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8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10篇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希尔顿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消失的地平线

  本来是准备练习阅读,买了英文版,但无奈坚持力太差,只读了三分之一便匆匆放下。

  于是便拿起中文版,逐字逐句的读过。

  其实我不能说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说,因为人物关系单一,没有情感纠葛,没有高潮迭起故事结构单一,没有过多的悬念铺垫,缺乏一般的吸引力。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将香格里拉的事情作为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开头和结尾都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而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这一点与呼啸山庄的写法正好相反。

  纵观全书,我不得不说,关于活佛的描写非常精彩,因为这是一位介于凡人、神人之间的老者。所有香格里拉的秘密,都在老者的讲述中一一展开。而老者所宣扬的蓝月谷的生活态度不同于俗世。我们姑且可以认为,香格里拉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现世无争、在时间空间上都做到了绝对的独立,强调个体对于情感和事物保持冷漠的客观,而将生命的延长和个人的修行作为生活的主旨。

  但这一点与所有的宗教都并不相合,因为一切宗教,建立后为扩大传播,必定会将个人的修行与个人的成就家庭的成就、社会的的贡献相结合,保有造福大众的特点。而这种功德只受在修行者本人的宗教,缺乏传播的基本特性,故而是孤立环境中的一个特例。

  但是这本小说在出版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引得无数西方人来到云南、西藏探访香格里拉的存在,并且为迪庆的旅游事业发展做出了空前的贡献。究其原因,自十九世纪开始中国热、西藏热功不可没。无数探险家、博物家、掠夺者来到神奇的中华大地,因为好奇财富的驱使,探寻神秘的西方文明感受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而本书出版后几年,而此时间大战便开始了,本书中所描写的孤立、自然安宁的香格里拉,便成为战争人们寄托幻想对象。而长寿恰恰就是战乱中命运不可预知的民众们最大的渴望。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你是要佛陀,还是人生

  你是要佛陀,还是人生?——满族姑娘罗珍和Conway想必都是在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之后,毅然决然离开了罢。

  世俗和修炼,到底哪一种更浅薄或者更庄严?这本书能让人思考、让人释怀、或者,让人颠覆人生观。

  ========================================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200多页的薄薄的小册子,语言平实精炼,很适合睡前阅读——它不会干扰你的睡眠,但其中的韵味和深意又反复飘荡在心头。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平静的书。

  这本书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位外交官、外交官的副手、一名基督徒、一个浪荡子,四个人由于飞机偏离航线,意外来到了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香格里拉。

  书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看东方的局限美:自然景观、现代文明、万卷藏书、肖邦乐曲。这个乌托邦还有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处就是:在这里不需要劳作且应有尽有,提前实现了共产主义。

  作者尽自己所能地描写了香格里拉的物质丰富:这里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藏书、有失传的音乐、有长生不老的秘密、有世界尽头的奥妙。只可惜你的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巴掌那么大:你只要离开了这里,被遗忘的时间就会重新找到你,让你瞬间失去年轻活力

  ========================================

  作者始终试图探讨了两个问题。也正是这两个问题让这本书变得不仅仅像路边摊小说一样浅薄——他不仅描写了青山绿水,还写了水下的暗涌

  短暂疯狂冷静的绵长,你选什么?

  首先作者反复提及“中庸”这种生存的态度。文中的张正是“中庸”的典型代表:一切都刚刚好。

  张举止得体、行动如仪、他无喜无悲、不疾不徐。他不愤怒、不生气、不

  劳作得刚刚好、学习得刚刚好、饮食起居都刚刚好——不用急,因为你有无穷的时间;不用拖延、因为香格里拉几乎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美好,让人想统统了解、逐一享受

  然而这种适度带来的是一种让人隐隐有些害怕的、过分的安宁与平静。漫长的平稳必然等于沉闷、永恒宁静与死亡几乎相同

  留在香格里拉,也意味着告别过山车和蹦极吧。这里没有释放、没有爆发、没有激情、没有冲动……

  那在香格里拉还会有爱吗?

  人生一定需要激情的爱吗?

