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1 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精选10篇

  《好吃哲学2》是一本由(法)大仲马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一):《好吃的哲学》之浅谈中西美食

  文/笑然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曾如此赞道李白。这大抵就是伟大肚子古人版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菜肴在烹饪中形成诸多流派。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不仅包含了浓厚的风土人情,而且彰显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对菜肴美感有很深的讲究,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不管是萝卜,还是南瓜,都可以雕出各种形状,独树一帜,给人以精神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在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对它们的取名、品式、进餐节奏、娱乐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可以说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来命名的,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中国的烹饪与医疗保健也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特别多的记载。

  不仅在中国烹饪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在国外也如此。

  《好吃的哲学》2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著。它既不是闲趣散文,亦非介绍世界美食的指南手册,更不是草草了事的敷衍菜谱。遵循了作者率性、随意个性,指引读者品读菜谱,大浪淘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围绕八类饮食的各方各面,包括菜肴、食材、香料等应有尽有.......并将历史掌故和奇文轶事融入其中,实用技法与诗意的享受交织一体。让人收获烹饪乐趣满足人的好奇心和心腹之欲,给人一场美食、哲学、心理、文化的四重盛宴。

  何为“吃”,有的人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是肤浅的。

  曾有人将“吃货”分成4个境界

  1、暴食者。他们不在乎吃什么,只追求“吃”这个动作带来的快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和把食物放入一个桶中并无区别

  2、喜爱吃喝者。贪恋美食,会分辨食物的口味和质量

  3、讲究吃喝者。口味更佳成熟,有自己明确的标准,对新口味有强烈追求的欲望

  4、美食家。他们掌握饮食的规则,善于给出专业的判断。如:美食栏目

  众所周知,法国人爱吃、会吃,将美食视为绝高的艺术,他们不仅追求口味,而且特别注重进餐时的情调,更有甚者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

  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法国肉汤”。这不得不说,法国人得到如此盛名,完全实至名归啊!在我看来一个小小的肉汤竟然要花费7个小时,精心细作而成,才有了如此美妙绝伦味道,真是不可小觑啊!

  吃从来就不是件简单事情,美食文化并无国界之分,我们更应深入地去了解美食背后的东西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二):用思维为美食加冕

  我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两大杰作就是小仲马与《美食词典》。大仲马

  对于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的热爱,是从《三个火枪手》开始的,《基督山伯爵》、《黑郁金香》等;对于美食的热爱,就如同一见钟情个人一样,当看到《好吃的哲学2》(大仲马美食词典),突然间就觉得事情变得太完美了,封面上那只可爱的小鱼瞪着大眼睛完整的鱼骨,哦,超可爱。当然大仲马与美食这二者相结合,带来一番新的美食体验有。让我们跟着大仲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回到那段所有著名餐馆都期待大仲马光临的岁月,因为他是法国第一个开始写食评的人。让我们跟随大仲马一起去享受一场美食,哲学,心理,文化的四重盛宴。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爱吃,会吃,将美食视为绝高的艺术,不仅追求口味,还特别注意进餐时的情调,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同样此书绝非具体操作指南,其目的是让我们收获烹饪的乐趣。

  因为喜欢,所以看到哪里喜欢。此书的目录,那一角可爱的食物,就让人有一种立刻翻下去,看下去的冲动,淡淡的绿色,给我们以希望,只要看到下去,美食哲学这些就全部拿下了。

  就从可爱的杏开始啦,这才知道法国的杏可称得上是品种齐全,还知道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有世界上最美味的杏,那里有杏酱和杏糕可以用独一无二来形容。配上可爱的图片,那金黄色杏,好似害羞般的,略带红,让人忍不住口水要流下来了。从杏酱,杏果馅饼,到杏汁的做法,再到苦艾,印度泡菜等等。作者不仅写出每种的做法,出处,来源,还附有这些传闻的故事。配上彩图,确实确实让人喜欢

  就如同上面所说,这不是菜谱,就如同大仲马做在你的桌面,随着页码翻动,一盘盘美食就呈现在眼前,他优雅的向你介绍着这道烤野鸡美食是如何做出来,野鸡肚子哪里该小心处理,他也会挑剔的说这样摆入盘中,才能让它的优雅姿态呈现出来。当然最后他也会说我们要配上面包片什么,因为它将从野鸡身上滴落下来的汁液全部吸收进去了,这样才更完美无瑕。当然大仲马也会说,要配上优质的勃艮第美酒,这些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品味才能享受得到这种感觉

