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控制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理控制术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控制术的读后感10篇

  《心理控制术》是一本由[美]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一):what's psychology?

  I was asked that why do you want to study Psychology. If I was still the young kid as I used to be, I would say to know what others are thinking. Therefore, you could be the leader who can easily read other people's mind. However, now, I would say read myself. You are not the God how can you control other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do is to change yourself and it is way more difficult than you can imagine.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二):重拾可控感是积极、负责的基础

  重拾可控感是对自己人生积极、负责态度的基础

  【Ch2:唤醒你体内的自动成功机制】

  伺服机制大体可分为两类:1.靶子、目标或“答案”已知,其工作目标是接近它或得到它;2. 靶子、目标或“答案”未知,其工作目标是发现它或锁定它。人脑和神经系统两者兼有。

  一旦实现了某种正确或成功的响应,自动机制随后会复制这一成功响应,以便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经受考验。

  将成功的动作作为一种习惯不断重复。

  大脑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运用内心的搜索引擎

  【Ch3:想象力:自动成功机制的点火开关】

  你要在头脑里刻画出真正想击中的靶子,然后把其他事交给创造性成功机制去做。此后,你依然需要努力地工作,但此时你的努力用在带着你直奔目标上,而不是用于徒劳地想一些与实现目标相抵触的事情

  如果按照后者去做,其结果就是:你想努力做成某件事,但在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找到最好的自我

  【Ch7:你可以养成快乐习惯

  快乐存在于当前而不是将来: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形成的心理习惯

  不要再让事情摆布你

  你的看法能使不快乐的事雪上加霜

  # 能带来快乐的人生态度:那位企业家提出,他不快乐的感觉的真正来源,并不是因为损失了20万美元,而是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他失去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他选择消极屈服而不是积极应对。

  【Ch8:成功型性格的组成要素与获得】

  UCCESS

  1)方位感 Sense of direction

  # 从功能上看,人和自行车有些相像。自行车只有在向前骑行、有确定方向时才能保持平衡。同样,上帝已经为我们设计了目标追寻机制。我们天生就能克服艰难环境、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如果没有障碍需要跨越,没有目标需要追求,我们就无法在人生道路上真正找到满足和快乐。

  说人生没意思的人,其实是在说他们没有值得追求的个人目标。

  2)理解 Understanding

  理解取决于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完全接受这一假设时,你就能毫无负担地承认它们、从它们身上获益、无视它们存在,就可以离开错误继续前进,而不是深陷错误的泥潭。

  3)勇气 Courage

  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勇气。通过在一些小事上练习勇敢精神,我们能培养出勇敢应对更重要事件的力量能力

  4)宽容 Charity/Compassion

  宽以待人之所以是成功者的外在体现,还有一个原因:宽以待人意味着此人尊重现实。人都是重要的、显要的,你不能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长期把别人当动物机器看待,或者当成“过河卒”。

  善待任何人是宽容之举,因为这样做对个人来说并非总能立即起到互惠互利的效果。你不能把它看成交易,而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将这样做看成强化自我意象的一种手段,看成你对整个社会作出了贡献。

  5)尊重 Esteem

  自我怀疑是看不见的,它会逐渐吞噬你的自我意象,就像癌细胞侵蚀人体器官一样

  6)自信 Self-confidence

  7)自我接受 Self-acceptance

  你不能创造自我,无法改变自我,然而你却能够认识自我,并且通过获得真我的心像,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能量

  AQ的秘诀:

  1. 他们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时不将责任归咎于别人。

  2. 他们不自责;不会将出现的挫折看成自身无能的表现。

  3. 他们相信自己面临的问题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有限,而且可以应对。

  【Ch9:避免无意中激活你的自动失败机制】

  FAILURE

  1) F:沮丧、无助、徒劳 frustration

  我们可以学习容忍某种程度的沮丧情绪同时又不会为它而不安

  习惯性受挫通常意外着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现实,或者说明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不恰当,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实现目标与理想化目标

  将沮丧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用:这种方法对婴儿和部分小孩子行得通,但在你步入成年社会后就行不通了。而许多人长大后依然使用它。他们感到对生活的不满,表现出对人生的愤懑,其用意显然是希望:只要他们感觉足够糟糕,人们就会同情他们,就会赶紧“跑过来”把问题解决掉。

  2)A 好斗/错误导向 aggressiveness

  情绪“蒸汽”的安全阀——在实现某个重要目标过程中受阻时,你如同一台蒸汽机车,身上有膨胀的蒸汽无处排遣。

  a. 运动

  . 写到纸上

  c. 工作始终是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法,也是抚慰烦躁心灵的最佳镇静剂。

  3)I 不安全感 insecurity ***

  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是内心认为或者相信自己无能。如果你觉得自己达不到要求标准,就会感到不安全。有许多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并非因为我们身上的智慧和能力真的不足,而是因为运用了错误的衡量尺度,总是拿自身实际能力与想象中理想、完美或纯粹的“自我”比较。按照绝对标准看待自己,就会诱发不安全感。

  感到不安全感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更好,应该更成功,应该更幸福、能干、镇静。这些目标都很有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努力奋斗能得到的东西(起码从它们纯粹的意义上讲是这样),而不是看成“应该有的标准”。

  重新调整的魔力——你可以采用许多办法使自己摆脱不安全感的困扰,以便出现的任何机遇都能作为进步的阶梯。1)理智地分析形势、琢磨其他相关人、反思你自己。2)对自我意象进行确认和强化,包括角色扮演(精神影院恰当地进行)、赋予自动成功机制以新的研究任务,以便它能为你提供所需的想法和方案。3)马上调整视野,将眼光盯在新的适合的目标上。

