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情识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情识趣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情识趣的读后感10篇

  《知情识趣》是一本由林夕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94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情识趣》读后感(一):做个有情有趣有梦的人 --读《知情识趣》

  很多人认识林夕,是从一首首或悲或喜的歌声里,他并没有演唱,只是写了些歌词而已,而他写过的歌,现在竟有三千多首了,王菲的空灵,张国荣的惆怅,林宥嘉的悲伤,还有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手,都在他的词里,找到声音的归宿。

  他能从一切事物中发现情感,找到乐趣,所以就有了这么多传唱的歌,也有了这本《知情识趣》。可能是之前写歌留给人的文艺气息太重,以至于看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对他的印象,他不止对一茶一饭点滴在心,更对家国天下寄之以情,小到一尾鱼一朵花,大到香港衰退,都能看出林夕的有情有趣。

  如果不是有情,怎么会对要不要给一只狗选择安乐死而大动肝火,《谁能决定一只狗的生死》中讲到他的老狗得了肺炎,医生提议人道毁灭,说你不知道它喘息的有多痛苦。“妈的,我不知道?”这是林夕的质问,也是他的愤怒,老狗生了病当然痛苦,只是求生依然是本能,叫人如何给它止痛超生,所以安乐死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题目。

  如果不是有趣,怎么会对吃饭这一话题这么关注,本书中涉及到的吃,包括《鱼翅的祝福》、《吃心情》、《吃典故》、《吃气氛》、《吃饭是不是要革命》等,看来林夕不仅是个吃货更是个吃神,对吃的研究已经超过了饮食男女境界,直达人类生存哲学的地步。

  如果不是有梦,我想林夕可以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待香港的发展,但他没有,在港生活几十年,现在的他对香港发展用忧心忡忡来形容毫不为过,《示范单位示范了什么?》、《住得好一点》、《地产商的创意与反创意》、《商场考察游》、《阴宅地产业》等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对香港的建筑、地产、陵墓、商场进行了批评,香港不会死,只是在一点点衰落,这在天价的骨灰龛能看出来,也能在千篇一律的建筑中看出来,大陆对香港的依赖越来越少,按照林夕的讲法“香港的种种死法,都不可能赖到迪斯尼、上海或是深圳甚至中国另一个城市身上。”如果不是有深厚的感情期待,他不会写出这忧伤

  做个有情有趣有梦的人,对身边的一切保持好奇心,用知识培养情趣,用情趣升级知识,知情识趣,一个字都不能少。

  《知情识趣》读后感(二):学做知情识趣之人

  知情识趣是林夕的作品。歌词比文章好,因为歌词精炼,更能表达情感。但是这文章,也是值得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字里行间,跳动着小乐趣。

  透过文章,你会知道,哦,原来词人眼中的世事是这个样子的。

  每篇文章都不长,题材基本也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凡事,语言也不难懂。但是很奇怪,有时会不自觉翻来覆去反复品味某一篇,可能里面隐藏着什么,能让人上瘾。

  昨天同学小聚,因为我想喝桃花拿铁,大家就跟着我去了星巴克。坐了好一会儿,似乎不尽兴的样子。有同学说换地方,喝茶吧,边打牌边聊天。到了打牌的地方,气氛顿时high了起来。知情识趣,每个人眼中的情趣又不一样。这,又是个有意思的事。

  突然觉得,有知情识趣的本事也不错,这个可以练练。

  《知情识趣》读后感(三):果真是不负书名

  不是太了解林夕这个人,如其所言,现在内地说流行腰封,港台书留下将宣传内容印在封底,也是因为该书的大肆宣传才起的一读之念。

  这类小文,看着不占时间信手拈来,随拿随放,看起来是比较轻松的。说实话,该书透露出的才情远不如他的歌词那般美妙。倒是可以透过他作为一个港人的视角,看到一些港人的思考模式及想法,仅凭这点,就可以不丢弃,完整读完这本小书。

  还是蛮喜欢这种港台文人的杂文集,带一点不一样的生活细节,满足了人的好奇心。

  不过多透露内容了,4星。

  《知情识趣》读后感(四):be a fun guy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别人可以从你的身上,看到自己知识局限以外的世界,可以看到头脑外的风暴。

  所以,被题目吸引了。

  知,情,识,趣。

  其实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深奥的学问了。

  知识分子,或者木讷呆板,不懂言爱。为什么会有如此刻板的印象?是否因为懂得了太多,才明白了语言的苍白无力。多说无益。索性,沉默。就让那一个个句子在脑海中出现,盘旋,萦绕,然后淡淡消退。

