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提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会提问》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1:3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提问》读后感10篇

  《学会提问》是一本由布朗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提问》读后感(一):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书中技巧总结

  本文原文发表在公众号:shareyourideas(是月亮啊)上面,公众号分享读书/观影/TED,欢迎关注

  读书看新闻甚至买买买都能用得到的小技巧,学会了甚至还能去忽悠别人!

  还记得几年前在网上爆火的柴静的演讲《苍穹之下》么?103分钟的演讲,主题是雾霾如何危害我们的生活以及下一代。视频一出,引起一片哗然网友们争相转发讨论。就在视频发出的第二天,一篇分析演讲中虚假数据的文章同样在网上爆火,人们态度又纷纷倒戈,甚至开始挖掘柴静演讲背后虚伪的“真实目的”。

  在购物或者探店寻找美食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被广告或者软文欺骗过,发现到手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预期的好,然后开始后悔,“哎呀好气,早知道买那个好了。”

  我到底应该听谁的?这篇文章就来告诉你答案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的作者是尼尔.布朗,如果你有时间并且有兴趣,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里面有一些小例子可以帮助你锻炼中学到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如果你不想阅读整本书,这篇文章帮大家整理的技巧已经足够我们日常使用了。因为书中反复强调的内容很多,而且精华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所以我把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整理给大家。

  如果你连阅读完这篇文章的时间都没有,我也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布朗的观点:多问为什么,对任何事都要有怀疑精神,保持理智必要时候自己思路用笔写下来。

  下面进入正题。

  我们接收知识的时候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一种是淘金式思维,强调和知识积极的互动。这两种方式可以互补长短,为了找到智慧的金子,我们必须先拥有一定的知识。显然,善于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是淘金式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心理评价:我会进行淘金式思维吗?

  我问过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吗?

  当我想到正在讨论的问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时我会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吗?

  我评估过那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吗?

  对某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吗?

  如果回答完上面的问题,你发现你很少用到淘金式思维,那么请继续往下看。

  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过程可以总结为:

  确定论题->找出结论->分析理由(推理过程)->推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地方

  1.确定论题

  论题:会话或者讨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典型的论题有两种: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

  举例:引起高血压原因是什么?到2010年,大学学费将是多少?

  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举例:死刑应该被废除吗?对于失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找到结论

  为了确定结论,批判性思考者必须问:“作者或演讲者着力证明的是什么”或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结论。作者或演讲者对这些问题的任何答案都是结论。

  结论是由推理产生的,它起源于原因。结论是一种需要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某人声称某件事是真实的或是应该做的,却提不出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那么他的这个观点就不是结论,因为他没有提供可支持的证据。因此,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如果我们认为某个观点得到其他观点强有力的支持,因而就相信这个观点(即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推理得到的结果就是结论。

  3.分析理由

  一旦确定了论题和结论,我们就需要理解为什么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而理由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果作者给出了充足的理由,我们就可能被说服并接受他的结论。

  一旦找出了理由,当继续往下读或往下听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重新理解它们。理由的质量对于论证的说服力有决定性的作用。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不充分的理由绝对产生不了充分的推理。

  4.推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划重点!这里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书中用大篇幅介绍的内容都可以概括为寻找推理中不合理的地方。寻找的过程中有很多技巧,我把他们概括为:寻找歧义词,推理中是否存在假设,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判断证据的可信度,分析所有合理结论。

  4.1 寻找歧义词

  歧义词主要是出现在论题或结论中的关键词。我们常常误解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认为某些词语的含义是明显的。但是有些词语,可能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定义不同,概念含糊,就会产生歧义。

  举例:

  广告---幸运牌香烟能满足你所有要求,并且每支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适

  论题:你会买哪种香烟?

