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欧洲文明十五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欧洲文明十五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4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欧洲文明十五讲》经典读后感10篇

  《欧洲文明十五讲》是一本由陈乐民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一):闲聊欧洲文明史

  第四本,《欧洲文明十五讲》。 作者是陈乐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作者应北京大学邀请,为国际关系学院年级学生开了一门《欧洲文明史论》的课。后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就把这份讲稿辑印成书。 读完总的感觉就是,亲切可人。具体说有几点。 第一,全是大白话,通俗好懂; 第二,逻辑清晰,作者都是一条条线索缕下来的,要说什么问题,都交代的清清楚楚,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功力有多深厚; 第三点,大量私货,像拉家常,一个老学者面对一群群青年学生,不由自主地就讲了很多历史之外的东西。其实也不算历史之外。有许多个人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还有自己如何去研究问题以及时不时的提到中国在这方面有啥问题。对于一个业余的人来说,这些私货真是最有价值的。开了思想。 第四点,这本书像个药引子,引出了一座学科大厦。书中提到了不下五十本书,至少我整理的有51本。附在后头。 第五点,一些错误可能由于是录音,难免。 这也是北京出版社出的一套丛书中的一本。其他的我都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一本一样好。书名都很有辨识度,都叫做《某某十五讲》。比如,《逻辑学十五讲》,《科学史十五讲》,《美学十五讲》等等,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些科普读物能帮助人们正确地、批判地认识事物。大家看不看是一回事,有没有东西可看又是一回事。作者讲起他们年轻上学,那是没东西可看,非常羡慕我们,现在西方的精华,我们都可以看到。 我说这是开民智,也未尝不可,五四时期任务,现在也是没有完成的。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多毛病,不能什么都抱怨制度,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也是最历史,最难解决的问题。最明显的一点,也是作者书中提到的,中国人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是指所有中国人,但不能睁眼说瞎话,这种人是不少的。人的认知方式是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有关的,像西方那种分析的思维,早早就有啦,老百姓也有熏染,有这种持续的习惯在里面,觉得理所当然。 严复有一个想法,他说,民智不开,你什么制度也没办法,所谓民智,就是使民众摆脱愚昧无知状态,没有文化,就是愚昧,愚昧使这个民族站不起来。这和康德的意思差不多,康德“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就是让大家用理性来看待问题,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只说一件事,就知道有些地方有些人有多么需要启蒙,他们完全处于愚昧野蛮的状态。先是高校推出共享单车,这是很利民,同时也很考验人的一件事。结果呢,各种丑陋就出来啦,破坏的严重。网上不也有过图片,一个车,车的座位没了,就剩个光秃秃的杠。后来推向社会,很多事情你是无法想象的,车子堆成山,下水道里也是车。虽然你无法看到是谁在做,但这些现象背后,你可以想象是一群有多愚昧丑陋的人。这不是人性难免的问题,这是氛围的问题,文化内涵问题。这是大城市,其他地方,就不提啦。 开启民智,几个世纪大事,不在一时一刻,但每时每刻,都应该努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就不足以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了脊梁。由这些丛书,一时忍不住说了这么多。这些丛书是有利于这件事的。 再说说这本书,讲的非常好。就比如那个文化欧洲的概念。作者说道,欧洲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你要不了解欧洲,很难说你了解世界;而加入你要不了解美国,你还是能够了解世界。这是因为,欧洲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不仅是geographical Europe,还是culture Europe. 作者是研究欧洲的,但心里老是放着中国。很多时候,我觉得一个人说爱国,更是在说他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是想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你可以抱怨社会,可以看不惯政府的所作,反感你认为一切的恶劣现象,但对于这片土地,你能说你不爱吗,你不想让这块土地变得更好吗?想到一段诗歌。讲的是小河和村庄的关系,很美 塔古斯河, 美过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但是塔古斯河 又美不过流过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因为塔古斯河 不是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作者在在讲课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两个人,并引用它们的话。一个是顾准,一个是黑格尔。这两个人应该对作者帮助很大。不过黑格尔,陈老师也说啦,难读,翻成啥文都难读。 关于细节啊,这种线索啊,发展历程,作者讲了很多。我的总体感觉是。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在早追溯到两河流域。之后,欧洲同流异源,总体上还是希腊文明的氛围。在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精神开始有啦,人们不再按着神的角度看世界,开始用人自己的思维去看待,之后欧洲文明的核心精华,科学,民主。我们中国,需要学习这个科学和民主。你说一个国家,或者人类,到底要发展到什么方向去呢?国家更民主,更科学?人更自由,理性,多元?不清楚,至少目前都按民主科学去靠近。 这本书最大的一炮,就像冰山一角下面的冰山。书中提到的50多本书,附有作者的简单评价。 第一讲 开场白 1.《欧洲文明扩张史》陈乐民 这本书供批判用的。 2.Donald Kagan,Skwen Ogment,Franlo.M.Turmen:The Western Heritage. 这是很厚的两本书,西方的历史系里拿它作为教材。不一定从头看到尾,有什么具体问题,要 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可以查一查。 3.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黑格尔写的历史哲学,非常难懂,主要讲黑格尔对历史的看法。这本书1956年有人翻译成中文,译者是王造时教授。不如直接去看英文的译文。那中文实在太难读。 4.陈衡哲:《西洋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我建议你们好好看看。用文学的笔法去写枯燥的历史。我说句大话,但现在为止,中国人写的《西洋史》中,我还没有见到比这本书写的更好的。