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游记漫话》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游记漫话》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游记漫话》经典读后感10篇

  《西游记漫话》是一本由林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1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一):西游记漫话 林庚

  一位很喜爱的老师推荐的书,隔了很久才看完的,觉得林庚先生对西游记的理解深刻表达也是深入浅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是代表着不同性格和阶级形象。按照林先生的观点孙悟空是一个有相当市井江湖色彩的角色,而且与英雄主义情结,孙的取经之路是带有英雄传奇的意味,而林先生对英雄的定义是英雄之成为英雄往往并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意识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并且全身心地投人他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专注,他的献身精神,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百折不挠的毅力,总之是这样一些非凡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一个英雄的重要标志。孙悟空亦是有乐观精神的个体,一路降妖除魔的过程都是乐观的,不羁的。林先生在说道西游记里的喜剧角色的时候把我们的二师兄八戒定位为一个有强烈归家意识和小农特点的形象。八戒的形象是为了烘托孙悟空而存在,并且刻画的细致入微,恋家的,天真的,懒惰的二师兄兼有了人性的诸多缺点,却真实自然不做作,这也是八戒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林庚还提到了纵观整部西游记,里面的妖魔形象多为动物,而且诸多语言也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童话般的口吻给整部小说增添了阅读感也扩大了小说的传播。西游记漫话确实是易懂而深刻的西游记评论著作。林庚先生本人的雅致淡泊在文字之间也缓缓流露,是一部适合阅读的好书。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二):读《西游记漫话》

  最近读了《西游记漫话》作者林庚,虽然薄薄的一本,但读了之后别有很多感想。

  曾经写过关于西游记的阅读感想,那时候把相关的书都浏览了一遍。但一般都把本书定义为是神话,或者人性成长这一类。

  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一些全新的观点,从还原现实的角度来看本书。作者通过《喻世明言》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二刻拍案惊奇》中《神偷寄兴一枝梅》,《好儿赵正》等书的对比中指出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和现实的小说故事非常的相似。他们闯荡江湖,偷盗捣乱的习性几乎与孙悟空的形象非常相似。无非是西游记加入了很多神话的元素,使得故事意义不同。所以孙悟空的形象是建立在市民生活基础上的。

  西游记以前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等很多的描写取经,猴精,等的书籍。但主角并不是孙悟空。而且孙悟空的形象也不是西游记中的那个形象。在西游记中,作者为了把孙悟空作为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在整个取经之前加了整整7话的孙悟空成长的故事。《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个传统的主角,故事中还有一个猴行者,曾跟唐僧说道,二万七千年前曾偷吃过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但是这只是一提,并没有展开猴行者的经历。如果说西游记中没有前七回,孙悟空提起,我曾大闹天宫。故事想来也不会让人那么的对孙悟空津津乐道了。

  孙悟空在取经前后,他的性格其实是很统一的。历来很多人说孙悟空随唐僧去取经了,就破坏了他大闹天宫时为自己创造的无法无天的形象。此后的西天之行的所作所为不论如何轰轰烈烈,都不免是服从于宗教的目的。这涉及到了《西游记》宗教的因素的问题。然而这里的关键并不仅仅指出这一步,而在于这些佛教因素对于孙悟空的性格行为究竟起了多少作用。西游记是大唐三藏西行取经的历史传说而来的,自然不免保留了佛教的内容,这是由故事框架所带来的。佛教因素并没有影响孙悟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更没有渗透到他好的精神世界中去。孙悟空的皈依佛教仅仅是他好汉生涯的一个由头。孙悟空护送唐僧,过关斩将,降妖伏怪,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去受精神和意志的考验,显示其英雄本色。他没有丝毫权威意识,他放言无忌,嘲弄一切,对于佛教及佛家人物常常嬉笑怒骂,随意戏谑,他诅咒观世音“该一世无夫”,嘲笑唐僧的无能与怯懦,于佛家的教义颇多非议。佛家的因果报应,孙悟空却以为这无非是菩萨借此以报私仇而已。

