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启迪》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启迪》的读后感10篇

2017-12-31 20: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启迪》的读后感10篇

  《启迪》是一本由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启迪》读后感(一):茶后甜品

  1. 我发现这3年的景观设计课程完全是帮助自己忘记如何去设计,这些单调的教育培养不出什么淳朴的感情,大多情况下只是在书堆和图片里去想象那一片未知的世界,要么就是去”著名”的地方去参观,然而这些地方大多没有浓厚的人文情感,留下的都是空乏的词语,我厌恶毫无情感的设计,所谓的”天地人合一”只是生搬硬造,在一个嘈杂的都市里,这一切都显得如此突兀和不自然,如果要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绝境,这不是景观设计师所要做的,而是要把情感融入到整体中.

  2. 我多么渴望这样的旅行,这比在学院里呆上4年更有价值,这种开放式的体验才是景观教育的本质所在.

  3. 书籍一开始,就看见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但时光飞逝,留下只是他那永恒微笑.看到他和妻子照片,总让人想起那一段段艰辛但又让人神往的历程.

  4. 我竭力去想象书中的每一个场景,以及让自己去感悟每一个场景的本质,书中的批后语也令人深思.

  6. 我们应该向每一个人学习生活经验,学习每一个材料的用途,体验每一个方式.

  7. 如果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设计都只是复制和模仿,那么,在未来人们将会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智慧,这相当于我们扼杀了未来人的想象力.

  8. 单独划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显得拘束和失去生机,必须和整个城市机制融合,和整个规划团体沟通,的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眼下一笔之功.

  9. 设计必须有难题,必须有充分的现状和限制,然而,现在的教育,大多只是给予一个不痛不痒的设计场地,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独有的感知和思考魅力.作为初入门的设计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把”立意”真正的体现在设计中,反而如此会更为造作,而更加应该把设计的侧重面体现在如何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宜,然后是文化,更有甚者,就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但是,景观教育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反而让更多的人吃了闭门羹.

  10. 还有很多他告诉我的,但我还未来得及思考.

  《启迪》读后感(二):永远不忘设计初衷

  很小的一本小册子,读来很轻松,相比于西蒙兹老先生其他的著作来讲,轻快许多,但是也最淳朴和反映设计本质。

  沉浸在建筑史,景观史,设计原理,植物配置,构图立意,形式美法则等许多规则式,笼统的设计学习和探索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最本质的东西,设计是什么?我们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我们在匆忙的调研中,拍拍画画,以为看到的就是一切,忘记了看不是观察,而观察不是领悟。

  设计不是设计场所空间,图形,而是设计一种体验。往往我们总是在或许繁琐和疲惫的设计工作中,失去一个设计中最初的那个精巧的构思,修修改改,以至于面目全非。尽管后期的设计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怎样坚持我们内心不变的理念,才是聪明做法

  零零散散的很多篇文章能在很多我们忽视的平凡细节上给予我们启迪,甚至是撼动人心的。说说最近的生活吧,也许是某一事件时间点,开始最近的生活,开始是感觉每天有规律的进行,偶有调整,整理好的周边小物,起床和睡觉的时间,一幅小画,读书,听课,查资料,跑步,听着自己的呼吸,看学校里的景色,开始观察每一棵树,每一栋建筑,做各种想象。突然觉得,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节制的状态,很平静,很克制,有各种小小的喜悦充斥在内心。或许某些时候觉得自己在成长。乐于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吃苦并乐在其中。

  希望今天的我明天能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晚安。还有几篇小短篇没看完,看完再写。突然发现自己好久不写文,不去刻意看文章结构什么的,连接和措辞都好差。。。TVT

  《启迪》读后感(三):认真阅读大师的著作和作品,就是对他的最好怀念。

  西蒙兹18岁读大学,五年后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风景园林学位,这期间曾用了1年的时间在亚洲各地旅行,这是在他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大学毕业后他在密歇根大海湾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我想这可能是一个NGO组织。一年后他便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学习,三年后获得风景园林硕士学位,并与好友结伴再次赴亚洲旅行。至此,大师完成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我想,这当年的小伙儿应该是个富家子弟或者至少衣食无忧,也对金钱没有过多要求,游学的地方远离美国不说,大学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进了个NGO组织也是很有想法的说,但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才会被哈佛看上吧。无论如何 ,这都是一个令人称羡的求学经历。

