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切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切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9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切羽》经典读后感10篇

  《切羽》是一本由(日)井上荒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羽》读后感(一):【书里书外】温存小美好的淡淡绽放

  《切羽》这本书,是在某天炎热的中午,探望很久未见的朋友,在一家宁静且美好的书店购得的。

  购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直木奖全数通过者;二是此书封面让我觉得很温暖

  薄薄的一本,适合找个午后一个人静静地看,却不想,是在今天,下午加班做活动时,我冲出家门随手带了一本,打算在活动前可以解闷,结果看了开头之后一直惦念着,活动中途偶有空闲就拿出来翻上一两页,情节淡淡如絮,却异常牵动情绪,一扫今日午后的炎热感,拯救了什么似的.

  嗬,怎么说呢?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美好故事,只是不如一般的书感人,只有平淡和温和,好似平日总在喝的温水,毫无味道却叫人怀念,大体上有点类似人们常说的:“过了几年的毫无变化的婚姻生活。”

  但生活本就如此,每天早晨起来,每天上班,偶尔休息,每天稍加变化的生活,本就没有太多的起色,我并不觉得无聊,也从不觉得生活应该如何,所以,很喜欢看这一类的书,温存且美好的小生活。生活在远离大都市的海岛上的一对夫妻一尘不染情感以及对人生的美好向往。一个看似看简单很普通的故事,折射出的美好光环却无比大,偶有波澜的生活,也被作者温和的笔触给调和了,好像是暖色在渲染,由浅入深,又渐渐变浅,褪成一幅美好的画。

  于是有时候觉得很恍惚,在现实与书本之间,隔着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美好漂泊的很远,现实中失去了许多美好,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那些怀旧的、若隐若现的、绵绵的牵绊,也有很多对于人世安稳生活以及美好愿望的渐行渐远,可是,却而其实的,能让人安心下来的依然是最单纯朴实的心里感情

  比起遥远而又无可及的未来,幸而现在还是能看到的,触摸到的东西,小而确实的幸福,才是最让人感到欣慰的吧。

  《切羽》读后感(二):所谓切羽

  看到书名的人一定都会好奇,什么是切羽?我先剧透一下,用书中的话:挖坑道的时候,最前方就是切羽。如果坑道连接起来,就没有切羽了,可是在持续挖的期间,最前方永远是切羽。

  石和大概就是阿清的切羽,温馨平静的婚姻生活就是阿清的坑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丈夫明明很相爱啊,但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在坑道中走了那么久,却没能和另一条坑道相连接。一旦连接起来,切羽也就消失了。

  一瞬间的心动,没来得及变成爱,就已结束。作者的文字克制、唯美、平静,底下却波涛汹涌,在危险边缘游走,差一点就要把人吞噬。

  然而,时间一点点流走,也把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平息了。就像在杳无人烟处绽放的樱花,悄悄开悄悄落,除了樱花自己,没人知道她曾经绽放。

  《切羽》读后感(三):平静的接受人性原本的面目——读井上荒野作品《切羽》小札

  平静的接受人性原本的面目——读井上荒野作品《切羽》小札

  人性是有弱点的,所谓的虚伪,我想就是不能平静地正面人性的弱点。

  在感情上,有过心动,也不等同于就不爱原来许下诺言的那一个人了——人性本如此吧。对此,日本作家井上荒野作了一番思考,她把她的结论演绎成一本小说,就是这本《切羽》。这灰色的感情如同“切羽”:

  “挖坑道的时候,最前方就是切羽。如果坑道连接起来,就没有切羽了,可是在持续挖的期间,最前方永远是切羽。”

  ——这番话是女主人公阿清说给男主人公石和听的。石和领会了其中的涵义,于是有了这样的告别:

  “石和将两根手指贴上自己的唇,然后把手指向我伸来,他动作迅速,甚至粗鲁,但手指却在我唇前遽然停住。

  ‘再见’。

  石和缓缓地发出声音,仿佛他是第一次尝试用这个词。……”