  我们拿取经中大闹五庄观的故事,可以看到孙悟空偷人参果的行为和大闹天宫中偷蟠桃的行为如出一辙。打翻人参果树,断了人参果树的根和当年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出来后踢翻八卦炉,期间非常的相似。最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和镇元子的袖里乾坤也极其相似。由此可以感受到孙悟空的性情其实没什么改变

  作者认为《西游记》也算是一本童话小说,其中很多情节,对照小孩子的习性便很容易理解。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我在想,我在看漫画《海贼王》的时候,想这也是一部童话故事。童话不需要太多的前后逻辑的对应。需要在当时的场景中动人,不老去重复,那就很不错了。不过海贼王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如果结果做的像《七龙珠》那样的话,感觉无敌了然后故事结束了,那就显得很低极了。

  西游记中如发生在动物王国中的故事,最终是完成了一个天真的儿童乐园。孙悟空所以从来都有那样好的兴致,那样乐观的心情,那样活泼充沛的想象与自由不羁的性格,正是童话精神的真正体现。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的性格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三):童眼看世界——《〈西游记〉漫话》

  最近用电子书飞快地扫完了《西游记》,本来,是拿着李卓吾的批注版本看的,看不下去,但又得看完原著,kindle略读起来真是利器。实在觉得作为一部小说,bug太多,逻辑前后充满矛盾,孙悟空为代表的三个半徒弟,白马算吧,一开场都是牛x哄哄,一取经全部歇菜。主角们的性格,除了孙悟空,其他的,唐僧不是高僧吗,除了哭就是怨,除了怨就是怕,除了怕就是主动被动地念念紧箍咒……猪八戒么,好吃懒做打不了就算了,还爱挑唆,还在妖魔面前揭穿孙悟空,真正猪队友;沙僧笔墨太少,到是个老实人,可他出场的时候也是个水中夜叉呀;白龙更是算了,反正变成了一匹真正的马。偏偏,唐僧劫难有那么多,每次坏人抓了他们又不下手,要么等着精心烹饪,要么等着和好朋友亲人分享,总之,都是些对唐僧肉痴迷到丢命,却又追求精致生活有耐心的存在。所以,终于看完的时候,赶紧搜搜批评方面的好书。所幸《西游记》没有所谓的“西学”,比较公认的是林庚先生在“大家小书”系列里的一本晚年口述,弟子记录的薄薄的册子,还有一本是时下据说比较火的《煮酒探西游》。说实话,有时候别人问我,怎么判断书好不好,我看,价钱就能说明问题。漫话实体书13元,电子书售价接近7元,而且不打折,煮酒电子书价格打折接近4元,翻了两页我就看不下去了,不是我的菜,调料太多,口味太重,满书的油腔滑调,博人眼球,其实作者应该挺有想法,只是表述方式接受不了。看了,林庚先生的漫话,的确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把里面的观点摘录出来。

  是好汉更是英雄

  孙悟空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市民是脱离了土地的人,通常从事买卖贩运,所以生活比较奔波,常有风险,甚至是冒险。孙悟空,有着安居乐业的花果山却不安土重迁,一会儿大闹天宫,一会儿又大闹天宫,最终去西天取经,所以林老认为他的身上没有农民的特性,反而有很多行走江湖的好汉风。

  从他的求学经历来看,他的师父菩提老祖,叫着佛家的名字,修成道家的神仙,会的三教九流,占卜问卦,求医成仙,无所不包,总之,都是能讨生活的门路。孙悟空学会驾云以后,在师兄弟们面前卖弄,大家笑说,这下好了,能送邮,不会找不到生活。可见大家来也不是什么成佛成仙,也就学些本事。乃至最后,师父赶他出门,叮嘱不准泄露师门,讲究的也是江湖法则,人际交往