  结论(暗示):买幸运牌香烟;

  理由:每支香烟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适

  “口感舒适”的含义明显么?每个人对口感舒适的感受不同,可能有人会觉得温和的烟草味道是舒适的,但是也有人会觉得浓重、苦涩的烟草味道是舒适的。因此,在这个例子中,“口感舒适”就是一个歧义词。广告中常常充满歧义。做广告的人通过策划来制造歧义,以此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更好。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进行阅读或倾听,就要求自己寻找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你可能就疏忽了这一点。

  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也越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义。

  一个词语与特定的事例联系越少,其抽象的程度就越高。

  检查一个词是否有歧义的好方法:在推理过程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在判断替换之后是否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如果不同的含义会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歧义词。

  4.2 推理中是否存在假设

  假设:是在推理过程中作者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为了充分理解一个论证,我们必须确定这些假设。最典型也最常见的假设就是价值观假设。

  同样是通情达理的人,为什么一些人指责堕胎是一种谋杀?而另一些人则把堕胎看成是一种慈善的行为

  对于这些不同的结论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就是它们之间存在价值观冲突。或者说它们是起源于参照点不同的价值观。对于伦理性或说明性的论证来说,作者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所提供的理由,从而影响他的结论。

  因此,在推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这些隐藏的线索。

  4.3 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

  谬误:可以理解为推理“骗术”,用一种看似合理的推理来误导读者。

  举个栗子:

  服:哥、还没给钱呢?

  宋:什么钱?

  服:汤面钱!

  宋:汤面拿炒面换的给什么钱?

  服:那炒面你也没给钱呐

  宋:炒面我没吃给什么钱呐!

  《学会提问》读后感(二):从提问开始-批判性思维入门

  中国学生历来不喜欢提问,这不完全是因为缺乏好奇心。恐怕和从小受到的应试教育,以及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学甚至到大学,批判性思考这门落下的课,迟早得补上,而学会提问,则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始。

  《学会提问》这本书首先区分两种思维模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简单来说,海绵式思维就是不加思考的吸收信息。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主动去筛选信息。海绵式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而淘金式思维则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些。当然,这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反而我觉得这是学习的不同阶段,就像之前的介绍《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提到一样,任何反思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我们总是用一件事去解释另一件事。所以在学习的初期,用海绵式思维尽可能的吸收知识,反而是有益的。不过,淘金式思维相比于海绵式思维要来得辛苦大脑又喜欢避免思考,所以一味的吸收会造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了。而且当下信息资讯是如此的丰富,海绵式思维就更显得过时了,因为在当下一个人就算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一天媒体出版社等产生的各种信息。很多人抱怨信息过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一种海绵式思维对待爆炸性思维,缺乏一种主动在海量的信息筛选优质内容的能力和心态。这种能力和心态的养成,需要对所接受的内容进行反思,而提问则是这种反思的开始。

  那应该如何提问呢?作者给出了一些关键问题: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刚看到这些问题,会觉得太过于复杂了,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其实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就在于怀疑,而具体怎么来怀疑则是这本书的展开。无论是你去读一篇文章,看一篇评论也好,一般来说他想说明一个问题。那么在读之前,就要问自己,他所说说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么样。然后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看看他的结论和自己已有想法有没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给自己不一样的启发。如果他的结论和自己已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出入,先不要着急否定,因为这有可能是自己思想进步的绝佳机会。这个时候,你就要考察,他的论证结构了。我们认识世界无非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他用归纳法论证结论时,这时候就要利用统计学的知识考察他举的例子是不是具有代表性,给出的数据有没有来源,给出的数据能不能支撑他的结论。在利用前提进行演绎时,要关注的是这符不符合逻辑,真的是因果关系吗?尤其是因果关系要特别值得警惕,这里面的逻辑陷阱很多。

  另外,作者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善于发现文章暗含的价值观。我们都是带着偏见来认识这个世界,这种偏见来源于每一个人独特经历,知道有偏见并不可怕,反而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观点。这篇文章,我暗含的价值观就是,个人的主见即使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比轻信盲从权威要来得更有价值,有人可能会误会这是固执己见。但是完全相反,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的心态。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让你给别人挑刺,从而固守自己已有的想法,而是通过检验他人思考过程,来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为什么我这么强调个人的主见,因为这是一个这是独属于你的,构成独特你的核心部分,是用来和他人思想交流基础,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能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有了主见,才有了改进的可能性。观点有错误再正常不过了,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里面。

  学习批判性思维,怀疑是先决条件,但绝不是最终目的。批判性思维更多是一种能力,而任何一种能力只能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来获得。学会提问,则是一个绝佳的起点

