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薄》读后感10篇
《世情薄》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情薄》读后感(一):回忆,以不妥协的姿势
1
很多时候,历经岁月后,再回头,记忆中的人、事看起来很遥远。因为遥远,那些泛黄的片段开始破碎、变形,模糊。
这些变形片段带给我们内心的情感划痕,由时间缝合,层层结痂。一旦揭开,还可能鲜血微渗,还会让人皱紧眉头。也有些事,或许因为久远,模糊,我们会慢慢淡忘,让记忆的伤疤习以为常,如身体本身的器官一样,自然而然。
对于过去种种,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封存苦难封,记住美好。这可能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吧。
而人的勇气,往往就体现在对抗本能,再次揭开伤疤,以铭记。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尤其童年。仿佛越是久远,有些人和事,就越发清晰。想想自己的童年,有和小伙伴玩耍的快乐,也有埋于心底的惆怅。小孩子的心事,天马行空,乱七八糟,无法与人说。
虽然偶有惆怅,但我的童年也算是幸福。80年代出生的我,赶上了改革开放,赶上了土地承包到户,家人不再为吃饭发愁,也算是无忧无虑吧。父母都是善良、宽厚的农民,虽没有太多文化,却也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对我们姐妹三人宽容和善。童年的时光,没有太多新鲜,也无太多愤懑。
若用一种颜色形容自己对童年的记忆,恐怕也只是普通的暖黄基调,毫不起眼。偶尔写文回忆童年,也只是尽力还原那时的人和事,不想做太多评价。而这样的思想,一是因为家境虽然普通,但比起自己身边的同龄人,也算是无忧,不想再过多强调岁月的亏欠。
3
也看过一些作家回忆的散文,随笔,写过去苦难岁月。大多都是写亲人、家庭在苦难中的相互支撑和温暖。像贾平凹先生在散文集《自在 独行》中的《纺车声声》,也是写少年时期,母亲日夜纺线挣钱养活一家人,写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辍学进山砍柴卖钱。有家庭的温情,有对父母的敬意,温暖、感人。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他的书目中这样说,或许可以理解他对过去的心意和态度。1952年生的贾平凹先生过了花甲,到了人生暮年,这样想也是自然。
4
而学者史杰鹏的《世情薄》描述了不一样的童年画面。这幅画,不是暖黄,而是青蓝色,泛着冷光,不会陶醉,像是伤疤被不小心触碰,会让人猛然一激灵。
第一次看史杰鹏的文字,第一次了解其人。他1971年生于江西南昌,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他写《世情薄》,把自己置身于回忆的秩序之外,脱离了那时那刻事件亲历者的身份,化身冷眼旁观的看客,拒绝温暖,拒绝煽情。甚至连父子亲情都描绘得淡如水。
他把往事放在心中考量,像鉴定一件瓷器的真伪优劣,也像是当铺先生,对卖家手中的物件,大大贬损,更像是热血青年路见不平的一声“怒吼”。
他写刻薄的外公,吝啬的父亲,写疯了的二姨,写自己阅读的初体验,将人性的刻薄、自私,势利填满文字的间隙。好像他和那些人之间,没有太多亲情,只是冷眼看客。
也或许,正是这样的冷漠,才能保持记忆的本真,才能还原当年的情绪。
5
在写《夏天的记忆》里,大伯母与祖母对骂,他父亲帮母亲说话,却遭到大伯母的耳光。“而他竟然不还手,后来迂腐地向我解释,嫂子打小叔子,那是不能还手的,否则就是忤逆。这是什么屁话?我从此对儒家的三纲五常也厌恶得透顶了”。作者毫不掩饰,不做作,让所有不悦的情绪直接宣泄。
他的文字里,写老人、亲人,就像叙说邻村一个不认识的老头一般,没有“敬”,也没有“不敬”。“我殊未料到,像我爷爷那样的土包子也有娶两房老婆的资格。”写亲生祖母和别人私奔,留下三个亲生孩子时。他这样说,“穷人是讲究不起亲情的,我能想象爷爷的前妻坐在山沟里,苦苦等待,最终明白等不到三个亲生儿子,只好郁郁而终了”。
他的话,有些冷酷,却贴切,真实,讲鸡毛蒜皮的琐碎,却不沾烟火。这样的文字,刻薄、凌厉而又真实。读起来,让人后脖子发梗。有些许残忍,却又无法躲避。
《打老婆的小柳》中,他写大姨与大姨夫小柳之间因为工作、户口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平等和不幸,将畸形的社会价值观和人心的势利展现地淋漓尽致。
当人在为衣食生存,为填饱肚子而流血流汗时,亲情怕就成了奢侈品。因为,在吃饭这个生死存亡的事面前,亲情显得无力而无用。
6
无论是写日常琐碎,还是写人,他总能提出拷问。拷问社会,也拷问自己。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个凉薄的人。总之,面对死亡,真的很难在心里起什么波澜了”。
