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0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一):一个别样浪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的一生具有传奇性,他为人为文皆以浪漫著称,其坦率、真诚追求理想勇气尤其可贵。白落梅的《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与以往的徐志摩传有所区别,着重在徐志摩的感情方面来展示诗人的一生,无形之中增加了书的易读性,并极力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追求的,带有那个时代特征的,活生生的人。

  徐志摩生性浪漫,这几乎是世人知晓的。他生命辉煌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候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知识分子还是凤毛麟角,没有多少人愿意用生命来实践自己所接受的主张。白落梅的这部传记最可贵之处在于写出了徐志摩用生命去追求,写出他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的真率,哪怕追求到的其实是失败,他也不懈地争取;写出一个具有超乎寻常的才智但却从不用来追求功名利禄,而把他看中的价值当成义无反顾,甚至付出痛苦代价的追求过程

  书中章节看似繁杂,每一部分虽然各有重点,但合在一起,便将一个多姿多彩有血有肉的徐志摩形象跃然纸上。 白落梅继承了《史记》中的“互见”写法,对人物的塑造更为生动,也更为简洁,如对陆小曼、张幼仪等徐志摩身边的主要人物都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比如在《有凤来仪》一节里,对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相识与结合过程一笔带过,但这寥寥几笔就展示出了一个干练、坚强朴实的张幼仪;而后来写到了徐志摩与张幼仪婚变,描写出了张幼仪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此时,一个坚强、自尊而又深爱着徐志摩的张幼仪的形象才浮出纸面。

  除了林徽因和陆小曼,徐志摩跟许多出色的女性均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但不能仅仅把这些不同寻常的感情纠葛仅仅解释为徐志摩的风流多情。在七八十年前,能够尊重女性,看中女人的智慧才华,看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把女人当成玩物和满足欲望工具男性有多少?有一个志摩,便为才女所赏识,也就不足为奇了。白落梅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对徐志摩个性把握和表述有独到之处字里行间闪着智慧的火花,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有惊喜出现

  历史不是抽象的定义,人生命的分量也不是简单的定义就可概括得了的。作为一个诗人,徐志摩活在了时代前列。他的潇洒沉重,他的可贵与局限,给人启示,让人反思。“命运编排好的一切不容你与之相争,顺应因果便是今生最好的修行。”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二):你我相逢在黑夜里°

  ——评《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

  文/蓦烟如雪

  夜,小雨凉起了秋天,我翻看起了这本白落梅的新作《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说起白落梅,大家都不陌生,从成名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等,包括去年的《时光知味》。

  可以说,她的书我全部都有,最早我看安妮宝贝,之后安意如到白落梅,我喜欢安妮宝贝的《莲花》,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每个人必然都有自己的成名作,起初看都有惊艳之色,但现在也未陨落凋零,只是渐渐,似乎开始淡退许多。

  白落梅的文字很唯美,辞藻华丽,措辞婉约,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编辑,面对太多这样的稿件,我已经审美疲劳了,如果写的是《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的纳兰容若,写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晏殊,甚至是《时光知味》这样的随笔,或许会更贴合胃口。

  当然众口难调,作者的文笔无可挑剔,只是风格依旧,让人觉得渴望有新意。

  只是散文作者,多数难在这里突破,多数都是个瓶颈,我也不例外。

  所以,我无从说别人。只是感慨。

  林徽因已经成为大众笔下的才女模范,而作者在《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里,我比较欣赏一点,很多人对徐志摩多褒贬不一,甚至口诛笔伐,在白落梅的笔下,他依旧清风明月,闲逸散人,他和那些女子的相遇都是造化弄人。

  我自认我很喜欢研究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甚至是张幼仪,所以书中每个人物我都不陌生。甚至看多重复的修饰词汇我会想跳跃,看到多余的段落我也会想和作者谈及感受,不过作者旁征博引,有细细翻阅材料,比如徐志摩父亲职业,我以前知道的不多,现在看此书会更为清晰,而徐志摩结识林长民是因为狄更斯,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这本书我最为有共鸣的一句是“有人说,是陆小曼葬送了徐志摩。可徐志摩又何尝没有葬送陆小曼。她一生浮华招摇,却把所有的爱只给他一人。她不欠他,只是不能风雨携手。一同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晴天。这是命运的摆弄,人生的缺失,纵是拼尽所有,亦不能相护周全。”

  在大众都贬谪陆小曼的时候,我很欣赏她这么说,确实,陆小曼是挥霍的,但是徐志摩爱啊,他肯为她付出所有,如果徐志摩在,我想他也愿意为她而死。

  比较诗人多数感性。

  白落梅的文笔不用我多去引用,她的文字对于学生喜欢散文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风向。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三):修行:我的一生都在《云游》

