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10篇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是一本由[日] 角田光代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一):病人们

  老实说,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绝望,有好几次,都想站起来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角光田代写这么一本书,简直是要挑战读者的耐性。还好最终忍下来了,顿时觉得,自己忍耐性又上了一个层次。

  第一次给琳达看这个书名的时候,她说很文艺,符合我的逼格气质。然而别被角光田代骗了,你会付出代价的。

  然而……这些都不是书评开头想表达的东西。

  书中有一个片段感受颇深。佳织的女儿矜香患上的心理上的病,于是爸爸带她旅游,放松一下。然而矜香和妈妈电话还是畏畏缩缩,生怕妈妈给坏脸色她看。于是一直以来,矜香说话小心翼翼,礼貌得体,你听到的永远是最中听的,但是对方内心究竟如何,你永远无法知晓。于是佳织无法知道自己的女儿究竟快不快乐,开不开心,因为女儿害怕自己,于是永远像一只小狗一样唯唯诺诺眼神看着你,讨好你,看似亲近,其实是隔离。

  矜香的心情大概能懂,因为小时候的自己也有着相似的经历。每每打开电视得经过妈妈批准,穿什么样的衣服得经过妈妈眼光审核,吃什么要不要撕开包装得经过妈妈同意,总之,你要做一个妈妈满意的乖乖女,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就好像你的存在都是错误的。

  因为如此,所以长大后,也不知不觉中落下了那样的后遗症——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深思熟虑,这样好不好,恰不恰当;这样做真的好吗,会不会遭到鄙视,要不问下妈妈吧?这样的诟病。

  以致矜香做出了和自己本身完全相异的举动:逃课,不想去学校,甚至在抽屉里藏着六个无头娃娃。

  于是看到这样的矜香时,我忍不住哭了。

  书中分了好几条人物线,人物各异,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几位妈妈,虽然有着不一样的家庭状况,不一样的个性,但却代表了现今很多的妈妈。这几位妈妈,没有一位是正常的:正如这个社会每一位都得了或轻或重的病的人一样——只是他们不愿承认罢了。

  我们刚开始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禁不住被对方身上的光鲜亮丽所吸引。这种情感往往包含了敬佩,羡慕,欣赏,欢喜,于是不由自主想要亲近,每个人看起来都正常极了——开始读的时候,让我掉进了这样的陷阱。但是越往下读,每个人被扒得越来越干净——在那么干净的外表下,原来每个人的内心如此肮脏,人的情感可以细微到尘粒都看见。我们这里有句俗语“你睇我好,我睇你好,彼此彼此”,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谁能知道我的艰辛我的苦呢?

  一开始,在瞳看来,容子是个秉承“别人是别人,我是我”的信念活着的人。这样的容子活得很酷,和其他妈妈好像不一样,不会按照那套人云亦云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然而渴望得到真挚友情的容子却在不经意中一次又一次暴露自己的缺点:多疑,猜忌,刻薄。因为只有一个儿子的自己和有着两个孩子的千花和瞳不同话题和她们自然减少,加上眼看千花和瞳两人似乎越走越近,疑有背着她偷偷会面之意,让容子内心更加崩溃,到最后甚至起了一丝杀意。

  瞳看起来是几位妈妈中最温和也最善良的,而且光太郎的乖巧成熟给她长脸,女儿茜茜也健康成长着。她希望能给孩子一切最好的,上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小学,连同自己过去没有的那些也要给到孩子,却不料其实自己就是个毫无主见又自私小气的大人罢了——容子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并且对方举动越来越奇怪于是极力避免和她接触,而是转向家境好人缘好拥有各种好学校情报的千花;在对于光太郎即将要上的小学,她想到的是万一容子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在同一学校了,那接下来的六年岂不是必须要和容子见面来往?难以忍受的她自私地瞒着丈夫又向另一所学校提出了申请,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难受”。

  而家境本来就良好的千花一直渴望着往“更高档次”的生活方式奔去,在见到漂亮又知性的完美职业女性佳织后,这样的想法更加深刻。在我们看来,千花拥有的一切都是大家所羡慕的:嫁对了人,做着全职太太,妈妈友中备受欢迎,好像什么都有。但是如此完美的她,却对和她拥有着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妹妹带着强烈的嫉妒,她嫉妒妹妹拥有她没有的东西,拥有比相夫教子这种世俗规矩酷一百倍的东西。然而到最后,这是千花所选择道路不是吗,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一旦选择其中一条,从此没了回头路。