是啊!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到底是不是凉薄的人?看完书中内容,就不难发现,他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纪念我的二伯父》中,他这样形容父亲。“不过倒很符合他的性格,我母亲和我们兄弟姊妹三个,从小也都在他这种侮辱和损害中长大,真不知道他哪来的优越感”。在《打老婆的小柳》中,他的解释可能更加直接些。“我从小不会叫人,连我爸爸都不叫,还给他取绰号。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太变态了。可是,想起我的舅舅称自己的爸爸为阎王,难道还不足以明白一切吗?”
作者锐利、冷漠的文字,谁又说不是他内心的冷漠呢?谁又能说,世情的凉薄只是贫困时代所独有的呢?这样的冷眼,是他从小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罢了。
7
史杰鹏的文字如赵长征在书封底中的推荐语所言,“在他的学术随笔和杂文中,深厚的学养和知性的光芒一以贯之地闪耀着,而对于社会和人性中的畸形和丑恶,则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极其锋利的攻击性。”
在《说说我的二姨》中,写疯了的二姨对作者的父亲整天呼作“乡下人”。对此,他这样评论,“户籍制度真是我们党伟大的发明,强悍无匹,连神经病都不能将它抹去”。
作者的讽刺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在《写春联》中取笑父亲时,他更是直言“除了字差之外,更大的原因是他编的联语俗不可耐,还完全不合平仄,狗屁不通,顶多余秋雨的水平”。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在心灵鸡汤泛滥的年代,史杰鹏的文字确实够“毒”,如尖刀直插要害,不留丝毫迂回遮掩余地。
史杰鹏更像是外科医生,文字就是他的手术刀,精炼,锋利,直接切中要害,不拖泥带水。他对童年的记忆也不只是冷冽的解剖,也会有细致的缝合。例如,为逝去亲人写的铭文,为旧日桑邻立传,均以古诗或古文撰写,其古文学的才华可窥一二。
8
《世情薄》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或许,是它违逆了人健忘,趋利避害的本性。不过,我们也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勇敢,不妥协、不忘记、不放过,始终带着初生之犊的无畏,留着对世事的一双冷眼。
时间拉开了距离,但愤怒和伤感却图腾般烙在心底。再回忆,不为宽释,只是以不妥协的姿势记录而已。
《世情薄》读后感(二):世情薄,情不薄
《世情薄》,在阅读此书之前先入为主的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但是目录却告诉了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不仅不是一本小说,更在页数上“欺骗”了我的眼睛,那本凭着经验认定该是200多千字的作品却硬生生打脸了。
我不是一本小说——手法与情感。《世情薄》选录了作者史杰鹏56篇散文,第一篇便是以香港电影《三笑》开场,说实在话,也许是因为个人并未看过这部电影,也可能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在读此文章时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看到三分之一处时,发现了真正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写作的手法,似乎与平日的自己有些许相像,自然,从小到大看着同样手法的文章多了也便产生了免疫(这不是在自夸),既然有了其中一个原因,那么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的情感,页数越是往后翻,作者的第三者口吻就越是突出,不管是写着电影还是外婆的离世,近乎凉薄的情感,让我很自然的将其带入到了加缪的《局外人》,而跟《局外人》一样,作者并非真的无感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去表达,也许他人看不出,但却无法真正去质疑。
我不是一本长篇——书名与字数。《世情薄》的书名真的起得好,这一点对没看过或看过而没看懂的读者面前是说不通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觉得名字不错,但无法得知书名与内容有什么方面契合,从上一段中我说过作者写作时候的情感,那么这情感不正是“世情”吗?而“薄”不正是针对这本书吗?再看这本以为的200千字被现实的100千字打破的局面,个人阅读有个习惯,除了跟众多读者一样看看作者、看看出版社,我还会看看字数,不同的字数、不同的类型,怎么看又是不同的,而在这里对于非内容的设计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100千字,那么就不需要那么多纸张去做成很厚重的样子,随文字的本心变好,并不是薄就没看头,真正重要的还是文字本身,而《世情薄》不正可以对应薄书吗?
