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读后感精选10篇
《小地方》是一本由赖钰婷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地方》读后感(一):景因情而生动,莫不如此
景因情而生动,莫不如此
台湾,一直是我向往的一个地方。许是因为家乡与台湾隔海相望,听闻的台湾事物较多,尤其从书本杂志、电影、综艺节目里窥探得台湾许多令我心生向往之处。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亲身往之,好好感受一番宝岛的风物人情,只得继续在各种媒介中寻觅、触摸它。
我之愚见,台湾是一个挺神奇的所在。地幅不广,资源并不特别丰盛,却涵养出巨大的文化、经济产业,多样化的社会生态。在这个兼容并蓄的宝岛,既有玻璃帷幕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又有乡野村庄自耕自种的农林生活,还有许多原住民部落融入其中。
大都市的部分我并不向往。大都市在我的看来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差别并不大。值得花费时间心力徜徉、探寻的应是那古旧的、原生态的生活和风俗,或许就是闽南语中说的“古早味”吧。而落在赖钰婷笔下,便是那些烈炙阳光下,赤着脚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土地上行走,享受美丽而宁静的景致,与镇上的老人、居民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家常。
鲜少读到这样的文字,也喜欢这样的文字,沉静文雅;喜欢这样追寻乡情的情怀,挚真温润。作者在心中悠远乡情的召唤下,带着她一颗素朴慧心,寻着二十四个节气的递嬗,重返或深入家乡各个或许微不足道的聚落,感受那与世隔绝般的无我无争。
作者的文字温淡却有情,台湾的每一处隅落在她字句的堆栈下,透显着迷人的样貌。仿佛透过文字铺就的画面,见到舅公黝黑如炭的苍老面容,守着大佛下的小摊子度过日升月落;见到父亲带着我寻茶访味,在“我们的山”上辛勤摘龙眼;见到母亲执拗地守候着父逝后寂寥的故家和旧物;见到“我”郁结于自己的意气用事,而专程迢迢去买回一只茶笼仔;见到在花莲荒山任教的好友,悠然穿行那一份岁月的荒凉;见到渔港卖了一辈子鱼的妇人一派女中豪杰的模样。
景致再美,总因了人的情味而更添了几分生气和醇美。我更喜爱品咂作者笔下蕴含着无限情思的风景,景中有人,寓情于景,别有一番韵致。如若旅行只是单纯的行走、浏览、拍照,那不论你走访遍世上多少大小城市,并不能给生命带来太多镌刻于心的独特回忆。景因情而生动,莫不如此。
《小地方》读后感(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我小时候,我妈教我唱的节气歌,这本书的作者,按照节气的顺序,在家乡行走,按照这个记录每一个地点。
小时候我爷爷告诉我,每个地方四季的风景不同,不同的时候,怀着不同心境不一样,就有不一样的风景。这才有同一个地方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的看法不同时候也不一样。
我喜欢旅行,而且喜欢一个人旅行,迷茫的时候,我总是带上几本书,去不认识的地方,寻找那些可以让我安静下来的风景。我想作者也是这样吧,想想自己的过往,在迷人的风景中重新找到自己。
说来也巧,这本书,就是在我出去旅行的时候看的,我坐在苍松翠柏间的秋千上,读着别人的旅行,却也在进行着我自己的旅行。而我和作者一样,同为女子,看累了的时候,抬头看着树间漏下的阳光,我才意识到,或许有时候旅行本身就是一场洗礼。。
《小地方》读后感(三):自由的国度——心的旅行
一直在找寻一块可以释放心灵的土地,它可以让我抛弃一切负面的情感,安静的置身其间自由的呼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却可以抚慰温暖我的内心,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成长的地方。向往着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想要逃避似的过娴静平和的生活,但是桃花源只属于武陵人,我无福拥有,所以只有在每天庸碌的生活中被动的做事,空闲的时候试着想象度过一段闲散的午后,美丽而安静的风景,打从心底完完全全卸除防备的轻松,呼出一口自由的气息,涤荡出最纯净的灵魂。
