻可以搂着睡,却不发生什么。

  柏拉图也是个心机boy,什么时候都不忘吹吹自己老师的牛逼。如果柏拉图有朋友圈,估计绝对会秒点导师文章的赞,秒转导师文章。最后,再借别人的口宣传自己的“理念论”。

  《会饮篇》读后感(八):会饮篇的爱情梯度

  “感情有理智根本无法理解的理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人类,显然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份快乐,也不能老老实实地接受,沉浸于感情所带来的欢愉中。就说说爱情吧。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人在这个一秒钟轻易建立连接的互联网时代,对着各种类别的显示屏,抱怨自己是“单身狗”。也不会有人在拥有了爱情之后,再去以它的名义去背弃原来的所爱之人。

  爱情是如此的难得,爱情却又是如此的易逝。人类仿佛有着永恒的追求,二百万年来不断突破着极限。从能够直立行走,到如今的上天入地,探索时空。却一代一代地反复徘徊在爱情的神秘大门前,只留下了一串串赞美的诗与伤心的泪。好像谁也没有打开过这道门,即使打开过,也没有人说过那里面的答案是什么。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而人类又正好是一个刨根问底的物种。面对爱情这一纠缠困扰我们千百年的问题,我们忍不住用我们自然界最发达的大脑对其发起挑战的。理智,试图揭开感情神秘的面纱。轻视它的人需要知道其本质作为理由,深受其害的人需要知道真相抚摸自己的那颗心。

  这件事最初绝非今人所为,而是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场宴会上就开始讨论的。宴会中一位参与者的学生,柏拉图,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会饮篇》

  狂欢与深邃的古希腊

  柏拉图的《会饮篇》因一场宴会而写成。因此应该先说一下这场宴会。

  这应该称得上是一场纵饮的宴会。根据《会饮篇》的记载,宴会成员亚尔西巴德烂醉如泥的进来,并吩咐堂倌要了一瓶三斤多的酒,一饮而尽,再叫人把它斟满,传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马上一口喝干。到宴会的结尾,已经是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阿伽通,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还在喝酒。“一个大杯从左传到右,传来传去”。苏格拉底还在和他们辩论关于戏剧的话题。

  这无疑是一场酒的狂欢。事实上,这次宴饮也的确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会饮的实质,就是古希腊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人们在宴会上通过歌颂诸神和饮酒举行庆祝,一边观赏娱乐,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以至于描写“会饮”甚至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文艺题材。

  其次,这次会饮的目的,正是因为宴请的主人,古希腊悲剧家阿伽通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几位好友来加会饮。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解释一下古希腊的悲剧了。

  一般认为,古希腊的悲剧起源于对酒神的歌颂,悲叹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痛苦,并赞美他的再生。而“悲剧”这一词汇的词源,大多数人们认为是“山羊歌”。因为酒神颂的合唱队披着羊皮扮演半人半羊的角色。

  古希腊人认为,戏剧具有教育公民的作用。因此,在古希腊,看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伯里克利当政时,开始发放戏剧津贴,改建露天剧场。至今在希腊,依旧可以看到能一次性容纳上万人的露天剧场遗址。在每年的春季,出现了大型的戏剧比赛。而悲剧,因为被古希腊人看作是高雅的艺术形式,所以最早的戏剧竞赛只能以悲剧的形式进行。一般的戏剧比赛,至少要持续几天。充满戏剧性的表演,大型的集会,对于希腊人来说是政治表达和文化生活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因为酒,古希腊人有了狂欢纵饮。可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全部面貌。同样因为酒,他们创造了戏剧,会饮,进行着思想的思辨,让言语绽放花朵,不断寻求着真理与本源,向深邃的哲学探索。

  如果说会饮篇需要有什么基石的话,最原本的基石就应该是古希腊人辉煌的文明,是不断探索的精神,是醉乡中的一阵阵深思。

  人生的目的

  曾经有人问哲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幸福。

  会饮篇把爱情分为了四个梯度,而宴席上第一个位发言的斐德若,便把爱情架到了人生至高,终极的追求上。

  斐德若说:“爱神不仅是古老的,而且是最高幸福的来源。”

