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鬼水瓶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鬼水瓶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鬼水瓶录经典读后感10篇

  《鬼水瓶录》是一本由陈坤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水瓶录》读后感(一):聪明人的问题

  只怪我心智愚钝、性情懒散、最主要的是没有信仰,所以读到陈坤这些充满玄机佛理的文字时,总觉得像是雾里看花,懵懂隔阂,很难体会到其中玄妙精深的地方。也许正是因为我这样十分有限的水平,所以本书虽然禅机处处,但在我看来其与市面上风头正劲的各类励志心灵鸡汤文学差别不大。不知道这般想法是否会有辱佛法?阿弥陀佛,恕罪恕罪。

  毋庸置疑,陈坤是十分漂亮的,演戏漂亮,人也俊朗洒脱,近年来在大小荧幕上出场不多,给人一种不愿意凑热闹的感觉,组织公益活动也透着一股出尘的精神,所以虽然他近几年的作品水准平平,但是我对他的观感倒也不坏。

  除去演戏,我也知道他唱歌不错,原本以为作为一个艺人,他已经算是多才多艺了,没想到他还会写字,是一个写字的人,虽然故事玄之又玄的,我不太中意,但是文笔确实是在水准之上,由此看来陈坤应该是个极聪明的人,是一个能想明白很多事的聪明人,想明白了就用他自己方式来告诉我们,我想这就是本书了。

  说实话,书中那些玄机暗藏的故事我读得懵懵懂懂的,但是每章开头的那一篇随笔还是写的很有意思的,我起初曾想这一篇很“接地气”的随笔,也许就是后面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的引子或者核心思想,好让读者能在读之前做到心里有数结果我发现我似乎错了。后面的故事个个深奥玄妙、肆意喷薄,连每章那再大不过的题目都罩不住,一片如此具体的文字哪里束缚得住这些精灵呢?

  说来也巧,我最近爱读的一些作家似乎都爱谈论佛学,比如:冯唐。在他的小说、随笔中也时常设计玄理禅机,而看得出他也是一个聪明人。而有趣的是西方许多顶级的科学家,也是各个宗教的虔诚信徒,他们当然也都是我们眼中的聪明人。由此我就想到,宗教究竟是什么呢?可以吸引这么多聪明人的关注。那些创立宗教的人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得这么多人追随。我想那些创立和发扬这些流传千年的宗教的人也一定都是聪明人,那么他们留下的一定不只是宗教的经文、戒律、仪式等等这些外在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怎么能够令后世这许多的聪明人趋之如骛呢?并流传千年而魅力不减呢?

  我想他们留下的更有可能是自己想到的问题,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和自己想到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是否完美全面?这些问题是否还会引出其他问题?都未可知,所以才引出后世这许多的膜拜、追寻与思考,才引出这后世许多的烦恼、欢喜与平静

  我的宗教知识均是道听途说,偶尔想到这些便写了出来,不值一哂,见谅见谅。本书文笔不错,只是缺乏新意,文章比较简单,我想陈坤应该能写的更好,当然我更希望他能演些更好作品。

  《鬼水瓶录》读后感(二):再看念珠散,第二篇读后感

  陈坤说的,因为我们太想写好了,胜负感太强,导致无从下笔。真的是对极了,一定要战胜这种无谓的虚念,文字是叙述故事,故事不一定感动很多人,至少感动自己吧。

  念珠散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和佛教有关,所以必须得重复看,还的不断思索才能领悟,目前我能领悟的太少太少。

  从小看佛教的书写关于,心决定一切,念决定一切,如果你不想,其实一切都从未存在,就像故事里面的历王子,那些风花雪月,也许从未真正存在,一切都是一场梦,都是幻象,看到这种话,我心里就无端端觉得低落。那么我们眼下这个世界其实都是虚幻的啦?消极的我没达到冥想打坐的境界,只能想到这些暗自神伤。

  情是难关,念珠就是情,鬼王要成就,就要破除那八十一个业障,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的业障那些怨念那些贪婪了,但是情也是其中之一。要无情才可以成就?那么这种古装戏才会出现的对白就来了:如果无情,成就有何意义人生也许就是为了体验一场吧!

  我倒是有感触于最后那里,其实要成就,历王子要回到鬼城,要放在,放下那些执念才有可能。我们的生活确实如此,你念念不忘的、拼命追求的,往往都擦身而过,你真正能拥有的,又恰恰是最初没想过的或者你都已经放下了,不抱有功利心去追求的。

  希望每看一次都有更多感悟吧。

  佩服陈坤,故事很有诚意!

