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精选10篇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一本由刘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一):一些人存在的意义总归是让另一些人成长,然后消失
“一些人存在的意义总归是让另一些人成长,然后消失”
正如这句话,有些书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一些人成长,哪怕只是一个人有些感悟,这本书也可称得上有存在的价值了。看完这本书,想来看看豆瓣网友的评论,但毁誉参半,挺的人齐声叫好,踩的人将这本书贬的体无完肤。看完一本对自己有影响的书总想找些人聊聊,谈谈自己的感受。
“谁的青春不迷茫”,对于还挣扎在考研、公务员、工作边缘的我有足够的诱惑力,本期望从这本书中找到解决自己当前困惑的答案,然后在合上书时能对自己说一句,好了,现在迷茫的我是一种正常状态,未来还是很美好的,我应坚定地奋斗下去,再然后,就像打了凤凰血似的全力拼起来。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我很喜欢看这种日记体的书,因为作者在写日记的时候,面对的是内心中那个真实的自己,可以将所有东西抖出来,而无需担心什么。
作者是中文系的,文笔不错,但有些地方可能太文艺了些,以致自己在看这本书时都在怀疑,这是不是有点矫情了,做作了,许多地方是不是在无病呻吟呢?但看完后,再想,作者在写这篇日记的时候多大了,也只是二十多岁吧。作者以前喜欢纳兰性德的词,可能也受些影响。
但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于往事的记忆与感怀。作者是个细腻的人,许多事都记了下来。昨天看《上课记》,王小妮让学生回忆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回顾以往,我的又是哪一位呢?许多事都想不起来了,当时的日记中也没有记下这许多事。看到作者对亲人朋友点点滴滴的记忆,没办法不感动,以前错过了太多,以后当记下些许。
因为不是作者的家人朋友恋人,所以并没有过多的留恋作者这些年所发生的一切,但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可以让你对自己稍稍了解了一点。
粗粗看了一遍,有些话感觉还是挺有不错的:
‘’你学会了说“我很好”。 “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我没你们想的那么脆弱,离开你们,我一样能过得很好。
‘’
“所有少年相约的承诺在未知命运前都只是当下的安慰。你总有天会明白:有些人,有些事,一时错过,就是一世。
”
“我有无尽的底线,我有超级好的脾气,我可以忍受一些不满,只因,我一直把你当作亲人,所以请不要浪费这种信任”
“其实这些话现在看来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一旦离开你,当下的我就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我了。因为当时我在乎你,我才显得那么卑微,那么敏感,那么热切期盼。可一旦失去那种在乎,你是谁都与我无关,当初我的种种其实都是泡影,也是虚幻,更是烟火。不必一直记在心里,假设成为我人生的结局,那样终究对你不好。我比你想象中的总是会更精彩。”
“好了,洗洗睡吧,看看我们闷骚的样子,其实生活有时很有趣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二):不迷茫怎叫青春
每一个想飞的人都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刘同的文字总是能莫名的戳中你的心,那些年他所度过的青春,那些年他窝在电脑前写下的文字,仿佛就是我所经历的日夜。只是,我的青春,没有他的执着,没有他的狂热,没有他为梦想的坚持。那时的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逃离了体育课蹲在图书馆的角落,牺牲睡眠的时间多半在看金庸,那些似乎应该在高中疯狂的事我却在大学重温。那么多时日,我独独忘了我的梦想是什么,未来的自己该做什么?2012年的夏天,坐在北京租住的小房子里,和徐丽、小妹一起看中国好声音,还未开唱,只是讲了选手的梦想,却让我泪流满面,迷失在那些动听或不动听的歌声里。在去林芝的路上,反复听着《冬天里的一把火》,似乎青春的焰火此刻才被点着,将要把我燃尽。
今年26了,而在老妈嘴里我已经26三年了,对年龄的不同理解,也预示着对很多事情的不同。比如婚姻,比如旅行,比如生活。此刻我依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脚下路通往哪里,有人说,同样一个B,往北走就是NB,往南走则是SB,所以人生重要的是方向。游走在刘同的青春,跌跌撞撞,前方红灯亮起,停下脚步调整呼吸,再次启程,时间却在倒计时1秒时暂停。转头却发现来时的路已被巨石挡住,不愿再走回头路,于是原地徘徊,期许,仿佛睡着了,仿佛回到另一个时空,来来往往的路人将我唤醒,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幻觉,何来红灯,何来巨石。迈开脚步勇往直前,只是似乎有雾看不清方向。俗语说,三十而立,即将迈入30的我,只学会了直立行走。
