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篇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6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最后的王朝

  是在看了《末代皇帝》的电影后,找来了这本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溥仪在我以前的认识中就是傀儡二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形容词,无意中看了《末代皇帝》的电影让我对这个人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同情吧,也加深了我想更深入的了解他本人的兴趣,看完本书,我的认识应该说比电影更加客观一点,因为电影很大程度上把溥仪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童年的不自由,各种打击,甚至连对抚养了自己十多年的乳母的离去都无能为力的少年,成年后一心想恢复祖业却被日本人利用,处处不得志,甚至遭到日本人的威胁,欺辱等等,还有电影中大篇幅的溥仪作为战犯在抚顺监狱里的情节,都让人心情特别压抑,一个从皇位上跌下来的人自杀不成,还要处处受到监狱里的各种人的冷眼和嘲笑,尤其对电影中所刻画的那个审问溥仪的审问员,不大记得具体是个什么角色,却对他的那张面对溥仪因为愤怒因为仇恨而不断抽搐的那张脸印象极其深刻,也大大的让我对溥仪充满了深深的同情,甚至让我一度忘记了他对于中国人其实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犯人

  看完本书,认识更为客观和理性,而不再被电影所制造的那种受害者的氛围所感染,这里有一个疑问,书中溥仪所说在抚顺监狱里的待遇其实可以说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所方人员,都是和蔼的,平静的,也很照顾他的情绪,给予他鼓励,积极的帮助他改造,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刻画那样一个凶神恶煞的审问员的形象,作为一部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电影,觉得这个形象的塑造简直对中国人是一种抹黑,电影得到了首次在故宫拍摄的机会,却为国际上的观影者刻画了这样一个丑陋的中国人的形象,觉得不可理解

  固然你可以说溥仪是一个犯人,头号汉奸,卖国贼,他在书中也对这点做了勇敢的自我反省,如果不是他浑身没有一根硬骨头,不敢反抗,不敢斗争,日本人怎么可能如此胆大妄为,如果不是他屈服了日本人,做了日本人的傀儡,东北人民怎么会遭受这么大的灾难,他个人身上存在很多的弱点,就像他在书中所写的,软弱,多疑,欺软怕硬,看不起中国人,总是想依附日本人,希望借日本人的力量消灭赶他下台的中国人帮助他恢复祖业,甚至在他意识到被日本人利用的时候,他仍然出于畏惧不断的巴结日本人,讨好日本人,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溥仪前四十年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污点,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是由很多原因的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同样我们也无法将罪恶的伪满洲国的建立全部归责于溥仪本人,对于气数已尽的大清王朝,对于世界形势飞速变换的近代历史,同时对于一个真正拥有过皇位, 享受过天下人跪拜的待遇,从小接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教育的人怎么会明白那个把他从皇位下赶下来是为了给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了,他眼里只会有仇恨,如果换做另一个人,难保会有更高明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对自己的命运甚至中华名族的命运在当时不可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是的,你可以去恨他,他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但同时你也不得不去思考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不得不承认他的存在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的末代皇帝,一个王朝的终结者,甚至一个社会制度的终结者,经历了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变,从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到人人平等的新社会,经历着这一切的变化,我始终在想溥仪的内心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思想波澜,他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迎接这个新的社会制度,来打破自己祖祖辈辈所遵循的那些东西,我想他的内心一定经历了非常深刻的自我重建,这个过程,有可能是悲凉的

  本书的后半段,也许是没有经历过这种转变的原因,在年轻的我读来,有一种歌颂的意味,但是我无比的坚信新中国带给人民的变化,以及忍辱负重的中国人民是如何用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洋枪洋炮的帝国主义,正如作者所说,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定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中华民族也一定是最伟大最有生命力的民族,在敌人的刀尖上生活着的中国人,哪怕受尽压榨,受尽凌辱,凝聚起来却是一股可以藐视一切的力量,让所有的武器失去了威力,让所有的暴力无处遁形,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中国中华民族,这是我在后半段的阅读中深受感染的,甚至热血沸腾的

