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窥视工作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窥视工作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6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窥视工作间》经典读后感10篇

  《窥视工作间》是一本由[日] 妹尾河童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3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一):简简单单,窥探世界

  一向对外国文学心存恐惧,对作品的喜爱程度经常取决于译者的风格以及出场人物的繁简。所以日本著作能被接受的程度要高于欧美名著,至少人名相对较短也容易记忆,不至于经常要返回去理清人物关系脉络。但多数日本作品跟他们的电影一样,偏于沉闷,看来看去就剩下村上春树与东野圭吾了。

  妹尾河童走的却是另一个路线,是从视觉上吸引你。最早阅读的是他的《窥视印度》,深深的被这个风趣细致的老头所吸引,他的书插图与文字几乎对半,并且插图的阅读时间会大大超过文字,因为他画的太细致了,让人忍不住一寸一寸的去研究。他独特的视角让世界精彩纷呈,很多平日里被忽略的细节被他逐一拾起,再以他精准的描绘与讲述,世界立刻生动了起来。他完全具备了一个艺术家所需的气质好奇心、倔强、执着骄傲与狂妄。但他的插图与文字又呈现出一个和蔼、缜密、严谨的人来,脑海中不禁浮现出KFC山德士上校的招牌微笑。这位年近八十岁的老先生以他赤子之心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读者揭开了一张张从未触及的面纱,事无巨细的一一还原现场,令人可以身临其境的随他一起到处窥视。

  《窥视工作间》与其他窥视系列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作者带着我们窥视了当时日本近五十位名人的工作间,还有这些名人的“反窥”河童。让读者不但能够从本书对日本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工作状态予以了解,也更近一步对作者本人也熟识起来。

  本书涉及行业广泛,有日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手工艺、科学医学建筑政治等等。包括作家川端康成的书房、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的创作室、织染家久保田一竹的“一竹辻花”工房、气象厅地震预报科的“现场”、打击乐手吉原紫罗兰的练习室、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的仿真机、评论家立花隆的书房、布景师仓岛二千六的巨大画室、国会议员中山千夏的“议员办公室”、美国总统里根的办公室,甚至作者本人的工作间,五花八门,经过他近距离生活化的观察,得出这一本工整细腻的插图、详细准确的描述,让人感到妙趣横生,频频生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来。

  跟河童一起窥探不一样的世界吧!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二):令人身心愉悦的小品佳作

  妹尾河童在我心目中是个旅行作家,他以《窥视日本》、《窥视印度》在国内旅行图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此次《窥视系列》的新作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各行各业不同人的工作间,确实要比之前的更好——河童舞台美术师的背景使他对于细节的感悟非同寻常

  这部作品看似绘本(有许多细腻到难以置信的插图),不过应该归为小品佳作,因为本书独特的结构“人-工作间-人”:河童窥视、测量工作间,写些常人察觉不到的细节,配以精美的俯视图,最后以被窥视的人对于河童的感受结尾,这一来一回之间流转着幽默、灵动,是天才间的共鸣回响。

  这本书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每篇“窥视”仅有两三页,在愉快欣赏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各行各业工作的真义,是本好书。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三):从工作间,一窥行业精英的工作状态

  一口气收了河童先生的好几本“窥视”系列书籍。从他细腻的笔触中,看到他是怎么看生活的,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很有意思,他本人也分风趣幽默呢!

  这本书引领我们窥视了近五十位日本名人的工作间,其中不乏颇具“匠心”的艺人,有作家、戏剧家、音乐家、画家、手工艺者,也有科学家、建筑师、政治家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即使是河童不了解的领域,他也要去探索一番,让我想起了一本人物采访经典名作《寻访行家》。

  这本书是河童手绘加上文字解说的方式来表达的。虽说《窥视》里没有人物细致的专访,但正如每个村上春树迷会关注他晒出的写作台一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窥视名人的心。这些生活写照也让我生出浓浓的敬佩之心。

  当你累了倦了,也不妨来翻一下这本书吧,让这些行业顶尖人士的专业精神来给你提一提神,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四):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好奇宝宝丛书。

  河童小朋友大致窥视了五十个的工作间。这本小书最有意思地方是每位被窥视的对象都会对河童作个评价,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河童是一个工作认真,执着的好孩子。哈哈

  摘录一段对河童的描述

  河童对于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所有东西的细节都抱以极大的兴趣,并从中感知其魅力,得到愉悦,产生喜爱。从对细小之处的关注,扩展开来,慢慢地扩大到整个地球,直至包括这所有一切的宇宙。“