  孙悟空学成以后,所做之事,除了特别看重自己要有响当当的名号,剩下的就是,单枪匹马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了。你看他西天取经路上,除了有强人伤及师父得去救一救,但更多的是,不仅救师父,也要把这些欺世霸民的贼人一网打尽,更别说有些贼人的手还没伸到他师父身上,只是有人喊冤苦,一切不平的闲事他都要一管到底,绝不半途而废,这正是奔波羁旅的市民商人心中所需要的依赖的对象——江湖好汉。而孙悟空所擅长的各种手段,惯偷盗,强武功,善易装,能下药,火眼金睛,辨识各种伎俩,与当时各种小说里的江湖主角如出一辙,怪侠一枝梅,白玉堂,鲁智深……。

  但好汉不是英雄,孙悟空却是一个英雄。英雄的产生,伴随着伟大的事业。这就是西天取经,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坚定意志力,百折不挠,坚毅不屈,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性格得到升华,他没有江湖好汉身上的缺陷,却有着超过常人的韧劲,因此他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关于孙悟空身上的佛性,按林老的看法,一词蔽之,没有。佛家讲参禅悟道,基本法门就是打坐,孙悟空是一刻都静不下来的人;佛家强调不得杀生,唐僧天天念叨这个,孙悟空却是要快意恩仇,嫉恶如仇,无论是妖还是人,都决不手软;对于天上各种菩萨,孙悟空也常常调笑,说观音,活该一世无夫,到最后取经的时候,小说还描写如来手下索要钱财,没有得逞,以致给了无字的,当然连续剧改了这里的内容。所以,取经到了《西游记》这个版本里,只是提供了故事的框架,赋予了孙悟空这个英雄的使命感。

  喜剧英雄的童话精神

  英雄通常都是由悲剧来塑造的,孙悟空不仅最后功德圆满,结局是喜剧,过程更是欢乐多多,这样的特殊性如何产生。

  孙悟空和猪八戒这对欢喜冤家。如果说孙悟空是市民,那么猪八戒就是农民,他留恋家园,被迫取经,每天的追求不过是老婆粮食热炕头,连武器都是个钉耙,身藏私房钱,经常念叨分家当,求散伙,不愿迁徙奔波在他的身上淋漓尽致。农民进城,在市民眼里,他呆头傻气,目光短浅,所以常常成为孙悟空调侃的对象。这对师兄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捉弄调笑,一方面来源于当时戏曲的发达,两个角色,一捧一哏,插科打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民和农民的关系,他们本是兄弟,只是进城早晚,所以虽有打闹,却又相互合作。

  但是戏曲的影响,只是强调了喜剧的氛围和团圆的结局,却并不能塑造出像孙悟空这样举重若轻的乐观英雄。

  所以,林老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充满童心的童话。所谓童心,提到的是明代李贽的说法,是真心。明代经济的发展,之前的封建正统文化价值腐朽虚伪,所以一些士人想要去伪存真。说实话,这里,林老引经据典,我没看十分懂。

  童话脱胎于神话,是用儿童的视野。《西游记》大量地保存了动物的形象和特性,这和《取经记》中孙悟空是个猴精却是个白衣秀才不同,更多的采用了儿童视角。小说中经常详细描摹小妖,斗争的方式充满了追逐,模仿,虚拟,交换,充满了游戏精神。特别是《西游记》里充满了天真浪漫的想象,情节的虚构全凭当时场景的需要。林老用这点来解释《西游记》逻辑上的矛盾。正如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的神通广大,后来取经路上却想尽办法降妖伏魔,只有这样,才能使孙悟空花样百出,充满波折,使人无法猜透,否则一路打到底,毫无趣味。正如猪八戒刚一出场时与孙悟空打了个半天的平手到了后来却萎靡不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八戒的心性,衬托悟空的英雄,妖怪的厉害。所以“要以童话中想象的不合逻辑的方式与层出不穷的丰富性与创造性来接受和理解《西游记》”。

  综上,《西游记》的语言风格受到了戏曲的影响,而孙悟空英雄的喜剧性确是来源于充满童心的童话精神。

  当我读《西游记》的时候觉得味同嚼蜡,而林老却说《西游记》伴他走过了苦难的文革十年,他一遍又一遍翻阅,乐在其中,不能自己。虽说,这些评点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却让我,找到重新看《西游记》的途径。

