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畏》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畏》读后感10篇

  《无畏》是一本由吴伯凡 / 梁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畏》读后感(一):无畏的智慧拥抱欢喜的人生

  本书延续了《冬吴相对论》一贯的风格——梁冬幽默不失分寸搭配老吴讲理却并不乏味,庆幸它没有像市面上流行的很多励志哲学类书籍一样喜欢用“颠覆、推翻、打破”这样的字眼来展现与众不同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毕竟打鸡血一样的东西来得快去的也快。它传达了一种也许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沉淀下来就能看透看懂的常识,讲的是我们其实本心明白但又没勇气不能勇敢去做的事,我想这就是我们用无畏的智慧才能去拥抱真正欢喜的人生,内心坚守以不变应万变。

  虽然经常会做一些名头不同但都叫做“规划”的东西,但其实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所谓的规划是不是真的合理。毕竟工作中,老板基本都是结果导向的,利润表上的数字有时候比什么都好看,大多的时候工作是需要短期内有回报需要拍脑门定任务的而不会太多考虑长期效果。可是算小数和算大数的结果是有很大不同的,虽然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行为都会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但是不能立即看到结果就不安心的状态,让我们等不了也耐不住性子等,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格局越来越小。

  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所学的和工作上需要的完全脱轨,所以特别迫切的学习一切知识,学语言学财会学人力,想一出是一出的,跟个没头苍蝇一样什么道听途说的都听都行都学,工作也总是没心情做心里总觉得那时候的工作就是个跳板不是久呆之地,上班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学别的“有用”的东西,到最后仍是在烦恼在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惶恐之中没有出路,而自己还觉得自己过的特别苦特别累。

  就像书中说的也许那个时候的自己是被一种看不见的模式左右了。这种模式让我觉得不多学点东西不行,不快速成功不行,如果做不到就总是苛责自己还不够努力还没有尽全力,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模式是不是本身就是错的,所以做的事情才都是错的。总是在坚持,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行为方式,是有时候突然停下来,甚至朝相反的方向看,这是就会发现一种别有洞天的解决方案。

  可是这些道理其实静下心来我们都懂,为什么还是去绕着一条道走到黑,也许是受了“沉默的螺旋”的影响,更多的是我们不够勇敢不敢接受平庸不敢做被世俗所不容的人。所以只能忽视自己本心的感受,而被迫去接受一个统一的不容争辩的标准去衡量、规范那些丰富多彩的体验,做一个空心化的人。

  多希望有一天,自己不用斗争不用挣扎甚至不用太大的勇气就能像书开头说的那样,可以用无畏的智慧去拥抱欢喜的人生,仿佛它本来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一样。

  《无畏》读后感(二):有无畏的智慧,有欢喜的人生

  读《无畏》更像看一场有内涵的脱口秀,让读者在历史的文卷中、当代的实例展示中,幽默地感悟智慧——内心坚守,拥抱变化。

  变化是唯一不会改变的,人的一生有很多账户,除去现实的银行账户、书中的情感账户,还有很多很多,像任何容器一样,账户是可存可取的,任何的一种存取方式都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社交圈子,而变化着账户余额也会渐渐影响相关人对账户主人对认知,在特定的环境下,少不代表坏事,多也不一定是好事,只有适应变化才是维持最佳额度的方法。

  相对论告诉我们,世界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的定义都是相对的,要有参照物,很多年前有人告诉我幸福就是看到别人没有自己幸福,就像今天书中写的贫困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富有,如何突破具象化的富有和贫困,将情感和感悟的无形财富引入到无需衡量的自我内心认知中,才是智慧的幸福来源。

  不管是委屈求全也好、还是为服务体现包容态度也好,谦卑的精神、被需要的认可,满足别人去委身做一些事情不代表是丢人的,更不会是没有价值的,在初级销售人员中流传着一句话:究竟要以后有多成功,才能挽回在客户面前丢失的自尊。等到他们成为公司的决策层时,他们反过来却要感激那些不堪的岁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不同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什么样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

  《无畏》读后感(三):[转]五年——写给《冬吴相对论》的每一位听众

  2013年底,《冬吴相对论》开播五年。

  五年前,这个世界什么样?

