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理罪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4: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罪经典读后感10篇

  《心理罪》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一):还不错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每本书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见解,我感觉这个书前面写的还不错吧,就是后面的暗河,教化厂,城市之光都好阴暗,好压抑的感觉,看完感觉心里都很压抑。

  画像是我觉得还不错的一个系列,方木经历了一些不该他经历的事情,一开始被大家当成异类,看到那个眼神冷漠的看着邰伟的人,我不确定那是方木,不过他确实是。

  因为有看过前传,结局那里真的被吓得不轻,感觉那是最恐怖的部分,方木挺过来了,可是也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梦魇。

  这个故事里的方木还是一个大学生,可是居然又被针对了,真的让我有点无语,其他的都还好,又杀死他身边的人,我想说其实不用一直围绕主角发生案子,主角负责查清就好了么,都针对方木感觉好奇怪啊。

  小说看了三遍了,每次还是会被孟凡哲吓到,那个猫简直了……噩梦来的。

  情节发展还好吧,就是有点重口味。另外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和警察一起查案,最后面对罪犯的还是只有一两个人,然后你死我活,福尔摩斯是这样我就忍了,他是私家侦探,可是警察我就不太明白了。

  情节相关下次再写吧。

  《心理罪》读后感(二):略评《心理罪》系列 化解谁的心理罪

  在正式开始阅读前,看了些相关的人物评析,对初登场的方木不太适应,阳光,开朗,能和他人打闹嬉戏肆意开玩笑(我从前传《第七个读者》看起,然后是《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最后才看的四个番外,没有前因后果的提示,可以自己推理)。不过,剧情推进得挺快,情节马上就展开了,从第一个案件发生起,方木内心就起了变化,可以说感知犯罪的天赋和敏感的心理分析就此被激发了,尽管此时的他更多依靠的是“感觉”,朦胧,未成系统,无法到达真相。当未来得及告白的恋人因他的“来不及”在他面前悲惨丧命时,才算是正式开启了他走向犯罪心理之路的钥匙吧。挟裹于巨大悲伤,他的善良、责任、勇敢与他同行,拉下了第一篇章的帷幕,却像巨兽扑来,硬生生将他拖进更为恐怖而挥散不去的噩梦——当然,这仅是一切的开端。

  《画像》,我想给的标签是“邻家有儿初长成”,关于方木的成长,让人纠结心疼,尤其是陷于PTSD。《教化场》情节的脑洞很赞,心理剧、实验、斯金纳,不懂为啥会让我想起斯坦福监狱实验,打分噌噌噌往上扬。《暗河》像很多人说的更像部港式警匪片,不过也可能是为《城市之光》埋点情绪,或是转换种案件风格,毕竟对象一直都是变态凶杀案......方木选择了结的方式出人意料,却又恰恰符合他的性子。《城市之光》让我想起《死亡笔记》,将个人意志立为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以恶制恶,跨过法律准绳掠夺生命,但如果细究能发现二者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死亡笔记》的本意不是探讨利用这一形式杀人的正确与否,但《城市之光》相反,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带给我们思考和力量的。

  关于方木,也许从被卷入心理罪开始,他就一直把自己视为赎罪的存在。他无法做到抽离案件本身,可以说因为案件本身与他个人休戚相关(当然也有些不是),但我认为是他把感情注入其中,尽管这是心理分析的前提,但超过了那个度,就好似变成自己为难自己,身上始终沉重,一步步走得很艰难,最后以自己性命作为圈套的设局,亦或是种解脱(反击到录像带独白是大高潮大泪点)。不过,他是光啊,是真正的城市之光,怎么会在冲破黎明前被隐没呢,他依然带着自己的责任在善这条路上前行。

  一步步看下来,作者对所有心理的描写特别细致,又深入到每个毛孔,建立画像的推理过程简直像标准答卷写论文,详细易懂,一点不深奥晦涩,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可以自己一边推理,凶手、手法、动机等等,反正我是推理得很有成就感,推荐阅读!

