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移动的帝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10篇

  《移动的帝国》是一本由曾航 / 刘羽 / 陶旭骏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一):也许作者觉得挺深刻

  总有人给你讲一些你不太知道的东西,看起来又是如此头头是道,可是知道内情的人又不愿意多说或者不暇去说,所以缪种流传。我觉得调查什么吧,还是看看第一手的资料,还是在行业内浸淫一段时间,等入了门再写东西,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看不懂的就说看不懂,别瞎分析。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今之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唉,孟子太犀利了,所以我最近一直喜欢孔子啊。

  关于日本的移动互联网,我知道得也不多。这是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市场,它过去如何,现在如何。并非看上去的那样。遇见了很多在NTT持株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前辈,他们经历电电公社的一系列变迁,参与了与邮政省(后总务省)十五年的战争,见证了信息时代变化,见多了这么多也不觉得什么怪。只是慢慢地说,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二):中日移动互联网的同与异

  C2C(Copy to China)曾经中国互联网企业脸上与生俱来的“金印”,但是在软银孙正义的口中,这被称为“时间机器理论”,没什么羞于启齿的。日本历史上曾经数次被外敌叩关、践之脚下,每一次都是迅速偷师并重整旗鼓,不像中国至今还在为“东西之争”纠缠不休。

  当然,依靠C2C起步的中国互联网早已走出学步期,而是在围墙之内开出了自己独有的一片姹紫嫣红。前几年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还喜欢傍上一个美国同行自抬身价,陈一舟是玩弄此等伎俩的高手。这两年来,“C2C概念股”风光不再,反而是中国市场土生土长的“奇葩”更受资本市场追捧,而人人网侥幸搭上Facebook概念便车的土鳖也终于现了原形。

  就是曾经C2C的互联网企业,也早已“橘生淮南则为枳”,变得连“被抄袭”者都认不出来了。中国互联网“风景这边独好”,当然不仅仅是防火墙的功劳。即使没有这顶保护伞,Facebook、Twitter等长驱直入,恐怕也不是中国同行的对手。

  从市场的封闭性来看,中国与日本有不少相似之处,不同地方在于:狭小的日本市场太容易就碰上天花板,而向海外扩张时又因为“加拉帕戈斯综合症”而全军覆没;而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则可“海空凭鱼跃”,只要紧紧跟随互联网潮流的脚步总能够收割一茬茬的新用户,腾讯就是最好的例子。

  张小龙曾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走在美国前面,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高于美国,因为大量人口聚集于超大型城市人们上下班通勤以地铁、公交为主,路上时间成为无数移动互联网公司争夺的战场。而且,中国人含蓄内敛(或曰闷骚)的性格,让打情骂俏、搞基月抛、K歌群聊等社交行为都搬到了网上,使得微信、陌陌、唱吧等社交应用变得越来越笨重臃肿。我们无法理解一款只能发免费短信的应用能够卖到190亿美元的天价,Instagram、SnapChat等“一招鲜”的社交应用也很难在中国引爆流行,只能被吸收为微信、微博功能的一部分。

  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则走在世界的前面。除了城市形态、公共交通、国民性格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3G、4G网络的全面覆盖,功能机时代运营商主导的i-mode服务已经让用户“粘”上了手机——虽然“围墙花园”式的i-mode后来在App Store面前溃不成军。移动梦网曾经想复制i-mode的成功,却成了“SP关系户”坑蒙拐骗的盛宴,成了电信腐败的重灾区,也堵死了中国移动摆脱“管道化”命运的后路。

  虽然MIXI、乐天等互联网企业难逃“加拉帕戈斯综合症”的诅咒,蜗居于弹丸一隅。但是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已经打起了翻身仗,依靠着数十年娱乐游戏产业的积累,二次元文化的全面渗透(Line的杀手锏就是独树一帜的涂鸦贴图),社交、游戏应用已经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而微信也早已开始重金布局海外市场,依托华人文化圈的优势与Line在东南亚展开正面较量。