除了在100千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看似凉薄而并非冷血的情感,更在其中了解到了一定的常识,比如平时的《包法利夫人》原来也可以译为《包法利妇人》(应该不是书里打错字吧?),再比如北方叫冰棍,南方叫冰棒,虽然我很疑惑,因为我这块南方土地喊得是冰条。不管如何,发现了很多引人思考的东西,等着我去一个个验证。
“仗义不从屠狗辈,负心亦多读书人。” 这本《世情薄》精选了史杰鹏五十多篇散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有小时候的零食,有那时的电影、戏曲,有外公,伯父。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作者史杰鹏都一一描述着。 也许你读完开篇《三笑》,感受到的是对旧时的电影,对外婆的深切回忆,但是你读完以后几篇你会有奇怪的感悟,一篇篇回忆录都透露着些许温情,但是笔墨却隐含着冷冷的寒意。你以为作者是在通过回忆感悟过去的纯真朴实美好的生活,但是作者却像是一个岁月的旁观者,冷漠地看着过去的一切,道出的话语像冰渣子一般瘆人——“人时间是最喜新厌旧的”,“打死我也不肯过回那乱七八糟的日子了。”此时我们才明白,这哪里是温情回忆录,这是在用温情做着反差,与时下的写作潮流逆向行驶,痛斥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态如此凉薄,让人觉得寒心,淡然之中极具攻击性地道出了对世情的批判。 我们总说养儿防老,但是看看史杰鹏的童年太外公想要找豆腐吃,却被小舅抢过那只豆腐碗,啪的一声摔在他的面前,痛骂“老棺材,吃你的筷子水!”在太外公卧病期间,想要喝水,却被大舅阻止“不要给他喝,他现在病的不能动,喝了就要赖尿,到时你帮他洗被子啰?”当他死去的时候,小姨奔着过来哭丧,作者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不一定说明她对太外公有多深的感情,而是民间伦理的要求使然”。我们总说要拾金不昧,但是“生产大队”时,各家派出未成年的孩子,捡拾遗落的稻穗拿回家,而且,还有一种自豪感。捡到钱拿去买书买零食,只感觉幸福,至今都没有什么负罪感,也不觉得有什么错。那时禁止养狗,每家每户找到狗后,一律打死并称“咬到人,你负责啰?”,后来却听说那些狗全部卖给了一家餐馆,食客吃的,就有那些小狗。 这些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都有待修整的时代,但是和现在不一样吗?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人们歌颂孝义,歌颂好生活,歌颂好政府,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书面上的词汇,永远比现实美好。隐藏在美好背后的腐烂,黑暗,那深切的寒意我们真的不知道吗?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世态都没有变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姿态从没变过。你道以前民风淳朴,你向往以前生活,讽刺现今人们丑陋嘴脸,但是我却觉得,人情冷暖古今同,不论是改革初期还是现在,世情薄,冷暖知。人性的凉薄与肮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刻在骨髓里。
《世情薄》读后感(四):冷暖自知
看了《世情薄》更加的理解了冷暖自知这个词。这本文集内容很生猛,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看着书里的内容感觉够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书里描写的那些事情却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在发生着。可人间本就是一个多事之秋,有些人或许不喜欢这样的日子,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不愿意生活里的是是非非,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世界,如果个个整的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冷暖。得!升天的了!
