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篇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7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一):书摘

  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

  曼娘不能入睡,在她心的深处,她觉得是感情的混乱、深沉、奇怪、不可以言喻。她并不是心中思想什么。她是以女人的天性觉醒时那种无思想的语言在体味人生。人生,她觉得又奇妙,又可怕,又美丽,又可悲,而且这几种性质是同时并存的。

  (那几晚,真的是这样,几乎天天失眠。。。哎!如今再回首,也不过是一段回忆而已。)

  人本过客来无处 / 修说故里在何方 / 随遇而安无不可 / 人间到处有花香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二):灵山

  原谅我盗用了前一个书友最终的总结,然后当我看到他/她的书评时,这个词,仿佛将我和书中的世界,以及“文艺”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时代是在改变的,改变到我们必须时刻扩展自己的内存,更新自己的数据,才能跟得上信息发展的潮流。于是我们不断的追求自己、完善自己、享受自己,这本无可厚非,这就是无可厚非。只不过就像那句类似与鸡汤话语“当你将死亡的时候,你在意的是你的亲人朋友,是情感;你不在意的是你的事业金钱,是物质”,于是多年以后当我们终将老去的时候,是否能够到达我们最终的归宿,是否能够寻觅到我们心中的灵山?

  是啊,归宿。也许这是林老先生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叹。这个想法,这个感叹,也许只有在此刻存在,明天还要上班,还要去赚钱,还要养家,必须要承受这个年龄一个男人必须承受的压力,还要去上班,还要去赚钱。

  放荡不羁青春,幡然悔悟的中年,逍遥自在的老年,以及得到升仙的死亡,这是姚老先生的一生,这不也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一生的缩影,一生的归宿吗。中华民族,全人类都不断的重复着这样的故事,故而子子孙孙无穷匮。体仁和银屏是不是自作自受?牛家人是不是死得其所?曼娘一家是不是该自认倒霉?木兰莫愁难道就是善有善报?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自私的,但是你无法去指望个体能够拥有宏伟的大局观,我们不是哲学家,没资格思考人类和人生,还有归宿。

  大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在别人的评判中,所以我会羡慕书中所描述的那种不在乎别人看法的生活,姚老先生之所以“得到升仙”,无外乎他是看透,他不在乎蝴蝶和庄子到底是哪个,这个甚至不值得他去思考。然后请原谅我吧,我这样说,但是我没有这样的魄力。只不过希望当我老去的时候,至少能拥有的是家庭的和睦幸福,家人的健康平安。这也许是我想要寻找到的灵山吧。

  还有,任何一本有抗日情节的书,都会让我觉着,中日之间,因为那场战争,是不可能获得和平的,百年以后如此,千年之后也如此。

  顺便给自己提个醒吧,一年写一篇书评,还是反省一下吧,这个是多年之后对自己的一个交待,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回忆。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三):遥看乱世中国 泪洒京华烟云

  抓紧一切时间看这部书 上课看 躲在被子里看 总算读完一遍 心潮澎湃不已

  林语堂老先生眼中的那一个动荡不安年代 穿梭在美丽如画的王府花园、纸醉金迷的北京饭店、充满吆喝声的胡同、阴暗冷酷的监狱、激情四溢的学生游行中、战火纷飞的前线......

  木兰由一个道家女儿融入百万群众中,这一段乱世传奇让人感叹!

  似乎书的前部分儿女情长遇到后面的日军侵华就变得微小了。当阿满静静躺在棺材中时,我流泪了;当曼娘自缢时,我流泪了;当素云咒骂日本人时,我流泪了...黛云 阿瑄 阿通 环儿 立夫 还有他们的爱人 妻子们 中华儿女情系中华 面对日寇侵略 我们挺起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凝聚的是一个民族的大爱 !

  日本人的残忍,中国领略最清楚莫过于惨死日寇手下的中国妇女,她们都是被侮辱后再被杀死,林语堂老先生说过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侵略军像日本一样 不知道日本男人对性的看法是什么 但是他们对中国妇女所施加的侮辱不公残忍行径的确令人发指!犹记得 书中林老写到 曼娘五十年没有一个男人看过的身子 就那样赤裸的吊在那里 死后都还有受日本鬼子的侮辱!愤怒 只有愤怒!

  令我愤怒的不只日本 还有朝鲜(当时朝鲜还没分)。书中多次写到和日本同流合污的高丽棒子,在中国经营毒品,欺压中国人!

  放眼今日的亚洲,这两个国家仍然很不安分。日本的文化产业包括动漫影视等等,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哈韩哈日风盛行,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追求时尚流行时也要理性思考,哪些该追哪些该适可而止甚至坚决抵制。坚决不让这些发达国家想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入侵来打垮中国的新生代力量的阴谋得逞!

  过去的历史绝不会随时间消散,但是毕竟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我们不可能扛着枪去和日本人斗争,那些前人用血肉之躯建立的新中国,在未来命运如何,更待我们新一代人去为之奋斗,中华儿女情系中华,中华民族精神永垂不朽

  爱我苍茫大国,巍巍江山,风雨飘摇多载,然民族精神永在,前路遥遥,愿吾国屹立不倒,华夏民族蒸蒸日上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四):就让凯撒的归凯撒

  有一个故事:一个穷人,一个富人,被上帝扔到一个煤山前。第一天,穷人因为之前一直都是干的‘卖力气‘的活,所以靠自己的力气,从山里挖煤去集市里卖,倒也能吃个饱。富人则不同了,没干过力气活儿,只挖了一点,拿去集市卖的东西不够糊口。