  《学会提问》读后感(三):名为学会提问,其实更准备的是 怎样养成批判性思维

  对于没接触过这类书的人来说,这本书相当于开启了一扇窗户,批判性思维指南。。

  我们在生活中会被动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是怎样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怎样对这些信息作判断,却是大部分的人没有考虑过的。

  确实,对于外界给予的信息,我们接受和信任的话会更省事,这从物种进化和生存的观点来看比较容易理解,就像我们会有从众心理一样。

  但是,更进一步的,现在社会信息量膨胀,而周围的人出于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如果不加思考和批评地接受就没有主见了。

  最明显的是我党对我们的长期精神思想控制和灌输。

  《学会提问》读后感(四):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像金子一样宝贵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咀嚼、思考的书,是一本教人如何独立思考的书,在如今这个每天周围有着海量信息、到处充斥着所谓的砖家的时代,如何避免自己被他人的观点所劫持、洗脑,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都使用了什么样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大脑。

  本书的组织结构非常清晰,全书共14章,共提出了11个基本的问题,我们在评价任何观点之前应该先想想这11个问题再作出自己的结论,首尾两章对这11个问题作了启发和总结,中间的12个章节分别细述了这11个问题(其中第7个问题“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分为两章来阐述),每一章后面都有练习题来供读者深入理解要讲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这11个问题: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论证中是否有歧义词

  4.是否有价值观冲突、价值观假设

  5.是否有描述性假设

  6.推理是否有谬误

  7.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证词、具体案例、观察数据、科学研究、权威、类比)

  8.是否有干扰性因素

  9.统计数据是否有欺骗性

  10.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11.从论证中是否能推出其它的结论

  前5个问题都是在为了弄清楚一个观点或者结论到底在说什么,这并不像想像中那么简单,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听懂一个人的观点不难,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容易想当然,仔细思考这5个问题并让它们融入我们的潜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搞懂“他的观点是什么?”,简言之,对一个观点要问自己,“他在讲什么,理由是什么,他的措辞中是否有歧义词,他的价值观是什么(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的位置决定了他的立场),他所讲的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他的观点,哪些是他的假设(相像)”。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清楚了他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这和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已(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遥相呼应,先要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才能决定自己如何应对。

  后6个问题是为了弄明白他的论据是否是合理的,同样换成自己的话就是要问,“他的逻辑是怎样的、他的理由可靠吗、他给的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他是否刻意隐瞒了什么信息,他的结论和论据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因果)关系吗”。

  其中的“是否有描述性假设”和“是否有干扰性因素”相对比较难理解一些,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我们和作者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但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这本书成为一部伟大的著作。

  要想让自己真正具备作者所说的强批判性思维,是需要大量地、有针对性的练习的,而且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强批判性思维和弱批判性思维的差别就在于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如果能做到自己的情绪、立场不影响自己的判断、对任何事都保持客观,直的是非常难的,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但这并不是阻碍我们追求强批判性思维的原因。

  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本书,要不然我也是像大部分人一样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成为海绵式思维的牺牲品。

  剩下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让强批判性思维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学会真正地独立思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少受情绪地左右,如果控制不好情绪,那滥用批判式思维会让人成为众人眼中讨厌的找茬者。

  《学会提问》读后感(五):我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

  本人看过这本书,看完后最大的感觉是:其实只要细细地思考,大家每个人的言论或者观点,其结论及证据都缺乏有效的支撑,或者说,只要仔细地推敲一下,都是可以提出有效地质疑的。但是没有系统地整理读书笔记,就借这个机会好好地整理一下,估计整理完了以后就可以睡觉去了(晚上看欧冠去了)。

  概念导入篇:

  批判性思维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于提高思维能力和书面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受益匪浅

  1)客观评价图书、杂志及网站上读到的文章或论述,不盲从盲信;

  2)评判一场讲座或演说的水平高低;

  3)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通读制定文章后撰写有理有据的论文;

  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我们不能单纯地像海绵一样进行吸收,还需要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以及忽略的的内容,合理地做出取舍,像淘金一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当然了,批评性思维养成的习惯得依赖于大量的练习,但大量的联系又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上,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你需要有如下的价值观

  1)自主性,从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2)好奇心,兼听博观,拒绝偏听偏信;