  如果说O2O在中国是一个飘在空中的时髦词汇,那么在日本它早已落地生根,融入百姓寻常生活中。阿里、腾讯在出租车里拼地你死我活,因为这是能最快普及移动支付的地方,要去一家家进入商超卖场几乎可不是“日砸千金”就能实现的。而在日本,发达的连锁业态早已深入了每一个角落,几万家7-11、全家、罗森遍布城乡,为移动支付的普及铺平了道路。日本运营上在推动移动支付上也是不遗余力,依托其极强的终端控制力可以在全日本的手机上都装上NFC模块,也成为连接银行、商家的一条纽带。而在中国,腾讯、阿里在“打的之战”告一段落之后,要想找到下一个一呼百应、撒豆成兵的移动支付场所已经很难。在日本,运营商、银行、商户之间齐心协力,是一条产业链上的同盟,而在中国,运营商、银行都在另起炉灶、各怀鬼胎,腾讯、阿里虽然能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但要想让“钱包落地”注定道阻且长。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财经评书,热门财经图书、畅销职场小说、经典经济著作 ,提取书里精华,用文字声音将书中智慧一网打尽。让你在碎片时间也能“读完”一本本好书。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三):不得不说的小日本:移动帝国

  读到这本书一直很兴奋,尽管很多人也在批评这本书写的不够深入,但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中国,曾航就能以比较完整的全貌向我们展示移动互联网领先之国的发展之道,而且还不乏很多精彩的分析,特别是与中国、美国等国家的对比分析,我认为该书对系统了解日本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都很有帮助。尽管自己目前比较关心移动电商和O2O(这一章写的不好,或日本确实没太多干货可述),但就这本书而言,个人更喜欢读第一章和第四章,分别是写NTT DOCOMO发展史和NFC移动支付的。

  读过这本书之后,一直在回味两个问题:日本为什么会在移动互联网上领先全球,又为什么会在智能手机时代迅速衰落?日本为什么会在移动支付普及上领先全球,而与此相伴随的移动电商和O2O却依然不温不火?

  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崛起:i-mode模式解析

  要了解日本为什么会在移动互联网上领先全球,首先必须弄清楚由日本创造的、全球独一无二的i-mode模式。该模式是1999年2月由日本最大的运营商NTT DOCOMO创造性的推出,并获得巨大的成功。I-mode模式的推出,使得当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认识手机还仅仅是电话和短信时,日本人就已经可以使用手机发邮件、看新闻、听音乐、打游戏、买商品等等多样化的功能。I-mode模式将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向世界之巅,NTT DOCOMO的市值在一年之内由不到160亿美元蹿升到40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顶礼膜拜的对象。2006年1月,i-mode同时在线用户达4569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互联网平台,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先进的国家,并在一些主要指标上被认为领先世界5~8年。

  I-mode模式的推出,极大提升了NTT DOCOMO的数据业务收入。从NTT DOCOMO近10年的ARPU值变化可以看出,其语音ARPU收入一直在快速下降。2002年语音ARPU高达6370日元,而2011降到2200日元,而数据业务ARPU则由2002年的1750日元上涨到2011年的2670日元,已经超越其语音业务收入。

  I-mode的运作模式:

  1)运营商作为移动产业链的主导者。以i-mode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基本架构为:第三方服务提供商(SP)--i-mode移动网络平台(运营商)--手机用户(终端商);由苹果公司开创的以App Store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架构(第三方应用开发商—App Store平台—苹果终端用户)与i-mode架构如出一辙。只是在i-mode模式中,运营商是主导者,控制着移动互联网平台以及手机终端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并决定哪些SP可以进入平台以及如何分配收益的问题,即运营商是整个系统的规则制定者,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产业体系。与NTT DOCOMO不同,苹果的移动互联网架构是以移动终端品牌商为核心的,即苹果掌控终端(即掌控用户)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系统的规则是由苹果制定的。实际上,两种不同架构体系的主导者身份不同,内在决定了两种架构体系在全球化扩张中的不同结局

  2)I-mode的收费方式分为基本费、数据传输费及增值服务费。基本费315日元,数据传输费是依传送数据量多少来计算的,每传送一个128位的封包,收取0.3日元,增值服务费则视不同服务而有不同的费用。I-mode是一种能够激发产业链各方积极性的一种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运营商将收取的服务费和服务提供商(SP)进行分成,一般运营商留9%,SP可以获得91%的收入,这极大激发SP的积极性,使得各行各业都纷纷愿意与运营商合作推出相关服务,手机音乐、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新闻、手机购物、手机银行等等业务都空前繁荣

  I-mode模式成功的原因:

  1)I-mode之所以在日本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具有比较独特的商业环境,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运营商高度掌控包括手机硬件在内的整条产业链。在日本国内,NTT DOCOMO对商品、网络、平台、服务、内容和销售都进行着非常好的掌控。而i-mode模式在海外的失败(未能实现全球扩张)也正是在于其合作的国外运营商不能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掌控,包括NTT DOCOMO忠实的学生中国移动也未能将i-mode模式在中国发扬光大

