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10篇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一):《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阅读报告

  如果你希望从这本书上找到思维方式的新天地,那么你一定会失望。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像它的标题一样惊世骇俗”,甚至可以把它视作一本逻辑学的小品读物或者是带有一些干货的测试题集。

  本书希望通过还算简单的12道测试题来找出许多人思维逻辑上的矛盾,希望通过测试结果心理预期的反差来制造心理落差,从而达到让读者“哎哟,卧槽”的效果

  可是,这样的测试在我身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例如在第二题中,我轻松趟过了逻辑题的雷区;在艺术的测试中,我的李宗盛也并未如作者预料的一样输给凤凰传奇;对于道德而言,表面上的道德遵循者这一结论也与我的预期一致

  所以说基本上,我以为我以为的还真就是我以为的。看完本书,没有感受到什么新的启发,却对自己的思维逻辑多生出几分信心来。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在第十题中,我以为我是一个“我思故我在”的人,却在思想与肉身的选择上选择了肉身的延续。这给我造成了一点困扰。在进行思考后,我进行了认识上的一次更新:我所认同的是基于肉身的思想而非顺从于思想的肉身。

  从整体而言,这本书不厚,作为随手翻阅的小品,内容和深度基本是够了。但是26元的kindle版价格显然有点坑爹了。另外,12道测试由于存在制造思维矛盾的预谋,显得引导性太强,有点引人入坑的意思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二):了解自我的不自洽

  在公开课《公正》中,开篇就有一个题目:你是一个扳道工,眼前有一辆火车,它即将冲向的铁轨上有 5 个人,而在旁边的一条铁轨上,只有一个人,那么你是否会将轨道搬到只有 1 个人的轨道上去?

  当时课上多数人的选择是会搬,其规则是“5 个人比 1 个人更重要”,随后,教授又展示了这个题目的一些变体,比如:

  a. 火车即将冲向 5 个人,而你眼前有一个胖子,如果你把胖子推到铁轨上,他就会把火车阻塞停住,而救了那 5 个人的命。你会去推那个胖子吗?

  . 有 5 个病人的 5 个器官分别出现问题,面临死亡,只要接受器官移植就可以健康的生存,面前有一个健康的人,你会取他的器官来救活 5 个人吗?

  c. 一艘船在海上遭遇了暴风,有 4 个人在一条小救生船上存活了下来,弹尽粮绝之后,其中 3 个人杀掉了最虚弱的那个,用他的血肉又熬过了几天,终于等到了救援,这 3 个人有罪吗,应该被判成怎样的刑罚?

  以这几个例子来看,还适用于 5 个人的生命比 1 个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个原则吗,情况是否发生不同

  请注意:《公正》课的教授的目的并不在于探讨哪种选择是正确的——毕竟都是两难选择,可能选择哪一边都不会完全正确——而在于:在作出某种选择之前,你的原因是什么,而这种原因是否都站得住脚,换成类似的场景,如果选择发生了变化,那变化的原因就是什么?

  简而言之,不探讨对错,而是探讨为什么。

  然后,Sandel 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了 12 堂相关的探讨,介绍了面对此问题时,各种哲学流派都是怎样认为的,以及他们之间是怎样互相诘难、回答的。

  在这本书里,则是这样一系列的测验,检测:

  一个人的观点是否自洽(1);

  是否能很好的使用逻辑(2,3);

  信仰中是否有矛盾的地方(4,5);

  禁忌的底线在哪里(6);

  如何运用道德规则(7, 9);

  对待艺术的态度(8);

  怎样看待生命(10);

  获得与损失是否等效(11);

  你懂哲学吗(12)

  答案无所谓对错,只是检测人思维的内在自洽性,若是愿意接受“我知道我并不完美”的观点去审视自己,那这本书就是很好的启发者,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若不是一开放的心态去批评的读他,就会觉得受到了很多冒犯,尤其是关于信仰的部分,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信徒会或多或少的觉得不舒服,所以,就这些问题,我也不好意思去向信教的人去了解。

  遗憾的是,每个观点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更深入的指点,可能这就只能靠个人了吧。

  作为快餐,算是不错的了,值 4 分。

  缺点

  1. 字大行稀,留白多。

  2. 广告太多,书前书后有不下十页的广告,在介绍这个出版社的其他书籍,我觉得如果加广告的话,用附送小册子的方式比较好。

  3. 书得封面做的不好,以“一一封面审美学”来看。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三):我的一些测试结果

  第一部分 征对矛盾

  Q在你看来道德是否存在既定的准则?

