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萧萧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萧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0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萧萧经典读后感10篇

  《萧萧》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萧》读后感(一):人本自然

  “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沈老这样描述萧萧的成长。一个浑然天成,真正“自然”的姑娘

  萧萧坐在门槛边,萧萧奶着孩子,萧萧静静看着水面上泊过去的小船,船上有很多蓄短发的女学生,然后萧萧就有一点出神。 我总是想着,沈老小时候也这样天天望着水面,听着学生的谈笑声,心里有一点惘。后来他也上了那艘船,跨过那片大水,走出去看世界

  沈老总谦称自己为“乡下人”,这个“乡下”,在对他学历耿耿于怀的人看来,是“没受过高等教育”,而在喜欢他的人看来,恐怕就是近乎自然的人性了吧。被现代城市气息浸染多年,沈老仍坚持推崇这种“自然”。沈老的作品,一类崇尚真善美,背景往往是沈老念念不忘的湘西小村;一类批判假昧空,背景多是城市,结合《八骏图》、《五个贵妇人》之类的讽刺小说更可以看出他的鲜明立场。

  沈老安排萧萧迷迷糊糊地诞下一名男婴,活了下来。如果萧萧的娘家讲究体面,要“沉潭”呢?如果有人来把萧萧贱价买走、当牛做马呢?如果萧萧诞下的不是男婴,而是女婴或者畸形婴呢?结果肯定不同的。

  沈老并没有设想“自然人性”愚昧的一面,而是让它打败封建礼制。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写字是为了“给当今社会一点信心”,所以很少见沈老在小说里让淳朴愚钝的人见识人性的丑恶,多是让他们抵抗天灾人祸,或是艰难维持生计,就算做小说的起伏。

  那么《萧萧》算是崇尚真善美,还是批判愚昧呢?

  我想应该是两者都有,并且互相矛盾的。故事的起源就是当地的童养媳民风,故事的发生是因为萧萧没受过教育,不懂得反抗和掌控,故事的高潮是因为愚昧的“沉潭”、“发卖”习俗,和萧萧的大叔“不要体面,要发卖得来一点钱”,故事的结局,是因为这家人的善良简单——以及萧萧诞下一名男婴,健康漂亮

  萧萧的人生,是镶嵌在同一时代中国村里的。命运安排给她特色鲜明的一切,她也只懂得好好接受。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眼前似乎就能看见萧萧、萧萧的丈夫孩子每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小村被大山大水环抱着,彻头彻尾的淳朴,缓慢,循环。这样的环境,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恐怕更容易引起人对“生命到底应该怎样”的思考

  自觉的和自发的,两种生命都是美的。而文尾又一次出现走出大山的女学生,将两种生命联系在了一起。萧萧依然望着水上的船出神,那是一个她永远无法触及的世界,并连接着一个更大的世界。 生命本身就是美的,不管用功刻苦地,还是懵懵懂懂地活着。

  但,文中的桃花源是被沈老理想化了的,水乡外繁杂的城市,却是真实的。

  《萧萧》读后感(二):我为你睡不着觉

  我为你睡不着觉。

  萧萧就这么怀了小孩。她不懂事,自有不懂事的幸福。那花狗唱的歌,也不一定好听,但是在乡下山沟里,对着年轻妹仔唱,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必定十分动人心魄

  爱到最多最深,也不过是一句我为你睡不着觉而已。其他的一切,有时只是想象。没有太多别的话可以说,也没有其他的言语能修饰,就如同辗转反侧的夜晚有时候你也不明白是为什么,做梦不一定会梦到,闭上眼不一定能想起,睁开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就是睡不着觉。能听见夜里街上最零星的车声,能见着微夜里暗蓝的天空。迷迷糊糊睡过去却又从来睡不沉。

  对于万事万物,你不对世界说,世界也不对你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烦扰之事,让你睡不着觉,却又是一件上瘾的事情。睡不着觉也不觉得那么痛苦。一切于矛盾之中,却又百般有理。

  万事万物,发之于情,感之以身,能不能止乎于礼,也不那么重要。总想着有那么一个人,见着如同灿烂的艳阳,在一片阴霾中,使其他的一切黯然失色。怦然一动,地动山摇,这妹妹好生面熟,倒像是在哪儿见过。

  这样的纯粹的一阵发昏,从古至今,成了多少才子佳人的佳话。半分不参杂,倒没了现如今的芜杂。高鹗续的林妹妹“倒是这身子干净”,多此一举

  不用富丽,使不了繁华,不过是山歌里唱的,不为妹子为了谁?