  永恒的锦衣夜行与短暂的烟火人生,你想要哪一种?

  香格里拉是片乐土。失传的乐曲、珍藏的古籍,每一天的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香格里拉是个牢笼。你不能离开它——你所有的岁月,都是偷来的,见不得外人

  在香格里拉的大部分生活,都是与寂寞相处

  这是和天使还是魔鬼签的契约?——香格里拉人将洞明和空洞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了完美且具有嘲讽意义的统一。你看透了世界,但你也失去了世界。

  你将有最花团锦簇的衣袍、最世事洞明的学问以及最漫长的时间,但你却无人分享。如果用量子物理的角度,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无法被人世间观测到的你,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既然你都不存在了,你拥有的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你懂佛,但你能不能成佛?

  =============================================

  :

  4个人飞机坠毁后,遇到藏人把他们带去香格里拉的过程,带着惊慌、害怕、又好奇的心理发现一个精致绝美的世外桃源——这段描写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种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美好跃然纸上

  人都希望有那么一个桃花源和乌托邦,那是旅行的意义、是目的地、诗和远方。

  可是如果住在远方,真的能克服水土不服吗?

  我问过自己,然后释怀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绝对的有限

  erhaps the exhaustion of the passion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激情枯竭之时就意味着只会的开端。 作者对东方智者印象难道就是沉着冷静,无欲无求吗?不知道“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林”吗?嗯,应该是不知道。

  ———————————————————分割线——————————————————————

  作为我看完的第一本原文书(虽然每一页都划了些不认识的单词而且也并不想查),这套书可以说非常令人失望。中文版有错别字,英文版也有错的单词,甚至有该有空格不打空格,不该有却空了一格出来的,而且有些地方的翻译感觉跟原文对不上,还是说我买到的是盗版……如此一来,我对这一系列丛书的其它书也完全没有了兴趣,反正是不止这一个版本。这大概就是经典名著的好处了。大家都在出,有很多选择

  再说内容,总而言之是关于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的故事。一个能通过传授一种神奇的方法系统而让居民青春不那么易逝的地方。然而我又觉得有些矛盾,Chang和最高领袖都告诉Conway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是相对无限的,人的生命,即使是在香格里拉这里得到了延续,依然是绝对有限的。有限对无限,怎么可能不缺。就像领袖,他还没来得及见证Conway智慧成长,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就圆寂了。一个一直说不缺时间的人却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匆匆把乌托邦这样的一个千斤重担交到了一个到这儿才两个月的人手里。再怎么一见如故,形神契合,也过于草率。当然,他没有别的选择。

  最后,香格里拉是一个人迹罕至,没有工业痕迹文化气息浓厚的山中小镇。发现并且进入其中都靠缘分。用这个名字做旅游卖点,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容颜不曾老去 地平线不曾消失

  从得知此书后,就知道了稻城亚丁这个地方。书是今年读完的,稻城亚丁也是今年走完的。

  感叹书中写到的:人与自然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这一点,香巴拉似乎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想要逃避残酷现实时要寻找香巴拉,极力希望没有烦恼、竞争、背叛等等,但当人们得到利益金钱权利时又时常将香巴拉抛掷脑后,希望自己永远能得到这些,不需要任何人间天堂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淹没了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似乎感觉到地平线在消失。可是,当我们的视线穿过这些重重叠叠的钢筋水泥时,可以发现地平线就在眼前,从来不曾消失。不要让物理空间的局限蒙蔽了我们灵魂视线的无限。

  如果你愿静下心与自己交谈、与自然畅谈,请带上这本书,去稻城亚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灵魂找回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五):1933 香格里拉

  翻看完内容觉得没有什么跌宕动人之处,把香格里拉形容的与日常听说的出入很大。看了作家简介才发现这是1933年的作品,快将近一个世纪了...

