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9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本由博·赫拉巴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一):不愿结束的阅读---阅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

  首先,请原谅我的无知!当初次知晓这本书时,我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位站在垃圾堆上的伟大的作家,想读,只是单纯喜欢这本书的名字

  “喧嚣”---还要“过于”,这不是对人类社会任意时代的最真实、最本质、最直白的写照吗?!“孤独”,不也是生存在任意时代的任意一位有些心灵体验的独立个体对自身生命最深刻体验吗?!

  阅读本书之前,刚刚结束《万物简史》的阅读。从一本描述地球生命、宇宙未来的激越文字突然跃入赫拉巴尔营造的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时间停止的小城中的一个家庭的散漫生活自己感觉上着实是有些不适应。我甚至曾经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读完手中的这部皇皇巨著。加之,刚刚几个月的孩子几乎占据了我生活的全部,自由愉快的阅读对我几乎成了奢望,只能在她熟睡的间隙和晚间的点滴时光中,偷偷品味了。

  所以,这部书我阅读的很慢,总有几个月了吧。不过,阅读的过程中----渐渐的---每天晚间,我发现自己心中逐渐产生了关于阅读的期待。期待将目光放置在一页页仿佛随意摆放的文字中,期待将思绪送入河畔小城的每一个角落里,跟随并观察点灯人一只只点燃昏暗的街灯、畅游在老年院那一尊尊象征月份的雕像中,看时光在身旁散漫的流过,像那啤酒厂中醇酿的琼浆,恣意却又不失风格。

  这期待,该如何形容呢?就像有那么一个童年,每晚,入睡前,有亲爱的爷爷为你讲述一个个他生活中经历过的故事、见过的人、去过的地方。。。于是,爷爷的故事成了你每晚临睡前不可或缺的安眠曲。只是,在每晚愉快的期待中,偶尔会有一丝丝忧伤静静地从你心头掠过---担心有一天爷爷离开了,爷爷的故事也便结束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二):读《过于喧嚣的孤独》

  回忆一本读过的书。

  于是,脑子里就出现了这本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书在我脑子里已经不怎么清晰了,现在写,肯定只剩下不可靠的感觉和不确定的情节。但无论如何,曲解事实也罢,还是想写一写这本书,写一写留存于脑海中的印象。是这些印象,带来了下面的文字。

  这本小说描写了一份工作,工作内容是粉碎纸制品。这些纸制品被某一个人价值观决定了命运,归为垃圾。当垃圾被送到这里,就必须被粉碎。书、报、画没什么好例外的,因为隔天会被送来更多的书、报、画。这让我猜想死神的工作,他接待无数的人,好像大同小异,但如何能做到捆绑处理呢?如何不做了解置之不理呢?如何能没有好奇心或者同理心呢?所以这个“死神”翻阅了一个又一个灵魂,他领略它们的错综复杂,然后不得不肃然起敬的将它们打包成最规整的形状,送它们离开人们的视线。一个人,面对堆积如山的纸制品,不翻开它,它就不会展现它的世界,没有声响的躺在那里;翻开它,它就诚挚的一幕幕演说自己的世界,热闹非凡。这是每一个人热衷置身图书馆的原因,一个盛大的神秘。

  而主人公又与其他的阅读者是不同的,如果让你猜想死神的工作环境,你应该不会想象出温馨浪漫,阴郁鬼魅到有可能,少不了的还有难言的孤独。不然谁能想象一个品头论足的死神呢!只有一个默默推进事件进行的身影吧!将同理心消融在一个个步骤中。

  当这些书出现在他面前,便开始了消逝的倒计时。并且这里好像也公平的可笑,应该被珍视的书画并不会成为例外,珍贵的书同样可能是某个人眼中的无用之物。就像任何高尚的灵魂总归还是不会被死亡排除。而这样铁定的规律,又表现的如此随意,只需要某个人的一闪念,就有可能从有价值变成无价值,碍了事,甚至得被销毁才不算碍眼。不免让人唏嘘,到底什么是垃圾。而我们真的可以有如此的自信,去决定它们的去向吗?又是谁能给我们可以信服的评判标准?我们是在生命的轮转中,按部就班;还是在生命的轮转中,逆向而行?这样无措的状态下,人如何不脆弱呢!但或许是因为没有“爱的牵绊”和“爱的鼓励”,主人公一直在清醒中孤独着。没有人来消减他的孤独,他没有变得麻木;没有人来减损他的孤独,他无时无刻不清醒以对。