  他对于珊瑚的观察也可以这么说,珊瑚石多么微小的存在啊,但是,正是有了这许多的珊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大的珊瑚,才给鱼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场所。”

  河童之所以能够对这样一个一个细致的东西产生兴趣,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对这些微小事物形成的“协调的整体喜欢不得了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五):微博笔记第四弹《窥视工作间》

  微博笔记,边抄边想

  1 有关态度

  黑泽明为拍《乱》在“宽阔的斜坡上搭建的城”,造城用时四个月,而一刻钟便烧完。采访记者说太浪费了,黑泽明说:“是为了拍摄燃烧场面而建的”。朋友给河童打国际电话,河童担心电话费,朋友说:“少说废话!想跟你说话才打电话的,挣钱不就是为了打电话吗?”

  ——是啊,一流的导演做出一流的东西,烧钱,就该烧在正确的地方。越来越期待魏导的《赛德克巴莱》了,等吧等吧。赚钱不就是为了花的么,只要自己开心,跟老友打长途也好,给女儿买名贵手表也好,都是开心的事情哦~

  2 有关职业

  和田诚做电影导演、编剧、小说、小小说、童话随笔报告文学、相声、采访、翻译、作词、作曲、唱片制作、舞台策划、话剧导演、舞台美术、陶艺、摄影、漫画、动画,此外还有本职的平面设计和插图。加在一起有21种之多。而且这些他都能轻松搞定。岸田今日子写的文章,放声朗读时的旋律和呼吸的间隙,都变成了被吟唱的句点和逗点。三宅一生的穿衣观:满怀自信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美食摄影家佐伯义胜:菜肴是有生命的,不迅速拍摄,就会错过时机,让相机吃到美味的食品,我总是在食物好吃的状态下拍摄的。

  ——兴趣如美食,而我,从2010年开始立志做杂食动物,尝试了滑雪、攀岩、开始了新一年的读书摄食计划,写读书笔记,画旅行见闻,期待完成自己的一本书,机缘巧合下又开了自己的微博……一步一步,我在变化,我虽然做不成和田诚,但是内心更加充实。每一天,对我都是新的世界,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又可以看到如河童先生、听到如文道兄的新鲜营养了~是的,我用耳朵、眼睛获取营养。

  3 有关教育

  儿童文学家灰谷健次郎:国家干预教育本身就是错误。教育是和孩子一起生存的人作的事业,不要权威。插图画家黑田征太郎:管它画得好还是画得赖,最重要的是快乐自由地去画。如同渔夫打渔、农民种田一样地画画不也很好嘛!若父母说句“很好看”,“真有意思”就足够了。

  ——自由地去写作,就如同伍尔芙说的,只管去写就好了,不为了出版,不为了奖励,不为了奖金。自由地去画画,日本的有高木直子,用画笔记录日常生活却意外获得出版机会。内地的有《小猪虾米夫妻日记》,只是快乐的记录夫妻生活却颇受关注。我也要摒除教育的污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画就好,写就好,管他的评价~

  4 有关有趣

  爵士钢琴家山下洋辅被记者问:爵士乐钢琴家为何要演奏古典音乐?答:因为有趣。某动物园中有只黑猩猩,会用铁棒做高难度动作,赢得游客喝彩却从没给饲养员表演过。据说一日饲养员听见股掌声和喧闹声,往饲养棚一看,小黑马上停下动作,装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饲养员悄悄来到外面,藏到观众的后面偷看,小黑正自信满满地表演从没在饲养员面前表演的特技,使其非常惊讶

  ——钢琴家索要的仅仅是内心的快乐,黑猩猩索要的仅仅是观众的掌声,有趣就行,这也是种态度~!有趣就够了,没有什么伟大道理

  5 有关幸福

  “不管怎么说,上了年纪之后,还能认识像河童这样志趣相投的人是件幸福的事。如果我先走一步,我一定让徒弟们马上把河童请来,让他在仓库里尽情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

  某交响乐团中操三角铃的乐手因等候时间长,在那里看书。

  ——前者乃知音之福,正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者乃阅读之福,不管是现实世界也好,微博界面也好,我都能遇到知音,此乃幸福~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嗯~

