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情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情犯》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情犯》的读后感10篇

  《多情犯》是一本由瓦当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情犯》读后感(一):关于不老不少的70后的瓦当童鞋——

  50后老英雄马原:瓦当笔下的故事富于变幻,经常让读家耳目一新。所有故事都轻灵且有质感,经常会在意外处急转弯,抑或在似乎梗塞处飞流直下。每每如此,我总会大出一口气;感慨又被故事给骗到了。

  60后著名先锋作家北村:瓦当用写诗的方式写小说,以意象指代现实,值此“无话可说”的贫乏时代,也许这正是瓦当小说的独特之处。

  80后五月女王颜歌:我和瓦当谈过一次小说,当时我想:这人一定是个天才。为什么呢?因为和天才谈论小说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很带劲,所以他必须是个天才。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只是一个坏人。但作为坏人,他的天才之处就在于:瓦当从来都以坏为美,以诡辩为美,以忠厚为美,以木讷为美——以一切不合时宜的事物为美。我一直期待能看到他一部真正的小说集,以证明我对他的一切判定都是对的。当然,实际上,他不用向我证明任何事情,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小说家:在这个以故事为有趣的时代,他始终以小说为美。

  《多情犯》读后感(二):《新京报》:揭开灵魂的缝隙

  □书评人 蓟小豚

  你可曾听见一个暗弱的声音低微却一刻不停地呐喊。四下里寻不到出处,却唯有自己听得分明,那是灵魂破碎的声音。来自灵魂的希望却每每使我们的肉身卑微,因为生活遵循的是完全另外的逻辑。常使我们以为,那些来自灵魂的声音乃是幻听。

  可是也偏偏有瓦当《多情犯》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全副武装里轻轻地揭开一个缝隙,暴露出我们自以为早就修炼得道却其实幽暗多殇的灵魂。发现自己骨子里,只是个软弱无靠的人。那个贪恋着情欲滋养的灵魂总是不够淡定,只有任其敏感任性、残破脆弱。于是,那么举重若轻突如其来地,我们就看到了———

  我们自己的童年,那么的天真又固执,只有在与父亲一起游戏于虚拟的城市地图时才找到温暖的童趣与归属;我们看到自己的少年,那么渴望陪伴却又形影相吊,越是投入人群越是落落寡合,一遍遍反复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只有自己再给出回应;我们看到自己青春初恋,如同美丽的水上泡沫,透明而又斑斓,动物园的阳光树影里写满一厢情愿忧伤。我们看到自己浓稠而甜蜜的相爱,却在时间空间的折射中,生出多少惘然与苦涩追悔莫及爱恋如同永恒错过的列车,在旋转木马与俄罗斯套娃的精美繁复中找不到终极答案。

  在肉身的每一个褶皱里,每一道伤痕中,都提醒着我们往昔曾如何炽烈的投入与挣扎———最终却是要么败给生活,要么败给回忆———终究是度尽劫波也留不住美好,相逢一笑却回不去往昔;我们还将看到自己仕途进取的一枕黄粱梦醒时分,看到自己人到中年的世故疲惫,看到那年夏天理想在秋风中幻灭,故纸堆里往事碎片重被拾回,依旧那么耀眼而刺心,成为生命敝帚自珍的最后一线夕光;我们也最终会看到自己老去的身影,正在欲罢不能的皮囊里深昧生命本身说不尽的苍凉与琐碎。儿女忽成行,两鬓已星霜。衰老可也是一种生命成就?死亡也许只是即兴之作?请不要大声说话,看守所的高墙里枪声响起,倒下的是谁的灵魂与肉身?理发店的温暖水流冲洗着谁的不堪回首。你以为生活的本质是心动的欢愉还是肉身的苦难?其实也许不过是一张误会与偶然联结成的网,本相不过是疏离与纠结。

