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10篇

2018-01-01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10篇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一本由陈俊志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一):Trop humain

  两口气看完,好精彩,好好看,好吸引人。好几次,作者明明是冷静地在说,我却泪涌而出。他是好敏感的一个人,那么纤细的感觉神经,却经历了那么多,感受了那么多,承下了那么多。他与姐姐默契朋友的默契,妹妹的默契,看得人不禁感叹,照片里笑得那么灿烂的人,怎么会是经历了这些的人。

  想起mx的话:写作是一个一个字地救赎自己。陈也是这么做的,只是或知或不知,所以,拍下了那些照片,记下了那些文字

  “如黑暗中无声的闪电”,好精彩。必是在那样的年纪,那样的黑暗中才会有的相撞感吧。昨晚即梦到少年的躯体,柔嫩、娇弱,却不断的向你索取,希望你给他想要的东西。本想挣脱他,最后,却任他索取了,因为,爱他;因为,他那么年轻,那么需要啊。所以,给他了,虽然毫无快感,虽然背对着他。他,是幸福的,最后,我枕着他柔嫩的手臂,吻着他的胸臂,静静入睡了。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二):生命这部巨大的书——《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书笔记

  生命这部巨大的书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书笔记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美的一本书,图文俱佳,情深爱挚,装帧精美,注释详备(只是类似“马奎兹”之类的不同译名没有标出),用心挑选编排的泛黄彩照温暖亮眼。摩挲翻动厚厚的方册,如同打开尘封已久的家族影集,回忆潮涌,黯然神伤

  这真的不是一本让人快乐的书。家变、逃亡、叛逆、爱恨、离散……世事迁播,人情辗转。从台北新店溪到纽约哈德孙,陈家人命运的长河里泅泳沉浮、颠仆挣扎。詹宏志在推荐序里说它“是一本勇敢哀伤的书”,作者以割骨剜肉的勇气与决绝,“无限柔情地触摸家屋写真的映像废墟,咀嚼往日片段的荒蔓记忆,再缓缓地像春蚕吐死般”地将家族丑闻与同志情怀袒露出来,书写了一部家族变迁与同志情愁的心灵痛史,“成了一首反复低回、隐隐作痛、无法卒听的绝望之歌”。

  作者的家族故事感情历程由一个个切片式回忆连缀而成,爱恨情仇交织的感情蕴含其间,汇成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浮沉流转,终归平静。读过之后,让人落茫然,无法成眠。正所谓:未曾长夜痛哭者,不可语人生

  记忆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多重印象:一贯温婉却早熟忧愁的姊姊、缝裤脚赚零用钱的姊姊、嗑药跳舞的少女姊姊、19岁吞药自杀的姊姊;盛极而衰赴美逃债的父亲、咆哮着要与同性恋儿子断绝关系的父亲、为自己提前准备好遗照的父亲;溺爱弟弟终身在为他偿还赌债的妈妈、搭地铁上班还要随带闹钟以免坐过站的妈妈、在中国超市穿梭挑拣晚八点便宜肉蔬和打折面包的妈妈、被泰国何先生骗婚的妈妈;还有整天泡在电影馆里不知不觉长成电影少年的我、大胆直白袒露同性恋心迹的我、整整三年与父亲冷战抗议的我;以及赌瘾难改生活乏味的弟弟,努力强悍两次嫁给蓝领搬运工的妹妹……他们聚集在陈俊志的潺潺笔尖,也浮现在读者的潸潸泪眼。

  此书的动人处在于,字里行间着作者的思虑感怀,那些随感而发的抒情议论,是至情至性的人生参悟,是超脱爱恨的人世悲悯。父母逃债、离异无疑是这个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离乱变迁和兄弟姐妹四人成长创伤的肇端,作者回顾父母离异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无奈之中又无尽感伤:“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缺席了那么多年之后,仍然从未看到这个破裂的家里,粉身碎骨的每个人心里对爱的无比渴望。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包括父亲自己,在分离的世界,跳着单人舞。”(P57)而同性恋的身份,更加剧了作者与父亲的冲突对立,直至父亲的死亡才带来最后的冰释,“死亡带来了不用解释的和解。死亡崇高于一切。在死亡的面前,所有其他渺小无力。死亡顿时笼罩了意识的至高点。失去父亲的恐惧远甚于一路以来义正词严地追讨的愤怒。我们只能剩下那么脆弱的不舍,柔软得一触即碎,像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忽地遮掩我的眼,浸透我全身。”(P74)