  2)日本的3G网络普及要远远早于其他国家。早在2001年,NTT DOCOMO就在日本运营了全世界第一张商用3G网络。当2009年中国才刚刚发放第一张3G网络牌照时,日本的3G网络渗透率就已经达到了97%。实际上,日本是一个“现有移动互联网,再有PC互联网”的国家,由于NTT的垄断地位,使得日本的PC互联网使用成本非常之高,这就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日本移动互联网的衰落:App Store模式的冲击

  前面已经说过,实际上由苹果公司开创的移动互联网的App Store模式,实际上与i-mode模式拥有类似的生态系统,即由产业链强势的一方牢牢掌控移动互联网几乎整条产业链,但为什么i-mode海外失败,App Store却大获成功呢?

  显而易见的,苹果以iPhone手机硬件作为切入口,比i-mode通过运营商作为切入口进入全球市场容易得多。

  首先,苹果的iPhone手机,是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是对传统功能手机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引发了全球手机技术的一次飞跃,是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伟大产品。

  其次,苹果的移动终端拥有同样的操作系统,保证了全球一致的用户体验,而且作为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商开发一块应用后,只需简单的修改一下语言就可以通过App Store平台向全球推广,极大降低第三方的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传统的功能机拥有不同的操作系统,甚至同一家手机公司或运营商推出的手机都拥有众多的系统版本。在i-mode的生态体系下,不管是手机厂商、SP、还是CP都做的非常痛苦

  为什么NFC近场支付能够首先在日本普及?

  1)在NFC移动支付推广以前,日本国民就已经普遍使用Edy和Suica的小额支付卡,拥有移动支付的习惯(小额支付卡业务的出现是应对日本货币面额较大,小额支付找零的麻烦而出现,主要用于公共交通、便利店和自动售货机);而且小额支付卡的商户终端设备已经非常普遍。

  2)一方面,日本严格的信用卡管理制度,使得在NFC推广时日本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这为NFC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日本对其他行业进入银行业的管制政策很松,方便了运营商进入移动支付市场。

  3)作为主导者NTT DOCOMO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只是为了提升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移动用户市场的用户粘性,并没有利用NFC提升收入的战略意图。因此NTT DOCOMO与发卡商(及Edy和日本铁路等支付服务提供商)以及便利店等展开了很好的分工合作,各自不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最主要的表现是NTT DOCOMO只提供通道服务,所有与用户直接交互的工作都由第三方发卡方负责,如NFC用户的预存款都是直接交给发卡方的,运营商并不参与。

  4)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的手机终端市场基本是被运营商主导的,因此,当运营商想推广具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机时,可以很快普及。

  为什么日本的NFC近场支付模式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1)中国的金融管制比日本严格的多。宽松的管制政策是非金融企业进入金融业的必要前提。

  2)中国的连锁业态没有日本发达。日本全家、罗森、7-11等发达的连锁便利店以及遍布全国的自动售货机基本垄断了日本的日常零售,主要的小额支付也发生在这里。

  3)相交日本Edy、Suica等小额支付IC卡的普及程度,中国相应业务发展十分落后,商家和消费者都没有相应的支付习惯。

  4)中国运营商对手机终端的控制力较弱,因此,无法快速在手机终端上普及NFC功能。

  5)移动运营商(掌握移动用户)与银联(掌握终端商户)之间的利益之争,都想成为NFC的主导者,二者不能用开放的心态,通过分工合作来推动NFC。(当然,运营商面临管道化、银联的支付市场被不断瓜分,都面临依托移动支付拓展新业务领域的需求,同时他们即有的资源基础也能够支持他们参与主导权的竞争)

  移动支付主要由用户手持终端、支付服务、商家刷卡终端三大部分组成。在日本,运营商仅仅是控制用户手持终端(手机),金融机构仅仅是控制商家刷卡终端,而支付服务则由全家、东日本铁路公司等商家区完成,整个产业链形成严格分工,各自不进入对方的领域。而在中国,不管是运营商还是银联,都希望大包大揽,自己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通吃。两大阵营互不相让,这是目前阻碍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的重要障碍。

  未解之题: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支付之发达为什么没有带动日本移动电子商务和O2O模式的爆发?