  茧子大概是妈妈们眼里最单纯快乐无忧的一位了,然而这样的外表下,茧子虚荣、孩子气、贪婪、不负责任,见钱眼开的茧子一心想依赖女儿怜奈当模特赚钱反被骗;觊觎夫人佳织的名牌衣服,甚至连千花家的都不放过;照看瞳的女儿茜茜却因为对方老是哭于是把她的手弄到脱臼还反骂瞳“既然托给我就少多嘴!”到最后,茧子和这几位妈妈也越走越远。

  佳织不是妈妈团里的成员,然而佳织光鲜亮丽的外表、优雅的举止以及她那成熟乖巧的小淑女女儿矜香却成功吸引了千花和茧子。然而这样的佳织外表下却只是个脆弱依赖性极强的女人罢了:出轨、有强迫症甚至把女儿弄出病来……装逼过度逼出的病。

  整本书来看,这些妈妈孤独,渴望被理解却无助,自私又脆弱。放到现在来讲,我觉得,和她们脱离了与社会的接触,没有工作有关,脑袋一旦空下来,人便会变得胡思乱想,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导致误会加深,生出各种抑郁。而且,自古以来女人多的地方是非自然也多——所谓三个女人一个墟。虚荣是人的天性,小时候人们喜欢拿自身别人没有的事物和他人比较,长大后又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孩子比较,你看,我有,你没有,你看,我家孩子棒,你家孩子蠢。这样想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被放上舞台炫耀的物品啊。我们为了膨胀的虚荣心而活,又为得不到的东西而生恨,我们活在这种游戏规则的束缚之下并乐此不疲,实在是有病啊。

  然而我们也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是么。最后的结局里,容子怀孕了,茧子搬家了,瞳的孩子要上小学了……五位妈妈彼此不再联系彼此,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上。或许未来,这样的妈妈团还是无法阻止地诞生,不过,绝望后重生,又是一条好汉。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二):在一个格格不入的地方踽踽独行

  看书名的时候,就知道里面必定有一个人物在人群中感到绝望的孤独,森林既不是他的舒适环境,也没有他的朋友,没想到每个人都是森林里的鱼。

  虽然只有容子、千花、瞳、茧子、佳织、由里6个母亲,但是再加上他们的丈夫和小孩,我看得好吃力啊 TAT 一会叫名一会叫姓的,大概过半我才能分得清楚他们谁是谁。

  不过前半部分都是其乐融融啊,每个人的小阴暗都初露端倪,等到后半段各自展开的时候就好吸引人了。

  之前看过一个文章说日本的小孩子在上幼儿园都只学礼貌和秩序,不会有各种补习班,所以我内心全是“你看吧!你胡扯”这个旁白!升小学竞争压力就这么大,感觉跟我们不在一个世界里诶……

  “那些人是那些人,我是我,当时就因为自己看清了这个分界,才能得救。”

  既想走自己的路,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太累了,做一个全职太太,她的成就就是她的丈夫、她的小孩,对于比较自己美不美而言更在意丈夫和孩子的成绩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做一个内心强大、性格独立的人,并交一些拥有同类品格的朋友

  还有不要做全职太太= =。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三):沉重的沉睡

  这真不是个轻松愉快的故事,正如本书作者——角田光代自己所说。

  如果不是买书时附赠了这本书,光是看到封面和书名就有恐怖感,我绝不会碰它。可能一开始就被它简介中的那则真实事件给吓住了,从头到尾看得人心情沉重,真不舒服

  日本作家真接触不多,看到川端康成的小说觉得细腻、清纯,但有时文字也会细腻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看村上春树的小说觉得有冒险和侦探的刺激,但有时又恐怖得可以让你浑身冒冷汗;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是有幽默和讽刺,又太一本正经了。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紫罗兰》读来倒是感觉挺舒服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中的人物出场方式以及结尾的对应倒是挺特别的,一开始还以为是几个没什么联系的故事片段,时间上又是一一接应,让人理不清头绪,久野容子、江田佳织、小林瞳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结尾再次以这种方式,仿佛让他们和读者“告别”一般依次退场,此时的人物个性已经鲜明,没有了开始的繁乱感。