  读罢此书,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因为这百年间的历史通过作者的亲历讲述就像活在我们眼前,皇宫生活的奢靡,社会制度的建立,就在这百年间中国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人不可思议,特别是溥仪的特殊身份,更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想如果溥仪活的更久,他也许会对中国的历史作出更为深刻的见解和更大的贡献,总之,这不光是一本自传,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很值得一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史实

  1、溥仪进宫后两天内,慈禧和光绪相济去世。不到三年,便因辛亥革命退位。

  2、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出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升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奉菩萨。

  3、慈禧出身为宫女,却在同光两代垂帘听政47年。

  4、“世袭罔替”的意思是子孙世代承袭王爵,而不必按例降袭。

  5、溥仪祖父奕讠瞏是个清醒的人物。

  a、一听说叫儿子(光绪)去当皇帝就吓得魂不附体。当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一方面是慈禧屡赐恩荣,一方面是他屡次的辞谢。光绪入宫的那年,他把一切官职都辞掉了。之后,他惟一差使是照料皇帝读书,兢兢业业,诚惶诚恐。后来恭亲王失宠,革掉了议政王大臣,慈禧太后又命军机大臣们,今后凡有重大政务要先和醇亲王商议,这等于给了他更高的职务。

  c、按例,男子结婚便算成年。光绪如果结了婚,太后理应归政。这是慈禧极不情愿的事,于是就在光绪婚前,由奕讠瞏带头向太后叩请继续“训政”。

  d、清朝创建新式海军,奕讠瞏接受了这个重任,海军初步建成之后,他须代表太后去检阅,偏要拉着慈禧的心腹李莲英同去。

  e、慈禧赐他夫妇坐杏黄轿,他一次没敢坐进去。

  f、他命名自己住的正房为“思谦堂”,命名书斋为“退省斋”。书斋“欹器”上刻着“满招损,谦受益”的铭言。子女的房中,到处挂着格言家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g、最有意思的是,他在光绪二年写了一个奏折,控告一个没有具体对象的被告,说是将来可能有人由于他的身份,要援引明朝的某些例子,想给他加上什么尊崇;如果有这样的事,就该把倡议人视为小人。他还要求把这奏折存在宫里,以便对付未来的那种小人。过了十几年之后,果然发生了他预料到的事情。光绪十五年,河道总督吴大澄上疏请尊崇皇帝本生父以称号。慈禧见疏大怒,吓得吴大澄忙借母丧为由,在家里呆了三年没敢出来。

  6、东太后的暴猝与西太后慈禧很有关系。

  7、荣禄在慈禧下诏“宣抚”义和团团民,下令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和兵营,并发出内帑赏给团民,悬出赏格买洋人的脑袋时,还他暗自给慈禧准备着“后路”。他承旨调遣军队进攻东交民巷外国兵营,却又不给军队发炮弹,而且暗地还给外国兵营送水果,表示慰问。

  8、庆王:以办理卖国外交和卖官鬻爵而出名的奕劻。会讨西太后的欢心。和荣禄一样,奕劻在李莲英那里花了大量银子,而奕劻的女儿即著名的四格格也比荣禄太太更机灵。如果西太后无意中露出了她喜欢什么样的坎肩,或者嵌镶着什么饰品的鞋子,那么不出三天,那个正合心意的坎肩、鞋子之类的玩艺就会出现在西太后的面前。奕劻的官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西太后的赏识下,奕劻一再加官晋爵,以一个远支宗室的最低的爵位辅国将军,逐步进到亲王,官职做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议和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他既为西太后尽了力,使她躲开了祸首的名义,也让八国联军在条约上满了意。后来礼王告退,奕劻正式成了领衔军机大臣,他儿子载振也当了商部尚书,父子显赫不可一世。