  这样的话,是不是二十世纪初的外国朋友们看了这本小说,会在心中惦念起神秘的中国西藏梦呢?活过两三个世纪从世界各地留下的喇嘛,完全的与世隔绝,不再对前世有丝毫的惦念。。。

  我想这部作品在中国流传至今是必然的,读读一位相隔将近一世纪的外国朋友眼中的中国,当然也是挺不错的。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六):卑劣寄生虫的乐园

  乍一看,似乎有些中国桃花源的意味。

  可越往下看,越不是味儿。看完后合上书回味,感觉到反胃。想起了五月花号船和被屠戮的印第安人,只不过小说里的原住民要幸运一点,因为这群入侵者们需要绝对顺从的奴隶供他们驱使,而原住民们则是唯一符合条件的人--淳朴善良,与世隔绝,对外界灯红酒绿的世界一无所知,对黄金在俗世间的价值一无所知。所以入侵者们让他们继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通过种种方法神化自己,建立起等级森严的世外王国,让他们对自己顶礼膜拜,言听计从。他们则挥霍着此地无穷尽的黄金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外界文明世界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物,在奴仆们服侍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坐轿的寄生虫生活,无聊时候还可以到山下村庄里嫖嫖劳动妇女,有可能嫖资都不用付。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七):Shangri-La

  詹姆斯希尔顿这个创造了Shangri-La一词的伟大作者用平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几近事实的奇异故事,引领后人朝着这个理想的国度不断地探索,也许这就是中甸抑或是迪庆或者说是香格里拉,事实上佛教的著作里在很久以前就有提到过香巴拉王国。是现实的国度还是人类思想彼岸,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相信她的存在,那么的恬静,令人神往

  四个普通的人,由于离奇的原因被一个目的非常难以理解的“坏人”劫持,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本身就是一件离奇的事情。但是我们情愿它是真实的故事。因为我们内心渴望那里。

  不去批评,不去赞美,就当是作者茶余饭后零散的记忆,但这足以让我们感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很多东西需要汲取和沉淀。希望我们能够从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中汲取积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我们的民族需要理性的继承文化传统

  hangri-La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那里只不过是我们心灵沐浴的圣池而已,当然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讲,这一切都会显得很苍白无力。

  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心灵的Shangri-La。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八):心中的日月

  想起买这本书来读,是在去完香格里拉以后。我说的香格里拉,不是中甸,而是稻城往西南110公里的日瓦亚丁。这里风景如画,只能如此形容,因为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描述方式。藏区的文化,骤然不同于汉地,虽是有些艰苦,却对自己同样有着吸引力。这座小小的村落,被冠名“最后一片香格里拉”。这个时候才开始去想,为什么,美的如此的地方,就该被称作香格里拉,这个由一个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名词。

  书本的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小社会,为了保持足够的居民,不停地从外界找寻并增加成员。这是一个唯美的空间,无论是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人与人的关系,还有那长生不老的秘方,都是世间人想要追寻的。

  小说最终只是小说,这样一个具体的香格里拉,只会是在小说中。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那么,她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我总认为,香格里拉,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给一个自己的定义就足够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让自己躲过所有烦恼,躲过所有喧嚣,可以静心停留的地方。至于是否长寿,其实并非就是那么重要。

  如果要去亚丁,十分简易,读完小说再动身。那个时候,亚丁不会让你失望,会让你明显感觉,香格里拉,就是这里,我找到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九):乏味虚浮