陈衡哲是谁呢,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化女战士,文学、历史、哲学兼通。总之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文笔非常细腻、流畅。 5.德尼菲·加亚尔:《欧洲史》,海南出版社。 查年代特别方便,每一章都有一个年代表,可以帮助了解历史。 6.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研究西方文化必备工具书。不过这真就是一本纲要,是他1937年在武汉大学讲课用的。从这些纲要的大小题目安排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思想的开放和专研的深度。 7.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这是本新书,能看英文看英文。你们看英文原书,既学英文,又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黑格尔的除外,翻成什么文都难看。 8.汤因比:《历史研究》 随便翻翻,不必认真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你看不出什么眉目。 9.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名气很大,里头内容没法看,实际上是“西方中心主义”。 10.希罗多德:《历史》 讲的是两河流域这一块地方,特别是波斯、埃及等地方的文化状况。我看希罗多德的《历史》,有时看得是很激动的,感觉到自己相当无知。 11.《罗马兴亡史》、《罗马帝国史》、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这都是关于罗马的。 第二讲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考察了150个城邦后,写成的 13.修昔底德:《伯罗奔撒战争史》。他把雅典的“民主制度”、“法律”归纳出来,他讲到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从别人那里模仿出来的,是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能供别人效仿。要认真看得一本书。 1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纪》。在这本书中他对希腊的政治情况、文化社会文化情况都有所议论和评价,因此西方人把他看做是历史评论家的第一位。 15.《亚历山大东征》。讲亚历山大东征过程的。 16.顾准:《顾准文集》。希腊的政治制度。非常推荐。 17.柏林《柏林谈话录》。简单好读,自由的心态。 第三讲 罗马兴衰一千年 1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不太好读,要捏着鼻子读下去。前面提到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那是为《论法的精神》做准备的,可以先看那本。探讨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兴衰的原因。 19.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已经翻译成中文啦,写的是日耳曼尼亚人的特点。 20.但丁:《神曲》。是除去《荷马史诗》以外西方的最重要的史诗。 2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22.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中世纪晚期的各种文明礼貌小册子,有不少和现在提倡的差不多。 23.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第五讲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 2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25.维也纳大学的一个历史学家:《欧洲思想史》。据说写的很好。 2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基督教的 27.薄伽丘:《十日谈》。揭露教会的黑暗。 28.伊拉斯谟:《愚神颂》,对教会嬉笑怒骂。 29.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忏悔录》 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30.马克·吐温:《贞德》。根据贞德的事迹写的一本小说。 31.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复兴时期的文化》。非常厚,非常详细。 第七讲 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32.恩格斯:《德国农民的战争》。 33.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昨天的梦》前者是写伊拉斯谟传,后者可以了解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的各种情况和文化现象。 34.伏尔泰:《论宽容》。讲的是宗教,实际上讲的也是,一个社会应该是宽容的社会,自由和宽容是相容的。。经典之作。 3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科学的发展,科学思想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发展。 第八讲 “启蒙” 36.柏拉图《理想国》。 3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启蒙”有个特性,它一定是批判现实的。 38.培根:《新工具》。在这本书之前,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实验哲学”不知应通过实验来认识世界。 39.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他写了二三十年的一本历史书。 40.伏尔泰:《哲学通信》。他真正深刻的思想是在这本书里面。 41.伏尔泰:《风俗论》。他写了三十年。创造了一个词,“历史哲学”,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历史。 42.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可以当做哲学小说看。不是高高在上,深奥无比,他们是用人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物质,看心灵。还有一点,就是批判。 43.约翰·密尔:《论自由》。把自由讲的比较全面。 第九讲 英法革命 44.李约瑟:《中国科技史》 45.雨果:《93年》。他用用小说描写法国大革命后期的状况。 第十至十五讲 46.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讲的比较明确。 47.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 48.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讲20世纪欧洲发生的事。 49.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 50.杨绛:《洗澡》。讲的文革那些事。 51.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洗澡》和《干校六记》。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状况不能不读的书。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二):通识笔记