  3)谦恭有礼,记住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4)以理服人者逢之毕敬。

  对待问题时又需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接受或者拒绝一个立场,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2)即使有严重的分歧,也要让对话进行下去

  3)不要养成一厢情愿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技巧篇

  在面对一个观点或者问题时,如果能够找到如下十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对于你的批判性的思维提升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一、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者正义,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可以通过以下线索找到:

  1)问问论题是什么,看看文章的标题或者第一段;

  2)寻找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等指示词;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最可能的位置是开头和结尾;

  4)有些东西不可能是结论,就不要花心思了。如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和证据等;

  5)检查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6)问一问所以呢。

  二、理由是什么

  所谓的理由,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者逻辑依据。具体的找到理由的办法有:

  1)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

  2)利用“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等指示词;

  3)记住一句箴言: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很多词汇,特别是结论中的关键词其实语意并不明确,所以需要我们来进行查找明确:

  1)在理由和结论中找准关键词,看是否有歧义;

  2)通过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弄清楚关键词的明确意思;

  3)明确字典里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上下文语境;

  4)注意某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词汇,可能会让思维短路。

  四、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的定义: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价值观假设的定义:在特定情况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比方说,竞争与合作

  描述性假设的定义: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五、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而所谓的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常见有三种: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析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有很多谬误比方说: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非直接反驳理由、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有现成的程序来阻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不该利用;

  偷换概念谬误:在论证中关键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接力证明某个判断有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

  宿主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比方说爱国主义等。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六、证据的效力如何:

  所谓的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认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认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常见的证据有如下几种类型,但不一定都可靠

  1)直觉:直觉得来的看法经常相互冲突,而且我们缺乏坚实的基础来判断是否相信

  2)个人经历:容易让我们以偏概全

  3)典型案例:生动具体的案例诉诸土壤诉诸我们的情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

  4)当事人证词:需要注意当事人的选择性、个人兴趣、省略信息和人为因素

  5)专家意见:记住专家也会犯错误

  6)个人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

  7)研究报告: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它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但是采用时请记住如下几点:

  a.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

  .研究的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c.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d.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

  e.作者或演说家也许会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f.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g.研究的认为成都到底怎么样也常常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h.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参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8)类比:要找到自己的类比,可按照以下几点努力

  a.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

  c.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七、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定义: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关于替代原因有一些教训。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最后,很多事情有相关,但是并不能存在因果关系。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6)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7)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八、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所以我们要谨记

  1)如果遇到一些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要问一下是怎么得来的

  2)对待一些平均值我们要看它到底是哪一类的平均值,是单纯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呢?

  3)省略数据会因为不完整而欺骗我们,遇到听起来很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警惕

  4)表达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动人

  九、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应该记住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而所谓的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因为以下原因,总是难以避免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3)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常常与你又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有

  1)常见的反驳论证

  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c.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遗漏掉的定义

  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调查的问题时怎样措辞的?

  c.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a.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论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a.论证有没有遗漏了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结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队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十、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二分式也就是非黑即白的

  我们需要多找一些备选辩论,如何找呢?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改怎样处理乙问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六):你是选择海绵式还是淘金式思维,学会提问 读书笔记

  作者:Neil browne staurt keedey

  页数 :288 PDF

  时间2014.6.13-2014.6.20

  主题: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必需学会分辨信息的正确性,学会提出问题,批判性的思考问题,将相对合理和不合理的事物分开。

  •批判性思维涉及要点

  1.意识到一些相关的批判性问题

  2.能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

  3.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

  •思维方式分两种

  1.淘金式思维方式:主动的分辨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强调思维的互动。

  2.海绵式思维方式: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假思考,强调信息的接受。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然而你想成长,你就需要认识到这些情感,并尽可能得暂时将它们束之高革阁。

  •批判性思维能用来1维护或者2评估和修改你最初的观点。

  第一章论题与结论

  •论题分类

  1.描述性论题:针对现在,过去,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而提出的问题。

  2.说明性论题:针对应该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社会性问题)

  •论题的寻找

  1.直接寻找标题开头等。

  2.通过结论反推论题。

  •结论:演讲者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并且需要推理过程而得出。有时作者并不直接提出结论,而是通过暗示,此时你可以提出“因此呢?