  那个年代应该还没有娴熟的营销手段吧

  这本书要出现在炒作蔚然成风的网络时代

  一定被认为是香格里拉旅游局一手炮制的一本宣传册

  书本乏味虚浮

  这是我高中毕业买书如山倒时大量购进的读本之一

  那时惜金薄质

  一力文库推出了一批买一赠一的名著系列

  中文版便即附赠英文版

  书本物理质地糙粗至极

  译文本恐连“信”都难能达到

  赠本的英文原版于我而言又基本只是陈设

  那时年少虚荣心焦急迫

  直想将书柜尽快塞满以获得表面的成就

  所以时常只关注价格而未虑及品质

  一力文库买一赠一的噱头简直正中下怀

  刚刚成年幼稚未脱的自己却也让人感到庆幸与骄傲

  起码十八岁的我把成就感的来源架构在书本的收集而非浓妆粉黛的囤积或是饰品新衣的堆砌

  从最初的几本

  到如今的几百本

  近日又过书店而必进进书店则定买

  一周狂入二十余本

  质量常参差

  书品无固式

  七年读写

  从无痛痒

  拾本便念

  抽笔即书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十):香格里拉,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在汉藏交界之处,雪山脚下,有一座蓝山谷,那里气候宜人,有丰富的金银矿藏,这里的居民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现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天堂般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同时可以享受到。静谧安详的氛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施展自我的无限空间,人们自由从事着各种“古怪”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艺术和知识的获取完全出于非“成功”的目的,基督的教诲和佛陀的智慧在这里融合,激情退却,智慧升起。人们也会慢慢老去,可容颜会驻在你进入山谷的年纪,百岁老人仍然拥有18岁的容貌,如果你愿意活到几百岁不是问题。没有人知道确切进入这里的道路,只知道它有一个传说中的名字-香格里拉。

  一战后不久,一次莫名其妙的劫机将四个外国人从印度带到了不知何处的喜马拉雅东麓山谷里。然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人质事件”,被劫持的人受到了贵宾一般的待遇,并且承诺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可以自行离开。然而劫持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却一直闪烁迷离,直到一天主人公康威被本地的最高活佛所召见。活佛透漏了给他香格里拉不老的秘密,告之自己阳寿将尽,邀请他留下来接替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一切看起来如此不可思议,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四个人里,修女布林克罗代表了传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为了传教而愿意留下;美国人巴纳得是冒险家代表了现实里追求社会成功的主流人生,投资亏了几千万而被到处通缉的逃犯,为了这里潜在的金矿也愿意留下;马林森是个天真直率的小伙,坚决要离开,他体内的“青春和爱情”之火令他对这个所谓的天堂毫无兴趣,在他看来如此“无趣”的活着即使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香格里拉的一切美好在他看来无异于人间地狱。而康威是几个人里最接近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真正平静单纯享受这里一切的人,37岁的年纪让他即经历过一些世事的坎坷(参加过一战)向往平静自由的生活,但同时似乎内心躁动的火焰也并没有完全熄灭,金钱和传教都不是吸引他留下的理由,他也是最接近所谓“激情退却,智慧升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活佛慧眼选择了他来做山谷的接班人。

  康威期初并未受马林森所动坚定选择留下来,因为他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如过眼云烟般消逝,而两个世界无法和谐共存,一上一下地仅有半根细线维系在半空中,永远不可两者兼得”。其实他内心是有所挣扎的,只是此时天平倾向了“一切终将消逝”这一边。然而再马林森的再次鼓动下,他动摇了。他和马林森都一样喜欢那个青春永驻的满族姑娘罗珍,可是罗珍选择了马林森,并且通过他的好友之口他知道那个姑娘非常想要离开这个冻结了她“生命热情”的所谓天堂。好友和姑娘真挚的爱情和一个在此生活了这么久甘愿放弃“不老”生活而逃离这里的举动彻底动摇了康威留下的意念,此时他的天平已经倾向了另一端,对朋友的友情和责任还有更重要的那活生生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而不是香格里拉如露如电如梦如幻的乌托邦。

  当康威和友人一起离开蓝山谷的时候,他深情不舍地回望那山谷里的一切想梦境一般。“他已做出了决定,然而这仅仅是出于他心灵中的一部分,脑海里微小而活跃的想法占据了支配地位,余下的是难以忍受的空虚和失落。”

  他不过是一个凡人而不是英雄,更不是什么圣人活佛,在护送完自己的好友离开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之后,他离群索居一度被认为精神失常,人们最后得知他的消息是在曼谷,然后他留下最后的音信说是要去东北方向,就这样他消失了。他是回去寻找自己的“香格里拉”了吗?他最终找到了吗?也许,唯一确定的是:“他是一个徘徊于两个世界的漂泊者,并将永远漂泊下去。”也许,在获得真正平静智慧之前,一定要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无间地狱”吧。用激情四射的青春和原始涌动的爱情来换取安逸无忧的生活和不老的智慧,你愿意吗?

  香格里拉,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