  有点像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的阿嬷(奶奶),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孙儿带大。书中有个细节让人深记难忘,“从小阿嬷在阳台种满昙花,一大盆一大盆,毫无美感,只为了摘花当药引。阿嬷半夜等候,摘下绽放的昙花加冰糖熬汤给我喝,她听邻居说昙花可以治好我的气喘病,就深信不疑。”(P37)老辈子人的淳朴跃然纸上,也是这本灰色基调的书中难得的亮色。可惜最后阿嬷却得了老年痴呆症,“回到一个容易受惊的孩童状态。她的人生吃了太多苦,她缩回去躲在孩子的世界,张望她不明了的苦透人生。”(P132)

  书中有两处猛然间击中了我。在作者的儿时回忆里,“那些在院子嬉戏的下午,总是溢满阳光味道。那时世界清新,人生洁净,几乎已经是史前记忆”。(P129)另一处,连作者也分不清是幻想还是回忆的模糊场景:“年青的母亲,在清晨熹微的巷口,伫立了那么久。我们四个孩子懵懵懂懂,睡眼惺忪,大家却都安静乖巧,不敢出声。我们呆呆站在巷口那么久,妈妈那种天地之大,却无处容身的悲伤感笼罩了我们。”(P189)是的,“世界清新,人生洁净”、“天地之大,无处容身”这十六个字,多么像点醒迷途痴人的偈语。

  陈俊志在书中讲述《蓝调石墙T》里的小插曲。受伤极深冰霜封闭自己的主角石头T•杰斯,在纽约破烂公寓遇见寂寞的黑人扮装皇后罗斯。两个没有过去、没有性别,只剩名字的边缘人试探彼此结疤的伤口多深多痛。石头T•杰斯终于瘫坐在椅子上:“曾经我想要改变这整个世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继续说完,“现在我只希望活得下去。”(P140)而他的感慨也与此类似:“人生行路那么艰难,我们有谁不是眼盲的人,总是沿途颠仆、挣扎寻路。说到底,我们只不过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而已。”(P212)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看了李安的影片《喜宴》。作者的苦恼和影片中伟同的情形还真有几分相似,只是,现实终究难如电影般由一波三折皆大欢喜。但作者的勇气与自足,已令人感佩,也才有了这样一部书写“破碎而沧桑的华丽人生”(电影《艋舺》监制李烈语)的生命大书。

  2012年9月27—29日午后 于绍兴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台)陈俊志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39.8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推荐篇目:《全家福》《美国的味道》《星星知我心》《姊姊》《遗照》《三女神》《那些胶卷一样的记忆》《妈妈的褐石公寓》《月娥》

  推荐图片:P25门市部门口姐弟合照(即封面照)、P40年青时的母亲、P53新店老屋姐弟合影、P60姐弟同喝一瓶可乐、P109上坡上俩少女、P207大一暑假兄弟合影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三):我们注定背负沉重