  Q对于犹太人的虐杀,你认为是否违背道德?

  A否

  A是

  结果:矛盾!

  这个问题很滑稽。个人看来,纯粹装了逻辑的空子。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过,道德确实不是非对即错的简单逻辑。也许,笔者想说:道德是有界定底线的?

  第二部分逻辑

  全错

  结果:适合从新学习逻辑学

  第三部分绕来绕去的句子

  提示:当且仅当结论是前提的必然结果时,论断方为有效

  给个例子:男人都是混蛋,有些混蛋是有魅力的,所以,有些男人是有魅力的。

  再来个:奶牛都是四足动物,有些四足动物是大象,所以奶牛是大象

  呵呵~

  测试结果:非常具有逻辑的潜质。

  我笑了。

  4 神5信仰

  我是个无神论者,没有信仰。略过

  6禁忌底线

  结果道德程度:无道德

  泛化标准:没有在这些情景所描述行为发生道德错误

  嗯,之所以有1分的原因是:我很喜欢猫。对于猫的虐待,是我容忍不了的。故有1分道德。

  其实第6部分的题,具有引导性。先做过第一部分的题后,对于第6部分会有影响。追寻相辅。以及逻辑的统一性。

  后来实在读不下去了。放弃了。

  这本书,不值得买来。

  在书店翻翻,图书馆看看就够了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四):评第6章:道德无关对错

  很少读这类的书,也说不好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快餐型?消遣型?科普心理学型?总之和平时读那些东西不太一样。但昨儿晚上一口气做完了十二个测试,到了今天心里还有种说不出的委屈,因为那章关于道德底线的,你以为你百无禁忌你就百无禁忌。

  首先撇开这本书的专业可信度。

  测试结果为完全放任的我,是个自以为善良的人,道德底线高的人,难道我以为我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

  那回头看那些测试是怎样的:

  举一个列子

  情景一:一个妇人身患重病,在临终之时,她要求儿子答应她,至少每周去她的墓地探望一次。儿子不想让母亲失望,所以他保证自己会做到。但是在他母亲过世之后,他未能遵守诺言,因为他实在太忙了。关于他的承诺,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对于未能兑现承诺,他也没有感觉愧疚。

  A 对于儿子没有遵守承诺的行为,你如何评价呢?

  他错了。

  他没错。

  假设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风俗是儿子在母亲过世后通常不会遵守对母亲的承诺,另外一个国家风俗相反,你认为两种风俗都没有问题,还是其中一种违反道德了呢?

  情景二是关于吃掉自己家被撞死的猫。

  情景三是关于亲兄妹发生关系

  情景四是关于人兽发生关系。

  我都选择了他没错,和两种风俗都没有问题。

  问题A,道德对错。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个‘错’字。首先,这些行为我是绝对不会有的,而且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也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好,不符合个人甚至是大众的道德审美。但我觉得他没有‘错’。不知是不是译者翻译的问题,我理解的‘错’,是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比如说太阳绕着地球转是错的,是假命题。地球是平的,是错的。某人吃了自己家的猫,是不对的,但无关对错。道德上的事儿,只是在某个文化背景下存在的,无关对错,只关乎是否符合当下的道德标准。

  比方说,我们的大环境是人要穿衣服的,我们认为不穿衣服是羞耻的,但如果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发明衣服,人人都裸着,那么穿着衣服的人就会被人认为是可耻的。这无关对错,只是文化文明的产物。

  问题B,一种风俗有没有问题。不能想象一种有问题的风俗是什么样的,而又是谁,来自于哪种风俗,定义了‘有问题’这件事儿。我们每个人都必然来自于一种风俗,若不同于自己风俗的风俗就是有问题的,那么每种风俗都是相对有问题的。关于人类的种种行为,本就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标准,都是人文意义上的东西,随着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总的来说,我喊冤的同时觉得,关于道德,尽量按照当下文化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影响他人。对于其他的个体以及文化,也该更加宽容些。这样就可以了。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五):给思维寻找一个出口