  由于人具有目标追寻功能,因此,只有当个体朝着某个目标前进时,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能力绝对化,就不仅没有了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动力,而且会觉得很不安全,因为你必须捍卫自己的伪装和虚假。

  造成不安全感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手段。它是用伪装和虚假取代现实的手段,是向你自己、向别人证明你的优越感的手段。但这种手段总是弄巧成拙。如果你此时此刻无可挑剔高人一等,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奋斗、去拼搏、去尝试了。实际上,如果真让你努力地去尝试,那也许就证明你不比别人强。所以你根本不去试。于是,你尚未奋斗就已经先输了一着——你输掉了取胜的意志

  重新校准、重设目标。

  4)L 孤独 loneliness

  孤独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孤独时,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尤其是联系感情的纽带)被切断了。这种手段可以保护我们理想化的自我免受曝光、伤害羞辱

  一开始跳进凉水也许很冰,但如果你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暖和起来、自得其乐。可以培养一种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社交技能。

  社会交往:主动贡献者。

  不断接触让你恐惧的东西,你就能免受恐惧的伤害。

  羞怯和怯懦开始消失,他们在其他人面前或一人独处时会感到更自在。被人包容和接受的体验,使他们也能接受自己。

  5)U 犹疑 uncertainty

  6)R 怨恨 resentment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我们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公正。

  7)E 空虚 emptiness

  只有当你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有意义的目标上时,生活才会有意义。

  【Ch9:祛除情感伤疤,做次“情感整容”】

  培养更加自力更生的人生态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承担责任吧。

  “把自己的金星送给自己”。小时候,由于情感上尚不成熟,我们经常向家长老师要金星。绘制或描上一副画,我们就立即跑去送给妈妈看,妈妈对此赞不绝口还放在冰箱门上。

  作为大人,你必须摆脱这种一有成就便马上索取认可和赞赏的需求。你必须学会对自己的良好表现“孤芳自赏”,认可自己的成就。

  Refer to: AQ三则

  # 放松使你免于情感伤害

  你是否注意到:当你由于沮丧、恐惧、生气压抑而饱受紧张之苦时,你感到自己是多么容易受到伤害或冒犯?

  # 谁想成为牡蛎?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三):Notes

  什么是心理控制:你也许可以将心理控制看成见解、原则和实用方法的集合,这些见解、原则和实用方法使你能够做以下事:

  1)对自我意象的内容进行准确分类和分析

  2)辨认出植根于自我意象中的那些错误而存有局限的安排,有组织地改变它,使它能更好地为你的目的服务

  3)运用想象力重构、管理你的自我意象

  4)运用你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的想象,使它与伺服机制有效交流,从而让后者成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向着你设定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其中包括遇到障碍物时回到正确的轨道

  5)将你的伺服机制作为一种类似于巨大搜索引擎的东西加以有效利用,让它准确地为你提供为解决某些具体目标所需的思想信息或答案(为得到这些思想、信息或答案、它甚至能超越你自己存储的数据)

  从某种意义讲,心理控制是一个交流系统,能让你和自己有效地交流

  人总是根据自己想象中信以为真的样子(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来做事、感觉和实践,你无法长期回避或超越这以画面

  你不能剖析它、分析它、看清它里面有哪些与你不相符的内容,然后去改变它。你只能在不对历史进行“考古学”检查的情况下去修订它。但你却无法逃避。你总是依据想象中信以为真的样子(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来做事、来实践。这是一条基本思维定律。正是以这条定律为基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在头脑中清晰看到某个事物时,你身上的创造性“成功机制”就会接着做完余下的工作,其效果要比你仅凭有意识努力或意志力去做的效果好得多。

  与谎言相比,确信是事实危险敌人。——尼采 

  只有当你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有意义的目标上时,生活才会有意义。

  如果下决心缩减精神活动和社交活动,我们就能使自己显得愚蠢。我们会变得积习难改\倍感厌倦,从而放弃我们热切的希望。

  每个人的7个基本需求:爱、安全、创造性表达、认可、新经历自尊以及更多的人生追求(即需要高兴期盼地展望明天和未来,你可以将它看成是期望忙碌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四):你很可能只是你的傀儡

  这本书讲的东西对我来说其实都是陈词滥调了。

  不过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成功学读物。

  控制论是本书的一个基础。这方面知识还是去看看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比较好。

  主要是借这本书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描绘自己的自我意象。它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看法。

  具体来说,你的一切行动感受、举止甚至才能,都始终与这一自我意象相符。

  人总是依据自己想象中信以为真的样子来做事、感觉和实践。

  反弹效应:自我意象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便会无意识地只注意到与自我意象相符的现象。

  什么是心理控制?

  你可以通过强化一个新的自我意象从而改变自己

  所以,你想要成功,除了硬件条件(书中并未提及,窃以为成功学最大的弊病就是无限夸大人的潜能。所以,我们也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之外,就是你要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者,然后按照自我意象去行动。

  让自己从错误信念的催眠中苏醒过来

  人的意识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上的,所以其实说要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其实很难,这相当于是在否定自己。

  要想这样做,首先要意识到一点:你认为你自己是对的吗?你觉得你比别人成功吗?如果你觉得你是对的但同时你又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那么就说明你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了。

  运用理性思考的力量获得成功

  有一段时间我很讨厌读诗和散文一类的读物,特别是带着消极情绪的。这类文人的感性情绪可以浓厚到把任何事物都描绘得很动情。当人的消极情绪上来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悲天悯人的感觉,容易自我贬低、自我怜悯,容易演化成逃避的行为。然后便忘记了怎么去解决问题。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逃避去做什么,可能仅仅因为这件事物曾经带给我不好的感受,或者是因为我们幻想了N多关于做了这件事情的不良后果。

  丘吉尔说:我这辈子99%的担心和焦虑最终都没有发生。

  其实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要严厉质问自己:我到底害怕什么!?