《世情薄》我喜欢书里有关过去的那些小市民的描写。而这本书就是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市民生活的状态以及当时人情冷暖还有对人性的描写。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很尖锐,尖锐到了刻薄。在他书里描写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可我也听过家里长辈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他的文字给了我视觉直观的感受,但他带给读者的情绪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他的尖锐。
这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时代感很鲜明。只有有经历有阅历的人才会把那个年代经历的一切完整的表露出来。这与作者所生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本书的作者史杰鹏,江西南昌人,1971年生人,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正因为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本文集的出现。通篇的文字少有温暖的字眼,最多的展现出来的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感觉,果然内容跟《世情薄》相呼应。
可或许是因为我的经历限制了我的高度,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的失去。而忘不掉的则往往是比较惨痛的一些回忆。而本书里对过去的回忆个人感觉略显凄凉。人性是丑恶的,世态是炎凉的,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人样。人样,不是塑个性就成了,他得有内在属于自己的东西。说的远了,咱继续说回这本书,对于这本书的文字很锋利,也很尖锐,可那些大时代的问题你要找一个平衡点,作者这本文集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
就像有一堆对他不住的人,他在咆哮着,愤怒着朝他们找补一些有关过去的旧债。可骂天,骂地,骂完又如何?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重要的是骂舒服就得了,纠缠下去那是多说无益啊。
生活还在继续,假如你在沉迷于过去,那请你快点把握当下,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缅怀现在。而生活不仅是一张大网,它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人呐,活在生活里!冷暖自知才重要!
《世情薄》读后感(五):世情薄
世情薄
《世情薄》读起来很真实。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这本书的魅力则是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我们不曾经历过的那个年代。“仗义不从屠狗辈,负心亦多读书人”语言犀利啊,不过不得不服。
这本文集的作者是史杰鹏,笔名梁惠王1971年出生。他的作品以往以长篇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听张小五》《婴齐传》《赌徒陈汤》《赤壁》等。他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训诂学及先秦两汉文献学。而《世情薄》一书是精选了50余篇散文随笔的文集。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文字。
文字有特色,书里的人物更有特点,造成人物性格特点的原因是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在那个大部分人都不富裕的时代,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动物肯定都先己后人,这或许造就了作者笔下那些市井之人的刻薄。这篇文集记录的是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回忆,细细碎碎的很生活化的文字。生活化的文字读起来感觉特别的真实,这样的文字很耐读。
而作者的文字很犀利,他记录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制度改变的情况下,市井生活的艰难,他的文字里看着冷冷的感觉缺乏人性的温度。可人性本就是丑恶的啊。冷眼看世界的即视感啊。语言的犀利,故事的记录的完整性都说明了这部文集的优越性。当然这本书个人感觉还不错,毕竟每个人喜欢的点是不一样的!