现在的人都喜欢旅游,多半是在试着放松调节每天紧张疲劳的生活状态,哪怕只是假意的释放也想要去看一些不同的风光。但是所有人的假期聚在一起,那些大山大水是统一的聚集地,有几个人真正达到旅行惬意的目的,反倒增添了劳顿。 所以渐渐开始期待一些告别喧嚣的自然风貌,虽不如名胜精彩,却也别有风味,我想赖钰婷是为了踏上这样一次旅行而毅然告别台北返回故乡的。
我与赖钰婷有一个相通处,就是都在青春美好年华的时候过早的想要拥有一份经历世事后才会等待的平静,所以我拿起了这本书期待看到一些她笔下可以让我会心一笑的想法。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世俗介绍地区吃喝游赏的旅游书,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与其说她在讲解地方,不如说她在描绘自己的心灵,从那些她成长走过的地方释放出她自我的感知,所以林文义评论说:“相信这是一本诚实之书”。
台湾是一个讲究人文的地方,他们那里的人普遍热情洒脱,从小的生活环境也是热闹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关系都很是亲密,以前看台湾的朋友经常提起阿嬤一类的亲人都好是亲切,这种浓郁的亲情氛围让我好生羡慕。赖钰婷旅游的地方是她的家乡,是她的小时候,是她永生的回忆,带着众多纷繁的思绪重新找回以前的影子,哪怕身边的人早就不在,但是那些人的记忆还在情感还在,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又增添了多少感观,她只是简单的将这份沉淀出的情感用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情景交融,更加拥有了看景的意义。台湾拥有一些敏感具有灵性的女子,比如简媜,我一向欣赏惊叹她的用词造句,喜爱着她文字的华美生动;比如陈文茜,理性直接的观念;比如赖钰婷,朴实饱满的情感。阅读散文是一种雅兴,翻看一本文集找寻一些作者笔下的可欣赏点,面前泡着一壶清茶,沐浴在一片阳光中,谁说生活不是美好?
如果不知何去何从,也许赖钰婷会带你去她的地方,找寻你的目标。
《小地方》读后感(四):给你意外惊喜的小地方
宝岛台湾,地杰人灵,魅力无限。去过一次台湾的我对其念念不忘,对台湾的山,水,人产生了很好的感受。从台湾回来便开始追台湾作家写的书,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台湾。也一直想要再去台湾,一直期待我的城市可以获批台湾自由行。在这期间,我跟随许多微博获得了许多台湾自由行的宝贵资讯。而赖玉婷的这本《小地方》则是我追寻台湾足迹的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收获。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小赖的这种观点我是极为接受的,旅途是段美丽的时光,而人生是段悠长的旅途。小赖离开台北,来到双亲早已不在的故乡,随着心情的指引,从家乡出发,走遍台湾那些小乡,小镇,小聚落,小风景,小地方。她相信,迷茫的时候去旅行,随心所欲的去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地方走走,看看,便可带回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时刻,每一个风云突变的时刻,都可以走出去,领略不同的空气,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变成不一样的自己。
在小赖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同时向我们介绍了台湾24个人少,风景好,适合与自己约会的小地方。她在这些地方的行走,所见所闻所感,编织成了这本资讯与心情并存,美景与美文交相辉映的散文书。这本书一方面引领我们去体会作者的心境,给了我们暂新的心情,另一方面实实在在的给我们介绍了那么多我们闻所未闻,幽静美妙的台湾旅行目的地。我们只知道阿里山,日月潭,台北这样的大景点和大城市,而忽略了小地方的美妙。在小赖的这本书中,我们领略到了南投,高美,彰化,云林,台中,新竹等等这些其实可以朴素到极致,又可以美妙到极致的地方。还有台北这样的大都市里面所隐藏的不为我所知晓的万华老街。这些地方都让人惊喜。我又要说了,这世界本不缺少美,分明是我们缺少了一双欣赏美的眼睛。