  9、使西太后担心的,不是贪污纳贿,而是袁世凯和奕劻的特殊关系。单从袁在奕劻身上花钱的情形来看,那关系就很不平常。戊戌政变后,西太后对袁世凯一方面是十分重视的,几年功夫把他由直隶按察使提到直隶总督、外务部尚书,恩遇之隆,汉族大臣中过去只有曾、胡、左、李才数得上。另一方面,西太后对这个统率着北洋新军并且善于投机的汉族大臣,并不放心。当她听说袁世凯向贪财如命的庆王那里大量地送银子时,就警惕起来了。 西太后曾经打过主意,要先把奕劻开缺。她和军机大臣瞿鸿囗露出了这个意思,谁知这位进士出身后起的军机,太没阅历,竟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太。这位太太有位亲戚在一家外文报馆做事,于是这个消息便辗转传到了外国记者的耳朵里,北京还没有别人知道,伦敦报纸上就登出来了。英国驻北京的公使据此去找外务部,讯问有无此事。西太后不但不敢承认,而且派铁良和鹿传霖追查,结果,瞿鸿囗被革了职。

  10、光绪之死可能与袁、庆阴谋有关。

  11、袁世凯在戊戌后虽然用大量银子到处送礼拉拢,但毕竟还有用银子消除不了的敌对势力。这些敌对势力,并不全是过去的维新派和帝党人物,其中有和奕劻争地位的,有不把所有兵权拿到手誓不甘休的,也有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上面的。因此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维新与守旧、帝党与后党之争,也不是什么满汉显贵之争了,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和那一伙亲贵显要间的夺权之争。

  12、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我的前半生

  最近反法西斯70周年,看了一本很应景的书-《我的前半生》溥仪。自述了他从即位到特赦的这段时光。三次当上皇帝,三次被赶下皇位,最后被沦为阶下囚进行思想改造。见识了皇帝奢华的日常生活,领略了皇宫里无数奇珍异宝,也惊讶他的挥霍无度,将几千年历朝皇帝收刮来的珍宝文物变卖、抵押、贿赂、焚烧。他的软弱、胆小使他丧失了君主立宪制的可能,他的虚荣、高傲让他在清王朝倒塌后希望依靠军阀进行复辟,在短暂张勋复辟后。最终选择做了日本的傀儡首脑帮助殖民统治。

  自传中前三分之二讲述了他短暂的清王朝,从慈禧选做皇帝,到袁世凯逼宫,退位保留国号皇帝称谓。在前期能展现出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他有光绪帝的开明、求变,敢于对封建制度鄙夷,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俱进的态度,随着退位,他也慢慢回归平常人,有着普通人的缺点,软弱、虚荣、乖戾、自私、贪生怕死,梦想着复辟,重新坐上管理天下的位置,他变卖家产,置换古董,笼络军阀,贿赂洋人,不关心自己行为对人民的影响,只求能达到复辟的梦想。在军阀一个个倒下后,决定投靠外国势力,也坚信着依靠外国势力实行共治才能管理中国,在最终选择依靠日本,建立华北伪满朝,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的傀儡皇帝,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在伪满朝时,作为日军的代言人,颁布各种奴化压榨制度,不管人民的死活,不反抗,不作为,乃至于给日军将士呐喊祈福,供奉天皇为祖宗,在十几年的伪满政府期间,屠杀了华北二十几万无辜百姓,掠夺矿场粮食数以千吨,在后来走访改造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展现出日本当年犯下的种种罪行。

  在后三分之一以日本投降,溥仪从苏联引渡回国,接受再改造开始。这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多是一个百无一能,无知高傲,展现世人面前,不会穿衣服,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做什么都是最后一个,学什么都比别人慢,他的高高在上被共产党一步一步改造着,自己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一技之长,认清封建制度,了解社会主义,正视自己所犯下的各种罪行,主动忏悔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在这一段中详细写了他的改造过程,具体的事情,内心的情感变化,一同改造时各个战犯的行为思想变化,从中无一不歌颂新社会,厌恶旧社会,最终在政府的特赦,他能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感到骄傲自豪来结束。

