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沧浪之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沧浪之水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沧浪之水读后感10篇

  《沧浪之水》是一本由阎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4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沧浪之水》读后感(一):学院知识分子小说

  学院知识分子系列之

  --即使都出自中文系教授之手,男人女人的写法也真是很不同呢。

  这本书是13年暑假读的,当时实习每天都很无聊,同去的中文系同学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利用上班打杂的零碎时间电脑上粗略读过。这类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刚开始读的时候欲罢不能,但到后面就觉得倦了。左不过是学院内外,官场浮沉,初读觉得新鲜,看得多了只觉得油腔滑调,故弄玄虚感觉相比之下还是《曾在天涯》那种诚恳的笔调更招人怜爱啊。

  关于此书还有一段印象颇深的对话:某天晚上和那位中文系同学聊起,我说这本书让我感到很绝望,他一脸诧异,“不会吧,我觉得从里面收获了很多正能量啊!”

  《沧浪之水》读后感(二):满满的无力感

  沧浪之水读的很匆忙,但并不能掩盖我对他的一些思考。官场是社会的缩影这句话不假,一切罕见的人心在官场里已经是习以为常存在。沧浪之水描述的是一个大学生池大为的一生,或者说他的蜕变。池大为的骨子里继承了他父亲的文人传统,有天下千秋之情怀,但是最终在生活的压迫下,成为权钱的走狗。在这里,我大概有那么几点的想法

  第一,池大为本人的形象塑造。池大为在文中是一个知识分子,有匡扶天下正义之心,可是作者人物塑造上,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被称赞的,除了他那种天真幼稚举动,动不动挂在嘴边的天下千秋之外,他一点都没有文人的风气,如果这不算是作者对当时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讽刺,个人认为,池大为的人物塑造是不大妥当的。或者说,池大为不过也是一个接受过教育普通人,他有自己的私欲,而且控制的并不怎么好,他只是以自己所谓的情怀为自己那些幼稚的举动作解释。在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个问题,是由于作者本人的思想还是人物塑造的必要,我在文中感受不到对女性应有的尊重正确认识

  第二,本作中的几个女性人物塑造,主要人物大致有许小嫚,董柳,孟晓敏,还有一些比较重要角色暂时不提。

  许小嫚是池大为的初恋,正是两人之间的那种差距第一次让池大为感受到什么叫生活,我也明白了一件可笑事情,我曾经看过巴尔扎克的猫打球商店,里面就是讲述两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地位,想法,导致了婚姻悲剧。这里也同样如此,许小嫚的身世与池大为对比,差距太大,他们是很难能达到彼此的一致。为什么中国那么讲究门当户对,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如此吧,因为生活在一个层次上,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才能相似,在爱情的坟墓中才能有和谐,生活需要的就是和谐。人的一生啊,就那么在出身上就被定了一半了,多么可悲。

  董柳是池大为在舞会上的一见钟情,于是他们就顺顺当当的进入婚姻的殿堂。其实纵观全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池大为的小农意识决定了他看不起那些浓妆艳抹的女人,对于同时过惯了清贫生活的董柳,他反倒是不一般的喜爱,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董柳能一直陪伴他。同时,如果不是董柳,那么情节而无法继续。如果只是两个人的生活,池大为这一生都混在中医学会貌似没有多大关系,但恰恰他们有了孩子了。从这一刻起,池大为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他真真正正的负担起一个家庭,要成为一个父亲。他的所有的那些忍辱负重都可以自己挨过去,但是孩子,不行。正是家庭的负担,让池大为不得不开始抛弃自己所谓的自尊和文人心态,期间发生的两件事更是催化剂之一,董柳本身也在这之后变得尤其刻薄,或者说她不再是对钱财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她失去了当初的平淡,只因为她成为了母亲,所以所有的一切她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最好的,她的不依不饶也是池大为转变的原因之一。董柳的心态转变其实早有铺垫,从她的出身,她怀孕期间的想法和她分娩时的举动来看,她的转变并不突兀,作者对董柳在细节上刻画十分精彩,董柳是个传统的中国女性。

  至于最后的孟晓敏,她是池大为在功成名就之后遇上的,正是她弥补了池大为精神上的空虚,董柳对于池大为来说在当时大概是一个负担,或者说可有可无的角色,除了是孩子他妈以外,董柳对池大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孟晓敏的出现给了池大为不一样的感觉,她有青春活力。但是池大为始终还是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他的确已经被权和钱吸引了,但是在这方面,他依然坚守自己内心底线,尽管他有可能仅仅是担心自己的乌纱帽而已。