  《萧萧》读后感(三):无关风尚

  这文中的景致,真有孩童的清白,生成的无辜,是山河乡土的活脱泼辣和赤烈蛮悍,却又不脱人世的庄严敬重。一个野小子,不服家人塾师管教,一味在外游荡胡闹,去看百工作业而逐渐积累下诸多于人生有益经验,去田塍河木间冶游无踪而得到一副强悍健硕的躯干,去颠簸人家的渡船被当场逮住而习得临慌不乱的男子气概,乃至老早他就见惯了人死不过头点地的惨烈场面。辛亥革命后的凤凰,当地士绅与苗民共谋举事,兵败后城外杀人如麻血流成河,这少年竟常常去城墙上看砍头,还与伙伴比赛计算死尸的数目。真真是小人儿没心肝的冷酷啊,今人怕要惊怖其形状了。可今人的生命灵魂不是反而孱弱了吗?稍许就因为我们太不识得世间的劫数而不知餍足吧!这万千生命化尘化土在少年心中留下的只是“那分颓丧那分对神埋怨的神情”和“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到后来他身入行伍,随军清乡,见到一个小孩子挑了父亲和叔伯的人头,下笔处竟仍是“动人”二字。识得一个奸淫艳尸的年轻男子,印下的是他临刑前轻叹“美得很,美得很”的微笑。于是他也就还要写刑场上刽子手提了血淋淋的大刀,割肉沽酒与众同醉那份蛮野的洒脱

  《萧萧》读后感(四):萧萧式中国

  沈的湘西始终有一种对淳朴的歌颂,那个时期宗法式的封建农村写的人很多,但沈的就很不一样缘由就在湘西给人一种活路,一种包容,淳朴乡民报庙酬神却并不把封建的守节那一套看的那么重。作品中我们所预见的萧萧的命运应该是重被沉潭的,轻则远嫁。而沈笔锋一转就写出对于那些外来的规矩,普通乡民并不甚在意。乡民们只是觉得规矩是规矩,为什么这样做谁也不清楚,但萧萧似乎沉不沉潭也就没那么必要。萧萧就这么躲过去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宽容。所以沈在多次困顿精神重压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乡,虽然闻杜鹃而悲,但这里始终有活路。当然沈后来也写有惨烈的沉潭,但总的来说沈对故乡要表达的情感,是很矛盾的,对于外来文化的侵袭始终是不满的,只是不同时期侵入的东西不同,有时是“封建”,有时是“自由”,有时是“新生活”,而那里的乡人呢,始终是一种不为所动姿态,在沈的笔下那些东西都是被调侃的,“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你说他愚昧也好,说他顽固也罢,沈的湘西是充满活气的,元气淋漓,在不自知中完成自我净化。这点意义上说沈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信心,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主流作家都是怀疑以及逐外,对中国缺乏信心,沈反其道而行之,守着他的桃花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范本。沈的表达方式没那么激进,没那么态度积极,但润物无声,这股清流最后流淌到汪曾祺、阿城他们那里。表面看起来了无作用,但一点点做起来,一个人在角落里的坚守姿态,这种力量人心敬的很。

  现代文学不只有鲁迅对民族性的批判,同样还有沈从文对民族高尚品德的挖掘,现代人乏力、猥琐的现代在乡民的古拙守常面前没有一丝优势,鲁迅也说过,“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里“迷信”其实是指信仰的东西,他真正被表达出来正是由沈从文完成的。对于古旧精神、对于文化的信仰沈始终充满信心,在精神饱受磨砺,几经崩溃之际,他却可以凤凰涅槃的重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沈从文的《萧萧》分明又写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现代文学关注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沈对湘西的描写,显然不止此,他的文学世界有对自然、时空、历史的静观。他总是默默做一个看的孤独者。他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可正是沈从文与鲁迅一道才撑起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中国。我们活着不止有愚昧封建,还有爱与美,中国人绵延不息几千年不可能全都是痛苦。沈对爱与美的书写,对民族品德重建的希望,其意义就在于此。鲁迅是批判的,沈从文是建设的,在我这里沈比鲁迅更有意义价值