  从亚洲旅行回来,西蒙兹便于兄弟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你看我没说错吧,一般人甚至需要去事务所当上几年学徒才有可能自己出来开业,这小伙儿的兄弟又是何许人也呢,有待八卦实证)。西蒙兹在自己公司干了三年,便找到携手一生的妻子生下4个孩子。在开始职业生涯的头十五年里,西蒙兹的公司在战后城市建设和复苏阶段完成了大量设计项目,其中匹兹堡市梅隆广场成为经典之作。业界成名之后,顺利成章的被学术界盯上,被邀请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讲课,一讲就是十几年,期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步著作《风景园林学:人类自然环境的形成》。在业界,学术界赢得声誉后很自然地被美国政府请去当了专家,此后他又兼职了一些具有实际职能的委员会顾问的工作。西蒙兹的公司在成立三十年后,改名为EPD环境规划设计合伙人公司。在人生的后三十五年里,我想他除了享受天伦之乐外,主要任务便是出书立说,其观点一直保持很缓和,很踏实的调子。这位大师享年92岁,在自己家中与世长辞他的妻子玛嘉给《启迪》做的中文版序言,“我们相视而笑”的句子藏着这位古稀老人对天堂老伴的多少想念。我实在忍不住想要说,多么完美的一生啊,有木有!

  启迪里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体会到这位亲切的大师感受生活的方式,平静而细腻,对大自然的热爱发自肺腑。其中两篇更是体现了大师的设计哲学专业精神。其一是“格罗皮乌斯和禅宗精神”。20世纪初的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应该正是大师云集的时候,西蒙兹在写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时候恰好碰到格老在教室里做讲座之前的准备,他问西蒙兹毕业后想去哪里,答曰日本。格老又问:“为什么是日本?除了宝塔,熏香,服饰和平面装饰,亚洲没有什么可学的了。我建议你最好把时间花在斯堪的纳维亚,去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将精湛的手工艺与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十分盛行)可是几年后,西蒙兹得知格老要在卡内基大厅做演讲的主题是他最近的日本之行时,便坐在了前排,听格老这么说:“一个把一生都放在寻求设计动态哲学而一直未有所得的建筑师最后发现这一哲学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并且作为前进的动力有效地应用,我发现这种强大的,有创造性的动力贯穿于禅宗的教义中。”也正是这种禅宗的教义吸引着西蒙兹不断前往亚洲学习。还有一篇是“费尔芒”。写的是西蒙兹在一个小组里担任土地及居住区规划顾问,这个小组的任务是规划一个以采矿和航运为功能的新镇。小组里其他成员有两位工程师,一位建筑师和一位瑞典著名建筑气候专家。这种组合应该是要非常认真做详细规划的配置,绝不会有跃进的规划愿景和充满炫耀气势的蓝图。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冬天的寒风又能享受夏季清凉微风的建筑空间。下水道如何自然地通过斜坡下方的人工水体,水体可以沉淀和净化水质,结冰时还可以作为溜冰场,等等……那位瑞典专家总结了集体的智慧,简单地归纳道:“我们来这儿是让这块土地和我们交谈。它说了,我们也倾听了。”

  《启迪》读后感(四):由《启迪》发散的文艺和装B

  不知道为什么会买这本书,也许是因为便宜,也许是因为带有园林两个字,于是将这本书从卓越上买下,接着就是无尽的“雪藏”,我总是喜欢这样,喜欢买一些书,总以为会看,喜欢买书的感觉,怪癖。还是会在无聊,或则无意中抽出一两本,翻翻,一来,擦擦灰,二来,装装B••••••

  很久没碰过书,就顺手拿了本超薄的《启迪》,神马“风景园林大师记录笔记”云云,这本书不知,更别说这位“大师”了,书全是每一个故事作者亲身的每一个体验,每一个故事都有作者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每个故事都有关于设计的思考,精炼而准确。故事的开头打动了我,因为一开始就是关于他的“间隔年”,大三休学一年,游学亚洲,探寻东方古国,寻找设计的意义,然后就是他开篇的总结: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而是体验。那一瞬间,这本书和这个人打动了我,这是一个80年前的大三学生口中说出的话,这样的高度和觉悟是现在多少鼓吹“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专家教授难以望其项背的,世界就是这么扯淡,80年前的嚼过的口香糖,80年后依然津津有味。跟这西蒙兹,我知道了神奇的吴哥,了解到了昔日的日本,神秘的印度•••••,一路走来,真的让人内心无比的向往,憧憬那样的体验,真如一个书评的一样:这本书适合在冬日暖阳里,沏一本清茗,在袅袅热气中,慢看,细想••••••,幸而,我虽然没茶,确实在一个有阳光的慵懒的下午,在童话看完了它••••••