  ……

  创新的爆发与破坏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在纵观日本移动互联网发展史,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创新的爆发力和创新的破坏力之间戏剧性的交替。谢幕和崛起是创新行业的基本现象,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不断的超越。充当破坏之王的乔布斯,也是每每将目光投向东方的帝国,那个移动互联网曾经的圣地正是其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四):通信运营商的“去电信化”宿命征程

  零. 日本移动互联网企业环境

  日本由轨道交通演化出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文化,中国的大城市未来会很像日本。移动互联网越往下发展,越需要社会商业环境的成熟度作为配合。高度发达的实体商业对日本的电子商务行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所以日本电子商务行业的增速不如中国快。

  日本企业的“加拉帕戈斯综合症”:东芝、NEC、丰田、松下、索尼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公司背后都有着三井这样大财团的身影。财团的成员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交叉持股、互派经理、共同投资、交换情报等方式建立横向联系,于是令日本很容易形成一套独立与世界之外的体系,日本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就是最典型代表。

  一. 日本三大通信运营商

  1. NTT DOCOMO:坚持封闭的垂直整合路线,注重Android系统

  (1). i-mode模式的成功:运营商高度掌握包括手机硬件在内的整条产业链,使用封包交换(packet switch)传输技术,速度比wap快且价格低廉。(wap采用手机拨号上网,i-mode更像专线上网,用户一开机永远在线,将原本以时间为主的计费方式,改变成为以下载量为单位。)

  (2). 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间的博弈:iPhone于2012年在日本手机市场份额为23.3%,第一次夺得冠军。苹果以全球通行的手机硬件作为切入口,作为产业链的强势一方牢牢控制手机终端、服务、平台、内容、销售等主要环节,搭建了一套比NTT DOCOMO更简化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并在全球取得成功。同样是强势控制整条产业链,i-mode海外扩张失败,而苹果的ios系统全球风靡,证明了用硬件作为切入口比通过运营商服务作为切入口比简单得多。但是苹果唯一没有掌握的是网络,而只能由通信运营商来掌握。

  (3). NTT DOCOMO的差异化定制:运营商掌握着别人都没有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来支持运营商向周边许多产业去发展。如发行手机信用卡,提供麦当劳优惠券,老人机。

  2. KDDI:开放和封闭相结合,致力于建立智能管道

  (1). 给予厚望的SmartPass业务:打包出售应用。即用收月租费的形式打包向用户出售App及一些会员服务。KDDI和应用开发商合作,精选500多个应用,KDDI的用户每月交390日元可随意下载这些应用。KDDI根据应用的月活跃使用量,跟开发人员分享套餐订阅收入,按照80%-90%比例分成,高于谷歌或苹果应用商店的70%。

  由于运营商的管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运营商和用户解除的点开始变得越来越少,而SmartPass这种套餐,可以让运营商得以继续维系对产业链的控制,实际上就是争取更多的客户接触点。

  全球的App都日渐呈现免费化趋势,因为许多App领域的创业者按照PC互联网的玩法来运营移动互联网,即先圈用户,再找盈利模式。

  (2). 投资领域:注册商业投资公司和GREE合作专攻于开发Android系统上的应用程序,目标分散在全球各地;风险投资对一些年轻人长达3个月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相较于纯粹的财务投资,更偏向于战略投资,可以与本公司的业务相结合。

  3. Softbank(软银):完全开放道路,像卖软件那样经营移动互联网

  (1). 孙正义投资雅虎,阿里巴巴,在多年前就奠定了国际视野,坚持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最优秀的公司,引进最优秀的产品而非都靠自己来开发。形成“时间机器理论”,即美国、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IT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一些国家发展还不成熟时,现在比较发达的市场开展业务,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日本,这相当于回到几年前的美国。

  (2). 软银发起价格战(网内打电话免费),连续21个月保持新增用户规模第一,说明市场中较小的运营商是非常适合发动价格战的,这是快速增长的一种武器。但在KDDI也引入iPhone5后,软银的合约机价不降反升,因为市场已经几乎达到平衡,iPhone已经不是差别化的独占产品。

  (3). 2008年率先引入iPhone,在日本布设最多的WiFi热点(在频谱不占优势,网络质量引起巨大投诉的时候,没有把有限的资源一味投入到网络优化中,而是提供免费公众WiFi)。软银成为日本第一家数据收入超过语音收入的运营商。

  (4). 投资品质略低的公司,从沃达丰到现在投资Sprint:面向预付费低端用户,用价格战逐渐拉动客户增长。

  二. 具有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钱包

  手机钱包分为近场支付(基于NFC技术,交易量相对较低,预计在2016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和远程支付。