  《鬼水瓶录》读后感(三):人终究还是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

  鬼水瓶录——陈坤

  录

  生,死,情,魔,悟。人终究还是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

  鬼

  鬼由人生,鬼在人心。夜里十二点,那个男人在磁带的声音里,看到了三个自己:一个是男孩,一个是男人,一个是老男人。再之后他哭了,接着又笑了。背负着希望的包袱上路,也许曾经一不小心跌入某个坑中,此后步步如履薄冰。受过的伤痛似乎让我们慢慢变成了那个违背初心的自己,但却无法抵抗那些改变自己的事实。某些时刻,某些声音与气味,诱发出心中一直牢牢紧锁的怪物,它化成烟气飘出你的牢狱,刺痛你,翻起鲜美的回忆与曾经的希冀。着了魔,发了狂,鬼就乘机潜进身体里。心事堆积腐烂,发酵出的酸泛往全身,眼泪喷涌,酸楚不已。哭完,大笑。日已初升,套上日常装扮的模样,前往人间游荡。

  你的心里有鬼。圣战士出征,假借道德之名以掩盖渴望永生的本性。自从灵媒告诉他这个方法,Leo用FaceTime和女友通话的时候越来越多了。男声说:“明年清明去看你,别留恋我!我们约好了天上见。”算命师传授弟子秘诀:见面说话少,看着对方,说话要充满玄机。……

  我们建起了很多高楼大厦,越来越高,橱窗里林立着全球最昂贵的的奢侈品。用急功近利的念头做诱饵,变化莫测的骗术越来越蛊惑人心。年轻人的心里充满了烂俗的成功学,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标杆。朋友们见面谈赚钱项目而不再是生活,情人在一起越来越在意彼此背景家世。孩子们慢慢失去年轻的心,越早地步入社交设计活动里。

  我们越来越急躁,越来越焦虑,似乎迟疑一秒都会吃大亏与错过,于是趋之若鹜忘了自己究竟要什么。我们拥有的很多,但却想要拥有的更多,不知餍足,心中的罅隙就会更大,魔,便如此种下。在心中漆黑的裂缝里,酿着渐渐湿温的人性

  水瓶

  不知为何,此刻我的内心如此的绝望。这是我读完陈坤的《鬼水瓶录》的第一感受。百感陈杂,阅读过程中流过了许多滋味不一的泪水。许多时候,人容易动情,往往是因为所见所听之事有所感,我们害怕重温过去难受的滋味或者让困苦自己的生活里滋长。

  《鬼水瓶录》是一只大水瓶,装了太多的泪水,人世苦难皆映照自知。但当你看看自己的模样时,心里怀了多少蠢蠢欲动的心事。心事何来,迈出步伐时的本心是否还在心中发出荧荧之光,帮你拂去一路黑暗。容易被悲情的故事打动,考量自己可否在同种情况下能够做出牺牲,眼泪流下之后,擦去泪痕,是否当初一切感动也随之蒸发消逝?

  生活也是一只大水瓶,我们以为我们所见皆所可得,事实是难免碰壁。然而每一次碰壁的疼痛,每一次流泪的动容,都是一次映照,都是一次回归。即使世事让生活满目疮痍,有劫难与苦果,然而是千疮百孔的心成就了今天的自己。陈坤把期盼的结果写在故事里面,试图让它在言语的呢喃中悄然生花,引人向善。

  《鬼水瓶录》读后感(四):他身上掉下的一块皮

  内地版的买了还没看,港版的已经看过,所以就评下港版的:

  一看

  很快就收到了《鬼水瓶录》。深色封面,上面散坐着一个个头顶光环的修行者,中间竖写着白色繁体字书名和作者名。翻开,也是类似的风格,竖写繁体字配着色泽暗沉、画面诡谲的插图,插图主角或是面目端庄神态狰狞的佛祖,或是看不出头脸身处极端环境芸芸众生,或是被单独抽出魔化的人体部分,又或是悲喜难测独自寂寞的各类妖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无不透出森森的鬼气,从鬼气中又探出无形的爪,拉着看者的心也不断向下、向下,……不自觉开始揣测起书中将是怎样一个暗无天日、魔幻奇诡的颠覆世界。