  故事源于真实的杀人事件,所以整个阅读过程很沉重,再加上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捕捉:母亲与妻子角色的纠结、对友谊、家庭、自我的各种看法等等,人物身上的那种压力、苦闷等等情绪容易感染读者,这也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呀。

  我想本书的上架建议还是畅销书的好。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四):修罗场

  “母爱也可以引起杀意”,几乎认定了这是个涉及凶案的故事,从开篇就试图在五个年轻母亲的生活片段中找出潜藏的阴霾和罪恶的蛛丝马迹。读到最后才发现是想多了,没有人是凶手,这个故事只关乎“杀意”。

  1999年11月22日,山田光子因其长女报考某名门幼儿园失败而将报考成功的若山春奈(年仅两岁)诱骗至公厕用围巾勒死,装入垃圾袋弃尸。

  这是角田创作的契机。可她在正文中又绝口不提这起真实案件的一丝一毫,只是将时间倒回,用五个性格、家庭全然不同的女性,用一个模糊不清的“她”。将一件个案引申到“母亲”,引申到“中产家庭主妇”这两个更广泛的身份所共有的爱恨上。自我价值、人际关系、生活压力...在厕所里犯下血腥罪行的这个“她”可以是现实中的山田光子,也可以是只要一个契机命运就可能完全不同的主角诸君,更可以是任何一个在压抑痛苦下崩溃的母亲。

  所以这只是一本角田最擅长的女人戏。

  女人们聚在一起叽叽咕咕的台词到了二三十岁仍与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哪怕她们已身为人母。无非还是一些“我只跟你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或是“不是约好了要一起××××的么,为什么要偷跑”之类可分享的不可分享的小秘密、愈燃愈旺的嫉妒、阴暗的攀比和微小的恶毒。瞳对婚前好友好惠的未来规划又嫉妒又不安,对好惠没有实际进展的现状又怜悯又安心;千花势利地给朋友们划分了档次,幼儿园的妈妈友们是家附近的小便利店,佳织则是市中心的进口超商——当然她自己也是进口超商;容子为友人着手于孩子进学准备而恐慌疑忌,害怕落于人后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家计拮据的茧子对佳织千花富裕生活的自卑艳羡;佳织对于千花想让雄太报考衿香考试失败的学校怀抱异常的恐惧“我得不到的东西,为什么非得让那个女人得到”;职业女性由里对全职主妇些微的自鸣得意...,既渴望友情,对朋友却很难发自内心的同喜同悲,又轻易就能毁之一旦,脆弱又矛盾

  她们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结为好友,用好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其他妈妈友“丧失名字的女神”式问题,以独立的身份一起郊游、一起祈福、一起拍照,一起带孩子,一起聚会,一起反对应试教育...甚至准备一起生孩子,一起上学,这样一起下去进行任何事。 她们固然是朋友,却也是母亲,更是女人。嫉妒、猜疑、怨恨,微妙的比较心理溶解在每一天,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察觉到时早已无力挣脱,哪怕她们都已意识到并尽力反省、回避自己性格中阴暗的部分,但只能一面满怀所有的恶意嫉妒、诅咒比自己好的朋友,一面又用几乎相同程度的厌恶与恐惧痛斥自己的阴暗、丑陋。她们的关系是加诸了“母亲”这个可能最不顾一切最自私的身份后的女人的友情,她们由衷的希望自己家的小孩最优秀,自己的小孩得到最好的东西,不,是由衷的希望自己最优秀,而小孩,只是她们暗中较劲的伸展台,起初不认同应试教育的她们终究还是不能免俗的陆续坠入了攀比的漩涡。

  不知是偶然还是刻意,恰恰是一贯粗枝大叶,可以毫不在意的孩子面前抽烟,家里乱得像垃圾箱,只会简单粗暴的凭借“饿了就吃零食,醒了就看电视,哭闹就哄睡觉”来照看婴儿的茧子,第一个发现雄太的“暴力倾向”,第一个发现一俊越来越木讷,第一个发现衿香的心理问题,而他们那些精致经营生活的母亲们对自己孩子的异变不是毫无察觉就是没有太当回事儿,甚至她们加入“应试派妈妈”阵营的动机都不是全然的为了孩子。