  《心理罪》读后感(三):为什么我认为《城市之光》是系列中最成功的

  虽然不得不承认,很多情节神化了男主,一些应该给读者以震惊的转折也流于平常,但是最令人惊喜的是,其中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对人性善恶有一定思考。

  尤其是最后一部《城市之光》。其一,《城市之光》中的三位女主都与方木的过去有着纠葛,即使面对同样不甚美好甚至不堪的过去,她们依旧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富有戏剧化又暗含一丝宿命的无奈叹息。但无论她们的选择了什么,最终心中依旧选择了善,都是昏暗的城市中的一缕光。其二,《城市之光》中的方木,是复杂立体又真实的。在这一部的描写中的方木是人味最浓的,也是“神”味最浓的。说他人味最浓,是因为他在面对与米楠和廖亚凡的三角关系时,纠结于真爱与责任。甚至他对廖亚凡的承诺,都是基于愧疚的一时冲动,随后便在理性的承担责任和感性的拒绝给予廖亚凡正面回应中摇摆不定,并在最终由于没能信任亚凡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这时,他终于被对亚凡和米楠的双重愧疚和对凶手逍遥法外的愤怒压倒,最终做出“神性”的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方木的优柔寡断以及冲动易怒展现无疑,正是这些缺点使得方木像我们每一个人。但这些缺点的背后,是方木对责任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也正是这两点,促使方木最终选择自我牺牲,在精神上完成了从人向神的转变,成为真正的"城市之光"。最后,魏巍的转变也可谓是一大亮点,这世上没有永远黑暗的角落,是否成为那道光,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心理罪》读后感(四):心理罪:镜子另一面的我们是什么样子?(下)

  终于读完了。

  看完kindle电子书最后一页,跳出来的是给本书打分,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五星。重温一遍之后,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很不错,值得花时间再品味一番。

  城市之光是心理罪系列的收官之作,开放式的结局更是耐人寻味。惟一让人唏嘘的是廖亚凡这个角色的逝去。不管怎么说,这几本小说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故事链(《暗河》更像是充斥着黑帮、卧底、警匪元素)。故事由方木起,又由方木结。从第七个读者这本书开始,我们的心就一直被主人公方木牵动着。

  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犯罪心理系小说陆续被翻拍成网剧或者电影,似乎是一股潮流。相较于我读过的同类型其他小说,《心理罪》是讲述心理画像侧写较为成功的的了,“侧写”这个概念我是从美剧《犯罪心理学》得知的,用小说中的话来说,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源自西方,最早的特征数据库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FBI行为科学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不像DNA检测技术那样有现成的结论加以利用。除了基本理论之外,心理指标和特征数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这段话也是在解释为什么《画像》中的孙普为什么会马失前蹄,盲目自信,逼迫赵永贵去刑讯逼供一位被错抓了的犯罪嫌疑人。孙普是一名好学生,但称不上是一位好专家,他的偏执型人格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做出那么多的血案仅仅是为了挑战方木,挑战乔教授。

  而方木是一个完美的人么?我觉得不是,他在第七个读者之后成为PSTD的受害者,自然也有他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他受不了所谓的烧烤的味道,然后就像邰伟说的,如果他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画像中杀掉孙普,暗河中设计杀掉梁四海,肖望等人,城市之光假借枪击邰伟激怒江亚等等,还有他处理感情问题时的优柔寡断,对陈希,对廖亚凡,对米楠。但这并不阻止我喜欢方木这个角色,因为只有这样不完美的人设才会使小说变得耐读。

  其实在上一次读完城市之光的时候,我还一直纳闷方木是怎样逃脱的,结果看了番外篇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得不说这样的情节设置确实挺有趣的,方木居然能感化魏巍这个恨了他很多年甚至打造了江亚这样一个杀手来对付他的人,呵呵。

  对于文笔不好的我,写几个字真的要了老命了,以后一定要慢慢练习写作,哈哈。

  《心理罪》读后感(五):我知道凶手是谁

  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一口气将这本书看完,真的好想说我好久没这么熬着看书了,但是这个故事情节紧促,环环相扣,语言简明扼要,一气呵成。让我欲罢不能,真的比什么网络写手、校园作家写的强一百倍。我最讨厌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气氛,用啰嗦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就好像所谓的国产恐怖电影用有的没的节奏紧张的音乐做背景,低级!

  自我表扬一下,这个故事一共有二十八章,我在第十三章就怀疑一个人是凶手了,在第二十三章确定就是他,结果果然被我猜对了,就是他,他就是凶手。我觉得看犯罪小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找凶手。

  当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无论剩下的是什么,即使仍然不可能,他一定是真相。

  这八宗案除第一宗案外(第一宗是导火索),凶手都是一个人,也就是说他作案七宗,第一件案子里留下有第二件案子的线索,第二件案子里有第三次案子的线索,以此类推,迷一样的线索,看出有和联系没?凶手一再模仿世界著名连环杀手,连连续犯下令人颤栗的凶案。为什么是七?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对数字的记忆范围大多在7的前两位和后两位之间。也就是说在5和9位之间,超过9位,大多数人就会把数字记忆模糊。另外,人类历史上很多奇妙的事物都和7有关,比如一周有七天,音乐有7声,颜色有7色,七宗罪等等。

