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意阶层的崛起》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意阶层的崛起》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意阶层的崛起》经典读后感10篇

  《创意阶层的崛起》是一本由理查德•佛罗里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一):创意阶层的崛起

  个人的读后感

  鹰注定在天空翱翔,鹅只愿徜徉一方……

  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选择,在新经济时代,大多数人游荡在事业、国企之外。有的是“被游荡”,因为挤不进体制内。他们一年之间可能换几个工作,有迷茫,有彷徨,找不到自己位置,而这种迷茫可能持续下去,在平庸与颠簸中度过一生。有的人自愿游荡,尽管他们也会迷茫,会无措,但唯一明确的是对自由的向往。

  从骨子里来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鹰,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追逐、去挑战

  《创意阶层的崛起》写道:“如果说,19世纪是蓝领阶层的时代,20世纪是白领阶层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创意阶层的时代”。

  新时代里,大多数人都不愿像祖辈那样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老死一生,于是在不同的组织间奔波。相对于公务员们朝九晚五的准时作息,创意阶层的人士们则没有那么自由。电灯、电话电脑,延长了他们的劳动时间,设计师们甚至会工作到凌晨六点;创意者们即使准时下班,老板也会在电话里与你展开工作讨论。创意阶层的工作时间是所有阶层中最长的,创意行业本身决定了创意人的思考甚至会在梦里进行。但一切难以改变,我们慢不下来,更停不下来。

  这时,我们便扪心自问,工作是为了什么?只是赚钱而已吗?显然不是。工作除了解决吃饭、臭美等问题,还能给人实现自我的价值感,扩大我们的生活圈子,也增加了遇到知音的比率,因此,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没有工作。但我们追求的是更自由、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更能激发创意的环境,让工作与生活可以完美调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把对工作环境的期望落在老板身上,显然是不明智的,理想就变成了想想。而有朋友告诉我,理想并非远得不着边际,现在就是你积累实现理想的资本时候,等你赚足了资本,你就有话语权,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客户,做一个自由职业人。

  原来,不能自由的根本,不在于没有稳定的客户,也不在于没有人提供好的工作条件,而在于自己没有资本,不够强大。没有稳定的客户,只有稳定的能力

  的确,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自身能力更稳定。真正的稳定不是任何组织给我们带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带来的。我们可以不忠实于一家公司,但我们绝对忠实于我们的事业。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够强大,怎样才能够强大?

  朝鲜和韩国毗邻,为什么韩国如此发达?香港原是中国沿海一个小渔村,为什么被英国占领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日本、台湾,皆为小岛,为何比中国内陆发达?

  可以发现,发达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点:都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干涉过。

  因此,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被殖民,让生活更美好

  透过现象本质,我们进一步发现:越传统、越保守、越狭隘、越偏见的地方越贫穷;越开放、越包容的地方发展越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如此,个人亦然。

  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没有自由资本主义。

  没有布尔乔亚,就没有波西米亚。

  如何积累呢?

  有朋友说:“要多看看时尚的东西,研究当下人喜欢什么。”

  你发现没有,那些买时尚杂志女生打扮都很时尚。那么,是鸡生了蛋,还是蛋生了鸡? 捧本古诗文津津乐道女子,对看时尚杂志的靓妞自然不屑一顾;而那些时尚靓妞们也会对书呆子式的土包子们报以嘲笑。因此,有内涵的人,罕有赏心悦目的外表;而那些花枝招展美女,也罕有内涵。

  内外兼修,殊非易事。

  这里只讨论土包子类型的人物。他们是傲慢而偏见,传统而保守的土著。缺乏世界眼光、宽广的胸怀,不能与时代一起脉动。因此说“君子固穷”。然而,君子未必要固穷,穷者并非是君子。穷的原因只有两个:愚蠢和懒惰。穷者应该走向达观,土著才会变为达人。

  一切的改变,都是观念的改变。

  我一度认为,时尚就是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高级跑车……后来发觉,我理解的时尚是表面的,浅薄的。

  时尚是什么?

  时尚应该是时代推尚的。时尚是产品,更是品质;是标签,更是精神

  时尚学,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抓住时尚,就抓住了创意时代的脉搏。

  我们应该放开自己,告别傲慢与偏见,将时尚与传统兼收并蓄,古典与现代兼容并包

  我们的稳定,不再用地区来衡量,而是用内心力量来衡量;我们的贫富,不再用物质拥有来衡量,而是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本事来衡量。

  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在远处招手了,你还在等什么?