  情,让我想到亲情爱情友情。人与人的交往如果只是浮于表面的你好,那是很虚的东西。只有有了情,我们的一颦一笑才有了意义,我们的一举一动才有了象征。简单才有了意味深长。情愫,如何把握着度,也是颇值得玩味的东西。过犹不及

  识,如何辨识这个变幻的时代。如何识透对方人性,人心。最可笑的是,我们竟然无法识透自己。无法读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像散沙那样,无梦想的游离在世界的边缘,秉持着所谓的与众不同

  趣,这个是我先现阶段,最想最想掌握的技能了。什么时候,变得有趣,也成为了一门技能,难道这不应该是人类的本性吗?趋于快乐?还是压抑的太久,干枯了内心,干枯 了思想,干枯了那些无聊的小细节,那些无厘头的小快乐?

  怎样的自己才让自己舒服,让别人舒服?如何才能精彩的度过这一段段的平衡桥?

  《知情识趣》读后感(五):凡事皆有情有趣

  林夕怎麼說也應該算藝人吧,雖然是幕後寫詞,但應該跟娛樂圈是脫不了關係的,可是裏面卻沒有什麽八卦,甚至沒出現任何明星,寫到什麽就是“友人”這樣帶過,在這個書籍也在浮躁競爭的社會,滿書店動不動就是“人生必讀”,隨手拿一本就是“心靈雞湯”,此書難得的樸實;

  這本書應該說是散文,裏面一段段趣聞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見聞,新聞播報的消息,瑣碎到不能在瑣碎,散文到不能再散文,卻趣味無窮,可能你突然就覺得,其實我的生活也很有趣啊,只要我稍微留心一點,好吧,摘一些有趣的章節出來分享一下,關於情趣,是這樣寫的:

  “情為何物?如果感情是對象就比較好處理了,情字也太濫了一點,除了感情,還有心情、詩情、國情、物情,最有趣的是事情。可能凡是皆有情,不同情況有不一樣的內情。

  情比趣沉重多了,趣比情輕薄,沒什麽負擔,但一個人若了無生氣,就無情嚴重多了。好在世界那麼大,無論于己有關無關,不管大小悲喜,一人一事一物都可以有趣無趣,有趣到成為興趣,得到樂趣,再去升級版:情趣,那才是我心目中知情識趣的理想版。”

  “不方便的疑問”裏面講到,爲什麽非得在清明重陽二節日祭祖,平常就算是再誠心也不算。我突然想爲什麽家人團聚就要選擇在過年,因為這個傳統,每年無數人進行春運運動,掃墓給誰看,團圓給誰知,show的成份會不會太多,嗯,沒錯,這些都是不方便的疑問,因為關乎到“傳統美德”跟“孝道”。

  “獅子山下”裏面講到的倒是兩岸都通用,現在老老實實苦幹的上班族,薪酬加幅仍然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積極拼搏進取后繼續進取,取得的,都奉獻給用錢生錢的人上人。然後還是繼續“鼓勵”我們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我們盲目的憶苦思甜,視不公平的現象視而不見。

  “迷信金句”裏面講到在這個心靈雞湯潮句漫天飛的時代,如果你還不分場合的迷信這些名言格言,那恭喜你,你已經中毒了。

  “魚樂與狗情”里講到,通過長時間的餵養,對於魚,日就一樣生情,而不是因為有沒有身體的接觸,但是對於寵物的感情有無,應該是源於麻煩二字,夠不可能讓你干手凈腳,也就是因為它曾經弄污你的手,才讓你覺得塔的生命是那麼真實的生活在你的生活里。它們惹來的麻煩,絕對多於一樣有體溫接觸的一夜情。

  還有很多有趣的小則,一杯熱茶,加上這本書,不是爲了學習管理、不是爲了考研、不是爲了出國、不是爲了增值自己,沒有功利的閱讀,這才有趣。

  《知情识趣》读后感(六):做个知情识趣的人

  林夕,一个我最喜欢的香港词人,用颇为幽默的笔墨给我们阐释了香港的种种文化现象,当中的很多描绘,让人会心一笑。

  能这样看社会现象,真的不容易。这肯定要归咎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有一番闲情雅致,才能让他静下心来,以别样的眼光看香港,看生活乃至整个社会。