从小赖的这本书中,我寻到了几个下次去台湾自由行可以去走走看看的魅力小地方,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那双眼睛为什么不善于发现。我总想着往外跑,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甚至是跑到中国之外的地方。难道我所在的城市里,我所在的省份里,就没有可以去游走,去放松心情的值得去的美丽的小地方么?当然有,有很多。当局者迷。我们发现了其它地方的美,却是忽略了自己本就生活在美的地方。这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多重要,感谢小赖帮助我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我要把它们找回来,和小赖一样去探索小地方,寻得大美妙。
另外,小赖此书中的照片给了我亲切的熟悉感,去年二月台湾之游的情景再现。所有的美都有共性,所有的美也都各不相同。又在强烈的想去台湾走一走了。
《小地方》读后感(五):每个人的故乡,每个人的小地方
我在阅读时曾不经意地走神,思绪在字里行间游走,像是看一封来自老友的邮件——她自说自话把美好的经历表达,我一厢情愿将满腔的情意抒发。因为在阅读中,我好像有看到另一个自己,一边穿梭于作者用文字构筑的世界,一边流连在自己用回忆描绘的童年。
第一个让我产生这样感觉的地方,是台湾的眷村。对于眷村的第一印象,来自某年在时尚杂志中看到的伊能静小姐的访谈。她看眷村:“一个拥有摇滚精神的地方,不以外界标准为行为准则,不在乎细节,勇敢、正义,从不害怕一无所有……在那里成长的小孩很有正义感,也很善良淳朴,虽然生活很清寒,但是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虽然粗糙,但是内心无比坚定……”忘了说,伊能静来自眷村。从文字里我们不难发现,她内心的摇滚少年的梦。于是,我走进歌手伊能静的梦,走进作者赖钰婷的梦,去游览眷村。那里荒僻幽静,却又生机勃勃。墙上,地上,门上,窗上,遍布随意而又富有童趣的画作。却不知,这些色彩鲜艳又妙趣横生的作品竟出自一位老人之手!耄耋之际,无事可做,便开始画画打发时间。“大家喜欢,他也高兴”。我捧着书,看着那些鲜活的照片,想象着老人的神态,自己竟也满足起来,嘴角不自觉地躺成了月亮。
借作者一句话说:“原来可以无惧时光带来的倾颓与崩毁,在满溢着冰淇淋甜粉色泽的童化街巷中,感受光阴的从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家乡的涂鸦街,黄桷坪。那些色彩,张扬凛冽,疯狂放肆,为这条老街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他变得年轻而骄傲。美院的学子,三三两两,步入街角,随处可拾的,是满目的创意与灵感。
我在眷村的彩绘与黄桷坪的涂鸦中穿越,好像走在平行时空的过道中央。
然后就来到了川中岛。这个我最想了解的地方,却是一个连卫星导航也无法找到的地方。在这里,我感受到的历史的疮痍多于景色的美丽。1930年的雾社事件,惨痛而悲壮的记忆,以卵击石的反抗,即便悲剧收尾,也绝不摧枯拉朽。关于此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魏导的《赛德克•巴莱》。莫那鲁道的骁勇,原著民们的无奈,交织成一首激越的战歌。日本人到此的所谓的文明开化对于他们来讲实质上就是土地的侵占掠夺。好吧,如果文明不够文明,就让野蛮足够野蛮。所以我相信,用生命捍卫尊严的他们,终会找到,彩虹桥的那边——那是他们的猎场。
追随者作者的视角,我来到部落里面,窥视居民们的生活。我看见石板上莫那鲁道的大幅壁画,我听见那里的小孩说“嗨”,我闻到淳朴的本性,也尝到鲜血的余晕。好像历史未曾远去。
回想起当初看那部影片,是在高考前夕,一个人,不知因为什么理由,义无反顾地抛下复习题冲到电影院,一个人坐在空荡大厅里,一个人泪流满面。“前程往事渗入淅沥沥的雨声,潮湿了最初的模样,也晕染了最终的结局。”