也许就是他作品里的冷意吸引了我的目光。对,就是他作品的冷。这不同于以往的回忆都是有温度的,而作者的回忆我没感到温暖,只是感觉他文字里透出的那种淡淡的凉意。这本文集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很难能可贵。有的作品颂歌好听,他的作品则是火焰上的那盆冷水,嗤,一声产生了不一样的物理变化。也就是他这不一样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别具风格的特色。人性使然,时代使然,周遭的大环境决定那个时代民众的人性。
其实我们不能只看到冷漠,更要看到不一样的小温暖啊。尽管这本书的内容里在很多时候透漏出的是冷漠,是身不由己,是世态炎凉,可环境造就了当时的那个局面。看故事品人生,看《世情薄》品不同的时代,看更多的人生。
人呐,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使命!时代在召唤,就勇往直前,偶尔回头看看就可以了,但不要沉迷于回不去的过去!
《世情薄》读后感(六):一个时代的缩影
我一直认为,要完整的了解一个时代,光是了解那些大事件,大人物,知道那些推动变革的因素是不够的,也足够枯燥。但是只要去了解一下那些如你如我普通人的生活,看看那个时候的人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谈恋爱,有什么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什么,这才算全窥了一个时代的全貌。
作者史杰鹏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现为北师大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出版了多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如《亭长小武》《婴齐传》,以汉朝普通百姓为切入点,虚构了西汉武帝时期,一个平民怎样利用自己对于汉代律法知识的精通而平步青云。
而这本《世情薄》,节选作者散文五十篇,讲述了作者儿时的家乡风物和亲人们的故事。作者出生于江西南昌,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那个时候的南昌的人们怎么捱过炎热的夏天,怎么过中秋节,除了繁重的体力活外,都拿什么来消遣,那个时候都流行什么传说和吓人的鬼故事。
看作者童年的点点滴滴,既令人发笑也有些心酸,比如说在他小时候,看一场黑白电影,要斗智斗勇,不仅要承担逃课挨打的风险,还要费劲百般心思搞到一张电影票;吃一根三分钱的冰棒,已是幸福不得了的事情,那时对于他来说,有钱的人标准就是能天天吃到五分钱一根得牛奶冰棒,那时孩子们常吃的零食是辣椒藕片和辣椒饼,纵使卫生状况堪忧,也不是能够想买就买的起的。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属作者关于自己读诗词的回忆。那个时候的孩子,除了课本,课外资料少的可怜,他那个时候想读《儿童文学》《少儿文艺》,都要千百次恳求同学借给自己,当我们作者有一天偶然读到了《长恨歌》选段的时候,被迷得七颠八倒,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南昌市所有的书店,拿着微薄的零用钱,买到了《白居易诗选》。后来再在书店读到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的时候,心中的喜悦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奈买不起两块的书,于是自己站在书架前把两首诗硬生生的背了下来,作者自己不由得感慨,如果那时有互联网,能够像现在一样随意浏览,不知道要解决多少孩子的苦恼。看到这我却不禁哑然失笑,现在孩子们的苦恼,却全是由课文后是否要求背诵全文或段落决定的啊。
而对于作者亲人生活跌宕的描写更让人唏嘘不已。一直坚信养儿防老的太阿公,晚年却无人伺候于床前,竟到了没水喝,没饭吃,还要自己抓床上跳蚤的地步;曾经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二伯父,后来因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失了业,只好为别人看大门;有那个时候的“金饭碗”国企工人的大姨夫,却在婚后开始家暴。还有精神失常到处受人欺负的二姨,悭吝的父亲,隐忍勤劳的母亲和外婆。看了这些人的故事,我不由感叹,一代代人,追逐的目标可能变了又变,但是追逐的心却没有变,用作者的话说来是:“最悲怆的是,那过往的几千年,一代一代人经历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变化,祖父过的日子和孙子过的日子几乎毫无区别”。
