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狂人日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狂人日记读后感10篇

2017-12-24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狂人日记读后感10篇

  《狂人日记》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一):狂人,愚人?

  很荒诞,很经典。像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又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视角里的世界

  感受得到狂人的恐惧,也感受得到亲人无奈。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绝望挣扎,可以说他是勇敢的,一直在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斗争,与家人,与外人,甚至与狗。荒诞的思维里,竟然依旧铺设着逻辑,狂人,与人不同与众不同,他努力抗争,却还是避免不了自认为“被加入吃人的队伍却不自知”的困惑中,年幼的妹子到底被谁吃了,惊恐万状,而且自己也可能“被”参与其中。

  狂人,疯子,愚人,现实生活中到底哪个是“狂人”的角色。当发现自己与大环境的世界观不同时,是怀疑,抗争,还是妥协,融入?

  终究狂人发现原来自己也不是那么纯粹的一尘不染,即使和别人不同,可还是没有孩子的纯粹,毕竟他们还没有被社会污浊面所侵染,可是大人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判断,他们又太容易被侵染。最后只能呼吁,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读后感(二):《狂人日记》 关键词:惊悚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首先想到的便是生化危机那款惊悚游戏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这人物刻画的……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看的我毛骨耸然!

  不知别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看完的,我满怀惊悚地读完。像是在读一篇恐怖

  《狂人日记》读后感(三):信仰与时俱进

  看了三遍狂人日记,联系当前,有感而发

  封建文化在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状态下,完全不能起到正面的激发作用。反而是麻痹群众的心性,使其失去知觉,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最终灭亡。

  信仰是人的钙,一旦缺钙必然得软骨病,容易被俘虏也不具有战斗力。可是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化,都有其新的要求

  信仰一旦演变为侵蚀灵魂的毒药,最终必然腐蚀身心。

  封建礼教成了吃人的恶魔家庭制度成了帮凶,中毒的人们看不清现实,被吃或者也受感染去吃人。

  关键在于缺乏自我反省,不管身处哪个年代,在现实中去时常自我反省,才能及时地去了解所处的社会状态,及时地让我们的信仰与时俱进,不受奴役,侵蚀心灵

  《狂人日记》读后感(四):都是儒家封建思想传统遗毒侵害的结果

  这都是儒家封建思想、传统遗毒侵害的结果。

  中国人不读书也是好事,因为很多书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说儒家书,宣扬的都是封建思想、传统的遗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进,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闰土,更多的杨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脑 … 残,更多的侏 … 儒,更多的抑 郁 症 患者,更多的冷…血…动物,更多的药 ……家… 鑫式的暴 徒……培养出来这么多相互残害的货色,对人民百害无一利,对封建统治者最好,这一些货色不会造…反!

  说来说去都是老问题,儒毒不除,国难不己,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为什么只要一旦陷入到“尊孔反孔”的这个周期律中,必然也就要陷入到兴衰更替时间极短的另一个周期律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儒家学说的本质才造成的。  

  孔子尽管被儒家传人尊为是鼻祖,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又被后世的许多人美誉为是平民教育的首创者,但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与核心内容却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而《周礼》的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维护王朝统治的纲常制度。所以,不管孔子为其增添了“成仁”,孟子为其增添了“取义”,还是后世那些名儒、耆宿为之增添了多少诸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容,然而儒家学说都始终没有跳出为统治阶级效命的范畴,其根本的性质仍然是一种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所宣扬的仍然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加机会主义的人生哲学。  

  任何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心全意地为皇权加官权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为皇权加官权服务的根本途径,就只能是愚昧和麻醉被统治者,通过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麻醉和精神控制以及性格上的弱化,以达到接受、甚至是顺从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目的。  

  儒家就是儒犬,是为了皇帝服务的虚伪君子的代名词!满嘴满篇仁义道德,全心全意吃喝嫖赌,天天呼唤礼义廉耻,时时不忘坑蒙拐骗

  一两句说不清楚,有些词发不上来,详情可百度 新浪博客 文有第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透过虚伪看本质,儒家能代表先进文化吗?儒家能给中华民族带来富裕繁荣吗?儒家能在世界文明的竞赛中成功胜利吗?纵观历史,答案都是否定的。

