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恒的时光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恒的时光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2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恒的时光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永恒时光之旅》是一本由[日] 星野道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一):直抵灵魂感动

  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在众多以浓艳的色彩作封面、响亮的语句作书名的摄影类书籍当中,它的平静温和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书的开篇,是本书作者星野道夫写给希什马廖夫村村长的一封信,那时二十岁的他想到阿拉斯加旅行。第二年夏天,星野道夫踏上旅程,从此结下与阿拉斯加的不解之缘,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追寻着北美驯鹿的迁徙,追寻着人与自然联系,追寻着渡鸦的传说。他的镜头下,有辽阔的高山河流,壮美的日出日落,形态各异的驯鹿、灰熊、地松鼠,还有眼神深邃的爱斯基摩人。

  看电影《夜孔雀》时,对影片中出现的成都有一丝惊讶——与我平日里看到的不太一样,然后才发觉,导演在镜头里倾诉了太多对于成都的深情,才使得这份美感如此别致动人。在《永恒的时光之旅》中,我常常感受到星野想要表达的对阿拉斯加的情感。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他都满怀爱和尊敬,以至于每一张照片都生动得满载着灵魂的光辉。星野写道:“这种无法通过言语解释的力量,总是让我想全力以赴。”

  星野在原始森林中寻找图腾柱时有一段小插曲很有意思。他发现“一根用来葬人的图腾柱”上面“竟然还长出一棵大树,树根贯穿图腾柱深入地面”,随后他联系海达族人的习俗“将图腾柱的顶端挖空,将死去的族人葬在里面”,推测是鱼鳞云杉的种子偶然掉落在图腾柱里吸收人的养分而长成了大树,从而又支撑着图腾柱屹立不倒。更有意思的是,天下霸唱的《鬼吹灯》里也有类似的描述:胡八一前往献王墓的路上发现一株老榕树,老榕树作为陪陵安葬着一位大祭司,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也丧命于此,全都成为了老榕树赖以生存的养分。

  星野常常提及时间流逝。阿拉斯加这片净土,总能让他产生置身于远古时代的错觉,北美驯鹿年复一年的迁徙,与数万年前别无二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与一千年前,不,是与一万年前一模一样世界。”“无数次的相遇离别,都徒留无限感慨。每当细数这样的经历,仿佛更能体悟如蜉蝣般短暂人生。”关于生死,他也写下了许多思考和探讨,包括“波涛不惊的死亡”,回想起逝世的运输机驾驶员时,他写:“罗杰热爱这片土地,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此。我们都是爱上某个风景,怀抱着独特心情,有时必须赌上自己的人生才能完成梦想的人。”这话精准得仿佛来自未来的先知——1996年,星野在拍摄棕熊时遭到棕熊攻击,不幸罹难,年仅43岁。书中,他好几次心有余悸地写下危险时刻,大多数与熊有关,甚至在最后的日记里他还记录了一头熊的出现。

  他有时会提及二十一世纪,有期盼,有怅惘;有时他会标注出时间,简单的几个数字一下子就会把我从他的极北世界中拉回现实,不舍又痛心地感叹:他的生命只剩最后三年了。

  附录中,亲友提起他的死亡时,字里行间哀而不伤,饱含对星野的爱与怀念。最后的年谱里,他二十岁独自远赴阿拉斯加追寻梦想时稍显稚嫩的脸庞在四十岁时已经饱经沧桑,眼神却是从未改变坚定而柔和。他为人与自然的艺术理想而奉献了生命,可以说是虽九死其犹未悔,但不知道他会不会有一丝遗憾呢?毕竟他还一直惦记着渡鸦传说啊。

  年谱翻到1996年,我以为会就此停留,没想到还在继续。1997年至2012年的部分,是星野的摄影作品出版、展览情况。他的生命终止于1996年,然而二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仍然携着他的灵魂,继续讲述着他独一无二的生命。