前夜和闺蜜打牌到凌晨,连连输牌让对手毫无兴致,多年的默契让我们赢牌如鱼得水,请不要在意,你们缺少的是多年的陪伴,你不了解他。聊天到三点,现在想来好像没有内容,说了什么吗,对人生,对婚姻,对爱情?这应该是剩女们的话题,可似乎没有这么深刻,大抵是某人的情史,某人的八卦,两个八婆!所谓的挚友大抵必须坦诚相见不尴尬,分享秘密不羞怯,一起躺在床上聊八卦吧!记得有人曾好奇我们两个审美观差别那么大的人怎么关系如此好,可是做朋友和审美观有关吗?我想,只要你能接受她的不完美,你敢暴露你的不堪,想必一切的一切都能包容了吧!青春走来,虽有迷茫,有你真好!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三):有温度的书
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事,给需要感受同等温度的人。我很庆幸在20-30这个十年刚刚开始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很难想象有一个人能坚持10年写一本书,本打算开始以写字为生的我不尽汗颜,如果我用10年时间去写一本书,我会不会饿死!(当然您还有其他的作品)后来才发现,我不能只敢一件事,不然我真的会饿死。
我最喜欢的还是自序里的那段话
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
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
这段话的前半句,我是都感受到了,后半句有些还没人来响应,也许是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吧,每个人的境遇不可能完全相同。书中的故事值得一看,某些东西值得借鉴!我会尽量把这本书放在我看的见得地方,即使不去看它,看到这张封面,我也会想到某个前辈的10年叫做坚持!这是我最缺的东西,一个对很多事物只有3分钟热度的我如果能够学会坚持,那真是一个奇迹!当然我还是期待它发生的!我不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否成为作家成为名人(本钱不够)!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有温度的事,成为一个比较有温度的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买这本书纯属偶然,是因为我有三本书要买,那时当当刚好有一个买四免一的活动,有便宜谁不占?于是乎这本书就跳入了我的眼帘,书名很吸引人,谁的青春不迷茫呢?在加上它在当当畅销书排行榜前五名之内,链接下有七万多条评论,推荐率99%,支持率如此之高,怎可不买来一看?
刚拿到书,我就在书的扉页上写道“我的青春也很迷茫,所以遇到了你”,真是满怀期望啊!但是翻过几页之后,却大为失望,有一种被当当的排行榜和评论忽悠了的感觉。
首先,书的名字很好,但是和内容完全不符,纯属标题党。书中篇篇写的都是他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人,一直在不停的感谢,您倒是挺懂得感恩的,但是我想问了:您写这么多人,这么多让人看不懂的事,到底是想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呢?我没看出他到底有啥迷茫。相反,其实他很幸运,从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电视事业,而且在他工作过程中还有这么多人帮助。这能算迷茫吗?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自己倒是越来越迷茫了:我的喜好怎么跟别人相差这么多呢?那么多人都说好,为什么我的感觉却完全相反呢?总的体会可谓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离题万里。根据书中所写,建议书名改为《那些年,我身边的那些人》比较合适。
其次,他的语言实在让我有点不舒服,太过矫情,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中文系毕业生,难免有种文人气息,可以理解。但是你要出书,就得多考虑考虑读者的感受。我本人喜欢平实、质朴、流畅的语言,这样才会让人感觉比较真实。看在我为此书花了二十几块大洋的份上,我逼着自己坚持读下去,认为这样才对得起花出去的钱。但是读到一半,最终决定放弃,因为我不想对不起自己的心情。
当然,这本书并非一无是处,从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在职场上有现在的成就,确实与他的拼搏奋斗是分不开的。而且书中也有不少富含人生哲理、发人深省的语句。但是,你没有写自己的奋斗,没有写这些人生哲理在你身上是如何印证的,而是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这些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真正想看到的是你在人生道路上究竟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何感悟?你能给读者传递哪些正能量?
