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10篇

  《一生伏首拜阳明》是一本由鹤阑珊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一):一个偏激的作者,一本骗人的书名

  本人非常喜欢和崇拜王守仁(阳明为字),主要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以及一些网络上了解的,对这位圣人其他细节了解甚少。故,看到这本书后非常积极的购买了。但却让我相当,相当地失望

  首先看作者,鹤阑珊,百度上连个人都搜索不到,稍微翻阅一下他其他作品,我表示不能发表评论,大家自己去看。

  再看此书副标题,心灵导师什么的,下面还写着21世纪必定是……太庸俗的噱头了,大家读完就懂了。

  现在说正题,这本书,中间很多观点,我表示不敢苟同(很多都跟一些大师说的不一样),另外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采用非常极端的评价,我也表示不敢苟同。

  本来,读这本书,大家可能都想了解心学,了解王阳明。但是这本书仅仅是流水账似的把王阳明身世说了一番,对其心学内容,居然原文照搬!! 没有古文基础,或者一定文学基础的同学,谁看得懂? 即便是看懂了,谁又能应用这些学问呢? 知行合一,怎么做到?

  我非常失望,书中成块的原文堆砌,一些历史事件也不做详细说明,或者带着个人观点进行点评,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留一定的余地给读者思考

  总体来说,这本书太烂了。看一次我都嫌多,有同事想看,这不,我马上送人了。 鹤阑珊我真想见一次打一次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二):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王阳明《一生俯首拜阳明》

  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王阳明《一生俯首拜阳明》

  第一次关注王阳明是从余秋雨的散文中,余秋雨的老家在余姚,那里有一位让秋雨先生崇拜的大师叫王阳明。后来在书中看一位台湾作家好象是白先勇说,他小时候在台北,有一个养命医院,在养命山上,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阳明山,那是阳明医院。再后来知道了原来是蒋介石非常崇拜王阳明,所以把台北的那座草山改名为阳明山,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设在那里。可是我的书架中经史子集里一直没有王阳明的书。知道了王阳明就是《瘗旅文》的作者,直到读《明朝那些事》才在里面系统的读到关于王阳明的部分,了解了这是一个牛人,不仅是哲学家,还可以统帅三军平定叛乱,而且还以少胜多,甚至兵不血刃,就让对方俯首投降,这简直比诸葛孔明还厉害啊。甚至指挥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日本人东乡平八郎,一辈子随身佩戴着一方印章,上面写着“一生低首拜阳明”,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名的来历吧。只是作者都没好意思说出出处。

  再后来就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渠道听到过很多很多次这个名字,最后竟然从李校长的口中也开始提王阳明,而且竟然还是她们学校的一个三年级学生也崇拜王阳明,这可真神了,这牛人有这么大的魅力吗?还是有点疑问。

  冬天在大连,李校长的办公室里,看到了这本书,就是那个三年级孩子借给李校长的,看了个开头,感觉不错。李校长想要一本,自己留着,回来以后,当当京东都缺货,于是上孔夫子买了两本。

  年前存书比较多,都是挑容易看的先读,这种和哲学有关的就放到了现在,才看完。其实这是一本传记,而且是一本写得相当不错的传记,文笔堪比当年明月,只是题材没法过于发挥。

  看了王阳明的一生,但是还是没弄太懂深奥的心学,依然停留在知行合一上面。的确王阳明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知行合一说着容易,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做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中国有太多太多的潜规则,有太多太多的形式和官话,到处都是在说一套做一套,尤其是你真的想要做点事,那么就更是如此。你会发现你身边有一种用空话假话虚话构筑起来的文化无处不在,就好像鲁迅说的鬼打墙,你永远也走不出去。