很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我暂时没有机会一个人背着行囊,沿着作者的地图自由行走。好在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吸引你,充实你,用写作者本身的功力与读者的想象力相融,让你完成一次心灵的旅行。更何况,这优美的字句勾起了我对于我所在的这座城的回忆,我倒也想回去走一走,看一看呢。
“江湖已老,世界却依旧年轻”,我还想要去找寻,心中莫名的牵引。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二十四个小地方,一路走来,春秋冬夏,看似稀松平常,实则蕴含禅意。很适合在晴好的午后,抿一口香茗,捻一缕日光,悠然享受独属于自己与文字构筑的小地方。
《小地方》读后感(六):有容乃大
“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女孩子一定要经常旅行,不能做宅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见识最重要,你见的多了,自然就会视野宽广,心胸豁达,女性所特有的一些弱点便会淡化,优点便会突出了。——《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旅行是现下一个永恒话题,没说不厌,每次看到关于旅行的书或话语都会心动,为什么会这样,迷茫时心累时给自己个时间找回自己。
宝岛台湾对我们内地人来说去既简单又麻烦,简单是去祖国宝岛打个“飞的”短短数小时即可,麻烦是需入台证方可,办起来稍稍麻烦,虽如此还是抵不过我们畅游台湾的步伐,所去城市台北,游景吃美食当地小吃,士林夜市-蚵仔煎、大肠包小肠...台湾虽未曾去过,但对于爱看言情小说的我,在台湾作家笔下描写晓得花莲、新竹、宜兰、台南、南投、信义,都会写到民风淳朴,环境清新宜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心想有机会必去这些城市游历一番,没想到赖钰婷用时两个四季写下不同节气下的台湾“小地方”的多姿多彩,虽未出行,心灵和身体最起码一个在路上,心灵的畅游同样可以认识一个新的自己,书虽然不能直接帮我们解决问题,却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角度。
赖钰婷一位地地道道的台湾女子,为我们介绍24个“小地方”,它们景美人少文化底蕴浓厚,本人喜欢,热线旅游城市虽美,人多噪杂,舟车劳顿快节奏的失去了我们旅行的意义,无论去哪悠闲舒适的走走看看,在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和自己来个约会,带回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挺好。
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写起,立春的彰化到大寒的南投仁爱,里面写下了24个小地方,24种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心情,作者笔下的亲情友情爱情并无刻意书写但句句打动心弦,这些情无须言表浓浓的情义埋藏在精美的语句中,父亲带着年幼的我上山找茶,母亲为了父亲长途跋涉买一只茶笼仔;八卦山大佛、眷村、歌仔戏、骑将军庙、蓬莱溪等可见台湾当地文化及小地方景观;书后附有各小地方风景区地址,去台朋友可参考在小地方和自己来个约会。
“小地方”之不同地方不同节气不同风韵,只要心在路上何时去都可;旅行的意义再有随心所欲,完全放松,无所事事,放松静心思索为自己的心找个地方
《小地方》读后感(七):避开尘世,找个人少、风景美得桃花源
经常迷茫,想要离开这个人声嘈杂的世界,找个人少、风景美的小地方,随心所欲地到处走走,然后带回一个积极阳光,上进,会经常大笑的自己。
赖钰婷这位地道的台湾女子,至情至性,与所有都市女子一般,努力在都市中拼搏,但是却逐渐厌倦都市,她与所有都市女子不同的是,她决定离开,去乡间,小镇,小聚落,寻找小风景,然后用华丽婉约的语言,跟所有都市女子介绍24个人少、风景美,适合与心灵约会的桃花源。
在她的文字里,在无数个乡间小路边,有无数个这样娴静无事的聚落,与世隔绝似的,自成一处山居岁月、无我无争的桃花源。让我们与尘世隔开,并且为之陶醉,想要长居其间。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寻常、简单的地景,却拥有非常、不凡的风貌。