  2017.4月 基友闺蜜戳戳戳刷书活动

  这本书是当年陈乐民给北大国际关系学系上通识课的笔记。基本是知识和观念的梳理,补充一些继续深入的书单。

  陈乐民先生有几个观点我很赞同。

  1、任何学科的深入都需要广泛和长期的阅读,所谓深入应该是广博,而不是被狭小的研究视角所限,停滞自己认识观察世界的能力

  2、原典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读别人的文章可以看看他曾读过的东西。

  3、我们的教育和环境,使得大部分人既无法深入接触到中国文化的原典和内核,也无法对西方文化有深切的体悟。而这也是很多学者忧心忡忡却深感无奈的现实。陈乐民是个西方文化研究专家老人坦然地说道:“现代性是从西方文明发展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现在的大多数物质和精神文明也来自西方。这是个事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同时,他表示对中国当下文化精神的担忧:“中国现在的文化是缺乏‘自主性’的。”

  导师曾说,乐观的都是群众悲哀的都是学者,后者看得更透彻。其实,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归置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好的时代,坏的时代,人民都有办法“快乐地”活下去。

  因为是通识教育,所以很多内容浅尝辄止,但是值得深入探寻。如罗马法对欧洲法制的影响,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趋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一个理性的大方向、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留下的“臣民意识”等等。

  相关书单: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罗马盛衰原因论》)

  塞万提斯《唐吉坷德》;薄伽丘《十日谈》

  何兆武《理性历史批判文集》中康德《答复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启蒙”》康德对法国大革命的总结:“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

  约翰密尔《论自由》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吉登斯《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方向》

  弗雷德里希赫尔《欧洲思想史》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三):读后感

  先读了陈先生推荐的陈衡哲的《西洋史》,文笔真是优美,叙述简明流畅,而对史料的选择编排则独具匠心。非常汗颜地,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欧洲通史。小学时侯对历史颇感兴趣,不过读的是《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之类讲故事多于分析的科普类书籍;整个中学则身陷应试教育泥淖,几乎没有把视野拓展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上去(可以看作我个人智识发展上的中世纪。。);上了大学后痛苦地发现自己知识视野的狭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知道需要通过大量读书来改变;可是因为从小到大的应试惯性与环境的喧嚣嘈杂,以及各种其他原因,阅读量上也没有太大起色。即使到现在,环境相对单纯宁静,心境相对平和,也只是把时间花在完成课内阅读上,看看豆瓣书单就知道,这两年读过的书基本都来自各门课的reading list

  《欧洲文明十五讲》是接着《西洋史》读的。在历史分期与各时期关键事件及其影响的分析上面,我并没有感觉到两本书有太大不同。而显然在可读性上《西洋史》更高一些,虽然是民国时期的著作,稍带文言气的写作风格一点都不影响阅读与理解。

  《欧洲文明十五讲》的特点是,其中融入了作者对中西文明的比较,同时作者把这一比较同国家民族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前在上民主化的时侯总是在想,各国的文化传统与国民性对民主制度的巩固间有没有、有什么关联;在一国合适的制度是否可以照搬到其他国家去,或是需要做适当改革;民主到底更多是一种价值呢,还是更多是一种制度;而如果是一种价值的话,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制度去实现它。当时觉得问题的答案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里头,只有去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人民的影响,才能够了解为什么某些制度能在这个国家work out,某些不能;而只有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中国人的影响,才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样的制度适合中国,什么样的不适合,不适合的话如何改造。