  在节目里我们常说,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低估五年的变化。

  的确,五年前最IN的流行语是“宅男”,而现在的是“土豪”。五年,足以改变世界,改写人生。

  五年前的你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正为什么而欢乐、烦恼、专注、憧憬?

  就是那一年的冬天,梁冬和吴伯凡在北京南城一个租来的录音棚里录制了第一期《冬吴相对论》。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从那时起我们就在等待,等待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遇到你。

  你的样子我们不陌生:笑起来很真,眼睛里有点好奇,有点清澈,有能随时弹起的生命力,心里永远住着一个赤子。

  未曾谋面,神交已久。

  因为,过去的五年,每一期节目,你都和我们一起。

  《冬吴相对论》是一个生命体,它的生命能量与你紧密相连,会因你的支持而坚持,因你的成长而丰沛,因你的欢喜而充盈,因你的无畏而强大。

  五年,足以异军突起,足以潜滋暗长,足以峰回路转,也足以豁然开朗。

  我们感恩这彼此陪伴、愉悦、激励、滋养的因缘与荣幸。

  2014年元旦,《冬吴相对论》会员俱乐部启动。

  从此,共鸣和回应将不再是心底的震撼、沉默的呐喊,感知、发现、激赏、赞叹、开怀大笑、酣畅淋漓,都将存储在一个同频共振的云端,在这里能回味、分享、激荡、启发,能一见如故、志同道合,能满格继续的勇气、力量和方向。

  五年。欢迎回家。

  《冬吴相对论》主编:郭威

  《无畏》读后感(四):【笔记】传统哲学和自然科学对认知偏差的有效补充

  1. 关于到底要不要有功利性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我觉得可以借用《道德经》里面的三句话来说明:“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 关于贫困的认识:人之所以觉得贫困,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当人们觉得穷的时候,不是因为本身穷,而主要是来自他的邻居。

  3. 关于接招(或服从)能力:

  ①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服从力,或者说没有足够多的积极的沉默、积极的被动,这个人就会处于一种被惰性控制的状态:表面上看很主动,但别人说一句,自己能顶十句,实际上在背后支撑的不是主动性,而是惰性。

  ②《易经》中所形容的“谦”并不是一味地退让、示弱、谦恭,这只是“小人之谦”,其特点是没有方向和目标、无原则地退让,而“君子之谦”是有方向感和成就的。

  ③如果没有一种跟“领导力”对等的“服从力”,就做不好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

  4. ”仆人伦理“:如果你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以服从、顺从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以优秀的执行力来完成工作,结果经常是别人、世界来成全你。

  5. 倾听是一种具有强大支配力的隐性权力,也就是影响力。这是一种迷信强制性的人完全忽略了的权力,是一种隐性的、软性的权力。

  6. ”合成谬误”: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总起来却是一个谬误。

  7. 我们现在要对一些产业重新定义,在基因突变后,它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能、价格属性,变成另外一种意义,甚至是体验的意义、怀旧的意义、情感的意义,这些是可以造成溢价的。

  8. 量子思维:按照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来说,实际上万物都是有频率的,人跟万物之间、人跟人之间都存在这样一种隐性的信号体系。

  9. 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往往是杠杆解,而不是症状解。

  10. 智和慧最大的区别是:智是“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来的,是通过努力、情急之下的反应;慧是通过做减法去除盖在真相上面的东西,看到事物本来呈现的样子。

  11. 人们的工作,是由对未来的不好的预期,或者说是一种恐惧、一种压力来驱动的,贫穷感来自跟别人的差距,不是绝对的,不是饥寒交迫。对未来的种种恐惧,使得人们总是拼命地工作来换取未来的某种保障。