  我们什么也不必说,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好了。看到大仲马所讲,我们都可以亲身体会了所有美食的制作过程。当然大仲马也可能在喝了一口美酒后,同我们继续讲下去,这个配菜的水萝卜,品种多,还有利尿,消炎防止坏血病的作用。你看,他就是这样,博学,对于他来说,这仅仅是在对于这道美食进行描述,他认为,每一个配料,都有自己有的事故,他会把这些在品美食的过程中,穿插着来告诉我们。当然他也许会是在喝茶时,说起什么茶配什么样的杯子,用什么的水,如何来冲泡,以及茶是怎么来到法国的等等。

  看这样一本书,不像是看书,而是像是在餐桌前,倾听大仲马娓娓道来这一切,有文化,哲学,甚至于心理,而这些都是通过餐桌前的美食而来。我们不会视觉疲劳,而是视觉的一次盛宴。他就在那里,就这样,放弃贵族的姓氏,选用仲马,通过努力写作使其富有,却耽吃使其贫困。但是他真的贫困吗,或许世人所见是这样,但是或许对于大仲马而言,他是富有了,他尝试到至少是那个时代的顶级美食,这对于一个美食家来说是足以。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三):今天吃哲学了吗?

  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都喜欢说“今天吃了吗?”,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句招呼语应该改成“今天,吃哲学了吗?”

  究竟什么是美食的哲学?我们都知道享受美食是色香味全方位的享受,要满足我们的视觉,嗅觉,味觉,也就是看着好吃,闻着好吃,吃起来更是好吃。这样的美食被人们吃掉,被人们衷心地赞叹,这才是对于美食短暂一生的最好礼赞。而美食的哲学,更是将这一享受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享受美食,我们还会知道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这道菜的做法以及怎样将这道菜做到更登峰造极的境界,我们就不仅仅只是美食的享受者,我们成为这道菜的参与者,达到了胃与大脑的双重满足。

  我一直相信着一个真理,那就是当你在做一件事时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那其他人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感受到你的情意。这就是我小学作业时要先洗手,小心翼翼地打开课本,坚决不看电视,饱含敬意与爱意的原因,因为我知道老师会从中感受到我的心意,别说,那时候我的作业总是优秀。其实,美食也是如此。在这里,王菲的《传奇》最能表达我的观点

  只因为在餐桌上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色香味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桌上

  想你时你在胃里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美食的哲学就是为了让你了解这道菜背后的深深情意,而大仲马更是领会了美食哲学的究极奥义,并写就了这本秘籍。我认为大仲马的妻子孩子在吃的方面一定很幸福。会做出好吃的美食已经很了不得了,更强的是他还会在你的耳边轻轻吟诵这道美食诞生的过程,带你了解这道美食背后那个凄美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吃货的福音。

  翻开这本书,你就绝对不会后悔,这将会是一场味觉与心灵的究极享受,至少,我是深深沉醉在这些令人不停流口水的图片和文字之中了。大仲马,你真的是吃货中的最强王者啊!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四):《好吃的哲学》读后感

  《好吃的哲学》,光看书名,就觉得是跟美食有关,既是好吃,又是好吃。哲学,意思为“热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能够去这样的名字,肯定是吃中的高人。果然,看作家,是大仲马,法国最牛的作家之一。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的作者。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生性豪放不羁。在成名后,曾经一掷千金,按自己的想法建造基督山古堡,豪请宾客,不管认不认识。最终挥霍过度,债台高踞,只得靠写作抵债,也就成就了他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好吃的哲学》是他一生最后的一部作品,法文版原著共有1000多页,可见是部大作。本书对原著进行了删减,有280多页。可见译者的工作巨大

  初看本书,书的封面上写着大仲马一生最为引以为傲的两大杰作就是小仲马与《美食词典》(看书后才知《美食词典》就是本书)。书开始介绍了大仲马的生平经历。再看目录,介绍了很多种食物,原来本书是以法文26个字母为顺序排的目录。想想大概是以此为顺序介绍大仲马生平吃过的美食和制作方法。大仲马是个大吃货,难怪那么丰满,更可能大仲马是个美食家,吃尽天下美食。