  “一个人吐露情欲,灵魂里就有了裂缝。”作者是何其残忍又何其悲悯,在圣诞夜的雪花里写下爱的蛊惑,却又在另一场大雪中覆盖爱的迷茫。他在时间的彼端轻轻揭晓生命的底牌,却又在此岸从容诱惑着我们倾情投入这场狂欢。他用最透明的文字从我们的忘却中提取出记忆,却又用流淌的诗意在我们的释然里注入叹息。他剪裁着生命里的欲说还休,却又将生命还原成最孤独平静的存在。他文字游戏,却点破天机———情到浓时情转薄,多情反被无情恼。

  有罪才有犯,而多情何罪?抑或多情即罪?有句俏皮话说,不能自拔的,是牙齿和爱情;那么冷暖自知的,便是文字和人生。无论怎样,终究都值得我们沉溺与低回。

  新京报2011年03月12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3/12/content_209653.htm?div=-1

  《多情犯》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多情犯

  我们都是多情犯

  陈岚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

  《多情犯》是一本标题绝妙的小说。当年郁达夫有诗云:“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多情真的是一种犯罪吗?情感、情欲都是人生最难以自我控制的,很少有人能在感情面前表现淡定。几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恒久挚爱,但恒久挚爱,往往就是传奇。多情是一种罪,每个人都犯过的罪。“一个人吐露情欲,灵魂就有了裂缝。”我在微博上引用了书里这句话后,反响热烈。一位朋友回复:难怪我的灵魂像个菠萝。

  是的,我们的灵魂因为爱或欲,充满了伤痕。满是伤口的灵魂很难和没有伤口的灵魂融合,因为没有摩擦力。你可以选择让生命归于平静,抵制创伤,但平静的生命有时候就是在无谓地消耗时间……好比买票进场了却看了一场毫无情节的电影。话虽如此,有时候,生命也需要平淡,宛如花朵在开放之前,需要将甜蜜和芬芳封闭在心房,好在极盛的时候绽放最甘美的佳酿,所以,爱又需要恒久忍耐

  因为爱欲永远处于这样的矛盾挣扎中,我们永远很难知道关于情感的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多情与无情就成了永远的话题。瓦当在《多情犯》中用十八个经典故事,再现了当下社会的若干情感碎片:在歧路上,我们何去何从

  瓦当的文笔极干净凝练,每一句都像被风沙洗白了的骆驼骸骨,在阳光下发散着幽幽的白芒。《多情犯》也是书中列在第一的短篇小说:一个叫瓦当的男人,出于善意,鼓励了一个丑陋女人的舞蹈演出;他不爱慕这个女人,却阴差阳错地被迫向对方表白,接受对方的暗恋;而对方却又声称自己暗恋的是另外一个帅哥,那帅哥最后竟然也被这个丑女子真诚热情打动,接受她的爱情,且和瓦当火拼争欢。这么一个不可能出现的离奇场景,在瓦当平静克制的叙述中,男女进入了人生不可能一种奇妙境界。几分钟前还厌恶和鄙薄的女人,几分钟后却变得楚楚可怜。两个都不喜欢她的男人,被女性仅仅凭借由本能而萌发的智慧情欲,玩弄在股掌之间。当事人皆出于本能,并非计划,却让事件按照了万物的运行大道行走,且走到了男欢女爱的极致。心理的转换被瓦当阐述得十分可信,荒谬又异常真实

  爱情的感觉如白驹过隙,过隙瞬间的微妙变化如光电幻影,能在文字之中被捕捉定格,毫厘毕现,非高手不能为也。

  瓦当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有一张温敦的脸,心灵却异常地敏感出尘。平静而悠扬的叙事,诗意的视野为70后作家中少见。光看他的文字,会觉得是一个在尘世中活了一百年的僧人,入定复出定,才会从这样匪夷所思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观察饮食男女;之后又用如此准确而舒缓的闲笔,自如地呈现。深深复浅浅,人间的情结种种,到他手里,如热刀切黄油,流利至极。

