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声鹤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风声鹤唳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声鹤唳的读后感10篇

  《风声鹤唳》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4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鹤唳》读后感(一):为友舍命 人间大爱莫过于

  《风声鹤唳》——林宇堂

  这是本很有故事好讲的书 读的很慢 通常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才读 然后突然发现今天这样的一个晚上 是适合读书的 之后便一口气读完

  不回顾战争对人的创伤 不讨论政治 不想去赘述整本书的故事 只说结尾 这个结尾确实是和我预先想到的结尾不同 我以为没有什么日本骑兵 回到徐州抑或是上海也好 随便哪里都好 日子依旧那样过 该有人赴前线 该有人管理那些难民 但细读下来的结局先生的这种安排也许更真实 更适合这样一个故事

  为友舍命 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现在并不完全理解这句话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放在那样的结尾 确实十分适合

  《风声鹤唳》读后感(二):关于爱情和佛

  故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争年代人们命运变化。但是不仅仅是战争,命运,我觉得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他对佛的理解。凄美爱情故事也很美好,即使是一个悲剧结果

  1.抗日战争国民党的作用不能忽略,正面战场的抵抗主要来自国军,在小说里面有少许的介绍,作者还是比较客观的。

  2.博雅是富家子弟,有自己兴趣和爱好,和丹妮的爱情开始看来很完美两厢情愿,但是那是没有深入了解的印象,分离之后更加缺乏互相了解,反而老彭和丹妮变得更熟悉。在这个过程中老彭改变了丹妮,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方向,这或许是最后悲剧产生的原因

  3.老彭对佛对人生的认识属于较高层次,绝对是成熟男人的代表人物。有大智慧,看人的心而不是外表。内心善良使他更加完美更加迷人,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态度十分可贵。

  最后的结局我觉得有些突兀,就是因为丹妮不再喜欢博雅或者说丹妮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老彭,博雅就要去死吗?这是一种牺牲还是绝望的自杀?对这一段落表示很难接受。

  《风声鹤唳》读后感(三):人间之爱

  中学时初读此文,虽然极喜欢这故事,却不解为何丹妮会喜欢上大她二十岁的邋邋遢遢的老彭。

  如今再读,才感到真正的理解,爱上老彭的过程也是丹妮个人成长、从小女人蜕变为大女人的过程,对姚博雅的爱更多是声色感官的因素,而对老彭的爱才是真正在命运上相依相存、在价值观上不断走向契合的爱情。

  文中有直接探讨佛教价值观的内容,金刚经说如果我佛一刻含有自我和他我、生命和宇宙之我的见解,他就不再成佛了。解除这些你与我、殊相与共相的感官差别,就会回复较高的佛教智慧,就能由此产生宇宙性的怜悯和一种无私的慈善心。因此,人要努力忘却小我,博爱众生。这些穿插在行文之间的探讨,其实正是整个故事构建的基础主人公之行为,无不在内外在因素的驱动下、向这个方向努力着。因此老彭宁可远走他想也要成全丹妮和博雅,因此丹妮即使爱上了老彭也要完成与博雅的婚约。

  最后,就连我们认为最不接地气、喜好高谈阔论的博雅,也以自我的牺牲,完成了大爱的升华

  故事中还有许多小人物,在颠颠簸簸的乱世下,散发着可贵的人性的光辉。读之温暖

  因此,我极爱这个带着些许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同时又含着对时代的沧桑悲悯之心的故事。

  《风声鹤唳》读后感(四):风声鹤唳中的女性独立与爱情

  如若肤浅地讲,这本书也可以戏称为《姘妇升华记》。但这只是玩笑,没那么简单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读来确实甚觉酣畅。不愧为语言大师的魅力。文风介于半俗半雅之间,行云流水好不狂快,无甚华丽堆砌的词藻和复杂的修辞,甚至可以引导大脑瞬间理解层次结构,一点也不故弄玄虚,真实坦荡让人欲罢不能