  林夕主要从衣食住行着手,这是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的四样东西。正是从这日常的必需品去看社会百态,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到背后的原因,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视角和看法。

  知情识趣,一样都不能少。一个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在路上,浸透在工作上的人,是无法能有这般眼界和视野的。因为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思考,所以他们的内心极其浮躁,对生活感到无趣。

  也许很多人会说,那是林夕,香港鼎鼎大名的作词人,根本不愁生计,他写的词不知道有多值钱,名和利都有了,他当然能做到知情识趣,有一番闲情去观察社会百态。

  无可否认,林夕能做到知情识趣是有资本的,但谁说只有像他那样的人才能知情识趣,才能有闲情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

  我们普通人也绝对可以。给自己一点独处时间,不管多忙都给点时间自己安静下来,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这社会和生活。这样一静下来,便会发现,其实真的不用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把当下活好也是一种本事。

  做一个知情识趣的人,养一尾鱼,喝一口茶,挂一幅画,吃一顿饭……小事大情,点滴在心,有自然感性的知心话,也有寄之以情的感慨。好好地享受生活,体味人生……

  《知情识趣》读后感(七):雜亂無章的知情識趣

  相較於我上一部看林夕的作品《我所愛的香港》,整部作品都或多或少關於香港的政治文化,《知情識趣》卻是一部雜文,是一部包含林夕過去一年所想到的雜事。這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文章雖嘗試以知、情、識、趣去包裝整理,但讀起想來還是亂。倒也未至於難看,像有點走進了林夕東想西想的世界。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感受頗深,「…不夜天不是唯一的好景,反而是用下一代的生存資源,制造現世多餘的光明。」這陣子在街上,常常感受到社會上對資源多餘的消耗。每天看着地鐵站門口一疊又一疊的免費報紙,每一個路過的人都爭相拿上一份。愛樹的我實在很想為樹木申冤,為什麼牠們要死得這麼沒有價值?在現今這個不懂用電腦即被視為文盲的一個世代,新聞資訊在網上如此方便地流傳,為什麼還需要印刷這麼多不必要的資訊消費?我們又憑什麼如此安心理得地清費下一代的生存資源?

  《知情识趣》读后感(八):知情识趣,学着点

  说实话,前半部挺好的,偏文艺,不闲不淡的生活,却被说的很美丽。后半部分都是香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读来觉得原来他也被这些生活烦着,然后想着各种办法来戏虐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挺有趣的。其实生活就在那,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一部分还是自己说了算。闲话少说,感觉写的好的部分摘抄如下,也不枉看了此书。

  与知识无关的情趣,一个人玩久了就无趣;无趣的独游知识海,不溺死,也会成了无趣之人。

  人还是有走路的自主权。(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没有自我意识前,谁不是被父母老师社会挟持着走所谓的康庄大道,看同样的风景遇见很多人很多事,总有一天突然醒悟,也许这条路自己不怎么喜欢,还是愿意走那条人烟稀少的路,那时候还有没有勇气退出康庄大道,走路的自主权很早就有了,就是看有没有那份勇气了)

  钱与开心的联系汇率,有钱就一定会开心吗?有钱人烦恼是比较奢侈的烦恼,奢侈的烦恼,说的好。怕失去仅有的,与怕失去比所需多出来的,哪种心情哪个阶层比较烦恼,比较容易开心?说来说去倒成了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学说。

  心田,说的很好,心的确就像块田,放过什么进去,都会播下种子,或早或晚,在条件成熟时种出果实,或甜或苦,或绿树成荫,或芒刺满地。成长环境也是一块田,在如此不堪的土壤,就一定开不出花来吗?每个人活到什么田地,最重要的可能是心田的耕耘法。偏爱心田这篇,可能自己偏爱议论文,以前最讨厌议论文,没成想,现在做的不多,倒是喜欢议论探讨。不知道是怎么耕耘出来的田。

  去了与不在,高谈阔论也成了死亡的禁地。缺乏死亡议题的社会,文化底气又能扎实到哪里去。说起这个,联系最近多起女大学生失踪,央视怎么不报道?是担心影响社会和谐?还是与其他国是还有外国战争相比实在太小?它不管不问,我们才更加担心自己的安危,总是忌讳这些,哪里来更加和谐?