  这样一来想得就远了,而现在的情势也不允许太深远冗长的思考与研究;现行制度下产生的各种矛盾越来越频繁地演化为各种危机,而越来越多的人把问题与矛盾的产生归结于缺少真正的民主,似乎民主一出,官员就负责了,贪腐就消失了,社会也公正了。我不是要唱“民主不是万灵药”的老调,而是觉得,一种制度的成功是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国民性上的;普选也好多政党也好,这些制度的发挥作用最终依靠的还是人们对于它们所反映所倚靠的价值的深刻认同:要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而面对制度的漏洞,我们是选择利用选择“闷声发大财”,还是选择自律与修补,实在与我们对制度背后的价值的认同度紧密关联的。所谓“民智未开不便选举”,其实不是我们的知识水平有欠缺,而是对其背后的价值尊重的不够,以及这些价值对我们行为的约束力的缺少。

  走出校园时乔峰想到的是,“没有人希望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没有边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自己够格享受更多的自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四):《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转】

  欧洲文明是个大题目,如果去读厚厚的大部头著作,是件很麻烦的事。往往是费劲读了几天,也进展不了几百页,非但未能掌握概貌,看到后面还有上千页的篇幅,心都先凉了。

  所以有时候读些简单性的、概括性的文章,了解点基本情况,培养并维持兴趣,有助于去通读那些专著。这也并非只是针对欧洲文明,举凡历史啦、文化啦,这些貌似深奥的专题,都可以从普及性的简单读物来入手。

  要说通俗易读,讲义便是一类很好的文章。百家讲坛有不错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口语化的讲解,虽然听这类讲座无助于听众成为专家学者,但是能传播引导基本概念,就已经完成主要任务了。

  《欧洲文明十五讲》,是一本大学里讲解欧洲文明的讲义合集。如果读者中学时历史课已经学得不错,对欧洲历史有常识性的概念,那么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好像有很多收获,但又好像什么东西都没学到。

  这位作者老师呢,用十五讲的内容把欧洲文明做了个基本梳理,大致讲了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0世纪、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差不多可以一目十行看下去,不用担心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简单到什么程度呢,简直都有灌水的嫌疑了。但是呢,要硬说他是灌水,似乎也说了很多东西,并没有毫无意义的感觉。

  另外,每一讲之后,还收录了一些学生的课堂提问,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也确实不乏机灵和刁钻。看看老师是如何来回答问题的,也是一种乐趣。这些问答内容的存在,是本书非常有价值的地方,也更不能说是灌水了。

  如果看完这本书感觉不过瘾,翻回第一讲,作者列了个书单,推荐了一批书。

  这本书虽然读起来不吃力,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容易让人接受。

  比如说,这位老师谈起十字军东征,谈起西方人侵入美洲,极力强调在促进交流上的文明意义。我对这类“入侵虽然不好,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交流”的历史观,虽然一向不太感冒,但也勉强可以接受。然而,当这位老师讲到,“这个问题呢,西方人是抢了印第安人很多地,杀了不少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也杀了不少西方人,这就不好说了。”我实在是没法忍受了。

  所谓残酷的征服带动了交流融合,本来就是史学上一个别扭的说法。貌似十字军不东征,地中海就没有商船穿梭。貌似蒙古人不进攻,东西方就一直老死不相往来。还好,这些观点毕竟承认侵入本身是残暴的。但是这个莫名其妙的观点——“征服者虽然杀了很多当地人,当地人也杀了很多征服者,所以这就扯平了。”等于是说,侵入者随便来抢你的地,杀你的人,当地人只能伸长脖子等待屠杀,不能反抗,否则,你也杀了对方的人,道义上就平等了。能这样为侵略行为本身来辩护,确实太强大了。

  尽管如此,这本书通俗易读的优点还是很不错的。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五):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实在是太虚高的离谱了!

  《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实在是可以归入我买过的最后悔的一类书了。

  这本书的作者,名望貌似很高,也写过相关著作。但是,这本书让出版社来出版,就是最大的错误!