  1. 日本独特的Felica的技术在日本的普及带来了许多新兴的应用场景(手机优惠券、手机NFC签到、手机身份识别),这种硬件上的进步大大丰富了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且推进O2O的精准营销。

  2. 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的原因不仅在于依靠支付本身去赚钱,更主要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运营商仅仅控制用户手持终端(即手机),金融机构控制商家刷卡终端,支付服务由全家,日本铁路公司等商家来完成,整个产业链严格分工,不进入对方领域。

  而中国手机支付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不管是运营商还是银联都希望整个产业链上下通吃,各自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阻碍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高度发达的连锁业态是移动支付普及的必要条件,中国的连锁业态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卡仅在公共交通领域普及,却难以有效渗透待零售、餐饮等商家。

  3. Felica和国家主流标准不兼容,欧美发达国家广泛使用NFC标准。Android2.3支持NFC,Nexus S(谷歌和三星联合推出)嵌入NFC功能。iPhone6和iPhone6Plus都加入了NFC功能,但是目前他们还不会向开发者开放NFC芯片的API,且NFC功能只在Apple Pay,即第一方软件环境当中运用。

  4. 尽管日本的NFC普及率很高,但人们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也未能给O2O带来爆发式增长。

  三. 手机社交网络

  1. Mixi:从2004年上线到2010年一直坚持只有得到会员的邀请才能注册成为新会员,在智能手机时代仍坚持会员邀请制已不合时宜。

  2. Facebook:于2012年成为日本最大的社交网站。实名制社交属性令Facebook后来居上(大地震的爆发是一个契机)。

  3. Line:老牌即时通信软件或者SNS都是面向PC的软件,而在智能手机还上并不好用,给了Line出头的机会。营收主要依靠游戏(还可以增加用户黏性)和付费表情,是微信逐步商业化的参考对象。Line与运营商NTT DOCOMO的合作,设置专用按钮一键通话,老人机上提供去除游戏内购的专用版本。

  4. GREE的兴衰:腾讯由社交发展为游戏业务,GREE靠游戏建立起社交关系网络,并不如腾讯那样牢固,在Line快速崛起并进军游戏后,GREE受到的威胁更大。

  四. 移动广告:大数据为王

  1. 在手机屏幕较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大数据提高广告的精准度,才可以提升广告的价值,扩大市场规模。

  2. 电视广告依旧是整个广告行业的霸主,移动广告更多只是广告主的一个补充,且日本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广告上的投放必中也不会超过30%。电视是被动收看的模式,而在手机上用户是有目的的去看一个东西,所以电视广告天然就会容易吸引用户注意力。而比起PC互联网广告,日本移动广告的价格也偏低,约1/10。

  3. 日本的移动广告品牌以快速消费品行业居多,其中麦当劳是最大胆最成功的广告主。麦当劳的优惠券业务是日本公认最经典的O2O案例,形成O2O闭环,很好的采集用户交易数据,精准推送优惠券,大大提升到店率和销售额。

  五. 具有日本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1. 日本运营商采用“双平面套餐”,即设定一个门槛很低的每月流量最低消费,再设一个最高消费,用户在两者之间的资费按照实际用量收取,而不管如何使用都不会超过最高消费。而在中国,到了月底都是用户活跃度猛降的时候,因为怕超额使用流量。

  2. 2006年日本实施“携号转网”制度:用户可以在不改变电话号码的情况下更换运营商。使得移动通信市场的的价格战空前激烈。

  3. “one seg”手机电视:不需要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就可以同步接收家用数字电视节目,且免费。但手机电视不仅是单向传播,还具有互动性,方便许多收费互动业务的展开。

  4. “HOPE Pocket Chart”移动医疗方案:医生可通过移动终端查看患者病历(只有登记过的终端才能连接患者数据库,确保信息泄露),进行批复出院申请等日常工作,实现紧急情况下的即时通信。另一方面来提升医疗人员出诊效率,利用GPS地图等功能自动帮助医生规划最理想的出诊路线。据推测日本政府将推进“哪里都是my医院”构想,将出现“电子用药记录”以及疾病管理数据存储服务。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五):移动支付那点事儿:邻国日本的启示

  推荐阅读!书中对日本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有全面、深入的剖析,值得阅读。

  (详细图文版本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陆家嘴人sophie.聚集业内人士关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的原创文章。微信名:sophie_ljz,或搜索公众号“陆家嘴人sophie”)

  日本手机支付:手机就是钱包

  早上起床,去全家便利店买早餐,用手机结账;进入地铁站,用手机刷卡上车;下班去餐厅吃饭或者自动售货机购物,用手机支付......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日本人熟悉的生活方式。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手机支付最为发达的国家,移动支付大大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丰富了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是日本?