  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于用“礼”来模糊人权,糟蹋人权。将社会分成严密的有利于封建专制的等级奴隶式思想制度。 将法律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乃至边缘化,让生存在等级社会中 最底层的人沦为“礼教的奴隶”。

  儒家礼法治理下的社会,法律性同虚设,司法依附行政,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腐朽和无序,动乱一触即发,可万历十五年,一切都显得盛世安详,丝毫意识不到三十年后即将发生的一切。开朝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陈腐没落积重难返,如何避开这个被诅咒的历史怪圈?只在于我们是否有尝试的信念。只在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尝试的勇气

  《狂人日记》读后感(五):狂人日记

  很荒诞,很经典。像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又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视角里的世界。

  感受得到狂人的恐惧,也感受得到亲人的无奈。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绝望的挣扎,可以说他是勇敢的,一直在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斗争,与家人,与外人,甚至与狗。荒诞的思维里,竟然依旧铺设着逻辑,狂人,与人不同,与众不同,他努力抗争,却还是避免不了自认为“被加入吃人的队伍却不自知”的困惑中,年幼的妹子到底被谁吃了,惊恐万状,而且自己也可能“被”参与其中。

  狂人,疯子,愚人,现实生活中到底哪个是“狂人”的角色。当发现自己与大环境的世界观不同时,是怀疑,抗争,还是妥协,融入?

  终究狂人发现原来自己也不是那么纯粹的一尘不染,即使和别人不同,可还是没有孩子的纯粹,毕竟他们还没有被社会的污浊面所侵染,可是大人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判断,他们又太容易被侵染。最后只能呼吁,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读后感(六):“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读《狂人日记》小感

  初读《狂人日记》还是在中学的课本上,那时候哪有智商去理解鲁迅的文章。纵使老师在前面讲得慷慨激昂,自己在底下却听得糊里糊涂。倒是看到满篇的“吃人”,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什么文章?这么恐怖!十年后再读《狂人日记》,虽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但还是会记起年幼的那份“惊恐”。想想也觉得有趣。

  鲁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动乱时期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视角新颖,文笔细腻又不乏辛辣之味。

  当时的中国,混乱成了主色调。以清廷和孔教为主的封建旧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以革命和新思潮为主的现代思想已经开始了对大众灵魂的洗涤和冲击。

  然而能够接受新思潮的主要人群还是在知识分子学生,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占中国大半的无知民众而言,似乎一切“新的”都是错的,因此在革命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恐慌和畏惧。

  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体制,造就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君主要培养的就是顺民,是老百姓。让他们辛勤地工作来供养所谓血统更加高贵的人群。有“主”,自然就要有“仆”,而仆人不过是待遇较好的奴隶。对于他们,思想是万万不能有的,如果懂得了反思,一个个变成暴民,怎么得了。所以,文化封锁,愚民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千百年。

  奴性意识早已根植在民众心中,给予他们自由,反倒让其感到惶恐。革命是否能够成功是未知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乡土情结严重的中国人,小家情怀甚重。谁会管国家怎样,没有那么高的觉悟,照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改旗易帜的事情多了,谁做君王都一样,我们怎么都是老百姓。这样一来,民众本能的就对革命没有太大的热情,甚至还会排斥,因为革命必然带来混乱、带来暴力和血腥。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恩惠》中这样说道:“是内在的枯萎使人受奴役,为野蛮打开了门。”

  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就是这一类的麻木之徒,这一类即使成为自由人本质还是奴隶的劳苦大众。相比之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那可怜的,少数的革命者。他们悲天悯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声嘶力竭地向世人呐喊,企图唤醒冷酷麻木的同胞。但是能听得进去的,又有几个呢?不多的,不多的。连自己的亲哥哥,不也称自己是疯子吗?这中国还怎么救?

