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10篇

2017-12-24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10篇

  《世界上最幸福地方》是一本由埃里克·韦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一):幸福是什么我说不好,但幸福不是什么我知道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2008出版于美国, 曾经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者Eric Weiner。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记者,他历时一年,遍访世界各地找寻幸福的秘方。这是一本有深度有幽默感又有点美国式话痨的有趣游记。

  作者的起点是荷兰,在费恩霍芬教授的幸福实验室里,幸福就是一个个数据和一篇篇论文,有些结论还颇违反我们普通的认知。比如单一民族国家人民更加幸福(世界人民大融合看来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和财富分配较均衡的国家幸福指数几乎一样,甚至前者还要更幸福些,等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极度的贫困无法带来幸福。从最不幸福的国家的名单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非洲国家和大多数不发达的国家。的确如果人连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又逞论幸福?可谓不幸的国家大致相同,而幸福的国家则各有各的不同

  那么作者的第一站,荷兰人的幸福来自哪里?作者觉得是宽容忍耐(因为他们对吸毒和色情抱有相当的容忍?)。我觉得翻译成荷兰人的圆滑世故更好。荷兰人不对抗自己的本性,也非常擅长与人为善,所以历经几个世纪在欧洲长袖善舞,就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深刻。但是对本性的宽容很容易演化成对本性的纵容,这个尺度在哪里?

  抱着这个问题,作者前往处于幸福金字塔塔尖的瑞士。瑞士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人们惊叹于瑞士人的准时,他们的公交车车牌上到达时刻精确到分钟,比如到站时刻是17:53分,我们常想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大街上,各种状况都会发生,但那车绝对不会早一分或晚一秒,一定在17:53分出现。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真是一个谜。有一个趣事,瑞士人连都闹骚乱都很守时,总是发生在同一时刻。瑞士人非常低调,他们最清楚财富最易招致嫉妒,而嫉妒不论对嫉妒者还是被嫉妒者都是破坏幸福的恶魔。瑞士人重视诚信,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因为瑞士银行?),他们深知信任与幸福密不可分。瑞士人亲近大自然,有人说没有登过阿尔卑斯山,你就不可能懂瑞士人。在我看来,瑞士人幸福的秘诀在于:尽可能地消除掉所有导致不幸福的因素。瑞士这个最幸福的国家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因为他们法律允许安乐死。这个看似矛盾,其实仔细对照他们的幸福秘诀就不难想明白。

  小结一下,只要生活在这里变得容易,幸福就会唾手可得。关键是怎样把生活变得容易,当然要先克服掉困难,第二则是不要人为地制造困难。

  作者的第三站是追求国民幸福总值的不丹。在我看来,不丹的幸福,藏在精神至上的幻觉中,对生活不要求太多是对的,但人为地克制外界对自身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对物质的无欲无求不知怎么总给人留下有点怪异印象。但这种专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洁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的国民都有一种温文尔雅的贵族风范,乐于助人但又有一种不卑不亢气质。这就是单纯魅力。在这里,作者说他感受到一种陌生宁静感。一种真正的宁静。这是一个能够让你大彻大悟的国度。

  然而作者的下一站却是把他从得道成仙的不丹拉回到黄金遍地世俗至死的卡塔尔(这是石油危机之前的卡塔尔)。多么好的对照!一个暴发户的幸福是怎样的?洋洋得意,又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忽视历史,也不相信未来金钱在他们周围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使他们跟其他人失掉了联系。适量的金钱的确能带来尊严和类似幸福感的享乐,而不是持久的幸福,钱能够得到同行的尊敬和同伴们的羡慕,钱也满足了自己对荣誉感的无止境的追求。这种荣誉感我们常常称之为雄心或者事业心,或者通俗地说就是成功。我们以为一旦得到了它,我们就会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书中云“我们都是雄心之神的信徒,到老才发现雄心之神根本就不是真神。”

  作者对他的第五站冰岛有一句描述:在这里,“幸福就是一次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不惧怕失败,才能得到解脱。没有惧怕,人就会勇往直前。冰岛自然环境恶劣,自古以来死亡都会随时造访。为了对抗不知何时降临的命运之神,人们必须团结,友爱,及时行乐。这里的人们似乎为了只需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过而不停地创造,哪怕创造出一些垃圾,但人们在这个创造中互相鼓励互相分享,一切都像是一场随时可能告别的大聚会。他们天真洒脱,没人在乎失败。他们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幸福的状态。