  自由万岁!理想没罪!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二):《创意阶层的崛起》读书报告

  本书成书于2000年初,作者为理查德·佛罗里达,美国人,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商业与创意教授。作序推荐曾经是他的学生,正是因为读了此书为作者所描绘的创意经济前景所吸引才决定申请佛罗里达所在的大学。但是就在她去一年之后,佛罗里达教授就离开了乔治-梅森大学,前往加拿大多伦多任教。我举这个例子一是想要说明本书的影响深远,二是想要证明作者的观点--根据创意阶层理论,具有创意的人会经常迁移。

  本书描绘的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主要说明创意阶层的出现根源是经济性的。

  书中以美国为例,详细阐述了创意阶层在美国的发展和其导致的各种经济及社会现状。作者指出,在美国社会已分化成为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共同构成第三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第三产业人口占就业比重高达80%,以美国为例,书中数据显示,“超级核心创意阶层”(创意阶层的核心)1999年占全国就业人口比例为12%,创意阶层则达30%,而服务阶层的人数则超过了40%。(P85)

  请注意作者写作本书引用数据为1999年,甚至未进入21世纪。作者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转向以信息基础知识驱动型经济,相比较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差距是多么悬殊,也因此能够更加急切的感受到发展创意产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迫在眉睫

  佛罗里达有一个著名的“三T”理论,即人才技术宽容。其逻辑为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书中用了大量数据证明同性恋、波西米亚人、移民比例与创意发达地区的正相关性。当然这种观点招致了一些学术界的批评和诟病。不少人指责他支持同性恋者的政治活动。对此佛罗里达解释:若一个城市连同性恋都可以接受,那还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呢?

  因为作者虽然写的是创意阶层的崛起,但是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此不做总结式评论和综述,只针对本人认为的少数观点进行论述。

  上文刚刚对创意阶层的就业人口比例作了数字说明,佛罗里达教授认为服务阶层能够发展至90年代就业比例仍保持很高水平原因在于创意阶层的崛起。传统劳工阶层人数的下降重要原因是作为阶级基础的工业经济的衰退,还有作为传统社会前提的社会格局及人口构成模式的没落。所以服务阶层虽然影响力甚微,但是创意阶层的崛起需要该阶层不断壮大来“承担”过去由家庭人员自己处理的各种杂物。作者以自己为例,一个人生活,有一栋房子和一个精致的厨房,但是基本就是个摆设——经常外出就餐,有饭店人员准备饭菜;房子无须打扫,有女管家代劳。还有一个花匠和泳池服务生,出门坐taxi。这些人都属于服务阶层,但又都拥有创意,完全可以称为创意阶层,例如女管家对房屋布置和装修拥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她的丈夫开着保时捷,可见收入并不低。他们之所以选择从事目前的职业也是因为不想受控于大机构,且都追求创意。

  在第五章中作者论述了创意工作的吸引力这一观点。通过研究发现在创意经济时代,最优秀的人才是无法用金钱来激励的。他们工作的动力只来源于激情。所以当他们挣很多钱但是并不足以展现自己的价值或工作枯燥乏味,单调重复时,也不会在岗位上呆过长的时间。书中列举了一位个人访谈,写到:“如果我不能有所贡献,我会抓狂。如果我必须与一成不变的官僚机构打交道,又不能直接做事情,那我简直生不如死。”对比中国的社会现状,大学生扎堆考公务员,北上广无数人“蚁聚”,我们能够看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创意阶层还连个“尖尖角”都看不到呢。

  作为一个新阶层,创意阶层相比于其他阶层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为他们对于创意的追求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个机械冗杂的大机构时望而却步,相反更加青睐于小公司或刚成立的具有创意的公司,因为这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创意空间,而当他们认为公司已经不能够再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新鲜感和动力时,他们就会跳槽离开,寻找新的机会。而且他们不再拘泥于衣着服饰,也不再拘泥于办公室办公,公司文化更加开放自由,在家办公已经成为可能,并且不再为工作而错失家庭成员的聚餐。“当你明天就要进入坟墓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办公室”。