  :怪不得,四大名著,西游的暑假播放率最高,看来也是收视保障。《西游记》真的非常适合拍连续剧,画连环画,乃至改编成漫画。我看书的时候,老觉得他简直是日本热血漫画的祖师爷,孙悟空这样战斗胜佛的境界不就是那些主角们追求的人生至境吗,不仅精神相通,情节都有不少雷同。连我觉得是缺点的地方一样,打怪打得到处是bug。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四):童话西游记

  这是我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

  1.大闹天宫是农民起义吗?

  2.孙悟空是被迫取经吗?

  3.孙悟空真信佛吗?

  4.猪八戒他为虾米时强时弱?

  5.紧箍咒它真的有用吗?

  ————

  诸如此类答案散布书中,一一读来,茅塞顿开。

  俺从小到大喜欢孙悟空,喜欢他那份神通广大、无拘无束、 又聪明又可爱。不过也只是喜欢而已,并没有认真看书或了解更多。但林老先生对原著了如指掌,信手拈来,再与同期小说、戏剧比较,把道理都说得好玩起来。

  看资料,林庚老先生是在文革中,夜读西游记,自言乐趣无限。他更从书中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童话世界,他认为孙悟空是少见的喜剧英雄,既像一般江湖好汉一样、热爱冒险一身本领,渴望着闯出“名头”,又因承担了取经的使命、带有了不同于江湖人物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战胜八十一难中,他又处处显出活泼诙谐、轻松自如,始终洋溢着一种勃勃的生机。孙悟空之外,猪八戒也好,各式各样的妖怪也好,也都呈现出儿童一样的可爱。他眼中的《西游记》,是中国文学中极少有的,有童话色彩的作品。

  这位老先生,一定也是极可爱的。在他九十华诞时,曾有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2008.1.2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五):門外漢扯閒篇——讀《西遊記漫話》散記

  前些天去李老師家,李老師極力推薦林老此書,并獲贈一本。(在此先謝謝李老師推薦好書,呵呵。)昨日開始眼睛不適,不能對著電腦作劄記了,晚上打算看看閒書,也算五一節給眼睛放個假吧。在考慮再三之後,拿起林庚老先生此書。

  此書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56年發表的《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這部份就一篇不長的文章。第二部份才是此書的主體,即真正的《<西遊記>漫話》,這已是前文30餘年后的事了。

  這兩部份同是談《西遊記》,但第一部份只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形象,並且主要是針對當時孫悟空反映農民起義之說提出異議,但並沒有解決孫悟空的形象問題。第二部份則以整個《西遊記》為對象加以論述,但其中心或者說基礎,仍是“大鬧天宮”中建立起來的孫悟空形象。此文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為基礎來解讀孫悟空的形象,至少從林先生的文中來看,是很有意思,且還是比較近真的。如果說,《漫話》沒有對“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作出準確的定位,那後面的論述也是難以成立的。所以說,雖然二者的對象雖有廣狹之分,但總體的論述內容和定位上,還是一脈相承的。但二文的研究方法、理路,卻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按照吳小如先生在此書序言中的說法,《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一文“乃是1956年發表的,先生對‘鬧天宮’反映農民起義說已明確提出自己的懷疑。這在當時多少帶有‘頂風’談學問的嫌疑。……這樣的政治問題掛鉤的大背景下,即使是談《西遊記》與農民起義的關係,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無私無畏的勇氣的。”