  原始欲望的比拼。最经典的金句是:有那么好吃的东西,死了就可惜。记得以前别人问我最大乐趣是什么,答约睡觉吃饭,玩耍,然后才是学习。看了这篇文章,我都不意思再回答睡觉和吃是我最大的乐趣了,自己也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生活情趣了。

  接着就来一篇吃过饭没有?这句话真是谈话最好的问候开始,还可以用来转移话题,这才是一句金句。

  人情世故,也是很喜欢的一篇。如果有人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世故,或是很懂人情世故,你会觉得他是在褒你还是贬你?还有不会做人和会做人,很会做人。就着这一句话,就可以想很多,一个很字才是关键,说到最后还是要中庸。中庸拿捏不好,便成平庸。你愿意哪样?

  非正常地长寿,真是一篇让人发笑的文章。一个个不问世事的百岁老人,最后顺其自然活成顺民,非正常的活着,活到非正常的长寿,可喜可贺。

  鱼乐与狗情。对宠物感情有无,正源于麻烦二字。

  败犬对败犬,养一只狗,提前真切的看到生老病死,佛教八大苦之四苦。

  谁能决定一只狗的生死。因为我不通狗道,因为我不是它的主人,我是不够了解它的朋友。看到这个就质疑庄周里的鱼之乐了。身边的人都不了解,何来了解不是同类的鱼?

  到底有没有一种死因,能令身旁人不哭反笑?

  杀鱼与杀蚊 杀生之孽,又是否以生物之智商来分出高低等,从杀人,杀狗猫,杀鱼到杀蝼蚁,罪业也一级一级递减下去,还是从必要性来衡量业之轻重?我不知道,只是杀蚊比杀鱼安乐,说到底,还是以人自己良心好不好过为主,都是为自己着想。

  好人好事都要靠死人来彰显,成为有价值的典范,难怪蚁民的生活,得赔上多几条命来增值。

  难道没有死一个人的事故,就不成故事,没有故事,就不成事件?

  安乐生活与民主可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在人民不快乐又不和平的世界,自由民主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有权不满现状改变现状,而未来也不一定为现状而注定。

  有谓的事情,天天日日都在干,过节就是要做些其实没有多大所谓的事,才有玩的味道。一位友人总是觉得很多事情没意思,什么才是有意思呢?

  净色,就是如此又安全又危险,既壮观又壮烈,能感人也吓人,亦美亦丑,可雅可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也行为什么是我喜欢自助游或者骑车出行,而不是一个人跟着旅游团的原因吧,总得有个法子来帮助你记着这个游得感悟,才觉得这地方有意思。

  公干万岁,对于平民的我,怎么了解那个公干?

  婚宴最终是想一次性收集他人的祝福,不靠人多,也不差那几条翅针,何必为祝福将来不一定会美满的婚姻,便祸害了鲨鱼的未来?

  吃典故,吃故事,除非能回到当年明月当时店,否则,想象越远,失望越近。

  古人都说大近视。

  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让那些以此为说辞的旅游人怎么说?也许旅游就是为了清静呢?谁说要一直学习。

  后面的识关于住房问题简直搞笑的很,又很现实的问题,不仅香港如此,大陆现在也这样。还有作者的考察商场游很有趣。

  知情识趣,离开一个都不行。

  《知情识趣》读后感(九):好奇心与情趣

  偶然读到严彬主编的一本访谈集,其中一篇是林夕,12年做新书发布时的采访,书的名字就叫《知情识趣》。“梦先生”一向喜欢咬文嚼字,将书名拆解成“知识”和“情趣”,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世界保持起码的好奇心,差不多哪一个范围都懂得一点点的时候,就容易有情趣。知识和情趣是互补的作用。

  此话说得不错,好奇心是一切的原动力,没有好奇心,就如同丧失了一切观感,看不见美,也嗅不到趣味。我所以为的情趣,大概是独处时能自得其乐,而共处时能分享快乐。文字恰是两种乐趣的巧妙联结,码字时是作者的自得其乐,阅读时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分享之乐。

  《知情识趣》是一本小书,分为“情”、“趣”、“知”、“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下有二十来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很适合随身携带,填补排队堵车时的碎片时间。文章分享的是作者认为有趣的事体,但彼之蜜糖也许吾味同嚼蜡也未可知,情趣本身就是一种私密的体验。说不定写一本教人如何变得有趣的书反而更畅销,反正世上有趣的人原也不多。