  读台湾纪录片导演陈俊志的《台湾爸爸纽约妈妈》的感觉是太震撼了。一个同性恋内心与生活的真实解剖,一部关于家族创作所带来的忧伤之痛,而忧伤又往往让文字生出极美的花,这关于暗与伤的现实人生,是我们一直不敢写出的真相。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生出这样的困惑,爱上写作的人,必是一些内心极需释放的灵魂,内心压抑了过多的情怀,又不能向任何一个人可以诉说,只有文字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相近的灵魂,而文字这种诉说方式,又可以不会让人显得那么喋喋不休与可笑,可是写着写着,我们会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痛楚,常常是不能表达的,因为我们真的不能面对,我们越是进入写作的广阔世界,我们说的假话就越多,我们就离真相越来越远,是的,我们真的是懦弱的写作者,这又从而生出另一种痛苦,到底我们是在为了什么而写,如果说当初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可是我们并不能得到解脱。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我们从小的作文命题就是我们人生的代言,我们一直虚假地向世人喊着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我们的内心一直都是压抑着隐藏着。当我们有机会真话时,我们又会因为惯性而无法再讲真话。其实很多作家,都不敢面对自己真实而丑陋的灵魂与人生,我们太习惯矫饰太平了。

  所以我们在读到张爱玲时会有一种震撼感,她会写小孩子仰头看到大人的鼻孔这样的细微情节,她洞悉着人生与人性,因为她骨子里透着冰冷。而如今我们读陈俊志的书,同样会产生这样的冷,那种来自家庭悲凉所浸透了一生的旁观者的悲凉。他与她有着太多的相似,繁华却又落败的家庭,父亲的权威以及后来的荒唐,母亲的叛逃,与孩子的分离,张的弟弟无能,陈的弟弟成了赌徒,当然也有太多的不同,张始终倔强而高傲地活着,而陈在世人眼中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是同性恋。初看到那一段时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因为实在难以相信会有人如此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这种故事,至少在我们国内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陈俊志是籍着这本书,剖析着自己的伤口,他将自己的“同志”恋情描摹成一帧帧极美的画,可是我们却从那画的背后读到了他背后的鲜血淋漓,支离破碎童年是他文字的营养,可是这营养的代价未免高昂。

  可是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人会选择苦难做为自己成功的途径,生活,有时就是一种接受,它开出什么样的花,有时是因为它的种子。陈俊志及他的姐弟们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所以他们只有隐忍地接受,并注定走向自己的人生。

  陈俊志应该是六十年代生人,其实这个年纪,应该学会与过去和解了,当然这和不和解也需要机缘,我觉得陈俊志之所以会一直沉溺于伤与痛的感觉当中,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太爱这伤口了,当伤口不疼时,他依然爱着,因为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固然父亲带给家庭带给孩子们太多的苦难与悲哀,但是一味地留恋在往事中,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不完满。我想陈俊志之所以走上了“同志”的道路,一方面是由于对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报复,一方面就是他已无法用平常人生来适应现实。他其实一直没有长大,他的内心里一直住着破碎的伤口,所以他很多年都不能与父亲和解,也不能与自己和解。虽然他在文章中不时有表现自己懂事隐忍的描写,但是他的内心,其实从来都不能原谅,所以他活得很苦,需要用叛逆来渲泻伤口。

  他的文字美得异常,我们都喜欢看别人的伤口,当伤口转化为艺术,就是世人仰望的作品,但是我们更愿意真实的生活中,少一些这样的作品,而多一个幸福的孩子。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审视自己的人生,其实哪一个写作者心中不是一直住着那个长不大的自己,难以和解的自己呢,但是我们真的缺乏陈俊志这样的勇气,向世人撕开伤疤,微笑着流泪。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四):生命中的疼痛 时光里的相聚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作者:陈俊志

  出版:辽宁教育出版社

  阅读指数:五颗星 涌泪推荐

  2014年开年读到的第一本书,没有想到会这么好,那种充沛的真实,大时代转换中小个体的蹉跎,家族支离破碎的暗涌悲伤,数度让我泪水涟涟。写的是家族旧事,也许因为作者是资深纪录片导演的缘故,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曲折迂回,真正强大的还是现实的铜墙铁壁,以及掩藏在时间之下,惊世骇俗的真相与秘密,饱满而又闪烁着陈旧的、不可告人的斑驳。