  作者还有意造访了这个星球上最不幸福的国家之一,摩尔多瓦。就是为了弄明白什么是幸福的反面。结论是能力不足。有句话说的好,“你的能力跟不上你的梦想”,这就是你不幸的根源。特别是你身处在一个周围都是富裕国家的穷困国家,这种对比更让人痛苦。如果一个国家能力不足,人们过不上好日子,为了可怜的资源而竞争,一定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丧失和彼此的嫉妒,进一步造成追求幸福的成本大大加大。

  总结一下。什么是幸福?字典里说“幸福是享受美好事物之时的好心情。” 我觉得这个定义固然全面,却不是我们通常所希望追求的东西。那种好心情其实是不期而遇稍纵即逝的。而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可以随时得到的长长久久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说实话,谁也说不好。在我看来,幸福并不只是连续不断的愉悦体验,这玩意儿毒品也可以给你。或者幸福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能力体验?好像也不尽然

  我只能从幸福的反面例举几个“幸福不是什么”

  1. 能力不足肯定带不来幸福,这个能力包括了解决困难的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审美能力,心灵敏感的能力(能够感受他人的善意,被爱和爱的能力)

  a) 解决自己的困难(最起码自己基本的生活应该保证)

  ) 解决他人的困难 (体现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的价值感,所谓利他主义)

  2. 幸福里面肯定没有恐惧,也肯定没有嫉妒和怀疑。

  3. 只追求物质享受肯定不会长久幸福

  4. 成功不等于幸福

  5. 有时候越是追求幸福,你离幸福越远

  最后说一下作者的观点:增加愉快的体验,减少不愉快经历,然后忘掉是不是幸福的这件事。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二):别让幸福埋葬幸福2

  在不丹,国民幸福很重要

  仅仅是这么一个理念,在很多人看来,就比钢铁森林更具魅力。

  经济的落后,文化的差异,物质的匮乏,都无法掩盖住笼罩在这个神秘小国上的光环。获得内心平静,而不迷失于物质的洪流,这似乎是获得幸福的秘诀。问题是,内心的平静似乎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神龙见首不见尾,而相比而言,物质和享受却是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确物质越多,主观满足感也越多,也更容易幸福。

  于是,对于另一个因石油而成了爆发户的小国卡塔尔而言,幸福似乎就在于无限度的挥霍。这是一个具有占人口总数80%的各种国外人士为其服务,极尽豪奢的幸福王国。

  但是,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过了一定的界限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几乎不存在了。研究表明,这个界限是年收入15000美元(合约9万RMB)。

  也许具体到不同的区域,这个界限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巨大,但是,追求物质来获得幸福的方法,总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不丹的坚持中,也有在逐渐物质化的改变,但是有其深邃文化的慰藉。卡塔尔的爆发过程中,也有身居核心的有识之士的反思,但是自身固有的文化缺失使其势单力薄

  也许幸福与否,真的是一种民族和文化的基因在潜移默化作用,在集体无意识,在自组织,在同构与解构。

  但是,作为个体,获得幸福的能力,与体悟幸福的智慧,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否则,在当今日益激励的竞争中,一不留神就会被群体所谓的幸福观念和自身盲目的幸福追求所埋葬。

  附:

  别让幸福埋葬幸福1:评《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74341/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三):绝境之处的自我救赎

  当一个人陷入了绝境的时候,他会用尽各种方法来逃离这一绝境。他会试图从各个层面了解这个世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但是到最后,他会发现,对社会了解的越透彻,就会越感到无力,看到的、懂得的越多,越会感到无能为力

  对于现实的无力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当我们深陷痛苦中时,没有人能将你从深渊里拉起,上帝也不能,真正能实现的救赎的唯有你自己,届时,你就是你自己的救世主,你的守护神。

  印度是一个快乐的国度,人们的幸福指数普遍很高,但当有人看到他们在无比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悠闲的生活、冥思后,唯有呵呵,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许他们认为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就不要去试图改变它,灵魂与宇宙相通而获得超验之感的乐趣已远远大于现世的快乐,既如此,别的就真的不那么重要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四):别让幸福埋葬幸福1