  ”或者通过作者的背景和团体信息推测。比如我们可以从一则政治广告中推想出:候选人对犯罪的态度比较温和。

  第三章 理由•在确定理由之前,你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判断。

  •理由+结论=论证

  •先有理由后有结论,避免颠倒的逻辑,即不能先选择结论后考虑理由。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与演讲:先呈现结论后利用合适的提示语,段落等说明你论证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 哪些词句有意义

  •是否赞同赞同某一个观点的根本一步是确定关键词句的正确含义。

  •关键词的确定

  1.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

  3.注意抽象词汇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比如,革新,税收增加,恐怖分子。

  4.使用颠倒角色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的定义

  •确定各种有歧义的词语后,你才能考虑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才能进行反驳。而词典具有标准定义,反义词,同义词,事例,可以为你确定歧义词语的正确含义。

  第五章:什么是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为了充分理解一个论证,必需明确作者的假设。尤其是一个说明性论题(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当你和作者拥有的相同或不同的价值观偏向时,你才会考虑是否相信作者的观点。

  1.作者隐藏的或者没有解释清楚的

  2.影响对结论的判断。

  3.作者承认的

  4.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确定价值观假设即价值观优先权对于理解作者的论证有显著的作用

  ,当你进行观点评论时,要努力找出其中的价值观冲突。

  •确定价值观的线索

  1.查看作者的职业家庭背景等。

  2.与作者颠倒角色思考反对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偏向。

  3.从相似的社会问题中确定价值观

  第六章,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世界是什么样的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间的差距(a.原因是否真实b.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否错误)

  2.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把自己当成演讲者和作者,从而寻找假设的线索

  1.换个角度思考,办演反对者的角色

  2.认识到在原因还可能存在其他优势途径(比如节食可以减肥,其他优势途径运动。)

  第七章:推理中存在的缪论

  •常见缪论

  1.提供错误的推理

  2.通过使原因和结局看起来相关而实际不相关来转移读者的视线(比如一些感情色彩的词语,一些人身攻击谬论)

  3.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证明

  •怎么发现谬论

  1.常见谬论

  a.滑坡谬论: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其实每个的推断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却武断地将某个可能性引伸成为必然性,然后串联这些不合理的因果关系,推断成一件毫无关联的结果。文革的上刚上线,鸡蛋与农场。

  . 人身攻击谬论:指在沟通对话时,攻击、批评对方个人因素相关之断言或质疑并 进一步以此作为论证之基础,而作出与前提不相关的结论(你个捡垃圾有什么道德,说的话,没有可信性)

  c.妄求完美谬论:错误的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完全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就不采用这个方法。错误原因在于可以相对解决一个问题,没有方案也比有方案好。比如禁酒令,想喝酒的人仍然可以买到。

  d.移花接木谬论:当一个关键词被使用两次以上时,一旦意义转变,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

  f诉诸公众谬论:试图通过偏爱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而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认为多数即正确。

  g.诉诸权威谬论:通过引入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权威

  g.稻草人谬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受攻击,事实不存在此观点。

  h.虚假的两难困境:当事实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作者将其限制为两种困境。

  i.命名解释: 错误的假定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某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解释了某事。(她为什脾气不好,她处于更年期。)

  j晕轮效应:使用一些模糊的情绪化词语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背后的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g.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与主题不相关的论题,从辩论从主题A转移到主题B的过程。(你又偷东西,你总是责备我)

  h.一厢情愿谬论:主观认为是什么所以应当就是什么,比如学习是学生的责任和老师没有关系,错误在学生不愿意学习。

  1.把评价假设作为出发点

  a.确认结论和假设

  .牢记结论和与之相关理由,并将其与作者提供的理由相比较

  c.判断理由是否表述了一个具体的确切的优势或不足,如果不是,请谨慎对待如果结论是真实的,那么需要什么的逻辑才能相信结论呢

  d.问问假设是否有意义,如果没意义就是谬论

  f.通过能够将能引起强烈情感的词语分割出

  第八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1直觉、个人经验证词、专家意见1.这项声明需要证据支持吗?

  2.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2.1 证据是什么?

  2.2 证据在哪里

  2.3 你确定它是真实的吗?

  2.4 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

  2.5 你为什么相信它?

  2.6 你能证明它吗?