  6 有关梦想

  画家须田剋太为尝试沥青作画,深夜拿尖镐刨马路。刚要下手,被警察逮个正着,受到盘查。“为了画画,想要一点沥青块。”他回答说。“有你这样盗窃国家公物的吗?”不但没有得到谅解,反而惹得警察咆哮。剧作家仓本聪回顾创业初期:当时我也是惶惶不安然而,在这里没有人帮助我们,只有靠自己思考行动,从中抓住感动鼓励自己。冒险小说家内藤陈,为读好书、分享好书开酒吧/书吧,起名“深夜+1”他说:多读点书吧,节省一杯咖啡的钱,不就能多买一本袖珍本了吗?节省一顿饭钱,不就能多买一本单行本了吗?如果有人没钱买书,我们何不把自己的书奉献出来借给他?同样都是读书,为了不做无用功,我们为何不互相推荐好书呢?如果读到特别号的书以至于极其感动得话,让我们以读者的立场,饱含感谢之情向那本书的作者颁奖吧!

  我们只是读者而不是评论家,我的工作终究只是推荐而已。所以如果看到了不喜欢的书,也没有必要作出批评默默地无视它的存在就行了。

  ——小小的梦想,开个二手书店,自从台湾回来,一直深深惦念那家“时光”二手书店。啥时候俺也可以开个这样的小店呢……有梦,是件好事~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六):越来越扭曲了

  妹尾的作品都看过,越来越扭曲的感觉。首先是画面越来越繁杂,三联书店的这个版本,图都是跨页的,没法看的清楚,也就失去了窥视的美学感受。其次是内容。以往他的作品,你能感受到生活的勃勃生气。可是这篇窥视工作间,蜻蜓点水的感觉,水星都沾的很少。每一篇窥视之后的人的反窥视,又充满了日本人的那种假客套的感觉。没有真心散文味同嚼蜡的散文。从人的介绍也可以看出,是50个有一定社会成就的人,但是这本书感觉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写50个人。

  以后可以不用买了。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七):三百六十行

  由三联出版于2007年,看正文后应该是1985年左右刊载于朝日周刊专栏,以不同职业者工作室为主题的系列札记。

  作者妹尾河童,主要职业舞台美术师,很会画画,名字很怪,书中一篇里解释说本名原为“妹尾肇”,因为年轻时吃花中毒的笨蛋事迹,被前辈评价“这小子真是河童(水怪)”,遂成为外号,其本人因为感觉很有趣,之后费尽周折把户口本的名字也改成河童了。从每篇之后被访者的反窥视里,还可以得到这家伙具有小孩子气、爱玩、爱吃、工作热情高涨、说话单刀直入、会半夜三更打电话并且一打就是几钟头等性格特点,基本上是个很有趣的人。

  大概因为作者本职偏文艺,被访者大部分都来自文学、艺术界,此外还有些似乎是当时的新闻而选择的,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有:

  画云彩的布景师:因为自然状态的云彩不能恰如人意,现在电脑CG发展大概可以替代了吧。

  地震预报科:当年初似乎流传过大地震谣言,采访后结论是地震不可预报、提前三个月的预言统统不可信。

  女议员办公室:家具陈设都是公家提供,但尺寸全是男性的,该议员为了方便好用自备了一套桌椅。

  农民作家的田地:当地前一年发生大面积“死米”,据该作家检测是因为过度使用农药造成的土地失肥,其中有一段“‘土’字表现出伸出地面的嫩芽,而‘工’字是没有生命的,正是工业制造的农药,夺取了日本土地的生命”,太有道理,博大精深的汉字。

  美日两国首脑的办公室:美国的长期对外开放,日本的却长期保密,见美国的发表了才摆姿态破例开放了一回,明显敷衍还要假装开明的态度令作者很不爽。(我倒是觉得原来高层神秘全亚洲都一样呢)

  非常有趣的有:

  儿童作家的淡路岛住处:完全自给自足并且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非常饱满的生命状态。

  美食家的轻泽井小居:虽然冬季有些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但物产天然景色优美,相对城市房价便宜,非常棒!

  作家野坂昭如的书房:该爱拖稿作家养了几只猫,稿件未完成跟编辑说请四点再来按门铃取稿,编辑四点再来,发现门铃不见了。

  冒险小说同好会的“深夜+1酒吧”:在酒吧存一瓶酒就可以花一千日元随便待的读书交流会酒吧。

  剧作家的圆木小屋:戏剧学员自给自足的基地,因为经常需要劳动生活比较清苦,自嘲“民主的奴隶制”。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八):各种人 各种工作间