  起初,看到这个超级书名,真是有点犯晕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想表达的是啥?是想纠正我们的意识错乱还是价值混乱呢?真不大好说。无独有偶,书评家黄集伟也有类似的感觉:我就想,是啊是啊,那啥那啥,我以为我以为的,还真不是我以为的;或者,也仅仅是我以为我以为的。当拿起这本书,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也特别有趣,好玩,智慧可人。但这背后所揭示的或许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景象,不管是随大溜还是独立思考,我们以为的,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般“正确”。

  这是一册由《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朱利安·巴吉尼与杰里米·斯唐鲁姆共同撰写的哲学普及著作,据说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哲学普及类读物。其实说是阅读,不如说一道道谜题做下去更为简单。尽管小心地去做那些题目,但总的来说,还是令人大开眼界,比如第一道题是我有自己的观点,但我自己不一定都赞同,居然存在6个以上的紧张关系,“你要么思想极其细腻,要么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的综合体!”居然第一次发行自己不那么确定这就是认识的自己了。

  接下来的题目则涵盖了哲学、逻辑推理、信仰、思想一致性、禁忌底线、道德标准、艺术、身心灵、自由、终极逻辑常识等多个有趣话题。忽然发现,这可以通过12个谜题快速提高思考力,可以轻易抓住别人的思维漏洞!不过,自己的思维漏洞在最后也会呈现出来。原来,我以为是正确的,却存在着逻辑问题,以及对事物评判标准的不一,这更加使人迷惑,我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原来确定无疑的答案也变得游移起来。事实上,这丝毫没啥好担心的,很多人做这些题目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的。

  这也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价值混乱已经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思路混乱。对于政客的观点,对于“话语拥有者”的指引,社会大众往往随之疯狂起舞,欠缺理性判断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害怕哲学,误以为哲学艰深晦涩。其实,哲学可以让我们思路清晰,甚至可以解除我们的痛苦。而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许小年的建议,清华的同学读一点哲学,科学只能解释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科学解决不了的留给哲学,哲学解决不了的留给神学。建议清华开神学课。我们一定要知道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要有敬畏之心,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说白了,我们是要对世间万物心存敬畏的,如此为人做事才不会那么不靠谱。

  作者在第六章寻找禁忌底线时坦言,如果社会规范并没有威胁到任何人或事的话,对社会规范的怀疑主义不过是空泛的矫揉造作。但是真正的重点在于,“开放我们的思想,宽容那些可憎之物,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的偏见将妨碍我们找到正当的理由。”不仅如此,这也构成了整本书的主旨,“深入地探究我们的观念与价值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去改变它们,而是要去理解它们”,或者说“不要搞清楚具体的对错,而是要让人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自以 为很坚持的东西,其实乃是虚妄;因为我们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坚持的是些彼此矛盾的东西。”

  如果说这是一本检验思维的试金石,倒不如说是看我们的思维是怎样运行的。平时我们所言的智慧不是小聪明和小伎俩,而是在不同思维方式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这样反映了我们对事物的“紧张关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该检索一下,寻求更合理的解释方式,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超级矛盾的综合体”。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六):不试读就买书是种病得治

  这本书的大名很早就听说了,只是不大记得这所谓的大名来自于何处,只模糊地觉得当时应该对这个书名观感不错,虽然不曾看过一页书。后来看到作者的另一本,哲学家遇到心理学家,也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仍然是不曾看过书中一字,对作者的观感又好了一个台阶。想想真是可笑,这所谓的观感并不曾有任何实际的着落,更多只是源于个人的中二幻想。

  说回这本书。毫无疑问有所启发,但离个人期待还太远。看了才知道只是一系列测试,测试的题目可能见仁见智,但对于一个高中就学过逆否命题等价于原命题的理科生,对于稍微了解过三段论的逻辑学伪爱好者,书中相关部分的测试简直尴尬的要命,又有了做高中相关章节课后习题的感觉。而最后的分析也完全没有什么新鲜之处,都只是浅尝辄止。