  第三,全文给我的感受。我第一次翻看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官场小说,充分的写出了官场之中的黑暗,但再看一次,却觉得并不如此。它是在借官场写社会,池大为的转变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堕落,代表的是这个时代信念精神的衰败,因为时代的潮流太过强大,没有人能逆着潮流前行,即便有,也会很快被生活所摧毁,池大为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官场只讲权和钱,社会不也是这样吗?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确提高了,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文化却跟不上了,多少的商业作品,多少的金钱写手,知识分子的信念在崩溃,这到底怨谁?

  看完之后内心大概有一种满满的无力感,我知道这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好,但是我无能为力事实上,没有谁能独自抵抗潮流,那么很多人呢?一个团体呢?人类自私决定了我们几乎不可能永远的抱团,但是为什么不抱一次试试看?改变不是喊口号或者抱怨出现的,而是要靠实际行动

  大概就是这些了吧,最后,希望我们都不要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太可悲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三):想要绝望吗?来看这本书吧

  描写当下的小说,蜗居,输赢,官场笔记,个人感觉都不及阎真的这本《沧浪之水》。甚至看名字境界高低,立马分晓。

  很认真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看到欲罢不能,但不是为了结局,而是为了想追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每一阶段,每一步的心理活动都能被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最后不寒而栗

  动机都是好的,人心都是善良的,最后都是身不由己的。

  除了主人公是虚构的,其它的都是真实的。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励志小说。

  我觉得很绝望,看完之后,巨大无边无际的绝望笼罩了我。

  中国是这么黑暗吗?我相信

  人生是这么绝望吗?我相信。

  我更坚定独善其身的想法,

  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

  上层已经固化了,这是一个铁屋,你会缺氧,你会有呼吸不到的绝望。

  下层也不值得同情,只是为了切身利益蝇营狗苟的符号罢了。

  尽力而为,独善其身,关心家人,这才是真的。

  《沧浪之水》读后感(四):生池大为的气--三分之一的《沧浪之水》

  看了三分之一,不准备看后面了。仅谈前面的感受。

  也许大多数人的感慨的是一个想要坚守人格尊严独立的知识分子如何被现实压垮,但我觉得给他那么多阻碍的,不仅是他内心的正直、良知与周遭环境矛盾,还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

  不太欣赏这样的人,每次环境要迫使他改变时,他就固执地认为“要我改变就是要我换血”,并且总是拿丁小槐做对比。好局限啊,又不是说要改变就得变成丁那种溜须拍马的人,他只看到丁过得比他好,就以为要过得好就得和变成丁,我并不信只有溜须拍马才是唯一出路!

  一成不变就是对善良的坚守了么?每个人都有待完善地方,而池大为是一个怠于改变的人。

  在某次他坚决表态不改变(不换血)时,屈文琴说:“会有人给你动手术的,到时候别人不换你自己也会换”。一看就是一句准确的预言,后面三分之二一定有池大为黑化的过程。的确,大环境是罪魁祸首,但他在最初的阶段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也怪他待的单位太局限,一天到晚其实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工作,总是围着领导转,以致勾心斗角少不了,屁大点事都要揣摩个十几遍。书里那些细碎恼人、七拐八弯、看似小题大做的“潜规则”也许确实存在过,非常感激现在的氛围已大大不同,至少在我们单位完全不是这样的。或者还是我涉世未深,还没被这些官场坏习惯中伤过,但还是抱着期望我能在保有良知的基础上做的比他好。

  总结两点警示:

  1、未来经历不顺,一定不要只怪罪于周遭环境。自身找原因自然是第一步,寻找出路时也不要只看周围几个人。还是坚信除了疾病与极端扭曲的政治环境,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有过好生活的智慧

  2、不要死于安逸。虽然不是贪恋权势非要往上爬的人,但绝不能因为惰性把自己推上绝望的路口。像池大为,从办公厅转到中医学会后,在得过且过日子惬意了好长一段,直到妻子怀孕、生子后面对一大堆烂摊子才想起种种不便,才想起如何改善妻儿生活。这里我不仅气那些小人的作为,也气他怎么不能早一些筹划起来,都火烧眉毛了才行动,非要把自己逼上这样的处境然后再摔个遍体鳞伤