  容子打小就知道“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可她却是第一个改变初衷,试图加入“应试派妈妈”的一个。“在此次之前,容子鄙视那些热衷考试或升学才艺的母亲们...她甚至敢自信的说,重要的不是学历或履历,而是自然的成长...然而,万一错了呢”。带一俊参加学前班试听课,不想错过任何升学情报,为了在升学面试中博得好评而参加义工活动...与其说容子是经受不住应试教育浪潮的冲刷,倒不如说是这个脆弱敏感习惯逃避的女人的完全没有安全感又是异常脆弱的玻璃心。其实是知道的,耿耿于怀的圣诞聚会上并没有人特意针对自己,可只有将自己放置在“被害者”的位置上才能心安理得的抱怨他人。认定了千花是不会把真正的好情报提供出来的自私鬼(当然千花也确实“不负所望”的没有共享好情报),茧子是不负责任爱慕虚荣的浮夸女人,似乎只有家境相当为人温和又有主意的瞳才值得深交,无论是以跟踪狂的频率给瞳打电话,还是深夜在屋外久久的眺望瞳家的灯光,都是在一遍遍的证实瞳没有抛下自己“偷跑”,可怕的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随着升学大战的落幕结束,反而成了新生活令人难感解脱的原因之一,容子甚至要靠再生一个孩子的悸动与忙碌才能安抚自己的嫉妒与不安。

  千花起初不过是敏感的捕捉到由里隐藏的小算盘,早早结婚生子投身家庭的全职太太对大龄单身职业女性的天然反感令她不愿让对方得偿所愿,可当在自己眼中游手好闲的妹妹茉莉突然成为新锐珠宝设计师后就不一样了,千花不甘妹妹在父母亲戚心目中“地位”“超越”了嫁入中产上流家庭儿女双全自认是人生赢家的自己,“这是我自己选的空间,这是我自己选的生活,不可能脱离了”,不过还是有机会的,只要赌上孩子的未来,让他在起跑线上赢得彻彻底底,“一定要让雄太进好学校…决定了,决定了!…雄太的未来,桃子的未来,我和茉莉都不曾得到的东西,这两个孩子一定要得到”,“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都叫孩子替她做了,也就是说,孩子成了母亲的小小替身”,可是她忘了,孩子是孩子,母亲是母亲,孩子的人生永远不可能完全按照母亲预想的轨迹前进,洋洋得意的畅想着“把孩子送进名校的母亲,心情就像领着名牌包在街上走一样,但是,那有什么不对,有本事买,而且也买了,把它拎上街也很正常呀”的千花恐怕想不到现实打了自己响亮的一个耳光:自己压根就没有买名牌包的资格。

  OV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一个人物在不同视角下立体呈现的形象。在阅读某一个视角部分时能够与这个人物感同身受,可一旦视觉转化,站在另一位角度再审视前一位,又深觉得她实在是厌烦。 比如在自、他描述中对比最强烈的茧子。在自己的视角里茧子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就迎来女儿没什么育儿经验的母亲和一个从节俭持家演变为攀比富贵的开朗、贪慕虚荣、有点缺心眼的女人,但在其他四位妈妈的视角里,茧子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对家事的逃避完全是母亲失格、妻子失格,向朋友假以名目的要钱要物简直可以用厚颜无耻来形容,想让女儿当童星赚钱既可怜又可耻,几乎称得上全书最可恶的人了。所以古人才说要“自省”,别太自我感觉良好,不说讨人喜欢,至少不要令人生厌吧。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则在于可以很好的证明那句矫情的“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一辈子也遇不到想法完全一致,能够完全相互理解的朋友原也寻常,大部分所谓的朋友都不过是相识相熟的普通交情而已,但朋友如果做到一个视另一个为挚友,另一个却唯恐避之不及的份上,除了叹息只怕也说不出什么别的来了。在瞳看来容子是十足的负能量,却不想自己在千花眼中也是同样的存在,明明将对方当作贴心姐妹淘,为什么心意传递不出去呢?可能在对方心中自己的分量从来都比不过自己心中对方的分量吧,瞳厌恶容子的二人邀约,当对方是知己的话,难道不应该享受这份亲密么?千花厌恶瞳的“不劳而获”,当对方是知己的话,难道不应该乐于分享么?奇妙的是,起初,分明是瞳故意避开千花并主动选择向容子搭话的,而容子较之于瞳的搭话也显然更乐于见到千花。