  为什么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的NFC(手机近场支付),在日本却如火如荼?不得不说,日本具有适合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土壤。2004年推行手机支付时,日本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占总人口的70%左右。回溯历史,如下关键因素共同促进了日本移动支付的崛起:

  1 电车无聊时间培养了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客户

  2 便利店体系发达,便于铺设移动支付设备

  3 银行业忙于重组,减少了对移动运营商威胁

  4 移动运营商竞争激烈,推行移动支付主要为留住客户,姿态较低

  启示:精髓是“开放的心态”

  本质上,日本的手机支付是把一些类似中国的交通一卡通的公司发行的支付卡集成到手机中,当消费者给手机钱包充值的时候,钱充给了发卡公司,而不是日本运营商。

  当初,NTT DOCOMO 发展手机支付的初衷是增加客户黏性,留住用户,并不依靠支付本身赚钱。这种开放心态极大地加强了日本支付产业界各个环节的积极性。日本各行各业发行的预付费卡都愿意集成到有巨量用户资源的运营商那边——这些产业链上其他企业所带来的资源远远不是运营商靠自身力量可以具备的,因此日本的手机支付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发展起来。

  以邻为鉴:对未来的猜想

  日本有着利于发展移动支付的天然条件,反观中国:

  第一, 金融管制更加严格,政府对小额支付的管制并不放松;

  第二, 缺乏高度发达的连锁业态,移动支付的线下推广只能暂时定位一二线城市;

  第三, 银联、运营商等巨头都想自己在产业链上下游通吃,无协同分工思维。

  基于以上分析,对中国移动支付的路径提出几点猜想:

  3-5年内,一二线城市会迎来手机支付发展的时机。几大城市正在重演当年日本的情形:消费者花1-2小时在城市交通上,催生移动互联网文化;连锁业态扩张势头良好,便于推广移动支付。

  目前的两大角色——银联和运营商中将产生行业主导,或同时成为主导者,推动NFC近场支付的生态系统建设。

  “扫一扫”模式与“NFC”模式、“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模式同时发展。移动互联网公司也会加入竞争,腾讯依托微信,阿里借助支付宝,都将拼杀移动支付的入口。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六):值得一看

  书的第一章关于NTT的部分是写的最好的。2G,2.5G时代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基本是照搬日本模式,而现在似乎中国的模式已赶上日本了。

  一些内容摘抄:

  运营商通过电信主营业务的优势向周边产业扩张,以减少管道化带来的威胁。对于运营商来说和网络运营服务相关的、能够发挥其用户基础优势、用户数据优势、网络优势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的领域将重为优先选择的对象。转型的很多战略都是基于云计算的。

  公司过去依附于运营商并有着很稳定的收入,现在很多公司开始转型做智能机游戏。(中国也如此)

  TT的imode收费方式分为基本费,数据传输费及增值服务费用。这种低廉的套餐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在成熟移动通讯市场,运营商的语音业务收入势必大幅降低,依靠数据收入是大势所趋。

  imode之所以在日本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具有比较独特的商业环境,运营商高度掌控包括手机硬件在内的整条产业链。而到了海外imode不再能够对产业链进行有效控制。

  4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可能是视频类应用及基于云服务的应用,比如自动翻译,语音助手等。

  原生app以及基于此的app store类型的软件商店的商业生态将会被破坏性创新,移动搜索,社交等基于信息流的新商业生态会建立起来。

  软银在日本的策略证明了排名靠后的运营商更适合打价格战,因为单位用户收入的降低换来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整体收入仍然会上升,而市场份额领先的运营商则在价格战中非常难受。

  从日本的情况看,nfc的普及率很高但使用频率和粘性并不高,也没有给O2O带来爆发式的增长。nfc的用户体验很好,但问题在于普及成本过高,涉及的产业链各个环节过长。在nfc普及之前通过二维码的方式来替代nfc是很多公司的变通方式。

  GREE:日本的网页社交游戏平台。起步时是PC社交,后KDDI参股,协助导入移动端用户,并将重心转向移动端SNS服务。爆点是07年的社交游戏“钓鱼之星”,此后其开放平台可接入第三方游戏。衰落是由于app游戏成为主流,手机网页游戏逐渐式微。对GREE来说,游戏重于社交,用户是由于游戏来到平台,所以社交粘性不强。

