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基地》读后感10篇
《第二基地》是一本由[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基地》读后感(一):距科学和人文都很远
从科学到玄学著者经历了怎样可笑的转变也许认真的读者都不曾发觉,因为当我们削尖脑袋扎进曲折的沟槽时不由自主地就发出了他的声音。
这三部曲就像流行歌手窦唯的转变---从无可辩驳的群众体验到解剖自我大卸八块的自我否定,似乎是完成了那个华丽的转身但却抖落了无数漂亮的科学羽毛让人惋惜。
预测未来......不就是占卜么。吉普赛女郎甭管你是普林斯顿还是麻理毕业的只要抱着水晶球也还是个算命的。
掌控未来......不得不跳进特异功能的俗窠反复地加芝麻(新人物)翻来覆去的烙,到最后弄得有芝麻没面成不了个型。
看过一个话剧科幻也是这么烙饼式的颠覆,人物事件巧安排,翻来覆去没常理,看得了无趣味----那个叫《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电影。
《第二基地》读后感(二):文科生的心思,理工科的你猜也猜不出来!
文科生的心思,理工科的你猜也猜不出来!
《基地》三部曲开着银河系最强外挂——群众史观的心理史学,却由诸位不世的英雄:谢顿、哈丁、马洛、骡、两代首席发言者,以及普利吉、程尼斯、达瑞尔家三代人等重要人物的个体行为引导了兆亿计人的命运,描绘出一卷充满核铳与星舰的《罗马帝国兴衰史》!壮丽!
理工生扎堆的第一基地怎能读懂文科生谢顿那句“银河系的另一端”中无限的浪漫?开篇那段首席发言者与骡脑波与心理大PK,好比扫地神僧大战X教授,委实扣人心弦,银河的命运就在一刹那间被重新调弦。结尾四次反转终现端倪,五十名第二基地的烈士为了谢顿计划重回正轨慷慨“就义”。你以为你知道真相?那是因为我们让你认为你自以为你知道。一步一步满是计谋,周遭所有皆为陷阱。自我?心理?意识?思维?只不过是可以改造和操作的电波现象和化学反应罢了。
警告!!!以下重度剧透!!!想自行体味谜题最终揭晓那一刻的惊喜与兴奋的切勿阅读!!!
深信“圆没有端点”的小女英雄艾嘉蒂娅一出生便领衔主演了第二基地出品的《楚门的世界》!端点星和卡尔根的人们或许在仰望浩瀚星河都曾唏嘘、缅怀、喃喃自语过:今日的繁华之地,往昔不过是蛮荒外缘。那站在对立面的,不正是彼时鼎盛所在?群星的尽头就是那条条航路都指向的川陀!
结尾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好爽~~
《第二基地》读后感(三):群星尽头
(当我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我是那么的惴惴不安。哦,群星在上,谢顿在上,银河圣灵应该会原谅我的鲁莽和不谦逊。我只是一个看过一丁点儿科幻文字,知识浅薄不学无术的普通人,我只是被激动和兴奋之情所驱使,不能自己地码下一些感受罢了。)
开始看基地系列仅仅是因为当时我正被论文折腾得焦头烂额,手边恰巧有一本从同学处“偷”来的《基地与帝国》。所以,我是从基地与帝国的最后一场大战开始,经历骡的盛衰,寻找第二基地的努力,然后转而追述基地的早年发家史(即《基地与帝国》到《第二基地》到《基地》)这样有些怪异的顺序进行的。
初时,对我来说,谢顿、哈丁和马洛不过是神一样存在的传说,扣我心弦的是一个又一个曲折的诡计。如今回头来看,迪伐斯的反间计不过是小试牛刀,骡的身份之谜也不并不是那么难猜,毕竟,阿公(呃,正好和某位阿婆遥相辉映)一路上撒下了那么多贴心的面包屑。真正让我开始激动和兴奋不已的是第二基地与骡的对决,完全称得上惊心动魄这四个字。我甚至忍不住大半夜从床上跳起来,在阳台来回踱步吹了会儿冷风,才略微平复了一下加速的心跳。从普利吉和程尼斯迈上寻找第二基地的征途开始(实际上远远在那之前),各种手腕、计谋和较量就在暗中不断酝酿,直至最终爆发出耀目的闪光。然而,不到最后一刻,我始终不敢相信攥在我手中隐隐发烫的就是真相。只因在此之前被“逆转”了无数次,每次都是阿西莫夫借人物之口以丝丝入扣的分析把我连同我那明显发育不足的“阴谋能力”果断地撂倒在地。当然,说到真相的寻找,总是会有下一站的,那里有着阿西莫夫设置的更为宏大的舞台和幕布更深处的“黑手”。追寻真相并被一个个抖落的包袱惊到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诚然,基地系列的最大看点是历史感,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基地系列的缘起与《罗马帝国衰亡史》相关。