《小地方》读后感(八):小地方、小时光,最美的自己在远方,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小地方、小时光,最美的自己在远方,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行走小地方,寻找内心失落的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光。或许,是凉夏微雨中,撑着一把自己心悦的伞,婷婷走过石板路的一霎内心的宁静;或许,是冬日的某个午后,在某个咖啡馆的昏黄角落,捧着杯热可可,蜷缩在吊椅里的几许温暖从容;或许,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只是等车时的片刻闲暇,偶遇了那一场暖香浮动的樱吹雪;或许,是立夏已过夏至未至,天那么蓝、阳光那么美,海水平静的宛如一大块澄澈的宝石,突如其来的放松感涌上心头……就那么静静的淡淡的,忽然沉静了下来。但凡是生活中罕有的不闹心,安宁又祥和的一段时光,都是如此的珍贵。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小地方。或许是一池碧水,一座石板桥,春日垂柳,桥下有数尾锦鲤游过,或黑或红;或许是夏日灼灼,从某棵巨木绿荫中投下的斑斑光影,像是碎落纷溅的水晶般剔透无瑕;或许是槐花季节的一条僻静的马路,风摇花落,铺满了一地的素白,宛如一条逶迤的花毯般天然的华美;或许是某个公园的一个小角落,花树繁盛、绿草茵茵,脚下的大理石板很适合偶尔童心大发的跳格子,忽而振翅飞过的鸽子成群,鸽哨悠扬;或许是某座建筑物的天台,楼梯又小又窄,明明每次都往上爬的胆战心惊,而且风是那么冷,但还是想要上去,想要看得再远一些……
我心中的小地方,是家不远处的一个拐角。再走过去不到二十分钟就有一家大卖场,每到补货就会路过那里。蔓延的花枝缠满了栅栏,小街干净、优雅,看着舒服。一旁是日式民居的典型石头护坡,一人多高,丛丛的槐枝从护坡上的黑色金属护栏后探出头来。槐花的五月,暖意融融,拂落了满地的小花,细细碎碎的。婷婷的花树,宛如是披了白纱的五月新娘,那么美、那么令人心醉。每当我拎着沉沉的购物袋路过那里,总忍不住放慢了匆匆的脚步,缓缓归。
初看到这个书名,内心被轻轻触动。阅读本书的那种宁静沉潜,一如我每次夜晚归家时自内心涌上的静谧感。——喜欢在下雨的时候,静静的捧着一本书看。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嗅着空气中清凉的湿气,会感觉很安心。这就是那种我喜欢在下雨天看的书。
作者的文字里没有那种“遨游世界,用双脚丈量大地”的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激情,我所看到只是“芳华未远,心已苍暮”的沉寂冷清……【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你遭逢了生命的某些变故,为了跨过那个坎,为了重新感觉自己活著,你背起背包,放下曾经珍视的一切,出走,到远方。但在不知名的他方,你怀抱著你的伤痛你的过往,那些伤口在陌生的空气中真能痊愈吗?】
素净的封面,大面积的留白,简简单单的,却很有韵味。书的装帧设计和书的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在国内的出版物很难得,不过如果是港台的全引进版,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这本书就其内容而言,确实不是时下常见的那种旅行文学,毕竟书里没有对于风景的过多描写,反倒是以时代演进之下的乡情为主调;就作者的本意,这应该算作一本旅行随笔,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所选题材或书写故乡往事,或描绘人间情感——【像是我这些年心情转折的注记一般,不管读者在哪里,这些字字句句的书写,都像是一种仪式性的自我对话和完成。
在时光中遗漏的故事,老时代的场景或是时代演进之下的变化和转型,我企图将我所见当下片刻记录下来,并相信它将成为一种特定时空之下的见证与永恒。】
其笔触细腻凝练,平实中显露真情,诚挚的态度总能触动人心。从写作技巧和特色来分析,可说是做到了“情之共鸣”。遗憾的只是这个作者也未脱港台纯文学作者的通病,同样写的文半文不白的,看着有点费劲儿。