  当然我们并不能就认为创意阶层不存在压力,他们的工作生活随意自如。只能说是企业给予员工更多的自由创意空间,企业文化更加宽容。在第八章创意管理里面,作者以“微软如何对员工创意进行管理”为例,列举了公司为企业员工提供的多种宽容要素,比如原谅富有进取精神的员工偶然的失误。但是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方面也在发生变化——在探寻开启员工创意方法时,办公场所会变得更加充满压力。一家公司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先前取得的成绩,也就需要员工不断提出新创意,寻找更加快捷、经济、有效的工作方式,而这绝不容易。所以在适应创意阶层的崛起同时,企业管理也在逐渐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他们为员工提供各种条件来激发创意,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压力。

  作者在本章中提出了一个新名词——软控制。企业通过“诱导”使员工努力工作,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还有另一种方法是挑战。在作者主导整理的《信息周刊》针对调查中显示,超过2/3的受访者视挑战和责任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素。这一因素被管理者转化为工作动力的来源——允许员工自己确定工作任务,承担更大的责任以迎接更大的挑战。

  马克思先生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波兹曼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曾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书《娱乐至死》。通读此书后我自己形成的一个观点是——大众化的全民娱乐时代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进入全民娱乐化时代了吗?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的娱乐化产业还不够完善,很多欠发达的地区网络普及率都很低。而按照波兹曼先生的观点,美国自从电视开始普及后就进去了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在今天“娱乐化”似乎是一个贬义词,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诸如“快男”“快男”“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等褒贬不一,广电总局也颁布“限娱令”对过渡娱乐化加以限制。

  前一段时间读《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就对这一现象写了一篇评论。美国也有立法对第三产业的限制措施,但是美国管的比中国少多了,除了在黄金时间对涉及性的黄色内容加以限制并因此FCC数度被告上法庭外,美国的娱乐业管理并不是很严格。波兹曼担心的全民娱乐至死似乎也并未到来。虽然仍有一些负面的过渡娱乐化节目,内容低下猥琐,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主流媒体的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作为新兴媒介在发明之初就决定了其媒介特性,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我们总不能把这些东西限制,不让其发展应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只要我们对坏的一方面时刻警惕,大的方向仍是占据主流的。市场能够辨别好坏,给我们一个客观共正的答案。*国在国内事务上面就存在政府过度干预的情况,有时候多一些宽容和自由,让市场给我们答案未为不可。

  回到本书,上述观点只是突发而至,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有一些补充作用。在创意阶层日益崛起的今天,休闲娱乐业蓬勃发展。人们音乐电影运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在许多方面,创意阶层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体验的强烈追求。”人们更加追求刺激冒险或街头文化,在这里很难将创意作品和创作者,参与者与旁观者区分开来。这些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意,也能让他们享受别人的创意。书中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到1995年的30年间,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增加了58.6%,体育运动及健身活动增加了200%,休闲总时间量增加了17.8%。当然这并非都是创意阶层人士的功劳,但是不可否认,创意阶层居功至伟,因为休闲娱乐产业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领域。

  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因为一部分人对经济地位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操纵并塑造了另一部分人的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创意阶层的崛起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及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可以媲美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学的学生,我深感荣幸。但是我们都明白,在*国创意阶层的兴起还只是海市蜃楼,中国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的发展还不能给创意阶层提供崛起的条件和机会。连房子都买不起的人哪里敢跳槽,工资高但不快乐在别人看来就是不知足。只有当我们的社会对同性恋、宗教及娱乐休闲业的发展不再限制,对特立独行的人报之一笑而不是恶意攻击,像美国的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等城市一样宽容和自由时,我们的创意阶层才能蓬勃发展。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当美发也作为创意产业的一员而不是被视为低下的行业时,我们才真正迎来创意产业的春天。当然我们承认差距,也应该直视不足产生的原因和现实基础。