  “她曾以为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可没想到生活还在继续”,茧子卖了房子搬家还清信用卡,容子用腹中的孩子抚平嫉妒的杂念,千花终于可以平心静气的处理与家人的关系,佳织开始真正的关心衿香并下定决心与大介分手,这些孩子在升学路上失利的母亲们在进学考试结束后都渐渐收拾好心绪,按下了疯狂模式的off键,尽管或许只是逼仄之下喘过了一口气,但毕竟还是带着勉强鼓起的希望与小心翼翼投入新生活。反观而升学大战的“胜利者”瞳,虽然早已有克制的想法,但在名校光环的压力之下,仍无法停止靠暴食释压,这样看来,或许还是孩子考试落榜的家庭还比较幸福一些。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五):生活还在继续

  角田光代真实而残酷地描写了当代女性在社会与家庭,渴望友谊与自我肯定,妻子与母亲角色之间的两难,描绘出当代母亲苦闷的群像,娓娓道来其中的痛苦与挣扎。 推介短语如是说。 第一次写书评,仅对自己谈谈的体会。 全书有两个部分读了两遍——开头和结尾。 文章开头,四位母亲以蒙太奇式分别出场,在不同空间上同时演各自互不交叉的生活,让人一时间无法分清你我。她们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环境...唯一相同的大概是她们都是全职主妇——这样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为了区分各位性格迥异的母亲,我再次读了各位母亲的出场片段,以适应陌生的日本名字和姓氏之间的称呼转换,顺便对应各位母亲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状况。 文章倒数第二章,我再次重读。引子提到:文章描写1999年日本的一件真实案件“音羽杀人事件”。许是由于引子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一直试图找到蛛丝马迹推理出弑童凶手。然而,她究竟是谁? 读第一遍的过程中,我曾经认为她是先荣子,后来是千花,,最后又像是荣子。看不透真凶让我着实郁闷。于是再读的结论是她更像荣子。 然而,当读至最后一章,却惊讶的发现没有孩子被杀害,原来她是每一位母亲的心魔。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文章开头,几位母亲的生活不再交叉。一切好像回归到风平浪静,压抑、沉重的气氛似乎得以缓解,阴霾散了,微弱的光重新照近她们的生活。 但为什么看似赢家的瞳要靠暴饮暴食缓解压力呢?卖房还贷后回到娘家的茧子真的能一改透支消费的生活习惯吗?再次怀孕的荣子的生活真的能如她所想有所改变吗,敏感的内心能得到真正的安抚吗?而不得不面对儿子落榜事实的千花,不得不承认茉莉的成功的千花,又能在自我为难中得以幸存吗? 几次,妈妈们体会到世界末日般的绝望,然而,世界并没有结束。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是、准确地放大了母亲心中最阴暗的角落。 文章太过沉重。 最无奈、痛心的是,文中的母亲们明知道不该这样想,不该这样做,却抑制不住自己悍妒、攀比的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无论是夜晚去窥视瞳家的荣子,或是得知光太郎考上私立学校便暗自诅咒的千花,都数度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自我拉扯。 最滑稽的是,彷徨中的女性的心口不一,或者说她们无法客观地了解自己,同时又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儿女。但读者可以从其他人物的角度看到“另一个她”。也能够在书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和别人眼中的自己。 学生时代就意识到[他是他,我是我]的荣子却最先受到其他母亲的影响儿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此再也无法说服自己保持独立的观点,从一个“性格沉静,思虑周详,不说露骨的话”的女性变成了“尖酸刻薄、敏感、不协调,与其他母亲格格不入”的笑话。 最无奈的是,开篇文中有坚定的教育理念的四位母亲,在大环境的不断打磨、摧残下逐渐演变为跟风、攀比的可悲人物。 「你是你,我是我」你我的界限慢慢模糊。 文中成为压倒荣子最后一根稻草的,大概就是事业女性——橘由里,她代表了社会的大环境,当荣子面对妈妈友的友情危机手足我错时,她分明地告诉荣子,她被排挤,被嫌弃,她是粗鲁宣判的法官。 这是一本“女性书”,全职主妇的生活乏味却充满挑战,她们生活在自己的战场。牺牲品却是天真的孩子。那个孩子的表情被人夺走了,那个孩子表面礼数周全却心思阴暗,那个孩子有暴力倾向,那个孩子自小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生活。 女性,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之前,在真正拥有强大内心之前,不要做只生不养的母牛。 「她曾以为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可没想到生活还在继续。」 我想,除却茉莉,文中的女性人物无不缺乏勇气,善于妥协。渴望改变却永远不能鼓起勇气对理想的生活付诸行动。最终只能在变了质的生活中无尽挣扎。 对于书名的困惑,则在另一位“萌妖Kitsch”的书评中找到了答案。引用在这 “当逐步走向毁灭的母亲如同被抛弃在森林深处的鱼一样用谋杀的方式向外界“呼救”后,发出的信号被森林回收,没有人听到母亲的撕心裂肺,平静很快又成为主调。 ”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六):001 part1 暖阳