  ——就这样,这一段心灵的出轨就结束了。阿清的丈夫在石和离开小岛的那天愉快地喝酒,这之前,即使他是察觉到妻子的异常的,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样的克制、宽和、理解,是使人敬佩的。他爱自己的妻子,以自己的方式温和地守护着她,守护着俩人的爱情和生活。这样的男人确实是一位娴静如水的女子最好的托付终身的对象。

  而那个离开的男人石和,也让人敬佩,他的行为大概就完全符合了中国人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的道理。他留下一个木的十字架,阿清悄悄地把它埋在院子里。

  (2013/6/30)

  《切羽》读后感(四):一次洗礼——读《切羽》

  在初次听说“切羽”这个名词时,为了能了解这个词的意义而去翻阅了不少注释,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发现原来这本书的日文名字并不是“切羽”而是“切羽へ”。单纯地从中文解释“切羽”是日本刀剑部件,通常是成对的金属片。然而,这个解释在这里显然不通,如果加上“へ”,则意义全然不一样,“切羽”是矿场,采掘场,而“へ”有着指代方向地点的意思,理解起来“切羽へ”有着特指某一地点的意思。

  这本书的故事对于日本文学来说有些小小的另类,作者以静谧的文字,述说着一个岛屿以及这个岛屿上所发生的故事,看起来只是阿清的故事,实际上却是这个岛屿的故事。阿清与夫生活在这个安静的小岛上,每一天就这么过着,就像我们本来的生活,平平淡淡,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美好,直到那个人的来临。

  对于小岛而言,对外人的感觉是奇妙的,就像阿清对于石和君的感觉。原本,心中只有着相爱的夫,却不曾想闯入了石和君。在作者唯美而又平淡的笔下,这段感情犹如花儿一般,慢慢地盛开,慢慢地萎缩。没有过多浓烈的表达和冲突,一切尽在不言中。阿清之于石和君,是爱情还是仅仅的好感,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在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婚姻的生存和危机。常有人说,两个人最初因相爱而结合,经过时间的不断洗礼,爱情就会变为亲情,而亲情则成为维持这段婚姻的永久感情。对于这点,我始终不能认同。轰轰烈烈的爱情的确是短暂的,但是在时间的洗礼中,这爱情会有着不同阶段的变化,却不会真正转变为亲情。就像这书中的阿清,她与夫之间的感情依旧存在,只是生活的平淡和时间的洗礼让她忘记了当初的甜蜜快乐,这时石和君的出现让她开始找回那曾经的激情,虽然不是夫,但是我相信石和君身上有着与夫相似的特质,才会让阿清动容。因为每一个人所找寻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来于自己曾经的经历,潜意识间,找到的是自己曾经的回忆或是希翼罢了。不过,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赞同这样的情感的,婚姻的缔结是神圣的,相爱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应该忠诚对方的感情,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而产生了这样的精神出轨,那么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是一种酷刑。

  《切羽》读后感(五):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日本井上荒野著《切羽》,2008年获日本直木文学奖。

  薄薄的一本小书,白色珠光纸封面,几片印花,两个小小的背影遥遥而对,有一股说不出的淡淡忧伤

  全书只188页,9万字,共分12章加一个尾声。从第一年的3月讲起,到第二年2月,在一个小岛上,小学医生阿清与画家丈夫温柔地相爱;新来的音乐老师,让平静的生活掀起微澜。一年过去了,好像什么都发生了,但又什么都没发生。就这样结束了。

  一翻开就感觉超好。文体干净,结构整齐,近乎完美。爱的深切,恋的痛楚,使人动情……心理、景物描写充满了感性,用单纯的文字让人的神经微微发颤,充满张力。

  早上七点开始看《切羽》,八点去上班。一天就心神不安,熬到晚上一口气读完。总想着会发生些什么,结果从4月到5月,一直到第二年石和离开了,也什么都没有真的发生。怅然若失。但总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不然为什么心会那么挂念,那么难受。

  第二天从头再看一遍,慢慢来,细细品味。小岛,小学校,9个学生,3个老师,一年中的心事。

  要把书里的脉络理一理,想想为什么会让人有“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眷恋?