  书看了一半了,从A到H。感觉这本书就是一本美食大辞典!我听过的和没听过的美食,吃过的和没吃过的美食。大部分是没有听过和吃过的。看着一直在吞口水。哈哈,可能我对美食没有抵抗力。书中有介绍食材的部分,有介绍美食典故的部分,还有怎样加工美食的部分。又像本美食大辞典,又像是故事书。反正是大仲马想到哪,写到哪。想想原著那么多页,也是有可能的。

  译者翻译得很好,通俗易懂。就是觉得加工美食的部分写得很随性,想要参照本书制作美食,好像可操作性不大。也许这才符合大仲马的本性--浪漫随性!

  书看完了,觉得大仲马人生经历丰富,游历的地方很多,对各种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所以能写出这么多的著作。

  翻看到书后面时,发现几处有笔误。现列举一下:193页倒数第6行“以为”应为“一位”;203页第6行“量”应为“两”;205页第10行“塘”应为“糖”。希望再版时,能改正下。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吃客的光辉

  那是一个吃客最光辉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航空运输,但是拿破仑之后的时代,已经有了罐头、北极虾、远洋捕捞,遥远的殖民地从法属越南到美洲大陆,从辣椒、玉米、土豆、可可,到面包果、鱼露、香辛料等等等等。没错,事实上拜这些只要有钱有闲就能吃到的吃客所赐,今天在这本美食大辞典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国家性的保护物种,甚至是世界濒危物种,变得不是那么的常见,甚至是再也不可能见到了。尤其是此次的出版,不同于2012年的译林出的全译本,只是个删改过的删节本。所以,如果人们在此次版本中剔除掉那些素食和水产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书看作是一本野味的烹饪大全了。

  可能对许多人(不独是素食者)来说,书中记录下来的那些个花样百出描写的过于详细,甚至可以说【手段非常残忍】的肉食烹饪提要,未免有些让人看得刺眼了,反正对于我这个坚决的肉食支持者都是这样的。无论是羊羔,还是云雀、鸣禽,还有和牧羊犬一样作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伴侣的喇叭鸟,……胃口太好到了无所不吃,无所顾忌的饕餮的情况下,真的是如同宗教所言“贪食即罪”了!这个“贪食”,指的不仅是吃不够暴饮暴食,更是不懂得节制一味索取的贪婪欲望!

  话说,我吖就一个肉食动物,所以根本无法理解有些所谓的出于人道,为了对动物的爱而转变成素食主义者的人。同样的,对我来说,鸡鸭猪牛羊和各类水产,就已经很够满足人类的食谱了,实在没必要额外扩大饮食的范围。特别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老饕”想方设法的吃稀奇的想法。像什么野鸡、鸵鸟之类的,都属于我食谱中不会主动去找来吃的那部分,而各种的羔、崽(仔)、犊和龟蛇猫狗马之类的有灵性的动物,更是远斥于我的食谱之外。于我而言,连吃只兔子都多少感觉不是滋味呢,何况是其它更大型的动物了。反正,从小到大,我可是连驴肉和狗肉都没吃过的。

  食以载道,饮食对于社会风俗、文化岁月嬗递的记录。有些曾经是被认为是不能吃的食物,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是对人的身体无害的;但是有些曾经被人们偏爱的,却因为发现无益而被摒弃了。科学和真理都是在不断探索中被慢慢证明的。就像是人类曾将自己视作凌驾于万物之上,而为所欲为的肆意破坏、杀戮。就比如说是作者就在本书留下了相关的记录,完全写实的反应了出了当时甚至是现在某些人的自大妄为思想,虽然作者的本意绝非是为了批判此种思想的存在。

  在【O 从蛋到海胆】篇的“蒿雀”条目中,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家和诗人与另一位猎人展开了一段对话,猎人狡辩说猎杀小鸟吃它们的肉,只是因为它们的繁殖力惊人,如果不去猎杀它们的话“用不了十年,它们多得就像苍蝇和蚊子,小麦、燕麦和葡萄就绝迹了。”并且振振有词的引用《圣经》里的话,鼓吹人类至上论,说什么【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的祖先亚当;大洪水之后,他又告诉我们的先人诺亚:‘你们将是所有动物之主。’】可惜的是,当年那些被认为是“杀不尽”的动物植物都纷纷的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了,不知道这位猎人先生如果还能有幸活到今日,看看他们那辈就没起个好头造下的恶果,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了?