  第二天,富人从集市请回两个人,挖煤去卖,不仅自己能吃饱,也让被请的两个人有满意的收入。而那个之前的穷人,依然按同样的方式工作

  就这样穷人就这样一直穷下去。而那个富人,则雇佣了更多的人,从零开始,慢慢做大,仍然变富。

  看完《京华烟云》若干天后,心里想的却这样的故事。在小说里,在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下,若干家族起起伏伏,后面的逻辑却很简单。就像那个故事里一样:有钱的靠头脑靠人脉在乱世也能立足,而没钱的靠力气靠运气,偶然也能混上去。

  但不管怎样,碰到战乱,大多数都会跌落,只有像作者这样的人才机会跑去国外用英文按着红楼梦的架构些一本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小说,然后再被翻译成中国。 (没什么好说的,也许想表达的就是C‘est la vie)

  书中的王府花园,不知道是否是就是北京的那个“平西王府”。今年春天在那儿呆过一段时间。看书的时候老想着这个地名曾经辉煌

  《京华烟云(套装上下册)》读后感(五):儒道的殊途同归——读《京华烟云》有感

  林语堂的书,最近一口气读了六本。最为心头好,还要数这本《京华烟云》。随意打开电视,也不巧与新版的同名电视剧撞了个满怀,吐槽无力,故事似乎是那么个故事,然而最关键人物、乃至作品的志趣意境,无奈都差了十万八千里。因而,对原著的敬仰之情只有加深的份儿了。

  由于英文功底有限,还是挑选了张振玉的译本。三篇共四十五章的章回式小说,标题的短句都透露着向红楼致敬的风雅,比如“沐恩光木兰入私塾 探亲戚曼娘交新朋”,又如“北京城新学旧派人文荟萃 静宜园淑媛硕彦头角峥嵘”。一九三八年,林语堂本想英译《红楼梦》,再三思虑还是选择了自己创作一部近代小说,于是成就了《京华烟云》。而我读罢,竟是更偏爱此书,细嚼余味,不少别致之处不得不使人称叹叫绝。

  这本小说的几大明晰的主线:一座城(京华)、一段三十余年的历史(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三大家族(姚家、曾家、牛家)的变迁与几位主要人物(曾平亚、曾经亚、曾荪亚、姚体仁、姚木兰、姚莫愁、孔立夫、孙曼娘、牛素云、银屏等)的情感纠葛,交织互映,不亦乐乎。这本面向世界读者的小说,不仅完成了展现中国文化的“传教士”使命,更为难得的是,其丰富的哲学意味、特殊的历史背景,为中国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和国民性格寻得了更多的理解,也给了苦难下奋力挣扎的民族许多慰藉。

  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木兰,可谓是林语堂笔下最优雅女子乐观率真、豁达随和,对生活始终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转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道家女儿”的随遇而安,在动荡岁月里显得尤为熠熠生辉。于爱情上也如此,木兰虽不能与最心仪的立夫厮守,却能在他遭遇拘囚时,孤身涉险救人;“妙想家”和荪亚在相濡以沫的人生里执手偕老,也能豁达宽容而至和丈夫红颜成为好友。相比于妹妹莫愁的“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的大家闺秀之气,木兰确实是“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这便是道家的“见素抱朴”的至上境界吧。

  红楼里“宝-黛-钗”三种人物个性与“佛-道-儒”三种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京华烟云》里也不难觅得踪影。而不似红楼里代表“道”的黛玉总给人悲戚厌世之感,林语堂的“道”更潇洒大气,无论是姚家在教育子女上“无为而治”的氛围,姚老爷弃俗归隐“物我两忘”的传奇,或者立夫给陈三和妹妹环儿安排的松林中“道法自然”的“婚礼”,还是木兰这个既追求自由又顺乎自然、中西合璧又通情达理的新女性形象,“道”无处不在,“道”也催生了许多的不可思议,“道”更是明日社会理想所在相形之下,曾家正是典型的儒家礼教的卫道士,洋文化新思想的冲击之下,意识形态越发显出老态,但还是出现了像辜鸿铭这样玩味旧世界的趣人。曼娘这样的人物,总让我不禁联想到虔诚的佛教徒,拜堂当日的丧偶之痛,若是碰到有执念的人,怕是终生难以释怀了吧。曼娘真的“好像古书上掉下来的一幅美人图”,那份纹丝不动的美也颇有几分震撼人心的呢。姚老先生在回答木兰“中国能(对日)作战吗”这个问题时,说:“你问曼娘。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赢的。曼娘若说中国千万不要打,中国就会输的。”也许,曼娘的隐忍和逆来顺受,正是守着这里最柔弱的底线。

  书越往后读,让人心头一热的瞬间就越多,以致读到最后一页时我竟落了泪。我不得不感慨于中国人的“命运”。苦难,赋予这个民族更强大的承受力和更牢固的粘合力。爱国青年争取关税自主和对外强硬的示威游行,遭到当局血腥镇压,牺牲的人群里有木兰女儿阿满的身影。而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抗日的时刻,连以往贪慕虚荣而做了军阀情妇和毒枭的牛素云,也喊出:“我要钱,但是卖国,我不干”,最终锄奸“反间”失败,为中国牺牲。而曼娘最终难逃日军屠城,选择自缢,“她那一生从来没有男人的眼睛看见过的身子,现在挂在那儿,一半赤身裸体”,死也许是守住民族尊严的最后一种方法,这无声的控诉却异常的有力。木兰、莫愁的儿子阿通和肖夫,都从军成为了抗战的一份子,“国若亡了,要家有什么用”。与难民群共同西迁的时光,木兰听着军歌里那句“不到山河重光,誓死不回家乡”如此振奋,和众人一同为抗战积聚更多的热血和力量,“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中国老百姓对土壤对家的深厚感情,化作一股坚韧和不屈,化作对抗苦难命运的顽力,再多的差异,也在此殊途同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