  修行:我的一生都在《云游》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在该书164页中这样写到:生活的修行远比文字的修行更艰深。文字于徐志摩来说,恰如行云流水,落笔潇洒,无有阻拦,更无须堆砌。而生活,他始终有诸多的放不下,不能尽心如意,无法洒脱安然。是啊,谁人能对自己的生活洒脱安然呢?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救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大难的人才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离开人世。在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没有怀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幸福的许诺。

  该书的182页中,摘录了《云游》,如下: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卑微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一个人,云游,在追逐美好。美好抑或在修行,抑或在《云游》。好美的书。正如封面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四):他,终究躲不过爱情的宿命

  白落梅,带着梅花气息的女子,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文字清单,心似兰草,别人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作品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等。

  这本徐志摩传,却带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徐志摩。他是民国风流才子,在中国有过漫长的求学经历,后来又去辗转多国留学,西方的教育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及胸襟,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成就了他的文学造诣,终驰骋于文坛,让世人熟知。他就是这样一个风流不羁,敢爱敢恨,一个至情至上之人。

  徐志摩说:“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一件事实”。他就是这样多情:把辜负给了张幼仪,把遗憾留给了林徽因,把纷繁给了陆小曼。张幼仪端庄贤惠,温顺传统丈夫公婆为天为地,做纯粹的自己;而林徽因,是徐志摩的一个梦,一个永远醒不来的梦,在这个梦里,他可以安然的年轻,不会老去;她的美,是一种春色,是灵性和温情,亦是因为这样,让徐志摩爱慕一生,让金岳霖相守一生,让梁思成呵护一生。陆小曼决绝,骄傲,美艳,风情,热烈不够贤良淑德。徐志摩始终对她百依百顺,他的纵容让陆小曼更加随性妄为:终日抽烟打牌,唱戏听曲,她不惜搁置爱情,不惜伤徐志摩的心,不惜让世人误解他,谩骂他。她给不起平淡,给不起朴素的安稳生活。最终两人渐行渐远。多情的徐志摩依然听从自己的心意,爱自己所爱,念自己所念,他做真实从容的自己,与爱人相依,和文字相知,温暖满足,幸福美好。就这样,爱情弥补了他人生所有的缺憾,而文字平复了他过往的伤痂。因此有人说“诗歌是纷扰人人世里的一泓清泉,可以洗净一切沉浮,亦能忘记哀伤。”

  人生荒唐如梦,却又那么真实,不可逃离,无处躲藏;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使然。他终究躲不过宿命:最终化作烟尘,和白云蓝天永远作伴。其实,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人生这场戏中做了自己的主角,虽然谢幕的仓促,他勇敢的去跟随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做自己,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传奇。文中对徐志摩的情感经历描述的很多,其实这部传记可以说是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情感过往,对他的文学成就讲述的篇幅不是很多;附录部分有诗歌精选,我们通过诗歌能读出他对自由的深深向往。而白落梅的文字始终透着一股诗意,我们可以隔着时空,领略到了这么真实的浪漫的才子,足矣。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五):生如春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对徐志摩的最初印象,大抵还是看《再别康桥》时的感觉,轻柔的感觉,书卷气质,后来看过黄磊演的徐志摩,觉得形象很符合,想象中的诗人,大抵就是那个彬彬有礼如玉的感觉。

  我知道白落梅之前写过林徽因,很喜欢,文笔柔软,语调清新,每一篇不单单是人物传记,还是一种看散文的感觉,篇篇经典,不急不缓,顺着民国时光一点点的铺展着,该来的来,该走的走,如缓缓流淌的溪水,似水长流,不急不躁,从容不迫

  后来也陆续看了其他的人物传记,只要是白落梅的书,每一本都认真的读过,甚至反复看过,很喜欢那种出尘人世间的感觉,仿佛是另一个纯净的世界,让我能够在浮躁尘世偷得浮生半日,过一过安静温馨的生活。

  这一次白落梅的新书徐志摩传记——《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我也是迫不及待的想看,一口气读完以后,先是回味了几天,之后又大概的翻阅了一遍,是真心的喜欢。

  我一直觉得,我们会喜欢一类的所有书,也会喜欢一个作者的所有书,对于白落梅,我是深深的喜欢,应该是个迷妹吧!