  一个不讨厌读书的人,当不那么幸福时,可以读一些以幸福为主题的书,或者看一些悲剧。

  为什么不看喜剧?因为就像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此时看喜剧,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想从地理纬度和人心之外探寻幸福的唠唠叨叨的记者大叔,游历了最幸福的10国。有梦想,有追求,有体验,有思考,有冷峻,有温,有干瘪,有幽默,有逻辑,有妄想。在与这些文字的对话中,慢慢地升腾起一种忘我的情绪,不觉间已趴上了心头。

  读了自序和丹麦、瑞士、尼泊尔三篇。一个是“性、毒品和自行车”,一个是“自律、中庸、低调”,一个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幸福不再是抽象的神,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喜有泪,而这一切,都是在絮絮叨叨中,有心或者无意的雕琢而成。轻抚书页,仿佛烦恼也不再似刚才那么狰狞。

  简言之人类追求幸福的努力从未停止。概况起来,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做减法。消除痛苦或者不幸的因素。比如佛教,消除欲望

  二是做加法。通过各种“拥有”来变得幸福。比如获得金钱、权利

  三是做积分。积少成多,通过对短时的碎片化的快乐来“堆积”成幸福。

  但是,这些方法,似乎总是在某一方面增加幸福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失去幸福。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时空转换、智能守恒般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幸福。但是,至少,我们还能体验幸福,至少的至少,我们还能追求幸福,但是,最关键的,至少的至少的至少,我们别让幸福埋葬幸福。因为,幸福毕竟不是数学。

  附:

  别让幸福埋葬幸福2:评《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89936/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五):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是在需要跨过茫茫大海、翻过重重高山遥远的国度,或是在身边,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在心里问问自己,我有点不太明白,我从来没有想过幸福会在哪里亦或是我幸福吗,因为幸福或许是一种想象中的奢望,追踪其源,反而会不幸福。不过我想,我是幸福的吧,在快乐和痛苦的这一路,我依旧很满足,并带着一点好奇向前走。

  9月初在飞往上海的上航班机上,为了打发这两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便在出发前从家里的书柜上取下塞到包包里(想来,这个决定还是很正确的^_^)。登机之前,因为上海遇台风,我不得不闷在吴圩机场5个小时,起飞后,心情很焦躁,但在三万米的高空,我只能做的事便是乖乖待着。这本书帮了我很大的忙,伴着窗外的蓝天,我认真地读着书,心中也在思考幸福的定义。书里介绍了关于10个国家的幸福,作者探访各地的人,有富得流油的商人,也有口袋没钱依旧讨酒喝的穷人;亦有在旧制度下要破土新生的年轻人,更有唠唠叨叨埋怨国家体制的老人;或是执着热爱本地的异乡人,还有深爱脚下这片土地的本地人。他们在作者的记录中都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幸福感,具体说就是一个国家的特征。我相信,在一个国家的体制、道德、宗教风俗和环境下,国家的幸福感必会有这些特征的痕迹。人们的幸福感也会和其相照应。在小而强大的瑞士,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自然,群山环绕下的发达小国,人们的生活与环境脱不了干系。他们在自然中找到归属的宁静,体会这片不可多得的幸福。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冰岛。在一年屈指可数的有阳光的日子里,面对黑得可怕的白天,冰岛人更多的是享受这份“黑色幽默”,美食和美酒足矣。我很喜欢冰岛人的幸福精神,就像作者写的标题《冰岛:幸福是一次失败》。内心害怕失败的我一下子找到了一丝安慰,冰岛人在黑夜即是白天的生活中对于失败并不在乎,而我们往往是把失败作为追求成功结局的铺陈,而忽视了本质。我们的心都是好的,何必让失败抹上一笔灰色,待到成功时再去除那份暗调,让光芒绽放。每个失败的人并不是有意要去失败,别忘了,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人,在乎太多,反而失去太多,也包括了幸福。

  回程的时候,很巧,还是那架班机,再次拿起书细细享受飞行带来的惬意两个半小时,这次读到了摩尔多瓦的幸福。摩尔多瓦有过富裕的日子,而现在则是贫瘠不堪。本章开篇就引用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人若是不幸福,也就看不得别人幸福”,在这样经历起起伏伏的国家,他们期许着别的国度的富足生活,会有幸福吗?作者写的标题便是《摩尔多瓦:幸福是身在别处》。在穷得什么都不剩的土地上,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吗?在作者的记录中,我想不尽然。我很喜欢作者在摩尔多瓦的房东老太太说的“费弗提费弗提”(fifty fifty),对于生活的喜爱,一半一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她对于生活并不是全盘否定,50%的幸福这不明显地摆在那里吗?纵使这个国家的人都在向往他国的幸福,但是他们依旧留在这个国家(虽然有贫困的因素),在拥挤的公车上,在热得透不过气的街道上,在小得不得再小的房间里,他们仍在生活,属于他们的生活。读到完这章,我有些意识到,幸福或许并不是全来自经济程度,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冰岛人对待稀少的阳光日,选择了拥抱黑夜;摩尔多瓦人面对贫困的生活,选择了接受并一如既往地生活;印度人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选择了开辟心灵净土追求内心平静和至高无上的宗教信仰。那么,幸福一定是在生活的作用下产生的,顺应自然而发展,不再恐惧生活,而是享受生活,我们应该会幸福吧,是心中的幸福。