我常常惊叹阿西莫夫对历史的洞察。在基地的发家史中,从早期的依托科技包裹以宗教的外衣这样的扩张方式,到后来依然是科技为核心但以经济为主要手段的方式,不禁使人对着浩瀚的历史发出会心的微笑。在时光潜行的长河中,基地的政权也从早期像哈丁和马洛那样开拓者式的英雄人物,经由独裁和世袭制的茵德布尔家族,转到市长权限被谨慎规范而派系间权力制衡的统治,我们又怎么能不从中看到某些似曾相识的发展轨迹和脉络。更别提还有像基地和帝国最后一位战将贝尔·里欧思的正面对峙、卡尔根之战这样的大战,其热血和险恶程度不输于历史上任何真正存在的伟大战役。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叹除了阿西莫夫,又有多少科幻作家能够驾驭这样史诗式的作品。
我热爱阿西莫夫笔下的那些人物,虽然在这个时间跨度几个世纪的系列中,根本无法存在贯穿始终的人类主角,但是每一时期的人物都是个个性格鲜明。较为无名的是那些行商,他们总让我想起神话中的英雄,或者历史上穿越封锁线的走私商,只不过马匹和商船在这里成了太空船,却同样胆识过人、坚韧不屈(难忘行商彭耶慈的神奇推销术,而马洛原本只是一位平凡的行商,这似乎又让他利用经济力量解决谢顿危机变得顺理成章)。至于像某些成名的英雄或奸雄形象,更是闪耀于纸上。我尤其喜欢哈丁这个名言警句制造专家,像“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不要让道德观阻止你做正确的事”,“做事光明磊落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而言”等,这无疑是熟知心理、善于计谋、懂得进退取舍大智慧的话语,而幕后真正的操纵手和发言人还是阿西莫夫啊!
也许基地系列(单指这三部)唯一让我略有吐槽的点是心理史学,无疑它是令我万分惊艳的,但在体系的设定上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前提缺失(我原本以为阿西莫夫把基地系列的舞台局限于银河和人类种群,是基于他对人类发展的信心或者自豪感。事实上,在看了基地系列续之后,我知道我错得离谱)。但是,我常想,阅读科幻小说的最重要享受之一不就是窥探到关于未来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者对于世界/宇宙的另一种解读吗?无论这样的可能性和解读是否有着悖论、缺陷和弱点,依然让我们在环顾周遭人类世界和仰望无尽星空的时候,在因为自身渺小和生命短暂觉得虚无的时候,依然抱有不会磨灭的希望和好奇之心。
《第二基地》读后感(四):阿西莫夫和谢顿一起谋杀了基地系列
基地系列的前一部半,是神作,
银河帝国的衰落,和基地的崛起,都是非常好看的,银河帝国虽然强大,但是他日渐腐朽,对科技的专制,导致他的边缘地带蛮族割据,基地用各种巧妙的方式,用贸易最终统一了银河系外围,但是银河帝国的核心地区,无论是人口和实力日渐的和基地接近,似乎统一的难度就越大。
第一部里的几个事件几乎都是按照谢顿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着,直到第二部,让人感觉阿西莫夫已经不满足仅仅是按照谢顿计划讲故事,他要搞几个幺蛾子出来,告诉人们谢顿计划的岌岌可危,当然好几千年的事情,一定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出现了贝尔·里欧斯和骡这样的人物,贝尔是对银河帝国论断的一个背叛,虽然他最后被内部消化,但是他的野心和他的不安分是银河帝国的一个异类,他差那么一点点就会动摇谢顿计划,但是由于政治斗争,被皇帝拿下了。骡的问题就更严重,这是基地内部系统的一个异类,他是谢顿计划中完全没有考虑的变种人。骡最后通过心灵控制,达到了基本上控制了银河外围地区。其实基本上就可以说,骡把谢顿的计划整整提前了700年。
到贝尔·里欧斯之前,基地和帝国的争斗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形而上的层面的争斗,实际上这些宏观的历史课题,我们在历史书上也屡见不鲜,同时相似感,会唤起我们种种记忆。这是阿西莫夫的能耐之处,抄也能抄的这么有水平,可见他的统领全局以及能找到关键的能力。骡的出现,使得基地系列完全跑偏,由基地和帝国的对抗,变成寻找第二基地了,找到第二基地又怎么样呢?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到底能不能共存?