  整本书的确是正如前言所说,是作者的上课口录。导致的后果就是——大把大把的废话和无意义的口语用词,而实质性的关于欧洲文明的内容,却又因非写作稿,而松散凌乱,甚至不成体系。作者之前就说了,他在这门课中不会去讲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而是他自己的评论和观点。但你也知道,只要一涉及到观点,就会像综艺节目嘉宾点评一样,往往就会是虚里吧唧的东西居多。听起来好像说了一大通,但实质上什么实在的都没说。所以整本书看下来,80%的篇幅都是水,干货都挤不出什么来。尤其是每章后面的答同学录,更是汪洋大海。

  当然,这不能怪作者,因为他是听从出版社的要求,直接把他的讲课实录给直接发行的。我不能用书籍的写作标准来评判它。但悖论也正是在这里,这的确是以书籍的形式来出版的,所以逼得我又不得不用书籍的标准来审视衡量它的价值,而它几乎没有价值(我说的比较极端了。但如果你想到我花了钱买了这本豆瓣评分很高的书后,竟然从里面得不到什么东西,你就会理解我的感觉——被欺骗的愤怒。当然,不是怪作者,而是怪出版社的对读者的敷衍行为!和豆瓣网友的不负责任的评分!)。

  以后,凡是这种口语实录类的东西,希望出版社不要再发行了!既然要出书,就应该要有“是书”的标准。我可以说,就算是现在的网络论坛上写的帖子,也比这本书里的东西要实际有货得多!

  豆瓣现在不负责任的评分也是越来越多,建议每一个想买此书的人,请先亲自在书店或网上找电子书看过一部分后,再做出决定吧!否则你一定会后悔的。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六):格局观

  这本书迟早要读完的,感想来的时候不写,走了就很难憋出来了。

  小时候,只上过中国地理,只学过中国历史,只见过中国人,只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过,曾经天真的以为世界之大,就是从小村庄到一个大点村庄,再后来读了中学,以为世界之大是从小村庄到镇上,再后来读了高中,以为是从镇上到小县城,后来读了大学,以为是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再往后读了博士,发现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随着脚步的走远,思想也跟着改变。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知道考试第一名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见到那么多种成功,才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过那么多种生活方式,才明白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和唯一。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想表达,不了解才会造成自大。封闭的思想让人固执,封闭的国家会落后挨打。

  这本书写的是欧洲文明,真该让所有的中国人多多学习。上朝天国,以我为尊,这是传统中国人的普遍认识。或者是近代中国被外国人揍得很惨,一些人又开始认定非西方不先进。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解欧洲文明,可以了解同一时期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什么,可以了解文明如何发展,如何扩张,如何融合,未来走向何处。在全局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而不是盲人摸象,断章取义。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老先生,人越老,越能抓住重点,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平凡,只能留下不平凡在心间。看这本书就当是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给你讲讲这个世界吧。能字字放在心上,必会有所感悟。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七):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这是作者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一部通识教育教材。虽说是教材,但书中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只是些较陈旧的观点和知识细节的梳理。因为是根据录音整理,读起来不是那样的晦涩,就好像是亲自在课堂聆听一样。作者在这部书中只是讲了欧洲文明的大概轮廓。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参考书目给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学习的门径。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让我觉得很是新鲜(毕竟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比如对希腊罗马文明的理解、中古与近代欧洲人的思想观念的分野、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理性主义的对比等等,使我把平时所知道的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不能说有很多新的认识,但毕竟受到了启发。尤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在治学经验中提到的“了解欧洲”。作者说:“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一曰欧洲通史;二曰欧洲思想史;三曰欧洲艺文史;”这种经验可以说为我们这些晚辈学习欧洲史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

  当然,可能是因为出版社校订或者是因为录音整理而成的原因,书中仍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写成了745年(p.78);英国的《权利法案》写成了《权力法案》(p.178);中法作对比时说“中国有齐白石,法国有毕加索”(p.236)。但这些不会对我们理解欧洲文明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能因此而否定本书的价值。

  我感觉对于已经有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并且在每一讲的后面都附有学生问答,这些读者来说都是很有启发的。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八):读后小感

  读后,给我的冲击是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没有能力像那些学生一样提出这样具有深度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到自卑。而且陈乐民先生由头到尾都强调一点:我在这里讲的只是一个框架,几条线,你们自己要多看书。在这一点上,有点像我们的新闻学史的老师。他现在教的是“中外名记者研究”,每节课讲述一个记者的生平,然而时间的限制和没有课本的窘迫,造成了课程有点闷。我一开始的打算是每个记者都找一本传记看,但是终究没有坚持下来,很是惭愧。