应该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书名给了我很高的期望,但内容却让我无比失望,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如果二者不是相差太远,我也许就不会有这些感触了吧。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五):我也只是一个看了豆瓣书评的
很庆幸,我还没开始看这本书。看完名字确实很心动,但我是一个喜欢看书却不喜欢买书的家伙(每买一本书我就会自动的计算那些钱花在别处能做成多少事情,蹭的书往往一天之内看完,买的书放到那不愿翻),顺手先在百度里想下载电子版的,没找到就看了一下网上整理的那些经典的句子,说实话,有些句子确实打动了我(父母对我们所有的规划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安全感), 抑制不住想看的欲望来豆瓣看看书评,看完书评,顿时心凉了,没心情再看去找这本书看了,对于这本书的吐槽我没看就不做评价了,个人感觉有些句子还是不错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荐大家看一下网上整理的语录总体还是不错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六):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叠加起来的生活叠加起来的迷茫
最近很懒,有两本书只写了短评。一本文字太硬难以消化另一本是科普常识,也很强大。这本书,简单说说感受。
一、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四个方面,刘同提过之前按顺序排序过,后来又排序了一次。这顺序,每个奋斗小青年都可以不一样。而且,你也有能力将他们带来的迷茫一层层拨开。
二、刘同很双鱼。大三看职来职往那会很喜欢他,查过他的资料,发现他写过小说,自我感觉风格和他在职来职往上的表现判若两人。这大概就是蒋友柏说的人的一生中的两个自我。这本书,柔和了这两个自我。但是我已经不喜欢太柔太脆的文字了,所以我更喜欢职来职往上的他。
四、有些人,有些事,一时错过,就是一世。毕业季,特别有感触。还好总有那么些人,一直都在。
五、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感情的开始就是一颗沙粒进入贝壳的开始,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沙粒才有可能成为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叫做幸福。我想,如果有个人,能常常不自觉让你会心一笑,连眉眼间都透着笑意的那种,这便是最常态的幸福。
态度、认真、矫情、无悔的回忆,他在写他自己的故事。我们也有自己的故事,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在当下。你若不信,试着回忆,也满满的迷茫,满满的骄傲。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七):《青盲》
窗外都是呼啸而过的风,从耳边路过。
立秋之后的天气,凉爽的让人想要睡去。时光屹立在风里,看过往随风而去。
12年看职职的时候,开始认识到那个在屏幕前,讲话有点犀利的同同。14年的时候,第一次认真的看了他写的青茫。虽然在此之前,我曾无数次的听到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可是却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让我下决心去将它收入在自己的眼睛里。
也许是近些年,看了太多关于青春的东西。也许是因为,那时的我还专注的爱着小四旗下的那些小文青们。也许是因为,那时我还没踏入社会没被青春所打击。所以青春在我眼里,还是美好的像校园里那些牵手的情侣,年轻而又充满活力。让人看着都会觉得温馨。
后来时间悄悄的来了,并带走了最后那段充满书香的日子。在夏季的炎热里,开始一场各自别离而后各奔东西的旅程。我们也将从一场青春里逝去,转身被拉入另一场青春里。
而陪伴另一个青春开始的,却是让人无法抗拒而又触摸不到的茫然。对未知社会的无知和对即将到来的陌生,而感到茫茫的无力感。
就像同同在青茫的扉页,自我介绍里写道。
七年前也曾幻想以写字为生,但奈何学识有限,北京太大,我写出来的那些字都不够成为我容身的砖瓦城墙。
城市太大,能用来容身的太少。亮起的窗户很多,属于自己的却还不知道在那个角落。马路上人来来往往,能陪伴自己一程的人不知还飘荡在那个街角。
在青春这座城市里,跌跌撞撞的,只好自我摸索。经历那些同同在书里写过或没写过的,属于自己的、相似的来来往往,悲悲乐乐。
青春是不是就是这样,在经历中一路跌跌撞撞,在时间中来来往往,在文字里将曾经雕刻。
而后成长!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八):你的十年