  三月,毕业典礼,我是小学的医务老师。小学在第三座小丘顶上,背后便只有海和天空。学生有九人,只有校长先生、主任先生和月江三位老师。新老师,男的,从东京来到这个“天边地角”的小岛。“阳光下,那人的身影像是一条在白纸上轻轻划过的飘忽无着的线。”这是第一次见。

  四月,我在鸟啼中醒来。一个人散步到岬小区,一个男子在砸东西,是一个大书架。一件藏青色渔夫毛衣揉成一团扔在旁边。“你好”、“你好”。他目光如箭,我的语气略有不安。和石和聪第一次对话。岛上的樱花并不多。河边也只有一棵樱树,是棵漂亮的老树,老枝低低地舒展开来。

  五月,孩子们的歌声传来,一起传来的还有钢琴声。我喜欢听窗口的歌声。歌声中含着微温的风,声音时而大些,时而小些。弹琴的不是月江,而是石和聪。开学典礼的时候,他迟到了。毛衣像清晨的植物那般,覆上了细密的水珠。我和夫回家的路上,石和聪从对面走过来,像孩子似的生硬地低了低头,仿佛知道我们急匆匆地回家要做什么。一起采竹笋时,他的背影孤独而显得饥渴。戴着我的草帽。

  六月,石和煮得一手好汤,而中午在学校只吃面包和书。静香婆的屋子漏雨了,石和爬到屋顶去修。本想一起去喝杯茶,茶馆休业了。我想回家。

  七月,闷热。海边,雪花般翩然飘落的萤火虫。石和老师在海滩上和孩子们玩耍。他真是亲近孩子们,郁雄和阿进欢呼起来,他们爬到石和的背上骑大马。我没带泳衣,没有下水。

  八月,暑假,我和夫决定,到东京待上四天三夜。“要不,我也去个什么地方吧?”石和抬起一只手,“回见”,仿佛我是一只无法越过河岸的动物。去东京的前一晚,第一次看到石和醉成这样。在东京,让人安心不下,我多么渴望回到岛上。

  九月,石和完全变了一个人。跳着奇特的盂兰盆舞,播撒着一反常态热情。我发烧了,五天没有去学校。去医院看静香婆时,遇到了石和。他一直在那里。

  十月,“我尝试了很多很多。我想方设法,希望能去某个地方”,石和说。“像傻子一样跳舞,胡乱奔跑,似乎这么做,我就能到达某个地方。或者随着哇的一声大叫,自己会站在和从前截然不同世界里,就像纸牌翻过来那样。这种事难道就不会发生吗?我一直无法放弃期待……”。“你哪儿都不想去吗?”“从前……”我答道。石和大步从我身边擦了过去,始终没回头,走远了。

  十一月,瓢泼大雨。在静香婆病床前。从石和的笑中,我明白地感受到那里蕴含着为难和倦怠的意味。病房里,我们像被雨淋的人那样,待在静香婆的喘息声、呼唤亡夫的叫声和谈论我们的窃窃低语声中。 星期天晚上,月江说:“我和石和上床了。”

  十二月,石和同孩子们从海边抬回一棵冷杉,把圣诞树立起来。他的踝骨扎了树皮,出了好多血。“帮我拨出来吧”,他一动不动地俯视我。那里很热。“前几天,月江来我家了”,他立刻明白了我说的是什么,重新看着我,眼神甚至可以说是睥睨,简直像我在告白。拨出刺之后,我又重新消毒,包上绷带,缠上胶布。“好了,穿鞋吧。”我说。

  一月,在七草节那天,静香婆去世了。可是,在静香婆临终时,他却没有出现。在灵前守夜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现。我似乎明白了石和这个男人的一部分。我明白之后,又后悔自己竟明白了。幸运的是,我们看不见流逝而去的时光。时间却不会因此而不流逝。在收拾静香婆的遗物时,他在等我。“我要离开岛了。”