  二看

  看书一般先跳过《序》,直接进入正文,因为怕影响判断。但这本书的《序》之前在哪里已瞄到过几眼,加上作者“挠头”写《序》时有正儿八经地告诉过大家,所以也算看着它“诞生”,等到它白纸黑字呈现眼前时,不由得起了“哦,是你啊”,这样扑面而来的熟悉感,所以忍不住打破常规,一气读完。

  非常好。

  犹其喜欢这段:

  “我是如此的瘦弱。不只我的身体,还有我的心。瘦弱比虚荣还要不堪。我瘦得需要经常捡起掉在地上的皮,再贴回我的身体上。

  《鬼水瓶录》就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皮。

  我一无所有,还好拥有一样最真的东西,就是我的瘦弱。”

  已经有种预感:不要以为聊斋的书生碰到了狐狸精,也许书生才是狐狸精呢。哼。

  《序》之后就是目录,分成“生”“死”“情”“魔”“悟”和“念珠散”六大部分。

  三看

  分了两个晚上,将书看完。

  忍不住要拿它和《突走西》比较一下。因为这两本书,让我想到《念珠散》中的“厉王子”和“鬼王”。

  《突走西》很真实,又因真实而尖锐,大刀阔斧全面剖析自己的同时,实际上也是逼迫认真阅读的人放下戒心,裸裎相对。对于习惯防备的成年人来说,读起来颇有点战场上张牙舞爪、你死我亡的惨烈。《鬼水瓶录》则平和很多,除了《序》中真实地剖析了一下自己,正文基本是记录了一些虚幻、荒诞的故事,类似“XX异闻录”,又比“异闻录”看着费点脑力。似可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书来看;但若不甘心,一定要穷根究底,将每句话都弄个明明白白,则可以天花乱坠,分析出一百个人的一百个哈姆雷特。

  《突走西》中直述了陈坤的成长经历。《鬼水瓶录》里,则要自己寻踪觅影。熟悉的片段时时闪现,有些时候,让我想到他拍过的那些电影,比如《画皮》、比如《龙门飞甲》,比如《钟馗伏魔》;有些时候,让我想到他微博上转发过、关心过的一些社会事件,比如“拐卖小孩”;有些时候,让我想到坤迷送机的场景,比如“小伦”;有些时候,则会让我猜测:他是不是很喜欢《夜访吸血鬼》那一类的电影,并在看过后对吸血鬼产生了某种情结?更有些时候……

  比如以第一人称写的《念珠散》,“我”在城外碰到一个“清秀”的小男孩,男孩看到“我”却说:他本来以为自己是真国“最丑”的人,想不到来了一个比他“更丑”的。我糊涂了一下,后来才知,原来这个真国,是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再后来,我想到了小男孩看到“我”时的话……我想说:真是够了……

  这些是能够察觉到的:陈坤的经历、陈坤的个性……大概还有许多隐藏的,是只有他自己、或者当事人才知道的故事和隐喻吧。

  陈坤说《突走西》和《鬼水瓶录》写的是两个不同的自己。我觉得前者更全面、更具象化,而后者像是前者身上掉下的“一块皮”,就像“厉王子”是“鬼王”身上掉下的“一块皮”那样。现在,这块皮是喜欢看魔幻故事的陈坤,是喜欢用荒诞的鬼故事隐喻自己人生的陈坤,是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鬼气”、向往成为妖孽后兴风作浪的陈坤……是坤儿身上的一部分跳跃出来展示自己。

  再说下文字,相较《突走西》的朴实和稚拙,这次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加简练,很有种鬼魅风的低调华丽,大概这种表述方式也是潜伏已久,终于找到了个合适的机会冒头。禅机也打得好,像是真的找到过念珠、然后将它灭掉的“厉王子”了。

  挺喜欢“厉王子”这个人物,除了对于爱情,未免放弃得过快,不像真正看破,倒像从一开始,就拿爱情作个骗人骗己的幌子,只为了达到自己修道的目的。

  大陆版

  这版封面设计比港版要用心不少,里面大橘子先生诡异、奇特、充满奇思妙想的插图有了色彩,好像给文字增添了一双翅膀,随时从纸面上飞出来。

  文字飞没飞出来不知道,但陈坤的声音倒真的飞了出来。扫一扫,作者的声音带着如梦如幻的故事一起扑入耳朵。作者终于有机会展现他职业的一面——演员精彩的台词功底。不太敢戴着耳机听,怕耳朵太受宠爱,以后要作怪。

  还有一点和港版不同,“生”“死”“情”“魔”“劫”和“念珠散”前面各附了一段小文,是陈坤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和整本书结合起来看,这算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吗?