初看时被书中清新的乡土田园气息所深深吸引,但是仔细看个两三遍下来,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浓浓阴霾……那些悔恨,痛楚,无法挽回时光的无可奈何。总感觉这个作者的文字中有种青年暮气重的味道,多少令人不喜。不过这种私人感悟类的东西,还是要看作者写故事的能力,写得好了是哀而不伤,写得不好就叫虐读者了。大抵是现实的不愉快已经太多太甚,看书就不太喜欢那种以苦情为卖点的作品了。如果我喜欢看这口,就该转去看《老人与海》或《牛虻》什么的。
没有雕砌精美的词句描摹【爱恋心事,斑斓绚丽的都会情怀】;没有用暴烈张扬的笔触直指【后现代的疏离与人生问答】。通过自己的行脚,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当地人的对话、自己对往昔的追忆……平实的语调娓娓叙说的都是那些身旁俯仰可见的琐碎小事儿,勾起人们对童年、对于那些已经消逝了的往昔的回忆。只是因为作者是台湾人,因为地域的关系,多少削弱了这种对于乡土和童年的共鸣感。…至少我小的时候,中午看的绝对不是什么木偶戏╮( ̄▽ ̄”)╭而是听单田芳的评书。
【从立春自大寒,二十四节气编缀成的篇章。这些篇章整整写了两个四季。在四十八个节气中,来回穿行于山林、湿地、海洋、农村、渔村、眷村、茶园、庙宇、部落、街市之中……】用时光沉淀的洗练文字,和那些三五个月一本的快餐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旅行,让人在独处中看见自己。虽然作者将旅行作为一种追寻自我的仪式。可本书副标题“一位灵性女子寻找自我的仪式”什么的,还是感觉文艺太甚了(﹁”﹁)还是繁体版的书名《小地方: 一個人流浪, 不必到遠方》,感觉更符合本书的格调。
想要旅行,一起到遥远的地方。旅程穷尽处,幻想启程时。——希望作者可以早日找到那个陪伴自己一起旅行的人,也同样期待本书能早日再版~不求能改成多大开本,至少书里的图片都有小32开的一半大才好,就算图片拍的再美印刷再高清,比手机充值卡还小,真心跪了┭┮﹏┭┮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特此注明!
《小地方》读后感(九):跟着赖钰婷还乡
文/夏丽柠
当卫星城成为文明发展的宠儿,当城市间迁徙成为生活的时尚,当你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遗失了故乡,你是否希望此生有一趟奇妙的旅行,来一次还乡?即不像哈代的《还乡》背负那么多理想,也不像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隐藏那么多仇恨,就是悄悄地回去一趟,看看儿时的土屋,瞧瞧旧日的河塘,与年迈的邻居聊聊家常。像一位灵性女子寻找自我的仪式,赖钰婷说,她要回到她的《小地方》。
赖玉婷,赖老师是台湾台中县人,在台北复兴高中任国文老师,以写台湾乡镇风土散文见长,曾获得台湾文学金鼎奖。金鼎奖,意取“金言九鼎,文化薪传”之意。金鼎奖主要有三项,分别是金鼎图书奖、台湾新闻界金鼎奖、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著名作家林清玄便是金鼎奖得主。
赖玉婷还乡的理由简单,就是想看看父母早已不在的故乡,重拾过往年轻的回忆。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里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城市谋生。故乡像父母一样变得遥远。如果父母先于我们而亡,我们活得都像个孤儿,幸好还有故乡。
沿着书中附录的行走索引,赖老师独自还乡。彰化的大佛,云林的木偶戏,南投的茶乡,台中的眷村,苗栗的手工艺,苗栗的溪水,花莲的阿美族……白河的莲花,台北的万华(艋舺),最后是仁爱的群山。她一路追着四季看风景,走过立春、雨水、谷雨、冬至,二十四个节气意味着二十四种心情。旅行的路上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遇见的舅公,看过的木偶戏,用旧的茶笼仔逐渐将孤独安抚成了寂寞。那些被唤起的旧时回忆填满心底,将寂寞也一点点地埋葬。就像她为萧煌奇的新歌所作的词,“但是青春,就该勇敢闯一闯,去飞翔,去寻找真理想”,我们终于知道她是不后悔离家的,至少她还可以有个地方躲避所谓城市文明的重伤。