  http://news.163.com/11/0130/03/6RK9272J00014AED.html

  《多情犯》读后感(四):(序)这本书,这个人……

  □马 原

  这本书———

  其中的主人公都很敏感;这也意味着他们年轻,没到麻木的状态(其实麻木没什么不好,人在麻木里就比较能够抗打击耐痛苦)。他们不行。他们尽管不一定有波澜起伏的人生,但是敏感让他们那些小小的头痛脑热同样生发出有声有色的故事来。瓦当和蓝盛衣,夭夭和华英雄,非常有活力的群落(《时间到,该变回瓦当了》)。已经或者行将进入麻木的人们会说这是矫情,是无病呻吟;另外的人群则会在类似于照镜子的观感中兴奋和激动,甚至会痉挛战栗。即使有一点沧桑感觉的冯露和李颂,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种充满了敏感与激情的相遇(《从白沙瓦到纽约》);跟由作家为他们设定各自的阅历相比显得更冲动也更脆弱。年轻真好;年轻真的好浪漫又好矫情啊。

  其中的故事富于变幻,经常让读家耳目一新。女孩明明白白告诉男孩———不会跟他去动物园!可是她自己去了。可是她变成了比目鱼,之后被巨兽衔在如弹簧床般的大嘴里沉入湖底(《去动物园漫步才是正经事》)。而一个父亲仅仅因为一次似乎并不紧要的拖拖拉拉的理发,莫名地就丧失了对儿子的监护权(《多情犯》);如果他稍稍干脆一点(他实在太过优柔寡断)或者稍稍清醒一点(也实在太过恍恍惚惚),事情的结局都会是根本的不同。儿子的监护权呐!还有比这更大的事吗?

  所有故事都轻灵且有质感,经常会在意外处急转弯,抑或在似乎梗塞处飞流直下。每每如此,我总会大出一口气;感慨又被故事给骗到了。

  这个人———

  说话慢条斯理的,跟他很青春有活力的外貌形成鲜明的反差。同样让我诧异的是跟他文字呈现的那种狠劲儿利落劲儿恰成对照。慢条斯理应该不是这个看上去非常年轻的小说家的风格,可是他偏偏如此。再说了,他的青春年少应该是一个假象———查查履历,他实在了得———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长篇三部曲!以我数十年之经验,小说家当中,作长篇三部曲者原本凤毛麟角,且因工程浩大所需时日太长,最终完成的人大多在中年以后。最初从面相上我甚至心存疑问,这个扮老成状的毛头小子果真有那么大本事么?

  瓦当每天都在忙碌中闪动,生计责任理想加上野心令他疲于奔命。这个家伙太能干了!他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同时做许多事情;这样有悖常理。三头六臂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但愿他不要糊里糊涂当了真,以为自己是哪吒转世。从经验出发,我希望看到一个有着极好潜质的小说家在小说这条路上跃马扬鞭,把别的事都暂且放一放。只要假以时日加上一心一意,我认定他会写出杰作;同时赢得更多同行的叫好。必须的。

  再往下说就是废话了———同行朋友都知道我曾经放出谬论“小说死了”;既然如此何以再去推已经是朋友的瓦当下火坑呢?我的悖论。

  为瓦当的小说喝彩。

  《多情犯》读后感(五):《多情犯》:现代人怎么了?

  笔者最近的一次关于遇到行乞者的记忆,和瓦当小说《湮灭》中的德家一样也是在火车站里。那时我和友人正在候车大厅里迷茫于嘈杂的人声和几百张陌生的面孔,那张电子钟不停闪烁着我们要等待的那个时间出现。一位母亲和她的小女儿(姑且假设是这样的人物关系吧)慢慢走过来,沿路向旅客一一行乞,而对方脸上往往挤出一番漠然。这是我国各地候车大厅最寻常不过的场景。后来两个人来到我面前,那个小女孩不由分说就跪下了,而且好像穿的很淡薄,我只觉得两只瘦小的膝盖钝钝地落在坚硬的地上,自己心口上也同时一声钝响。这声音后来久久没有散去。我的手一抽,同行的友人立刻从旁边拉住,意思是提醒我来人是职业行乞者,不要轻易招惹。于是我那微薄的善念瞬间被人吹灭。《湮灭》里的德家因为自己孩子出了意外,遇到乞讨的孩子时就毫不犹豫把零钱丢了过去,有一种急来种善因求善果的焦虑和贪图。