  作为一个皇帝,能如此诚恳,事无巨细的写自己五十岁前的生活,如此难得,也算是千古唯一,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借鉴。然而,一个在特定环境教育中长大,从懂事到步入不惑之年都以万人之上身份自居的人,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真的会改变吗?已定的性格能通过改造能改变吗,而且还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浮生若梦

  看完这样一位 ——— 看到他会惊呼“原来你就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啊”的人物的自传后,这样一位“大汉奸”,对他完全只有同情。

  他的一生完全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在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被慈禧定为皇帝,童年被关在监牢一 样的紫禁城,怎么都走不出去,等到他终于可以走出去了,一直被身边的大臣们带着走上了复辟的道路,他一心想利用日本人成功复辟,结果沦为日本人统治东北的傀儡而不自知。他的一生是悲哀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让他成为一个“伪善”的人,对待有用的人摆出一副“仁君”的样子,对待身边的人多疑、残暴。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他永远都担心会有人谋害他。以致后期信佛,看到猫吃了老鼠可笑地要让佣人们去救老鼠。

  可他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溥仪,在那个时代,他的使命只能是复辟。

  身为一个皇帝,他的世界没有爱情,甚至亲情都感受不到,他是独一无二的,所有人对他都只能俯首称臣,他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不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会安安稳稳的当一个皇帝,生老病死。

  他并不知道日本人对中国百姓的暴行,也不想知道,他那个时候关心的只有他的地位。以至于后期知晓这些日本人所做的事后,很诧异为什么他的大臣们、家人们不告诉他。

  在伪满战犯管理所,他的“架子”还是很难除去,生活琐事他也不能自理,因为以前他从来不用自己开门、穿衣、洗衣服、打扫卫生。

  他的家人被改造后开始坦白真相,他才知道原来这世上人的骨头并不都是软的。看到了被生活欺压到的老百姓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还能伟大从容地原谅他们,他才开始真正的接受改造,他才开始自己干活,虽然干不好。他也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自卑、懊恼。

  被特赦后,在民国和国民党统治期间,满族人都纷纷改姓,而原本仅几万人的满族在新中国土人变成了几百万,他知道这个世界“变了”。他的弟弟、妹妹开始叫他“大哥”,对他来说这还是一个新鲜的称呼。不过,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啊,这才开始了她自己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说白了,就是一场梦。

  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共产党是一股清流,让这些自以为永无出头路的人都有了希望,让中国人腰板都挺直了。

  我爱共产党,我爱新中国。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真真假假之中的洗脑自传

  想看这本书主要是对皇帝这个特殊位置的人有所了解~~~想知道他的日常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的仆人有多少,他的饮食住行有多奢华让我实在好奇~~~不得不说这本书帮我解答了以上的问题~~~可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溥仪仿佛变成一名被迫迎合考官的高中生~~~字里行间全是马列主义。。以及对新制度的盲目崇拜。。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祖制自己的朝代满是鄙视和羞愧。。。特别是每当对自己在宫中生活介绍完以后必定附上一大段类似于在封建制度的严格束缚下我做了怎样怎样十恶不赦的事。。痛恨我的过去等。。。其实我倒觉得他也不一定是有多后悔。。也许是不进行这种总结性发言就不给出版吧~~~~不过这本书和值得一看啊~~~大家可以在了解皇帝生活的同时想溥仪学习学习如何拍马屁~~~~~呵呵~~~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六):三段人生