  总体而言,这些所谓的测试大多只能起到娱乐或者冷知识的作用,零散而又肤浅,在网上随便做做无妨,专门出一本书就有点无诚意圈钱的感觉了。

  上面吐槽了这么多,还是希望大家有兴趣到网上找一个测试做一做,还是有所触动的,至少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各种价值观和立场能够带来多大的混乱和冲突,这样以后大概知道自己脑海中的观念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也可以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如果能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当然更好了。

  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最近发生的戴立忍事件,此前只是抱着很朴素的爱国情感,很简单的认为应该支持国家统一反对各种分裂包括台d,但不曾仔细想其背后的逻辑和立场,也不曾看到过另外的视角(如台w人的视角)。在接触了一些不同观点后,我的想法虽然没有变,但是却可以理解那些台w人,并且也认识到这只是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政治立场只是一种选择,背后还会受教育国家宣传机器等等影响,但却从来无关乎对与错。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七):刚开始看还不错,后面发现文化差异

  2013.7.25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这倒并不是说欺骗,一个人告诉我们的有时候不是他的内心想法并不一 定是有意诓我们,而是他以为他就是那样以为的,也就是说,如果他在欺骗,那么他就是连他自己也一起骗了。其实人这一生欺骗得最多的一个人就是他自己,有时 候人会忘了自己的复杂性、有时候会忘了人世间的复杂性。

  第五章:关于神的逻辑测试

  我本身就是个无神论者,这18道题就是硬着头皮写下去,想着不要再犯第一章前后不一致的错误做下去。最后得3分:你的理智强而有力,其中略微不理性的部分正好显示了你人性的一面。

  具体问题出在两道题上:

  8、人可以将对客观世界的信念奠基在确信的内在理念上,哪怕缺乏任何外在的证据证明此类信念的真实性,这也是正当的。【我选择是】

  16、连环杀手彼得▪萨克利夫深信,是上帝要求他去强奸并杀害妓女。因此,他有理由相信在实施这些行为的时候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我选择否】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唯心主义。第八题选择了是,我是承认人可以有自己的信仰的,但是没有考虑到这种信仰是可以对别人造成伤害的。到了第16题,例子很明显连环杀手是违反了道德,伤害了他人,所以第一反应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以选择否。

  这是自己的逻辑思维受到了感情的牵绊而混乱。

  那么在生活中,需要自己就是理智一些,不要因为感情用事。

  第七章:

  关于道德的测试,得的分数不是很高。意思就是我在道德行为上面经常会受到地理、亲属关系、规模和是否作为等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发现一个导致他人严重受伤的罪犯,你是否应该向权威部门举报?我回答有强烈义务。但是!另外一题:这个罪犯竟然是你的兄弟,你是否举办?我的回答是较弱的义务。这就表明我的道德观是不统一,是有着双重标准的。没有错对,只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八):不觉得怎么样

  书是阅读某期三联生活周刊推荐的,当初以为应该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就如书中所言,一本严肃的书完全可以由笑话组成。

  前面的几道关于观点紧张关系、逻辑思维清晰度和三段论等的测试题,只要是经历过公务员考试基本上没什么压力,太小儿科了,在我看来,这本书前半部分对于中国的同学来说都是有些幼稚了。

  后半部分关于信仰和道德困境的东西,来来回回都是所谓的一致性,殊不知书中测试题所显露的一致性都是十分浅层的,追求这样的一致性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古今中外无数枭雄大能在浅层来看都是书中所说的超级矛盾综合体,但是这矛盾综合体却完全不妨碍这些人垂名青史如曹操、如毛。原因在于在这些看似矛盾背后,有一个更高的原则进行统筹,而这一“更高的原则”,本书似乎只字未提。

  另外关于信仰的部分,因为个人的缘故比较倾向佛学,所以我把真神认定为就是佛法里的中央佛——毗卢遮那佛,从而认定真神全知全善但不是全能,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也要接受因果业力的安排,所以不是全能的,最后得到的测评结果与最佳答案仅有一分之差。