  《心理罪》读后感(六):犯罪心理画像

  本来就是因为采访顺手看的书,没有报太大希望。或许是因为之前见过太多书评写得比书更好的例子,反而有惊喜吧。

  关于心理侧写,有段时间很感兴趣。到目前为止,我的kindle仍然存着《犯罪心理学的地理画像》、《变态心理学》、《变态杀手——恶性犯罪案例》等一系列被同学称作心理阴暗者阅读的书。

  即使是喜欢看美国刑事剧的人,也应该更偏向于喜欢《CSI》,起码作为一个破案类剧集,是有悬念在。而同样作为刑事剧的《Crime Minds》,据我所知,很多人看到一半就睡着了。或许是因为有时候在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罪犯是谁——而FBI的犯罪行为分析部(Behavioural Analysis Unit)仍然在对对罪犯的犯罪心理喋喋不休。

  作为一门即使是在发源地美国,实际应用中也不太被看做科学的刑侦手段,犯罪心理画像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没有接触过罪犯,怎么能够画像?本书里面提到过一个小小的细节——第一个提出犯罪心理画像的人,曾经对若干个罪犯进行过调查,得出一个结论,有人是“天生的罪犯”,咳咳,比如杀人犯往往都长了鹰钩鼻子神马的。这个坑爹的结论一出来,理所当然就被送了番茄与鸡蛋。

  后来的犯罪心理画像逐渐针对“行为”进行定义。某种特定的行为即代表了罪犯身上的某个特点。

  比如连环杀手通常会喜欢会有标记行为——美国某个灭门的连环杀人案中,凶手在杀死被害人后,喜欢用绳子捆绑住他们,并随意在尸体下留下一句评论。在警方毫无头绪的调查进程中,他甚至给某个报纸的编辑寄过一封信,让他去图书馆看一本书,在这本书的某一页有犯罪现场照片,照相的方式与警方做证据留存的方式一样。——警方推测,他有可能是司法系统的内部人员或者是极力想要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自一个破裂的家庭,有一个忍辱负重的母亲,她对他的要求总是前后不一。她可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导致儿子在年纪极小的时候就把负罪感强加在他身上。

  在连续作案6起之后,他突然销声匿迹,再未作案。此案至今未破。

  强奸杀人犯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和女性建立起正常交往关系。

  -________-',总觉得,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犯罪中,无能感和缺乏交流是很重要的一点。今天听新华社写富士康案子的记者讲课,提到彼时她去深圳调查富士康N连跳,说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诉求已经和以前不同,可是极少人去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她去调查时候,某个宿舍的一个男孩子跳楼了,可是他们宿舍和他住上下铺的人完全不知道跳楼的人是他的下铺——尽管他已经好几天没回来了,他们一个宿舍的人甚至连他是哪的人、姓名叫什么都不知道。

  听了心里哇凉哇凉的←说了很多无关的话orz。

  作为小说来讲,本文相比真正的心理画像显然是有所夸张的。但是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小学生写的,起码作为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到底是什么还是比较靠谱的。对于某些人对于案情夸张和简单的疑问,如果觉得西方国家没有借鉴性,建议可以去看《日本中毒》一书,里面也提到无目的杀人等。其原因完全是:我心情不好,所以要把你杀掉。日本一个有名的案件就是一个老人在路上随便拿出刀来杀了不少人,仅仅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受关注,此后还有不少人模仿作案。貌似香港也有类似的?记不大清了。

  orz,这本书看到最后有点悚然,各种变态杀手大集合,人果然还是最可怕的生物。某人说得对,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心理罪》读后感(七):心理罪—雷米—2015.5.16

  《心理罪》,作者雷米,算是国内心理犯罪悬疑小说家新秀吧!熬夜看到三点,觉得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看的推理小说,看完之后的我开始非常的想看心理画像之类的文献资料,攒着等看完健身之类的东西再看。这个一共有五部,《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