  这句话并没有说出爱情的本质,而是讲出了爱情神奇的作用。要理解爱情的本质要比理解它的作用难度大得多。的确,我们很轻易就能发现爱情是一系列感情中最复杂的。它往往不是一种单纯的爱,而是融合了很多其他各种各样因人而异的复杂感情。大体来说,就可以找出喜爱,崇拜,占有欲,对金钱地位的迷恋以及安全感。而人在爱情面前的不理智又让人对于这些本质的分析无法信服。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因爱情迷恋,欲罢不能,我们并不了解。但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到感受到身在其中的人的沉醉与快乐,那种满足与幸福。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痴情男女。从地广人稀,书信一封需要几个月的古代,到一秒钟可以发送一百四十字微博的二十一世纪。古有严蕊舍身救夫,留下“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终有时,总赖东君主。”现代竟然有小三情妇因爱把贪污官员举报的爱情闹剧。可见不管是什么时代,节奏多快多慢,只要有活生生的人,就会有人动情生爱,甚至为此舍弃全部。由此可见,在他们彼时心中,爱情才是幸福的原因和条件。爱情,就是他们的终极目的。

  关于目的是非

  泡赛尼阿斯紧接着,非要盖过斐德若的目的论。他通过分析本质把爱情分为“天上的”与“人间的”。也就是“心灵的”和“肉体的”从而从道德的角度重新评价了爱。否定了只要满足幸福这一终极目的的说法。

  在他看来,无论同性的爱或是异性的爱,只要是追求道德高尚的,都是值得赞美的。以至于一切行为的本身无所谓美丑,美丑因”做的方式“的好坏而定,爱也是如此。

  抛开他大量的为古希腊男风的辩解话语不谈,单就总结出他这两个中心的思想,就感觉经不起推敲。

  首先,道德除了代表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外,还可以代表一类人,甚至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道德本身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并且,更严重的是,所有的感情,没有优劣,只有真伪,轻重。把感情强放在社会规则中,并不能衡量其本身的轻重。

  再者,如果以爱情的起因来评判成熟发展后的爱情整体,是不可靠也不正确的。现代社会就常常有网友变炮友,炮友变男友,男友变老公的事情。凡事会有一个逐渐发展逐渐接受的过程。再以一个古希腊的例子说明。古希腊一位妓女,被控犯罪。在公民大会上,大家决定是否判处其有罪。当然,她可以为自己辩护。这时,她脱去了衣服,露出了自己美丽的胴体。在场的公民纷纷被其美所打动,认为她是如此的美丽,最终判处其无罪。

  难道,可以说在场的公民,纷纷因为被其肉体打动而不分是非吗?不,拥有如此强大力量,改变大家判决意向的早已悄悄升华到了对于美的欣赏与追求。

  第一个本质

  第一个关于爱情本质的论述,出自古希腊早期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之口。他给人们讲诉了一群肉球的故事。那是关于人类的前世与神的惩罚。

  最早的人分三类,都是一个肉球。有的是两名女性的结合,有的是两名男性的结合,有的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后来宙斯用神力把肉球一一劈成了两半,再由阿波罗缝好。于是,男男女女成了如今的这个样子。他们因为天生的这种缺失,于是只能去努力需找自己当初的另一半。

  这是阿里斯托芬口中一则上古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则寓言。他指出了人类那种生而注定,与生俱来的孤独,以及那种寻找另一半的渴望。

  在他看来,人类是寂寞的,人类渴望寻找的,是自己的另一半,更是另一个自己。

  这倒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择偶时总要看自己的心意。也精辟的点出了我们那种永恒的,难以弥补的孤独,寂寞。

  想起一位居士跟我谈的一段话。他说:“人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幻影。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脑海中编造了一个爱人的标准。当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相似的人,我们就以为爱的是她。其实,我们爱的只是我们心中的那些标准。”

  苏格拉底如是说

  抛去喝多了来的亚尔西巴德,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算是最后一位发言的。当然,也是全篇的核心。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导,说明爱情必有其对象,世界上没有无指定对象虚空的感情。再说钟爱者一定还有没得到其钟爱的对象。在他看来,爱情就是想占有所爱对象的一个欲望。这些观点开始看起来没有之前阿里斯托芬的观点高尚。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认为,爱神即不美,也不善。这看似否定了爱情的美好,其实是反驳了泡赛尼阿斯把爱情划分为“天上的”与“人间的”这一偏激苛刻的观点。