最重要的是,心灵控制的出现,使得整部书变味了,原来的酣畅淋漓不见了,开始扯皮了,就变成,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然后就没有止境了,这就跟古龙小说一样,一定为了最后楚留香大获全胜,一定来这么个将计就计将计就计,这故事就烂掉了么,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可是阿西莫夫为什么要这样写,只能说那个群星的尽头这个梗实在太诱惑他了,我能想象他在基地系列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银河系的另一端就是川陀的梗,以至于他太得意,一定要把读者引向各种不知所谓的地方,他自己才过瘾,以至于最后揭开谜底的时候,他才有那种把所有人都玩弄在文字间的快感。但是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就这样写下去的同时,他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就跟谢顿计划偏离一样,而且偏离的离谱,导致无法修正。
如果客观的想一下,如果真会有第二基地这么一帮人,专门研究心灵控制,在400多年的历史中,难道他不会像第一基地那样演化?导致这么技术被少数人控制,而最终达到控制基地的目的? 第二基地的人难道都是圣人? 而心理控制这个外挂太强悍,导致第一基地与第二基地完全无法抗衡。最重要的是,这仗打什么打,第二基地只要控制川陀投降,银河帝国立马统一。干嘛还等1000年。 如果他是为了第一基地发展出心理研究的话,那么第一基地一定立马分崩离析,因为在技术的初级应用阶段,必然是百家争鸣,一片混战。到处搞心理恐怖,最后一定又变成寡头政治。
阿西莫夫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否定了自己,本来谢顿的大数法则是非常有看头的,这表现了历史的循环性。而之前谢顿也表示了必须降低各种可能性而减少参数,才能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而阿西莫夫因为引用骡,而导致计划偏离。而他的修正手段,更是引用了更强的第二基地。然后我们知道,这故事永远不能回头,没有止境。否则为什么到现在没人把后面的故事有勇气续下去? 因为阿西莫夫这个烂开头,没人敢写下去,写下去是万劫不复
我想阿西莫夫一定觉得,谢顿也太牛了,好歹是个人,刚开始只是想制造点干扰,但是第三部连他自己都不能肯定了,所以让第二基地伸出了上帝之手。但是恶心的就是,他还让前面所有的事件都受上帝之手干预。那么谢顿真的也就没那么神了,他的心理史学完全就是个幌子,是个表面的说辞,实际上他在做玩弄人类的上帝实验。
有时候,美剧看多了,你会感到阿西莫夫这一套模式来,他们追求收视率,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些他们早就设想好的梗,不经一段周折,那么就不会好好拿出来给你看。而观一点,忘其余,骡的故事,艾嘉蒂娅.达瑞尔本身的故事的确比第一部的故事似乎更有有趣更有看点,因为主角的个性更加鲜明,情节更加曲折,而且更加八卦。但是,他同时是整个系列中的败笔。他伤害了基地整体的历史氛围。
我觉得阿西莫夫为一己私利谋杀了基地系列。 谢顿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用第二基地谋杀了第一基地。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得意的事情,谋杀了整个大局
《第二基地》读后感(五):第二基地
《骡的寻找》:骡统治了全宇宙,出乎意料地建立了和平,但第二基地依旧在迷雾中,大多数人认为第二基地虚无飘渺,但骡却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它在无形中影响着骡的手下,于是他努力找寻着,在普利吉将军五次失败后,骡命令程尼斯与普利吉一起出发。而与其同时,第二基地准备接受挑战,引导骡来“找到”第二基地。一场“斗智斗脑”的战争开始了。
《基地的寻找》:第二基地终于为人所知,虽然绝大多数人还是当成无稽之谈,但有心人已经严肃地在对待他们。基地开始了寻找第二基地,目的是摧毁它。