  再后来,我就像其他自以为是的现代成年人一样,挤进车厢,躺在下铺,脑袋枕着铁轨,颠簸着上路了,我知道自己以后不会遇到这两个行乞者,我知道车身下的铁轨长的漫无边际,像这人生的路。也正因为长的难堪,于是有人就像世俗人们经常说的那样,要出轨,要在平庸生活里挣上一扎。瓦当此番的短篇小说集《多情犯》里涉及到的那些现代人,都市人,在感情生活上都是可怜又值得同情的行乞者,当他们在这漫无终点的人生的铁轨上遇到合适的岔路,于是就都成了有故事的人。这本小说集里收录的短篇难得,绝大多数都指向同一个母题,就是“后出轨”时代的人们。说的含蓄一点,也即婚外感情寻租得逞后的人们。

  “能否理性看待、甚至理性处理婚外情现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针”,这话说得好像是在做某年度的社会发展纲要报告,虽然客观上说和我们的态度相近,但理性地叫人十足厌恶,——你凭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来做这样的评价?面对今天普遍的人们感情生活危局和大面积的婚外感情寻租现象,上面这种话显得多么滑稽,多么苍白,又是多么的无聊啊。大而无当的话语从来出自那些享有话语权而且极端无聊的局外人手里,而事实上可感可触的精神生活的痛苦,感情生活的空虚和挫败感,都属于个人最难以克服和遗忘的私藏品,不会因为某些事情就改变,也绝不适合用简单而看似华丽宽容的道德评价来玷污它,那是人一生拥有的东西。人们想方设法填补这个人生缺憾,然而去做了之后才发现一重寂寞现在成了多重挣扎,生活变成了终日在两个人之间做比较,在昨日的感情和今天的感情之间做比较。人性真实的挣扎,何其人性,太人性的,何其痛苦,何其高贵。

  可以这样为这本《多情犯》里的小说笼统地写个前传:他自认为是个孤独的人,而且,在这个以孤独为耻的时代里,过的很痛苦。一天偶尔遇见了她,他只一眼便发现她也是个孤独的人。这种预感在同类神秘邂逅时便显示出惊人的灵验。于是他用了这句话,对她说:“如果你是世上最孤独的人,我也是,我们加在一起,你瞧,这世上没有孤独的人了。”而且,这一切都是在貌似婚姻正常状况之下发生的,现代人怎么了?周国平说,婚姻根本不能使人摆脱孤独。他大胆且平常地讲出事实。现在,这个时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婚外情同样不能使人摆脱孤独。相反,在局部它甚至放大了这种孤独。《多情犯》中这些短篇里的人物,往往就是这样。而且,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到固守一手婚姻的那一方。比如《鱿鱼》里的那个老寺,把对爱人婚外恋的恐惧变成了对那条死而不僵丢下一条腿的鱿鱼的恐惧,在家里和假想的对手搏斗搞得伤痕累累,最后逼得爱人真的出轨,颇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这种对经典的模仿同母题的契合,以及在短篇小说里的成功运用,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总是心里怪怪的,使人想起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

  不是我苛责瓦当的这本小说集,其实,任何关于婚外感情寻租的小说和剧本,他们都有自己最不真实的地方,即那些男人和女人都能轻易遇到或者找到那个“对的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遇不到那个人,或者还没等到那个人,就老去了。如果把原装的婚姻生活称为A面,婚外寻租称为B面,那么真实是A面将要播放完时,B面卡壳,断带,或者被查水货的一刀打口。本来没有故事发生,这就是真实。要让故事发生,这就是小说家。