  关于徐志摩,大抵青年人都有所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徐志摩,有一个

  相看又相嫌的妻子张幼仪,为他生过两个儿子,后来一个三岁左右去世了,有一个爱而不得的知己林徽因,还有一个两情相悦的爱人陆小曼,虽然很年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将短暂的一生活成了传奇。

  在民国年代,那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徐志摩生活在了适合自己的年代,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白落梅以独特语言冷静的视角,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拥有发杂感情经历的诗人昙花一现的人生历程,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冷暖阴晴的生活,还有他那惊心动魄爱情故事,而是可以真正发现一个被还原了的真性情的徐志摩,诗人的敏感多情,还有诗人的无可奈何,让人跟着他的欢喜而欢喜,也跟着他的忧愁而忧愁!

  总而言之,我个人很欣赏白落梅独特的写作风格,也很喜欢徐志摩的诗和散文,在钦佩徐志摩文采斐然的同时,也慨叹天妒英才啊,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白落梅用自己独有的文笔叙述了诗人绚烂的一生,虽是昙花一现,却也足够精彩,诗人也真的是生如春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六):将冷暖阴晴的生活演成传奇的徐志摩

  我之前读过白落梅著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者称赞其散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可见白落梅是一个带有梅花气息的女子,而且她写的人物传记,更是唯美婉约,她写林徽因,写张爱玲,仿佛活脱脱一个才女走进你的视野,让你为她的一生唏嘘不已。

  如今我正在读的是白落梅著的《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这本书她写的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才子,我先不说他的名字,我先吟诵一段他的作品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你该知道了吧,徐志摩。这位用35载春秋就换得后人无比崇拜的才子,还因为他的生命中有过三位民国奇女子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可见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让徐志摩的人生更加传奇。我曾想,这个35岁的男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徐志摩是否还留有遗憾呢?恐怕后人都无法厘清了。

  大家熟识徐志摩,除了他的作品,还有就是他的情感生活。白落梅依然是沿袭她的写作风格,用她优美的文字去记述民国才子短暂的一生,这里没有幽怨,没有惋惜,只有从女性的角度去写一个文人,写他的情感,写他的才华。白落梅的文字清淡,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揉尽了女性的柔美。从文字创作上看,我觉得她应该属于四五十年代的文人,而实际她很年轻。随便贴上一段她的文字,让你也感受一下她的文字魅力。“初夏,江南的烟雨像轻描淡写的诺言若有若无,美丽亦不安。多少人,多少事,随着深流浅行的光阴就这样草草过去了,以为萦绕不尽,转眼天地清明。小楼独坐,半炉香燃尽,内心早已行经风日溪山,却又这般安静淡然。人世风光虚实相生,不承想,隔了朝代时空,亦会有那么多莫名的交集。”先不说这是传记,是徐志摩这个才子的故事,就白落梅的文字,已经让我醉了。

  为何读了白落梅好几本书,其实就是喜欢她的文字。目前的文章大多写实,很多媒体开始倡导人们回归真实而简单的记叙,所以小说也好,新闻通讯也罢,大家都在用最最直接的叙事方式讲故事,反而如白落梅这样文学气息很浓的写作方式少了很多,也或许这就是小女生的情怀,恬静而优美,可以让读者抛开所有的联想,就那么自自然然地解读一个有血有肉、有才华有追求的男人,为他见异思迁而恼火,也会为他迁就陆小曼而不解。可见,每个人对待情感,理解情感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无法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徐志摩对待感情到底是怎样一种态度,我们只能从我们的视角来解读这样一段情感经历,如果他不是徐志摩,如果他没有写出《再别康桥》,那我们此时此刻还会这么费尽心思地去关注他的故事吗?这个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我们更没有权利带着偏见解读任何一个人,我们只有带着一种关注,一种欣赏的态度,才能将这个人物传记读出它本应该有的韵味。

  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一些男男女女的恩恩怨怨,有一位小男生为了追求比他大很多的女生,竟然与自己的结发妻子诉讼公堂,离了婚。可是这位大姐姐却没有离婚,他们两人的世界充满了流言蜚语,他们之间也是分分合合,然而,爱情这个东西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也很难被别人理解,只有他们当事人才能明晰所有的伤感和无奈,只有他们自己可以给自己疗伤,别人都是路人,路人又能做什么呢?不用唾沫淹死你,就会用话语中伤你,坚强的人自然懂得如何疗伤,也会处理好自己的伤口,意志不坚强的人,只能以泪洗面,我看不懂他们的爱情,但是我能感受得到他们的无奈与彷徨。