一个从小不受欢迎的人,变成现在很多人喜欢的人,我不知道要成为这样,是需要多大的努力。看了你的简介,以为你会写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像大多书一样,写着自己的经历,自己努力的过程,以及别误解这类的事。看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大多看不懂,甚至有时不明白你发生的一些事,有人说,你不是他,怎么会懂他,不是事中人,当然也有许多不懂。确实,十年的光影,不管我们在努力的看你写的文字,也不清楚你那是怎样的处境,又是怎样的心情。我只知道,那是你的是一个很用心在写文的人,感谢着你身边的人。要不然我们现在是不会看到你的书的,很好,看着你过去的十年,回忆我的十年,既然找不到可以让我想起过去的东西,文字,照片,似乎都没有。跟你约定我们未来的十年,这个十年,英子会认真的记录着自己的生活,也希望班长快点找到自己心爱的人,越快越好噢!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九):读书笔记 谁的青春不迷茫 刘童
1 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我没你想的那么脆弱,离开你们,我一样能过得很好。
2 你觉得孤单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3 其实每个人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只会因为扛而成长。今天我们放松了,并不是生活越来越容易,而是我们越来越坚强。
4 不是真正矜持的女子的人才会时刻提醒自己要矜持,而真正矜持的女子反而会忘记。
5 回忆是巨大的漩涡,让人无可奈何又身不由己。
6 后来我明白,喜欢一个事物光有自己的勇气是不行的,一定要让别人觉得你喜欢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且要大声的说,大胆的说,理直气壮的说。
7 若是你还习惯于曾经,我们可以换个时间、地点,一起沉溺于过去。只需一个适当的原因。而现在,要做的则是让一起更开心。
8 我们之所以战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9 看上了就追,相中了就买,绝不再做后悔的事情。宁可做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的回忆。
10 没有什么事情是非得别人和你一起做不可的,总有绝境的时候,能鼓励你的人也只有自己。
11 假装你还在我身边。也许冷风就要来临。
12 爱情本来就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 我爱你,我恨你,便是 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13 有的话只能靠药物的麻痹才能说,有的人只能靠酒精的挥发才有自己,有的情只能靠时间的短暂才能珍惜。
14 相似的人可以一同欢愉,互补的人才适合相伴到老。孤独感,并不是靠在一起三个字就能解决的。孤独感或者与迷茫一样,都是始终会伴随人一生而存在。如果你一直保持着思考的状态,灵魂就始终在空间漂移,不会存在固定,每一秒仅仅都是上一秒的固定。而某种状态的孤独,才会让我们每个人呈现出新鲜的自己,在茫茫人海中让人得以辨认。
15 一些人存在的意义总归是让另一些人成长,然后消失。无数个你组成了今天的我。无论在哪个城市哪个街头,眨眼低眉举杯的恍惚间都有你的影子,感谢每个人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16 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即使不能扬名立万,能够继续有勇气走下去也是因为在我生命中从未张扬过的每个你。
17 靠幽默和搞笑出道的人,不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也许永远都没有流泪的资格,只能重复着自己的过去,打着鸡血活出人的一生。
18 没有人会一直正确,他们只会越来越正确。
19 能从一个眼神中读出你的歉意才是你的真命天子,能从一个拥抱中感受你的不舍才是你的知己。虽然我们都不是偶像剧演员,但是爱你的人,是会代替镜头捕捉你所有的一举一动一矫一情的。而那些需要你浪费时间去向他解释一起的人,必定是上帝派来收你的人,撤吧
20 我爱你现在的年轻漂亮,我爱你以后的历经沧桑。
21 骂人真是让自己心情变好的一剂良药啊
22 活着,不在于斗争,而在于无数的斗争中找出与你一样努力发光的人。
23 青春,就是这种东西。无论岁月如何改变,青春都以某种亘古不变的姿势作为存在,在不经意的时候会提醒你,你的青春在这里。无论世事如何动荡和变迁,保持最内心的那份无知、单纯、善良,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我们。
24 我是把自己看得很低,但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把我看得很低。我看我和你看我是两回事,所以请不要自作主张拉近咱俩的关系。
25 感情的开始就是一颗沙粒进入贝壳的开始,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沙粒才有可能成为一粒珍珠,叫做幸福。