  二月,大海几乎已沉入了黑暗,整个浓重的藏青色天空看上去都像大海。“再见”。石和缓缓地发出声音,仿佛他是第一次尝试用这个词。然后,像我从前在废墟前经过时那样,垂下眼睛,从我面前消失了。

  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而且,还是一年中最没有味道的月份。

  小孩子的时候,还不怎么寂寞,莫非小时感觉到的,才是真正的寂寞?那种寂寞别无杂质、澄澈透明,既不甜,也不辣。

  石和已经不在了。他已经不在任何地方了。

  特别一提的是,这本书翻译得特别舒服。文字清澈透明,那些心理、景物描摹的感性入微,丝毫没有异国文学的生涩感。今天不由得查了一下译者:赵玉皎:日本文学博士,文学翻译者。 翻译过《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啊,原来是翻译小豆豆的,想起儿子小时候,晚上睡觉前,我给他读这本书,带来太多温暖、快乐的回忆。

  《切羽》读后感(六):最简单的情节,描述了每个人心底最深的秘密

  只要这种关系还在继续,切羽就一直存在

  可能是责任,可能是道德,可能是秘密点破后的无趣感

  总之,切羽一直伴随着这段关系

  这种连暧昧都谈不上的感情

  不能说破,不能靠近,不能明白,也不能确定

  看完这本书,好像心里的秘密也被揭开一角,带着一点甜蜜带着一点无奈,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这本书还有一些地方,不是很明白,可能是日本文学的含蓄。不过每次看懂一点,就会觉得心酸又甜蜜。

  《切羽》读后感(七):6.1 切羽

  友人送的书,如果不是他买的,也许我不会太去看此类的书吧,纯粹的爱情小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去看了。也许他是想告诉我,

  在这个人生阶段,我们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太多,

  而有限的阅历,还来不及让自己思索该怎样去沉着面对吧,也许有时候,什么都不做反而是最佳选择。

  也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唯美的故事,对发生在海岛的故事都是比较沉浸的,

  她描述了那种看得见的孤独寂寞,但却又美好得让你舍不得去往别的地方。

  “一瞬间”到底是怎样的概念,过了很久很久,你是否还会想起那个瞬间,你想,如果那个瞬间没有

  感受到他,就一切都好了。

  “挖坑道的时候,最前方就是切羽。如果坑道连接起来,就没有切羽了,可是在持续挖的期间,最前方永远是切羽。

  ”我不知道石和是何时离开岛的。有时在晚上临睡前,我会回想起白天他掠过我视野边缘的身影。但那是离岛之前的现实的石和,还是离岛之后的石和的幻影呢?我并不明白。“

  是否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被”切羽“无意砸中呢?

  还是。。。

  《切羽》读后感(八):优容,又见优容

  在快速的今天,快速的日本,一本又一本快速出书的东野圭吾的日本,

  优容仍然在优容地活着,优容地过着,优容地优容着。

  去年在伊豆,一个小镇,泡着温泉时,突然很悲哀地想起这个“切羽”的故事。

  久远得像十几年前的廊桥故事一样。故旧而久远,久远而荒芜。

  但它依然在。

  一个小岛上,一个学校,寥寥几个老师,女人,男人……

  心动在疏忽之间,却又欲言又止。

  当离去,又心痛如割。

  再远去,日子如昨,人却难再如昔。

  故事,只成了一抹渐行渐远的记忆;但伤痛,如阳光一样永远……

  典型的日本故事,典型的慢故事,典型的切羽。

  隧道和矿井,只有有了切羽,只有永远没有穿透的尽头,才会有另一番想念和期待。

  人的天性使然。

  书到手很久,总是不经意拿起来,读几页,又放下,想一下,

  透过午后的阳光,下到故旧,想到童年,想到依稀的未来。

  全身都慢下来,却不知今夕何夕……

  《切羽》读后感(九):切羽

  之前看《沉落的黄昏》,我自己觉得很失望,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根本谈不上是优良的小说,失望之余再看《切羽》,难免惶恐,生怕与前一本书所差无几,可我看完之后内心感受告诉我这真的是一本好书,爱情居然可以被描写的这么干净透明,令人向往,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向往,在脑子里没有甜蜜的画面,没有缠绵的水乳交融,你自己甚至都描述不了向往的到底是什么,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只能在半睡半醒之间憧憬,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如此真实却稍纵即逝的美好的感情,如同饮用白开水,你似乎只能拿无色无味去形容他,可是真正的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