  高频使用的领域用App效率更高,而低频使用的领域可能用网页做更有效率。

  移动广告。作为一个成熟市场,日本的移动广告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手机屏幕小,广告层次低等问题限制了日本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移动广告不适用于做品牌传播,而更适用于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O2O等。对于品牌覆盖/传播阶段,电视媒体目前还是首选。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七):我想学日语

  原来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难怪中国的移动运营商那么热衷于向日本的同行取经。中国的3G网络在08年因京奥才正式开始商用,那时iPhone已开始影响世界,第一部安卓手机也于当年9月面世。如果3G网络早几年开始商用,可能今天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会像日本的那样封闭。以前也思考过移动运营商的转型问题,支付和基于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分析是我比较看好的方向。中国移动早就开始尝试支付方面的业务,但一直做不起来,原因我没深究过,但电商对用户的支付习惯的培养是一大因素。至于数据分析方面的业务,我暂时还没留意到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在这方面有什么显眼的动作。随着网速的提高以及费用的下降,移动运营商沦为"管道"的趋势不可避免,我觉得它们可以发力O2O的支付环节,然后再纵向或横向发展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八):《移动的帝国》之软银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

  最近因为在做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工作,有意无意的阅读了不少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书,比如这本《移动的帝国》,这本书介绍了移动互联网在日本的发展,包括三大运营商,手机支付,社交网络,手机游戏,电子商务及O2O等。其中关于软银孙正义的介绍很有趣,选了一些片段。

  用户需求

  软件是最难卖的产品,因为它没有产品形态只有实际使用了才能真正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产品。所以,它们就需要去考虑客户有哪些需求,怎样才能让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怎么才能让产品树立良好的口碑等等,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顾客。在日后开展各项业务时软银都采取了这种模式。

  和其它的日本运营商不同,软银很少思考自己有什么,而是更喜欢看消费者需要什么。软银并不像NTT DOCOMO,KDDI那样要强调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来开发,而是从全球各地引进最好用的产品来销售。

  价格战

  价格战也一度让软银在经济上蒙受损失。2006年到2008年,软银愿意接受整体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减少十三美元的结果,目的是在移动业务新增用户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用户飞速增长,软银移动的整体收入也快速上升。软银移动的用户从2006年末的1500多万,猛增到2012年末的3100多万,几乎翻了一番。数据显示,软银移动的ARPU近年只是出现略微下降,但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这两项加在一起带动移动软银的收入大幅提升。软银的成功案例说明,市场中较小的运营商是非常适合发动价格战的。

  时间机器理论

  所谓时间机器,就是指由于美国,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IT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it行业发展还不成熟时,先在比较发达的市场如美国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日本,进军中国,印度,就仿佛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到美国。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九):日本硬件强,中国人更有赚钱热情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 我不觉得中国比日本差. 日本强的是基础建设, 可惜作为互联网中坚的日本年轻人, 大都认为互联网公司不稳定, 没保障. 然而,没有刻苦拼搏的创业精神, 怎么可能会有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在我眼中,日本很多本土有名的互联网公司都达不到国际水平,比如像乐天的C2C, 我觉得就是一个传统大卖场的在线版, 买卖体验差假货多,还不如五六年前的淘宝; 而日本雅虎则版面太乱,像十年前的国内门户; LINE虽然有很多创新点, 但移动QQ都出了有十年了;GREE的游戏红爆日本,但出了日本就没人玩了. 所以,我觉得这书作为参考资料还行, 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道路还是最好由中国人自己摸索.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中肯, 起码没有误读日本. 数据翔实, 观点清晰.可惜内容不长

  《移动的帝国》读后感(十):移动的帝国:以邻为鉴的反思

  《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以邻为鉴的反思

  软银(Softbank)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一套“时间机器”理论,指的是美国、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IT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发展还不成熟时,先在比较发达的市场如美国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日本,进军中国、印度,就仿佛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美国。”他根据这一理论进行投资,成功推动了日本和美国的通讯业的发展。

  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覆盖了全国的主要通讯业务,移动通讯技术也从3G迈向4G,虽缪赞交织,但三大运营商在争议中不断成长。如果眼前有一座时间机器,可以环顾世界电信业的发展状况,可能要先看邻国日本。

  在《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中,作者对日本三大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辅以中国情况的对比。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中日两国的信息不对等是非常严重的”,日本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而中国业界很少关注这个世界领先的邻国。