  关于旅行

  尽管这本书是作者一生的故事里的部分片段,可是也算是一本游记吧,大量的文字记录了他的游学经历,路上的故事总是迷人的,何况是一个如此细腻的设计师呢。在我大二才知道关于“间隔年”的点滴并为之疯狂时,80年前的西蒙兹就已经坐在了来亚洲的船上,我估计那个时候很少会为了某种东西而旅行,更妄谈旅行的意义,所以西蒙兹的伟大,也许从此开始的吧,而九十年代的亚洲,应该还是那样的原滋原味吧,对于一个黄头发眼睛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可以想象,在一年里,西蒙兹行走的一年里,经历了整样的绝美的风景,和形形色色的人与物,所有的这些东西冲击着他,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改变,不得不去成长,书中,多次谈到佛教,谈到禅宗,从那个时候起,他领悟的禅宗与设计的意义,并将禅宗里的东西贯穿一生,伟大的设计,从他认识禅宗开始,我是这么觉得的。多么幸运的一个人,这么早就能找到设计的意义,多么勤奋的一个人,不远万里,只为这一个理念的扎根,这是,西蒙兹旅行的意义,我所知的•••••••••••

  关于个人魅力

  书中对他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西蒙兹都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从中,无时无刻不闪烁出他那颗对设计孜孜不倦追求,对于植物,他说“在配置或安排植物的过程中,如果想体会和植物在一起的快乐,那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每种植物的特质——然后展示这种特质。 ”对于生活方式,他说“.在塑造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在塑造自己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对于宗教,他说“信仰决定我们的所作所为”。这些都是专业和思维境界的打动和震撼,彻底征服我的是译者讲述的故事,在译者还是学生时,老师布置一份介绍大师的作业,在那个闭塞的时代,西蒙兹是另外世界的人,译者在老师提醒中,知道了西蒙兹,并尝试性的写信给远在美国的西蒙兹,想不到不但有回信,还有资料等,饱含对译者的关心,译者当时可是中国的一个普通研究生儿而已,而已!缘分因这次冒昧的书信注定,一份师生情诞生,同时诞生的还有西蒙兹宽旷的胸怀,后来,西蒙兹出于对译者的鼓励,将《启迪》的中文翻译权利无偿送给译者,理由是: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奋斗者。遗憾的是,由于译者忙于一些事,在西蒙兹去世时,书未能翻译出,愧疚不已,却得到西蒙兹太太肯定:维持西蒙兹生前的决定,因为他不会看错人。这是我在看完书的最后附录里,看到的故事,西蒙兹自己都不知道的故事,却感动了我很久的故事,伟大的人,伟大在每一个方面,同样,卑鄙的人卑鄙在每一个方面•••••••••••••

  关于自己和专业

  仔细算来,应该是自己完整看完的一本设计理念的书吧,尽管充满趣味性,对于自己的不努力和对学院种种水的老师和课程,自知无力再热血的投入这个学科,曾经的热血和壮志都在一天天的懒散和抱怨中消失殆尽,如韩少的话,热血,撒在了地上,看到西蒙兹的书,多么的希望自己早一点看,以前多努力一点,或则换一个学校,甚至国家,希望自己也有那样的机会,这一切都是YY了,不后悔,但是还是会遗憾。所以,希望励志学园林的人,望你们能成功,不一定要西蒙兹那样的成就,但保证自己在靠近,还在坚持,就是好的,就像前几日无意打击一个考研的妹子时,她说“我只是想在这个专业多学一点,仅此而已”,我哑口,因为我知道我当时肯定矮了人家一大截,尽管我比她高很多,哈哈。不过,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对植物配置带给人的迷人感受,我依然爱着,也许是对专业一个交代吧,曾经,有个设计师的梦•••••••••

  关于小班

  世上最不负责,不管事的助班,放养着一群最可爱的孩子,那天晚上对你们讲的话不知道你们听清楚没有,普通话不好,听进去没有?给你们推荐的东西,请珍惜,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宝贵经验之一。这次对你们去庐山的热血,又撒地上了,还是冰冷的水泥地,有点小失望,纳闷啊?商业带队,招人都毫无压力,为什么免费带你们出去还不领情呢,想不通啊。聊以自慰的是,我觉得你们可能真的钱不够,真的是有事。罢也罢也,也不会计较自己贴了一次冷屁股,等你们有空了,CALL me,我随手有空,带你们想去的任何地方,这是我唯一可以承诺的•••••••••

  不知不觉就写了这多,呵呵,这几天忙带队招人的事,真心感谢期间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是你们友情的扩散,让这个活动火了起来,都扩散到重庆去了,真心的感动和激动,那些默默转载和分享我日志的孩子,谢谢你们,凡是分享和转载过的,留下你们的地址,我无以为报,做了点明信片,送给你们吧,或者自己到我寝室来拿。特别鸣谢我妹子为此付出鸡血,用word给我做了一张海报,PS神马的都弱爆了•••••••••