  至于这些思想的来源,苏格拉底苏表示是自己和曼提尼亚国的女人第俄提玛的讨论所产生的。他借助描述他们二人的讨论,对爱情的本质做了更为深入的解释。

  其实苏格拉底并没有比阿里斯托芬轻视爱情。因为在苏格拉底心中,爱情本身就是哲学的。因为爱情是善与恶,美与丑,以及各种相反事物的统一。在爱情中,各类相反的事物如太极的阴阳图一样彼此交融,失去了其简单的对立性,达到了一种更为精妙的境界。对于其感情发生的动机,苏格拉底进一步说明就是人类凡是善与美永远归自己所有的一个欲望。爱情目的在于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繁殖,达到不朽。人类会爱上符合自己心中美好准则的另一半,并且和她去繁殖,因此占有,继续制造美好,试图逃避死亡的约束。但苏格拉底对爱情的认识并没有止步于此。由于爱情是对于美的追求,所以,高级别的,发展成熟的爱情,其对象不仅仅是人,而可以是全部的美的事物。也就是说,人类的爱情最后可以升华,体现为对于一种高级状态——美的追求,而非简简单单的出现于迷恋肉体躯壳。

  以至于到最后,苏格拉底把爱情看作是深密教,是哲学极境的重要步骤。

  但或许,其实生物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繁殖。在没有复杂情感的昆虫身上,也有奉献生命与繁殖的本能。

  再或许,爱就是我们各种情感与欲望的综合体。无论它是什么,为它感动地人依旧会为它付出与追求,不为所动的人也可以继续不错的活着,只是少一些多巴胺刺激的感觉。

  至于爱情的本质,我远不如那些整天有时间思考问题,会饮中的古希腊哲人。我只是还记得周国平所说,性是兽性,艺术是神性,爱是兽性与神性的结合。可是我又想起佛洛依德认为:艺术来源于无处挥发的性欲。爱情到底是否如苏格拉底所说,是人的一种高级状态,是哲学极境的深密教,两千多年后人们依旧争论不休,充满疑惑。就此,对于爱情的探讨,截至到现在,依旧没有定论。

  《会饮篇》读后感(九):-

  雅典时期男性相爱的风气比想象中更甚

  书中讨论爱与爱神 众说纷纭

  阿里斯多潘说人被宙斯切割成两半

  总之爱者与爱人之间的爱 反倒是圣洁的

  男女之情才是卑贱世俗

  又想起宗教

  让这些观念彻底颠覆的宗教

  难道说也算是保了人类一段繁荣延续么

  -

  苏格拉底所描述的对话中的爱神是很独特的

  我也觉得很对

  他可能不是最好最英俊 不然就只顾自己逍遥去了

  所以大概是平凡的吧 喜欢对美好有爱慕

  脱出故事的感想是:

  1. 三句不离的相互吹捧 让人实在太难受了

  2. 苏格拉底确实很会辩论

  3. 大概懂为什么公民投票让他死了

  《会饮篇》读后感(十):你我皆需一场会饮,在这爱的哲思中

  你我皆需一场会饮,在这爱的哲思中

  重读《会饮篇》,竟有一种想要哭泣的冲动。每次读到震撼心灵的伟大作品,无不是这般感受。苏格拉底充满智慧的言论自然让人过目难忘,而亚西比德那番情感热烈的发言亦让我难以忘怀。

  苏格拉底认为爱神是处于人与神之间的精灵,永远追求不朽的美善。有形的美为我们造起无形的阶梯,通向永恒的美。若我们有幸接触到那个美本身,人间的一切将顿时变得黯然失色,不足为道。亚西比德钟情于苏格拉底,岂不是因为哲学家扮演的正是爱神的角色?他不是无所不知的神明,对爱智活动毫不在意,也不是无知之徒,对其无动于衷。他是永远跋涉于追求真理之美路上的人,他是照耀黑暗大地的一束金光,众人心甘情愿跟随着他,一如追随着爱神的步伐,渴求能被引领着走向不朽。如此看来,美貌的亚西比德在这位丑陋的哲人面前变得那样卑微,毫无保留献出了自己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当他认真地推心置腹的时候,谁都看见他肚子里的那些神像。”通过引路之人瞥见一缕神迹的辉光,不是美妙至极的吗?

  然而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要在肉眼失去敏锐的时候,灵眼才开始烛照。你离这种状况还远哩。”

  于是便有了亚西比德后面冷嘲热讽却又饱含心酸的言辞:“还是老样子,只要有苏格拉底在场,别人休想接近一个美少年。”

  会饮开始,鄂吕克锡马柯转述斐卓的话语,说道爱神爱若斯如何伟大,却没有诗人写诗颂扬过他,于是便由此确定了本次会饮的论题——歌颂爱神爱若斯。我不知那时是否有人写诗颂扬哲学家,我只知道,亚西比德也不会再去歌颂爱若斯了,曾经深挚的爱恋,死心塌地的追寻,都成了难以下咽的苦痛。精灵已经走远,光明已然逝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