  •个人经验的概括草率谬论:仅根据样本中极少数人的经验就得出整体的结论。

  •他人证词:可信度很低,除非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价值观专业技术,背景,偏好有更多的了解。

  •权威意见:考察权威人士的兴趣爱好是否有偏见,在特定问题上的专业素养(医疗专家对金融的解读)其意见的质量等等。

  第九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2.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1.个人观察:不可靠,样本小。

  2.科学研究:是最可靠的证据

  •查明文章的来源质量,包括作者和发表的杂志。

  •该研究结果得到其他研究人员的认可的或者相同的结论吗?

  •研究者是否刻意追求某种目的和结果,是否有利益相关集团的插入。

  •该研究者所用的调查问卷或其他测量手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误差。

  •研究取样的是否有推广,是否存在从个体推广到整体的可能性,样本数据和样本的多样性是否够大,是否随机。记住我们只能吧研究结婚推广到与研究事件或人相似的事件和人身上。千万要对过度泛化保持警惕。(家庭暴力很普遍,最近对阳光社区的家庭调查发现。。。。)

  •调查问卷的可信度

  1.被调查者是否是诚实的,自愿的

  2.被调查者的抽样是否合理

  3.调查中的问题是否在措辞上模棱两可,导致被调查者的误解。问题越是模糊,越没有可信度。

  4.调查数据和结论问题存在的偏差。比如允许和偏差。

  5.问卷的长度。

  4.案例的准确性

  •千万不要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案例是否典型,能否找出反面证据,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5.把类比作为证据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第十章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件事情,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的作用。但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两件事情相关不能证明有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和电视暴力)

  •换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换淆在一起,没有意识到两者可能相互影响。

  •忽略共同因素:没有意识到两件事情可能有另外一个共同因素引起。

  •对于一个原因的强有力支持

  1.研究人员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提出原因

  2.控制了变量

  3.参加研究者不知道研究过程

  4.参加研究者随机加入某个组。

  •在此之后和由此引起别换淆(自从他来了之后,失业率下降。)

  第十一章 统计数据是否有问题

  •令人困惑的平均数

  •中位数 算术平均数 众数,研究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不同的平均数。

  2. 结论与统计证据不符合

  3. 借助遗漏的信息撒谎(你想想有没有相关信息被忽略了呢?)

  4.使用相对值类数据比使用绝对值增幅更大。比如100中有1人得病,发病率1%,现在有2人,增加了50%。。所以看到相对值数据来描述风险减少可能具有欺骗性。

  第12章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对遗漏的信息进行提问

  1.常见的反对意见(理由,研究,事例,证明等)

  2.缺失定义,尤其是关键词的定义

  3.缺失价值取向,以不同的价值观看待这问题会的出什么结论呢?

  4.论证里提到的事实的根源,这些事实从哪里来,是否有研究证明

  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比如填写问卷的人数,调查问题的措辞。

  6.缺失不完整的数据图表等信息,是否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作者有没有扩大数据的可能性。

  7.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消极或者积极作用呢?

  8.文章的引证及证明,是否有缺失更改,断章取义等

  9.作者论证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自身利益?

  第13章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1.假设与多个结论

  2.二元思维:照顾到多个结论的障碍(你必须考虑到何时正确,何地正确,为什么正确。)

  3 当一个说明性论证中的原因是关于实际问题的表述时,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作为可能结论。(小学生上网吧是不对的应该对其惩罚,不,应该对网吧惩罚。),即,把问题X变为 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重要

  因为当你决定接受或者拒绝作者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合理。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是否可以取代作者的结论。

  第14章 联系和复习

  多看看,很有用。

  暂时没有太多时间,希望以后重新再看一次,做个更加详细的笔记和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七):批判性思维的入门经典 (附:思维导图)

  这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入门经典。

  批判性思维并不会直接让你更具说服力或更有感染力(「粘住」),但这是个人前进非常重要的一环,思索自己所重视的。

  所以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自身的提升,而不在对外的强势。

  本身作为入门,非常全面,开篇有很好的基调,后面论证的每个环节都有提到:论题与结论,证据,模糊的词义,隐含的价值观和描述性假设,证据是否有效,论证中的谬论,归因关系的不确定性,欠缺的信息,多种结论。