这本书如它宣传语中写的—“有一种冷眼旁观的觉醒。”
《世情薄》读后感(七):世情薄随笔
初次拿到《世情薄》这本书,灰色的底版上嵌着黑色的涂抹,给人一种杂乱压抑的感觉。世情薄,世情薄,看到这个名字,映入脑海的便是世态炎凉。 本书作者史杰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副教授,本书选取了五十余篇散文随笔,主要是对童年的点滴回忆,回忆中的严厉的外公,有文化的二伯父,还有断断续续对外婆的回忆。虽然是对亲人的回忆,但也有一种旁人冷眼看的觉醒。所以有人这样说他“史杰鹏君幽愤深广如鲁迅,议论风发赛柏杨,嬉笑怒骂胜李敖,一往情深似晋人。其文汪洋恣肆,于传统间窥见新知,在旧曲中发现新声。” 故事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是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时间段。正所谓历史的遗留问题,从古至今,中国的影响总是根深蒂固的。就比如说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养儿防老,只不过在社会的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了消弭。 文章中有很多地方引起了共鸣。就比如说文中“我对画画的回忆”,作者因为成绩不佳,当初中毕业后,换了一个新学校,老师在路上碰见,便问:“现在在哪儿上班。”想想,初中毕业的一个半大孩子,青春期都没有过的小不点,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就被老师询问在哪儿上班。这还是老师啊,在我们心目中的教书育人,可以帮助祖国培养接班人的人啊! 记得还是高中的时候,因为生病去医院化验,在医院门口碰见了妈妈的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她就随口一问,孩子现在在哪儿上班,我妈说上高二了,当时我就想还好我妈不重男轻女,不然说不定我现在就上不了大学了(开个玩笑,毕竟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学生)。 再者就是“两个回忆”,文中说在作者小学的时候,对于打着补丁和好的衣服的看法。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个有钱人,当时大家都以穷为荣,因为当年的口号是打倒地主,而当作者在大学的时候,谈论衣服的贵与便宜,小楼很骄傲的说有钱怎么了,同样的问题,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 在我看来,不同时间,人们的价值观还是会发生变化。不论在什么时候,人们的价值观总会跟着社会的大方向走,在小学时候,因为号召打倒地主,所以以穷为荣,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钱不是万能的额,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他可能很随意的说我们家就是有钱怎么了! 怎么说呢,可能随着时间变换,现在的人越来越世俗,也会爆出来很多丑闻,比如说“扶不扶”“食物颜料”等等,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是往一个好的趋势发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发现世情并不薄。
《世情薄》读后感(八):回忆是杯凉薄的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回忆类的书稿,看着书页上一行行带着回忆特有的浅淡笔触,心里会浮起一种特有的安宁。
看着回忆里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笔端展现、流动,眼前便仿佛流淌着一条充满沧桑的时间长河,人们在其中来来去去,悲欢离合过后,只留下一杯凉薄的淡酒。
许是因为专业习惯使然,在读史鹏杰的《世情薄》时,心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会想起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和那懵懂天真的童年的故事,低头与书页中的南昌旧人旧事两两相看,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比较来。