  临走前大家一起吃饭时,我向所有族人致上诚挚的谢意。我说:“I respect your way of life。”【对于你们的生活方式,我感到万分敬佩】没想到他们回答我:“这是我们唯一知道的生活方式。”

  ——星野道夫

  文/木棉同学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二):一个人灵魂的欲望就是他命运的先知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星野道夫的野外摄影集《永恒的时光之旅》,该怎样度过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道夫在极圈以北的的阿拉斯加找到了答案。

  说来奇怪,一直喜欢搜集和荒野有关的故事和电影,也许是感召到身体中隐藏着野性的呼唤本能,看过《荒野生存》、《走出荒野》、《追捕野蛮人》、《荒野猎人》...许许多多关于人和自然的故事,每每看完身体里的冒险因子就激涌到不行,大概是体内的雄性激素在作祟吧。

  道夫写他在拍摄逝者遗骨时,都会先双手合十祈祷一番以表敬重,不知道是不是在拍摄的过程中被摄去了太多灵魂(未开化的土著人认为拍照会摄走一个人的灵魂),道夫43岁便早早的离开了我们,很是令人惋惜,其实细细想来,道夫的独立人格从他十七岁第一次的自我追寻之旅中就已经开始(道夫十七岁的时候,用半工半学,家里资助的钱独行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旅程共计四十余天。)也许对他来说,生命在地球上的消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尘归尘,土归土。

  比起他在极恶环境下仍保有的生活勇气热情,更令我感动的是道夫在追逐本性使然过程中作为旁观者静静记录自然的谦逊态度。通过道夫的文字图片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平和从容,或许是上帝不愿意再让道夫承受一丝一毫肉体上的磨砺,或许是造物之主不希望道夫把这片纯净的土地过度的曝露在众人眼中,不使这片流传着北美驯鹿之歌的“迷幻岛”被工业化的荒流裹挟着席卷带走,便取了他性命。种种的种种,必然中的偶然,皆是霍姆斯所言:一个人灵魂的欲望就是他命运的先知。

  星野道夫在日记上记录:不断更迭的季节,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朝无尽远方逝去的时间直流,不禁惊叹大自然运行时分毫不差的精准度。年复一年,无数次的相遇别离,都徒留无限感慨。每当细数这样的经历,仿佛更能体悟蜉蝣般短暂的人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这永恒的时光之旅。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三):死亡是如此平常事情,我们只需纯粹地活在当下就好

  就在小李子《荒野猎人》红遍全球的此刻,我想起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荒野猎人”——日本摄影家星野道夫,只不过他手中握着的不是枪,而是相机。《永恒的时光之旅》一书,是他作品的集合。自20岁踏上阿拉斯加之后,星野便与这片辽阔的冻原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写道:“不只是一到春季就从南方北渡的候鸟,还有路边的小花、附近的树木,就连吹过来的微风,也开始与我产生了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土亲人亲的感觉不仅止于现在,更回溯至遥远的往昔岁月。”

  书中,星野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追寻着驯鹿的踪影,亲睹灰熊和灰狼的活动,感受候鸟飞越数万公里抵达北极圈的壮观,与北极熊母子们近距离相处,发现在寒冬以外的季节里努力生长的植物,与此同时,还深刻思考和探寻着生命的起源与演变。“生长在阿拉斯加的各种生命形态,都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中努力求生,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的态度吸引了我。坚强脆弱兼容并蓄,令人一刻都无法放松自然环境充满魅力。”他的文字和图片,犹如一泓清冽的甘泉,沁人心脾,令生活在都市水泥森林中的我震撼而慨叹。而最让我难忘的,是他描写爱斯基摩猎人克里亚兰斯•伍德:猎人冷静地杀死驯鹿,却又怜惜地肢解驯鹿的身体,令人想起“波涛不惊的死亡”。“遭到灰狼追捕猎物,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出生天的北美驯鹿,五分钟后却若无其事地吃着冻原上的草。死亡曾近在眼前,它竟能瞬间抛诸脑后。或许对于动物来说,死亡就是如此稀松平常的事情。我猜想克里亚兰斯一定也很清楚这一点。每天打猎、夺走无数生命的他,是否也曾考虑过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会不会他从来没思考过自己的死,只是纯粹地活在当下?”