  佛罗里达本书的写作中也表达了对创意阶层的某种担忧,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社交活动,流动性更大,同时也更加封闭,多样性、高流动性、弱关联性和短期承诺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同时家庭观念也开始不再重要。总之社会凝聚力正在下降。所以创意该如何发展是作者、关注创意阶层人士及他们自身需要担心的。创意是珍贵的财富,并且能够创造更加珍贵的财富。如何构建一个创意社会,让他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书末尾附美国各地区创意指数之总体排名情况、阶层结构表数据更新、中小型地区阶层结构表、中小型地区创意指数汇总表。总计超过50页。作者写作本书下的功夫可见一斑。本书也得到了很多地区领导人的拥护,对于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成为他们拥护本书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本论述性质的书籍,也可以作为知道性质的书籍,希望他也能为我们中国领导人所采用。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三):创意能量系统的影响

  科学家、工程师与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编辑、文化人士的工作虽然很早就有,但把这些人群作为创意阶层研究还是最近的事。作者敦促领导者致力于构建创意优势环境以及开启国民的创意能量,并展示了美国城市创意人群的特点、对工作的选择与环境的要求。不少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提供的地域环境除了技术与人才外,还有地区的宽容程度,其中瑞典、芬兰、丹麦和荷兰的创意环境指数相对较高。这种地域环境不同于提供便利设施、自行车道或音乐场所的建设,而是构造能够调动创意人才的广阔创意生态系统,例如对创意的奖励与培养、提升地区的活力与机会、投资建设创意性生态系统、接受多样的情感与智慧等等。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四):一个新阶层和时代的来临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有感----一个新阶层和时代的来临

  从YQ那里看到一本好书《创意阶层的崛起》,下简称《创》,这是多伦多大学的佛罗里达教授在2003年提出一个新经济增长理论后所形成的论著,他的研究方向是创意如何使国家经济和地区经济获得增长并增强竞争力。时隔6年后,中信出版社引入了《创》的中文版,不得不说,中信出版社在商业、经管类题材的选作者,引入外文优秀作品方面具有独到眼光,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内出版社,但他出版的很多新书质量(主要在于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如果中信能更好地把握翻译质量,不那么粗制、仓促出版的话,应该会给他带来更多粉丝和更好的发展。

  这篇书解答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佛罗里达教授通篇的中心论题在于讨论和他所独创所提出的创意阶层,一个不同于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的新阶层的崛起和发展以及相关理论体系。我第一次有目的和稍有系统的接触“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因为工作关系,在某个项目中,Leader非常强调创意产业对经济推动的作用,要我们好好吃透这部分内容并撰写相关报告。我当时并不负责这一块内容,只是略有听闻,对其产生了一些兴趣,但觉得似乎概念逃不出“脑力创造”的白领精英范畴,也没有深入研究,仅仅将项目当地的创意园区和示范项目等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而已。

  今天重新读到佛罗里达教授提及的创意阶层这个概念,才知道“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就是他一手创造的概念以及新经济发展理念,这在7,8年前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个说法,而现如今从引领经济潮流的北美到经济策略稳扎稳打的欧洲,再到经济迅猛增长、日渐壮大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等,这个提法俯首皆是。

  《创》这本书里面有不少新鲜观点,如“同性恋盛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创意”等,在当时提出后受到学界和政府官员中保守派的反对和不满,不过时间证明了它的大部分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下面做一些个人的读书笔记:

  书中的重要观点:

  1. 一个崭新的创意阶层出现,他们构成了“后工业时代”,或是“后物欲时代”的核心,并将引领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大转变。佛罗里达教授认为,类似于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生的重大转变,形成生产力的巨大释放,工业社会目前正在朝向一种创新性的经济模式只不过主角由工业阶层的商人和工厂主,变成了“创意的提供者”,如科学家、工程师、建筑设计师、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并且,创意阶层不一定是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担当,任何人只要有有新意的想法,能持续不断地为社会通过脑力方式提供价值,都能归入创意阶层,比如传统服务行业的理发师等。

  2. 创意阶层的出现后,社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首先,社会不平等性不断加剧,这不仅体现在显性的工资收入水平上,创意阶层获得的平均劳动报酬要远远高于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同时,创意阶层还具有一些隐匿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的工作更令人愉悦,并且占比较小的他们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这与《黑天鹅》一书中提到的非线性不可预计的极端斯坦是一致的,比如J.K罗琳写就一本书所获得的财富也许超出一个地区所有作家的财富总和,在这个创意、创新为王的时代,财富的积累是过去传统工商业者不可想象和比拟的。