  你只有两个办法,一种是不理它,放弃对这种文化的信任依赖,自己凭着良心去做点事,那么你就得不到来自官方的任何支持帮助和认可,甚至你越认真做得越好,就越另类,越边缘化。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你融入这种主流文化,把这些空的虚的假的变成真实的有内容的有价值的,当然这是绝顶高手才能够做到的,这是我最佩服李校长的地方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心学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恶,可是王阳明说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选择。朱熹和陆九渊在学术上是对头,可是王阳明觉得他们俩的学说都没什么问题。王阳明是什么观点呢?那就是中庸,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和恶都是人的本性,甚至很多时候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说人性善,没问题,即便是恶魔也认为自己是好人,说人性恶,也没问题,即便是圣人,心中一样有阴暗的一面。有阳光就有阴影,阳光和阴影并存。不可能全是阳光,阴影的价值在于不断告诉阳光的意义。我觉得真正的圣人,并不是说他的心中就没有恶,而是他能够包容自己的恶的一面,他懂得恶,了解恶,容忍恶,知道恶的来源,不去和恶进行生死搏斗,而是和谐相处,然后面对着善,向着阳光前行。是带着自己的恶走向阳光,并且时刻提醒自己,无论走了多远,只要你一回身,你的恶就会显现出来,你行善的能力越强,你做恶的能力也就越大。如果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如果是说一套做一套,那么你的能力越大,就会越可怕。很多人只是身体面对阳光,而心灵却总是看着后面的影子,想要自己的影子越来越大。

  虽然我没看过王阳明的书,也不懂心学,但是我觉得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心身和谐,你的心灵和身体都面对着阳光,这样才是王阳明心中的最高境界吧。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三):除了包装和书名还行以外。。。

  拿到书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作者视乎在本书的定位上出了偏差。如果是一本专门研究心学或者是王阳明的书,仅仅这点内容,肯定不够的。

  如果是为了像《明朝那些事》样,把严谨的东西通俗易懂的说给大家听,那么一则那些为了搞笑而去搞笑的句子,实在让笑不起来。二则本书说的东西视乎也不是神马难懂的东西。

  硬着头皮看完。

  “王阳明运用起他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买此书更多是想看王怎样运用,结果通篇类似这样不痛不痒的话。就如同你好不容易得到了本~用隐身术偷看MM洗澡~秘籍,拿着它兴高采烈的去实践,结果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走到女澡堂,隐身,进去......“

  最有用的是后面的附录。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四):挂羊头卖狗肉,历史的超级简单

  又浪费了一个好书名。

  不知从何时起,大概是当年明月那厮的《明朝那些事儿》所带动起来的吧,一股以调侃、谐趣方式重新编排历史的手法一时之间红极大江南北,带动了一批类似的历史类畅销书。因为我没看过《明朝》,无法评说,但我看过的《民国就是这么生猛》和这本书,却让人倒尽了胃口。

  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王阳明的心学炼成之道以及何谓心学,二是王阳明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

  就第一件事而言,作者记流水账般的编年体,对王阳明如何发展出心学,和心学的横空出世并没有清晰可循的脉络。我们只知道王阳明求不老之术未得,加上被贬龙场驿站的困苦,才激发了心学的产生。而心学本身的含义,在作者绕来绕去的圈子里,让人如堕五云端,晕晕沉沉。

  第二件事,王阳明一生的几大军事胜利,作者都是用寥寥几页纸简单带过。可能作者是想以此证明,王阳明是天才型选手。但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我们这些平凡人日常的生活中,也每天都面临着选择、困境和阻力,更何况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和所肩负的使命?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如何在压力下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都不在作者的令人信服的分析之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而作者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反映的并不是驾驭历史材料的挥洒自如,而恰恰是贫乏和对历史思考的肤浅。

  但我转念一想,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有人是为了寻找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仅仅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所谓的诙谐历史倒是不错的选择。它让你认识了几个历史人物,记住了几个历史事件,还让你笑了......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五):王守仁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王阳明,说实话是以儒家之表行佛家之室,玩禅未化,不足效。其名博而艺希,是以蒋中正效之,小扶桑效之,何其陋也!!!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六):我为阳明叹,他说你是小笨蛋