  结果也不外乎是害怕自己失态、担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just do it!

  放松自己才能启动自动成功机制

  适当的压力是有助于你做好一件事情的。不然松松垮垮的,懒散拖延的,肯定是做不好事情的。

  但是,过于紧张也是做不好事情的。

  就比如说高考。有些平时成绩很好的人考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太过于紧张的时候,你满脑子的想法就是:这件事快要发生了/我要做好这件事/我要怎么才能做好。然后这些想法耗尽了的意识空间,让你的大脑根本无暇去处理这些事情。

  这就很可能导致一紧张大脑突然就变空白了。很可能你去面试的时候,面对面试官时突然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话了。

  什么叫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无旁骛,心思完全在这件事情之上,好像做到了忘了自己。

  书中给了五个建议

  1.一旦做出决定,就要集中精力支持它,有什么要反省的否定性想法等做完事情再说

  2.只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4.当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时候,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解决

  5.工作时要放松

  你可以养成快乐的习惯

  天又不会塌,人最终也不过一死,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路人甲对你的看法很重要吗?

  成功型性格的组成要素与获得

  要素:success

  ense of direction

  understanding

  courage

  charity/compassion

  esteem

  elf-configdence

  elf-acceptance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五):人生就是自己成全自己

  在本命年伊始遇到这本书,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看书的同时,忍不住跟随文章的内容,回顾自己不算长的人生经历:熬了一个

  星期的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手翻证书;小学五年级,

  演讲比赛的时候,由于感冒,一抽一抽地吸鼻涕,台下坐着全校师生,脸丢到

  爪哇国去了……

  大大小小的成功和失败,都像作者所说,已经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自我界定。当

  我用心准备考试的时候,我会有万分自信,脑海中浮现那次辛苦备考后通过的

  场景。而当我在公众面前发言的时候,就会特别悲催,吞吞吐吐,那次失败的

  演讲比赛老是变成一个小黑人,告诉我,我这方面弱爆了。久而久之,我的大

  脑必然接受到这个信号。然后像作者说的那样,“人们总是用行动拼命证明自

  己的缺点”。

  这是一本让人醍醐灌顶的书。

  失败,并不是你没用,只是暂时没有成功而已。千万不要在一次两次的失败之

  后,就向别人给你的定义妥协,这才是真正的失败。数学测验不及格,并不代

  表你就是个蠢蛋。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取得成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满是鲜花和掌声。可是

  ,成功不是零花钱,发个嗲就能到手;成功也不是阿拉伯神灯,只不过幻影一

  场。成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中有那么多成功的典范,诸如马云,诸如俞

  敏洪,这些如雷贯耳的人物,像一尊尊雕像,高高地矗立在成功的森林中。

  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那样的头脑和机遇,但我们却可以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从

  每一个“小成功”做起,通过哪怕一次一篇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来逐

  步认同自我,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在大脑中反复确认:我可以很细心。然后

  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成为一个严谨细心的人。

  偶尔一次这样的小成功并不困难,难的是一次次坚持。正所谓,成功只青睐于

  有准备的人。这样一个浅显通俗的道理,或许只有在你错失一次次机会的时候

  ,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小精灵到来时,只会帮助准备好皮革的鞋匠。这个温暖

  的小童话故事,都这么告诫我们。

  合上书,才体会到,人生就是自己成全自己。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六):你可以做到的,比你认为的更多

  你的自我意象是大是小?

  你是自卑还是自信?

  你能不能安抚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

  你是不是有自己难以接受的缺点或缺憾?

  如果给出了消极的答案,这本《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能给那你一些帮助。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甚至是同辈分里最小的孩子。虽然我已经二十X岁了,家里的每个人都仍然还认为我是弱小的,智力和能力和各个当面都是比较差的,给我塑造的自我意象,和一直以来我的自我认同,都是我写的《香莉》,扮演的角色,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爱哭,不能触碰的,小女孩。

  我遇见的所有压力,所有困难,所有不愉快,甚至生理上心理上的所有痛苦,在家里人看来,都是小孩子级别的,都是好笑的。

  化解痛苦的前提是接纳,我怎么可能在接近三十岁的高龄里接受自己仍然是个七岁小孩,怎么可能接受因为我低龄的自我意象造成的格格不入痛苦,着实是可笑的。反倒是不断影响我现在的生活。

  但是也好,现在我有时间精力去面对我生活中家庭中的问题。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刚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个台湾的新闻主播写的,关于通过灵修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疗愈。刚看完的时候,吐槽哪来的主人公说的老人,完全不切实际,转念一想,这是作者的自我意象。

  也可以说,她给自己塑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全知的老人,每当遇见问题,她都会暂时先把问题放一边,被自己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躲起来,站在一个老人的角度,跟自己交谈,引导自己走出思维的牛角尖,走出情绪风暴。

  如果给自己塑造的自我意象就是一个老人,那么就不需要依赖别人了。

  看家庭调解节目的时候,看着台上的心理咨询师,主持人,性格分析师,还有律师,一起大骂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情绪而表现出的愚蠢,用法律和责任给家庭下定义。我也会感慨,要是能有这么一个大家长就好了,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错道歉,都有机会拥抱和好,都能互相表达爱意,都能在在众多权威的见证者面前,许下不能毁坏的诺言,从此改变自己真真切切地为着更好的生活努力。