  写出这样的文字是需要勇气的,不仅仅是面对过往、揭露家族隐秘的勇气,更是剥开血痂、面对自己千疮百孔内心的勇气。鲁迅不是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是现实面前,有多少人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人性在痛面前都是趋于自我保护的。只是对于作者而言,用纪录片影像记录,用文字书写记录,那是一种让自己获得解脱与平和的救赎。他在记述里和往事相处,在回忆里和生命里最温暖的旧时光团聚。

  很多篇幅,我一边抹泪一边连连感叹,他是如何将它写下?剖白疮疤,述说真相,那真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面对个体体验里沉痛的打击,似乎只有绝口不提才能将它遗忘,一遍遍回忆、整理和记录,不亚于一遍遍往伤口上撒盐。

  父亲在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候,过度膨胀,事业破产,父母远赴异国逃债,留下四个惊慌失措的孩子给年迈的父母抚养。这样浓墨重彩的开头,分崩离析的家庭,似乎已经注定了这四个孩子未来沉浮难定的命运。后来父亲为了和酒家女在一起,坚决和母亲离婚,留下母亲独自偿还债务,和茫然四顾的四个小孩。从小寄人篱下的姐姐越来越沉默,混迹迪厅,跳舞作乐,19岁那年姐姐吸毒猝死。这成了陈俊志一生中最伤痛的往事。

  “每个家都有重新团聚的时刻,但我们家却从来没有一天能够重逢,每个人都碎掉了、坏掉了,心里对彼此有恨有亏欠,有叫骂,有说不出口的很、深极了的爱,但都是独幕剧,都是懊悔,都是深夜独白,都是缀满时间缝隙洞口有光隔着时空费尽力气的呐喊。”姐姐没有走过她内心的黑洞,弟弟妹妹虽然完好无损地长大,一个染上毒瘾,一个在爱情里像一个赌徒,而他自己,在最青春仓惶的岁月,爱上一个个同性的男孩,与世间所有世俗对立,与他心底最仇视的父亲对立。两个人真的如仇敌般相处了半生岁月,直至父亲的死亡。

  陈俊志缓缓地诉说姐姐的死亡,父亲的死亡,姐姐的死亡让他不可原谅,让他踏上“追杀”父亲的起点,父亲的死亡则带来慈悲,让他饶恕了这一切。“和父亲的拔河走到了终点,死亡带来了不用解释的和解。死亡崇高于一切。在死亡面前,所有其它渺小无力。死亡顿时笼罩了意识的至高点,失去父亲的恐惧远甚于一路以来义正言辞追讨的愤怒。”而父亲,也在临走之前,谅解了他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件“大逆不道”的事。就这样,个人的心灵痛史和家庭的颠沛流离交织成一首“反复低回、隐隐作痛、无法卒听的绝望之歌”。

  书里那一桢帧发黄的照片,仿佛陈俊志在用它们拼接破碎的家庭和破碎的童年,在文字和影像里,陈俊志一次次回到最初温暖的童年,“那时世界清新,人生干净,几乎已经是史前记忆”。陈俊志就用这种方式和他的家、他的家人相聚。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五):乱世风华

  台北电影奖商业类年度特别奖、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观众最爱奖、台北文学奖写作年金首奖、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类首奖,如此众多的奖项,如此精彩的作品,你肯定会认为光环笼罩下的陈俊志一定是在家人精心呵护培养下成长,踏着父母为其规划好的康庄大道前行的幸运儿,但谁又能知道在他成功喜悦的背后,有着多少惨痛的经历和辛酸的过往,又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陈俊志,琪姊,这个一直勇于面对世人的不解,执着用影像和文字展现同性恋世界爱与愁的人,却一再不能面对家庭带给他的创伤,不能回顾童年父母离异、姊妹分离的伤痛。直到有一天,当年迈的老父步入照相馆,为自己留存最完美遗照的时候,俊志才明明白白看见:“过去躺在那边,多少恨多少爱,宁静成轻烟,飘然而至,倏忽而去……”于是,他开始搜集岁月留下的影像,梳理命运带来的思考,花费五年时光终于完成这本用生命著成的《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在书中,陈俊志“如鬼魂重返已经毁灭的家屋,摩挲抚触所有不在的往日”,那些曾经怎么也说不出口的家庭隐秘,此时变成超度自我的溪流慢慢地洗涤他的心灵。