而第二基地也发觉,因为骡的出现(是心理史学没有预料到的突变量),历史发生着扭曲,为了恢复“原状”,需要做出一种进取式的改变。两者一拍即合。
如果说骡是第二基地最危险的敌人的话,那么基地则是最凶恶最强大的敌人,毕竟骡只是一个人(哪怕是他统治了全宇宙),而基地本身则拥有着最先进行的科技,并且基地认为第二基地是自己的生死大敌,所以敌意更加强大。事实上此故事中结尾数度反转,差点以为第二基地真的完结了。当然知道这是第二基地付出五十名烈士以及从十五年前设下的计划时,才长出了一口气。异常精彩的结束,基地三部曲完结了。不过基地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第二基地》读后感(六):绝对的经典,读基地而小天下
读过了基地三部曲,感慨于作者恢宏的气度,丰富的知识,无限的想象力,推理逻辑的构架能力,森森的有一种高山仰止的赶脚
回过来再看其他的科幻小说,我评价较高的有两部,三体系列和银河英雄传说,三体在两点上与基地很像,一个是恢宏气度上似乎有点靠近基地系列,另一个是看完之后惴惴不安,如芒在背的恐惧感,但是模仿的也只是皮毛而已,比如三体前两部的发展进程都是在百年以内,而第三步突然就过渡到宇宙时空的无限层面上,千万年弹指一挥间,跨度太大,而基地三部曲的跨度却始终以100-200年的间隔来发展,不会让你一下从远古跨越上万年来追寻一个貌似不一样的结果;而对于恐惧的建立,基地以一个非常宏大的心理史学的设计,让你一下对自己的直觉,心情,感知都产生了怀疑,你是不是仅仅是一个被人控制的提线木偶?当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的时侯,当一切的好坏善恶爱憎都不再分明的时侯,生存的意义何在?与此相对的,三体中提出的恐惧,则是对于宇宙丛林法则的恐惧,对于物理存在是否能够延续的恐惧,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高下立判,你可以从物理上摧毁一件事物,但是只要制造者还能思考,终究还会有更强的事物出现,但是如果你的的思想也被控制,那才是真正的末日了。
而与银英传相比,基地对于历史的把握,对于历史的刻画更真实,历史不是由个体决定的,个体的英雄,比如杨威利和莱因哈特,可能对历史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但是却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这些道理,在你看过基地第一部的时侯,就可以有所感悟,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是在操作历史,英雄人物只是顺势而为。
当然,基地也并非毫无瑕疵,而三体和银英,作为经典作品,也自然有过人的地方,其实只是各自的侧重不同而已,银英更像故事,如果拿书来类比,银英更像是东周列国志这样的传奇故事书,而基地则更像史记这样的传统历史版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英雄人物,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子罢了。
《第二基地》读后感(七):那张浑圆、红润、朴素的脸庞,一个农夫,居然是第二基地的首席发言者……
断断续续看完了三部曲,到这结尾,原本那个朴素的农产品合作社代表,圆圆的脑袋、臃肿的脖子、像只快乐的狮子狗,摇身一变,成了真正最厉害的首席发言者。
让我想起了《老子》里那些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看起来聪明灵巧的,只是小把戏;有大智慧的,都不会拿来示之众人。
前两部隔的时间长了,只有印象了,阿西莫夫很懂政治,那些危机,有的是靠宗教解决,有的是靠经济解决,有的是靠军事制衡解决,有的靠先进的技术……反正都是些政治手段。
三部曲里还有好些有意思的句子,谢顿定理、塞佛·哈定格言什么的,收了几个:
不要让道德观阻碍你做正确的事
唯有大言不惭的谎言才能成功
任何事情都不必是真的,但是都必须让人信以为真
还有一个挺有道理的地方,就是第一基地发明了专门对付第二基地人的精神杂讯装置,但如果找不到敌人,那么装置将无用武之地,相关的科学久之就会成为无用之物,装置会成为古董,被人们遗忘。看来敌人真的很有用。美国到处找仗打,是怕那么好的军备变成废铁吧?