  不得不说,我曾经寄希望于以后的家庭。现在,打算给自己塑造一个老人的意象,相信自己具有包容所有人的力量。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七):整形医生写的心理励志书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

  (1)作者是个博士。

  现在心理学成功学的书,做能让人信服的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可是博士哦。 这个作者也是一个博士,不过却是---整形博士,很奇怪的作者吧。

  原作者在给客户进行整形后,发现客户的心理也有了变化,原来不自信的人,都开始变得自信了。原作者就发现了这一个现象,写了这本书,告诉人们怎么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人生。 

  说出来也不难理解,因为去整形的都是不自信的,整完当然就会变得自信了。这个我深有体会,我一直觉得自己长大不够帅,小时候就想着自己要是变帅就好了。 不过现在需要帅的年纪已经过了,所以就只能留下遗憾了。

  这本书读起来和一般励志的书很像,但是视角不一样。 成功学需要喊“我能成功那么我就能成功”;心理控制术的观点是你只是喊口号没有用的,你要从内心来审视自己,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看起来视角不同,可这本书还是成功学的书啊!里面说的方法,随便找心理学看看,比如行为心理学或者认知心理学的书,都是一个道理,只是作者作为一个在人脸上拿刀子的医生,能够做到心理学家才能做得事情,也算是很有跨界气质了。

  自己留意了一下规律,励志书或者成功学的书的流行,可能也和这种书的写作方法有关。 首先,作者有了某种成功的个人经历,于是根据这种经历悟出了改变自己的方法,于是找到其他人的经历作为例子,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成功学的书就出现了。

  心理学研究却相反,先是假定一个现象,然后开始做实验,一再验证这种结果,然后在对这种结果进行分析。为了说明这个理论是对的,不能靠找名人轶事来验证,只能通过理论研究来验证。 这个过程其实大众不是很关心,所以心理学大家都不喜欢看,而喜欢看成功学。

  (2)这不是原作者的书

  看书的作者是麦克斯威尔,但是如果仔细读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这本应该是写于1960年的书,里面一些内容会提到1960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和事物。 在仔细研究书的序言,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写序言的这个家伙改写的书。 当然人家也在书的序言里面说过了嘛。

  这个写序言的是心理控制术基金会的CEO,有点明白了,这是一本培训书。 你以为看的是那位整形博士写的书,其实是整形博士他家基金会的内部出版物。

  平心而论,这本书在成功学的书里面,还算是中规中矩能看的下去的,一些观点也很正确,因为其实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确认的事情。

  作为平时的读物看看,人生低谷时看看可以,如果当成改变自己人生的指导也不是不可以。我只是建议成功学的书一本足矣,真想了解自己改变自己,不如把看成功学书的时间花在读心理学的书上面,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更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样岂不是更好?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八):反复读了很多遍,即使写完了书评仍然会继续重读的好书

  需要做的:

  1. 开始制作一个剪贴本,收集古往今来既展示出优秀品性和性格,又在人生中取得你所渴望的成就者的简介。为每种品性和每种志向的类目选一个不同的代表性人物,通过收集和阅读他们的传记,相关文章,发表的演说,搞清真正塑造他们人生的力量,思想和影响是什么。可以用这些原料来建立更坚强,更以目标为导向的,实现人生志向所需的自我意象。

  2. 选一个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可以是让自己更健康,身材更好,更自信,更善于雄辩,不会成天忧心忡忡,高效而快乐。每天花一二十分钟构成“心像”,闭上眼睛,不关心外界,只有当这一画面继续向前发展时,才睁开眼睛。

  3. 为自己腾出三十分钟不会被打扰的时间,看着自己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去行动和感知。先对打算在“精神影院”中构建,实验,形成和观看的“精神电影”进行简要勾勒和描述,然后在脑海中一遍遍播放,编辑,再次播放自己的电影。

  4. 放松自己:在记忆里搜索过去让自己觉得轻松而愉悦的场面,再想想当时画面中有哪些细节。听到了哪些声音,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每天练习能让自己越来越擅长于自我放松,而这一点又能被你在将来的练习过程中记住。

  要相信自己

  如果你的自我意象很稳定,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对待,你肯定能成功。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要相信自己,大智大慧,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不会造出“低等产品”。人活在这个世上,主要目的和原因,是为了给上帝增光,充分表现自己。

  不要拿自己去与“他们的”标准比。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赶不上他们的标准。同样,“他们”也不会拿你的标准去追求--他们也不该那样。如果用心理控制技巧与你的自我意象交流,你的目标就不应该是觉得比别人高上一等,也不应该老是觉得比别人逊色一筹,而应该是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就。

  怎么对待错误和错误的信念

  我们的过失,错误,挫折,甚至是耻辱,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他们必须作为通往终点的手段,而而不能作为重点本身。一旦完成本职任务,就应该忘掉它们。不要过度地关注自己,要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外界物体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种分支,让我产生好感的个人等等。

  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要想根除促进情感和行为产生的信念,就要问自己根除它的原因。

  1. 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

  2. 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

  3. 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

  4. 如果并没有说的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得,感受得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如果是错误的信念,不妨试着激起自己的某种愤慨甚至怒火,这可以作为一剂释放的良药,让你摆脱错误的想法。然后不妨改变目标图像,以便同样容易地产生美好情绪,不停为自己描绘某个想要的最终结果,并对其深思熟虑。

  怎么给自己的自动机制输入信息

  要密切关注手头的任务,关注你在做什么,周围在发生什么,以便这些输入的传感信息能让你的自动机制始终对当前环境了如指掌。

  给创新机器以自由:

  1. 将担忧用于下注之前,而不是要轮子开始转动之后。之所以引发许多紧张和焦虑情绪,都是由于我们在精神上总想逃离或者逃避某件已经决定要做的事。如果你决定把事情进行到底,又何必在精神上老是希望躲开或者逃避呢?