  父亲生意上的失败以及父母婚姻的破裂给陈俊志及其兄弟姐妹的童年,带来无限阴影,寄人篱下的孤楚无法言传,却深深的影响着几个孩子的一生。老实腼腆的姊姊没能度过梦游般的岁月,将时钟定格在永远的二十岁,陪伴她离去的是过量的药物和有悔的青春。同样从小缺乏爱与被爱的弟弟和妹妹,一个陷入了赌博的深渊,另一个则在爱的荒漠中苦苦追寻。而带给陈俊志的又是什么呢?同性的爱恋、敏锐的感觉和坚忍的性格?他在书中写到:“我执意走向书写者编织者,如猫藏匿在表象世界的边界,驻足回首,警醒着凝视着”。也许这就是生活带给人们不同的感悟和历练,也许这就是命运引领人们走向各自的坎坷或通途,担当寂静沿途颠仆、挣扎寻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活着,势必美好。

  《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并不仅仅是陈俊志关于家庭浮沉史的内心独白,它记录了那个“苦难与辉煌并存、希望与幻灭同在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有人为了生存而加倍努力着,有人却因万念俱灰而沉沦;有人因梦想而离乡背井远赴海外,有人因故土难离而选择坚守;生活也许多姿多彩,生活也许晦暗无边,但这一个个家庭的历史与记忆,凝结成台湾变迁的缩影,成为一段历史,令人唏嘘却又无比怀念的历史。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六):分别的太久,我快忘记了你们的样子。。

  只是因为蔡康永的推荐,所以买来了这本书,怎么说呢,对于前半部分他的出柜,和男朋友的细节描写,其实并不吸引我,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有种冲动想要放弃,觉得,心情和看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一样。。。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他描写他的家人。。。

  每个人家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故事,再幸福的家庭,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不愿被人发现的故事。我的家庭也是。

  我是被宠爱长大的,但是仅限于家里横,因为爸妈的宠爱,姐姐的忍让,我很少会去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了我二十三岁,那年,我的世界崩塌了,爸爸沈阳,妈妈吉林,姐姐杭州,我。。。长春,我彻夜的哭泣,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任何人都走不进来,自己,却也走不出去。。。

  那时候,我总是晚上靠着墙,抱着被子,哭到自己再也流不出眼泪,然后坐着醒来,看着日出,带上微笑这个假面具,开始一天的生活,就这样过了半年,我再次见到爸爸妈妈。。。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变得多虑,变得敏感,变得不知道怎么去信任。。。但是总觉得,一家人聚在一起,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但是,我们一家人,却总也聚不到一起。。。

  于是毕业了,我回到了吉林,生活就是沈阳爸爸,杭州姐姐,吉林妈妈和我。。。

  就在我一切安好,妈妈和爸爸渐渐走出当年的阴影的时候,姐姐的生活,却又出现了那样的一个坎。

  姐夫死心塌地的要离婚,开始都觉得一切会有转机,毕竟,孩子才两岁,是个很可爱很聪明的女孩子,我们一家都在努力的想两个人好,为了他们那个家,为了孩子。努力了两个月,却无意间得知了站在姐姐这边的公婆背地里的态度。

  我不知道,为什么真心实意的付出,却换不回来一点点的回报。。。于是,姐姐也想开了,等待着过年,把一切都结束掉,带着孩子,重新开始。

  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我而言,或者是一件坏事。相处了十六年的丈夫不可信,全心全意对待的公婆不可信,血缘以外的感情,或者,是不存在的吧。。。