  12. 德鲁克说,一切低效率都源于目标不明确。

  13. 如果让人在自己擅长的事和喜欢的事当中选择,很多人会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站在让自己卓有成效的维度上来说,应该去做那些自己擅长做的事情。

  14. 在一个心理评测中,人分为本我角色和社会角色两个维度。社会角色和本我角色之间越接近,自我心理的损耗程度越小,反之就越累。

  15. 关于时间的四象限法则:在优先级上要对它有一个考量,按照四个象限——重要且紧迫,不重要紧迫,重要不紧迫,不重要不紧迫——进行安排。

  16. “嗜好矛盾律”。就是一个人暗中羡慕的恰恰是自己所缺乏的,而自己特别游刃有余的东西往往不在意,所以很多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长处。

  17. 公司绩效考核应该分成两部分:70%~80%的部分要考核,否则没法管理;另外20%~30%,则可以变成表述很宽泛的工作,比如让大家互相向同事提出建议,或者让他自己去说还想做点儿什么事情

  18. 关于功利性的局限:任何事情都是以投资—回报的眼光来做,那格局就会越做越小,不管是做公司还是做人。

  19. 如果人处于焦虑状态或者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对一切于结果无用的东西完全不会感兴趣。

  20.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讲效率的,也是不讲绩效的。

  21. 绩效主义只能用于工作,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要不然它就是一种病毒,侵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人们的生活永无宁日。

  22. “交叉补偿”,就是说一个免费的东西,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比如转移支付、交叉补偿的方式,把成本和利润拿回来。

  23. 知识经济的特性了:只要是知识,它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不值钱,但是知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增值,不断地生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跟自然资源不一样。

  24. 在熟人社会里面,人不是作为单个的个体在生活,是所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承担者。任何变动、行为、语言都要受制于整个网络体系。

  25. 一个企业的富裕程度和一个人的富裕程度,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26. 人们总是从规范的意义上来理解道德,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道德也是一种经济学,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衡量利害得失。

  《无畏》读后感(五):毕竟,读书重要的不只是阅读,而是背后的思考。

  坦白的讲,对于这本书或者说对话集的评论一直没有什么头绪。

  一方面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本书,确切的说它是《冬吴相对论》里两个博学又敢于自我调侃的前辈:吴伯凡与梁冬的对话“听写”。

  另外一方面我坚信,很多好的观点都是在人与人思想与沟通的碰撞中得出的。同样的,关于《冬吴相对论》里很多很好的观点,也都是两个人在节目里你来我往的嬉笑调侃中展现在你我面前。

  基于如上的观点,处于对二位前辈的尊敬,让我对他们的书有莫名的好感,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毕竟翻看目录一看,这里面收录的所有故事,我都已经一期不落的全部听过……有的甚至听过2遍。《冬吴相对论》是我怒爱的两档Podcast节目之一,另外一个是《糖蒜广播》。手里没有书的时候,耳朵里必须有点什么才安心。

  但是这本书为何我会给出5星并在中秋节回家的火车上一发而不可收拾连肯3X2个小时,全部看完呢?

  虽然把《冬吴相对论》中的对话“压缩”成文字落在纸上,少了很多的味道,也失去了很多欢乐(尤其是两位前辈各种糟糕的普通话)。

  但这种以文字作为媒介的转换中,为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种可能:

  我们不用担心跟不上两位前辈与老师的趣谈,

  也不用再囫囵吞枣般的对各种要点过目既忘,

  终于,

  通过文字,两位前辈碰撞出的闪光不再稍纵即逝。

  我们可以用阅读与回味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毕竟,

  读书重要的不只是阅读,而是背后的思考。

  《无畏》读后感(六):节奏&节操

  节奏&节操

  偷爱警/文

  网络社区里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生死离别,让人目眩神迷。这一天天,节操无下限,节操毁三观,“节操”一下成了网络热词。贞节牌坊,一般形容女性朋友,现在这个词,也可形容男性朋友,节操细碎细碎的。混乱节操,带动混乱节奏。不同节奏的人群,跳跃不同的曲调。有人偏爱中性,有人偏爱超萌,有人偏爱搞基,形形色色的节奏偏爱,裹在其中。成就了节奏&节操。这一切,都应该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和党国政策。不过要是抵触到国策国法,诽谤信息转载500次,就会被抓起来,阉了。