  2. 只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只有当你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环境上,为它提供与眼下正在发生的事相关的信息时,创新机制才能恰当地,成功地作出反应,适当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3. 工作时要适当放松。

  养成快乐的习惯:

  养成对威胁和问题积极反应,主动反应的习惯;养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始终保持以目标为导向的习惯。如果回想过去和考虑当前时,将注意力转到那些称心如意的事情上。

  成功型性格的组成要素与获得:

  1. 方向感和勇气:

  要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再为未来设定一个方案。你应该每天都有勇气去冒犯错误的风险,冒可能失败,可能遭受羞辱的风险。在你的一生中,向错误的方向迈出一步,也要比在原地坐等好。一旦开始行动,着手向前,你便可以在前进途中纠正错误的路线。

  2. 理解:

  取决于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多数时候,别人作出的反应或采取的立场,其目的并不在于让我们难受,而是由于对统一局面的理解和我们不一样。要承认自身的错误和过失,但不要为了错误而哀叹。要纠正错误,然后继续前进。

  3. 宽容和尊重:

  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和对他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对他人产生不满的时候,想想是不是对自己也是一样。真正的自尊起源于对自己的欣赏。

  4. 自信:

  要培养记住昔日成功,忘掉失败的好习惯。

  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最佳途径,就是永远不要有意识地努力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不要纯粹为了得到人为的效果而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也永远不要细心地琢磨别人对你怎么想,别人怎么给你下结论。享受自己的状态就好。

  清空机制的办法:

  进入平静安宁的中心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依靠自己在想象中建一间小小的心灵之屋。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摆设,窗外景色去装修它。想象的时候要全身心地投入。这也可以作为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的中转站。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九):失控的时候可以看看

  kindle 做的一些笔记:

  要想真正活着,也就是说,要想追求到令你满意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切合实际的自我意象伴你一生。你应该发现“自我”能为你接受。你必须有一种健康的自尊,必须有一个你能信得过、靠得住的自我,一个你不为之羞愧、能通过它自由展现自己而不必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的自我。你必须了解自己,既了解自己的强项也了解弱点所在,而且要诚实、坦然地面对自身优长和缺陷。自我意象应该是对“真我”的合理近似,既不能凌驾让也不能避而不及。 当这种自我意象完好无损、安然无恙时,你就会感觉良好;当它受到威胁时,你会觉得焦躁和不安。如果它很适当,可以让你全心全意为之自豪,你就会感到自信。此时,你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自我、展示自我,能够发挥自己的“最佳功能”。如果这种自我意象成为遭人羞辱的目标,你就会努力隐藏而不是展示它。创造性地展示自身行为的努力会受到阻碍,你变得充满敌意、极难相处。

  ==========

  求生本能

  ==========

  你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中并非孤立无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求生本能”,这种本能永远都在努力为我们追求健康、幸福以及个体为享受美好人生应该具有的一切。这种求生本能通过我所称的“创造机制”为你效力,一旦正确运用,这种机制就会成为嵌入每个人内心的“自动成功机制”。

  ==========

  边缘记忆

  ==========

  “边缘记忆”里。我认为,这种记忆与自我意象“印记”只是略有不同。主要有三种因素控制它:权威来源、严厉程度和反复性。

  ==========

  罗索 自我成功动机

  ==========

  唤醒你体内的自动成功机制 如果一个人满怀信心地朝着心中的梦想前进,并致力于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他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与成功不期而遇。 ——亨利?戴维?梭罗

  ==========

  心理控制术

  ==========

  到底什么是心理控制 你也许可以将心理控制看成见解、原则和实用方法的集合,这些见解、原则和实用方法使你能够做以下事:

  1.对自我意象的内容进行准确分类和分析。

  2.辨认出植根于自我意象中的那些错误而存有局限的安排,有组织地改变它,使它能更好地为你的目的服务。

  3.运用想象力重构、管理你的自我意象。

  4.运用你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的想象,使它与伺服机制有效交流,从而让后者成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向着你设定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其中包括遇到障碍物时回到正确轨道。

  5.将你的伺服机制作为一种类似于巨大搜索引擎的东西加以有效利用,让它准确地为你提供为解决某些具体目标所需的思想、信息或答案(为得到这些思想、信息或答案,它甚至能超越你自己存储的数据)。 从某种意义讲,心理控制是一个交流系统,能让你和自己有效地交流。

  ==========

  改变自我印象

  ==========

  创造一幅你自己的新“意象” 不幸、失败型的性格并不能依靠纯粹的意志力或固执的决心去形成新的自我意象,而必须有某种根据、理由、原因,去证明过去的自我意象是错误的,证明你需要一幅新的自我意象。你无法仅凭想象便得到新的自我意象,除非你觉得它以事实为基础。经验表明,当人们改变自我意象时,会有一种感觉: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能“看到”或意识到与自己有关的事实

  ==========

  修炼自我控制方法

  ==========

  心理控制训练 牢记你的成功机制运转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你不必非得成为计算机天才或神经物理学家才能去操纵自己的伺服机制,就像不必为了开汽车而学习设计汽车,或者为了将屋里的灯打开而努力成为电气工程师一样。然而,你必须对以下原则耳熟能详,因为记住了它们,它们就会为你理解后面的内容带来“新的亮光”:

  1.目标 内置成功机制必须有一个目标或“靶子”。你应该认为这个目标或靶子通过某种实际的或可能的形式“眼下已然存在”。成功机制运作的模式有两个方面:

  (1)引导你前往某个已然存在的目标;

  (2)“发现”某个已经实际存在但不存在于表象中的目标。

  2.信任 自动机制遵循远程逻辑,也就是说,它必须作用于或必须面向“最终结果”即目标。不要因为手段和方式不甚分明而垂头丧气。当你提供目标之后.成功机制就有了提供手段和方式的功能。只要根据最终结果来思考,手段和方式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3.放松 不要怕犯错或一时的失利。一切伺服机制都是通过负反馈,或通过前进、犯错、立即回到正确轨道这一程序来实现目标的。路线自动纠正是心理控制的诸多好处之一。

  4.学习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通过“试错法”实现的,即从精神上一个接一个地纠正目标错误,直到你完成了某个“成功”的动作、移动或表现。之后,进一步学习和更大的成功得以实现,其方式是忘掉过去的错误、记住成功的响应以便将来“模仿”。

  5.实践 你必须学会信任你的创新机制有用武之地.而不是通过过于关注它起不起作用、过于担心它会不会失效,或者通过过度有意识地努力来强迫它发挥作用,从而“阻止它发挥正常功能”。你应该“让”它去工作,而不是“使”它工作。这种信任必不可少,因为你的创新机制在意识水平以下运转,你无法“知道”意识表面的下面在发生什么。此外,这种机制的实质是根据当前需要自主运行。所以,你不能提前得到保证。当你行动起来时,当你通过行动为它提出某个需求时,它便开始运转。你不必等到有确切证据之后再行动。你在行动之前就要相信它已经存在,相信它必会成功。爱默生说:“行动起来,你就有了力量。”

  ==========

  思维定律

  ==========

  人总是依据自己想象中信以为真的样子(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来做事、感觉和实践。 你无法长期回避或超越这一画面。 你不能剖析它、分析它、看清它里面有哪些与你不相容的内容,然后去改变它。你只能在不对历史进行“考古学”检查的情况下去修订它。但你却无法逃避。你总是依据想象中信以为真的样子(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来做事、来实践。这是一条基本思维定律。正是以这条定律为基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

  大脑无法分辨想象中的事实和真正

  ==========

  你的神经系统并不能辨别出想象的经历和“真实”经历之间有何区别,而只能对你“认为”或“想象”为真实的事物作出适度反应。

  ==========

  角色扮演

  ==========

  无论何种场面,你都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方法是想象你自己和客户面对面交流,他提出反对意见或提出问题,而你则给予适当的回应。

  ==========

  确信事实比谎言更恐怖

  ==========

  与谎言相比,确信是事实更危险的敌人。 ——弗雷德里奇?威康?尼采

  ==========

  你的真相

  ==========

  只有这几句话才是你的真理: 你并不低人一等; 你也不高人一等; 你不过就是“你”。 “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应与任何其他人形成竞争,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样、和你处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线。你是一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其他人,也永远不会“像”任何其他人。你不应该去和任何其他人相像,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像你。 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并通过某种方面给此人打上一个写有“这个人”的标签。他把每个人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把每一片雪花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样。

  ==========

  听从理智的声音

  ==========

  一个人应该着重记住自己在理智状态下信奉什么,永不允许相反的不理智信念顺利通过却不受到任何挑战,或者听凭这些不理智信念支配他(无论这样的信念是什么)。其实,这表示当他经不住诱惑而变得幼稚时,必须努力说服自己理性起来。不过,即便这种理性非常强烈,却只会非常短暂地存在。

  ==========

  痛苦和成就

  ==========

  有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可用于改变信念和观念。世上存在标准信念,几乎每个人都强烈地怀有它。这两个杠杆是:

  1.某种感觉或信念,即“我能做好分内之事,我在举起杠杆的另一头,我在独立发挥一定作用”;

  2.一种信念,即不应该让身上的“某种东西”遭受侮辱。 有意思的是,神经语言设计(NLP)(以格林德勒和班德勒两位博士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托尼?罗宾斯又将其推广)为这两个产品提供了一个工具箱:痛苦和成就。 我认为,痛苦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即你不应该受到极大侮辱)是激励人们的激发器,它们最迅速、最轻易、最果断地激励人们采取行动,这并非偶然。懂得这一点,你就能运用它们激励自己采取建设性的行动。

  ==========

  更正错误信念

  ==========

  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要想根除促成情感和行为产生的信念,就要问自己根除它的原因。是否有某种任务你本希望去完成,某种渠道你希望借以自我表达,却总因为觉得“我做不到”而止步不前?为什么不扪心自问“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 然后问自己,“这一信念是建立在确切的事实上,还是基于某个假设,或者说以一个错误的结论为基础呢?” 接着,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

  2.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

  3.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

  4.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得、感受得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

  四种精神危险

  ==========

  阿兰?夏皮罗博士在他的著作《高尔夫的精神危险:战胜它们,结束自毁式回合》中列举了6条精神危险,其中前4条与我们的话题直接相关,其寓意远远超出了高尔夫比赛本身。以下是他的描述,但我做了简化:

  危险1:对恐惧的恐惧。陷入这一危险困扰的高尔夫球员在开始一个回合之前,会体验到预期的焦虑,击第一杆时会战战兢兢,而在关键时刻又会“卡壳”。

  危险2:失态。体验这种感觉的高尔夫球员会把球杆扔到地上、扔进某个水障或者将其缠到树上。

  危险3:大喜大悲。这些高尔夫

  ==========

  心理控制术 ((美)麦克斯威尔·马尔茨)

  - 我的笔记 位置1637 | 已添加至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5:36:00

  运用理性思维

  ==========

  运用理性思维简要一览 1.检验和分析导入的信息、接受那些真实信息并排斥不真实信息,这是合理的有意识思维的工作。 2.形成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这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 3.搞清你想要什么、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于这些目标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上,这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 4.密切关注手头的任务、关注你在做什么以及周围在发生什么,以便这些输入的传感信息能让你的自动机制始终对当前环境了如指掌,并使它能够自发地作出反应。这些也是有意识思维的工作。

  ==========

  不要用意志力解决问题

  ==========

  我们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自动创造机制,企图通过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去完成一切任务、解决一切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本来是有意识思维的任务,但从本质讲,有意识思维自己从来就没有具备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你的压力便会与日俱增;学会将“问题”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办,然后当“撒手掌柜”,你的压力就得到了缓解。

  ==========

  停止拘谨,放手表现

  ==========

  不要阻滞创新机制 有意识努力会妨碍和阻滞自动创新机制。有些人之所以在社交场合难为情、笨手笨脚,只是因为他们太有意识地在乎做事合理、正确,太担心做得不好,太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虽然很累,但他们对自己的每个动作都有清醒认识。每个动作都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表达的每个字都在出口前对效果进行了反复掂量。我们说此类人很拘谨,一点不错。但是,如果说“此人”并非拘谨,而是“拘禁”了创新机制,也许准确率还会提高。如果这种人能够放手、停止尝试、不要太在乎、对行为后果不过多考虑,他们就能有创造性地、自发地做事,就能做到“我就是我”。

  ==========

  “马尔茨博士,其实世上几乎没有天生的正确决定或错误决定。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作出决定,然后想办法使它变得正确。这便是领导才能的全部要义所在。”世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麦卡恩?埃里克森公司主席尼娜?迪西萨曾经被《财富》杂志(在2000年)提名为美国商界杰出女性50强之一。她说:“你随时可以纠正一个不合理的决定,但是,如果光想不做,你永远也不能让时光倒流。”

  ==========

  uccess 定义

  ==========

  成功性格的画面易懂好记,它包含在“成功”(success)这个单词的各个字母中。成功型性格由以下要素组成: S(方位感,Sense of direction) E(尊重,Esteem) U(理解,Understanding) S(自信,Self-confidence) C(勇气,Courage) S(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 C(宽容/同情,Charity/compassion)

  ==========

  failure 定义

  ==========

  消极反馈信号(或者我所称的“失败机制”)与组成“失败”(Failure)这个词的各个字母联系起来,就容易记住这些信号。对这些字母进行分解后如下: F(沮丧、无助、徒劳,Frustration) U(犹疑,Uncertainty) A(好斗/错误导向,Aggressiveness) R(怨恨,Resentment) I(不安全感,Insecurity) E(空虚,Emptiness) L(孤独,Loneliness)

  ==========

  自动失败机制

  ==========

  自动失败机制为失败寻找替罪羊或借口时,往往会拿出社会、制度、生活、机会、运气、老板、配偶甚至顾客当幌子!被自动失败机制牢牢支配的人,总是对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心存反感,因为这证明生活亏待了他们,证明他们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怨

  ==========

  怨恨和自怜

  ==========

  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还会带来一种认为自己无能、卑微的自我意象。有了它,你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可怜虫、一个牺牲品,而这种人注定不会幸福。 怨恨真正的罪魁祸首。请记住:你的怨恨不是别的人、别的事或别的环境引起的,造成它的原因是你自己的情绪反映、你自己的反应。

  ==========

  真正的原谅

  ==========

  你不仅要忘掉对方的错,也要忘掉自己的原谅。如果你记得并时常想起自己的原谅行为,它就会再次感染你努力想麻木的伤口。如果你对自己的原谅过于自豪,或者老是想起它,你就很可能觉得别人因为得到你的原谅而欠你什么。你原谅他的一笔“债”,但在这样做的同时,又导致他欠下另一笔“债”

  ==========

  具有真正疗效的原谅会将对方的“劣迹”切除、根除或剔除,就像它从来没有发生一样。只有这种原谅才有手术刀的效果。

  ==========

  只要愿意.你就能做到原谅 想让原谅具有治疗效果并不难,唯一困难的就是你一定要有放弃或解除谴责感而毫无保留的愿望(即将债务一笔勾销的愿望)。 我们发现原谅难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喜欢谴责的感觉。我们从护理自己的伤口中,会得到一种反常的、病态的快乐。只要谴责别人,我们就觉得比别人优越。谁都承认,人在同情自己的时候也有一种病态的满足感。

  ==========

  原谅的缘由至关重要 从具有治疗效果的原谅中,我们勾销了别人所“欠”的债,倒不是因为我们决定大方起来、施人以恩惠或者从道德上讲是个超人。我们取消债务、给它贴上“无效”的标签,倒不是因为我们让别人为错误付出了足够“代价”,而是由于我们开始认识到这笔债本身就不合法。只有当我们能够发现(并从情感上接受)自己现在和过去都没有什么可以原谅的时候,这种谅解才有治疗效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谴责或憎恨别人。