  于是现在的生活是湖州姐姐,吉林爸爸妈妈和我。。。

  我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变得怎么样,也不知道未来的我们一家,会身处何地,我只是觉得分别的日子太久,我快忘记家人的样子了。。。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七):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2014年开年读到的第一本书,没有想到会这么好,那种充沛的真实,大时代转换中小个体的蹉跎,家族支离破碎的暗涌悲伤,数度让我泪水涟涟。写的是家族旧事,也许因为作者是资深纪录片导演的缘故,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曲折迂回,真正强大的还是现实的铜墙铁壁,以及掩藏在时间之下,惊世骇俗的真相与秘密,饱满而又闪烁着陈旧的、不可告人的斑驳。

  写出这样的文字是需要勇气的,不仅仅是面对过往、揭露家族隐秘的勇气,更是剥开血痂、面对自己千疮百孔内心的勇气。鲁迅不是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是现实面前,有多少人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人性在痛面前都是趋于自我保护的。只是对于作者而言,用纪录片影像记录,用文字书写记录,那是一种让自己获得解脱与平和的救赎。他在记述里和往事相处,在回忆里和生命里最温暖的旧时光团聚。

  很多篇幅,我一边抹泪一边连连感叹,他是如何将它写下?剖白疮疤,述说真相,那真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面对个体体验里沉痛的打击,似乎只有绝口不提才能将它遗忘,一遍遍回忆、整理和记录,不亚于一遍遍往伤口上撒盐。

  父亲在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候,过度膨胀,事业破产,父母远赴异国逃债,留下四个惊慌失措的孩子给年迈的父母抚养。这样浓墨重彩的开头,分崩离析的家庭,似乎已经注定了这四个孩子未来沉浮难定的命运。后来父亲为了和酒家女在一起,坚决和母亲离婚,留下母亲独自偿还债务,和茫然四顾的四个小孩。从小寄人篱下的姐姐越来越沉默,混迹迪厅,跳舞作乐,19岁那年姐姐吸毒猝死。这成了陈俊志一生中最伤痛的往事。

  “每个家都有重新团聚的时刻,但我们家却从来没有一天能够重逢,每个人都碎掉了、坏掉了,心里对彼此有恨有亏欠,有叫骂,有说不出口的很、深极了的爱,但都是独幕剧,都是懊悔,都是深夜独白,都是缀满时间缝隙洞口有光隔着时空费尽力气的呐喊。”姐姐没有走过她内心的黑洞,弟弟妹妹虽然完好无损地长大,一个染上毒瘾,一个在爱情里像一个赌徒,而他自己,在最青春仓惶的岁月,爱上一个个同性的男孩,与世间所有世俗对立,与他心底最仇视的父亲对立。两个人真的如仇敌般相处了半生岁月,直至父亲的死亡。

  陈俊志缓缓地诉说姐姐的死亡,父亲的死亡,姐姐的死亡让他不可原谅,让他踏上“追杀”父亲的起点,父亲的死亡则带来慈悲,让他饶恕了这一切。“和父亲的拔河走到了终点,死亡带来了不用解释的和解。死亡崇高于一切。在死亡面前,所有其它渺小无力。死亡顿时笼罩了意识的至高点,失去父亲的恐惧远甚于一路以来义正言辞追讨的愤怒。”而父亲,也在临走之前,谅解了他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件“大逆不道”的事。就这样,个人的心灵痛史和家庭的颠沛流离交织成一首“反复低回、隐隐作痛、无法卒听的绝望之歌”。

  书里那一桢帧发黄的照片,仿佛陈俊志在用它们拼接破碎的家庭和破碎的童年,在文字和影像里,陈俊志一次次回到最初温暖的童年,“那时世界清新,人生干净,几乎已经是史前记忆”。陈俊志就用这种方式和他的家、他的家人相聚。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八):跨越三代人的辛酸离愁