  《鬼水瓶录》读后感(五):陈坤:狂禅之间,非常柔软

  大众男神陈坤一直不断颠覆公众对他的认知,从《龙门飞甲》的雨化田到最近,胡子拉碴长发遮脸的胡八一让观众看到,原来颓唐版陈坤可以如此深沉如此有味道。网上看到的某评论说到了我的心坎儿,大致是讲,陈坤这个演员,我觉得他快要要过气的时候,他演了厂花,我又觉得他快要过气了,他演了胡八一。对陈坤一直没有太多的关注,没想到还是因为他2015年末在《易时间》的一段访谈而对他起了好奇心。我明白访谈这种东西比起戏剧少了些表演,比起生活还是多了些包装,但这个半坦诚状态的他,正好令我一见倾心。

  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凡是我爱的男人都是这调性。他们包容万物,却还是谨慎地和外物保有距离,只会自己去选要选择的人,别人来选他压根儿没有用,进可对酒当歌红尘作乐,退可禅心自守山林品茗。用一张友善脸巧妙拒路人于千里之外,然后他们再于莽莽世界中颠倒众生,随意取用。

  - 成为一次『暴发户』-

  2012年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是陈坤的第一本随笔集,书名扣合他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而今在他自己不遗余力地宣传下已经小有名气。书中以第一次行走的十一天为契机,记录了不少陈坤的心路历程。然而拿捏文字这件事儿实在是太危险了,这本集子从文笔到精神核心都还很质朴,甚至说比起那些文字中饱蘸风霜的鸡汤写手简直可以算是极其稚嫩。

  陈坤因为《金粉世家》的金燕西一夜而红,他说巨大的名誉和财富突然而来,那种成为『暴发户』的感觉,令人迷失,令人不知所措。要我说,世间少有人可以体会到这种感觉,和中彩票不同,甚至和成为暴发户还有区别,那是这个世界爆发而来对一个人密集的肯定,是如大潮汹涌般淹没一个人的赞美和爱戴,那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失调,突然丧失了对自我的一贯定位,是一种强烈的焦略、不安,用他在访谈里面的话简单来说,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么多』因而甚至随时可能失去。

  彼时的陈坤简单,执着,字里行间有对于得到东西的惶恐,有许多自卑迷茫。许多性格上的缺点也一眼明辨,比如他会认为冷酷比情感更有力量,甚至说不期待儿子与自己亲近,只希望他强大独立,因而他本人也性情坚硬,灵动不足。另外,他崇拜权威,会因为别人的一句夸奖而感到受宠若惊铭记许久,从学校老师到行业前辈,在他的细致描摹中,那份信奉和虔心,本质上是一种不加思辨的单纯,彼时的他虽然已经对自己的些许性格缺点有了认识,但对这个复杂运转的世界还有太多的敬畏,自我评价远远低于他当时在演艺界的地位,神思被外界的声音压制着,尚未得到舒展。

  可贵的是在《突然》中,他虽然并没有太多深刻的理论和复杂洞见,但却有一份朴素的、自我实践的恒心,他说『小时候因为心里没底,故意表现的特立独行;现在明白,真正的特立独行在心里,而不是你证明给别人看的那些。』向内而看的人会为变化中自己下定义,去理解自己,他认为从小因为清贫而保留下来的许多生活习惯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是对繁华保持警惕心』。有时候人的生存状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为它冠以怎样的意义,虽然我有一百种修辞方式可以让他的原文变得更加曲折深邃,但他能活在他自己创造出的『意义』里并一以贯之地执行,已经比所有的文字都动人了。

  从他的文字中你可以感觉得到一种莫名的谦卑,并非像李开复这种老司机在自传中刻意的自谦,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确切的匮乏感以及对强大精神内核的渴求,是他在书中提到的『使命感』,也是《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这本书最终想要追寻和陈述的核心。面对成为『暴发户』的现实,他强烈地渴望去探求:我是谁?除了名利,生而在世,最终以何立身?答案就是『行走的力量』,『行走』更像是他为了呼应那种『使命感』而为自己帖的标签,他赋予『行走的力量』一个精神核心:接受,接受所有让你痛苦以及不满意的现状,理解生命的不完美,放下,从而找到力量。