  我说的过于夸大,但无疑我当真是这么认为的。也是我喜欢沈的原因。这个保守顽固的老头传奇一生,在对待传统和现代中另辟蹊径,他的坚守、隐忍、力量(沈的力量是在角落里表达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上面有说到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的一段话,我觉得金庸的《白马啸西风》以及 《连城诀》模仿沈的痕迹都是很浓重的,所以我也喜欢这两篇小说。

  《萧萧》读后感(五):大爱《萧萧》

  多数人可能都更熟悉<边城>,但我最钟爱的沈从文作品是短篇<萧萧>。写小说不比写散文易于维持均衡的水准,同一作者的小说可能有神品但也常不乏极一般甚至不堪之作。沈从文也很写了一些叫人撇嘴的故事。但是,仅凭这短短的萧萧,只此一篇,他的大师地位也就不可撼动了。我认为萧萧与边城的语言策略有很大不同。边城总体上是用一种成熟流利优美的白话文写就,而萧萧则不那么流利圆,读起来的感觉是硌硌拧拧的,却和鲁迅是一个路子,不顺畅,但曲折里深有妙味。沈从文写萧萧也是一笔一个花,一通妙句接一通妙句。另外萧萧的心理描摹也属一绝。以我自己写作的经验来说,成人的心理,敏感细腻的心理好写,小孩子动物以及懵懂混沌的心理极难写。因此写萧萧心理的难度系数是比翠翠要高上几个点的。

  《萧萧》读后感(六):摘《萧萧》

  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

  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

  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丈夫比她年少九岁,断奶还不多久。地方规矩如此,过了门,她喊他做弟弟。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

  那丈夫本来晚上在自己母亲身边睡,有时吃多了,或因另外情形,半夜大哭,起来放水拉稀是常有的事。丈夫哭到婆婆无可奈何,于是萧萧轻脚轻手爬起床来,睡眼朦眬走到床边,把人抱起,给他看月亮,看星光。或者互相觑着,孩子气的“嗨嗨,看猫呵,”那样喊着哄着,于是丈夫笑了,玩了一会,慢慢合上眼。

  萧萧急得无可如何,“做就做,我不怕。”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萧萧全不知道。

  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还好意思嫁人的。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有时独占自己花用,有时同官平分。

  他把从溪中捡来的小蚌小石头陈列在萧萧面前,萧萧泪眼婆娑的看了一会,勉强笑着说,“弟弟,我们要好,我哭你莫告家中。告我可要生气。”到后这事情家中当真就无人知道。

  仍然每天同丈夫在一处,她的心,想到的事自己也不十分明白。她常想,我现在死了,什么都好了。可是为什么要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

  一切她所想到的方法都没有能够使她与自己不欢喜的东西分开。大肚子只有丈夫一人知道,他却不敢告这件事给父母晓得。因为时间长久年龄不同,丈夫有些时候对于萧萧的怕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

  家中追究这逃走的根源,才明白这个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生儿子继香火的萧萧肚子,已被别人抢先下了种。这真是了不得的一件大事。一家人的平静生活,为这一件事全弄乱了。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悬梁,投水,吃毒药,被禁困的萧萧,诸事漫无边际的全想到了,究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却不曾做。于是祖父从现实出发,想出了个聪明主意,把萧萧关在房里,派人好好看守着,请萧萧本族的人来说话,看是“沉潭”还是“发卖”?

