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教育孩子,对错不是最重要的
但国学君现在想提出的问题是,对错的标准是谁定的?父母眼中的对,就是孩子眼中的对吗?
鲁迅早就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孩子是有自己独立的一个世界的,他们不仅仅是成人的预备。
当成年人以自己的眼光标准,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错位。成年人看待对错的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孩子,而且,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面,对错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我看来,相比于对错判断,孩子更需要的是感受。想要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放下身段,去理解和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他或她的需求,才能正确地判断怎么做才是更好的。
1
最近上映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小男孩米格的家人阻止他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要求他按照家庭的安排,当一个鞋匠。
这像不像现在的父母,要求孩子回到农村或三四线的城市老家,乖乖考一个公务员或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
而这一类父母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你好!”
这种绝对的好,是很多父母都会犯下的错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去判断自己孩子的人生之路。但时代改变得太快,每一代人的生存环境、思考方式都不一样,适合于上一代的思维与经验,是否适合下一代,其实是应该商榷的问题。
对一个半大的孩子,父母的指导和判断都未必正确,更何况对一个懵懂的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要想让对方完全理解自己,都不一定能成功,而一个幼龄儿童更加没有表达自我的能力,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是需要成年人主动去靠近和感受的。
所以,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做一些自己眼中不合常规的行为时,首先不应该是指责,而是问一下: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他在表达什么?他有什么需求?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某件毛绒玩具,整天抱在身上,不管这个玩具是不是肮脏,或者出现异味了,都不愿意撒手,让父母去把玩具清洗干净。
没耐心的父母,可能就会直接指责孩子不顾卫生,甚至强行将玩具拿走,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更好,这样才是对的。
但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足够陪伴、关注和肌肤接触,来建立自己对世界的安全感,从而才能勇敢走出舒适圈,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通常,这样的工作是由父母完成,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得不到这样的关注,那么他们就会转向其他方面——那个脏兮兮的毛绒玩具,恰恰取代了父母,完成了本应由父母完成的陪伴。
与它的接触,帮助孩子建立起了最初的安全感。
当父母不能耐心去体察和感受这一切,而是简单粗暴地以对错来看待这件事,强行夺走了孩子的毛绒玩具时,他们不但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反倒可能造成了二次伤害。
同样的,那些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其实也是用自己对梦想的向往,相信可以达成自己心中所愿,建立起了最初应对世界的信心。
而当父母强行打碎这个梦想,其实并不是在教孩子更成熟,而是在打破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心,很多孩子从此走上平庸道路。
作为父母,首先需要放下的是对对错的执念,不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2
冯唐回答:我妈从没强迫我做过任何事情。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以自己眼光所及,认定未来的发展,以此来强硬规划孩子的成长道路,从学区房一路铺到985、211高校的大门口,从各种生存的技能到高大上的兴趣爱好都极力培养,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一句自己是否愿意。
作家明明写过一件事,一个住在隔壁的老师,自己开了一家幼儿园,每天教孩子“中华大地地大物博”,背诵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一阵子,她来明明家闲坐,明明终于忍不住问她:“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小王八蛋唯一的快乐就是满地打滚。”
之后,很多年,这位邻居阿姨见到明明都如见怪物。
因为这位老师觉得自己教的都是对的,而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不懂判断的小孩子,怎么可以顺着他们的心意来规划教学?
很多父母和那个老师一样,都把自己当成了代替孩子判断对错的指导员。
香港导演张艾嘉也是这样一个指导员,所以她给儿子奥斯卡设计的人生道路是尽自己所能搭建出来的一条“星光大道”:从小学习弹钢琴和英语,永远要像个小绅士一样笑不露齿,说话不能高声,吃饭都要打领结……
一直到孩子被绑架了之后,张艾嘉才开始懊悔,想起孩子从来都过得并不开心,所以等到把人赎出来之后,张艾嘉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带着孩子四处去疯,放任他不再打领结,陪他一起看漫画书……
在埃及旅游时,奥斯卡第一次对张艾嘉说:妈妈,谢谢你。
张艾嘉对此感慨万千:
在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他没有谢谢我; 成为当红第一童星,他没有谢谢我; 甚至我倾家荡产去交赎金,将他赎回来之后,他也没有谢谢我。可就在埃及的落日大漠里,由衷地感谢了我,仅仅是因为我把自由还给了他。
很多父母常常怪罪孩子,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为什么孩子都不懂得感激。
但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不是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
在冯唐小的时候,妈妈就跟他说:
儿子,我不会去指导你的人生,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看什么看什么,做你自己喜欢的事!
也许很多父母一辈子都不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独立,与其用自己关于对错的判断,强硬地把基于自己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各种规划加到孩子身上,不如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快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许更加重要。
毕竟,孩子不是容器,不是载体,而是人,只有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去对待一个孩子,才能真正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时刻需要别人来为自己指导、满足自己需求的巨婴。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导,都是“从世所愿”,因为他们更在乎的是世俗的成功,限于他们的人生经验,除了房子、车和钱这一些能够标榜成功的东西之外,他们不会去考虑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给孩子的教育都是自己觉得实用的,能带来丰富收益的。
但这个世界上,能实现世俗幸福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很多父母却没有耐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去探究究竟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能让他更快乐地成长。
但,我们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有“金钱”的生命,更是一个有质量、有“金线”的生命。
世俗的眼光、父母的期盼固然都很重要,但生命毕竟是自己的,什么样的生命对自己来说是有价值的,最终的判断标准还是落在自己身上,只有我们自己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而做父母的,并不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框架孩子的生命,而是能放下自己的身段,不以自己的对错判断为主,而是要认真地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他走上一段更丰盛的生命旅程。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期待您的加入,从今天开始与我们共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