  在图书馆无意翻到这本书,立即就被饱蘸情感的叙述打动。 勤学苦练、发迹、外遇、破产、逃亡、去国他乡,血债血还,吸毒离世、同性恋情变……纠缠着一个普通人家每一个人。也许命运就像蜿蜒前行的隐蔽小径,无人能左右它整体轨迹;只任由一张张父亲专业冲印的影像见证自家倾覆的瞬间,让片段的记忆烙上破碎的家和心路历程的点点伤痕。 书中既有波澜起伏的家族的血泪史,又有着对生命脆弱的体恤。而家庭变故在一个时代、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生活悲喜剧和重压正如硬币正反面: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兄妹伦理在孽海情天缠绵,暴戾父亲一手制造家庭悲剧,美丽善良的灵魂被无意无情摧毁消陨,家庭长达二十年的美国梦,和跌到社会底层奋力攀爬……

  从姐姐对父母离婚蒙被低泣、隐忍妈妈的辛勤节俭的工作,可以感觉到每个家人对最细微平凡的爱的渴望,从我对姐姐的去世耿耿于怀,我小时候拉着妹妹过马路的感触,可以看出家庭手足的细腻温馨的流露,而在即使是同一个家族,聚餐的也体会到贫富阶级的微妙关系,从对侄女的探望中看到这个承受三代才在美国站住脚的家族的辛酸,和对晚辈的一丝希望的期冀。

  这本书讲述卑微家族崛起又由盛转衰的缩影,是破落的家庭颠沛流离、各自飘零的写照,也是折射80、90年代台湾社会问题的实录,令人动容的是跳出作为“我”叙述,但又不时跳出“我”的位置、从父亲、情妇阿珍、母亲、我、姐姐等、三姑、阿嫲角色之间换位思考不同角色的感受想法和他们的命运。作者气贯长虹的叙述将深切无常的生命体验淋漓道出, 仿佛那些留存的遗照历历在目,悲恸感人。读罢对人生命运茫然若失,又有几分启发。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九):从一本书里,我想到了什么

  最近在看陈俊志写的一本家族史类的著作,《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心里有感。想当年,还在念初中时的我,在耳闻目染父母一路走来的坎坷,也曾动过给他们一人写一本书的念头,更在当时还未装修、内里简陋的家里,把我的想法在晚饭后讲给父亲母亲听过,可能在当时,大家都当做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并没有放在心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下文了。

  一年一年照旧过着,家族的辛酸、痛楚依旧在那里,稍微触碰,还是会疼痛得让经历过的人想掉眼泪。遗忘,似乎在家族的字典里不曾存在,每当要没了念想,老一辈总会掀开疤痕看看,在鲜肉带血撕裂的霎时,让它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时间长了,不是习惯占据了麻痹的神经,是疲累的心没有再去“纠缠”的动力,过去就这样过去,活在当下的人还得为明天的日子好好筹划,或是浑浑噩噩。所以,时间也就真成了良药,治愈沉在脑海里每一段受伤的记忆。这,也可能就成为了,我将写父母那段故事的冲动想法搁置的借口吧。

  时至今日,终没有回头,去品嚼他们的过往,却在《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这本书中,找回了青涩时期的点点萌芽躁动的心态。渐渐,它也似流经在突触间的脉冲,顺着记忆的藤蔓,勾回了零乱的碎片,鲜明了爱与怨的篇章,让带有马赛克的“黑白”脱了束缚。那些记忆,即使是不快乐的,也会熠熠生辉的要你去窥探,饱满的就像婴儿粉嘟嘟的脸蛋。

  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人,起码,不能做父母期望中的好人。因为我的“与众不同”。

  是的,我的“不同”,却与大家“相同”。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为爱~

  6/26,夜晚,雨天,酷我电台在播“心太软”,突然想起十六岁的那年夏天,思绪慢慢散开来。就像第一次看到书名”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应该是那种温情,积极,向上的碎碎念吧,就像最近一直在追的”两个爸爸“一样,都是那样温润、爱心满满吧。可拿到书后,看了扉页和序言,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的那么回事。

  一位离散家庭的孩子,经历了家族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用很真诚的笔触诉说了三十年自己周围的亲人好友所有往事:爸妈生意失败逃债去美国,然后不久即因为父亲有了外遇而与母亲离婚;三姐弟住在乡下由奶奶抚养长大,过着贫穷艰辛的生活;七岁又遇到姐姐吸毒身亡;因为找不到出口又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父亲由此与之断绝父子关系;妹妹勾引了自己深交了七年的朋友......