  文章开篇:“今夜,很好的月光,我的精神分外爽快。”即便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中,狂人还是不能放肆地笑,还是得处处小心。社会的大动荡,搞个人们惶惶不安,就连狗都那么多心,看着个稍觉怪异的人,便要多看几眼,多叫几声。弄不好就是个搞革命的,不能理他太近,害得自己遭殃。

  狂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敌视。那怪异的眼神,那交头接耳的议论,看着直叫人心里发麻,从头冷到脚跟。老人就算了,连孩子的脸也是铁青,眼里充满了厌恶,这是何道理?是老子教的吧。“不得了了”,鲁迅在结尾说道:肯定还会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这一声疾呼里,包涵了多少急切和无奈啊!

  文章中几次提到这样一句话:“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其实是个做学问的理儿,连“狂人”都可以查查书、翻翻历史好好思考一下问题。而那些无知的人们,却懒得去思考,甚至害怕去思考。

  狂人遇见一个年轻人,问他:“吃人的事,对吗?”这个社会这么无道,难道对吗?难道不值得反抗吗?”狂人以为“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吧!”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能够有此觉悟吧。

  但年轻人的话,着实让人寒心。首先的态度的是自我蒙蔽,逃避社会现实。黑暗吗?我看不见啊,没有的事吧。年轻人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狂人继续追问:“对吗?”像苏格拉底在质问他的学生,产婆式地教育问答,逼着你去思考。此时,年轻人的状态是转移话题“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狂人接着问:“对吗?”年轻人开始不安了,不以为然地,含含胡胡地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狂人怎么会放过他。他就是要让他去反思反思这个吃人的社会。

  “没有的事……”年轻人企图辩解。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事实摆在面前,人们啊,为什么就是不醒悟呢?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年轻人这样解释。不管这社会好还不是不好,毕竟这么久了,都习惯了,谁会想着去改变它呢?他们卑微得不敢反抗,奴隶的秉性就此一览无遗。可怜的人啊,有时候你想给他一碗饭,或者想给他一巴掌。主子将你践踏至此,你却连自尊都懒得去拾。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接续追问。

  开始思考了,脑子就会乱了,心也会慌了,所以人们选择不思考,就这么得过且过。年轻人烦了:“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呵,这无礼的话终于还是说出来了。狂人的紧张,也是社会的忧虑。“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怎么办,怎么办,中国是无人清醒了吗?

  人们把“狂人”,把清醒的呼声,关进屋子里,像关一只鸡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人们把革命先烈杀了,还吃了他的心脏!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他的心是为了祖国,多希望祖国也能爱他,人民也爱他。可这些人唾弃他,吃了他,还用他的血去治病。”英雄若是能够呼唤,怕这一声声凄厉的哀怨,也会喊哑了吧。

  “我诅咒吃人的人!”

  那时的中国人啊……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我诅咒吃人的人!”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那么现在呢?现在的中国又乱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爆炸,价值观的混乱,个人道路的迷失,怎么办?怎么办?

  还是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你拥有什么?你能放弃什么?

  研究一下,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狂人日记》读后感(七):狂人日记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恐惧多疑,一直处于在一种妄想的状态下,他对待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怀疑有人害他,怀疑有人侮辱他……经常因极其普通的一件事而妄想出很多问题,并为自己提出的疑惑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在现实中,书中的“狂人”就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他又并不是疯子,因为他同时拥有着超前思想的认识,能说出了当时人们根本不可能想到的东西。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带着疑问: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开头就预示了“我”的意识与正常人并不相同,并用那只赵家狗的一举一动来引出了文章的导火线。“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文中表达了狂人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礼教就是吃人! 。因为狂人生于封建社会,受着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约束,并造成了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认定自己生活在“吃人”的社会上。

  《狂人日记》中作者对人物描写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例如“陈老五”, “古久”,“母亲”都平凡提及,但完全没有性格与面孔描述。 对狼子村的佃户、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的描写全是为文章进行铺垫,对他们的人物塑造的不是很并不完整,但是都通过细微的提点来引发人们思想中、日常生活得来的印象来替他填充文字笔墨。文中的细节描写异常的简练,但却又活灵活现。

  文章的结尾发出了 “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把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从疯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被上层社会的人们所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因此,鲁迅以“狂人”的口吻无奈的呐喊,去救救下一代,不要让下一代孩子的头脑、思想被腐化,让封建社会的道德侵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与被吃的世界上。