  读王阳明的这几日,渐渐从烦躁中安定下来,隔一段日子,如果不安静点点,燥热上火事小,愤怒迷茫怨念纠结生疑痛苦。在初冬的这个早上,天蓝蓝的空气冰冷阳光温和,我总想起在湿漉漉的华科骑着自行车,叮叮当当往图书馆开去的路上,武汉的潮冷一直令我气愤,唯独要早起去图书馆的早晨,那股在耳边凌厉的微风,令人清新催人奋进,三脚两脚得蹬到图书馆,抢个位子,觉得这一天都会因充实而坦然。

  说王阳明,是史上难得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奇葩,然。

  德行出众,绝对是侏儒时代的赫赫巨人

  绝顶聪明,一生清醒,我总觉得大智慧和小聪明绝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阳明先生是奇葩嘛

  关键的是,他是知行合一的鼻祖,我渴望知行合一已久,但却不知道初始由来,觉得很可耻和自责,对常识的无知是我最最最鄙视的事情了,不学历史妄论当今,断章取义的片面才不是管中窥豹,是瞎胡吹。

  我只觉的王阳明牛,他战功牛,他治世牛,知道了就要去身体力行,否则就不算真的知道,这个更牛

  他的心学奥妙我刚刚觉得领悟的就这一点了,解决了我总认为自己是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的上的矮子的这一无奈评价,你只是还不够丰满,不够深刻,还不如当个傻子

  阳明先生要离去了,众人悲伤,我也掩卷悲伤,落泪惋叹

  一生英明,遇不上好君王,满朝小人,建功立业,名不归实

  又想了想,我这样哀叹,他老人家是要笑话的

  彼心光明,亦复何叹。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七):关于王阳明和薛定谔的猫

  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关于心学,王阳明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而薛定谔也有只著名的猫。他的猫是量子猫,被关在一只密闭的笼子里,给猫笼里放上毒药,打开猫笼时,猫也许是死的,也许是活的。但不打开猫笼呢?常识告诉我们,它也只有死与活两种状态。但是,这只猫与众不同,它是只量子猫,需要符合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定理的。所以,薛定谔告诉我们,不打开笼子时,因为没有观测者,猫是一种不死不活的叠加状态,存在于整个宇宙中。只有打开笼子的瞬间,在观测者的作用下,它会迅速塌缩成一种明确的死或活的状态。

  由些看来,量子物理与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有相通之处的。研究物质的物理学发展到量子物理阶段似乎有唯心的嫌疑了,但物理学家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说那是理论推导出来的,无论是谁只要有足够的知识都能推导出这个结果。根据量子物理学理论,这世界是因为有观测者(我们)的存在,而成为这样。如果没有一个旁观者,它就啥也不是。无所谓存在与否,就是同归于寂了,这也就是佛家说的空。

  思维是一种享受,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分别心决定了我的存在。那么我不思考时,“我”也许是不存在的,有思有我,无思无我,所谓出世入世,就在一念之间而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挠之。(雨林郎)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八):阳明如镜修我心——评《一生俯首拜阳明》