  虽说该书还称不上是“美食的哲思,心灵的盛宴”,但以其通过食物记录下了当时社会和人文风俗、自然状况的变迁,也可谓是“食物记录的史话: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艾玛,至少我感觉我看完了这本书后对食物的品味也是大大的提升了(= ̄﹃ ̄=)口水ing……不得不承认啊,书中这些即便是逃过了出版社拣选的断简残章,依旧是读来足够出彩的文字。我津津有味的读着那些有关食物的逸闻趣事,食物的百科知识,食材怎样吃才好,那些令人百看不厌的琳琅满目的各色食物,实在是让人看得大开眼界,也是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一句“真能吃啊!”~难怪了,能吃、会吃、吃得起,作者这么能吃,可不就只有破产了么。

  我想总结本书的的内容,再无有比该书前面的由出版社所添加的序言中的这段更为精辟的了,——【这本书不是食谱,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关于美食的所谓闲趣散文,亦非那种介绍世界各地美食的指南手册。它围绕着人类饮食的方方面面,所有从厨房中延伸出的单词都是它的话题:菜肴、食材、香料、调味品、配料、饮料、烹饪技法、品菜方式,还有知名的法国菜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很令人遗憾的发现,书中完全没有给出任何的诠释注解。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只是对比起手头上这本老一代翻译家的译作(诠释注解比起原文内容还要多)的《沙恭达罗》,还是感觉分外的失望罢了。像是交替出现的中国酱油和印度酱油,关于两者这种很容易弄混淆的材料,而且还是网上不大容易搜到的内容,难道出版的时候不觉得己方有责任多添加几条诠释吗?至少,这对于我们这些购买的读者而言,阅读的时候会更加的便于理解。

  再有就是,书里有涉及些烹饪制法的地方写的含混其词的。比如,那个既没有蛋也没有奶的“蛋奶沙司”,不知道是作者的原意如此,还是古今词汇的变化?连写了好几次,这个词看着既不像是译者的笔误,也不像是作者的误笔。而后面的酒神奶昔也是一样的,制作流程中并未明确提及加入了任何的奶制品。总感觉书里那些由大仲马提供的烹饪方法都不够严谨。和从其它书中或者他人的口中得来的烹调配方截然不同,大仲马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大半瓶”也不说明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瓶子的大半瓶;而那些被引用的文字中则是会详细注明,多少升多少克几分之几个,唯恐写的不够详尽。

  这点在此版的前言中也专门做出了解答,【而值得注意的是,豪放浪漫的大仲马从来不是一个谨慎入微的人,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烹饪上的导师。本书也遵循了他的个性,带有一种率性而迷人的随意感,菜谱的内容也大多只是指引,而非具体的操作指南,其目的是让人们收获烹饪的乐趣,满足好奇心和口腹之欲。我想,大仲马理解的烹饪就像任何其他艺术一样,不论是绘画、雕塑或文学,要敢于冒险尝试,不惧怕错误的产生,才能出现真正的杰作。因此,对于本书原稿的诸多狂放之处我们应该不会感到意外】。木有错,我们真正感到意外的还是你给出的这套说辞,话说就我个人来看,书里的这些个问题和大仲马本人的性情,和后人自认为的“大仲马理解的烹饪”是如何的毫无关系。这一切只是因为大仲马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厨子啊喂,的确他是一位美食家,但是这位并非是以自己动手烹饪为乐事,更多的只是按照自己对于美食的敏锐感知来驱使指挥别人怎样进行烹饪。他充其量也就是个烹饪爱好者罢了。