  全书最后提到丹妮与老彭在对革命事业奉献中找到了极大的幸福。丹妮,也就是曾经的梅玲,完成了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姘妇到投身奉献事业的革命女士的蜕变。如果梅玲不曾当过姘妇。那么本书可看为成长励志史,可战时社会哪里有什么光明可见的未来和顺利的成长,所以林先生赋予她这样一个不堪的过往便使得这蜕变更加难能可贵,就连龌龊的姘妇之身也显得凄楚可爱起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梅玲处到博雅家中时,便对博雅使用她特有的狐媚之术进行勾引,可见其颇丰的经验思想的骚荡。如果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的愿望需要寄托在破坏他人家庭的基础上,其心可诛!但是博雅这二傻子热烈的回应又使得这件事显得水到渠成冠冕堂皇起来。所谓真爱无罪之类。但是,本质上,这就是不对的!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梅玲从来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逆转自己的命运之轮,而是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找到一个好男人身上但根据彼时社会环境而言。男尊女卑且民族危亡的黑暗社会里,手无寸铁家破人亡女子这样做本也无可厚非。因为当时的她不可能有独立的资格,所以产生了对博雅的纠缠依赖。但是。博雅起初对梅玲的感情真的那么纯粹么?他醉心的恐怕只是肉体的欢愉和与梅玲在一起的所谓有趣吧。博雅在后来日记中记录自己可能配不上莲儿了就可以间接证明起初梅玲在其心里的地位是不耻的。博雅态度的转变很好的证明了一个真理“女性一旦独立便可以让男人敬畏,总有高尚人格与思想的人才会受到尊重。”

  试想,当一个女人爱情不再是唯一时,有事业。有追求,可以自给自足后。爱情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有就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无关紧要

  而转变梅玲,使之蜕变成丹妮的老彭,我认为他才是全书最重要的人物。他教会丹妮成长。就如她告白时所言,“你让我学会了自尊自爱。”教会她个人的生命的重要,让她终于知道了生命气息的价值。她在老彭面前是最真实的,因为她拥有赤裸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老彭用他神秘的佛道带领丹妮参悟爱与人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我认为这才是爱情。但她没有和老彭的结合使人放下心来。做了博雅的遗孀。倘若她和老彭结合。那才是全书最大的笑话!因为那是背叛的轮回!虽然感到惋惜,却也觉得庆幸。真爱至上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去爱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吧。去爱可以让你不妄自菲薄,学会自尊自爱的人吧。拥有共同价值观,思想上有共鸣的人最终总共会相爱的。

  《风声鹤唳》读后感(五):一个动乱年代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是《京华烟云》的续集,整本书以崔梅玲(丹妮)的生活变故为线索,一步一步的刻画那个年代一些社会现象,汉奸,包情妇,社会上流一些人的卑劣行为,梅玲没有因为钱,权出卖自己,是的。或许一开始她跟博雅的感情不被人看好,好像一个第三者介入了别人的婚姻,但是在那个年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享受自由是没有错的,对于一个在生活中一再压迫的女性更加强烈的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勇敢的,他们热烈的爱着对方,虽然中间有误会但他们的感情的真挚的,只可惜当梅玲去了战争地,在老彭鼓励下关心国家大事,她因为老彭的无私爱上了他,最好博雅成全了他们,选择自杀。

  《风声鹤唳》读后感(六):一个女性的转变

  说实话,说它是中国版的飘,我有点不大同意。我更喜欢米切尔的飘。里面的思嘉甚得我心,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坚强,有魔力的女人,或许在剧中不得他人的喜爱,但是正是她这样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想尽方法,才可以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王道。里面的崔丹妮太优柔寡断,甚至自己爱谁都不懂自己的心。博雅错在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老彭的自觉吧,老彭的佛学理论反而是本书的最大看点,有中国的特色,感悟人生。里面的故事是穿插着中国抗日战争发生的,也有每个人为抗日所做出的贡献,方式不同。丹妮也有一个妓女转变成有爱心且有爱国思想的女人,能救一个就一个,给予别人真诚战火纷飞中浴火重生。

  《风声鹤唳》读后感(七):《风声鹤唳》——乱世华章

  举凡以历史背景为题材的小说,我读起来都觉得很吃力。二十世纪的著名小说,大多都是以历史战争为题材,无论中外。相比之下外国的名著更是难以研读。也许是语言的差异及对外国历史的生疏使然,我始终难以较为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高深及美感。

  如司汤达的《红与黑》,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名家大作。我都只是草草翻阅,有些长篇甚至读不到十分之一就失了兴趣,感觉无章可循,更谈不上文学审美之说。在文学的造诣上,外国文学于我而言只能算是聊备一格,聊胜于无。

  《风声鹤唳》虽是英文写就,而后译成中文。但读起来丝毫不觉有外国长篇的冗长乏味、晦涩难懂之感。洋洋三十几万字的长篇,读起来犹如孩童读童话故事般畅通无阻,没有一丝的阻隔。这里的畅通无阻指的是作者的作品通俗易懂、读者面广。

  故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一场爱情悲剧。也许这样的见解太过狭隘,与民族大义相比,爱情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应该说整个故事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悲剧。比之于《复活》,《风声鹤唳》更能让人潸然泪下。前面已说过,也许是民族差异抑或个人审美局限性使然,不能更好地理解《复活》的凄美。