  依照佛学思想继续来测试所谓的思想一致性,得到的结果是:恭喜恭喜,只有10%的人能够传过这个战场而毫发无损。那是思想一致的楷模。

  这些测试题对了解和任何佛学思想的人来说,得到最佳答案大抵都没什么难度什么难度。

  穿越思想的迷雾,还有一段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本书能提到的帮助倒是太少。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九):哲学就是你以为的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哲学就是你以为的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书名很绕嘴,不过的确有点哲学的味道,这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哲学书,但是却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哲学书,这里面是十二道测试题,内容都是和哲学有关系的。平时对看到过很多心理测试题,开始的时候挺好奇的,做一做看看能不能测出点什么,可是做了一些才发现,凭借那么几道题,想要洞悉一个人的心理还是有点不靠谱,其实真正的心理测试,都是几十道上百道题,测试起来相当麻烦。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书中都是很简单的几道题,也就是相当于一种测试算命的小游戏,想一想那些心理分析师们,为了了解一个人的病因,要进行连续多少次的谈话,问那么多个问题,最后多数还都没弄清楚,对比一下那些问卷,你就应该知道问卷的作用是多么有限了。

  这本书里的问题编排得还算挺严谨的,但是问题的设计显然是根据欧美人的习惯去提问的,很多和我们的生活并不相符合,里面涉及到的历史宗教都是西方的内容。第一道题我做得最认真,做完才发信是测试前后回答是否矛盾的紧张度测试,不过再回头看看问题,我才发现,有几道题我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结果出现了矛盾,一些概念和特定的语境有关,所以我们平常的理解,和那种准确的界定是有一定偏差的。第二题是逻辑,这道题比较简单,我都答对了,没什么特别的。第三题是三段论,绕来绕去,头有点晕。后面的几个测试感觉也有点牵强,而且发现十二个问题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就是把和哲学相关的一些测试收集起来,题目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测试了半天也不知道测出来了什么东西。尤其是最后一道题,挺让人伤自尊的,那么多问题根本就不是测试,而是考试,都是选择题六十多道题,让你去选择正确答案,好像是西方哲学的考试,里面很多都是数字和年代,尼采逝世于哪一年,福柯去世于哪一年?太折磨人了,我只在地理部分答对了三四道,后面的太变态,估计就是学西方哲学的也答不了及格,想要答出理想一点的成绩,除非是提前有所准备,下工夫去背了。

  我是非常喜欢哲学的,西方哲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虽然经过了翻译很多西方哲学原著看不太懂,但是我知道西方人比我们东方人更关心形而上的哲学,他们的哲学也更精彩,但是你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哲学,那未必有点天真,这本书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精彩。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十):你还那么自以为是吗?

  这本书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一本书,而是12套心理测试题,涵盖了逻辑、信仰、道德、艺术、言行一致、自由、哲学等等诸多方面。看似简单的问题然而最后会分析出让你吃惊的结果,或者按照书里的说法这些都是“哲学健康检查”。而且“哲学健康检查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你的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是要通过这些观点来揭示你的思考方式。”

  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那部分相信,或者也可以说有着我们自己的信仰。然而对于这些我们自己笃信的观点也好,价值观也罢,我们能意识到她们是如何形成的吗?或者说这些相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怎么思考的?对于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很少去反省自察,因为相信已经存在了。也许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让你去觉察这些潜在的思考方式和逻辑,乃至于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

  非常喜欢书中的一个用词,“紧张关系”。每当我核对答案的时候,每次都会发现那么几个“紧张关系”,虽然还不至于自己打自己耳光,然而当你意识到自己原来还有许多地方有些考量的时候,的确会有很大的促动,心头一紧。我们多多少少会有点自以为是,或者说这是自信的来源。然而现在我们还真的不能如此简单的自以为是了,会多些考量和审视。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我们会因此而缺乏自信。其实当你想通了,只会带来更多的满足和欣慰,也许就想通了一些困恼你潜意识已久的问题,豁然开朗,更加的自信或者说自在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从纯粹逻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的。很现实的说,很多的事情并不是非对即错的二元选择。如果只是分析一些选择题的结果,多多少少都会找出一些悖论,或者说哲学里面有一个很经典是,“悖论之真”。也许一直用逻辑自居的人类本身就不是那么的守逻辑。所以要慎重的看待所有的“哲学健康检查”结果。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最后做哲学知识60道选择题的结果我深深的受到打击,我真的是对哲学认识太过于浅薄了。还有很多空间需要去探索,或者说激励了我去更多的学习。也许启发是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作用。

  2017-6-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