  纸张不错,印刷也挺好的,就是书里的插图都太小了,最大的也只有大张的大头贴大小。那些名家手笔的美术作品、百科图绘、广告插画、实物摄影,……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美术和摄影作品根本不是用来细赏美图的好吧,充其量是用来在看书的时候缓缓眼睛了。但是在排版的时候图片的挑选很巧妙的呼应了文字部分,起到了一个烘托的作用,整本书的档次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的确是很棒的书呀,事实上,如果不是发现这书居然是个删节版的,我是很乐意给书打五星的。没错,你没有看错,这书只是个删节版的,而且出版社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明码注明,而是在‘几篇’序言的最后,作者自己的【致读者】之前,“亚历山大·仲马其人”这篇字码奇小无比的大仲马小传中,顺带一提了。事实上,如果不是我看书还算仔细,可能也就被忽视过去了吧。当然,鉴于没有别的版本可看,要么去买译林版的旧书收藏,要么先买本这版的先看着了——

  难怪呢,我说这书怎么看着这么奇怪,大仲马的书我读的虽算不上多,但之前也是拜读过《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的,可此书的厚度尚不及前者的三分之一,这实在是令我不能不心中惴惴。记忆里,貌似大仲马作品一贯是相当注重细节描述的,所以相应的也就也就特别的厚重了,而基本上这书的三本才抵得上大仲马之前出版的小说的一本厚来的,怎的他的收官之作会竟然是会这么薄的,都赶上个小册子了?原来这全赖于出版社的决定。因为,【极为厚重的法文初版约有一千余页,光是与正文无关的部分就有二百多页,一半都是各种前言和引言,更别说还有关于本书的背景介绍、信札、厨房以及食品信息的介绍,甚至还有广告。而词条正文里也颇多冗长的描述、错误以及没有什么意义的介绍,还有很多条理不清晰或重复的内容。】

  反正,最终结果就是,一方面慷慨激昂的说着,“辞书如钟表,最糟糕者也强过没有,而最精良者也不能指望它总是走得准确无误”;一方面又大刀阔斧的大肆删减,【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其他国家引入翻译“美食词典”一书时的方法,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筛选了其中富有历史趣味,或至今仍在流传的主题及烹饪方法,则其可读性强者细加校订,并将原稿前言中一些知识性内容增补在了正文之中】,“希望借此得以将这部作者本人极为看重的作品中最妙趣横生的部分呈献给你。”可以想见,对于我这样的,或者是更多如我这样的,对于“全本”“原版”“无删节”有着要求,相对的对着“删节本”“简写版”“删节缩编”的各种没有好脸色的读者,在读完这段话后,也是会体会到和我一样的跟咽了个苍蝇似的心情吧~很明显的书中前后内容不连贯的内容通常是出版社认为重复了或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必要了,被缩编还是删减掉了的部分,反正现在市面上也就只有这一个版本的还在书架上流通售卖,我们这些读者也就只能先凑合着看了。

  我有过的某书删节本和我后来买到的该书的全本相比,后者并没有多出多少页数,事实上,如果是把书里的大字码和宽裕的排版方式换一下,很明显的这书的薄厚是够了的,目测这书里的内容至少缩水了二分之一那么多,删节版里被删减掉的都是细节的描写。……问题是,没了这些细节的描写,只剩个故事的主线,那著名的作家和普通的作者的文笔之间,还有什么差异吗?反正,我自己而言,小时候只能看图画版的世界名著,全拼音的;然后是删节本的少儿版的世界名著,带拼音的;最后才是无删节版的世界名著,不带拼音的,而且自那以后,我买书除非市面上在没有全本了,我是绝对不会买删节本的。就跟这书一样。之前国内有过一个全本的版本,结果那个版本的书等我注意到的时候了,各家网上书店就都已经缺货了,等了又等还没有等到再版,等来了这本书的出版,还是个删节本的,捶胸顿足呕血之啊~

  除非是著作者自己操刀删改,否则旁人又怎么能知道到底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必要到一字不容改的?除了那些人早不在世了的作者,我真还没见有哪位还活着的作者能心宽到让别人在自己的作品上大兴土木减肥瘦身的,话说那些动手删改的人,你吖一外人怎么就那么自我感觉良好到认为自己能够和作者本人心犀相通知道该如何动刀,而不是凭着自己的见识冒冒失失的肆意妄为?哪怕是作者为了骗稿费而注水了,谁给你的权利,难道只是因为仗着自己还活着多出一口热乎气儿,而作者本人早已泯然于地下,欺负人死人没法上来找你么?如果你翻译的时候适当的润色是无所谓的,但就算是作为译者是钱钟书或者是徐志摩那样文笔千好万好的,对方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作者,你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肆意删改吧,否则,你还搞什么译文呢,干脆该写篇原著向的同人好了!