林海音笔下的回忆,是通过尚且处在懵懂童年的英子的视角所展开的,一个孩童带着对世界的天真与不解,经过身边的人世变幻,相聚与离别,渐渐的从懵懂中走出,从无忧无虑的生活中逐步迈向有失望,有离别,有难过,有无奈的成人生活。
然而,故事的叙述却终归是天真烂漫的,但史杰鹏的《世情薄》却更带了一份成年人的冷静犀利,少了一份孩童的单纯幸福。
毕竟用成年人的视角来回忆当初,与透过孩童澄澈的目光回往过去,无论是从对回忆内容的渲染,还是对往事的认识与看法,都有着由不同的年龄、阅历和思想,所带来的无可回避的不同。
相较于林海音笔下那添了几许冬日腊梅香气的童年回忆,史杰鹏的南昌旧事虽然发生在南方村镇,却带着一股北方特有的凛冽寒风,令人读后只觉得平静的表面之下带着刺骨的寒意。
而造成这种阅读感觉差异的,除了孩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回忆主角的身份与地位。
《城南旧事》里的英子,是个家底殷实的富贵人家女儿,父母知书达理,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全面的关爱呵护,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即便有痛苦烦恼,也是成长所带来不可避免的、对天真世界的撕裂所带来的痛楚。
而《世情薄》里的“我”,则是出生在某个小小的村庄里的家境困倦的甚至连“晚米”都吃不到的穷小子,虽然有母亲的关爱,却时时要面对父亲的冷嘲热讽与不顾一切的沉痛打击。
鲁迅曾经说过,当他家道中落时,便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世态炎凉、这世人的嘴脸。
可说来说去,能体会到真实的人间百态,无外乎一个“穷”字,于是《世情薄》中的“我”,不需要家道中落的巨大转折,而只需要在平时随便仔细地去看一件事看一个人,便能看得到这世间最真实的人性与百态。
《世情薄》,凉薄的是人心,冰冷的是人性。
一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读书时学校距离外公家很近的“我”,却硬生生的过着每天都饿肚子的生活,因为外公不肯让“我”去家中吃饭,生怕自己这个外姓的孩子多占他一分钱的便宜。
而“我”的大姨在婚后之所以经常挨打,不过是因为姨夫是城市户口,而大姨是农村户口,当然,等大姨有了机会变成工人这个“独特而响亮”的身份之后,便再也没有挨过打,反倒是变得趾高气扬起来。
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因为穷而对自己动辄打骂,更不用提随时随地对“我”人格侮辱与尊严的嘲讽。
在《世情薄》之中,亲人之间没有了正常的温暖,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了正常的情谊,一切都建立在金钱和物质的基础上,更可怕的是,每个人对此都没有任何的异议,仿佛这样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史鹏杰的童年,笼罩在“穷”的深深困扰之下,从父亲强迫孩子吃带虫子米饭的粗暴恶劣,到听不懂戏的外婆非要在听《红楼梦》的数量上与邻居一较高下的虚荣,再到身边形形色色的落魄孤寡,让小小年纪的他感受不到童年的幸福与无忧,比起活在老北京大宅子里的英子,也早早的失去了童真烂漫。
成人能感受到的凉薄,是世间的真实与苍凉,孩子能看到的凉薄,则是人世间最大的残忍。
史鹏杰用他的笔触,他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多么的匮乏,世间百态也是多么的凉薄。
都说回忆里的过往被带上了一层温柔幸福的滤镜,每个苦痛的过往落在回忆里,便都带上了幸福欢愉的味道。
而细细将《世情薄》读来才发现,回忆其实是杯凉薄的酒,不管外面染上了多么华丽醉心的颜色,那蕴藏在其中的凉薄苦涩都不会改变。
2017年1月
《世情薄》读后感(九):一个年代的回忆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外在,书很轻,简单的封面,印刷清晰不花哨,里面只有文字没有多余的空白,这样的书看起来很直观。接下来切入正题,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童年的记忆。这本书不同于日记,因为日记记录的是当下的事和当下的感受与看法,而在多年以后做回忆录,这就用了成熟的严管去看待很久以前的问题,这些事在心里积压很久,有的记忆甚至已经开始模糊了,但是那些记忆犹新的往事永远不会被忘记。