  丈夫知道了萧萧肚子中有儿子的事情,又知道因为这样萧萧才应当嫁到远处去。但是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象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

  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洪壮,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

  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

  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不喊“萧萧”,却换作“女学生”。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

  家中人追究这逃走的根源,才明白这个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继香火的萧萧肚子已经被另一个抢先下了种。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为这件新事全弄乱了。照规矩“沉潭”还是“发卖”?萧萧家中人要面子,就沉潭淹死了她,舍不得死就发卖。

  丈夫知道了萧萧肚子中有儿子的事情,又知道因为这样萧萧才应当嫁到远处去。但是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也不愿意去。大家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得清楚。

  《萧萧》读后感(七):也说萧萧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网上搜着看了些与《萧萧》、与沈从文相关的评论,看罢几篇就不愿再继续下去。

  字里行间,都在表达着相似的清澈感动,相似的静美平淡,甚至相似的批判情绪······而我却很想知道,有谁真的可以理解萧萧,又有谁真的可以参透其中的意味?

  或许有时候我们太关注故事本身,而忘记了写故事的人。或许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想,会有更丰富的体会。

  小说里的萧萧是沈创造的,他给了她生命,给了她灵魂,也给了她一个无法打破的生存样式。

  不难发现,从懵懂天真的少女萧萧、自然自在的童养媳萧萧,到那个情窦初开的“女学生”萧萧,再到那个已为人母的少妇萧萧······身体渐变年岁见长,可不管命运再怎么风云突变,都没有给她的精神世界里留下阴霾,她似乎一直都是那个她,没多少变化。

  沈放慢了节奏,把萧萧的故事写成了一首平和的诗,有转折也有变故,更多的却是化险为安的结局。他有意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简单、透明的形象,目的不是突出生命个体,而是让我们关注到个体背后的大环境,并且和作者一起爱上它——那个民风淳朴的湘西小镇,宁静的水乡滋养出美丽的姑娘、封闭的村子居住着悲悯的芸芸众生。

  可这毕竟只是小说,现实也许并非如此。

  也许现实里的萧萧没有這麽安然,也许她并不快乐,也许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个萧萧,每个萧萧都有自己的心事和烦恼。

  小说永远无法再现真实,但是可以帮我们拼凑大概的现实镜像,从哪个角度去看就取决于个人了。

  从《萧萧》里,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沈,他的敏感和羞怯,15岁就离家在外,目睹了太多鲜血和泪水,在回望平生时,他爱的是他幻想中宁静自守的小世界,他爱那个长不大的姑娘,他爱那些善良质朴的村民,他爱他自己。

  同时他也是无奈的,他无法改变时代变迁中人们对于制度的自觉与自省,所以在他的笔下故事的结局总是开放式的,抱着新生孩子的萧萧仍旧会带着好奇心看周围的热闹,翠翠等的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我们谁都无法想象,某一个突变过后,她们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然而,纵使沈可以在文学天地里继续构筑他的希腊小庙,社会却不是任哪一方想象才存在的世外桃源,倘若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都是萧萧那样的女子,那么进步在哪里呢?封建婚姻的陋习要继续延续么?无意识无觉醒无反抗的人该越多越好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在成长,社会在发展, 历史的车轮总是不间断的向前迈进,在我看来,萧萧这样的女子,在今天也只可能作为一个审美的艺术形象出现,而无法成为主导的审美标杆。毕竟,清透洁净的背后是愚昧无知,安然辽远的局限是落后封闭。

  其实无需刻意理解什么,也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阅读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拓宽自己的视域,从而丰富自己的世界。

  《萧萧》读后感(八):萧萧

  《萧萧》是以女主人公萧萧十二岁嫁为童养媳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虽说文中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严厉的道德审判与惩罚也让位于宽容、善良、自然的人性的裁决,充分体现了沈从文“人性治疗者”的人文理想。但我读完这些清澈、透亮、柔美的文字后,心中却留下了久久无法散去的压抑感,是一种悲伤,一种对旧时代女性命运的悲伤。萧萧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种田为生的伯父家,十二岁便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十二岁,一个原本应是在父母爱护下欢乐地享受童年的年纪,而此时的萧萧却是因着这旧时代与陋习,早早嫁作了人妇,而丈夫竟还是个未断奶的三岁小孩,这是何等荒谬的事情啊!可在那个年代这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小小年纪,每天的生活就是下地干活和照顾那个被唤作弟弟的丈夫。当十五岁的萧萧初懂男女之事时,丈夫不过是个只会跟在他身后跑的小毛头。萧萧受花狗引诱怀孕,而花狗最后却是一走了之。众人为萧萧不守妇道的行为而不耻,终决定要将萧萧“发卖”,可这真是萧萧的错么?对于一个初明人事的十五岁少女来说,是那份骨子里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偷尝了禁果,那原因归根究底应是那陋习。萧萧没错,众人亦没错,错只错在那千百年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落后思想,是旧时代旧思想造就了萧萧的苦难,那早已注定的苦难。