  说起来中国是个不信神的国家,我们自古以来更多的崇拜人,圣人,而非造物主。儒道这两种本土的宗教都是膜拜其创始之人,而外来且生根开花的佛教也是如此。不过,对于这些被崇拜的圣人,我们却极尽神化之能事,让他们没有了凡性全都是神性,这显然有曲解之处,当然也有古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但这种神化显然对于我们看清圣贤、理解圣贤、学习圣贤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如果想要通过圣贤真正提升自己,就需要阅读一些真正将圣人还原,能看到其成长、成熟、成功的过程,与内心、与外界斗争的事实,并在其中体悟他们是如何从凡性、俗性之中升华到圣境。《一生俯首拜阳明》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作品,书中通过通俗易懂且极具时代气息的语言,生动刻画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王阳明,并且在讲述其一生主要经历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王阳明是如何从一个有思想、有悟性、有抱负的年轻人,经过知识的积累与现实的磨砺,顿悟出“知行合一”的境界,创立出“心学”一脉,成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我们每天都被纷杂的事物所困扰,电视、电脑等娱乐依赖也让我们欲静不能,如此一来心灵便得不到休息,心智便难以开启,所以我们会觉得自己活的挺累却不知如何解脱,更不愿想这样的人生有何终极意义。这是我们的纠结,也曾是王阳明的困惑。古人说,天下学问都从静中来,究竟为什么安静可以产生学问,实在是个谜却客观存在不乏其人,王阳明便是一例。通过《一生俯首拜阳明》一书,我们看到让王阳明境界提升的是一次次静心冥想,让他从落榜中振作、让他明白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让他从精于小计到求索大道的不是别人的点拨而主要靠自己的静想,而对于他一生最关键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也是在被贬于龙场的孤独岁月中。

  “心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即便把自己扔到一个荒岛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依靠激发自己的潜力,也能生存下来,而这种潜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得到发挥,那力量将会让我们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状态有质的飞跃,关键看能不能静下来,能不能坚持下去。王阳明说的好:“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是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诈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是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

  晚年王阳明除了要与叛乱、小人和疾病斗争,更是将自己的修炼内心的思想提纯深化,最终定型,概括起来是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学习方法首先是静坐,其次是在事上磨练。静坐与磨练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的良知与贪欲斗争,其实人生下来就具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的一生中,良知与贪欲一直在搏斗,左右着我们幸福感的多少和真实与否,也最终决定着我们的品性的善恶。所以尽管王阳明的思想境界以及他的“心学”真谛我们或许很难理解,但他“知行合一”、“存天理、灭人欲”的修炼内心哲学思想却是我们的精神良方,能让我们在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的追名逐利现代生活中得到休息,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心灵的导航,由此修炼出强大的内心力量,在浮躁与压力巨大的时代,获得真正的充实与幸福。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九):花开见我我见人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清人赵翼说,明朝只有一位皇帝,就是朱元璋;明朝只有一位宰相,就是张居正。他应该再加上一句:明朝只有一位牛人,就是王阳明。

  有人说,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历尽千难万险,与天地斗,与乱臣贼子斗,与小人斗,最终完胜。作为出色的军事家,他用最微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军事成果;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王阳明独创的“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这是一颗仙丹,总让他在危难之际化险为夷。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即理”,把儒家错综的思想化繁为简,使人一目了然,一蹴而就。他的“知行合一”思想被很多后人加以应用,取得了伟大成功,比如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日本人还用他的思想创造了明治维新的煌煌大业。

  抛掉那些伟大人物,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很适用于我们普通人。在今天,很多人都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诸如金钱、地位和名利,很多人在追求这一切的时候失去了心灵的导航,心理压力极大。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放松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会出现在眼前。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可以使我们的自我调适能力大大加强,使自我修养的过程大大缩短,使现代人在“知行合一”中得到解脱、安慰和生长人生智慧。现代社会庞大的压力让很多人无法承受,但王阳明比我们要辛苦得多。他一生都身处逆境、困境、险境、绝境,却从来不气馁,更不放弃。他的精神正是激励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好范本。

  或许,正因为如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才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本书虽然是王阳明传记,但不仅仅是王阳明一生的简单陈述。每个人在解读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后,可以领略“心学”之精妙,关注自己的心灵,由此来修炼强大的内心,从而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用王阳明的话来讲就是:此心光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十):尚有高楼揭瑞云