  主人公的情怀没有让他成为留恋孤独的人,于是他如何送走这些书,他如何送走了自己。

  孤独原本就是生命的本质吧。但孤独太直率,很难被欣赏。不过孤独病好像又是个很美的病症。尽管很难承受,但人们更不愿意承认承受不住。于是就在另一处寻找安慰剂。比如,有的人能承受不与人倾诉的孤独,但承受不了不看电视的孤独;有的人能承受不参加聚会的孤独,但承受不了不独自饮酒的孤独;有的人能承受不看电影的孤独,但承受不了不看书的孤独。殊途同归,总还是忍不住寻找一款安慰剂。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三):看完自觉是废柴

  我只读了第一个故事《过于喧嚣的孤独》,果断给这本书打了力荐。不是因为我读懂了那个故事,如果感情和经历的描写能称之为故事的话。也不是读懂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一个从中国道德经到古希腊植物分类学都懂的博物学家稍微卖弄一点知识就逼着我打开维基百科。捷克牛x作家赫拉巴尔同学无儿无女,自从妻子身亡后估计就从未笑过,最后的死亡颇具戏剧色彩,他为了触摸一只窗户外的鸽子坠楼身亡。过于喧嚣的孤独真实再现了一个博学的家伙日复一日在地下室里清理废纸的情景。这也是赫拉巴尔的真实经历,在这些废纸里面,他看到了书籍上印刷的识,看到了书信中的秘密,领悟着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他在地下室里看到一个喧嚣的外界世界。但是他却并不渴望走出去,因为他从未孤独。这是一种震慑人心的独处力。

  独处和自爱是强大的能力,“爱的艺术”这本书认为学会独处才能与人相处,学会自爱才有能力真的去爱人。然而修炼任何艺术形势都包含了一些必备的基础要求,"约束" "忍耐" "专注" "高度关心"。这些涉及到了自律,坚持,执行力,全部都是标记S+的能力,随便拿一样出来都足够称的上“精神原子弹”。新周刊特刊《中国人的十二种孤独》把现代都市人的面具剥的七零八落微薄微信漂流瓶,在地铁里看到一车厢的人都盯着手上某种小玩艺,或在滑动或在按键,好像一车厢的人都成了终端、接收器。这是现代人虚荣心、表现欲、孤独感等等东西的集中之地。作为一个MADAO---废柴---离“君子慎其独”这个标准好远好远... ...

  没有交际能力是一种病,自闭症患者是很可怜的。而无法独处则是一种灾难,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希望通过任何手段来摆脱寂寞。(这是我)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这是赫拉巴尔)三是能够将寂寞转化为创造力(这是果壳专门介绍过的那些孤独的创造型艺术家)。

  作为尚处于第一阶段的我,总是希望通过分享生活感触的方式来touch到其它人的心,后来发现这是很难的,因为一个无法touch到自己心灵的人很难正确理解TA人的想法。实际上现代人的做法是宁肯不自由,也要不孤独!把自己扔进到周围嘈杂的生活里,和自主思考渐行渐远。现在网络填补了所有人的交际空白,就算你不说话,你也可以看别人说话嘛。用别人的生活和观点来淹没自己,这个做法极端危险,仅次于把自己的情绪绑票到某个人身上。充斥网络又相互矛盾的心灵鸡汤绝对会提供你想要的任何观点,这就是邪教。它会慢慢剥离正确的感受,让人无法正常的对现状进行分析,走上偏执而不是坚持的道路。实际上任何不能用数学描述的理论信过了就是迷信,除了感情,因为我们通常把那种迷信叫爱情

  作为一个迄今为止只敢独自走进一次电影院的顶级废柴,不免充满了对独处和自爱能力的渴望。多年以来,只有在连续高强度读书的时候,或者在强迫自己面壁的时候才能短暂的学会独处,一旦脱离了这种状态,几天之内努力就崩盘了。比较庆幸的是我有每天给自己写短评的好习惯。每次整理这些短评,可以轻易总结出我是一个极度需要被人关注的孩子,而且情绪完全绑票到TA人行为上。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似乎只学会了如何在没人理我的时候深度麻醉自己。后来虽然领悟到网络有毒,闺蜜有毒,记忆有毒。但是戒毒过程极度艰难。