  新年第一本书。

  2014年的第一天,天气很好,图书馆大面大面的玻璃窗外,能看见太阳普照。褪去光泽的楼面红砖,再远一点褐绿色的山,在焦黄的暖阳里,有种让人格外幸福的力量。

  可是,一闭上眼睛,茧子,瞳,千花,容子,佳织,鲜明却又模糊的日本女人形象,与之笼罩在心上一层厚厚浑浊的雾霾,挥之不去。满心的悲哀,因为纸面里的人性,真实,让人无力。白夜行之后,就下定决心,不再接触这些文字,不再作死地把自己拽回悲哀中,可还是欲罢不能地一本一本借村上春树,渡边淳一, 角田光代。他们都写女人,复杂、寂寞、像迷像犯罪案一样的日本女人,在东京的街头出现消失。他们被日本传统观念所束缚,沉迷依赖地大多是面相普通的平庸男人,不具有琼瑶的美貌,更不是亦舒习惯的有个性的女人。形容茧子的词语从直爽到下流,瞳是坚硬而畸形的,千花健谈开朗却被自己的按部就班所折磨,因为失去了第二个孩子而扭曲的容子,佳织呢,一个美貌得体的职业女性,却宝贝一段平庸的婚外情。应该是有过一段幸福开心的短暂时光,最初遇见成为可以一起去拍宝宝照的妈妈友,还未更走近时,四个人的相处甜蜜融洽。可随着家庭生存压力和孩子们的升学压力逐渐增大,人与人矛盾点也慢慢浮出水面。

  朋友:无人倾诉。是她们不得不自我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毕业后断绝同学联系,结婚就辞去工作,成为被家庭囚禁的主妇。一心把全部的人生加注家庭,无所价值的生活,招致慌乱混杂的臆想。比没有朋友更悲哀的是,把友情构筑在利益,共同的懦弱之上,一件本为寻求快乐的事情无出意外地变成了自我戕害。

  家庭:婚姻生活谈不上不幸,最起码家庭完整,更好一点也许物质富裕。但这样的婚姻关系绝不健康,没有正常的性生活,没有沟通交流,沉闷无味,一杯半温半火的凉白开。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下,也逐渐扭曲。他们担负着母亲生活的重心,时刻被比较,幼稚园起的升学压力,看母亲的脸色小心翼翼地生活。孩子就像一块橡皮泥,能被一个随意无心地动作捏出形状来,也会不小心就被掰断。被折掉头的娃娃,隐忍不发的表情,叛学生病,他们太小了,最终都向这个沉睡的世界不加掩饰的表现出真实的形状。因为产生共鸣,所以觉得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沉重。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七):母亲们的孤独和挣扎

  当时是在旧书店找到的这本书。看着封面还好,花了350日元买下来了。看简介的时候,想起了一部日剧《丧失名字的女神》,我看完了以为这部日剧就是改编自《沉睡在森林里的鱼》,但是找不到相关的报道。故事有不少重叠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简而言之,都是讲五个妈妈走在一起,表面做得很好,然而背地里各种比较各种歇斯底里。。的故事。

  随着日本核家庭化,在育儿中的妈妈们自然而然走在一起。看着别家孩子为了升小学的考试而报读了各种教室,自己也觉得要为孩子的未来打算些什么。反正,比较是很累人的事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里面有一段描写千花的,让我印象好深刻。她妹妹活得离经叛道,家里人也对她持着自生自灭的态度。年轻时也没有好好读书,之后在多个国家闯荡,在德国接触了设计后一举成名,她的故事刊登在日本的杂志上。然后家里人对她妹妹的态度完全改变了。而千花过得中规中矩,在适当的年龄跟正确的人结婚生子,操持家务。面对堆在洗碗盘里面的碗筷,还待收拾的家,一瞬间觉得有无止境的黑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是现在,却永远只有望着妹妹背影的份。心里无尽地挣扎。