  徐志摩因为他的才华,因为他与三位女人的情感纠葛而被世人熟知。35岁,正好年华,徐志摩却魂归天堂,而作者白落梅却写下她心中的才子。会是巧合吗?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便是答案。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七):看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传奇人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天上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不知俘虏了多少人的心,优美的诗歌,靓丽的风景,蕴含着淡淡的离别哀愁,那种文字间所流淌出来的无力感让人心疼。或者说这位民国大才子与仿若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有缘无分的感情让人深感遗憾,但终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只能作为看客,而无法评断谁是谁非。与此同时也不由得产生了迫切了解徐志摩的心思。读白落梅的《我用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在文字间探寻徐志摩坎坷的传奇人生,感受来自民国才子的独特魅力。

  他有相看又相嫌的妻子——张幼仪,有相恋又相离的红颜——林徽因,有相爱又相怨的爱人——陆小曼,亦有相识又相忘的知音——凌淑华,自身还有着才华横溢,浪漫多姿的诗歌情怀,这就是徐志摩。若把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拆开来看,其实也就显得稀松平常了,可若真实地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位天之骄子的不平凡之处。

  他,曾经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红颜冷血薄情,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为了生活疲于奔命,虽然风流不羁,可在每段感情里都曾付出自己的真心,只不过被平淡如水的日子抹去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徐志摩是执着的,在多方阻挠下,最终与陆小曼开花结果、相知相守,所以我觉得他还算幸福。到了后来,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不幸罹难,虽然斯人已去,可却永远的留在人们的心中,终究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书中的文字优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徐志摩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起来很有韵味,仿佛真的置身于民国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尘世中骄傲、多情、自由地活着,悄悄的来过,又悄悄的去了,只剩下后人的唏嘘不已。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徐志摩的传记,更是一本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感谢作者白落梅这个带有梅花一样气息的女子,将真实的民国才子还原现实,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徐志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也希望天下的痴男怨女都能找到茫茫人海中的唯一灵魂之伴侣!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八):人无完人,瑕不掩瑜

  徐志摩,注定是近代诗歌历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而这三位女性的名字,则是人们提起徐志摩时又注定绕不过去的。白落梅在她的新书《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里,也没绕过去,基本是以徐志摩与这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的,甚至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中,也有这三位的小传,还占据了不小的篇幅,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来说,这反倒让徐志摩的形象不那么饱满,显得“有失偏颇、有失公允”。徐志摩最为大众接受的的身份是诗人,他的高普及度并不是因为这个身份或者诗歌成就,可能确确实实是得益于他的私人生活。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是失望的,本期望的是能多角度、全面翔实、客观深入地看到徐志摩的生平、成长背景、作品成就和行为动机等内容,结果却感受到作者主观的感受和自我解读,并在这种基调下完成了整本书。毋庸置疑,作者清楚这本书的定位和受众,是当做一本消遣读物来做的。诚然,也不能忽略作者的文字把控能力,这是本书的一大优势。

  因为不完整,因为作者的主观,使得这本传记里的徐志摩该显得深情的时候就显得深情,显得面目可憎的时候就面目可憎。比如他关于对张幼仪的最著名的评价:乡下土包子。而完整的语境是这样的:当徐志摩的母亲把未来儿媳照片递给儿子时,他只看了一眼,嘴角一撇,丢到一旁,鄙夷道:“厚厚的唇,呆呆的脸,没一点灵气,乡下土包子。”

  这完整的语句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张幼仪首先不符合徐志摩的审美观;其次作为一个新式的进步青年,所谓的灵气才是他最看重的品质,也是理想精神伴侣应该具备的;最后这真实再现了一个年轻气盛被宠爱着长大的孩子在母亲身边无所顾忌的情景。徐志摩想要的无非是一个心灵契合的伴侣,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自己能力不足以抗争的时候,错误的选择和固有的偏见伤害了张幼仪,其实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不是面目可憎的。通过截取短句,抛弃完整的语句,倒像是来服务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

  “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应该是可以这么评价徐志摩的。如果想了解一个真实的徐志摩,建议谨慎选择。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九):认识一个真性情的徐志摩

  久闻白落梅的文名,她的那些光看书名就能让人动情的著作,诸如《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等一直是畅销作品,深受作者的喜欢。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缘和这些美丽的文字产生交集。这次机缘巧合,有幸读到白落梅的新著《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也算是弥补了此前没有读过她的作品的遗憾。

  正如一些读者盛赞白落梅为文是“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她凭着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她的文字温润如玉,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也给人美的感受。怪不得不少白迷大段大段地引用的她的精致的文字,简直可以称之为“白氏语录”。