  有明一代,王阳明号称三个第一:气节第一、文章第一、事功第一。又因其德、言、功三方面皆有所立,故被后人称为“三不朽”。除了阳明心学开创者的身份之处,王阳明还是教育家、军事家。在他幼年之际,便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科举名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读书学做圣贤,也是王阳明的教育方向。在贵州龙场时期,他创办龙冈书院,定四条规则: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处处强调道德教育。军事上,譬如广西思田事件,两广总督姚馍领四省军队数次交战,终不能攻克卢苏、王受两支叛乱部队。王阳明至广西后,却能不费一兵一卒、未伤及一人,而将此事彻底解决。战后赏罚,王阳明也必是论功行之,绝不徇私。

  王阳明思想的形成极其曲折,但又有着历史的必须因素。对于他个人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当中的儒道两脉以及释家的清静无碍,都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在早期,他在这三股乃至多股哲学思想当中游走反复,直至经权宦刘瑾派出锦衣卫取他性命,而他终大难不死、到达贵州龙场后,在龙场无书可读,其地又资源匮乏,生活贫苦,这才转而求向静坐。在静坐当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思想方向。又在经宁王朱宸濠谋反一事件后,更加笃定了“致良知”的学说。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朱熹之理学,虽然在他生前已被定为伪学,但在死后,却因为其学说有着稳定统治的作用,转而被奉为正统思想。历元、明两朝,均将朱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将其《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注本。但历史在推动,思想也要推动,否则便会沉闷、失去活力。朱熹的理学历久弥僵,终于无法适应历史。至明朝陈献章时,就提出了对理学的怀疑。到王阳明,更是大刀阔斧对理学进行了改革。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解放运动,它使得中华思想从理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转而有了一个新的面貌。

  但遗憾的是,这个新的面貌,对于中华本土的影响却并不大。但对于国外、尤其日本来讲,却是影响深远。幕府末期,阳明心学成为维新志士普通信仰并贯彻的哲学,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人均名列此中。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更是做了一块腰牌,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七字。而这七个字,也正是鹤阑珊所著王阳明心学大传的书名来源。

  《一生伏首拜阳明》,在行文上为照顾作者阅读,采取风趣幽默的风格。沉痛历史、染血沙场以及王阳明一生当中饱受的诽谤猜忌,经由作者用轻松的笔触写出,平添了一份穿越百年的洒脱磊落之气。作品分六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侧重于王阳明生平事迹的介绍,最后一章则侧重于对他思想的总结。在正文之后,又附赠一本《王阳明心学解读》的小书。小书分题而作,从不同侧面讲解心学之特点、主旨、运用方法,其间又夹杂几许故事或实例。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可以多次阅读而不会使人生厌的小书,颇有心灵鸡汤之风格,但比心灵鸡汤所能提供的养分却要大得多。王阳明的心学内容,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均在其中有所体现。阅读完这些思想,再反过来结合《一生伏首拜阳明》中王阳明的生平来看,对于读者理解王阳明的行事举止裨益极大。

  《一生伏首拜阳明》是精装本,腰封、封套一应俱全。书皮是硬壳纸,选用同封套一样颜色的红色,大见中国传统风格。内页纸质柔滑,印制清晰精美,字体大小合宜,版面干净工整。单从这些来看,已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况乎书之主角,正是提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明史》评价王阳明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神定气闲,均在良知二字。《一生伏首拜阳明》取材于王阳明,又于其人其事背后,深喻知行合一之理。知前人之事,效前人之行,阅读此书,正是令自己做到“知行合一”的开端。在朱熹的学说当中,过分拉开了知与行的距离,要通过钻研儒家经典,以接触万事万物的方式加以认知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王阳明将朱熹所说之“理”,移入“心”中,以为人人具有圣人之资,道德存乎本心,只需内省即得。钱穆认为,这种方法简单直接,明白四达,因此在交流或实际的应用上,其舞台更加广阔。《一生伏首拜阳明》,正是广阔舞台上的灯盏,读者细细循因深入,而此生光明,自能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去逝已将五百年,五百年间,风云变幻,政权更迭。然而无论如何,也吹不散他出生之时,楼上那一片瑞云。余姚四碑亭有联云: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真三不朽,唯先生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