  本书文学性并不强,作者格调并不高,书的后半部分未必全说了真话,觉得这本书好看,只是因为书中末代皇帝那种被囚,被利用的无奈写得很生动,无论是文字里还是文字外,都能感觉出来。表面看是万人上,实际上却是个可怜虫。谁能想到风光一时的皇帝能有这样的下场。 书中几处有感想的地方: 1. 清朝被民国推翻后,清朝仍保留优待条件。包括岁月四百万两,能居住于紫禁城内等。相比新中国成立,民国的改革感觉算是轻的。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思想思潮带动一切都在变化。 2. 被推翻后,傅仪尝试过无数次要复辟,各路人都尝试告诉他,复辟是一定的,天下一定是你的,你才是正统。正常小说里,帝王做主角的注定终究会雪耻复国,但这部书写实,所以看到他复辟的种种努力的,只是感觉到可悲,甚至可笑。现实比文学更现实。赢家只有一个,输家哀鸿遍野。 3. 清室腐败,从食物可以看出。然而可笑的是,看似丰盛的食物,皇上却吃不到新鲜的,都是御膳房之前做好,吃之前再热热罢了,因为这么多菜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出来。看到这我感觉到和我自己想得反差很大,宫廷宴席实际上是在演戏,只是为了搭一个奢华的架子,而皇上可能并不舒服。 4. 傅仪虽有父有母,但因为他是皇上,所以父无威权,母缺怜爱,只是皇上,皇上罢了。成为皇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可能真是一种诅咒。在别人那里是平等的夫妇,在他,夫妇关系就是主奴关系,妻妾都是君主的奴才和工具。“人们多方逢迎和百般依顺的情形下,养成了我的以虐待别人为乐的恶习”。只有乳母,告诉他 “别人同样是人。别人也会痛。” 5. 旧社会百姓可怜,傅仪乳母自己的女儿因为缺少奶水而死,醇王府怕她知道这个消息悲伤影响奶水,于是封锁了这个消息。 6. 日军侵华期间,半自愿半胁迫做了头号汉奸,却只是一个傀儡。日本人建立伪满政权,虽然溥仪看起来仍然是皇帝,但作为傀儡皇帝,不仅行为上要迎合,也要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忘却自己的列祖列宗。这应该是让他感觉到很难受的。 9. 日本战败,败退回国时,留下大批日侨。“大批日本妇女和孩子叫嚷着涌向火车,向阻拦她们的宪兵哀求着,哭嚎着..”军国主义不仅危害别国,对自己国人也是无情。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狂热的集体的战争,可怕。 10. 溥仪受到再教育和从劳动中得到改造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从来都是别人来照顾自己,现在却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同时需要承担集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在小学初中就该学习的东西,溥仪却在这时候才跌跌撞撞地学到。 11. 有奶便是娘,什么人能让他活命,就跟着谁走。傅仪不过是个正常人,一个普通人。少了点硬气而已。 12. 为什么共产能赢得新中国?因为真的合人心。饱受官僚,等级制度摧残的中国人需要一个平等的制度,一个没有上和下的制度,需要光荣的活着,需要为集体服务,需要平等的,靠自己的双手而来的生活...这么说来,这个制度在当初的语境下是最适合中国人民的。因为中国那时落后,因为中国刚从四分五裂中统一起来,因为中国需要从一百年前工业革命的落后里奋起直追...中国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潮团结起来,需要把工业生产搞起来,需要打碎过去的制度。现在我比以前更了解为什么文革会发生,为什么左的思潮会那么有市场,因为过去的中国阶级固化太严重了,太严重了。事情不会突然地发生,都有前因,而且往往是矫枉过正,往往是左右倾斜。 13. “我知道世界上的人并非骨头都是软的。”“说到弱者,没有比剥夺权利的囚犯更‘弱’的了,然而掌握政权的人并没有打这些囚犯。说到强者,具有第一流装备的美国军队算是强的了,然而装备远远差与它的中国军队硬是不怕他,打了三年之久,一直打得它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14. ”他笑着说,二战把你这个皇帝编程变成一个囚犯。现在,你的思想上又遇到一场大战,这场大战要把皇帝变成一个普通劳动者,你已经认识到一个皇帝的本质了。不过,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你心里没有跟别人平等。应该明白自己啊!“ 15. ”他身上有多么强烈的自信!当初他在那艰难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就已经看透鬼子的底细,而我在那时是什么样子呢?吃腻了荤腥,丢尽了尊严,天天打针吃药,内心充满了末日的情绪。这和当初的这个少年心情是多么强烈的对照!“ 16. ”没有进过厨房摸过剪刀的五格格,居然能骑自行车上下班,能拿起剪刀裁剪衣服,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女缝纫工人。 17. ”在中国的土地上审判日本战犯,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 18. ”当他得知讲道理的人并不是软弱,而野蛮正是虚弱的表现。“ 19. ”如果说到悲哀,我过去当清朝皇帝和伪满皇帝,那正是我的悲哀。如果说到惊奇,我受到宽大待遇,倒是很令人惊奇。“ 20. ”在新社会里,劳动是衡量人的一项标准。“”这样学下去,自信必能学得一技之长,没有四百六十八件珍宝,自信照样能生活。 21. ”决定历史命运的,正是我原先最看不起的人民。我在前半生走向毁灭也是必然的,我从前依靠的帝国主义和北洋势力崩溃也是必然的,我明白了所谓命运,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老老实实做一个自食其力,有益于人类的人,和人民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命运,才是最好的命运“。 这本书第一次看得时候很心酸,第二次看居然有些喜感和高兴,然后我陷入了深思。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七):一个真实的人