  读后,印象最深的是,“为什么有些事情中国做不到,而欧洲能做到呢?(启蒙运动,工业革命……)1、欧洲的智力发展是独立发展的,2、欧洲在实验上的发展(钻研的实验方法),3、西方的发明是不断翻新的(波浪式推进)”

  有些事情,没有经过对比是不能发现问题的。学术要独立发展,脱离政治的控制。学术独立发展,才可以自由发展,迸发活力。这个令我想起了深圳的那所南方科技大学,一所为脱离政治管辖而建的大学,一所希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大学,在建立之初遇到了多少困难啊。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可见在独立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必须从制度上做出真正的变革。

  钻研,要的是耐得住寂寞,“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跟现在社会的浮躁之风脱不了干系,每个人都想着怎样出名,确切来说是如何快速出名,于是浮躁的风气无处不在,你传染我我传染你,很少有人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的人又被视为异类,就像作家当年明月还没成名前一样,总是在看历史书,就被人说这说那的。

  创新,要的是不满足与现状力求突破。中华五千年值得骄傲,但是现在国际上拼的是现在的综合国力,各种实力都包含在内。凭着以前的辉煌,我们又怎么能一直屹立不倒呢?我们要求突破啊!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九):有些书让你遇到是种幸运

  差不多一年前偶然听到这本小书的Podcast,“静雅思听”录制的,听了一集便喜欢上了,为了加深印象没直接看书,边听边记了半年。同时进行的另一条线是蒋勋的《西洋美术史二十四讲》。两条线梳理完,感觉之前以散点形式存在于脑中的西方人物、事件都在一条横贯3000年(1000 B.C. - 2000)的时间轴上有了清晰的坐标。试着将此时间轴画在一张A3纸上,上下密密麻麻标注了西方重大历史节点,以及美术、哲学、古典音乐领域最出色的大家;再平行画一条中国历史的时间轴,上下对比,看过去3000年中西文明发展的异同,思路由混沌变得清晰流畅的愉悦感油然而生~~~~~这张纸上留下不多的空白处,我希望后面用文学、建筑、心理学领域的关键词把它填满。

  提纲画完,最近两月把纸质书读了一遍,还配套读了陈先生的《欧洲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这十五讲的略详细展开),感到有必要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汇总一下,免得又忘了,年纪大了,记性是个障碍唉......

  1. 这十五讲是根据陈先生在2002年下学期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的讲课录音整理,完全口语化,所以理论上任何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人都能轻松读完,问题是愿意读这种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羡慕北大学生的同时,也为国内对“通识教育”的不重视而遗憾。北大出这么一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真是做了件大好事,或许就有人因为其内容的浅显有趣被领入了知识殿堂,而没有在入口处就被貌似高深枯燥的内容给吓跑了。

  2. 陈先生认为,“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通史、思想史、艺文史。光这三方面,就够我们列一份长长的书单了。

  3. 作为一个研究“欧洲文化”的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选择的继承”的态度。陈先生认为“我们的新文化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传统文化又进一步式微了。” 引某老先生的警句:“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

  4. 关于教育:“我们的国民素质低,低在文化水平上.....办教育需要的是“宁静致远”,应该恢复到蔡元培那时候的“通识教育”上去。”

  5. 最近才知道陈先生的夫人是资中筠,女婿是巴黎大学的欧洲历史系教授,好有学养的一家人.....

  下面是陈先生自己的一些见解:

  6 欧洲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两希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欧洲文明是有这么一条线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买了这么久该赶紧读读了,虽说买它的初衷是因为《英国病人》。

  18 Ch2. 古希腊文化有相当深厚的小亚细亚、北非成分。希腊的古文化约定俗成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700年、公元前700-公元前400年、公元前400年到公元纪年)。三次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孔德拉立法、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克利思提尼改革)。

  38 Ch3. 古罗马的含义是从公元前510年所谓“共和时代”起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这么大约一千年上下。——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准备多时了...读完也是个浩大工程,有时间先读个台湾译本吧。

  82 中世纪,为什么是中?上面接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下面接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了.....所谓的中世纪,就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181 (关于人权)这条脉络是这样下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

  204 写美国内部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超过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回忆录.旧体制和革命》找时间读吧

  206 欧洲文明我觉得只能讲到19世纪,到了20世纪,西方文明确实是转移到美国去了,这跟国力有关系......我想大西洋有一个文化体系,就是欧美体系,而东方没有一个太平洋体系,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同源。西方是同源分流,而亚洲没有一个同源。

  226 我感觉欧洲的精神层面上或者说人文哲学方面的层面上,传统的东西到19世纪末已经非常成熟了,在这方面提不出新鲜的东西出来了,所以才有20世纪的这种文化的,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混乱的现象。——这话用在西方美术、音乐等文化领域,似乎也说的过去......