  生命本身是脆弱的,但也是伟大的。被杀死的驯鹿养活了世代生活于此的爱斯基摩人,也养活了来啄食碎肉的松鸦;散落在原野上的鹿角还为生长在北极圈的啮齿类动物提供了钙质。而这些伟大的奉献也令爱斯基摩人深深了然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他们尊重生命,并在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让身体回归自然。因此,星野不带武器只身在冻原上行走观察,最终丧命于灰熊的掌下,应该也是奉行着“顺应自然”原则

  读星野的书,对自然心生敬畏,也让我更感慨于生命的宽和、纯粹和循环公平,我相信这种精神也将传递到我的孩子,如同我的乳汁一般渗入她的头脑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四):永恒的人生

  出于对极地风景的热爱,生长于日本的星野道夫,只身一人去了阿拉斯加。20多年来,星野道夫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阿拉斯加的极地风景,山脉、河流、冰川、动物都成为了他镜头下的主角,这些摄影作品无一不在安静地诉说着自然的伟大。

  细细地翻阅,以前不曾熟悉的动物,都一一记住了名字,驯鹿、松鼠、灰狼、白大角羊、座头鲸,这些可爱的动物是极地的真正主人。生活在极端气候下的这些动物们,它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坚强和脆弱,正是这种生存的真实感,令每一幅作品都显得异常珍贵

  生活在极地的居民,让这片寒冷的土地充满了温暖。那些长寿的老人们,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如同村落的守护神,守得这一方净土神秘而圣洁。

  阿拉斯加的夏季实在短暂,而所有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奋力的生长。枫叶在一天之内变红,然后凋零。那些最可爱的花儿,都在夏季绚烂地绽放着。星野道夫的镜头下,精准地捕捉到了所有缤纷色彩。

  原始森林的图腾柱,渡鸦的神话,让人类历史越加扑朔迷离。星野道夫与北方印第安部落和爱斯基摩人的长老们之间的对话,虽然并未触及到神话故事的真相,但其中所隐匿的力量和神圣的气势,令人难忘。

  掩卷闭目,每一幅作品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略过眼前。而作品的背后,是星野道夫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喜爱,这种情感驱动着他忍受了一切严苛气候条件的不适,狂热地去追逐极地各种生命形态。他的这种勇气,不断地感染着我,原来热爱一件事情,就是毫不顾忌的去奔赴它。星野道夫没有常人的犹豫和徘徊,就这么毅然决然的去了那片辽阔的原野。我想,这就是滚动在他血液里的坚定吧!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五):“极北旅人”星野道夫:用生命书写的哲人

  第一次知道星野道夫的名字,是网上流传的这一幅“摄影师死前最后一张照片”。1996年8月8日,正在俄国堪察加半岛进行拍摄任务的星野道夫,遭遇棕熊的袭击,不幸身亡。网传这是他作为摄影师本能的反应,死前最后的场景定格。而后被证实,此乃一张PS作品。虽是摄影爱好者的一个小小的玩笑,但也让包括我在内的诸多读者,深深记住这个日本籍极北摄影师的名字。

  2017年,给自己定了小目标:读52本书。于是,在豆瓣读书频道,翻阅着2016年的最佳图书推荐不经意间,星野道夫的名字再次出现:荣登“2016年度艺术设计”榜首的,便是这本《永恒的时光之旅》。