  从民族大义的角度上解读《风声鹤唳》,它是一部民族血泪史,真实的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上层阶级的纸醉金迷。作者在痛斥侵略者的同时,也对自身作出反思。在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华大地上哀鸿遍野,尸横遍野。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堂堂七尺的汉子在铁蹄的践踏之下,无法保护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个个热泪盈眶

  然而如作者所言,敌人越是惨无人道惨绝人寰,越能激起万千人民的斗志。中华民族虽惨遭凌辱,仍旧挺起不屈的脊梁,以永不言败的姿态迎接侵略者的炮火。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风声鹤唳》,它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友情的“顿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情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品。而作者将主人公的个人爱情升华到了一种民族大爱之上,上升到博爱的高度,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另一种不同于一般爱情小说的美感,也从而摆脱了普通长篇爱情小说的煽情、矫情。

  名门出身的富家子弟姚博雅在作者的笔下虽也风花雪月,放荡不羁。但比之一般纨绔子弟,他有一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一副正人君子的温文尔雅,热爱学习,勇于追求自己的所爱。

  老彭的身世,作者一笔带过。但故事的后半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老彭这一人物身上。作者通过老彭的眼睛审视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借老彭之口揭发人类的虚伪和渺小。老彭没有博雅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始终从事着一些平凡的“小事”。他有一颗博爱的心,对每个人他都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善待。比如在玉梅孩子问题上,别人都无法容忍一个可能是日本人的孽种,连玉梅自己也无法容忍,非要杀死他不可。老彭却说:“是又怎样?我们不能杀害生命”。老彭的博爱之心一目了然

  博雅爱梅玲(后更名丹妮,老彭所改)。梅玲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神秘女人,她有着坎坷的命运和略带些卑劣的过去。在博雅的生命中,梅玲感觉自己很卑微,卑微到一无是处。对于梅玲不光彩的过去,博雅毫不在乎,他仍旧不顾一切的爱梅玲。梅玲被博雅感动,以为自己终于找到自己的幸福,愿意为博雅付出一切。梅玲的过去,博雅和老彭都能很坦然的接受,他们都是思想前卫,比较开明的人。但真正让梅玲从自卑变为自信的是老彭,而不是博雅。老彭给了崔梅玲第二次生命——丹妮。

  博雅和老彭是生死之交,虽然他们没有经历生离死别的事。他们彼此信任,有着共同的志向——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由于特殊的原因,梅玲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暂时离开姚家,离开她心爱的博雅。博雅托好友老彭照顾她。而恰巧在梅玲到来的第二天,老彭接到通知,敌人正在迫害他们的团队,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老彭不得不离开北平。梅玲同样是为了躲避迫害,也不肯留在北平。她和博雅已经商量好一起去上海,因战时交通问题,一直没有动身。老彭拗不过梅玲,只好带她一起走,并答应把她护送到上海博雅亲戚家。

  老彭和梅玲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上海,途中还带了一个因战争而失去丈夫的女子——玉梅。在此期间梅玲把她的身世和老彭说了,老彭很同情她的遭遇,并答应会想博雅说明一切。梅玲到达上海后,左等右等,迟迟不见博雅的到来。老彭等不及博雅的到来就动身到前线汉口去了。

  博雅几个星期后赶到上海,每日与梅玲幽会、调情、做爱,但不曾提起结婚的事,梅玲有些着急。终于有一天,博雅和梅玲提起婚事。他们在一张丝绸上写下海誓山盟,双双签上姓名,博雅还答应第二天找律师来作证。

  所谓无巧不成书。第二天博雅出门找律师时,突然被一个叫董先生的人抓走。原来董先生是在调查崔梅玲的事,他已调查出崔梅玲在北平时就住在博雅家,希望博雅能提供线索。博雅对梅玲的事也略知一二,但梅玲是他深爱着的人,为了保护梅玲的安全,博雅对董先生撒谎,董先生显然不相信。董先生虽然放他走,但已派人时刻监视着他。博雅不能去见梅玲也无法和她解释原因,梅玲等不来博雅,以为是他变心了,伤心欲绝,玉梅也骂博雅不是好东西。博雅害怕梅玲的朋友香云说出梅玲的下落,就到舞厅去找她,让她保守秘密,当他们在舞池跳舞时正巧又被梅玲看见,梅玲心如刀割,恨不能给他一记耳光。博雅不敢看梅玲,因为他被董先生的人跟踪,只得和香云匆匆离去。回到家后,博雅打电话和她解释,梅玲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想听他辩解。博雅怕被人发现,不敢多说,只告诉她,去找老彭,便匆匆挂了电话。

  梅玲本就觉得自己配不上博雅,经这么一闹,她更加对自己失去信心。她想起彭大叔好,现在她只想去汉口找彭大叔,和他一起帮助难民。于是次日她和玉梅一同赶往汉口,并对博雅怀恨在心。