  知耻而后勇的民族,不怕这个,必须以强大的神经+肉体+灵魂腐肉的漂移,继续着“无畏”事业。因为民族具有,大无畏精神。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特别伟大,伟的很大。培养了众多人才和高精尖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为伟大复兴的崛起而忙碌,而是整天网游、淘宝、御宅,诱惑太多,惰性一点点腐蚀所有的泡影,等着天上掉馅饼多好,不用奔波劳累,整天看别人脸色过活,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就是我,谁也不好使。“无畏”成了个性摽榜的穷哼哼。

  冬吴相对论,这是第二部。虽然没看过第一部《欢喜》,也不妨碍看《无畏》。推荐语说:“你害怕其实是因为习惯害怕而已……”实际个人觉得,害怕活着不害怕就是心理承受的问题。古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过现在人说肚子里那艘船,现在大多是啤酒船,饭局船。肚子大的人,都认为是有福的人,伴随着应酬的增多,很多人会说,情非得已,小肚肚变成肥嘟嘟。无畏变成无所谓,任由时间沦落自己,任由社会的浮油一点点填进胃里。直到自己不害怕任何事情,不畏惧任何人。觉得自己能力很大,很屌。做事儿人人敬畏,人人恭维,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该如此风声鹤唳,风生水起,风姿翩翩。《无畏》第一页,就描述了人的情感账户,有人见风使舵,有人长此以往。见风使舵的人,算是小人得志,升的很快,得到的赏识和赞美也是最多的,而那些长此以往的人,总是得不到器重和推崇。只能自怨自艾的烦躁,实际在情感账户中,好借好还的人,信誉价值比较高,而那些提前透支的人,往往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如果能够计算和规划好每一笔情感账目,那当然也会一帆风顺,如果一旦账目遭遇一些干扰和不测,那基本上会受到一点影响,甚至毁掉信誉价值。

  作者多次提到日本,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居,受到侵略自必不说,但中国的民族大义往往只存在谴责和铭记觉醒当中,看不到日本强硬态度下,为什么能够如此倔强的不低头,不认罪,为什么日本还能够如此发达和激进。日本的优势在哪?作者提到了日本“道”,日本对“道”法高深,并不是日本善于恭维什么,日本精妙的做事理念,日本对极致精准的理解能力,日本对产品信奉的宗旨,都是一个民族,一种精神所依托的核心价值。日本精道的背后,是日本对创新层的重塑再造。抛却日本战争习气,日本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企业管理方略,做人方略。

  本书当中,我看到很多受益匪浅的典故和故事,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情况下,现实中的人,看到的是短板中的获利,而往往看不到,活着看到了长版的收益而放弃了,因为时间太长,时间太久,等不到了。“活的现实”是当下最好的回答。不习惯自己矮人一等,总觉得自己赚的少,自己没面子,工作不好,职位低。行业当中,不求层次高低,求的是,人的幸福,如何理解和对待。有人吃糠咽菜也觉得是幸福,有人说天天吃鲍鱼就是幸福,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最好的。宁可牵着鼻子走,也不愿意做一个真正自己。自信和自立的内涵在一点沦为他人利用的东西。成为别人的嫁妆。个人觉得,个性符号还是需要有的,顺从和服从的意识也必须有,但有时候,需要一点点小小的倔强和顽强,不卑不亢的处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让彼此产生一种相对力的互补,会让牵着你的人,被牵着的人,都有所警觉和警醒。不要总是一股劲儿,瞎忽悠,谁都不笨。