  ==========

  当我们由于别人有错而恨他们时,当我们谴责他们时,当我们把人的类型与行为的类型混为一谈、因为别人犯错而将其归入某一类人时,或者当我们从精神上认为别人必须“还”我们一笔债、然后我们才能恢复友善面孔以及从感情上接受他们时,我们就在犯错误。 你是否应该这样做、是否必须这样做、是否可以这样做,这些问题都超过了本书的研究范围,也超越了我的研究领域。作为一名医生,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真正原谅了别人的错,就会幸福得多、健康得多,就会得到更多的内心安宁。不过,我还要指出,具有疗效的原谅真正就是如此,而也只有这种宽容才能真正起作用。

  ==========

  行为和人

  ==========

  心理控制术 ((美)麦克斯威尔·马尔茨)

  - 我的标注 位置3231-3238 | 已添加至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13:26:16

  我们所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把行为与自我混为一谈,错误地得出结论:由于我们做了某件事,这件事便成了我们的特点,使我们成了某种特定类型i的人。如果能懂得所犯的错误只涉及我们做的某件事,那么也许可以理清心中的思绪:它们只是指行为,应该是现实的举动。我们应该用动词表示行为,而不是用名词,因为名词表示描述错误的一种状态。 比如说,说“我失败了”(用动词形式),但同时又承认错误,就有助于你将来获得成功。 但是,如果说“我是个失败者”(名词形式)就没有描述你所做的事,而表示你认为犯下的错误造就了你这个失败者。这样的想法不仅无助于你长进,而且往往会让错误在你脑海里铭刻,使你永远无法摆脱。在医学中的心理试验中,这一点已经被再三证明。

  ==========

  镇静

  ==========

  镇静剂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们能极大地减少和消除我们自己对外界刺激源干扰的反应。但是,镇静剂不能改变环境。恼人的刺激源仍然存在,我们从理智上依然能够辨认出这些刺激源,但从情绪上可以不对它们作出反应。 在第七章讨论快乐的话题时,我们说,我们的情感不依赖于外界,而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反应和响应。镇静剂为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实际上,它们能减少或缓解我们对负反馈的过度反应。

  ==========

  要想在危急关头表现正常甚至超常,我们需要:

  (1)学会某些在没有过多能动性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的技能;我们需要进行无压力训练。

  (2)应该学着以一种积极进攻态度而不是消极防御态度应对危机,学会回应环境中的挑战和难题,在头脑中始终怀有积极的目标。

  (3)应当学会按照真正可能的发展趋势来评估所谓的“危难”局面,以避免小题大做或者在生死攸关时却满不在乎。

  ==========

  人大脑记忆

  ==========

  人脑怎样记录成功与失败 我写《心理控制术》首版之后的几十年以来,人们对大脑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不过,下面这种解释作为这些研究的缩影,在我们认识“胜利的感觉”(或“失败的感觉”)源于何处这个问题时仍然大有裨益:人的大脑皮层由无数神经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都有无数个轴突(触角或延长线),这些轴突又在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神经键(即电子连接)。当我们思考、记忆或想象时,这些神经细胞便放出一股可以被测量到的电流。当我们学习或体验某种情感时,神经细胞图式便在脑组织中建立起一个“链条”(或者说将神经细胞图式“文身”下来)。这列细胞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像留声机上的纹路那样的“凹槽”(尽管这两种东西的

  ==========

  记忆痕

  ==========

  并非毫不相关),而是一种“电路”,其排列方式和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电子连接有点像CD机上记录的磁性图。因此,同一种神经细胞也可能是相互独立并错落分明的神经细胞图式中的一部分,这使得人脑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几乎不可限量。 这些图式(或叫记忆痕)在脑组织中贮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无论何时,当我们记起过去的某种经历时,这些图式便会复活或“重播”。 简言之,在人脑中有一种“文身”或记忆痕行为模式,记忆着你过去完成过的每个成功行为。如果你思想通过某种方式产生火花,使这种行为模式突然复活(或者对其重播),它就会自动执行,此时你要做的就是“挥杆”和“让演讲自然发展”。 使过去的成功行为模式复活时,你也可以使与其相伴的“胜利的感觉”复活。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你找回了这种“成功的感觉”,也就可以激活与其相伴的所有成功行为。可以将这一现象看成一种循环过程:感觉引起行为,行为引起感觉或想象中的行为,特别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想象行为引起感觉,感觉再引起行为。好在你无论在这一循环圈中的哪一处激起火花(即“起电”)都无关紧要。

  ==========

  要求

  ==========

  《如何快乐度过一年365天》中指出,每个人都有6个基本需求: 1.对爱的需求; 2.对安全的需求; 3.对创造性表达的需求; 4.对认可的需求; 5.对新经历的需求; 6.对自尊的需求。 就这6个基本需求而言,我还要再加上1个,就是对更多人生的需求,即需要高兴而企盼地展望明天和未来。

  ==========

  《心理控制术》读后感(十):如何控制情绪!不惧踢猫效应,创造正能量生活。

  您好!我是养生方面的专家,我觉得情绪和养生其实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养生必先养心,我们所说的养心就是指情绪管理,不知道您听说过踢猫效应没,如果没有我建议您百度一下!情绪管理其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女性的影响特别严重。一个能自如的管控好情绪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国外已经有很多情绪管控书籍,我推荐一本“情感控制完美指南”http://cn.weelucky.com/eBookStore/myemcn/给您,因为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实践书,您可以按她说的去做。最重要的是这个卖店提供60天无条件退货服务,如果您真的不喜欢这本书,也不用埋怨我,因为60天您肯定已经看完了对不对,还可以退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