  《狂人日记》读后感(八):狂人的狂是社会迫切需要的

  从“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发展成“吃与被吃”的对立,文章是“疯狂”与“正常的”极端发展,开头写到,因为我反对封建统治的长久历史,孩子看我的眼神很奇怪,一定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是一种封建毒素的传递,文中的青年人也无法正视该不该吃人这个问题,明知道不对,但也参与其中,文中大哥既是“吃人的人”,也是“被吃的人”他作为管家的人,在社会背景之下,肯定要遵循封建论理,他为书中的“易子而食”辩解,被吃的表现,但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却直接说不,这就是他吃人的表现,割股疗亲是古代愚孝的表现,却成为普遍接受认可的典范,这是社会的悲哀。

  被吃的人是为推动社会进步牺牲的,这是作者在控诉人民的愚昧,社会的落后,所以最后作者写到救救孩子,这不仅仅是救救孩子,也是在呼吁救救这个社会,救救这个国家。文中的“狂人”才是看透社会弊端的“醒着的人”但却被当成精神病,二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才是急需救治的人。

  鲁迅先生看透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却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狂人日记》读后感(九):狂人日记

  听闻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从课本删除了,不知道以后的00后的思想会是怎么样。

  介于00后可能都不知道鲁迅是谁,我怕连自己都会遗忘鲁迅带给我们的文字,便借一本来看看。

  【狂人日记】貌似是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书的合集。

  我只能这么说,我的确感觉到自己很难融入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

  “呐喊”写的很好,隐晦,也一针见血,而又不失分寸;

  “彷徨”开始让我觉得读着有点吃力,有种读推理小说的感觉 ;

  “故事新编”基本就看不懂了,本来之前文言文我就学的一塌糊涂,鲁迅先生又以自己所在时代做了新编。

  里面学过的文章让我脑海里不断浮现之前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的分析。

  高考之后,我感觉自己陷入了厌学之中,看来“狂人日记”也拉不回我了 。

  我执意不愿用什么关键词,中心思想,伏笔,线索去分析它 。

  我只想好好看看这本书。

  《狂人日记》读后感(十):狂人不狂

  狂人,不狂,疯也。

  一直觉得鲁迅的小说深奥难懂,可能是因为高中时候理解力不好,又厌倦读书的缘故吧。下班回家的路上,无意中手机里翻到了鲁迅的作品,随便读读吧,聊以打发下班半个小时的路途。

  小说的开头无疑受到《红楼梦》的启迪,或有山寨之嫌,其过渡却也流畅,正如鲁迅自己在序中所写,狂人日记是他的早期作品。

  随着作品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病人(疯子)的精神世界。疯子用他的思维,他的眼光去观察周遭这吃人的世界。他的眼里只有一个可怜的马上就要被人吃掉的自己。哪怕是赵贵根无意中扫过的眼神,哪怕是那乱吠的赵家的狗,都让“我”看到了他们要吃掉我的意图。

  在记忆中捕风捉影,狼子村佃户的口头描述成了我心头抹不去的那道阴影,甚至连多年前妹子的病故,都让我不寒而栗,妹子既然已经被吃掉了,那我被人吃掉的结局还会远么?

  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一个多疑的主人公,他用他自己的逻辑去推理这个世界,你也不能说他的逻辑存在多大的疏漏,你也不能过分的嘲笑“我”那彷徨的心理世界----也许,你也就是鲁迅笔下“我”的另一个翻版。

  文中的我,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狂人日记的写作年代是1918年,彼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到来,山河破落,内忧外患,鲁迅所谓到处都是麻木的国人的年代,环顾四周,都是些木讷的面孔,人人都是“狂人”。遇内忧无心关注,遇外患亦无心支援,眼看着大家乘坐的破船渐渐沉没,甚至不想做任何的挣扎。那是一个沉闷的年代,是一个压抑到窒息的年代。鲁迅的狂人日记,让每一个读者思索自己所处的环境,试图以此来增加每个人对于自己,对于国家的责任感。

  当然,一篇小说的作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狂人日记开始,文学史上的狂人起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狂人日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