  第七个读者,就是一个敏感自卑却又自尊心极强的农村孩子生怕自己与楼管阿姨的肉体关系暴露,由一开始的目标杀人编程纯粹的享受啥人快感,最后以变态杀人狂的身份被最终终结生命的过程。其实给我最大的感慨是,不要随意猜测,直觉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是真的不能纯靠直觉推测,并且还在一切未确定的时候把直觉结果告诉他人。书里的情节说,方木推测到借书证有问题,然后把借过这本书的人都保护起来,其实如果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因为凶手本身就已经被推测出来是一个比较熟悉大家的人,此时任何人都有嫌疑,大家应该几几搭伴,各自随身紧握武器,防备着一切未知的危险——是,我知道这时候那个情况下大家都处于极度恐惧状态,希望靠近在一起,互相温暖,就算死也一起死——但是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把自己的一举一动暴露在阳光之下,杀手在黑暗中,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利的,自己的行踪、自己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一个极其危险的人的手心里,这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的一种极端冒险的行为。佐证就是昨天晚上嫂子来,大家一起玩杀人游戏,我的推论是对的,但是解决猜错了,直接导致两个平民的死亡和最后杀手的胜利——所以,不管怎样,直觉是方向,分析推理是途径,但是只有证据才是最后判定的坚实依据。

  画像,讲的是一个优秀但是偏执的师兄为了证明自己而对老师及他的师弟(的同学)进行的一系列猫戏老鼠般的杀戮。心理画像就是对杀手的一系列心理进行分析推理,进而得出此种杀人表现的人的心理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杀人表现——推测心理——拥有此种心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按照日常表现去找人的一个过程。这部小说才是影响我对心理画像产生极大兴趣的关键一步,要知道,其实我平日里也不会去破获犯罪,不回去侦破现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我最想要知道的就是根据他们的一举一动推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什么样的性格,会偏激吗?会变态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为我避免潜在的危机,所以下个一百天有时间就可以尝试下心理画像之类的书籍,真的很有意思;而且下次尝试的书籍不希望再是小说了,希望是公安机关人员写的专业书籍,比如说李昌钰的书,FBI的书,基础犯罪学心理学的教材等等。真心有兴趣,那就去研究,我喜欢这些神秘的推理,缜密的逻辑,和真相大白的感动。

  教化场,一些自以为是上帝的人做的一系列干涉自己也干涉别人生活的动作,不仅让别人丧命,最终自己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最终其实我对于这种事情的感想就是,生命是最值得尊敬的事物,任何枉视或轻蔑他人生命的人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其实也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没有什么能逃脱命运的制裁——是啊,法律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只要有些力气有些头脑有些熟练度就可以操控的工具,用这个工具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抑或改变那些“微不足道”的人一生的命运——但是命运不同,命运就那样冷冷的在上空看着你,就像拍摄蚁窝兴衰的摄影师,只是在拍摄完成之后点一支烟默默的看下天气:哦,好像快下雨了呢···

  暗河,一个关于儿童系列拐卖案而带走无数人生命的案件。村民的愚昧,警察的热血,没有谁能因为自己的初衷好坏而避免被夺去生命,肉体凡胎,就是这么脆弱而短暂,被融入钢锭的警察,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火并而两败俱伤的杀人者,他们就这样去了,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抑或可以说除了他们那一个角落的地球,没有人有任何波澜,大家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丝毫变化。但是归根到底,我是敬佩的,因为我不敢,不敢奋力将同事推出,自己面对那简直能融化灵魂的钢水;不敢再村民冷漠杀死自己同村人之后再次回村营救;不敢为了老上司拼出命的报仇···真的,我真的不敢。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偶尔为了小说会熬夜到三点,每天早出晚归,偶尔试图改变下自己,改变下环境,但从未把自己的当做一枚标枪一样投向敌人,尽管有去无回,也义无反顾——我不敢,所以我敬佩,原来世界真的真的是有英雄的,他们没有打败妄图入侵地球的外星人,没有把即将要爆炸的核弹扔出太阳系,也没有把内裤穿在外面在天上飞来飞去——但是他们就这样默默的用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保护着我们单调而平静的生活,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些我们从不敢做的人的存在,才能拥有我们似乎早已厌烦了的单调、平淡与宁静。谢谢你们,谢谢!