  闲话少说,分享一篇“趣”字章节下的《庐山烟雨浙江潮》。说的是的东坡先生的一首奇诗,奇在短短四句七言绝句,首尾两句竟然完全相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期望的原点竟就是实现的终点,自然觉得意犹未足,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后与听闻的同一个模样,还是有点不甘心……重点可能就像诗中的第三句‘及至到来无一事。’有事发生,才令风景不只是风景。”

  “每个人肉眼所见没多大差别的风景,所有庐山都会变得不外如是。是去的人辜负了景点,还是景点让去的人失望了?景与境一字之差,差别大概就在这里了。”

  东坡之诗绝妙,而“梦先生”的点评亦是恰如其分,戳中无数游客心事。到此一游之所以无趣,要么是因为看不懂风景背后的情境,勾不起回忆;要么是因为制造不了当下的事件,留不下回忆。前者仰仗知识,后者依赖情趣。

  多年前去过一次甘南,对宗教不甚了解的我,除了和格尔底寺守门的喇嘛闲聊了几句,又到天葬台经历了一番生命轮回的感慨之外,并未有太深刻的体悟。倒是带路的当地老乡和同行者老丁的一场打赌,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起因是老乡带我们到当地一家小吃店吃煎饼甜茶和羊肉馅儿的藏包,等着上菜的空档,大叔给大伙儿出了道题,问如何用一个三两的量杯,把四瓶八两的白酒平均倒入八个酒杯中(倒入酒杯后不可倒回),赌注是九寨沟的门票。老丁聪明,不多时就算了出来,只是不肯说破。不想大叔倒来了劲,见众人反应不够热烈,又改了题目,这次是用一个三两的量杯,把两瓶八两的白酒倒到四个酒杯中(倒入酒杯后不可倒回),赌注换成了一条藏羚羊绒毛毯,号称能从戒指中穿过。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老丁不负众望,算了出来。你问那条藏羚羊绒毛毯怎么样了?到头来我们谁也没见过,而聪明如老丁者,自然也不会去和大叔较真。或许这便是对知情识趣的最好注解。情趣者,必得有一份较真的劲儿,方能孜孜不倦,甘之如饴。然而知情识趣者,还须得懂得进退,关键时候要拎得清才是。

  推荐阅读:

  《新民说·野渡》,严彬、马培杰编,201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知情识趣》,林夕,2012,中华书局

  “

  长按以下二维码,

  点击关注,

  不定期推送好看的书或剧,

  一个人的周末也可以很有趣 : )

  ”

  公众号:风欠酸丁的小栈

  《知情识趣》读后感(十):貌似少了点情趣

  知道林夕,是因为他的词;而知道他的词,是因为王菲。

  心花怒放,开到荼蘼。(王菲《开到荼蘼》)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王菲《邮差》)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王菲《流年》)

  直到伊甸园长出第一颗菩提,我们才学会孤寂。(王菲《寒武纪》)

  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王菲《当时的月亮》)

  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王菲《红豆》)

  太多太多。很多时候,因为一首词爱上一首歌。林夕的词,总能不经意戳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敏感而无法抗拒,对于那些经历感情漩涡的人们,更是深有体会。

  冲着林夕,买了这本书。书的装帧设计我很喜欢,白底黑字,简约雅致,和书名相得益彰。不过相较于他的词,林夕的文似乎逊了点。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他的词太到一定高度了,不好逾越。但是作为一部生活小品集,闲时翻阅翻阅,也不失为一种情趣。

  可是读着读着,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轻松。知、情、识、趣四个部分中,最难下咽的便是“情”。情不是感情,也不是心情,而是事情,发生在香港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可能由于没有经历过的原因或是其他认知上的差异,对林夕想要传达的东西,总觉得不甚了了,读来也有点小别扭。相对而言,“趣”这部分聊花、谈吃、说茶,小情小趣,要有意思的多。

  总的来说,其词胜过其文。因为当初抱着满满的期望才买的书,结果却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其词的钟爱。他的词与其说是一种文字,毋宁说一种心情。

  “拿下了你这感情包袱或者反而相信爱”(《邮差》),何必傻傻地执迷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为何不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似是故人来》),得不到的似乎永远在骚动,人啊,好好地吃着碗里的,却又惦记着锅里的。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又有多少初恋情人能成双成对?

  “原来过得很快乐,原来我并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再见二丁目》),其实一个人也可以很自由很快乐,干嘛非要依附于没有结果的爱情?

  “有生之年能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运气”(《明年今日》),众里寻他千百度,遇见你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

  读着林夕的文,让我更爱林夕的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