  看到豆瓣书评里有人说『读再多书写出来的文字也掩盖不了他的自大』,我倒觉得恰恰相反,这本书反映出的陈坤,书读得实在不多,还很谦卑,对这世界充满敬畏。他能出书想去表达,多半不是因为有思想,而是因为善践行吧。和混豆瓣的都是反着的。

  - 狂禅之路与后男神时代的柔软 -

  狂于形,禅于心。这谁的文案?发一百朵小红花。狂禅是陈坤和他的工作室创办的一个主题文化品牌,slogan一看就是他的type,外在越来越放松,内心越来越清明。

  陈坤在2012年《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里面曾写道,他比以前成熟了,并且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那种变化在眼神,更加坚定有力了。他说『有一天我发现,我长大了,强大到可以保护自己。然后我发现,我成为了我小时候希望出现的保护我的那个人。』其实这更像是一个人行走于世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无论他扬言自己有多强,你还是能察觉到一种若有似无的脆弱。

  在2012年陈坤和杨澜的对话中,微抿嘴角衬着锐利的侧脸线条,他好看得惊心动魄,凝视主持人的时候眼神直接,目光简洁不晃动,自我表述尚有攻击性,所以杨澜一直用轻松地语气和笑容来松弛整场谈话。但2015年末,和易立竞,已经是平和的倾诉,无论是讲述自己『贫寒』的身世,还是他那个神秘的儿子,投入的时候,眼中带笑,光芒摄人,整个局面的气场完全在他掌控之内,他仿佛完全知道别人想知道什么,更加清晰得是自己该说什么,而说了什么,又完全没有裹藏或者抑制,只是眼神中有种强烈的黏性,这种黏性让他的目光太有力量,所以似乎任何坐在他的对面的人都不敢不迎着这目光,但这目光又极具包容性,力量和煦醇正,令人如沐春风。

  两场对话谈的内容有不少都重合,感受居然令人如此不同,如果2012年《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中他对自己的认识是坚定而自信的目光,那么2015年第二本文集《鬼水瓶录》后的陈坤已经又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年轻时候的自卑、自负、追寻、自察不断混合炼化,自省式的修行导出一种必然,这是四十不惑的陈坤,真正的魅力非凡。

  《鬼水瓶录》从文字到内核比起前作有了跳跃式的进步,从前做思维的直接反馈,现在以虚讲实,全书都在大量的象征、隐喻、寓言中虚实游离。一些很有思辨性的东西已经成型,其中有几个很有趣的小故事不着痕迹地讲出他对人性和情绪的反思我颇为喜欢。比如一个大师和写手的故事暗喻:在一段关系博弈中,猜忌和不安之心其实是在这份关系中相互转嫁的,世界没乱,是你自己先乱了。又比如被乞丐骗的故事提到生命其实毫无分别,『我给的是自己的心,我管你是佛是魔』,每个人看了他的故事,依照自己的经历应该有见仁见智的理解。《鬼水瓶录》把作者的感受传达得婉转、遮掩、欲说还休、回味无穷,许多人称这本书难副其名,我却分明看见,陈坤并非卖字换钱(以他的片酬难道缺这些钱?),而是在向这个世界展示他的内心,他要的是认同和理解。『不荒诞,宁愿死!』天马行空,是他的方式。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画风变得太快,昨天还是张辛苑的仙女脸,今天已然是papi酱的直播天下,明天红的是谁真不好说。高晓松的自拍与孙红雷的盛世美颜非但不招人反感,反而萌态毕露,在另外一个层面成了男神。人家暴露痛点都是圈粉的路数,近来我也想着暴露些痛点,以从亲朋好友中多多索取点疼爱和关注,却赫然发现居然无点可露,思忖着惟一的解释应该是缺陷太密集,导致取舍之间一时难分伯仲。加上双商平平影响判断,转了一圈除了觉得自己五官和身材明显的不够精致,做不了网红,剩下哪哪都很唯美。我觉得这件事简直苦了一众文艺青年包括我,毕竟积累多年的一身文艺气息和逗逼气质极端相克,强行转换间除了画风尴尬,(用我们社会学的专有名词来讲)还会直接导致『身份认同的错乱失调』,啊,恼人的后现代。所以像男神高老师这样一身文艺气场的段子手简直是集柔软之大成。