  244 英国的实证哲学、法国的理性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连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近代思维。

  248 黑格尔所谓的“精神世界”,照我看,就是从两希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至盎格鲁—撒克逊的实证、经验哲学,而后衍为“英美传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

  最后,《欧洲文明的进程》P274有段陈先生抄下的语录,被他认为是写这本书(包括这些讲课)时使用的技巧,深以为然:

  19世纪荷兰文艺评论家比斯肯.许埃特在他评论荷兰画家伦勃朗时说:“最好的历史记载就如同运用伦勃朗的技巧:它将一束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素上面,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不见的地方。”—— from 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中译本扉页

  人生短暂,得以窥见一斑已是幸事!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十):有瑕疵,但仍值得一读

  说来惭愧,笔者现在在法国交流,欧洲国家也游历过不少了,基本涵盖了东、西、南、北和中欧,但所读的系统介绍欧洲历史文明的书却只有一本《极简欧洲史》,对欧洲的了解仍只局限于平时所累积的一些碎片化知识。圣诞假期刚去了中欧的奥、捷、匈等国,在参观一些教堂或是著名历史遗产时,却仍是一知半解,于是回来之后希望利用这本书给自己好好补补课。

  陈乐民先生是社科院欧洲所的前所长,学养深厚自不必谈,更重要的是本书是他给北大国关大三学生讲课的内容整理。笔者现在正处于大三年级,北大国关又是笔者中学时期一直梦想进入的学术殿堂,看到这样一本书,自然是如遇知己。下面就简要谈谈笔者读罢后的一些想法。

  这本书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基本算是系统梳理了一遍欧洲文明的演进历程,佐以陈先生的一些个人观点,很适合希望入门了解欧洲文明的人阅读。编排体例也比较经典,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占据了较大篇幅,有中学历史基础的读者读此书不会有任何障碍。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是以中国视角来审视西方文明的,所以这本书不仅在谈欧洲,其实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谈中国。作者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认为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所演化出的政治文明只会带来朝代的更迭与循环,缺乏向现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中国文化自1840年后其实已丧失了自主性,面对当前“新文化”建设这一任务仍未完成的情况,我们还是需要从欧洲文明的精华,即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中寻找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我认为此处作者说得其实比较隐晦了,可能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作者认同从欧洲产生的民主自由平等等等这些理念是可以作为普世价值并嫁接到中国的土壤上的吧。观点上见仁见智,但我总觉得,从陈先生对中国目前文化教育状况批判性的评价以及陈本人的经历身上,还是很能看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学生当堂向陈先生提的问题。虽然陈大多未给予正面回答,但这些问题本身多极具思考价值,比如:“既然罗马在历史上有如此崇尚法制传统、如此严格的社会结构,意大利又是对罗马文化继承最多的国家,不仅历史遗迹仍存留在意大利本土上,语言、生活、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也应该如此,甚至资本主义萌芽也产生在这里。那么如何解释意大利后来的政治动荡、经济欠发达以及犯罪组织黑手党的兴起等一系列问题”?

  但不得不说本书算不上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由于是对讲课口述内容的整理,自然少了一些对文笔的要求、少了一些可读性。另外细节上还是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第三章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伊斯兰堡、唐朝打击匈奴,第四章“荷兰的安特卫普”,第九章路易十六上了“绞刑架”等等。另外陈先生比较喜欢用“回族人”来代指中东地区的穆斯林,这个代称在讲课的时候说出来当然学生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出版成书时考虑到作品的学术性,还是应该将“回族人”与“回教徒”严格区分开来才好。

  这些瑕疵,对于一本口述整理出的作品,也是在所难免的,我本人还是理解的,而且少量瑕疵的出现并不影响这本书思想观点的表达。所以我觉得尽管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本书对于希望入门欧洲文明史的人来说还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最后用陈先生送给北大学子的那句培根名言作为结尾,笔者亦共勉之:“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希望现在重拾这三样,亦不算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