  —— 灯泡于床上

  《启迪》读后感(五):【大师给我们的朴素的生活启迪】来自《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

  最近很是荣幸的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妹纸(是男生,男生啦~),于是便非常荣幸的获得了这本书的浏览权。这篇日志不是书评,只是对书内容的誊抄,保留了笔者的全部思想以及译者的全部继承。

  约翰·O·西蒙兹是一名有远见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教育家和环境学家。他是早期的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在当时也是最有影响力及知名度的设计师之一。这是百度百科对大师的评价,我也是原封不动的ctrl了过来。

  书中共讲了40个生活中的琐事,语言平实而亲切,有笔者的旅行经历,有和导师级人物的交流,有笔者的家庭生活,有单纯的景色描绘,没有深奥的理论,更没有矫揉的赘述,但是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无不是从笔者的心眼儿里长出来,没经过什么琢磨,更没经过什么推敲,便跃然于纸上了。就像“跃然于纸上”这五个字,我打得一气呵成,眼前是那种生机勃勃的文字在跳动的样子,我想这是大师给我的稍稍的启迪。

  每个琐事之后都有一句简短的总结,40个总结,朴素而又深刻,我谨以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也不是设施——他设计的是体验。

  2.如果能够学会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极大的乐趣。

  3.若要充分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首先必须了解创作该作品的艺术家、创作时代、创作地点以及创作环境。

  4.对那些能够读懂自然语言的人来说,自然王国就像一本翻开的书。

  5.在岛上,很显然,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越接近自然之道,就会生活的越好。其实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岛屿生活。

  6.若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就必须深入其中——而不是仅仅站在边上旁观。

  7.人类总是乐于在任何人、任何地方或任何事物中寻找和他已接受的理念相近的因素。

  8.领悟就是要集中所有的感觉,全身心地放在你手头的事物之上。

  9.成功的设计开始于因地制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

  10.无论何种形式的创造都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11.一个风景园林师或建筑师应该这样设计空间和路径:创造一种自然地、建筑的和其他的“雕塑”形体的连续变化的景观,并丰富他们。

  12.当一切都和谐的运作,没有不协调,没有缺失——那么,无论它以哪种形式出现,观者都能感受到美。

  13.在配置或安排植物的过程中,如果想体会和植物在一起的快乐,那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每种植物的特质——然后展示这种特质。

  14.接触每一个人、每样材料、每个地方或事物,发现并挖掘他们的最佳特质。

  15.艺术家的任务和天赋是展示事物内在的美。

  16.信仰决定我们的所作所为。

  17.知识来源于观察;智慧在于运用知识。

  18.要想规划一个伟大的城市,首先要学习规划园林,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

  19.设计要突出积极因素。

  20.但愿每个人都能创造出最好的东西并与他人分享。挖掘并与人分享最好的东西。

  21.伟大的建筑不仅能实现与展示它的目的,还能重新定义理想。

  22.通过仔细思考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这在设计的各各领域都极为常见。

  23.“忘记历史的人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乔治·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1863~1952)

  24.我们经常在建设中毁掉了最先吸引我们的部分。

  25.在塑造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在塑造自己的生活及生活方式。

  26.注意细节能使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27.“春天是牧鹅女,从山上走来。一切可爱之物,在我看来,都是那么的简单朴实。”——埃德娜·文森特·黙蕾

  28.生活体验不是静态的事件,而是动态印象的流动。这通常是设计的主要内容。

  29.体验出真知。

  30.有时,我们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这样才能看得更明白,想得更透彻。

  31.一个合适的纪念碑,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的纪念或对某个人的歌颂,它还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人所作贡献的分量。

  32.项目开展是否有效取决于实施项目的机构。

  33.在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设计目标、道路、空间以及景点的安排都要符合这一目标。

  34.优秀的设计开始于充分调查和利用现状条件。

  35.很多时候,人需要经历危机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这就是人生。

  36.只要信念坚定,就一定可以做到。

  37.动态保护,即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仅能维持现状,更重要的是它使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处。

  38.艺术和艺术家是融为一体的。

  39.符号里可以蕴含无限的能量,永远激励心智。

  40.合理的计划可以保留现有最好的东西,又能兼顾周围的交通,而不必穿过社区或者是像牧草原一样美好的事物。

  最后,将第一句话重新拿出来说一遍: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也不是设施——他设计的是体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