赖玉婷的文字里有一种不做作的真实,也许是国文老师出身,遣词造句都讲究。我大爱书中与茶有关的《上山找茶》和《买一只茶笼仔》。睹茶思人,从她的文字里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淡淡的茶香,还有浓浓的父女情思。
与其说这是一场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流浪。与其说是身体在奔走,不如说是灵魂在游荡。与其说这是体会孤独,不如说是找寻温暖。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小地方》,我们要好好珍藏。
《小地方》读后感(十):且让心灵去旅行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题记
一根弦若是绷得太紧,总有一天会断裂,一颗心若是禁锢得太久,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我们需要放飞心灵,让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小地方》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次心灵旅行。世俗的纷扰,生活的琐碎使人精疲力尽,黑夜下,撕开那张面具尽是怠倦的容颜,无神的瞳孔,让我们迫切想逃离这周遭被钢筋混凝土堆架的城市,停止每日在车水马龙的市井里忙碌的穿梭。
把红尘俗世都看透,繁华如梦亦如烟皆是浮云一片,留下苍凉驻心间,唯有看淡,再看淡。拾掇心情,整理思绪。给心灵放个假,让心灵开始一趟悠远而华丽的旅程。不堪负荷的的心呵!你若安好,生命里才会有晴天啊!在人生长河里艰辛泅渡,终会有到不了岸的苦楚,唯有自己将自己救赎。带上疲惫不堪的心灵一起上路,去把所有沿途的风景都看遍,看透。去看那山水田园,如诗如画,情意缠绵。看那一片或是贫瘠,或是肥沃的土地,都播种怎样希望,收获着怎样的蜜甜。梦寐里的那片山水田园,那里应有人间烟火的温馨香甜,那里应有羊肠小道的崎岖蜿蜒,徐徐轻柔的微风,似水月华昭昭,疏星点点生辉。累累的心呵!这里就应是你的憩园。静卧园内听那山涧的溪水潺潺,夜风婆娑,叩击夜沉闷的胸膛;夜莺鸣唱,宛转悠扬,奏响夜华美的乐章。那么撩人心弦,那么撼人心魄。叫人怎能不感慨,叫人怎能不歌唱。这样迷离温柔的夜,和着这样美妙动听的歌声,像是一个美丽柔情的姑娘,站立在夜的中央,站成一副静美柔和的风景画,站成缪斯女神的摸样。似一泓秋水,流淌心间,润泽心田。似一弯新月,优美明净,洒落一片清辉耀人间。
偶尔一个人去旅行,很向往!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人,赏不同的景,开心时冲人笑笑,不想说话时,低头继续前行;一个人,来到海边,坐在空无一人的沙滩上,看潮涨潮落,看蔚蓝的海水,看夕阳西下,也不会觉得空旷寂寞;一个人,坐着公交车,走在熙攘的车流中,看身边行色匆匆的路人,看周边或繁华、或萧瑟的景色,也不会为这里一切感到烦恼或忧伤;一个人,握着相机,走在乡村古镇上,踩着青石板路,看着小桥流水人家,是何等的惬意!
让心灵又一次开始了一段奇幻美妙的旅程……不是说唯有放下才会轻松吗?是的,闭上眼睛,思绪纷飞,心儿也跟着飞。飞过高山,大海,草原,丛林,飞过高山看到崇山峻岭,重峦叠嶂,高山险峻,秀美,奇特。让人想把整个身心交与高山,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亲切,接受大自然无私的滋养;;看过海洋的波澜壮阔,浩瀚无边,感受着海的精深,博大;把自己投身大海,才发觉自己的卑微渺小,有什么可以跟海的胸怀与之比较,海无私宽广;走过辽阔的青青草原,那一片绿色葱茏,生机盎然的景象,给人无限的新生的希望,那片悠然的绿激起了多少生的勇气和力量,在那青草丰茂的原野上,多想纵情的歌唱,唱出内心深处的喜与悲,忧和伤;茂密的丛林是我们未曾到达的地方,参天大树长势甚好,茂密一片,棵棵相连,连成一幅美丽绝伦的画卷,不甚误入迷途,走入了这丛林迷阵,自甘堕落,沉沦,不愿走出来,落入这大自然的天罗地网,身在网中央缠绵,守望红尘中的这一程美好。
且让心灵去旅行,下一站,一定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