  一口气读完星野道夫的《永恒的时光之旅》以及《在漫长旅途中》,真正意义上的一口气读完。前者的图文并茂,让人欲罢不能。星野道夫镜头下的极地风光,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素净和肃静。自然风光,仿佛定格那北国极昼的斜阳;动物写真,远在天边,却凝聚在充满故事情节的画面近在咫尺。再加上他平实却真情实感记录的摄影笔记,让读者仿佛走进他的摄制组,跟着他一同生活在阿拉斯加,一同漫步在星空下。绿光在天边萦绕,北极熊在冰上漫步,而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存,跃然纸上

  后者,以这样语句题记直戳我心:“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星野道夫的“生命中的光”,大抵就是捕捉广袤无垠的极地风光,与当地原住民朝夕相处,以及捕捉那风——“风才是真正无法置信,真正柔软的化石”。

  回想起书中印象深刻的图片和文字,会有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且行且珍惜的活在当下之感。“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我希望,我也能驻足,看他看过的风景。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六):另外一个维度的世界

  每个人都拥有两种不可取代的大自然,一种是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共生共存的自然风景,可能平凡无奇的小河,一小片森林,也可能是随着微风摇摆,生长于路边的小草;另一种可能是我们从未造访过,位于遥远国度的自然环境。我们知道它就在那里,它的存在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摘自 第31页/北美驯鹿之旅 /《在阿拉斯加生活》/大阪早报 / 1966年 6月 6日(我很奇怪这年星野道夫才14岁,怎么摆进了这本书?)

  Anyway, 读到这里,脑洞才开始打开(抛去我的探索频道画面)。宇宙的复杂性,世界的多元性,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3维的世界里体验此时此刻风景,而星野用他的相机,用他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场景,勾勒冥冥中3维以外的世界存在。这个世界如此广博,又如此寂寞;如此荒芜,又如此生机盎然;如此宏伟,又如此脆弱...。这个世界,是我们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亲身踏足,甚至不会出现在梦中的世界。 她会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吗?好吧!至少让她定格在胶片与文字中。

  .S: 理想国的出品没得说,对的起读友这79块大洋,也对得起星野的努力。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七):星野道夫书中所写的感受,我在阿拉斯加的时候都深刻的体会到了

  人们总是在长大以后回想起孩童时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应该是当时所不在意的“时间”吧。那种无关乎过去或未来,只在乎眼前片刻,无法重新拾回的时光。

  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每天忙着生活种种的同时,有另一种时间正悠悠地流着。这可以称做“悠久的大自然”吧。体认到这些,甚至只是想象或意识到这些,就可以让人更坚强地活下去。

  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邂逅,真是充满了无尽的不可思议。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八):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在五月遇到这样一本书是格外的幸运。看过很多游记,见过很多疯狂的人,也幻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和他们一样,背上背包,带上相机,义无反顾地去远方追逐着什么。看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阿拉斯加是极北之地,不知北美驯鹿的迁徙之谜,不知北美灰熊的王者之誉,不知爱斯基摩人与自然紧密相依的生活方式,甚至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平日里能吃到的蓝莓和蔓越莓竟是生长在这样酷寒地带!星野先生所写的每一篇故事都非常简练,他用一张张精美绝伦的照片填充了文字之外的空间。起初我认为他的行为太疯狂,但是慢慢地看这本书,我终于能理解为何他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大陆。在大自然的运转规律中看清人这种生物所在的位置,看清生与死,看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之为人是极为重要的。星野先生的不幸罹难让我倍感惋惜,愿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先生的这份杰作。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九):星野道夫,短暂却璀璨