  此书看不到高谈阔论的论调,也找不到复杂的说词,通过一个个浅显的小故事,投射当下人的心境与狡黠,无论选择哪种生活,幸福是最终的选择,想要幸福,必然要放弃一些,当然选择属于你的小幸福,也会收获很多。

  《无畏》读后感(七):书评一,你能做到的事也许超乎你的想象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一辈子只有两万多天,需要妥善和严格的管理。”关于时间管理,我从书中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点。如果能不断精进,我想自己能做到的事也许会超乎想象。

  一 要事优先

  “管理就是选择优先级,假如只剩下3天的时光,你会做什么事情?假如还能活1年的时间,你会做什么事情?有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觉得时间还早,就把它放在了最后。”

  我想我们都要向自己问一个问题:如果拥有了一段时间,自己应该怎么使用?这段时间可以是一天,一年,二十年。我们可能会立马高兴地与同学聚会,而忘记了一个人在老家的姥姥;我们可能会悠哉度日,忘记了为六个月后的毕业要做大量准备;我们可能会选择安稳挺面的工作,而忘记了年轻时的理想。这些选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时被我们推迟、回避的事,最终会以一种令我们痛苦不堪的面目再次出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关于怎样往桶里放石头的故事。先放大石头,接着放小石头,再放沙子,最后沙子里还能倒进水。但如果反过来,水和沙子倒进去了,再放了小石头,那大石头就装不进去了。这就是要事优先的道理。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另外,要事优先还有一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和时间的势能有关,大块儿时间才能产生高效率。书中说的很好:“如果一件事情能做成的概率是10%的话,那么同时做两件事的成功概率是多少呢?并不是5%,而是1%。这和有人说为什么人要结婚一样,如果有一个人有10%的失业机会的话,夫妻二人同时失业的机会是1%。为什么要结婚?因为可以99%地避免两个人同时失业的可能。”

  最后,要事优先要避免陷入到“开碰碰车”的状态。开碰碰车时任何一个碰撞都会让车偏离原来的轨迹,这样好像走了很远,但其实还在原地打转。做事要事优先就能避免这种情况。

  二 目标管理

  德鲁克说,一切低效率都源于目标不明确。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目标管理”。

  通常人们认为,管理就是由谁来管理谁,那么,谁来管理管理者呢?德鲁克独具慧眼地发现,应该用目标来管理。明确具体的目标,再让其不断分解,让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让你的员工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不是用各种方式对老板进行顺从比赛,各种伪装比赛。

  “要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否则就无法度量,更加无法管理。一切的非管理状态必然导致低效率,而低效率、非管理状态则源于目标的缺失。”

  具体地,在时间上,目标应由年分解到季度,又季度分解到月,由月分解到天。对于目标本身,要明确这一段时间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想要搞清楚毕业后要从事什么行业,就制定一个行业分析和了解自我的计划;如果目标是赚足够多的,就建立合适的财务规划。再这个目标进行分解,每个阶段要做什么,这个阶段重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什么。

  同时,一定要避免目标滑坡,要设置“deadline”。如果没有,做事就会无限期的拖下去,一直在思考状态。“管理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不信任。”人的惰性是非常强的,惰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写作水平不够,写字不够优美,于是心中暗下决心要改变。但又会发现,自己曾经定下的不具体的目标,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付诸行动了。就像书中说的:“人的能量如果没有经过督导、没有一个目标的指引,就会做布朗运动,无结果、无目标地耗散,这就是闲逛。”

  三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五个方面

  第一,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重要的是作出了什么贡献,而不是做了什么;第三,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去管那些短处的事情。德鲁克有一句名言,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第四,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第五,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做事情时最终是要面临各种选择的,能否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你是否卓有成效。

  四 做你擅长的事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呆呆地看着你,或文不对题地大谈自己的具体知识。”不明白自己擅长做什么,绝对是一件低效的事。但是,就算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何在,不少人并不喜欢他们的发现,反而羡慕那些自己没有的,不能胜任的工作。