作者的写作风格少有年代感,其中有透漏着些许现代气息。在《对外婆的悼念》那篇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大问题,不知道是语法错误,还是作者头脑混乱。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我可爱的外婆终于死了,享年八十四岁。”我一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难道是盼着外婆早点死吗?而且还很自然地在后文中说自己没有回家乡看她一眼,原因是她儿孙成群,这不禁让我对作者产生反感,无论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他这么写,我就一定会误会。尽管他用了“可爱”一词,并把童年时的美好记忆都记录了下来,不过我还是感觉他是一个不孝子。
虽然说作者的文笔还算不错,只不过他的故事确实不丰富,他的经历也并不比别人多。他的每篇散文中都是对某一件事的回忆,但是最开始的解释总显得太过拖沓,有点凑字的嫌疑。在封皮上,有个叫方麟的说史杰鹏像鲁迅,哪里像了?只能说作者对于生活有一定感悟,但是绝对高攀不上鲁迅,我感觉这个形容有些过了。对于有些事可能作者的愤恨表达的还不错,不过有些时候就显得有些无脑喷了,总感觉有些愤世嫉俗。
其实我比较喜欢的是那篇《端午》,那篇文章很有家的气氛,一开始写的是他们当地的特色,然后是家里的烦心事,虽然最后一家人还是团团圆圆的,这种不完美显得后来的温馨更加强烈。作者还描述了南昌当地的习俗,叫杠蛋,他把这个习俗的来源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最后还有自己的看法。然后就是实践这个习俗了,作者小时候可真是个淘气鬼,只要是玩的事几乎都少不了他。
基本上都是些那个年代应该有的事,几乎是发生在每家每户的事,这些故事看起来能够产生一些共鸣,却没有什么新鲜感。作为一个北方汉子,有些事情也的确让我涨了见识,总体还是不错的。
《世情薄》读后感(十):平淡的生活里的平常事儿
文:薇薇爱阅读
这是一本朋友推荐的书。 拿到手之前我一直都以为是一本小说, 然而其实并不是, 是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一本书。 写的事情也是很琐碎的事情。 平凡的是大多数人身边都有的人一样。
作者有个小资的外婆, 喜欢看戏, 开篇作者就写了三笑。 不过提到这个我倒是很容易带入周星驰拍的那部电影。 看着有些荒诞,但是挺搞笑的。 正正经经的说看一部戏曲的影片, 之前的时候戏曲频道倒是看过, 《刘三姐》《刘巧儿》《女驸马》。 戏曲之于现在的年轻人,听着咿咿呀呀呀的,感觉不如电视剧那么感兴趣。 不过那些早年拍摄的还是黑白的片子耐心的看下去其实是挺不错的, 只知刘三姐的故事, 却没听过刘三姐唱歌, 那也多少有点遗憾吧。 戏曲就更直观的能展现出来这一面。
后面作者给大家说的小时候省冻疮的事情, 真的冻疮实在是个闹人的事儿。 小时候我弟弟耳朵总冻, 热了的时候又痒痒。 至于作者后来说因为冻疮怕被人另眼相看, 看得出来小的时候小朋友的可爱之处。 因为冻疮躲在家里的被窝里不出门, 被老师叫回去考试。 想想老师是多么的不相信他是生病了啊, 哈哈。
童年是和的节日总是特别的让人期待, 端午节、中秋节、新年,那时候不像现在, 只要想吃, 什么时候都能吃到好吃的, 想穿新衣服的时候都能买。 中秋节的时候吃的还是传统的自来红月饼, 没有现在的这么多种馅料。 相对的可选性只在青丝玫瑰和五仁两种之间。 但是吃着还是觉得很好吃。 因为不是经常能吃到, 元宵节的时候吃元宵也是到元宵节的前几天,村子里会有人来卖元宵, 现场摇出来的元宵,带回家晚上煮上, 每人一碗, 吃起来也是香甜的。 相反, 现在什么都不缺, 反而觉得节日的气氛没有那么浓了。
小时候的夏天, 那个时候没有空调, 连电扇也没有。 印象里是晚上热的睡不着的时候, 我妈会拿着扇子给我们扇风, 到了后半夜凉快了的时候, 才能睡踏实了。 夏天夜晚的时候, 吃完饭, 人们都会到外面乘凉, 有蚊子就点上点麦秸,用烟把蚊子熏走。 小孩儿们几个凑在一起玩儿, 大人们拿着扇子乘凉。 晚上没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吃完晚饭就出来乘凉, 坐着马扎,扇着扇子,聊聊闲天。
平常的生活中的事情, 写起来很平淡, 读起来也很平淡, 也就是这样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对生活的那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