26 矫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27 所谓良缘是两情相悦,如有金玉为伴,才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所谓朋友是机缘相识,若有无尽相似,才算得上是血浓于水。
28 修养是怎么来的?就是在面对一切挑衅又压抑住自己爆发的念头,然后开导自己得来的。这简直就是一套万能的公式,无论发生任何的时候,第一念头一定是抑制爆发,然后安慰自己吧,你总能找到一个出口,光明且温暖。之后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时,你已不再故作克制了,笑一笑,对方就败了。
29 任何爱情都是一盘棋局,总有一个结束,再来一盘开始。我不能保证这盘棋能下一辈子,我只能尽量让这盘棋走出一个和局,让我们彼此有一个好的ending。那样,我们都了无遗憾了。
了无遗憾的结束总比意兴阑珊的结束好。
30 无论世道再差,只要你内心的高度纯洁,你依然会是一个好人。
如果你不是一个自控力超强的人,那就和更多与你一样有一颗向善之心的人一起,集体修炼强大,个人自然能强大。
31 面对那些骂我的人,我哪里有时间停下来和对方吵架,或者是回头解释。我只能一直跑一直跑,跑远了,那些站在原处骂你的声音就小了。也许前面还会有人骂你,但我还是相信越是前方,有功夫骂人的人越少,因为大家都在奔跑。
32 狂热是什么?狂热就是你看到一群人默默地和你干着同样一件事情,却毫无抱怨,你恨不得跳进锅炉以表心迹。
33 看来,我常用一些细微的变化来告诉自己一切值得。好笑,又觉得好苦。但很好。
34 没有真正的充盈,亦无真正的孤独。任何种类的自我充盈总会跟随着突如其来的孤独感。而常常的孤独又总伴随着隐隐的快意。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十):再也不想花钱买这位亲的鸡汤书了
不记得是怎么在微博上发现作者的,只记得因为是直系师兄,又被冠以“职场达人”称号,作为一个极度渴望获得指引的职场菜鸟,便积极关注了。
不记得多久前买了那本职场书,这么说你就被灭了。本以为有个性如他,写出的东西会让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但拿到书后看了五分之一便看不下去,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确实很有个性,但也给人一种过于高高在上的感觉,加上里面的很多细节我觉得并不适合自己,于是果断放弃压箱底了。
这次迷茫出来,被炒得火热,各种签售会,各种排行第一。现阶段自己正是处于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迷茫的阶段,看到“一个奋斗小青年的逆袭人生”这样的宣传语,特别是“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样的契合心境的标题,动心得实在顺理成章。但由于前一次的失望,也是犹豫了很久很久,才在上次买书的时候选进了购书单,反正卓越买150减30么~
拿到手后惊喜地发现那张明信片,也很期待看完后会有激动的感触然后将明信片寄给想到的人,现在看完的想法是,算了,节省邮资。
我并不否认作者在传媒行业的才华和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实际上恰好是书的最后,一则是05年写的对大炳的评价,这是他作为电视人对一个娱乐圈中人的中肯的描述;另一块是好友给他的赠言,让我依稀看到他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才窥见一点实际的,接地气的他的奋斗历程,是这两部分的内容让我对这本书还不至于完全失望,还让我在看完后仔细地回味了一下,至少,还有些态度和转变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他的奋斗和他的成长。
但这个感触来得实在太晚,前面很大的章节里我看到的是大段大段不着边际的思维和感触,让人觉得,亲您还在把这本书当小说写还是怎么的,那些个漫天飞舞的华丽辞藻,怎样带领年轻人去找寻不迷茫的出路。最关键的是,从头到尾我也不觉得作者哪里“很迷茫”,不论是做电视的理想,还是生活态度,作者透露的仿佛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所谓的成长只不过是在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有了一些改变,但这样的改变我相信任何职场中人都是会经历的,那不是所有有点文字功底的职场人士都可以拿自己这点转变冠以由迷茫到不迷茫的奋斗历程来以飨读者?
当然,作者也说
“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舒服,我也知道谁会让自己的世界更丰富,可你进入我的世界之后,却对那些花了我多年时间成就起来的建筑进行定点爆破,理由是它们不适合你。
可你又适合它们吗?”
也许作者本无意带我们走出“不迷茫”,只是我们解读有误因此给予了过分期待,此时的失望不能怪他,只能怪我们自己。正因为上面这段话和前面提到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让我还是不至于觉得它如此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