  《萧萧》读后感(九):《萧萧》最自然的善良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萧萧》就是在这种平和沉稳的基调中开始的。

  读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总会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自然的平静,总会有那种超乎寻常的自然纯净让我觉得心安。同其他很多作家的小说不一样的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不会让人的心绪大起大落,也不会让人愤然而慨之。沈从文的小说带给我的感觉总是一种平和,一种从来没有被玷污过的纯洁。

  萧萧还是个才十二岁的小女孩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在三岁的孩子的丈夫。萧萧是完全沉浸在一种超天然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她没有憧憬她和她的小丈夫的美好未来,她也没有去思考她所处的村庄的发展和变化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她只是带着自己的小丈夫,那时候她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丈夫,她只是知道,她应该跟自己像弟弟一样的小丈夫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不过,在爷爷给萧萧讲了关于女学生的事的时候,萧萧忽然有了一点憧憬了,她希望见到那些短头发、学生装扮的女学生。也许这是在她遇到花狗之前唯一的憧憬。

  女学生在萧萧的心中,是神秘而美好的。“不管好歹,做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为这乡下姑娘体念到了”、“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和这些人并排走路”,这是萧萧与自己内心中的神秘女学生发生的小小憧憬和碰撞。沈从文先生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明白了萧萧心中的那一点点神秘。

  可以说,女学生给萧萧带来了一种自我的反省和反抗的力量。正是在有了这种力量,萧萧终于在害怕家人发现自己怀孕而惩罚自己前,就敢于想着逃跑了——跟着女学生一起。她的这种“敢逃跑”的力量,一部分是出于对家人责罚的害怕,而很大一部分,我始终相信是女学生——她自己内心深处的神秘的女学生给予她的力量。

  萧萧心目中的女学生的印象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她始终都怀着一个女学生的梦。在小说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道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

  我不可能会知道沈从文先生写女学生的真正用意。但是我总觉得,这些女学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也许是一种对蒙昧的自然天性的启蒙,是一种对不合理的变态的旧社会的一种对抗。不过,对于这种矛盾,沈从文没有极力的渲染和突出,他只是给了我们一种意象,他的那种平和的、天性的稳定极力在阻止小说中这种矛盾的发展。沈先生想给我们展示的也许只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神秘的、自然的、拥有古希腊善良小庙的神秘天性。他不想给我们制造一种愤然而慨之的矛盾的对抗,他极力描写人类本性的自然和善,沈从文内心对美和善的憧憬也许是他写作《萧萧》的真正用意。这从小说的另一种矛盾中更能得到答案。

  在萧萧还是女孩的时候,她遇到了工人花狗。花狗“劳动力强,手脚勤快,又会玩会说”,并且唱得好歌。所以,终于萧萧被花狗从女孩变成了女人。

  萧萧怀孕了。这一次,麻烦来了。花狗只是个小工人,他害怕,所以他一个人逃走了。留下萧萧独自看着肚子越来越大。萧萧害怕了,她决定逃走——跟着女学生逃走。可是,他还没有逃走,就被发现了。这下,婆婆家“各按本分乱下去”了,哭的哭、气的气、骂的骂,怎么处置萧萧倒是成了一个问题。萧萧的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所以就决定把萧萧“发卖”。

  可是,到这里,沈从文突显了他那人性善的笔调。因为“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所以她“暂时就仍然住在丈夫家”。写到这里,湘西的那份美好的自然和人性的美和善就完全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萧萧生下了孩子,婆婆家不但没有嫌弃她,反而“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并且“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到别处了”。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中忽然就有了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的,它是属于原始的、自然的、人性的。婆婆家里人,不但没有责罚这个犯错的小女孩,反而就这么原谅了她。沈从文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我不清楚。但是我能够理解他心中的对于“人性”的善和美的体会。