  阿清和石和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恋从彼此初次相见到后来的分别,(其实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俩的不再相见,说是分别可似乎又不是,离别就更不用说了,一切好像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如同像两人不期而遇那般),一直若有若无的在持续着,爱情来的漫不经心,可是在心里引起多大的波澜从作者的旁敲侧击里我们可以一览无余,不经言语沉静相爱。

  直木奖的颁奖词:作品非常清晰地描写了人物美好的一面,文体干净,结果整齐,是一首近乎完美的“文学之伊吕波歌”。

  《切羽》读后感(十):关于人妻外遇未遂案

  我和夫沉默地仰望那一排排窗子,寻找新搬来的人的房间。等低下头,我发现对面阴影下有个男子,穿着黑糊糊的衣服,正朝 这边张望。

  阳光中,那人的身影像是一条在白纸上轻轻划过的飘忽无着的线。我和他盯着对方,或许应该说凝视对方。过了片刻,那人把 一只手遮在额前,眯起了眼睛,我以为他要说话。哎,我提醒夫,夫还在张望窗子。

  “嗯?”夫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去,男子已经不见了。

  “什么?”夫问。

  不知为什么,我不想把男子的事告诉夫,转而说:“去那边看看?”

  我们朝刚才男子站的地方走去,自然,他已经不在了。

  到底还是幻觉,我想。也许,我终于看到了“玺印”。

  我又一次打算把这事告诉夫,但始终没有提。所谓“玺印”,也许就是这样的物事吧,我思忖着。

  玺印这个称呼,前文说是“证明我们在这座岛上正确生活着的神谕”。其实是本应害怕着,又不禁期待着的东西。比如从已成废墟的医院洞开的窗口望进去,虽然害怕着,但期待能看到点什么。即使一边低着头匆忙经过,然而,内心却是向往着,窗户那头看不见的黑暗里,好像也有什么东西在向自己投射着视线。

  然而,“这样的物事”又是什么呢。就好比“我”会无聊的想到,跟着夫回到这座离岛之上,是因为爱着夫,还是爱着这座岛呢,还是因为别的呢。这样的婚后生活是正确的生活吗。听起来好像是很多问题,其实“我”的生活,就像夫的画,灰色的海,灰色的天空,白色的浪花和白羽的海鸟,那是“我们的岛”,“很美”,很平静。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裂缝,玺印是盖在上面的章。“那人的身影像是一条在白纸上轻轻划过的飘忽无着的线”,“我”动心了。

  “我”和那个站在阴影下的他,相互凝视着对方,就像窗外的人和黑暗中的视线终于对上了。

  在小区最边上的L号楼前,一个男子正在砸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书架,很气派的木质大书架。我停下,等待男子把挥起的铁 棍砸到架板上。“啷——”巨大的声音响起,架板却纹丝未动。太结实了。男子垂下肩吁了口气,抬头看看我,说:

  “你好。”

  “你好。”

  他目光如箭,我的语气略有不安。他三十上下,或许比我略小些,个子并不是很高,像少年一样瘦。牛仔裤,上身是薄薄的白T 恤,一件藏青色渔夫毛衣揉成一团扔在旁边。

  “您是新来的老师?”

  “是,我叫石和聪。”

  男子直起身,一只手拎着铁棍,毫不客气地看着我。

  那个窗户里的人,本来在黑暗中的人现身了。那个人,像少年一样瘦,套着薄薄的白T,粗鲁地砸着书架,毫不客气的看着我。

  这时的“我”,“身体每个角落都在咏叹这些日子没被夫碰触的事实。或者仿佛在走路时,我腹前抱着一尾活蹦乱跳的鱼,像方才敏子给我看的蓝玻璃样的鱼,或抱着散发出阵阵香气的熟透了的水果。”

  “毫不客气地”看着“我”。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又害怕又期待的么。

  这两段描写暗示性太强,过分明显。

  “这里……”

  “我知道,这里是电影院的旧址。”石和略显烦躁地打断了我。

  不是,我说。

  “我不是想告诉你这个。我想说的是,小时候我害怕到这里来。我总觉得放映机会忽然出现在空中,放映可怕的画面,比如矿 山爆炸、战争,或者因为这些死去的人……”

  “现在你不怕了?”

