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命元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致命元素》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命元素》读后感10篇

  《致命元素》是一本由[英] 约翰·埃姆斯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元素》读后感(一):毒物里的世界史

  只要人存在,毒就不消失;毒物像一个标杆,衡量着每一个时代。

  毒药是为了谋杀,谋杀则为了权力。谋杀可谓是真邪恶(pure evil)。借助毒药之手,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不知不觉间被谋杀。新近受人热议的一例,便是于2004年猝然离世的阿拉法特。据称,阿拉法特的内衣、牙刷等遗物上,沾染了“超出常规的”放射性元素钋-210。

  《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一书的作者约翰·埃姆斯利是位化学家,曾在伦敦大学从事了20年的化学研究工作,后来摇身一变成为剑桥大学化学系的驻校科学作家。他对每一种毒药都了若指掌,事无巨细地从其在身体内含量、医疗用途及其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讲述。在作者看来,“投毒案件之所以令人如此着迷,是因为现在我们可以用最新的技术对其进行重新分析,从而发现前人所无法发现的真相”。用当今的高科技,重新审视拿破仑、贝多芬、莫扎特的死亡之谜,的确够有探秘破案的快感。

  不过,“通过投毒实施谋杀在今天也许已经成为一门没落的艺术,这主要应该感谢法医分析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如今只要一个人的死因被怀疑为投毒,那么几乎肯定可以从他的身体中找出致死毒物。”现今的毒物检测,早脱离了原始的烧杯、试管、酒精灯,检测技术早已进阶,精确度提升到百万分之一克的水准。换言之,靠毒物谋害已不是隐秘廉价又高效的好选择。更何况,毒物检测的范围也大大扩展,涵盖胃内容物、血液、尿液、头发等各种人体组织。现实世界里,人为投毒谋杀的案例已日趋减少,我记得的一个数据是,美国FBI曾有报告,2004年美国境内发生的14121例杀人案中,只有11例采用投毒方式。不过,工业污染导致的环境重金属污染越发严重,也必将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约翰·埃姆斯利是一位化学权威,想从科学上对本书挑点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本书绝不适合一口气读完,最好每日翻阅一节,既领略一些致命元素背后的科学,又从投毒案例中察觉人性悲欢。唯独让我遗憾的是,书中大多例子尽管四处搜罗,很多却少有人闻。书中例举的欧美各类投毒谋杀案例,占据了大量的版面,仿佛是为缓解大量化学知识的专业性,而特别设置的清新小阅读。不过,饶若作者曾研究过中国史料中的诸多投毒案例,便会顿然有小巫见大巫之感。更何况,除却几个经典案例外,欧美读者对原版书中的投毒谋杀案例也倍感陌生。

  (《晶报》深港书评 2012.08.12)

  《致命元素》读后感(二):科普小说

  读来很有趣味的一本书。在书展看到它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值得花这点钱,读完发现,幸好买下来了!

  中意这本书的,十有八九是学化学的。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第一次捧起以化学为题材的作品看。本做好心理准备被各种术语完虐,没想到读起来超顺,不仅长知识开眼界,还读的心理跌宕起伏。

  就像封底说的,这本书可以算作小说。副标题“毒药的历史”,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历史上投毒的故事组成的。读完以后觉得自己又腹黑了一层。

  不知不觉,我也被灌输了不少化学素养,最明显的一个:化学的世界里,对毒和益没有明确的界定。用量、制法、存法...无不影响了物质的使用效果。或许,在今天风靡世界的良药,在未来某一天,也会成为被学术界批判的毒物。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将来读的书会向科普方向去。但是去书城逛了一圈都再没找到此类好书,要么太专业,要么太肤浅。

  《致命元素》读后感(三):扫科普的盲

  我不是很喜欢读这类的书,当初买的时候,就是因为简介里面有说历史上的人们如何用这些化学元素制成毒药去谋杀人,于是比较好奇的就买了。

  书是在亚马逊上买的,到手后,稍有些脏,估计是长时间无人问津。哈哈,刚开始看了,都是在讲汞的化学知识,读的我晕头转向的,不过确实是有科普的作用,正应了那句开卷有益呀。后来就讲了用汞谋杀。

  说实在的,我是真记不住里面那些老外的名字,所以直到我读完全本书之后,还是迷迷糊糊的,都记不得很多人的名字,只知道某某人用这个毒药杀了很多人。

  唉,记不太清呀~~不过要是真喜欢这类的书的人肯定会觉得读着很有意思的~~

  所以我还是推荐一下了~~

  《致命元素》读后感(四):微小元素里暗藏的杀机

  如果此书能早出版几百年,让《甄嬛传》中那个屡被后宫妃子的高妙下毒阴招损害龙体的倒霉皇帝,见识见识诸多致命元素的厉害,他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地甘愿服下那些寄予着谎言和欺骗的丹药或汤剂了。当然,他并不是少数被人算计的傻皇上,和他有着悲惨命运的大人物,横贯古今中外,简直不可胜数。光说中国历史上惨遭毒药算计的皇帝,光有史书记载的就有西晋惠帝司马衷、西晋怀帝司马炽、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魏孝明帝元诩、北魏孝武帝元脩、西魏废帝元钦、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明帝宇文毓、唐中宗李显、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赖、清德宗光绪帝等11位皇帝。就连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拿破仑也陷入到了被过量的砷元素毒害致死的传闻之中。