  WE ARE WHAT WE EAT ,WE ARE WHAT WE LIVE

  人生在世总要找点什么可以代表自己的东西 否则好像感觉少了点什么一样 妹尾河童的书总是以另一种视角带我去看他眼里的东西 之前随便翻过一下窥视印度 虽然没去过印度 不过通过他生动的一幅幅画 似乎也能感受到属于印度独特的异域色彩 最记忆犹新的是在圣河里洗澡的那一段 看着黑白的画面 似乎我也能感受到河水的清凉刺骨 以及隐约飘来的一股异味

  这次的工作间 妹尾河童 则全采用俯瞰的手法 就像工作手中做 神明在头定的感觉 如果上帝每天在关注着我们的话 河童的工作间描画的视角似乎正是上帝观看我们的视角 每一幅都很精致 所以难怪被窥视的人都要抱怨河童把他们的秘密都曝光了呢

  三百六十五行 行行出状元 河童窥视各行当工作者的工作间 我想目的不仅仅在于他好奇心 而更多的是想窥视窥视作为各行业精英的他们埋藏在卓越工作成就下那份热爱自己工作的一颗心 那一份热情 能有工作间的人 首先一定都是有相当成就的人 其次 都是驾驭工作的人 而非被工作驾驭的人 他们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创作空间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糊口的工具 而是享受生活的媒介了 我想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成功的第一步是能有一个独属的空间 以后我有一个这样的空间以后 希望也有一个像河童一样出色的“画家”来窥视我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九):工作间的范围

  这本书应该是我阅读有印象以来的第一本日本作者写的书籍(有可能之前也看过但真的没有什么印象。),这本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实在,它很少包装,没有名人推荐也没有序言部分甚至连最常见的概述你都看不到,非常直截了当的进入主题。窥视工作间整本篇幅都在讲述作者所看的工作间,至于为什么作者要用窥视一词我的猜测是那些工作间并不属于自己,别人的东西你只能觊觎如被你所知你也只能在一旁默默的观察。

  本书的启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工作间本身,二作者和这些工作间主人间的关系。每个工作者得到一定的成就之后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工作间,也有可能是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作家,作家的沉淀常常来源于书籍,当书籍的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非常自然的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间。工作间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职业专业化的象征是工作成就的副产品,工作间的摆设,地点,放置的物品都无不体现主人的工作性质,工作习惯等等。

  其次,阅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作者能采访到的人基本上是与其同个行业的佼佼者,首先,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了其实也是间接的选择了他的朋友圈,你做金融那么你朋友更多的就是在金融圈,你是教师那么你的朋友多会是教师类的,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职业越多那么它交的朋友涉及的行业也就会越多,当然他很难接触到高层,因为只有你再某个行业呆的够久的时候你才可以成为精英,只有当你自己站在高位的人才可以采访到佼佼者。当然也有特殊的职业,比如医护人员,如果自己医术精湛名声远播那么你接触的将会是来自各个行业的顶层人物。

  妹尾河童给我的最大职业启示是只有你成为了有作为的人你才可以接触都有作为的群体而去融入他们。

  《窥视工作间》读后感(十):天花板里的大叔

  现在外面阴雨绵绵,对天气敏感的朋友应该在容易伤感的时节去找找大叔,这个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大孩子。

  工作间,一如其名,就是大叔又好奇心过剩地去了日本有名的优伶、建筑师、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去偷窥了,既然有偷窥,自然也有反偷窥,各位被偷窥的人士也同仇敌忾,纷纷指责大叔的偷窥行径,包括曾经不经大脑地吞下一只打火机、在酒店里吃花导致‘原形毕露’还有“电话魔鬼”的美誉等等。面对众人指责,大叔无辜的好像孩子啊!哈哈

  对于日本国人来说,《工作间》帮助他们更了解偶像和名人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对于像我这般对木偶剧国宝和画云的艺术家懵懂无知的人,《工作间》帮助我完成对日本文化名人的偷窥,是一本优秀的日本文艺指南啊!

  以饰演旦角出名的优伶,制作人偶的建筑师,专门画云的画家,用树木来演奏的歌唱家,个人拥有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热衷于海洋珊瑚保护的外国人,独居孤岛的美食家等等,大叔一页一页向我们展示出日本人的生活画卷。赞美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们,从生活居所的角角落落反应主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这比单纯问他人是否幸福更有用。

  偷窥和反偷窥,大叔里里外外乐此不疲。从他人的目光勾勒出的大叔也是如此可爱和率真。拥有敏感的心灵,但在为人处事间又这么孩子气般的直接,永远拥有这灿烂的心情。也许问大叔如何面对困难时,他会不好意思地挠头,因为在大叔的人生中不会有困难两字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