  或者每个主妇,每个妈妈多少,都会有那么一瞬间,迷茫而挣扎。这些都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么?如果不是想要的又能怎么办呢?没有答案。

  《丧失名字的女神》和《沉睡在森林里的鱼》重合的地方,是其中两个妈妈都是住在高级公寓,一个顶层,一个是低层,住低层的辛辛苦苦维持现有的生活,而顶层的妈妈,是优雅而高贵的。顶层的女儿,会好奇为什么薯片不用盘子装来吃而直接从包装袋里吃。当星探跟低层妈妈说她女儿很可爱,有前途的时候,她从养孩子花钱想到,让孩子赚钱不就行啦?但是维持在事务所和试镜的费用,是异常庞大的,最后,不停从银行贷款,最终导致无力偿还,只好把房子卖掉。。当然,住在顶层的家庭也并不是像表面那么和谐。

  还是那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无处宣泄的情绪,让妈妈们孤独而挣扎。。

  以此纪念这部让我挺心塞的作品。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八):“跟他人比较,是背负不必要的不幸。”

  这句话是本书中的一位妈妈主角容子说的,她从学生时代起就体会了这个道理,一直以“别人是别人,我是我”这样的生活准则存活着。但为什么,当环境逼近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当身边的其他声音不绝于耳,看似坚实的信念就轻而易举的崩塌了。容子是所有妈妈中第一个改变初衷产生了与大家比较的想法,带儿子一俊去参加学前班,试图加入教育妈妈行列,任何情报都不想错过,对另一位妈妈瞳产生了严重的畸形看法,内心阴暗,遇事敏感。

  可怕的是容子不是唯一一个掉进攀比、竞争黑洞的妈妈。开篇描写到的所有平静生活场景,所有妈妈主角们的出场,到最后成了一副灰暗、沉重的画面。

  阅读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面临的此类问题,那些想法的影子也可能在内心产生,就感到失望至极。之前看的那本纽约畅销书《我们其实没那么要好》,也是充满了闺蜜之间的比较、嫉妒跟微小龌龊的阴暗心理。对朋友、姐妹,没有真正的祝福之心,没有发自内心的为对方的幸福感到快乐,有的只是冷漠、虚假甚至是背叛,这样的环境使然,怎能不叫人心寒呢。。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九):PS: 森に眠る魚

  角田光代的《沉睡在森林里的鱼》是一本准确聚焦当代日本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生活的压抑和痛苦的小说,较为细腻地刻画了五位角色各异的母亲形象:繁田茧子,久野容子,高原千花,小林瞳,江田佳织,通过精细的心理描写与丰富的自由间接引语等,揭示了她们困惑和挣扎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与各自丈夫和孩子的微妙关系。刻画最为生动的两个形象——活泼开朗的繁田茧子和稳重端庄的江田佳织,俨然构成了这一主妇群像的两极,而其它三位主角,包括其余蜻蜓点水般提到的女性角色,渐次排列在这个女性谱系的中间,用不同的层次勾勒出身为人母所经历的各种选择和苦闷。尤其是着墨最多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写出了母亲之间的勾心斗角与暗中较劲,更与当下中国社会有戚戚然相合之处,对目前绝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一记猛锤。

  小说叙事缓慢从容,气氛也从一开始的轻松恬淡慢慢过渡为紧张压抑。由于涉及人物较多(五个女主角为圆心,分别辐射出他们的丈夫、孩子、情人、亲友等),读者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熟悉角色而不至于混淆人物间的关系,这对缺乏耐心的读者而言是一个些许的挑战。就主题而言,小说旨在描摹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对于婚姻、对于子女、对于人生的诸多向往、选择与坚持,似乎有两个发展维度:横向铺开,不只局限在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剖析上,而涉及更多的中产阶级处境,在这一方面,小说有所描写,但对于主要角色而言都是点到而止,像国画里的梅花一般散落在文字之间,各自为阵,未能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失了广度;纵向挖掘,就母子关系这一命题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淡化其它主题产生的喧宾夺主的影响力,而本小说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从而失了深度。这是一部四平八稳的作品,用较为克制的笔触为读者集中呈现了当代日本年轻女性在结婚生子之后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尤其值得有相似身份与经历的年轻妈妈阅读,但是对于男性或许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读后感(十):迷失的鱼

  以前看过东野圭吾有部小说叫《沉睡的森林》,所以感觉《沉睡在森林里的鱼》是一个颇为奇怪的书名,难道说是有什么典故或者特殊意义吗?带着困惑去问百老师,什么也没度出来,只能说,这是作者角田光代的独创。那么,她是想通过这个书名传达怎样的一种理念呢?