基地为帝国的再次崛起做准备,第二个帝国也不会是永恒的,历史是循环的,而不是直线
《第二基地》读后感(八):恢弘与精妙
《2基地与帝国》《3第二基地》2描述的是帝国衰落期的战争 mece地讨论了君主与将军的五种组合。以及第二基地心理学领袖与骡层层嵌套的循环博弈。
我对发展轨迹的最初设想是第一基地可能会蓬勃发展 然后完全毁灭 相对于作为备份却更强大的心灵统治者第二基地 第一基地微不足道并将湮没。这个思路以二为核心 基本是对的 除了基地并没有消失。
后来骡被击败心灵被改造后 被放回基地继续统治 我的猜想是第二基地将继续作为监督者身份 仅在第一基地发展再度偏离路线时精神指引。这个还是以二为核心 基本也是对的。
但阿西莫夫除了在我的简易设想之间植入了引人入胜的多层正反嵌套 那段首席发言官与继任者的心灵对话 才让我感受到谢顿计划更宏伟的地方:第一基地建立一统政体的有形架构 第二基地提供统治阶层的精神架构。两者在黑暗的千年里并行发展 最终融为一体诞生新的帝国 继续人类历史发展。而且谢顿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 正如第一基地的科技树蓬勃生长 第二基地也在老谢顿计划上不断修正与发展 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低概率分叉和群体社会学无法解释的个体突变问题。
对于这些在幕后默默守护一基地的心灵使者 似乎让对方认为自己已经销声匿迹 才是能给予的最好保护。但这很大公无私吗 也不是 二基地的私心是为了自己族群将来的统治地位。而对谢顿计划这个目标 其实两个基地的愿望并无差异。那么怎样制衡达到最快最稳的发展 谢顿计划确实给出了恢宏而精妙的答案。
篇尾那段对“群星的尽头”的物理与社会学解释 最终落在了双螺旋结构的外臂端点星和轴心川坨 这是尘埃落定仰望天空时 能感受到的最美好的安慰。
《第二基地》读后感(九):中规中矩的科幻小说,顶级的推理悬疑小说
很少读外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至于顶级大师阿西莫夫的小说,抱歉,这本书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书。
标题里的评价纯粹只是我读这本书时的主观感受。事实上说这本说是“中规中矩的科幻小说”可能并不厚道,毕竟对于一本几十年前出版的科幻小说来说,不应该以当今的科幻小说标准来衡量。更何况单就其中的科幻元素来说,即使和今天出版的很多科幻小说相比,《第二基地》也要优秀很多。
至于说这本书是“顶级的推理悬疑小说”,我怀疑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毕竟我本人极少读推理悬疑类的小说,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很有可能只是“见骆驼喊马背肿”一类的少见多怪。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本书从头到尾的层层叠叠的悬念设置实在是太秒了!我读了之后真是大开眼界,原来事实真相竟然可以这么“绕”。《第二基地》不禁让我仰止作者阿西莫夫的智商,实在是太高了。
第二基地究竟在哪?他们要怎样对抗骡?带着这两个问题,你可以一气呵成地把整本书读完。
因此,虽然对于书中近乎玄幻的科幻元素不甚满意,但读过这本书我可以非常满足地拍拍胸脯说:“嗯,值得!真没浪费时间。”
《第二基地》读后感(十):第二基地
1.前半部分骡积极寻找第二基地,本以为能因为间谍反将一君,没成想这就是个请君入瓮
2.时间线:不可预料变数骡出现后,谢顿计划偏离,失败几率增大。同时由于基地知道第二基地存在,对它产生一种依赖(大众)与憎恨(上层)的矛盾心理,上层想寻找第二基地并消灭。但第二基地15年前就计划牺牲50多人来打消他们的念头,让整个银河系回到骡出现前的环境
3.银河的两端,群星的尽头。这句话一直是寻找第二基地的指引,但写的人和看的人理解却大不相同
4.艾嘉蒂娅这个精灵鬼,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有办法
5.学会感受并控制他人的情感,第二基地特长
6.被控制的人特别焦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选择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别人想让自己这么做的,纠结死了。想到《黑客帝国》里说:重要的不是你做了这个选择,而是你怎么做了这个选择
7.印刷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