  “如果让人在自己擅长的事和喜欢的事当中选择,很多人会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站在让自己卓有成效的维度上来说,应该去做那些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在表层和深层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尤其是这种内在能量,就是我们说的心力、心血,耗费是非常大的。”

  所以,要去发现你擅长什么,发现有哪一件事你做的会比另外一万人好。并且坚守住它,把你的时间投入进去打磨它,这样你会事半功倍。

  五 结尾

  书中有两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普通上班族,穷忙活但不出结果,甚至把时间花在逛淘宝,浏览黄色网站上。需要老板让他们两人公用一台电脑来提高效率。另一种是柳比耶夫这样的人,数十年记录时间帐。我个人倒没有觉得哪一种人一定是对的,我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要的是小资生活,那当一当普通上班族没什么不对的。如果你要的是多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那或许你应该好好体会下以上四个方面。

  《无畏》读后感(八):notes

  14

  人之所以觉得贫穷,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 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

  幸福本来是一种感觉,但是现代人觉得不行,必须可视化。比如挣多少钱、必须开什么车。

  采访著名的广告人和最大广告公司的老板,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广告人,为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欲望,让那么多人感觉自己对生活不满足,需要把一个很好用的手机扔掉,再去买一部新的,是否在内心感到愧疚?

  广告的本质,就是用所谓时尚化的销售方式制造相对贫困感。

  44

  影响别人最好的办法的办法就是受别人影响。柯维认为,倾听是一种具有强大支配力的隐形权力,也就是影响力。这是一种迷信强制性的人完全忽略了的权利,是一种隐性的、软性的权力。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倾听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向倾诉者充分地释放一张心理氧气,让倾听者的心智和能力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倾诉者同时也是一个倾听者,他在听人们对他的反应,细致地感受着倾听者的感受,这种感受作为一种低频或超低频的信号不断地向倾听者发送,最终与倾听者达到一种同频共振、互为发烧友的状态。反过来,一个槽糕的倾听者往往是一个无反馈、低反馈甚至是负反馈的哑终端,他不仅不能为倾诉者充分供氧,反而让倾诉者感到缺氧,在他面前说话的人就能感觉到自己最笨拙的那一面-----一个避之唯恐不及的自我。

  52

  这就是每一个人在非常理性,非常聪明地追求自己的私人福利,结果致使公共福利大大下降,而公共福利反过来又使个体的福利跟着下降,这就是市场失灵的问题。

  62

  一个家庭的蜡烛用量可以衡量家庭的富裕程度和收入水平。

  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凡是寻找的必能找到。

  一切弯路都是直路,每一个人都绝对没有半天浪费,细心体会,会发现犯的错误其实都是上天的眷顾,都必不可少。只要当时犯这个错时候是认真的,一定会留下痕迹,一定会在看不见的账户里留下存款,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被调用。

  79

  智和慧最大区别:智是 急中生智,慧是定能生慧,智是做加法得来的,是通过努力,情急之下的反应,慧是通过做减法去除盖在真相上面的东西,看到事物本来呈现的样子。

  80

  智是看见了事物的不同,慧是看到了事物的相同。

  126

  权力是强制别人去做一件事情,影响力则是用迂回,侧面的力量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

  134

  德鲁克提醒管理者或领导者,不要把教育他人当成第一使命,而应该把管理人、用人所长作为第一使命。不少管理者或领导者喜欢纠正下属,并从不停地在指责批评当中感受到权力,觉得这样才是管理。人总是免不了犯错误,你说了一百遍、一千遍,他该犯的还是犯,所以德鲁克提醒人们,要用人所长,至于教育人的事,让上帝去干吧。

  200

  康德认为,所谓道德就是可持续。衡量一个行为道德与否,1,这个行为能否持续。2 ,别人这样对你,你接受与否。

  道德情操论 中,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要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可持续行的游戏规则。环保就是一种环境道德,不为短期所得而学生未来所得。