  博雅爱梅玲爱得深切,爱得深刻,爱得让她不明不白。而梅玲爱博雅只是在力图寻求一种寄托,寻找一种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弥补,寻找一个受过伤害的女人所需要的温存。

  在和老彭相处的日子里,梅玲被老彭变成了丹妮,而无论是梅玲还是丹妮,博雅都深深地爱着她。但丹妮却悄悄地爱上了老彭这个善良的老男人,那个曾经仿佛在博雅身上抓住了幸福的梅玲正渐渐模糊不清。老彭改变了她,她习惯了老彭无私的爱。

  同样是爱,博雅的爱是对爱情的忠贞,无论何时都甘之如饴地爱。至始至终爱着他的所爱——不管梅玲还是丹妮。而老彭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朋友的关怀,一种超乎爱情之上的爱。

  博雅终于联系上他们,并解释清楚了一切,博雅的一封信让梅玲陷入疯狂的思念之中。他们虽然联系上了,博雅此时却已随科考人员一块考察地形,修建铁路,回不回的来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丹妮的肚子正一天天的大了起来,她的肚子里怀的是博雅的孩子,但谁又能证明呢?玉梅为了孩子的事被邻居说得抬不起头来,她所担心的正是这一点。老彭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老彭对丹妮说,如果博雅不回来的话,就让孩子跟他的姓——姓彭。丹妮惊恐的望着老彭,眼神里同时充满了感激之情。

  偏偏天意弄人,老彭的好心竟使丹妮爱上了他,同时他自己也爱上了丹妮。当得知博雅就要回来与丹妮完婚时,老彭选择了默然退出。他离开了汉口,赶往前线——徐州。丹妮终于盼得拨云见日的一天,博雅终于要回来迎娶她。然而对于老彭的离去,丹妮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她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老彭,对老彭的爱甚至已经超过了对博雅的爱。

  当博雅回到汉口后,从玉梅口中得知一些实情,他知道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梅玲。现在必须竭力挽回曾经的那份爱,甚至他决定要重新追求她一次。当然他是信得过他的老友老彭的。博雅让他姑妈木兰不要慌结婚的事,没等老彭和丹妮从徐州赶回汉口,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赶往徐州去和他们相见。如今丹妮对他的态度显然冷淡许多,博雅也早已料到。

  徐州是战争的前线,丹妮借领养孤儿之说,专程来看望生病的老彭,她知道老彭是心病,而症结有恰是自己。她对老彭说,丹妮爱上了老彭,老彭也爱丹妮,丹妮不爱博雅。老彭永远都是一个智者,理性大于感性。他的禅学修为极高,他明白人间的七情六欲都是“业”的法则,他一心从事慈善事业,帮助他人,他的快乐就是让别人生活的更幸福一些。老彭承认自己并没有挣脱“业”的法则,但他的理智阻止了自己与丹妮相爱。

  博雅尽量弥补对丹妮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丹妮却并没有回心转意。

  一日,博雅提出去台儿庄考察,老彭和丹妮也都同意,于是三人一同前往。日暮时分,日本侦察兵突然来袭。丹妮有孕在身,不便快步行走,老彭向军官借来一辆自行车,让博雅带她先走一步。丹妮无论如何不肯撇下老彭一人,在老彭紧逼之下,丹妮只好答应。丹妮坐在车上,眼力噙满了泪水,全身颤抖。博雅此时已经明白了一切,他确信丹妮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老彭,且她爱老彭要胜过爱博雅。撇开敌人之后,博雅停下来,二人躲进草丛中,丹妮正哭得伤心,一对日本兵正向他们赶来,马蹄声狂乱。

  博雅低头吻了吻丹妮,他已下定决心。博雅跳出草丛,对着赶来的敌人开枪,打死了三个日本兵,企图引开他们。敌人果然上当,开枪杀死了博雅,扬长而去。丹妮陷入一片恐慌,她抱起博雅,博雅说:“嫁给老彭,我的钱全都给你,把我们的孩子养大”。

  老彭安全归来,丹妮说明一切,老彭泪如雨下,痛感万分。他们将博雅的尸体运回汉口。丹妮发现博雅的日记,明白了一切。最终,丹妮嫁给了博雅的亡灵,并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丹妮继续和老彭一起从事慈善工作。博雅的墓选在他们难民所附近,墓志铭是丹妮选的,是全世界通行的一句圣经流行语: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作者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其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更在于他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份真挚的友情以及战争年代动乱不堪的悲惨局面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人物形象,兵荒马乱的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读完《风声鹤唳》,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故作此篇以告慰战争年代深受戕害的劳苦大众及英勇无畏的军人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