  对于徐志摩和他的文字,他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我是大致了解的,只是没有深入了解过。白落梅的这本关于徐志摩的传记,给我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和亲近这位民国第一大才子的机会,认识一个真性情的徐志摩。

  在这本书中,徐志摩和三名民国女性的交集是本书的重头戏。一个人的情感生活直通人心,最显一个人的真性情,对于诗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诗文中捕捉到他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徐志摩与张幼仪,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据说,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交集,一直是后来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视她为人间高贵的女神,为爱情的使者,为此生命定的主人。他无法按捺内心的情感,亦顾及不了那凡尘的许多规矩,他生怕因了自己的怯弱和犹豫,与苦苦等候多年的爱情轻易擦肩。可惜林徽因有一颗清醒的心,她明白生命的方式,不会轻易让自己沉迷,让自己被情爱所伤。她更愿意选择平静清淡地活着,和梁思成携手相牵,共拥安稳现世,免流离,免漂荡,免惊吓。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一直不被外人看好,但局中人冷暖自知。他们的爱情是浓烈的,但结局是惨烈的。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陆小曼默默担着来自各方面的责备甚至诟骂。她出版志摩遗文,编纂志摩全集,固守着徐志摩夫人的身份,固守着她与徐志摩的爱。

  阅读这本书,让读者走近这位真性情的民国大诗人,也让读者更深刻地了你的美丽的诗文。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读后感(十):侧帽风前花满路

  不知道出于何因,之前总恍惚地厌弃着徐志摩三字,大概是被动地吸收了过多关于徐志摩“玩人丧德”的差评。耳濡目染,一知半解地也就从心底不乐于待见了。——偏见源于无知。这句话无论如何是成立的。满是偏见的无知的我,因为徐志摩和一难得的中文系密友闹得十分不快,就在他离开北京的前两天。

  此后,天各一方,再也没机会说化解这场尴尬。

  他是十分崇拜徐志摩的,当然这源自他“侧帽风前”“骑鹤下扬州”的风流洒脱;我是不抱太多好感的,当然这是出于我潜意识里的抗拒。

  ……后来……,出于对那场无谓辩论的歉疚,歉疚于我的三分知情十分动情衍生出的尴尬,我认真认识了徐志摩,不抱偏见,读他的、关于他的一切。

  我写文章,写他的孩子气,写为他开脱的字句,我把这篇文章的题目拟为“侧帽风前花满路”。写这些只是表达我的歉意,对那个朋友,对徐志摩。无知的时候,真不该说太多。

  …………

  白姐姐笔下的徐志摩,实在唯美得让人原谅了一切。如此才华的他,就原谅他的一点点任性吧,他诗人的孤独,也只是为了那一份并不存在的完美。他单纯的认识里,全是孩子般的直来直往,实在不必以成人的眼光来苛责。

  或许有些太为他开脱了,但满满是歉疚——

  【侧帽风前花满路】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字里行间充溢着孩童的烂漫,诗人的悲观,探索者的坚毅。

  当他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心里这份萦绕了太久的想往时,他忍不住向朋友炫耀,高兴得简直像个孩子:“哎哟,太有趣,御风而行,平稳之至,在飞机里可以写稿子。”

  飞机在那时还多是奢望:普通人坐不起,一般人不敢坐。他就这样飞来飞去,真是开了文人圈里风气之先。

  群星的闪亮是因为暗夜在弥漫,快乐的刺激是因为痛苦太持久。

  每当落地,心儿随着身体一块儿落了地,快乐便成了闪灭的、扑朔的、难以捕捉的萤火,压抑在无限的黑夜的悲观无望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的三千烦恼结,只有在他“泠然善也”地沉醉在这“御风而行”的如梦似幻之中时,才消失得无影无踪,身轻如燕。

  那天,这边是消除不尽的家庭尴尬事,那边是梦寐难忘的女神纤手挥,连接两边的是长虹作桥,飘然悠往。

  他再一次坐上了飞机,家里的尴尬事,女神的呼唤,飞来飞去的喜悦……所有的亢奋渐渐化为心里的一片宁静。九霄云外,心无杂念。

  这样如梦如醒地神游,蓦然之间,轰然巨响,身体随着机舱天翻地覆。这一瞬间,所有的杂念一齐涌来,如幻灯片飞闪在眼前。飞机一个劲地下坠、翻滚,恍若无底深渊,他被吸旋着下去前程万里。在最后的一下掷地有声之后,飞机消隐在黑烟烈火里。

  他无力地心跳着,思绪却万千翩飞,幻灯片还在继续,一划一闪地用着这短短数十秒,无意识地被动着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