  用这个标准来看陈坤,他在微博中的表现似乎一般,去年的综艺『二十四小时』也并没有让他成为综艺大咖。当然,陈坤现在好歹也算半个实力颜值资历兼具的荧幕一哥(另外半个是谁?黄渤吧哈哈哈~),巨星范儿还是要有一点的,你看真正的巨星比如刘德华连微博都不开,小鲜肉们纷纷靠粉丝营销杀出一条血路之时,经典男神的姿态陈坤还是稳得住。说到底所有的表现形式只是手段,包装能力都是后天可以习得的技能包,段子发酵和PS一样,广大人民群众从来不乏献身时代风潮的觉悟,无论靠的是什么,经久不衰的最终还得去看那份自我觉察之心,黄渤上台能甩观众一脸愉悦的狡黠,下台深谈的时候也曾坦言有些东西不仅是靠大胆尝试还要点周密设计和自知之明。在《易时间》中,陈坤眉飞色舞地评价自己『我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他就是这样的不完美,自恋,开玩笑,很二,演戏很认真,有位置,这些名词附在我身上,就是最好的当下。』

  红极一时,必有低谷,陈坤自知不能例外。他说:『到现在我依然知道我对名和利非常的喜好,但我保持了和它有一定距离的觉察。』而欲望需取和作品探索成为天平的两端,实践检验理论,我觉得他是真的找到了其中的某种平衡,才能一次次的在职业生涯中反弹变化,不断找到自己的独特路径。2012年《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他曾认定人要坚硬强大,但而今他已经能看懂脆弱本身的价值和力量,2015的《鬼水瓶录》中他重新写到:『我爱上的是人类那脆弱中的争取和躁动,我爱上的是人类那随意会失去的短暂和惶恐。』人生要真的柔软,才会强大,这也是一种顿悟吧。

  -END-

  《鬼水瓶录》读后感(六):“勇敢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敢去尝试你怕的事情”

  生、死、情、魔,都是大问题,多数的人按照生活的惯性,忙忙碌碌,并不曾认真去想这些问题。作为演员的陈坤,在戏里面上演了诸多生死与恩怨情仇,但他还能真的去深思,去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将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付诸文字,并反复淬炼。认真读,才知这故事背后的隐喻和深意,比起之前的《突然走到了西藏》有韵味,有想象的空间。

  《念珠散》看起来是个中篇魔幻故事,架构和情节的安排,比起那些磅礴复杂的玄幻小说自然是简单的,但故事和文字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他对文字是抱有一种虔诚之心的。他在《前言》里写到,当初如何突然脑海里跳出这个故事,然后想写,结果在书桌前坐了半个小时一个字也写不出,憋了好长时间后,他才突然打开条框,随意下笔,反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了下来。

  “勇敢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敢去尝试你怕的事情。”他自称“欠缺写作才华”,敢于把心中的故事讲出来,需要一种勇气。他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好的造梦师。陈坤是真诚的,但也是令人羡慕的,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有勇气去尝试呢。

  读书和行走,都是修行,让身体和心灵都得到滋养,得到锻炼。作为一个明星,陈坤没有滥用自己的影响力,而是身体力行,希望能带给别人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很难得。

  而他内心的力量并非凭空而来,应该与研究佛经有关。其实佛教曾对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与儒学、道学相互补充,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只是,我们将之简单归为求神拜佛保佑平安发财之类,当做一种心理安慰,而没有真正研读与领悟。

  读陈坤的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应该静下来心来,去读一些书,打开眼界,在现实的广大和心灵的无限之中,去开拓进取,而不是局限于自我的小世界中。躬身反思,保持敬畏与虔诚。

  《鬼水瓶录》读后感(七):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鬼水瓶录总共分生、死、情、魔、悟这几个部分和一个取名为念珠散的故事。

  前面都是很短的篇幅。但是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你翻一页就要发会儿呆的书。

  “但最后终归是要和他谈死亡和绝望,告诉他阳光的可憎以及不必追逐的纯净”

  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甚至忍不住要觉得他就是个诗人。

  而,那个他,就是陈坤自己吧。

  /

  ——“茶可静心,酒可乱心。厉公子选哪个?”