  这些悲催的皇帝均死于含着致命元素的毒药,这些毒药的厉害之处不在其毒性的强弱,而是在于其隐形的杀机,它们常以“元素”这样微小的状态存在,肉眼凡胎自然是无法一一辨别。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文光的作品《夜》其中一段描写“在那深绿色的海水下面,看不见的旋涡在此起彼伏,沉默的海孕育着杀机”便非常精准地描绘出这种杀人不见血的难以防备的“暗箭”的力量。

  并且,遭遇这种力量戕害的,绝不仅仅包括这些位高权重的统治者,数以百万的寻常人同样难逃它的魔爪。撇开那些为情、或为钱特意施加的谋杀案件不谈,无辜的人们被各种食物、饮料、药物、化妆品及其他日常用品中的“致命元素”暗算着,却丝毫没有察觉它们的存在。

  欧洲围绕着“毒药丑闻”而生发的各种有关春药、巫术和砒霜的故事让人不禁为之恐惧,也为之着迷。它留下了诸多历史迷局待后人去破解,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会逐渐驾驭它们的特性,以求将它们的“恶”的一面规避到最小。

  既然不能逃避,只能保持足够警惕:爱美姑娘涂抹的脂粉、口红,被我们随意废弃的旧家电,人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化学药物、被化学物污染的美味的蔬菜和海产品……人类历史上曾帮助我们进步又给我们带来巨大创痛的“致命元素”或许正以更加可怕的力量集结着,在某个不期然的时刻,像毒害那些可怜皇帝一样,再次给我们以闷头一棍,沉痛一击!

  《致命元素》读后感(五):天朝生存指南

  在化工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各种更高效、更剧毒、更隐蔽的毒药粉墨登场,昔日备受青睐的杀手们已是明日黄花。你基本用不着当心有谁会用书中所提到的毒药给你下毒,因为它们的效果太不稳定,也太容易被发现了。那你可能要纳闷了,那这本书

  读了还有什么意义么——如果它不能作为你自保的参考的话。

  答案当然是——有

  生活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如果你想活久点,毒抗是必点技能。。。不是常常听到重金属超标吗?这里的重金属指的具体是什么,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毒理、症状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很有用的信息,或者不如说这就是生存技能,起码知道惹不起躲得起。

  比如本县某化工企业砷排放超标,当你知道这东西俗称砒霜(三氧化二砷)的时候,还能淡定如初么?如果你家里有老墙纸,尤其是绿色墙纸的话,建议还是趁早从墙上撤下,因为它很可能含有谢勒绿。用这种颜料做成的壁纸在潮湿的环境下会释放出

  砷,拿破仑皇帝就死于这种壁纸之手。

  买婴儿床垫的时候可得小心了,因为里面可能含有作为阻燃剂的锑,它是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元凶。灭蝇纸中也含锑,它是其毒性成分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元素还杀死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当时锑被用于脱发,后来人们发现失去的不仅仅

  是头发。

  汞自古受到中西炼金术士和道士的青睐,它可以溶解黄金的特性使它被认为是炼制点金石关键原料,古代道士们所炼的“金丹”,大多含汞,这就是为什么炼丹求长生的往往活不久的原因了。

  在当代汞的威胁依然存在,这种元素会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水吴病的始作俑者就是汞。以前人们认为,当不慎打碎水银温度计,可以用雄黄粉末泼洒后收集处理。可实际上你永远无法彻底清除残留的汞,因为它强大的穿透性和流动性,唯一可行办法是,尽量别用水银温度计。

  有毒元素和非有毒元素的界限其实是模糊的,所有元素在人体内都有其耐受限度,即使是水喝多了也会中毒。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警惕,规避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另一方面,既然已经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了,就让他们来的更猛烈点吧.

  《致命元素》读后感(六):我们今天觉得有益的,可能在明天会被证明有害

  这本书是在看完《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后知道的,因为此书是三联书店出的新知文库系列中的一本,因此,这本书看来也具有这套书的特点,即介绍自然科学新知识及其如何被发现和传播的,前本书更注重知识的发现,而这本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介绍,所以,比起其他休闲书来,阅读的时间要长一些,除了上班、睡觉、做饭和跑步,剩下的时间都在看这本书,幸亏上一个周末没有马拉松比赛,而且又在下雨,所以较快就看完了,但整理笔记却花了2个晚上。

  本书末尾,还简单介绍了另外几种也可致毒的金属,如钡、铍、镉、铜、氟、镍、钾、钠、硒、碲和锡,虽介绍得不多,但也澄清了我的一些错误观念,当然,这些错误观念也是社会宣传导致我形成的,比如,有一些茶或其他产品厂商大肆宣扬其产品富含硒的好处,似乎每日补硒可长寿,而按本书的观点,硒虽然是人体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过量一样会导致中毒,包括出现贫血、消瘦、皮炎以及社交孤立等,最明显的是口臭。实际上每天饮食中所含的硒已足以防止硒缺乏症,最大摄入量为每天450微克。所以,对当今生活中充斥的各种养生产品,千万不要被其迷惑而盲目相信,有可能越补越毒!

  以下主要摘抄整理几种常见毒药的过量剂量、症状及解毒方法或相关有趣的事,以防急用,当然,特别想介绍的就是中毒后的症状,这是因为前几年出现的清华女生被同学以铊投毒的案件中,就是因为症状没有及时被诊断出,导致悲剧的发生。本书作者也一再强调,本书中描述的那些案件,如果受害者的症状能被早日识别并诊断出致病原因,大多数都是能避免被再次受害的。

  ...........

  撰文 刘萍 2017年6月7日

  详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1614466660874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