  网络会提供给你杀时间的利器和无限相互交流的手段。闺蜜会老老实实的听你在那里啰嗦半天鸡毛蒜皮的八卦,让你误以为朋友都应该这样为你切分时间并使用共享隐私八卦的方式来建立深度互信。记忆提供了生活上下文,可以帮助一个人推测未来,现在发现错了。生活是没有上下文的,无论搜集多少信息,也总有跑出计划外的部分。

  赫拉巴尔说了一个类似的经验,只不过他说的是不要和( 纯粹杀时间的人,完全听命于上级的人,毫不关心生活的人)亲密接触,时间就是生命本身,与其这样慢性自杀,不如从废纸里找本书出来读。

  有了一系列痛苦的回忆,才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培养独处的力量

  导致无法独处的无非是懦弱,多疑和空虚:懦弱不是胆小,而是首鼠两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后是无法充分信任别人,无法真诚的分享自己生活体会的一种病,可以称之为多疑,或者过强自我保护。最后则是现代人市场面对的空虚,不能理解音乐和艺术,不能区分信息和知识,即使有了知识也不渴望从中提取智慧。于是,亲们,让我们把兜里的东西拿出来砸猪吧!!

  独处需要从身边做起,拥有坚强内心,为了想要的东西奋斗;做能让自己快乐开心的事情,尽量避免空虚;真诚的对待想要拉近距离的人,期望通过交换信息能开始一种充分互信的关系。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坚持不该坚持的---袒露不该袒露的---放弃不该放弃的,年轻时候为这些埋过单了才能保证老了之后不折腾;慢慢体会到需要什么,藉由不断修正自己来摆脱空虚和懦弱,藉由不断的受伤来更清晰的观察人心从而做到“正确的真诚”。这样到了中年才有强大的内心面对我们这代人一定会面对的危机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四):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书教会我最有用的,莫过于书中提到最多的一句:天道不仁慈,有头脑的人也不仁慈。因为这不符合常理。而常理就是在下水道里永远战斗不停的两个鼠族,为残渣剩饭,为腐烂的废物,为横流的污水,为一切的一切,不停撕咬征战永不止歇。一旦一方胜利,便又立马分化为两个阵营继续厮打。这是合乎辩证法的。生命通过矛盾和斗争向前发展,暂时的平衡不会永久--因为平衡不是僵化和板结。达芬奇是如何能靠在电线杆上看着法国兵摧毁他的作品而面带微笑的?只因他明白天道不仁慈,毁灭是世界的常态,一如新生。像是佛曰不破不立,像是老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美会被毁灭,但不会消亡。美会在毁灭中诞出更耀眼的光芒。由此我理解了耶稣冷酷的话语:我来不是送和平,而是剑。不知所谓的悲春伤秋对世界毫无帮助。这世界有多残忍,就有多善良。我还意识到这一切并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界。兰波说的正确:精神斗争之可怕绝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于是我明白了我心中从未止息的迷惘和忧思,并由此而生的悲苦痛愤之情。我一直渴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但此刻我知道只要我仍在思考,我的内心就永远不会真正平静。这世界终不会和平,生命也没有唯一的答案。于是我不再怨恨这个矛盾重重的自己,因为这才是常理。如果我目睹世间丑恶残酷的一切还感到痛苦,那最好便也学赫拉巴尔翘开下水道,去听一下鼠族的战争,就一定会感到释然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五):从耶稣到老子:那过于喧嚣的孤独

  「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著,并为它而推迟了死亡。」——赫拉巴尔(捷克)

  这是一本有关孤独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处于时代发展交接时期的布拉格,它讲述了一个处理书籍的工业链,他还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无儿无女的汉嘉的一生。书里有太多的隐喻,但我只想说一个:书。在21世纪的现在,书籍仿佛变成了一个踽踽独行的老人,即使它伴随着人类走过几个世纪的时光,即使它曾记录了世界的文化遗产,他的辉煌也不足以支撑现在。人们的生活被网络和云空间充斥着,世界变得方便快捷起来,知识的传播和取用不再需要经过大量的书籍。书籍最后变成了束之高阁的炫耀收藏品和苍白无力的纸张册。