  2011-2-14

  《多情犯》读后感(六):当生活充满颓丧

  瓦当的这本小书,算是短篇小说集的汇总,描述了一幅幅令人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的生活图景。通篇弥漫着一种萎靡不振的气息,像是一个退休的干部,门前冷落,无聊地打发慵懒多余的时光,却总又不甘心地制造着生活的奇遇和幻想,像一场脱离世俗的旅行,像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梦,像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黑暗,永远走不到尽头、回不到现实、等不到黎明。

  诗人多癫狂,不褒不贬,就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有家庭却不美满,有工作却不如意,总在游走,总在出轨,妻离子散,骨子里透出一种对生活毫无期望的哀绝,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游手好闲。这些都是瓦当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或者真实,在那些不成其为人名的角色背后,散发着作者对尘世的哀怨和随意,冷观和对社会的不作为。

  每一篇小说都让人压抑,让人想要逃离,仿佛生活在一处没有阳光没有氧气的空间,处处颓败不堪,人人面目可憎,事事难以顺心,对一切失去耐心和追求,对万事漠不关心。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

  与之前作品有所不同的是,似乎随着阅历的日益加深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作者内心累积越来越多的苦闷和对生活的绝望,在一个世风日下的尘世中,开始了一个人的无病呻吟和自我逃离。每一篇看似杜撰出的是别人的故事,却是自己内心的哀愁与独白,是灵魂游弋留下的痕迹,苍白无力,充满颓丧之气,我似乎隐约触摸到了他内心的诉求。

  一如书名所言,似乎篇篇都逃不过“多情”二字,家庭支离破碎,难以为继,或离异或分居,窃玉偷香,却次次被骂成流氓。不过是没心没肺的自我堕落,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温床。有时候我在想,难道人过而立之年,在完全融入生活之后,竟是这般不堪,这般颓丧?那年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人若不是面临了生活之外的重压,是不会向生活低头的。这重压或者是写作带来的孤独与苦闷,无人可诉,无材可写,无心可寄,江郎才尽,于是沾染酒色财气,做了生活的奴隶,郁郁不得志,最终流连烟花柳巷,沉迷在温柔乡。又或者是来自于更现实残酷的当下的逼迫,有投笔从戎之壮志,却无退兵杀敌之计谋,一人之力难敌万钧,孤军奋战最终身陷囹圄,像一只被打到满嘴鲜血终于学会隐忍的狗,在令人哀痛的两声呜咽之后成了时代的俘虏,冷眼旁观大千世界,横眉冷对世态炎凉,对尘世的丑恶嘴脸不闻不问,对陷入泥淖的天良绕道而行,成了一具七情断绝却六欲俱全的酒色狂徒,在午夜后尽情挥霍,黎明前苟延残喘,迷恋在烟花深处。

  我想,这满纸的苦闷和凄惶不是无病呻吟,乃是因了某些怪异和不可容忍的现实,刺激了微弱的心脏,在发出最后的呐喊后陷入长久的自我意淫,这意淫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残酷现实的指手画脚,有对完美世界的推倒重建,有对虚幻人生的自我解构,更有对这一切的逃避和隐忍,都是一个人脱离世界的孤独的悲鸣。

  不能说充满颓丧消极之气的文字就不是好书,毕竟那里也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独到见解,或者是在遍历生活后对自我的解脱和放逐。只是一般人招架不住。除非你是一个心里充满阳光和可以制造阳光之人,就像植物大战僵尸一般,才能在一大波生活的僵尸逼近的时候,用手中的阳光和早就准备好的炮弹,把那些僵尸杀死在逼近你生命的路上。毕竟,唯有活着,才会有这些苦难。所以有人说,生比死更难。因为死只有永远地沉睡一种,而活着却有千万种活法。