  如果说我一开始只是怀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书的话(我好奇皇宫里的生活,好奇这个末代皇帝的心理路程),这本书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远远超过我的预料的。

  在写《活着》那本书读后感的时候,我带入了看这本书的情绪,诚然,我更加喜欢溥仪的这本《我的前半生》,不仅仅因为他的客观性,和详细的心理描述,更因为他的真实性。

  作者从3岁时进宫,接受皇室教育,在那种环境上形成我最尊贵的心态。在袁世凯时期到被赶出紫禁城之前,一直在过着小朝廷的生活,和一群大臣们等待时机如何复辟。到和一群大臣依靠日本却反被日本利用的伪满政府,到在旅顺监狱中进行改造,不得不说,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

  读到作者,在面对未知的未来命运,无限恐惧,而产生的种种迷信、极端和盲目。因为无知偏颇而产生的极端心态,我甚至产生了共鸣。

  周濂说:“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争。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清算智识上的无明,克服意志上的软弱。你当然可以选择向古人、今人、亲人、朋友、陌生人求助,但是归根结底,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所方说:“人的行为都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必须找到犯罪行为的思想根源,从思想上肯本解决它,才不致于再去犯罪。

  作者终究是在改造的生活中,体会到了从前所没有领会到的,所谓命运,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老老实实做一个自食其力、有益于人类的人。和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命运,才是最好的命运。“哪一方面是对的,便站到哪一方面去。”这就是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方素荣的那段话不仅仅感动作者,也让我动容。

  面对他过去的罪恶,方素荣说:“凭我的冤仇,我今天见了你们这些罪犯,一口咬死也不解恨。可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现在对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造世界的伟大事业,不是我个人的恩仇利害。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党制定了各项政策,我相信它,我执行它,为了这个事业的利益,我可以永远不提我个人的冤仇。”她表示的是宽恕!

  而宽恕绝对不是软弱,这是强大以后的胸怀,当然作者是在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的胜利,看到工业学校附属的工厂,把日本老皮带式的车床挤到一边,到处都是国产的崭新设备。看到我国如何在一片废墟之上建造欣欣向荣的国度的时候,认识到的。于是作者说。这是如此伟大的,不可能用自我标尺加以衡量的人。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需要不断进行改造的人。

  对于人民来说,更有价值的是人,是经过改造过的人!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八):杂感

  刚刚读完《我的前半生》,有一点感触。

  溥仪像个孩子,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窒息的毫无生机的环境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身边都是他的奴仆,没有人敢管教他,他恣意妄为,助长了乖戾的性格。