  但并不完全,很多地方由于篇幅限制,没有系统介绍,例如「对伪心理学说不」中就对科学验证有更详细的讨论,「决策与判断」中对词语情感可能导致的偏差,以及个人在归因时的误差做了更详细的讨论。

  附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不断完善中):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366579941&uk=892313454

  《学会提问》读后感(八):学会提问——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准确来说,这本书不是教人如何无中生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而是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事情的真相以及选择性接受。

  在大多数新闻和说服式写作中,都会围绕“论点、论证、结论”三个方面展开说明。论点和结论的位置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当我们在对其以一种批判性思维进行消化时,以“结论、论证、论点”的顺序来思考是最合适的。

  • 结论

  结论是最终目的。但是在选择是否信服结论之前,想想初心,不要忘了作者的立场,这也是形成这个结论的出发点。这便是作者的“假设”,假设极其重要,关系着作者从何种角度得出结论。同样是房价,开发商、政府、民众,这三者对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当无法理解一个意见的时候,想想发声者的背景,或许就不难理解了。

  • 论证

  论证体现了作者的逻辑思维,是联结结论与论点的桥梁。强扭的瓜不甜,强拉的关系不成立。论证过程对结论的成立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下立判的分水岭。论证过程应严谨,没有犯13种常见谬误(人身攻击谬误、滑坡推理谬误、苛求完美谬误、移花接木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假权威谬误、诉诸情感谬误、砍稻草人谬误、两难困境谬误、乱贴标签谬误、光环效应谬误、转移话题谬误、循环论证谬误)。

  • 论点

  论点是基石,对论点的甄别需要火眼金睛。持怀疑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作者给出了明确的、看似无可挑剔的数据,也要想想其数据来源、可靠性。有时候,即使数据是真的,但是没有给出全部的真相,反而能歪曲事实。平均数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欺骗性的数据。

  要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思维的惯性,还需要勤加练习,以实践加深理解.

  突然发现,这么冷静理智的批判性思维用在情侣吵架中也很合适呢。

  《学会提问》读后感(九):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五个要素:

  issue

  facts

  assumption

  reasoning

  conclusion

  而issue assumption conclusion都有*两种类型:描述性(客),说明性(主)。

  *同样的论证可以导出不同层次的结论

  *界定结论可避免二元思维

  -------------------------

  ???

  assumption是嘛?缺定义

  facts和reasoning的类型?说明不具体且混乱:check"逻辑,思维,进化论"

  更多类型的谬误fallacy: check wiki

  关于价值观冲突的讨论: check given links

  本书精华在于实例: 多加练习

  《学会提问》读后感(十):贵在使用,不断实践

  很强大的工具书。

  开篇道破我习惯的思维方式——海绵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让我对信息来者不拒,全盘接受,不去质疑,从心理上也形成了很容易盲目崇拜的习惯。这种思维或许可以帮助你在学校里考个好成绩,却无助于在社会上解决问题。

  曾经把这种状况归咎于性格,只是不喜与人争辨而己。其实不然,只是没有批判性思维习惯,难以发现他人话语、文章中的推理错误、谬误和陷井,觉的对方讲的头头是道,自己甘败下风;有时被某些研究、发现和理论弄的头晕。有专家说啦蜂蜜是有激素的,女人吃了容易得乳腺癌,又有专家说啦蜂蜜没有激素,是花粉和蜂王浆才有的,蜂蜜可以尽情吃的。这个时侯你相信谁,他们给出的证据,比如统计数据、某些患者或非患者的证词,看起来都非常可靠啊,可是该相信谁呢?还有身边的人来告诉你,去这家减肥中心来减肥吧,我在这里瘦了二十斤呢,你是不是蠢蠢欲动啦?然后经历了如此种种,你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主见的人呢?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是可以被了解和训练的。但是这本书有的部分确实晦涩难懂,有几章需要反复阅读才可理解,并且如果你想拥有批判性思维,学习此书只是开始,不断地运用与实践才能取得效果。正如书中所说,这种思维是持久的、坚难的过程。

  没有写笔记,这本书需要时时拿出来翻阅。

  做了一个思维导图,给有兴趣的朋友。http://vdisk.weibo.com/?leftnav=1&wvr=5&loc=newapp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