  随着飞机慢慢滑向廊桥,合上书,我想,此刻幸福在哪里?嗯,是在家里。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六):留一百页书的时间给自己

  我算过,读一百页书,大致需要花掉两个下午的时间。这也是如今很多人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的上限所在。如果能抓住春节这弥足珍贵的几天假期,读些有营养的书,诚实地和自己独处一段,是不是有可能走上获得幸福与存在感的一条快速路?

  不妨回想一下:起初,我们都习惯于毕恭毕敬地捧着一本大厚书慢慢啃;后来,我们更喜欢阅读相对芜杂但是丰富有趣的杂志;再后来,我们爱上的网友随意原创、直播的博客;到现在,我们看微博看得要保持140个字以上的耐心都很困难了……我渐渐觉得,我们耐性和注意力不断衰减、分散的这个过程,是和我们渐渐变得越来越难快乐的过程,同步进展。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是我个人的臆测,直到前几天,我读到这么一段:

  哈佛大学的一位研究员,叫做马特·机灵死我(Matt Killingsworth,多有喜感的名字啊!)他研究和测量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与个人状态以及行为因果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手机软件,让人们输入自己种族年龄性别健康婚姻等等详细的个人情况,并时刻跟踪记录自己正在做的事,正在想的事,和他们快乐满足程度。他想要调查并得出结论——“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快乐和不快乐”?

  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5,000人,即时跟踪报告超过650,000份,参与者跨越86种不同的职业,遍布80个国家。

  调查的结果很让人感慨:

  1.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种族地域性别而决定

  2.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收入存款住房状况和物质水平而决定

  3.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身高体重健康和外貌决定

  4.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婚姻爱情状况决定。

  似乎无论你怎样追寻,无论你得到什么,你都不一定能得到快乐。无论你换到了哪种状态,你本身的快乐坐标都会自动调整,即使努力从一个想要的状态改变到了另一个想要的状态。也就是说,达成了一个目标,换了一个状态,你还是会和以前一样有着类似强度的快乐,和类似强度的不快乐,只不过快乐和不快乐的内容不一样了而已。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Matt的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看似出乎意料的答案:决定你的快乐程度的,是一个专注的大脑和你临在的状态。

  调查软件的记录得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结论:

  虽然一个人的“快乐程度”不由你的个人属性和生活状态决定,也与你此时的行为和体验的内容无关,但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你的大脑是否专注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当大脑用一段时间(15分钟以上)专注在某一件事,快乐和满足程度就会提高;当大脑处于“思绪漫游状态”一段时间(15分钟以上),快乐满足程度通常会降低。

  调查结果的图表中显示,一天中47%的时间情况下,我们处在“漫游思维”状态。做一件事却想着别的事。图表显示出的内容差别很有趣:人们在洗澡,刷牙,开车的时候往往“漫游思绪”的分神率高出50%;而工作学习的时候“漫游思维”也很常见,用电脑工作的人时常会分神臆想着其他的事,想着午餐,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未完成事等等,分神率也在30%以上……同样也许也是这个原因,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快乐,因为他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更专注,“漫游思维”普遍比成年人少得多。

  也有人质疑,是否因为先有“不快乐”,才会引起的“漫游思维”?但报告中的时间结点显示出: 不快乐并不引发“漫游思维”,但“漫游思维”通常会引发不快乐。当“分神漫游”的当时,也许情绪没什么变化感觉,但常常15分钟之后就会有烦躁感。

  看来,幸福并不存在于任何一种目标之中,而是存在于追寻目标的过程和愿望之中,“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是幸福寄身其中的“桃花秘境”。