  对于这里所讲到得矛盾,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人性的超自然的纯朴与旧制度就思想的一种对抗。沈从文没有给我们一个悲剧的结局,反而给了我们一个快乐的、平淡的安慰。这也许是沈从文先生发乎内心的善和爱给予我们的结局。

  不得不说,在万恶的旧社会,萧萧的命运是美好的,他的结局是快乐的。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萧萧她可能永远不会明白,她自己只能被一种神秘的外在的力量所左右,她甚至不知道她自己已经同残酷的现实打了一个结——一个矛盾的结。她没有拥有的自己的力量去打开这个结,她只能是用自己最纯朴的、自然的、无知的、麻木的天性去面对这一切。幸好,沈从文先生让我们看见了他自己心中对人性美和善的赞扬,所以萧萧是幸运的,偶然的幸运。

  沈从文在《萧萧》这篇小说中营造了两个主要矛盾。萧萧和自己心中神秘女学生的矛盾,萧萧的(也可以说是人性的)纯朴与旧制度之间的矛盾。可是,对于这两种矛盾,沈先生是不愿意让我们歇斯底里的,他在极力的化解这两种矛盾,使它们最终能够处于一种完美的统一中去。这也许是沈先生给我们的关于人性善、美、爱、的问题的答案。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在搭建一座他自己心目中的原始的希腊小庙,他在唱一曲田园的牧歌。我想这是对的。

  《萧萧》读后感(十):不是为你为哪个?

  十二岁的萧萧,有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她此时还不懂什么是爱情。

  她的丈夫比她年少九岁,年纪还不到三岁,她什么事都不知道便做了人家媳妇。

  萧萧的成长异常凶猛,尽管婆婆像一把剪子,几乎剪去了萧萧所有成长的机会,但是折磨却没有阻止到她。

  十五岁的萧萧出落的非常美丽了,村里的花狗也看上了她的美貌,天天在萧萧跟前唱情歌——

  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

  萧萧心里乱了,从来没有男人像这样对她过,在他眼里,自己好像完美的没有缺点。

  女人最抵抗不住的是男人的花言巧语,最傻的是相信男人口中发过的誓。

  萧萧要他发誓不会抛下自己,男人赌了咒,好像一切有了保障,她便死心塌地的从了他。

  夜的掩映下是身体的交缠,他们什么都不管了,尽情享受欢愉,萧萧并不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什么,她现在只能紧紧依附着眼前这个男人。

  麦黄四月,李子熟了,萧萧的肚子也大了起来,原本信誓旦旦要保护她的男人悄悄收拾行装逃掉了。

  小丈夫对她还是往日的样子,可她却变得坏脾气,因为肚子里的这个野种。萧萧一个女人能有什么办法呢,她所想的就是到溪边喝冷水,吃香灰,然而她低估了肚子里这个生命力的顽强,它在一天天的成长,快速的让萧萧每天近乎崩溃。

  即使是这样,她也想要活下去,因为她很高兴活下去。

  年纪轻轻的她没有料到曾经说“除了你还有哪个”的情郎竟是个孬种,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她接受摆在她面前的一切。

  士之耽兮,尤可脱也。男人永远是变得最快的,他榨干了你,又从另外一具躯体上享受快乐,情话是他操纵女人的利器而不是誓约。

  那么忘掉他就好了,可是萧萧的肚子却不能当一切都没有发生。事情终于还是败露了,她被关押起来,等候着族长的裁定,是沉潭还是发卖。然而幸得这个闭塞的小镇和它闭塞的思想,萧萧生了个孩子,是男孩,既然是儿子,他们也便觉得萧萧的事情无足轻重了,大家烧纸谢神,感激上苍对萧萧的恩赐。

  萧萧于是捡回一条命。

  人生有太多偶然,恰巧那时碰见的是你,因着年少的懵懂和天真,所以爱了就爱了,不去想那后果。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幸福还是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萧萧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