  “嗯。”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就算出现那些也无妨。”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玺印”,明白无误就是石和。就算出现那些也无妨了,因为那大概是神谕吧。如果遇上了,就该面对,那是能证明生活的东西。

  忽然,石和站起来,冲着小树丛大喝一声:“哟!”

  一只野鸽子啪嗒啪嗒拍打着翅膀,惊慌地飞了起来。

  我吃了一惊,不由得也站起来。

  “我尝试了很多很多。我想方设法,希望能去某个地方。”石和说。

  “去某个地方?”

  “像傻子一样跳舞,胡乱奔跑,似乎这么做,我就能到达某个地方。或者随着哇的一声大叫,自己会站在和从前截然不同的世 界里,就像纸牌翻过来那样。这种事难道就不会发生吗?我一直无法放弃期待……”

  “您想去某个地方?”

  “想去。”石和挑战似的立刻答道,“你哪儿都不想去吗?”

  我没这么想过。可是被他一问,不知为何,我感觉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以前……”我答道,因为此刻我不愿意沉默。

  “以前……”石和重复着,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

  一个黑影飞来,头顶的枝条整个弯了下来。也许刚才的鸟又飞回来了。我无意识地按了按帽子。石和向我走来。

  我不由得朝后退去,石和大步从我身边擦了过去。

  我一直目送着他,他却始终没回头,走远了。

  像纸牌一样翻转的人生,站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和黑暗里不为人知又让人充满幻想的东西一样,未知,危险,满带诱惑。石和的人设也是如此,从未知的地方,因为未知的理由过来,两次言辞不一的对话明示着他在对自己的来历撒谎,然而,“我”没有揭穿。不是基于礼貌,而是基于对未知的保护。“我”将之视为生活的玺印,连夫也舍不得分享。

  然而,说白了,不过是一场隐晦的悸动。被月江戳穿后,留下的自欺欺人的目瞪口呆。听到夫均匀的呼吸声,竟像是他弃我而去的脚步声,不禁悲伤起来。

  “挖坑道的时候,最前方就是切羽。如果坑道连接起来,就没有切羽了,可是在持续挖的期间,最前方永远是切羽。”

  石和没有应声,也没有点头。他望着大海的方向,仿佛我并不存在。这是在意料之中的。石和不回答。我也赌气似的闭上了嘴 。大海几乎已沉人了黑暗,整个浓重的藏青色天空看上去都像大海。

  石和似乎缓缓转向我。我小心翼翼地转过头去,他正直直地看着我。我们凝视着对方。四周一片昏暗,已经看不清表情,但我 甚至觉得这时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石和真正的面孔是这样的。

  石和将两根手指贴上自己的唇,然后把手指向我伸来。他动作迅速,甚至粗鲁,但手指却在我唇前遽然停住。

  “再见。”

  石和缓缓地发出声音,仿佛他是第一次尝试用这个词。然后,他像我从前在废墟前经过时那样,垂下眼睛,从我面前消失了。

  挖坑道的时候,最前方就是切羽。"我"和石和,挖掘着两条相对坑道,那个人和“我”擦身而过了。切羽什么的,从一开始,对“我”来说就不是悬念。石和只是个玺印,作用是证明“我”这段遥望切羽的生活。很多年前,我母亲找到十字架,送给了我的父亲。她对自己走到切羽而自豪。最后“我”也找到了十字架,把它埋在土里,这个十字架就是我的切羽。掩埋它,不和任何人分享,这是作为一个人妻的自我满足。

  一个人妻精神外遇都未遂,她只是心痒了一下下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