  身为一个作者,我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写作时候无论遇到多少麻烦,总是开心的,一旦书籍出版,感受到的幸福指数马上调头向下。这不是发微博吐槽或者把酒买醉所能挽救的事情。除非你找到另外一本愿意为之全情投入的书来写,除非你找到另一个愿意为之全情投入的麻烦来解决……只有这种不断全情投入的自找麻烦,能让你须臾远离那些不请自来,又无处不在的孤独和不快。

  这世上还有另外一个全情投入、自找麻烦的人,这家伙据他自己供述还有点儿轻度抑郁症和买包包的偏执狂,此公名叫埃里克·韦纳(没错,他是个男的,但是有不可自制的买包依赖症)。他写了一本书,名叫《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有点儿讽刺对不对?不过这书的确值得一看,特别是,他写得十分坦白和幽默,充满喜感,非常适合在喜兴的春节来看。如果能抽出两个下午,读上100页的时间留给自己,你就会知道我说的对不对,那位马特·机灵死我说得对不对了。

  这位韦纳先生显然不是个为了写书而写书,为了出名而写书的家伙,他为了写这本书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他去了荷兰、瑞士、卡塔尔、冰岛、泰国、英国、印度、美国(他的家乡),甚至还去了不丹和摩尔多瓦这种听起来相当不那啥的地方,有的地方富得流油、有的地方穷得要命,有的地方土得掉渣,有的地方有洋到随时受不了……目的只有一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踏上探索新世界的征途,并盼望着找到一些幸福。我坚信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天可怜见,他花在旅行上的钱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而且只有老天知道,他是怎么弄到这些钱的。

  其实在他写第一个字之前,甚至在他出门之前,这本书就已经成功了。因为他勇敢而真诚地选择了一个最难的问题来回答,而且这个问题,能让最大多数的人感兴趣,并且从中获益。更不用说,他没有给出很多教条,更没有企图通过晒幸福来获得注目,一丝一毫都没有过。

  和一些把能上微薄晒幸福的手机作为最重要旅行装备带上路的旅行作家不同(这类旅行作家们写的不是书,而是寂寞。怀着这种心情生活,在我看来,基本上等同于终生致力于报复社会。),他上路之时,勇敢地带了很多自寻烦恼的问题:“假如生活在一个富得流油,不用交税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把失败视为一种选择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民主发达到每年投票七次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不让你做白日梦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很显然,他带上路的问题和好奇足够多,带上路的成见和结论足够少。

  我自己也写旅行书,而且写了4本,我觉得写得够多,也够努力,但是人才和天才的区别在于其对从事的事业的真诚而非技巧,我不得不非常真诚,并且带着少许失落感地坦诚,和他相比,我还算不得天才。

  他的天才体现在很多地方,最值得推荐的一点就是他的诚实和幽默,对自己的诚实很让人感动,并且全书中独特的幽默感无处不在,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每15分钟爆笑一阵是很正常的,建议你事先提醒家人,免得他们以为你脑子出问题了。比如这一段:

  我妻子认为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有一天,夜已深了,她却发现我鬼鬼祟祟地趴在笔记本电脑前面,如痴如醉。

  “你在看什么?”她质问我。

  我飞快地将浏览器窗口最小化。“没看什么。”

  “还说没看什么,我明明看到你在看一张图片!”

  游戏结束,我被抓了个现行。我点击鼠标,把那张图放大到充满整个屏幕。她出现了,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一个真正的美人儿,拉链大敞着。

  “嗷!天哪!”我的妻子惊呼一声,脸上露出厌恶之色,随之便一言不发。

  我坐在那里,羞愧地垂着头,等待审判。最后,她开口了:

  “你就不能像个正常的男人一样,看点儿色情图片吗?”

  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个白金汉335——手工精制而成的英国数码相机包,双排针脚,填充肩带。是的,我叫埃里克,我深深迷恋着各种包。我终于说出来了,这下舒服多了……

  还好,我痴迷于选书而不是选包,这听上去名誉得多了是吧?我也打算在春节这几天宝贵的假期里给自己选一本好书,为自己磨练注意力的精神修炼开个好头,尽管将来可能仍然会身不由己地放弃,这种失败我们经历得多了,但是至少我尝试过,只要尝试,总有机会,总有机会获得专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总有机会通过专注的自我修炼减少不断造访的那些无谓烦恼控制我们心灵的时间,哪怕15分钟也好。在我看来,专注地读着一本好书的那段时光,就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桃花源了。