  ——“茶怎讲?酒怎讲?”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若将情字放下,今日喝茶;若愿溺死在情海里,自然是喝酒了。”

  ——“酒”

  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样一本书。字字句句透露出非常人能及的想象力。这些鬼、妖、魔,都是从人性里分散出来的吧。只是他把它写的更具像了。这些故事是从日常生活以及演戏时想到的东西中提炼出来的吧。

  看完都要怀疑陈坤是不是特别中意吸血鬼。不然怎么总拿来写故事打比方。

  觉得《念珠散》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想这个题材跟他之前演过画皮和即将上映的钟馗伏魔有关吧。何况他说他是个看封神榜和山海经长大的孩子

  其实不需要有那么多注释,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反而来的更洒脱更好我觉得。

  有机会的话,不如拍成电影啊。

  《鬼水瓶录》读后感(八):我给的是我的心,我管你是佛是魔

  实际上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觉得作者陈坤很帅。作为90年头出生的伪90后,小时候接触最早期的偶像剧里,《金粉世家》算的上是印象深刻,陈坤在里面演的金燕西真是要了我的少女心。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重新看了张恨水先生写的《金粉世家》原著时,看到金燕西脑子里代入的全是陈坤的样子。所以,有一年看到陈坤出书了,我买了两本他的作品,《鬼水瓶》就是其中一本。

  因为陈坤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说他是艺人,他很低调,基本没有花边新闻。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一定要靠作品说话。自己本身又是佛学爱好者,以修行人自居。所以,这本《鬼水瓶》聚集了他的鬼气。里面收录了他篇篇小杂文。两三百字一则,燕山夜话般,讲的全是妖魔鬼怪、神仙神话。

  看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是近来一件发生在班级的小事,让我突然想起来这本《鬼水瓶》。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们班沈浩爸爸问我:“桑老师,昨天沈浩问我,如果路上老奶奶摔倒了,去不去扶。”我看着眼前这个二胎爸爸,沈浩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这个有丰富育儿经验的爸爸回答我:“我跟他说还是别扶了,现在很多讹人的老年人,现在社会太可怕了。”我心里咯噔一声,爸爸接着说了一个更寒心的笑话:“社会是冷漠啊,有个老年人摔倒了,没人扶,大喊“我有社保医保,我不是讹人老人!”。”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能明辨世间善恶,用他稚嫩的声音问你:“妈妈,如果有个老奶奶摔倒了,我能不能去扶他?”对于我来说,不需要片刻的思考时间,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他:“扶!”

  正如《鬼水瓶》所记:

  “一到傍晚,工体北路永远堵车。特别在这样的大风天,寒冷的夜晚,太多人想赶着回家吃饭,路上便愈发寸步难行。有人拍车窗的玻璃,是一个乞讨的老人。手中握着拐杖,捧一只破烂的碗,里面躺着几个钢镚。

  若在两年前,遇到这样乞讨的老人,我会毫不犹豫的摇下车窗,把兜里的零钱全都给他。但自从有次上当以后,我便不再相信乞讨的人。

  车外的老人不停的敲着窗子,我冷着脸没作声。车子缓缓移动了,二十分钟以后,不过往前蹭了几十米。

  车外的风越刮越大,将一段树枝吹起来打到车门上。我往窗外看时,刚好看到那个老人,站在一家小饭馆门口,弯下腰,手捧一个饭盆吃着什么。

  我眼眶一热。那样佝偻着身子在寒风里吃饭的老人,就算是骗子,我也认了!我推开车门,冲进大风里。冷风灌进我的脖子,我一边走一边落泪。这世上有多少人,因为受到伤害关闭自己的心。其实,在寒风里付出的一份善意,比对方是真是假更重要。

  我给的是我的心,我管你是佛是魔。”

  我给的是我的心,我管你是佛是魔。说的太好!有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给的是我的真心,施的是我的善良。我何必在意对方是不是一个讹人的老太太。

  佛家还有一句话,我也很喜欢“心苦即是地狱”。即便你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加身,你的心是苦的,你就是置身在最痛苦的地狱里。相有心生,你看世界的眼光,势必影响你对待世界的态度。你期待被全世界温柔相待,当然也要温柔对待全世界。

  所以,我会告诉我的孩子,扶起那个倒在地上的老太太,扶的不仅是那个此刻需要你帮助的人,扶的更是你的心,你的真,你的善,你的美。

  《鬼水瓶录》读后感(九):每次看都应该有不同感悟

  简单三个字可以概括我的读后感:没看懂。

  随书附赠的陈坤致读者的信里面写着,希望读者能有所共鸣,能看懂那些小故事。

  我看了一遍书以后,想了想,陈坤打坐二十年,我们凡人也没法那么迅速打达到他的思想境界吧?