  《多情犯》读后感(七):生活的秘密

  “多情犯”这个书名或许源自书中的一篇叫做《多情犯》的小说,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其中的“犯”字还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而这个解释却源自书中的另外一篇小说:《时间到,该变回瓦当了》。在小说中,瓦当对于妖妖当然也包括对蓝盛衣等人的感情,用人物自己的话说,完全是因为自作多情:“我总是试图探出一根黄瓜丝蔓般纤细的触须,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别人建立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联系。我想这可能是一种侵犯,正如孤独对我的侵犯。”照如此理解,“多情犯”的“犯”字,似乎不应当作“犯人”来理解,而是应该作为一个意味着“侵犯”性的莫须有的行为或者说姿态来理解。我们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一个独居深山的樵夫还是一个客居市井的旅客——,总是于其自在生命之中,与“任何一个别人”或者“任何一个事物”保持一种貌似微不足道实则不可缺乏的联系。尤其对于生活者而言,这简直是一种存在的必要。然而,何以会有一种侵犯性从这种生活的技艺中独立出来,仿佛生活本身成了一种侵犯性的遗迹;而只有在小说人物重新“变回瓦当”的时刻,才是一个真实的时刻?

  恰如马原所说,在阅读瓦当小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故事本身保持一种警惕。然而,我觉得,只是保持对于故事本身的警惕,还嫌不够。假如生活这个东西,在瓦当小说中,仅仅表现为故事,那么,如此警惕倒也足够了。只是,不仅在瓦当小说里,而且也在现实生活中,故事往往只是生活的一个障眼法而已。或许也正因为此,我们所能知道的生活,总是保藏着千差万别的故事。以瓦当的小说为例,在解读生活的过程中,除了故事这个秘密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秘密值得我们注意,即,情欲。这当然不是我一己之猜测,而是纯粹源于小说中人物自己的分析:“生活的秘密在于,在一重秘密之下,还包裹着另外一重秘密。任何事情,在一个看似简单的表面原因的背后,肯定有另外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P.164,《不要大声说话》)所谓“不足为外人道”,自然有很多种情况,但是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其一,当事人知道其中原因,却无以向周围的人诉说(“道可道”);其二,当事人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其中原因,却以一种莫须有的方式向周围的人“诉说”(“非常道”);其三,当事人无以知道其中原因,又无以向周围的人诉说(“道不可道”)。如此三种,或许为生活于小说世界中的三种形态。

  前面一种,无疑是故事。小说的惊奇,不管对于作者而言还是对于读者而言,有点类似于戏曲中的“背云”:在一个戏台之上,人物掩口对着观众说话,对方分明听见,却装作听不见,而只有观众和旁白的那个戏中人自己知道。小说的戏剧性,也即在这样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中间一种,我觉得是“情欲”,在小说世界中,这方面的努力,往往显出作者对于艺术的追求。首先,它是在前面一种基础之上的,即“无以向周围的人诉说”,然后却以一种冒昧、唐突、强迫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至于对于那个人物而言,是否知道其中原因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在一个小说世界中,对于生活而言,他要的是一个表现,而并非一个真实,或者如平白生活那样的乏善可陈。或许我们可以将此种形态作为推动“故事冲突”的那种“能量”,它并不直接就是冲突本身,却随时随地教唆、怂恿,以一种精灵的絮絮之音提示着小说人物,并最终以“瞬间的情欲”表达出来。而后面一种,既不是故事,也不是情欲,反而更像是孤独。瓦当的小说似乎有意解构着故事(如马原说的情节急转直下,亦如《赶火车的人》那样的离奇变迁),也解构着情欲(最终的无的放矢,它甚至不在意一个实现,而只是表现,比如《湮灭》、《都柏林人》、《那年夏天发生了什么》等),却在孤独的层面上,放弃了一种解构的努力,不仅放弃了,而且从故事和情欲的废墟之上,拾掇和拼贴起来孤独的样貌。这即是我想说的,在生活的秘密之下的第三重秘密。