  確實,1956年的學術環境下,談學術首先需要的是政治正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了,其次才能談具體的問題。而談具體問題的前提,大概還是不能以學術破壞黨的總體定位的。是以,在當時的環境下,農民運動作為史學界五朵金花之一,大談特談,大加推崇。我不知道文學研究中農民運動占什麽位置,但想來也不會太低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各種文學作品發掘符合黨的政策、方向的農民運動資料,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然是一則很好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的典型。(農民運動到底反不反帝反封建,這個可以再討論,但至少從當人官方、學者以及一般老百姓的主流的或者說放在臺面上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是反的。這個在此不討論。)所以才出現了“沒有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的那樣規模巨大,以至使得封建統治者不能維持或者幾乎不能維持的農民起義戰爭,孫猴子大鬧天宮這樣的情節是不可能虛構出來的”這樣的論斷。

  此一論斷自有其武斷之處,也有其受當時環境政治、學術影響之處,是以林先生指出來,予以商榷,也是無可非議的。或許如吳先生所說,受當時環境的影響,林先生作此文時大概也只能作一些偏向實證性的研究吧,不能作太過於感性的文學批評吧。此文只以舉例來證明農民起義說的不確。但這就有個問題了,舉幾個不同的例子就能證明農民運動說的錯誤?當然,武斷的說“不可能”,那確實有問題,但是不是絕對不是農民運動呢?至少林先生此文是沒有解決的。林先生以農民心理作為第一個論據,認為農民安土重遷,不會放棄安逸的環境去追求理想。這其實並不能站得住。農民確實安土重遷,但他們對理想的追求也不是沒有的,尤其是長生,對於長生的追求,如有可能,是沒有人會放棄,或者說不去追求的,農民也是一樣。而孫悟空追求的正是長生,這就使得林老的農民安土重遷,不會放棄此而追求彼的說法並不很站得住了。其次,林老分析了“反了”這個詞。林老對許多文獻中的此詞作了疏解,最後以廉頗反趙為例,認為“這‘反了’與孫悟空的‘反了’,其神態間,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誠然,孫悟空大鬧天宮中的“反了”或許有好漢的“反了”的意味,但需要關注的是孫悟空是起自底層的人(妖?神?),這種底層的反抗,是不是能看成起義?我想在中國古代史沒有多少清晰的關於農民起義與好漢起義之間的界定的吧。說孫悟空是起義也好,是好漢的反抗也好,在當時統治者看來(在《西遊記》中即是天上的統治系統),都是叛亂,是沒有大的差別的。這也就不能斷然否定農民起義說了。至於第三個論據,即沒有大規模的、多次的農民起義,是否就不能產生大鬧天宮的想像與描述,林老以俄羅斯神話故事作為對比,認為還是能夠產生的。林老在此三個論據之下,其實能證明的只是那種武斷的論斷的不確切,但卻不能證明孫悟空大鬧天宮絕不是來自農民運動的影響。

  而《西遊記漫話》中,林老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為基點來論述孫悟空的形象,雖然其中所用到的例證並不很多,且沒有像前文中那麼旁徵博引,用歷史上的文獻資料來論證,但結論似乎更為貼切,使讀者讀完此篇即覺得孫悟空就是個好漢的形象,就是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下的產物。這是爲什麽呢?我想這或許是和文學解讀的方式有關吧。