  不过作为“好友监督阅读计划”的第一本书,我还是很认真在我仅有的能看懂的几个故事中写下我的心得和总结。

  总体来说,这本书里,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形象。生、死、情、魔、悟每个篇章都能看到母亲的身影,我特别赞赏陈坤说,他在家里供奉母亲的像(尽管母亲还好好活着呢),他觉得母亲就是菩萨的形象,我觉得这就是将一种信仰和生活结合的很好的方式!神不一定高高在上,是心里面的一种信仰,支撑你走过一段又一段人生旅程。

  放下悔恨才能看得见阳光。

  粉丝迷恋明星其实眷恋的不是真实的灵魂。

  生死人之间的对话,或许只是思念的幻象。就算你日日夜夜无时无刻对话之人,不一定真实存在过。

  生者既然得以继续生存于世,就应有好好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没必要往自己头上自带阴影。

  爱本不分阶级不分性别,不过人类自动发明了这些限制。

  后半部分念珠散的小说,我感觉要重复再读一遍,才能好好悟出点什么来。

  不可否认陈坤在文艺方面的天分和才华,他的信仰开拓了他的思维,

  不过相信书的销量多是由于名气,相辅相成,也算是良性循环。

  《鬼水瓶录》读后感(十):放下即是圆满

  今年读完的第三本书【鬼水瓶录】,陈坤这几年来学佛得到的感悟,并据此写就的散记。全篇分为前半部分的(生)(死)(情)(魔)(悟)五个诗歌体及最后一部分的魔幻小说(念珠散)。似懂非懂看完。这是一个佛弟子内心最真实的幻想,有些部分真实到感觉未经加工便流落纸笔之间,因为太过原始太过天马行空。从没有见过一个人在假想自己死后莫名兴奋,正常人对死亡太过恐惧忌讳根本不敢想象;陈坤笔下的母亲沉静而有力量,他觉得母亲是菩萨;对于陈坤说的关于写作的观点深有感触,有时候脑子里充满故事恨不得和盘托出奈何思维的泉眼就是没法打开,酝酿许久就是无法串联写就,于是怀疑自己,可大多时候并不是写不出,而是太在意“输赢”总想在纸上呈现最完美的语言,担心看的人说出口中那个“不”,可一旦放下“输赢”心,随意用笔尖写就感悟,思想便能听从自己的心,行云流水。最后一个短篇小说(念珠散)虽短小但精悍。鬼王有九九八十一个儿子,主人公是第八十一个。长大后鬼王把他逐出鬼城,到孤城去寻找念珠,并把它灭掉,灭不掉将无法回鬼城并日渐在孤城孱弱死去。主人公听命离开鬼城到达孤城,在孤城经历了三生三世,跨越前年,每一世都遇到一个姑娘,每一世都动了情却无法相拥白头,而在第三世他终于知道姑娘的眼泪便是鬼王让他寻找并灭掉的的念珠,于是第三世的诀别他没有再说“愿来世再见”,所以回到了鬼城,见到鬼王,才知道他与其他八十个儿子一样是鬼王身上的一块皮,而他的这一块是鬼王修炼的最后一道障碍,这道障碍叫“情”,只有把“情”字抹灭,障碍才能清除,魔法才能圆满。故事的最后总有遗憾,爱情没法圆满,但我觉得在陈坤的眼里,“放下便是圆满”,正如鬼王第八十一子,经历了三生三世仍得不到爱情,于是放下,今世得不到不再纠结于“来世再见”,随缘,放下,得到了属于另一个“圆满”。最后用陈坤书里的一段诗来结束,感受一下陈坤的笔力和独到深刻的见解: 他是魔和神的孩子,

  是魔和神协商出的新种族。

  魔想看到他内心反抗神的魔性,

  神想看到他内心神性战胜魔性的胜利。

  他被观察着长大,

  却没有谁关注着他内心滋长出的智慧。

  在他心里魔性与神性时战时谐,

  他却任由心中的鹬蚌相争。

  终于他超越了魔与神。

  之后繁衍出的后代被称之为—— 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