  星野道夫,19岁因为国家地理与阿拉斯加结缘,43岁,在阿拉斯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作品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了多少阿拉斯加的自然风光,而是在于传递出对于生命和价值的思考和衡量。最初对于阿拉斯加的了解是源于恋人的一个愿望,她很快就要踏上北美留学的旅程,我们一起计划了很多以后的生活,当然大部分都是关于旅行。其中之一就有阿拉斯加,我们对于阿拉斯加的了解是肤浅的,只知道阿拉斯加有传说中的北极极光。听起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喜欢户外的我也对遥远的未来表示过怀疑,不过依然对这有些朝圣意味的阿拉斯加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星野道夫的生命轨迹的确传奇。灵魂回归自然,身体归置尘土。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1952-1996),日本的教育可以让人们有精力和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衣食住行,财迷油盐这些即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平日生活。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足以需要勇气,而且还把自己的家安置在了一个原始的甚至蛮荒的阿拉斯加,跟爱斯基摩人为邻作伴,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了拍摄北美驯鹿的迁徙和轨迹,星野道夫的付出是巨大的,在拍摄很多珍贵的生命瞬间,好几次差点丧命,但在星野道夫的笔下却如此轻松。似乎他本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使得他面对死亡有不一样的从容。星野道夫说人来源于自然,也终将归于尘土,这是万物于大自然的统一。41岁,星野道夫于星野直子结婚,两人一起定居在阿拉斯加,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也拥有常人不曾拥有的浪漫。后来道夫离世,妻子帮他整理了这部作品,并且发表。星野道夫的一身短暂却璀璨,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而拓展生命的宽度的最真实的写照吧。

  《永恒的时光之旅》读后感(十):在暧昧男基友床上看完这么超脱的书真的好么?

  星野道夫这个名字真是马克了很久很久在书单里,但是没有时间看。

  但问题是这样的,星野道夫本人的作品和传记真的很戳心窝窝,每一个对荒原有着念想的人大概都会被这样的经历所打动。不过这本书观感不直接的原因有二,一是由遗孀整理出版,与星野本人对书籍的把握感觉还是不一样;其二是由台湾译者翻译再由内地出版社出版,风味上面其实是有失特色的。

  书籍是对星野主要经历和主要拍摄内容的大致介绍,略有不得劲之感,可能需要再去找他自己的专题影集来看看。阅读时间不长,一晚足矣,留下最深印象的主题有两个:死亡与时间,无痕迹的自然与被烙印的人。

  【死亡与时间】:之所以不是死亡与生命,其实是一方面星野始终在讲述野生生命时刻面临着生死瞬间,然而却不像人类执着于这种生死带来长久的忧虑,那是一种极为超脱,回归于生命本身节奏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星野叙述的故事大多是在个体生命结束后(比如驯鹿和苔藓,鲸落与鲸骨),和自然之间的存在状态。生命这个词,在个体上表现得如此豁达,实在是太治愈蝇营狗苟的人类了;而在千万年的叙事诗里,感性的感受中生命和时间融为一物,自我消失了,万物同一。

  【无痕迹的自然与被烙印的人】:在宏大的荒野里,自然本身也会留下一些惊叹的场景,比如花海中的驯鹿白骨或是风暴中站立的北极熊。但是人类在举目望去干干净净荒野中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像神话中的神迹,比如海边朝天竖立的鲸骨群或者密林中残存的木图腾柱。星野在追寻海达族和渡鸦传说的时候,会联想到印第安人、毛利人或者台湾原住民,总的来说那是一种很久远的部族信仰体系。野性,让文明世界中的人其实不那么容易去触摸原始信仰的力量。宗教的世俗化已经很大程度上学会了安抚人心的技巧,可原始信仰会让人正视人自己在自然中的力量,会闻到血闻到花闻到雷电和山川。即使是星野拥有这么广博视野的人,在讲述到远古人类从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提到或许有一支队伍是从日本渡海而去,因此留下了与印第安部族同样的图腾信仰。这种浪漫的推测当然并无不妥,只是会让我想到人们对于起源的执念,人们会带着自身所受的文化痕迹回溯过去。而沉默的自然其实毫无偏向。

  很好读的一本书,但好评是给题材的偏爱,书本身的采编和翻译应该还有更好的选择。恩,看完直接进入贤者时间了,┑( ̄Д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