  對於文學作品,我們對其解讀首先需要注重感性的整體把握,而不是對細節的無謂的考據。林老前文即是對細節的考據,當然,並不能稱為無謂,但其並不能真正解決大的問題。再以孫悟空的形象為例,林老雖對其市民文化、江湖文化的內涵作了很好的表述,但我們從中並不是不能找出不符合市民文化、江湖文化的地方。難道就因為有一些具體的、細節上的不符就否定這個觀點嗎?當然不是。而林老前文給人的感覺就是以細節來論證農民運動說之誤,這是不能讓人信服的。無論什麽文學作品,雖是某社會現實的反映,或多或少,總會有悖於作者所想要表述的事實。這或者是作者刻意的誇張或改編,或者是無意的不符,但並不能否定大的背景。閱讀或者說解讀文學作品,首先需要從總體出發,而不是從細節考證出發的。所以,我覺得在解讀文學作品之時,首先是需要感性的理解,而其次才是所謂理性的考據。解讀可以沒有理性的考據,但必須有感性的把握。林老《西遊記漫話》首先就不是以考據為切入點,而是以林老對《西遊記》無數遍的閱讀留下的感性的總體的印象與其對古代歷史文化的把握為基礎來論述的。他對孫悟空以及《西遊記》的考證,首先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這似乎就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了,我們在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似乎誰都知道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來看,但到底有多少人做到了?我看很值得懷疑。現在更多的學者也許是在以自己的學科背景或者掌握(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實的?)概念來套文學作品。解讀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用一大堆西方的文學理念來解讀,到底是解讀了,還是誤讀了?我覺得這十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解讀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原本需要有廣博的中國古典學識,至少能理解當時人的知識水平和基本觀念。但在分科越來越細的情況下,這種通人式的學者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出了。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如古人說的“六經注我”,即以作品的材料來論證學者預設的概念。這其實是很容易的。那本作品中挑不出個與概念相似的東西啊,但其實質是不是一致,那就不是此學者所關心的了。就如此書中談到的孫悟空的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就有比附之嫌。這就如同陳寅恪先生在為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所說的:“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現在對文學的解讀大概也有這個毛病吧。

  先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學識,以之為基礎來解讀文學作品確是越來越難了。而許多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或者說認為不可理解,大多也是因為沒有放在當時的歷史中來看的緣故。如孫悟空在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中形象問題,多有爭議,認為取經的孫悟空破壞了鬧天宮的無法無天的自由的孫悟空的形象,二者之間有斷裂或者形象不一致等等。(對此林老有其分析。)但如果把孫悟空的形象放在古代歷史環境中,卻是沒什麼不可以的。對於王朝的反叛者,無論是正統的文人還是基層的老百姓,態度基本是相同的,即反叛並不是什麽好事,反叛者也多不是什麽好人(當然,活不下去的年代除外)。對於這些反叛者,尤其是所謂的英雄好漢,在這些人的意識中都是希望他們走上正途,為國效力的。而孫悟空的形象雖不是一個可憎的反叛者的形象,但在這些古人的心目中,大概還是希望其走上成仙成佛的正道,而不是在魔道(妖道)中一路走到黑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正統文人的改寫還是話本藝人的傳承,大概都會向著一個讓他走上正道的路子發展。從鬧天宮到助三藏取經,本是一氣呵成,符合當時理念的寫法。這個所謂的形象的斷裂,本就是後人脫離當時歷史環境的臆想。所以,要解讀文本,首先是功夫在文外的。林老《西遊記漫話》通過對古代市民文化、江湖文化、話本語言、戲曲形式等等的深入的把握來解讀《西遊記》,可謂是站在當時的環境下,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解讀了,這也是此書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的一點。林老絕對是站在當時的歷史中來解讀《西遊記》的,所以其解讀大概多是站得住的。

  似乎寫了不少了,因為讀的文學作品不多,讀文學研究更少,在文學方面,實在連門外漢都算不上的。安上個“門外漢扯閒篇”的名,請各位朋友指正。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六):读《西游记》的另一扇窗

  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游记》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从少儿频道的动画《西游记》,到中央一套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角色和情节都为大家津津乐道。受《大圣归来》的影响,大一的时候读完了原著。虽然原著使用白话文所写,但是整篇通读下来,总有种泛泛而读的感觉。遇到熟悉的剧情就读得特别快,读到大片大片的风景描写也跳过不看。结果读完了之后可以说是毫无波动。

  但是林庚先生写的这本书却为我开启了读《西游记》的另一扇窗。虽然本书着重分析的是孙悟空的形象,但在字里行间也穿插了先生对于《西游记》成书背景、写作风格的分析,勾起了读者探索这本书的更深的兴趣。再加上先生在分析的时候引用了众多“三言”“二拍”中的故事作为例证,令人信服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读书时的乐趣,让人手不释卷。

  从反驳“孙悟空代表着农民起义”观点开始,到《西游记》中包含的童心,整本书只区区一百来页,却实为经典,不愧为大家之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