  这本书是忏悔录,所以在后半部分都是在歌颂党的好,像是一种谄媚,其中的真心不知有几分。在他的前半生中一直都是养尊处优,像书中所述,开门、系鞋带、穿衣等等都是不需要自己动手的,全部是由奴仆来做的。在监狱改造时期,很多时候都被别人讥笑,什么都做不好,我想他骨子里还是高人一等的。从骨子里渗透的观念怎么可能完全被颠覆呢?他自私,他软弱,他学的全是旧的思想,每天灌输的都是皇权和复辟,他不打苍蝇不抓老鼠,以为这种假慈悲能换来谅解。他是矛盾的综合体。

  他有婉容、文秀,后来又娶了两个。但是没有子嗣,很多资料说他小时候在后宫被宫女猥亵以致不举,导致婉容和别人私通。从身体到心理上他都是有疾病的。生在那个时代是他的不幸,最后的皇帝,背负着家族的负担,在既得利益面前,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拱手让人。

  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踏着先辈的脚步,感慨着。有时好想穿越回去见证那个颠沛的时代,看看历史的轨迹如何深深烙印下来。最让我有感的是书中提到的田黄石三链印,在故宫看到了这件展品,现在回想真的是隔着那么悠久的历史,看到同样的事物,到底是何感想。溥仪特赦之后看到他的紫禁城又是什么感觉,真的完全放下了吗,曾经的一切,为之奋斗半生的家,就这样熟悉又陌生着。

  觉得溥仪真是一个任性蛮横的孩子,在被各种为自己利益而争夺的人筑成的围墙里暗淡的活着,只能看到他们给的四四方方的天空。好像探究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个人的看法,会宽恕他、同情他。从国家的角度,他真的是千古罪人,这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今我们活在了和平的时代,尽管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回首历史,还是很幸运的。也许溥仪正在过着小确幸的生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九):江山易改,本性可移?

  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溥仪《我的前半生》,看完之后,思绪万千,书的内容就是溥仪认罪史,时间跨度从1906年出生至1959年特赦,内容可信度大家可以探讨,所以我给标题加了一个问号?

  溥仪的一生,3岁登基成皇上;7岁辛亥革命裕隆太后接受优待条件退位,之后仍已小朝廷“大清皇帝”深居紫禁城;12岁张勋复辟,再次登基当上皇帝,仅仅在位12天,还没来得及发出圣谕让张作霖来勤王就草草退伍;19岁冯玉祥军队入京,被赶出紫禁城,迁入北府,小朝廷正式瓦解;接着逃出北京,迁移至天津日本租界,居住在张园和静园,在此待了7年;26岁接受土肥原条件,只身随郑孝胥父子前往东北,27岁当上满洲国元首;29岁改为皇帝,改元康德,在满洲国在位14年;40岁日本战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逮捕,被俘虏至苏联赤塔,在苏联关了五年;45岁时被苏联转交给中国,在抚顺、哈尔滨等地管理所度过了十年;1959年刘少奇颁布特赦令,释放回北京。

  观其一生,除了小时候的无是非曲直之外,溥仪约是在张勋复辟时懂事(从书流露的文字大致可以看出),12~19岁,不是皇帝,但是以一个皇帝的生活起居来侍奉,这让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起了《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只是情节略有不同,不同的仅是周边侍奉他的人还是把他当皇帝一样看待的;移居天津的日子我敢说是溥仪前半生的最为自由的一段时间了吧,他可以接见康有为、联系罗振玉、王国维等,这段时间虽然是住在日租界,但还未受制于人,生活相对自由;奔赴东北之后,那就是瓮中之鳖,尽管是满洲国的元首、皇帝,但处处受制于日本,就连在大连时,下楼都要经允许。日本战败后,逃往日本时在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虏,随满洲国其他战犯和日本部分战犯押往苏联,在苏联战犯营地关了5年,这5年从书中的描写来看是相对轻松和放松的(不知是不是受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这样写的),这5年溥仪绝境求生的5年;1950年引渡回国后,在战俘管理所一呆就是10年,期间受到的精神改造,连他本性都改好了。溥仪的一生,除了在天津相对自由的一段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处处受制于人,看别人脸色说话、做事,切切实实是悲剧的一生,溥仪的一生就是个悲剧,但终以“喜剧”收场。