  最后,相比于书中作者的文字,序言的部分委实是失色不少。明明是一篇,结果分割成了几个部分,太散太碎,支离甚至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还不如把其余的干脆都砍掉,只余下序言中的那篇【亚历山大·仲马其人】的大仲马小传算了。像“伟大的肚子”那部分不知是出自何人手笔,不得不说那漂亮的修辞的确是悦人耳目,但通篇下来简直都是些个废话。的确是优美的文字,但是内容也同样的空洞到不知所云,我就不明白了,哪个人不是【用肚子将食物消化成精神营养】的?怎么的、我们普通老百姓就是不如名人更值得更配得上享受美食了;话说,“伟大的肚子”除了是长在这些个名人骚客身上的,是能有两个胃还是怎的,怎么就能那么了不起了么(o#゜ 曲゜)o

  .【】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六):食之佳味 唯性唯情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连说法都不同,其中一种说法里有两子,一曰饕餮,一曰貔貅,都与吃有关。煌熠中华五千年历史,你说是吃的历史也不为过,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人和别人打招呼时问候:“吃了吗?”

  但只有中国人吃饭吗?玩笑了。只有中国有美食?玩笑开大了。只有中国有美食家?不许再开玩笑了!

  法式大餐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美食菜系之一,对一个浪漫而多情的人来说,舌头的作用,除了说情话和接吻外,最重要的就是品尝美食了。亚历山大•大仲马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法国人,他一生充满传奇,经历了三个时代,参加过革命,写了300卷的书,有数个情人,自己觉得最满意的作品是他的儿子小仲马。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个美食家,写过一部美食词典——在他无数作品中显得独一无二、鹤立鸡群——虽然生前未曾发表,但依旧让我们今天读来惊喜连连。

  美食家,看上去很简单的三个字,真正做到绝非易事,首先得有钱有闲,其次会想会讲。怎么讲?好,先来看这本书,看看大仲马是怎么来定义美食的。

  美食在大仲马眼中,是油画,是雕塑,是李斯特的钢琴曲,是他自己眼中婀娜多姿的女人,就说一只普通的鸡,他能给你讲出印度的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在每年的几月份到几月份该吃什么的鸡。再说点奇怪的,欧洲人不是不喜欢吃动物内脏特别是肾脏这种明显带有尿骚味的东西的吗?他却告诉你羊羔的肾怎么烤,小牛的肾配什么样的菜。

  如果你吃饭还停留在解决温饱上,能填饱肚子的就是美食;跳出这个需求层次了,会有选择地吃(会吃),接着有选择地不吃(懂吃),最后面对任何一种食材都能让它变得很好吃(真正理解了吃)。在中国哲学体系中,这就是个“是—非—是”的过程,看上去又回到了起点,但却明显循环上升很多,你懂,你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升上去;你不懂,那就高山仰止。

  在文末写大仲马做的一道番茄饭时,正是这种高境界的自然显现,一点番茄一些大米,没有厨师没有帮工,大仲马化简陋为神奇,真正点石成金了。

  为什么还得会想会讲?想是融会贯通,想是总结提高,想通了柳暗花明,想透了见微知著。讲不是显摆,往高深了靠那是布道,大仲马写这本书时,已67高龄,人生也所剩无几(第二年就去世了),相信他决定写这本书,一不为钱二不为名,纯粹是把自己引以为豪的东西传给后人。无独有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这样一个人,金圣叹,因鼓学子哭庙被砍头,临死给儿子说了道佳肴配方,然后一句“此法一传,我死而无憾也。”

  这也不是本传统意义上的词典,写着芦荟,很简单的一道食材,配上丰特奈尔有趣的故事,看着莞尔,芦荟也就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写到火鸡,却讲了个不短的故事,风情立马像勇猛的火鸡扑愣着翅膀迎面而来。这正符合作者的性格,放荡不羁、睥睨众生,写着写着就信马由缰,我们读着读着,也就心驰神往,一本词典,读出了火腿味,还是西班牙伊比利亚全橡果的。里面的图片也是画龙点睛,状如上梅多克的酒,点缀那油润而透亮的火腿片,人生滋味美满。