  《无畏》读后感(九):对自己的现状有极大的帮助,很好地梳理了自己近期的一些杂乱思绪

  关于本书的一些摘录。觉得写得很棒。

  做到极致,大家就会尊敬你。那种尊敬不仅是因为事情做得漂亮,更是因为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那种通神的力量。

  在日本,即便再简单的事情,都能做到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射箭有弓道,剑术有剑道,武士有武士道……“道”就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万法归宗,不管做什么,最终在某种最高的境界是相通的。

  人们的工作,是由对未来的不好的预期,或者说是一种恐惧、一种压力来驱动的,贫穷感来自跟别人的差距,不是绝对的,不是饥寒交迫。对未来的种种恐惧,使得人们总是拼命地工作来换取未来的某种保障。就像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的人吃饭很省,省下钱去买药吃,这是一种很愚蠢的状态。现在的工作大多是这样一种状态,大家拼命地牺牲,以身心的烦恼和痛苦为代价,去换取片刻的逃避。

  但如果现在的状态不好,那么未来的状态也不会好。现在的所有东西都像种子一样,是一种灰色的、郁闷的状态,是一种逼迫的、在压力驱动下很不情愿的状态,这样就不可能会有丰厚的收获。每一科都不及格,加起来总成绩不可能及格。

  《无畏》读后感(十):看见《水知道》后,我终于没忍住

  我想老罗跟梁冬肯定是相惜的一对。

  老罗把《罗辑思维》推销给期望一夜暴富的创业者,梁冬把《无畏》推销给暴富后内心缺失的暴发户,前者饰表,后者饰心。这跟老罗所卖的药无异,区别可能在于推崇《无畏》的人在这之前肯定没看过《罗辑思维》,如果你都很推崇,那你的事业一定遇到了很深的瓶颈。

  梁冬是个很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切入和讲述才能把私货卖给和尚,并且能说清这过程多少有些叫“道”的东西。

  但可能梁老师理解所谓的“道”都在云层之上,金塔之巅。动辄丁磊,孙正义,索罗斯,殊不知这是开了帝王视角,忙碌之间忘了给我们整理画马的最后一个步骤——添加细节。

  本书都是围绕内心修养,围绕“大道”,提醒现代人从内心出发,修己及人,及物,但我将此书与一锅清水合煮三宿,揭盖发现满满的只剩下“功利”。

  更奇妙的是书里观点能够互相反驳,具体就不举例了,有心人可以将这作为课后的练习题。通常来说敢这么做的人你也是辩不赢的,比如罗胖。还有方舟子。原因很简单,修为的事怎么能叫矛盾,只是因为你修行不够,所以还需要把书再看三遍。

  看到书中利用已经证实多年的伪书《水知道》作为论据让我实在忍不下去。以梁冬之博学很难不知道《水》是伪书,但如非无知导致,这背后的原因更让人感到可怕。不论因何成文,至少也应该贴上个不爱考究的标签,给人没有耐心扎实做学问的印象。

  更让人惊悚的是文章对阶级固化的肯定,对种姓制度的推崇,对小人物挣扎求生的现实无视。假借普通民众的案例感化功利的群体,却对现实生活中底层阶级的生活如熟视无睹,字里行间透漏着一股浓厚的士大夫遗风,真真是何不食肉糜。

  从每个社会大人物里汲取一点精华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恰巧就是每个活在挣扎里的人最想要的。

  “你饿了,我就给你一份饱的感觉”

  梁冬通过自己的高层圈子进行素材的收集,解读和编撰,包装成自己的博学。这是个很聪明的生意,但也别忘了还有社会责任一说,看豆瓣高达8.1的评分,不难看出这里有那么多年轻的粉丝。

  作为一个成功的媒体人,这段职业经历本就是很好的素材,现在强行转型人生导师,企业导师,会不会吃相太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无畏》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