  日本是全世界移动互联网最成熟的市场之一,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体系。日本不论从技术上还是运营模式上,可以说走在世界互联网的前面。目前它和我国一样,也有三大运营商,分别是NTT DOCOMO、KDDI和软银。

  2001年,NTT DOCOMO是全球第一个3G网络的正式运营者。回溯这一年,苹果公司的主打产品是ipod,谷歌刚刚开始融资。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普及手机,等到2008年中国大陆才开始派发3G牌照。NTT DOCOMO首创的i-mode系统,是在苹果的iTunes风靡全球之前的封闭性终端系统。它通过定制翻盖按键手机的服务按钮来实现移动数据服务,比如下载音乐游戏等,从而形成基于网络和内容的产业链。我们使用诺基亚等功能机时,能够上网但网速极慢的“移动梦网”就是对i-mode的模仿。当时的我们,还并不知怎么用手中的流量。

  2008年,软银将iphone引入日本,最初i-mode已经可以满足日常人们的生活服务需要。软银通过免首付0元购机、体验试用等方式推广iphone,这样的推广方式我们也并不鲜见,现在移动和电信铺天盖地的“合同购机”,原来也有先例可鉴。而NTT DOCOMO和KDDI不甘示弱,也通过主打Android定制手机来开拓市场。

  2010年,4G网络在日本开始普及,并在2012年突破1000万。而运营商在流量至上的NTT DOCOMO开始向电信以外的八大领域进军,成为发展的新动力。而同一时间,中国电信也提出“去电信化”。

  我们现在的4G网络也在铺开,中日之间的差距,从3G的七到八年,到现在的一到两年,可见中国通信业发展如此迅猛。但是正如作者所言,中日的运营商都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现在只能通过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获利,以前一统天下的情况已经不再,被“管道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近来总理在提“降资费”和“提网速”,暴露了现在我国电信服务资费和服务的不对等。而在日本的通信业发展历程中,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促使了资费的下降和服务的升级。

  稻盛和夫创办KDDI的最大原因,就是想要打破NTT DOCOMO的独家垄断。1984年,日本通过法案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通信业,稻盛和夫嗅到了破除垄断的契机,率先成立了第二电电会社。

  08年软银将iphone引入日本,一把将原有运营商一手把控流量和手机终端的模式打破,把封闭在i-mode模式的大门打开,跟世界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接轨。这可以说是一次通讯业的新的“黑船来袭”(1853年美国舰队登陆,日本被迫打开国门)。

  邻国的两次改变,给了两个启示:一个是“电信业民营化”,另一个是“与移动互联网接轨”。

  书中对于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并没有更多独到的阐释,也不再深入探索,而转向OTT和O2O的介绍。这也让这部名为“移动的帝国”本应该是鸿篇巨制的作品变得有名无实,想讲的东西太多太泛,真正实打实的分析却很少。这既有体例方面的限制,更大的原因有可能是作者常年进行科技报道,疏于整体的梳理和观点的思考。

  实际上,对于上面两个启示,笔者觉得非常值得深入思考。

  对于民营化,与日本不同,我国三大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虽然都已经上市接受民间资本融资,国家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但是自有国有资本支撑,想必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比起用户满意度更为重要,也谈不上为了吸引用户加大广告投入,更谈不上认认真真为老百姓考虑资费问题了。

  现在我国正处在3G向4G过渡的阶段,但是就笔者个人的体验,邀请升级4G短信的频繁轰炸让人实在头痛,速度提升了,流量总量没有大幅度增加,费用却增加不少,这些原因让笔者迟迟未能选择体验4G。反观日本3G和4G的套餐费用是相差无几的,加入合约计划甚至会比3G时更便宜。这种切切实实每月扣费时能够感受到的实惠,总比深夜十一点到次日早上八点的流量来得让人信服吧。

  而对于移动互联网,笔者想到了最近常常提的“互联网+”,其实就是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但是对于坐拥宽带数据、基站等大量数据的电信运营商来说,除了常规的数据支持,并没有看到和互联网企业更加深度的合作。

  在2G时代,短信是“杀手级应用”。在3G时代,手机上网则是推动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在4G时代,日本还没有找到能发挥技术特色的“杀手级应用”,但超清视频、云服务等也是运营商极力合作开发的大方向。此时,中日电信业终于到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合作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最新的网络技术优势,并让自身的价值得到发挥,这也许正是中日运营商们目前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