  种种过往作者都用淡淡的笔端一一诉说开来,时不时书中会出现现在耳熟能详大姐大或大哥大名字,透过文字和影像追述自己自身家庭的种种伤痕与秘密,因为这些伤痕、孤独、寂寞所以衍生出种种异于常人的表现,难得的是作者可以如此直白真诚的表达出自己的身边的往事和看法,就像序言里面说的那样”我们不是诚实认真而对自己的民族,而是遮掩伤痕、粉饰太平的民族,也是倾向于好死不如赖活的民族,我们总是世故地抹去锐边利角,隐去内心的真实欲望,虚情假意地配合别人。我们不爱真相,真相永远是玻璃碎片,割伤别人也刺痛自己。我们活着已经感到艰难,还要内在真相老折磨自己做什么?“ 生活中很少有这样如此真诚之人,大家都是带着面具待人接物,想起毕业那年谢师宴上,一位老师与我碰杯后说了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她说:XX,时光很长,慢慢往下走,愿你保持你的真诚。说完一饮而尽,这些年,因为直白因为真诚,可谓收获了很多,但也付出了代价,就像很多人说的,凡事都是双刃剑,无论怎样,问心无愧即可。

  通篇说下来,整本书充斥着离别、背叛、艰辛、难过,世间基本所有遭遇都有提及,以为自己的遭遇和经历,低阶太美移民家庭的兴衰,眼睁睁看着台湾移民离散的时代。刚刚也说过,因为特殊时代与特殊身份,可以随处可见此刻在大陆大红大紫的偶像明星们刚出道或者大红之前的点滴,凤飞飞、陈百强、张艾嘉等皆是如此,是不是只有现在这样落魄难过不容易,日后大红大紫流光溢彩时才会体会到成功或者热闹是如此不容易,春光无限好呢。

  虽说是家庭琐事映射那个年代,我也老来回忆一把我的那段青葱岁月。我爷爷有七个孩子,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1个,也因为实在养不活孩子,又送走了一个。我奶奶在我爸爸10岁就去世,那个时代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可想而知,六个孩子跟我爷爷一起睡在饲养大院的牛棚里很多年,后来承认结婚搬走一个又一个,等老小我爸爸结婚娶我妈时,爷爷实在是拿不出任何东西给我爸吗,就把家里唯一的一个柜子搬给我爸妈,从那以后爷爷就轮流住在各个儿子家里直到离开人士。我爸娶我妈时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我爸为安抚我妈说,以后流行啥会给我妈买啥,就是到现在我妈也会拿这句话来揶揄我爸,后来家里有了我弟和我,好在爸妈都比较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家里的日子是越来越好,可爸妈还是节俭度日毫不浪费,但却无限满足弟弟和我的基本所有要求,从小到大我是基本没有下地干活,需要的任何东西爸妈都会满足,直到现在回家还是坐在房间爸妈做好饭菜吃完推开碗筷走人,很多时候仅仅坐在沙发上听外面厨房或者院子里爸妈做事的声音心里就觉得很温暖很踏实,毕业四年一直坚持每周末打电话给爸妈,虽然说的话题都差不多,来回无非那么几样,但是还是会很开心的持续了这么久,一个人在外不是没有委屈郁闷和难过,很早就已经学会报喜不报忧,这些年就是因为家里那两位老人,所以我才走的更安稳与稳健。

  奔三的年纪里知道很多事情与生俱来无法改变,很多事情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很多事情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即使如此,内心如果足够闪亮足够坚持,那就还是安稳的走下去。作者说:我知道,我只能复杂曲折地刻字造像,用摄像机、用书写,在字里行间细微的间隙,悄然凝视家庭的伤口和自己灵魂的破裂图像。这是我唯一会做的事,无比残酷,却是唯一的出路。我想说,即使苦难即使痛苦,也是源于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