  城市之光,呵呵,其实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当上帝,但是又似乎知道一点点。谁不想在小学时候指挥班上同学大扫除?谁不想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写下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谁不想在老师提问问题时候做那个唯一能够回答上来的人?谁不想在自己关心在乎的困窘时候潇洒平静的伸出援手?谁不想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世界的丑恶的时候恨不得一下子把这个世界所有的蛀虫一并清空,还世界一个清静?——但是,有没有想过,水至清则无鱼,根本没有绝对的黑白,没有什么人是纯粹的坏人,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的坏事——之所以是坏人,因为他损害的利益是大多数的,之所以是坏事,因为他损害的是你的或者与你相关的利益,所以,有光才有暗,学会接受,学会制裁,而不是希望自己像上帝一样轻飘飘的决定这别人的生死与命运,那时,你想要的不是一个干净的世界,而是一个无敌的自己。

  对于这部小说的总结,其实,说到底,在我看过的这么多小说中,这真的算是一部文笔、情节、给人印象中等偏上的文章,但是真正需要夸赞的是,他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户,我开始对犯罪心理与心理画像感兴趣了。人常说,好的爱情让一个人变得更好,而同样,一本好书不仅会让你回味无穷,还会引领你走向不一样的自己···

  《心理罪》读后感(八):虎头蛇尾,勉强一观

  前半部分还好,有一点推理小说的样子。结局简直雷了。水牢,地下室,纵火。。。完全当学校是无人区啊。孙普的计划应该是在方木破了马凯的案子后才计划的吧,分分钟水牢就出现了?这么多年是怎样平安度过的呢!

  小说影视感太强,不能说不好。也是一个新的写作思路,但是感觉像在“读”电视剧。

  广告太多,一直在提《第七个读者》,后来禁不住看了,很失望。其实这个系列的每个故事完全可以独立,真没必要一直为其他小说做宣传。

  《心理罪》读后感(九):一本对得起畅销书之名的畅销书

  说实话,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虽然有畅销书通有的垢病,或者说是我有对畅销书的偏见,但随着故事情节铆钉般打入我脑中时,这有色眼镜完完全全的碎裂了。

  血淋淋。这是我读完书后的震撼。一幕幕的犯罪现场,在合上书后我努力去忘却,可那变态般的做案手法扎根在脑神经上般抹杀不去。

  吸血,开膛,杀童,断肢,碎尸,重拼,活烧……我不知道主人公方木是怎么在这一系列残忍变态的虐杀中保持心智的,尤其是当他知道这一切仅仅是因嫉妒而进行的一场“考试”。

  有一幕是打到内心深处的。方木第一次面对案发现场时,即使已经通过大量图片训练,看到被“吸血鬼”开膛破肚的受害者时,还是被自己的软弱击败了,那一阵阵的呕吐让我意识到了这个心理画天才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不是只会延着线索揪出罪犯的冰冷的机器,邰伟在心里骂的那一声“废物”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了。

  最后作者明显牵强附会了一个美好的大结局,不过在我看来也无关紧要,毕竟这本心理犯罪小说的总线在破案的那一刻就迎来了结局,主人公方木以后的生活对整本书来说显得就无关紧要了。

  当然,如果心理罪的续集没换主人公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心理罪》读后感(十):心理罪的罪

  其实《心理罪第七个读者》在很久之前看过,这次一口气看完全集,基本中间没有间隔其他书籍,也没有间隔时间,至少说明此书是吸引我看下去的。

  好几个变态连环杀手都是围绕着方木来杀人,或者为了证明他们自己,或者为了挑衅方木,感觉这套路有些TVB的刑侦剧的意思啊!就是剧中死的人都是主角或者主角们的身边关系密切的亲人或朋友~谁还敢跟他们做朋友啊!

  第七个读者,除了最后那个梗,其他很精彩,就是宿舍女管理员的日记,写得那么清楚明白详细,是专门为了嫌疑人定罪和为主角脱罪的吗?!

  作者敢于把被害者写死,还有些当着警察面死,还有主角的女朋友朋友都写死,而且完全救不了,这点很不错,至少不是那种最后好人都被救坏人都被抓的套路。因为现实生活中,就是很多挽救不了的,有什么办法,又不是神~

  感觉这系列书里面,最神的不是方木,最神的是魏巍,这个女人不简单,但很奇怪她怎么会对孙普爱的这么深沉,孙是一个这样卑劣的没有道德底线的人,魏巍心里还是有杆称的呀,从她最后救了方木,杀了赵,杀了性侵小女孩的父亲,就能看出来,她是个讲究人,也让人觉得痛快!从城市之光的塑造,也能看出魏巍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人,也许她是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相信孙普是那样一个人吧!

  方木,用自己的方式当警察,如果法律惩罚不了犯罪者,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做,这是个好警察?还是个不适合做警察的警察?见仁见智吧,我个人还是很欣赏他这点的!

  本书已经拍成影视剧,还未上映。我好奇的是,对于原书中方木用自己方式对待嫌疑人,比如枪杀孙普等情节,会怎么拍,敢不敢拍,拍出来过不过得了,期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