  颇为淋漓尽致的显露第三重秘密的小说,我觉得是那篇《看守所》。史可法的类似鬼怪小说般的死亡,与其说是“真正的死亡”,不如说是作者对于不可知道的死亡的一次虚构。而小说人物之所以将之称为“真正的死亡”,只在于如此死亡,让死者史可法饮下了他亲手酿造的由他的孤独发酵而成的毒酒。在整部小说集里,《看守所》这篇小说,像是一个见证的时刻。在《时间到,该变回瓦当了》这篇小说,那种接近于青春期冲动的自我时刻,在《看守所》里成了死亡的时刻。这个小说人物一直追逐的孤独,一旦被饮下,即被死亡所覆盖,为此,在《看守所》中,小说人物将之看作一种疯狂的美:“我生平从没见过如此绚烂的桃花,心中鼓荡着一股莫可名状的疯狂。”我们甚至可以梳理出小说人物的孤独史:从《时间到,该变回瓦当了》孤独的青春期(我之于别人,孤独之于我的侵犯性)到《M先生故事多》中孤独的游戏期(成年重拾童趣,表达的反而是对“父亲”此一家庭位置的怀疑),再到《不孝之子》孤独的幻灭期(孤独的谱系),又到《父亲的城市》中孤独的想象期(“父亲”成了一名作家,与小说人物的一次重合,换句话说是小说人物对于自己的一个想象),最后到《看守所》孤独的真实时刻(即孤独之死,相比于之前的幻灭而言,此为孤独的“真正的死亡”)。

  也许《不孝之子》这篇小说允许了我们对如是孤独哪怕管窥一斑。小说人物隋遇在十三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喜欢上了一个年轻女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隋遇对其父亲怀恨在心(“把他当成母亲和自己共同的仇人”),“直到结婚以后,心态才逐渐平和起来”,而之所以“逐渐平和”的缘由,作者并没有太多的交待。尤其是父亲得了病,隋遇似乎更加爱父亲(“隋遇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其实一直很爱父亲,是那种默默的爱。”)。然而就在此时,隋遇却收到了母亲的一封信,信里,母亲让隋遇帮她买一本带插图的成语词典。奇怪的是,母亲并不认识字,现在不仅要学习写字,而且似乎还筹备着写一份类似传记的东西。母亲要写什么?这成了隋遇的一门心事。在一段隋遇与内心里想象的妻子吕馨的声音的“独白”中,隋遇忽然想到,母亲要写的除了对父亲的诅咒,再无其他。而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母亲用意之深,令隋遇暗暗吃惊,他觉着自己长期以来低估了母亲的能量。”注意“能量”这个词语,起初我以为是“能力”的误用,然而这个既像误用又像有意如此的词语,将母亲之于隋遇的影响,推向了极致。它似乎表明着,不管是情欲也好,还是孤独也罢,始终被包裹在母亲的能量之中。在那片母亲的能量的海洋里,情欲如同海浪,而孤独却如一个岛屿。而隋遇之所以不能接受母亲晚年的传记写作,是因为隋遇不能接受一个被母亲诅咒的父亲。由此看,隋遇在结婚之后,对父亲态度的平和,在于隋遇重新拾回了家庭中父亲的位置,或者说,拾回了一个男人的孤独的情欲。如此孤独谱系之中,母亲的诅咒,既是针对父亲的,也是针对隋遇自己的。所以,他趁母亲出门,独自闯进母亲的房子,翻腾出来那个本子,烧掉了它。在灰烬之中,孤独近于幻灭,却也是从未有过的安全。孤独,确证着父亲的合法性,而情欲只是孤独不可排解的一个表现而已。

  生活的秘密,或许就是这样,在一重秘密之下,总是包裹着另外一重秘密;而就在我们以为即将揭开这另外一重秘密的时候,生活又被包裹在第三重秘密之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作为生活者,似乎永远在跟生活的秘密捉着迷藏。就像许多人小时候都有的经验那样,与生活的秘密捉迷藏,快乐在于发现别人或者被别人发现,而危险或者说恐惧在于,悄无声息的躲藏起来和形同虚构的寻找。但在谜底匮乏的世界里,我们不得不躲着,并且不得不寻找,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生活的秘密吧,一如那“真正的死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