  现实如此残酷,这也是为什么我抛弃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时政、言情、生活等类型的书籍而选择一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小资,内容却有些枯燥的书。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四十九岁时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国内、国际奖项有三十多个。而《过于喧嚣的孤独》这部小说在赫拉巴尔脑海里酝酿了二十年之久,他不断对之加以补充,进行反覆的深刻思考,直到主人公汉嘉与他自己融为一体! 重写至第三稿才成书。过于喧嚣的孤独完成于1967年,由于种种原因它无法问世,直到1987年作家瓦楚利克用自行刊发的形式将它出版才得以面试。而在孤独等待了13年后,该书于1989年底才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书籍讲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35年的打包工汉嘉的故事。作为一个贫穷肮脏但有文化的打包工,汉嘉负责把运送来的书籍用压力机粉碎后打成包裹。而这些包裹会被送到造纸厂再次利用。汉嘉的工作效率很低,低到老板都要下跪求他快些工作,因为汉嘉在读书。他在这些废书中读了无数本,他喜爱老子与耶稣,他思考黑格尔与康德,他还读懂了伊拉斯谟、席勒、尼采。他信赏梵高的《向日葵》、高更的《早上好,高更先生》。他用心的包装每一个即将被运走的包裹,在包裹的中心放一本完好无损的最喜爱的书,然后用各种名画的仿制品包裹外表。当一切做完之后,他看着这些包裹好像是一个个艺术家站在他的面前,更是一件件艺术品。他对待书籍如此虔诚,但却每天都在毁坏书籍,这让他痛不欲生。所以他借用老子开导自己“天道不仁慈,在我的上面和我的下面,生活也不仁慈,我心里也不仁慈。”他偷偷地收藏了2吨的书籍,偷偷地将有价值的书卖出去赚钱,偷偷地用别人的名字发表文章和评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将这一切称为love story。可生活的确不仁慈,时代发展,新的压力机被创造出来,废纸厂的老板欣喜若狂地江汉嘉替换掉,让他去印刷厂的地下室捆白报纸。

  汉嘉崩溃了。他不痛恨代替他的人,背叛他的机器,他就是无法接受自己毁书读书疼书的日子结束。可汉嘉的时代结束了,汉嘉的生命也结束了。最后,汉嘉想到了塞内加,他最喜爱的书 论心灵的安宁,还有布拉格的很多地方,然后在工作了三十五年的地下室,和书籍一起,在一直想买下的压力机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并不是一个多悲壮的故事。但其中主人公对于书籍知识的思想和认知却令人惊艳。汉嘉始终认为"我相信在那样的时代,当一切思想只记录在人的脑海中时必定格外美好。"正如书名一般,汉嘉于喧闹的世间是孤独的,书籍也是孤独的。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当一个人行走于世间的同时却又在脑海中畅游于书籍知识的海洋,无人懂,无人说,这是最美丽的孤独。

  言之所终,当你想免于变成笨蛋,当你被时间骚扰到烦不胜烦时,那就停下你急速飞驰的物质,去找这本书,去读这本书,去融入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人,他活于书中,死于书中。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六):我不会起题目 这本书的题目实在太好了

  常有的经验是醒来时耳边嗡嗡作响的巨大噪声,三秒之内从五感尽失到找回知觉,是比听重金属更加刺激难忍的体验。

  想象一个人永远活在无法适应环境的条件下,耳边是轰轰巨响,巨响,巨响,但是周围的人全然体验不到这种喧嚣,没有办法倾诉烦恼,唯有孤独是其归宿。

  汉嘉在废纸堆中体味着精美的词句的喧嚣,五感被伟人的思想所充盈,然而离开了那个地下室,回到一片死寂的现实之中,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想法,老板需要的只是结尾那两个“能干”“年轻”的打包工。没有亲人,没有爱人,没有朋友,没有工作,被剥夺一切后,阳光对于他而言只是阴暗。

  是了,粉碎一切,得到精华,在轰鸣之中走向剧终。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七):寂寞是一种病态,孤独是一种境界

  地下室的天花板比遥远北极的星空更加璀璨。

  我在寻找这样一个地方,热闹着耳朵,平静着心。

  此刻我坐在星巴克里,单曲循环着what are words。

  人们聊着他们的话题,只言片语穿过音乐。

  对面的空座位,放着一本书,坐着一个孤独的灵魂。

  你快乐么?