  溥仪的从小就被身边的人灌输复辟的思想,天下唯我独尊,自己是奉天承运的人,是上天指定的大一统人物,可以说溥仪从记事起,梦想就是要恢复大清,坐上大清皇帝的宝座,成为身边陈太傅、郑孝胥、罗振玉等人说的奉天承运的人。为了实现梦想溥仪寄希望于袁世凯、黎元洪、张勋、张作霖等等军阀,后来一看不行了,又想借助外国力量,从他与他的老师庄士敦部分情节可以看出,在书中也提及想依靠国外势力恢复大清。终究经过再三思量后,选择了日本,老实说日本的确是帮他恢复了皇帝的位置,登上皇上的宝座,但若果溥仪在天津知道在东北登基的皇帝是空架子的话,他是否还会选择去东北还是未知数。在东北的14年是溥仪梦想破灭的时期,梦想就在他登上皇位后,趴的一声,破碎了,声音是那么的刺耳,他遥望着梦想,眼睁睁地看着他破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恢复大清的梦想破灭后,溥仪又有了个小目标,那就是委曲求全,保住自己的小命,这个目标终究实现了,但过程的艰辛只有溥仪知道。

  为了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溥仪放下尊严,对日本人员奴颜婢膝,对以前自己的大臣也惟命是从(虽然是日本的命令),迷信,参拜神社,这可以看出溥仪是一个比较灵活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超强;日本战败后,在机场被俘后,书中写的是本来就不想去日本(但实际上谁知道),马上指责日本,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在苏联的五年里想到的也是如何通过手段留在苏联;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指控日本战犯的一段也写得比较有意思,趋利避害,这个词在溥仪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引渡回国后的文章就写得更有意思了,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慢慢品味,文章写到了除四害、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与大自然斗;在管理所待的十年里,最后的最后,溥仪的性格完全变了,认识到以前的种种不对,种种给人民造成的伤害,更是将日本侵华的原因也说成是自己引狼入室。

  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溥仪的一生是一个由奢入俭的过程,但溥仪却乐在其中?

  看样子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流传上千年的警句要改成“江山易改,秉性好移”,以后谁要是在我面前说狗改不了吃屎,我见一个打一个。。。。。。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十):要懂得低,学会低,利用低

  我想坚持写一些书评。

  将要读毕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起去年读的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历史轨迹。但又似乎,他们的历史轨迹是相连在一起的。

  越来越喜欢读历史书。相比于读其他的书籍,譬如读文学类、艺术类书籍,对我来说,是对我潜意识里某个自我的交流。而读历史书,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给我扩宽的人生的视野,生命的视野。让我慢慢变得宽广、沉潜起来、忍耐、珍惜。

  读这本书的当下,是我刚从一个地方,因为一些事情失业的这些日子。

  年轻的自由,有对梦想的执着、希望从工作开始,从每一天的工作中,都能看到对梦想的触摸。

  但是忽略了,忘了。有时候触摸的梦想,太过离开了自己的土壤、历史条件,只会让我们以为对梦想近那么一些些了,在走往那条路上了,然后再退下来。告诉你,过分脱离了自身所有的、命运所给的现实的土壤,即使近了,还是会退回来。

  你必须走命运给你的那条通往成功通往梦想的路。

  而所谓对梦想的坚持,对命运的坚持。所谓的起落,不放弃。就是那,不管走什么路,你知道你最终要干什么。

  任何一条路,你想怎么走,你走它为了什么,决定了最后的结局、成败,你是否会看到它。

  好像,跟这本书无关。但是,就是爱新觉罗溥仪这样的一生,在他这样的故事里,我获得了这样的感想。愿意面对现实、沉下来。

  明白了沉下来意味着什么,沉下来的意义。

  必须沉下来,所有美丽的梦想,每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人生设想,必须等等,等很久。无法急于得到,不能急于得到。

  最好的,命运总是会晚点给你,让你多经历点给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