  《好吃的哲学2》读后感(七):吃着碗里的,还要想着星空外的

  吃着碗里的,还要想着星空外的

  ——评《好吃的哲学2》

  文|杜子腾

  笔者真的是无力吐槽自己的操守了,想想看,一个吃啥都说好的人却出奇的爱看美食书,真的也是醉了。你造吗?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让一个味蕾欠发达者忽视自己的先天缺陷,义无反顾的投身进化自己舌头和胃的伟大事业中去!或许真的是缺什么就得补什么?

  咳咳……自黑就此打住,还是言归正传。

  初初看到这本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在我还尚显浅薄的经历中不是特别难吃的东西在我这里都算是好吃,哪里会想到连好吃都有哲学这么深奥的层次!怎么想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还打击了我一直以来以“钝感力”自居的优越感。好吧,在看了“伟大的肚子”亚历山•仲马(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仲马)的这本《好吃的哲学2》后,我深深的意识到了自己在吃货界属于无知之辈的事实。只有全力寻探美食才能找补回自己白过的几十年……

  封面的一句“吃货不是口舌的俘虏,而是用思维为美食加冕”真真是让我折服。然后扫荡全书便是以英文字母表顺序排列的各式各样的食材,丰富度可以从其跨越的动植物种类之广来窥探,甚至还有孔雀、袋鼠这些动物竟也是食材之一,真的让我竟无语凝噎!当然了大仲马本人一生也仅仅吃过一次孔雀。书中回忆了那次经历,“一只羽毛齐全的烤孔雀在餐桌上,尾巴开的像一把扇子,宝蓝色的脖子高傲的挺拔着”。我完全想象不出这画面有任何美感,或许我在现场是真的会呕吐的。怎么说呢,虽然不能接受吃孔雀这件事,但这却从反面印证了这本被称作《大仲马美食词典》的书的收录是很细致的。

  当然了,按照字典中对吃的定义,即“指用手或工具(筷子,叉子,勺子等)把食物送进口腔,经过牙齿咀嚼后下咽经食道管进入胃里,再由消化系统完成整个消化过程”来说,吃任何能消化的东西都是允许的。但是作为一个看过电影《七宗罪》的普通人,我还是被其中暴食者死掉的画面震撼到了。罪过罪过,谈吃的时候不该说这么伤胃口的事情的。(煞风景的事情经常做,根本停不下来……)

  扯了这么多单单说了一个字,“吃”。那吃和哲学到底有什么联系?哲学家帕斯卡尔•塔兰托有过经典的阐述,“哲学家们曾长时间的仰望天空思索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质,然而,答案却在他们的盘子里: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烹调,哪怕是煮一个鸡蛋。哲学家并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仅仅满足于吃这个行为上。是否存在最好的吃法这样的规则?是否存在理想的炒蛋或炖小牛肉呢?这才是一个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其实挺为他们捉急的,毕竟埋头享受美食和仰望星空要想同时并存真心是件废脖子的事儿。(哈哈,开个玩笑而已,不要当真。)毕竟将思维意识与口腹之欲联系起来,总让人有种云泥之别的感觉。形而上的话,哲学尽可以不沾这些东西,但是作为物质世界其一的美食终究都是逃不出被哲学染指的命运,谁不得先填饱了肚子再思考?

  大仲马并没有像哲学家一样沿着“哲学到美食”的路径去谈论吃,相反,他采取了一种“由美食而思考”的方式。毕竟严肃的食物理论与实用书籍都已经有代表性书籍问世,大仲马无意于重复劳动,而是致力于写一本“既能让善于思考的人们爱不释手,又能对热爱烹饪的人们有所帮助的书”。于是乎,这本《大仲马美食词典》应运而生。

  作为生活在饮食文化最为发达的神州大地的我们,历史上有着无数谈吃的书籍,生活中处处都有美食的根据地,但是来看看这充满法式风情的食物清单也绝对让人赏心悦目。我自己的打算就是,先照着此书吃吃看,不然怎么进行仰望星空的后续思考呢?你说,对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