  不如就这样问问你,汉嘉,你快乐么。

  当你感受着那些文字为你带来的触动,你快乐么。

  当你看着那些包裹中跳跃的文明的火焰,你快乐么。

  当你听见老鼠们混乱着争夺着的时候,当耶稣和老子的面貌浮现在空气里,当你看着自己枯萎的双手,当地下浑浊的气味中多了一分血的粘稠。

  喧嚣着的,和沸腾的。

  初读,我不过是被文字所吸引,那些描写令我不禁细细去品位,咀嚼文字,褪去浮华的装点,把情感直接送入我心。

  独自一人行走是一种寂寞,然而,独自一人散步,是一种孤独。

  如同沸腾的开水,躁动着的是想要奔腾的内能。

  不可亵渎的圣灵,把他的精神投向大地,等待着张开双手拥抱它的人。

  至此 此生不渝

  以低等的身份获取高层次的灵魂,

  最后得到的是完全的放逐还是永久的羁绊。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八):过于喧嚣的孤独-印刷世界的文化传承

  赫拉巴尔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普通人,是跟他自己一样,称之为“时代垃圾堆的人”的人。这些人处境往往很悲惨。比如《过于喧嚣的孤独》(Too Loud a Solitude)一书中的主角汉嘉,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孑然一身,没妻儿,没亲友,工作也就是在地窖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但他视此地为天堂,汉嘉对书籍视如珍宝,工作令他无意中获得了知识,由他的故事,仿佛可以重温那种从细微处读书所得的乐趣,也感受到他废纸堆中救出珍贵图书给他带来的喜悦。

  汉嘉三十五年的工作经历的描述,很多地方表达出了对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的无比痛惜、愤恨与控诉。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习惯读传奇故事的读者们,大概会感到失望;同样,被流行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喂大的人们,也一样品不出这本书的味道。这是一本反情节的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叙述。

  汉嘉从书中发现广阔的精神世界,他从毁灭文字的地方发现了文字的美,且在吞噬文化的现代工业文明中扮演着一个文化的守望者、殉道人。

  这本小说,反思着传统文化的命运,反思着人文、书籍的生存价值与意义。

  有人说传统文化的消失是这个时代的悲情,亦如报纸的消失,书籍印刷的式微,是时代前进轮下的牺牲物。

  放大来说,是读书人、文化人的消失与悲情。很多读书人、创作人,或者说文化人,在现实中的环境,与汉嘉一样,都不同程度上是在以那么一种孤独的方式,对抗着现实金钱社会的生存法则,虽然注定会以失败收场,但终究无怨无悔。

  他们拥有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完整的人格,不用在乎别人的标签、议论,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望都化为文字,希望能在文字中得以保存和传播,在文字中继续存在下去。虽然这些文字最终的命运也是被送进废纸收购站,被打包送进造纸厂循环再造,但不能否认,他确实在文化的传承链中存在过。

  这是印刷世界的文化传承。

  但换到现在呢,一个电子书、IPAD各种读书终端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化的记录与传承的表现是在那里?在豆瓣的服务器、在豆丁的文档、还是在电子图书馆的服务器、在自家电脑的硬盘里?又或是在论坛,在博客,在微博,在空间里?我们所发出的一个个字符,最终又会否有一个汉嘉来帮我们整理,会有一个汉嘉将它们视若珍宝吗?还是将会被无声无息的删除,连到造纸厂循环轮回的机会都不会有?没人知道,但至少,我们在豆瓣存在过。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九):过于喧嚣的孤独

  过于喧嚣的孤独,当时在图书馆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的。一个干着废书处理的老人汉嘉,一间破旧的地下室,满屋子的废书……孤独?是因为老人孤身一人吗?喧嚣?是因为压书机太嘈杂吗?老人其实并不孤独,他视那些别人眼中一文不值的书为财富,为生命,与这些书朝夕相伴却又不得不把他们摧毁。他偷偷拯救着他的珍宝,每次拿一本书回家,他的地下室装饰满了那些像垃圾一样的书。然而老人又是矛盾的,只有不停地摧毁书,他才有生路。那个世界过于喧嚣,世人贪婪地享受物质生活,满足着情欲物欲,心灵却是缺失的,这也象征一种文化缺失。老人看似一无所有,他却拥有了整个世界,就在他将他的躯体投入压书机和他心爱的宝物一起毁灭的那一刻。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十):过于喧嚣的孤独