  3. 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技术,是佛罗里达教授的中心三T理论,即人才、技术、宽容(Talent,Technology,Tolerance)。他认为,一个地域的宽容程度可以决定这个地方的创新发展能力,因为创意阶层不同一般人仅追求“谋生”,而是达到了马斯洛所描绘的“自我实现”层次,他们追求自由,喜爱体验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活,以独特的经历作为最大财富,因而需要有一个地方能包容他们的各种癖好和独特需求,某个区域的宽容度越高,越容易聚集创意人才,而这些人是创造科技和创新思维的不竭原动力。

  4. 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资源是创意人才的高度流动性带来的创意源泉,而非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就业岗位、本地公司规模等等,虽然佛教授不否认这些因素所扮演的作用,但他强调,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是吸引和调动创意人才的能力。因此,他详细研究了人才生态体系,独创地提出地域内对人的宽容度的衡量指标,这包括文化熔炉指数、同性恋指数,波希米亚指数(类似自由随性、放浪不羁、多才多艺、文化人或艺术家的聚集程度)以及融合指数(种族、民族间的融合程度)。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简单一些说,创意阶层和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之类的概念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似乎目前的当权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放眼未来十年,我认为今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人口自由流动、人们的择业观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1. 户籍制度改革。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先不说它人为分割城乡,造成城乡二元的悬殊差异,带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阻碍,就从创意阶层的关键要素--人才流动方面,也迫切要求它要进行全面的革新。未来十几年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一直维系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人口红利”等优势都将丧失,我国将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唯一破局之法在于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培育、引进并沉淀人才,形成新的“创意人才红利”,而户籍制度像枷锁一般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若不革新,则未来中国的年轻人都将被捆绑了大量社会福利户口这个枷锁束缚,龟缩在几个典型城市,造成人才区域(如北上广深)的过剩和利用率不足,形成愈发畸形的中国人才分布,消弱国家整体竞争力,中国的强势经济体时代一去不复返,也许还会成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2. 择业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年轻人会更自主的选择生活方式。即使在户口制度没有松动之前,依然会有部分受过高等洗礼,通过互联网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创意阶层年轻人,会选择去更自由的地方,选择更适合自己成长和兴趣发展的城市,他们更注重对生活质感的体验,更看中精神上的享受而非物质的丰厚,这符合《创》中的所说的创意人才流动的趋势,也是未来中国年轻人择业选择的必由之路,当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下回再详述好了。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五):这本书无法教你“how to be creative”

  曾经,我把创意产业作为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因为图书馆没有这本书,我还沮丧了很久。

  终于,在我去学完“产业中的创新与创意”的一年后,我对“创意产业”这个词毫无感觉,甚至不觉乐观。

  这本书更多的是从“阶层”这个角度出发的,描述了一群人,这群人的特点就是拥有创意,靠创意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及生存价值。这群人对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有着积极影响。作者提出的3T原则 (talent, technology, and tolerance),尤其是最后的tolerance,我觉得很好,确实是一个必须的维度。

  但是,阅读完本书,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作者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将创意看成是一个“坐等灵感出现”的艰难困苦过程。灵感来了,啥事都好办;灵感不来,穷尽脑汁。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系统化的创意管理流程,反对这种坐等感觉、坐等灵感的创意过程,即使是在作者发表这本书的年代,相关理论文献都已经有了。此外,创意的确是创新的基础,但不是有了创意,甚至是有了成群上万的创意,就一定会有创新的。创意或许只是想法新奇的点子,可能在短期内引爆人们的热情,但要真的成为创新、真的带来商业社会革命,那不仅仅是依靠创意。目前国内所说的创意,更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的新奇点子,因为不具备“落地性”而难成创新。

  此外,我知道这样说是不对的, 但我总感觉作者有种不知道给这群人怎么定位,那干脆叫“创意阶层”好了的感觉。说话是要凭依据的,可惜我说不出来。介绍里提到 这本书可以“让商业领袖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让创意人群找到自己的定位。”,其余几点不做讨论,我认为这两点就彻底算了。新的商业模式不是这样找的,创意人群也不见得愿意将自己归入“创意阶层”。这里的创意阶层,感觉更像是外部的人对这群人的描述。

  所以这本书还是推荐看看,但不认为作者说的全对,特别是对于创意产业的学生。想看怎样激发创意、做好创意管理,这本书帮不了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