  我想稍微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些我关于选书的心得。

  第一, 我选书不看书评,我看目录。那才是表现作者功力和真诚与否的唯一窗口。也是很多网店销售页面上唯一能窥见图书内容真貌的地方。

  第二, 打不打折无关紧要,我带着未解的问题寻找试图解决我问题的作者。

  第三, 页数多少无关紧要,我买过一本只有区区一百多页的小书,叫做《箭术与禅心》,买回来只有看过多少遍我自己都记不得了,而且它还激发了我的灵感,写了本叫做《再见,大马士革》的小说(此处不是广告,不过再想想,也算是吧。是《箭术与禅心》的广告。)。

  像我这样喜欢“晒幸福”的虚荣的旅行者们,总是惦记着下一个战利品,却没有多少时间和兴致玩味已经到手的这一个。就好像很多人是旅行中的“签证收集者”和天生购物狂,却不记得自己看过的落日,哪一次最美。我们花了大把钞票买回来的战利品,很多都躺在柜子深处,长灰尘。这是我在《我喜欢,路上的自己》这本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这段才是广告,但也是我真心想对读者说的,关于幸福、关于专注、关于旅行也关于珍惜的一段话。

  另外,我还想对认真的读者多说一句:请尽情消费作品,而不要消费作者。钱钟书先生关于鸡蛋和母鸡的理论大家耳熟能详,他说:“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苦非要见见那只下了这个蛋的母鸡呢?”况且,如果你真的把那只心仪已久的母鸡宰来吃,到头来你可能会发现,不仅肉味如同嚼蜡,而且以后连鸡蛋也没得吃了,当下后悔不已。早知现在,还不如留着它下蛋。哎,距离产生美啊……

  好了,你读完我和几个天才共同创作的这篇啰嗦篇文章的时间差不多也需要15分钟了,你有没有感到稍微幸福一点儿?或者被不快烦扰的时间少了15分钟呢?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后感(七):打在盲人身上的灯光

  很久没有读旅游的书了,因为很难接受时下对旅游类书籍的界定,同时,对于这类作者的大脑,我也十分的想不明白,对于他们来说,旅行时不时就是跑到那个地方去转悠一圈拍很多相片下来拍很多当地的土特产品。而关于旅行的书,就是摆上一堆风景画,介绍哪个拐个弄子里面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弄到便宜的飞机票以及如何免费蹭一个晚上的床。请问你们,旅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估计大部分的作者都会以一种面对外星来客的眼神看着我,对我说:旅行就是旅行,就是为了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饱览漂亮的风景。或者一脸虚无缥缈的世外高人模样:旅行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您到莲花峰顶上坐着,坐久了往下一跳就找到了,真的……寻找你大爷)

  得知很快要到手一本不丹王太后童鞋写的《秘境不丹》,我就首先打开关于不丹的章节来看,前不久据说不丹年轻的国王刚刚大婚,老师说,前段时间威廉王子迎娶他的王妃的时候我就都没什么感觉,不列颠鬼子距离我们太遥远。而不丹人民实在奇怪,我们时至今日还在为半个多世纪以前“站起来”而欣喜若狂。不丹人民一听到他们的国王想要改变国家的体制废除君主世袭就惊慌失措,甚至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殊不可解,我觉得这种民众之愚昧实在令“天朝”和“上国”哀其不幸怒其不幸。天朝当然是指我们,是吧,我们还要解救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下水深火热的难兄难弟们呢(难兄难弟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请自行字典),上国则是朝鲜哇,人家几个世纪前就自称“高句丽”呢,当然是上国了,金二胖同志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嘱托三胖一定要坚持闭关锁国一百年不动摇,同时要发扬先富带动后富的共产主义精神指导美国改革开放。在这样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世界上居然还存在这这样一个角落,人民们深切的为封建统治者万恶的剥削头子放弃他们而感到恐慌,简直是愚民。不,他们一定是遭受到了本国三座大山的恐吓压制与帝国主义的教唆。所以天朝上国赶紧去拯救他们吧……我又走题了orz

  话题还是回到埃里克在不丹读过的时间,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算富裕却没有什么奢求,因此,他们生活的平静美好,有些人家财万贯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妨借用文中仁波切对埃里克说的那句话:你能看得见头上的灯光,但你无法证明他的存在。因为你若是天生的没有视力,就看不见这光。如果你需要证明才肯承认他的存在,就永远不会被这光芒照耀到

  你明白了没有,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