  对于孤独的诠释历来不少,马尔克斯“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这句被无数次模仿的开头是一个家族的孤独;耶茨无情所以揭露十一种小人物的孤独今日仍令人胆寒;蒋勋虽然如今被许多人指责,我仍记得《孤独六讲》和《因为孤独的缘故》所引起的触动;亦有毕肖普恒常如新的孤独。但可以说,这些都没有赫拉巴尔和他笔下的汉嘉让我难过,不仅是因为我费了莫大努力也无法理解很多词句。看到季风介绍说会有文本体验活动,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选书,而是我们在肮脏、潮湿、霉烂的窑子里,周围是绿头苍蝇与老鼠,而垃圾堆上的我们无比珍视别人留下的垃圾。文本如此呢喃自语让人发懵,我看到这书时确实是懵的。我甚至无法想象我们可以去讨论这样一个封闭、脆弱、深情的包书工,此种悲伤一人独享就已足够,就像《追忆似水年华》。这种文字的流淌与独语如同置于茫茫天地间卑微的词句,天地从来无情,奈何人总情深。“天道不仁慈,但还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

  有人提到汉嘉一开始并不是痛苦的,他“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冲击到每根血管的末梢”,连处理两顿重的书籍都是神圣的劳动,接触书籍的幸福与思想的激荡足以慰藉此般困窘。然而年复一年两吨重的天穹毕竟会使人憎恨,天堂沦为地狱,可当他到别的地下室时发现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像工人一样在劳动,他才知道自己的境遇不过是千千万分之一,知道这些地窖子里的人头脑里流淌着生机勃勃的、孕育生命活力的思想,亦是慰藉。这或许是所谓捷克的孤独,不仅是国家,更是个人。放到今天,当抱怨的时候,也该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千千万不幸者之一,同样也是幸福者之一。

  至于提到读书有什么用,尤其是文学,不想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之类的言论反驳,因为我承认确实没大用,甚至会让人痛苦。寻觅一本书的心酸、与前人精神交游的共鸣在现实中却难以得到认同、甚至阅读时不能理解词句的障碍,种种都无法予人纾解。所以有人问读书能缓解疼痛吧?就有人答,恰恰不能。可还是愿意去读,因为这期间获得的幸福尽管无人诉说,却融在血液里,有如星空闪烁,世界永恒。就如尼采之永恒轮回,“这人生,如你现在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却是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想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涯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和伟大,都必对你重现。”永生重复同样的苦难固然可悲,然而假使尼采这人,拖着病体将一而再再而三来人间经受苦难,对这无望的将来说“是”,不是最大的热爱么。像汉嘉,在经历所有喧嚣的孤独中看到的一切,身体和灵魂感受到的一切后,还有足够勇气未使自己疯狂。最后也许是悲剧,却也不妨理解成最好的归宿。被分配和没有斑点、没有人性的白纸打交道对汉嘉来说确实不如与压力机一同死去,他之生与死,并不与纸有关,而是借由纸传达的汩汩思想与语言,是老子与耶稣的对话,是头顶星空与心中道德的碰撞。所以这归宿并非悲剧,只是不如你我之意,就像我们看到《海上钢琴师》1900上岸后的结局,看到《肖申克的救赎》老人的自杀。人总是放不下过去,逃不出时代。当然这是个人层面,若以社会时代层面,这是求而不得、自由不得的悲剧,所谓“唯有太阳有权利身上带有斑点”。然而这句话也可这样理解,给世界带来光和热的人恰恰不是那些完美的人,而是那些带有斑点的卑微的个体,如庄子《德充符》中的丑人,《丑的历史》中骇人的不完美,它们恰恰是德性与永恒。

  35年并不短,长过我至今的人生;一生也不长,周克希所谓“一生太短而普鲁斯特太长”,徐和瑾尚未译完追忆便告别人间。但是这个不短不长的人生里,你阅读也好、痴迷一门手艺也罢,哪怕迷恋游戏,35年过去,仍怀最初的热爱,就已值得鼓掌,所谓“人无癖不可与交”。

  就像开头的话,“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35年爱一个人都很难,爱一件事更难以想象,尤其是外界喧嚣,是否有勇气像汉嘉那样说:

  “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