  引言里介绍道“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99年发生于日本的真实案件“音羽杀人事件”。一名幼儿园学生的母亲杀害了儿子仅两岁大的同学,引起日本全国哗然。”我理所当然就把它归入到推理小说类。这种想法的植入,让我在读的时候总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道相继出场的女人里面谁会是那个疯狂杀人的女人,而哪个孩子又将是倒霉的夭折者。

  从一翻开书,类似电影里交叉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扑面而来。五个女人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名字、姿态、思想、家境相继登场。她们出来的太快,一时间眼花缭乱,只模糊记住几个人名,但她们谁是谁?都是些干嘛的完全没有概念,对她们之间即将产生的交集更是充满未知的悬念。能准确捕捉到的只有一点,就是她们相同的身份----家庭妇女。

  角田光代的小说之前也读过好几部。如果说有的小说读起来像看剧情电影,带有虚构与无巧不成书的戏剧性,那么她的小说就像是纪录片,黑白地、没有任何浮夸地真实反映不同人生多种角度与层面的纪录片。在这部片子里的五个女人,本来是八竿子到不到一块儿的社会关系,却因为孩子上幼儿园的原因意外交集。初聚时美好而真诚,只因为都缺乏朋友,没有交流对象,更觉得各种性格表现都透着新奇和有趣。相处的久了,不同家庭环境与社会背景衍生出的不同文化层次与修养让彼此间充满各种欲望与猜忌。最终因着孩子入学前遭遇的各种问题而将矛盾炽热化,导致早已形同虚设的所谓“亲密妈妈友”关系分散。没有患难过的友谊只能是阶段性人生的一个小交集。它带有很浓郁的功利性,伪善性和自慰性。大家在“友谊”的光环下相互试探能够从中获取的最大利用价值,一旦无所用,这段友谊就乏味可陈,如同鸡肋。如果稍有风吹草动,这座“友谊”的茅草屋就即刻坍塌,各自带着各自的私心作鸟散纷飞状。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近的出身和家境更容易让人之间的交流顺畅。在恋爱关系中,有时反差很大的两个人会彼此深深吸引,那是因为都在对方身上看到别样人生,待时间长了才会体会到三观的形成与从小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因而容易出现分歧。朋友间这种落差不会有太大,有时还会成为死党,但是那需要时间的考验。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朋友关系牵连上社会关系,那他们注定只会是一段人生中彼此的过客。

  孤独的女人令人恐惧。角田光代从这一视角的细腻描写,也许会让每一个女性在读的时候从某个女人身上看到如同照镜般的熟悉感。她们会在无聊却无法逃避的时光里把孩子奉为全部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成功的标志和安慰;她们会把食物当成发泄情绪的渠道,却又不得不在胖瘦间沮丧失落;她们无法真诚地信任别人,只因为自己总是先入为主地把自己的小心眼强加给别人,然后臆想自己会因此受到的伤害;她们身为家庭妇女,无法与丈夫分享外面的世界,却又无力把丈夫拉进自己的小天地;她们内心彷徨而孤苦伶仃,总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对方或者是情人,或者是比自己强的同性,或者是自己倾慕的人。。。。。。世界没有逼迫她们,唯有她们竭尽所能地自我摧残与迫害。

  最终,这也不是一部推理小说,我也糊里糊涂地分辨不出有没有某个女人结束了某个孩子的生命。也许那段没有标明名字的关于“她”的状态描写,直至在无意识中让一个孩子停止呼吸的描写,只是把现实的“音羽杀人事件”作为一段臆想插入进来,表现出妈妈们在各种自我摧残后把自己逼入绝境产生的幻觉。

  小说结尾又像开头那样让五个女人尘归尘,土归土地回到自己的生活一角。曾经交集的她们就像是一群迷失了方向的鱼,也是忘了自己的本份而迷失灵魂的鱼。一旦醒来,该归位的还是要归位。鱼,终究应是自由游荡在是水里的鱼,而不是在森林里梦游的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