  为池大为的遭遇愤慨,也为他自身的缺陷感到惋惜。

  《沧浪之水》读后感(五):对市场经济下知识分子道路的深入探讨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知识分子的坟墓”。看了《沧浪之水》,我觉得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在中国都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物质上却往往是贫瘠的,但他们总会受到尊重。然而,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将世人的传统价值观统统打破,金钱成为了左右人们行为和思想最大的始作俑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为了拜金主义者……

  文中的主人公池大为,本是“家国天下”的理想者,因不愿屈从圈内的“潜规则”而早贬谪,牵连到他的妻子儿子,生活非常清苦。当他清醒的面对这一现实时,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池大为是个聪明人,自此之后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卫生局局长的高位,但他的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挣扎。为了这样一个位置,为了家里殷实的生活,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心中那样纯净的理想,不得不说一些违心话,不得不伤害一些老百姓利益……他的心也在痛,但没有办法,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归根结底一句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让我们期盼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吧!那时,我们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者,我们可以尽情追求知识分子的清高格调!

  《沧浪之水》读后感(六):知识分子的苦闷

  本书既没有像某些义正辞严的小说那样去道德化地解释生活现实,比如把人物简单地分为贪官、清官,同样,本书也不是那些全书只充斥着利害关系,教你如何往上爬的所谓官场小说,这本书只是描写了一名普通知识分子,面对剧烈变动的现代社会的心灵变化历程,他选择了沉沦,换来了优裕的生活。然而,他的心中仍有些许光明

  知识分子的猥琐、庸常在这本书中被展现的一览无余残酷的现实对他们进行了强制性的洗礼,即使不反抗只选择独善其身,但只要你不主动接受同化,就会落得相当悲惨的下场。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如果反问自己,那么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个体的反抗既改变不了现实,也改变不了个人处境。

  所以,池大为选择“杀死过去的自己”。然而,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中,人为了赢得“尊严”,就必须自身先放弃尊严,不迎合体制和社会的游戏规则的人,都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像晏之鹤是被体制所淘汰的人,他看清了一切,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小说的结尾引用北岛的诗歌,荒谬却又让人感同身受。为什么我们心灵中向往崇高,然而在现实中却被迫转向功利主义的沉沦?为什么把原则看成生命第一需要的人全都失败了。但是,为什么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就能够坚守心灵的原则呢?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是不是已经不能面对今天的现实?

  不过,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个人认为池大为转变后的“进步”太神速了。即使我们甘愿下水,可是想游的好也是需要天赋的吧?

  《沧浪之水》读后感(七):不要脸地说两句

  据说好多人看这个小说看得感慨万千,甚至涕泗横流。

  呵呵,我可以说我看到后来是笑着看下来的嘛!那些看了之后悲伤单纯的人们,你们是不知道现实还是我宫斗剧看多了

  前半部分,池大为满脸的苦逼相,要啥没啥,老婆孩子跟着受苦。其实董柳算非常善解人意的了,一般剧情发展都会出现老婆跟人跑了的桥段。哇塞,作者好善良呢

  后半部分,池大为猛然就意气风发起来,我把这部分的剧情完全当成是回家的诱惑后半部分复仇的桥段来看了。心理怎么那么爽呢!我甚至希望他跟那个年轻女孩来那么一腿,这才是正常的剧情发展吧!

  池大为,你把小龚像当年的马处长对你一样给流放到中医学会,这点我有点不太舒服

  现实就是现实,搞不懂有些人在悲哀什么。不喜欢就别接受啊。甘于贫寒不就行了。

  实在看着难受的就去看看《相约星期二》,完全相反的价值观,绝对能呵护每一颗玻璃心

  .其实看完沧浪之水,最近出的那个什么打通任督二脉的新闻也就可以理解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八):写下那些经典的话

  沧浪之水 by阎真

  在那些岁月里我心中充满了放眼天下的激情,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于那种把日子当做日子,把自己当做终极的生活,也不能设想把视野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的那个小小圆圈之中。

  我明白,你没有说心里话的权利,连沉默的权利也没有。

  我感到有一种力量要把自己扭过去,扭成世界所需要的那种状态。我不应该是自己,也不能是自己,我是那种被规定好了的状态。

  我一辈子的经验就是不要做瞎子,要把事情看清楚,也不能是聋子,该听到的信息要听到,但是要做哑巴,看到了听到了心中有数就行了,可千万别张口说什么。

  你刚从学校毕业,血性未凉,书生意气。

  一个人在他特别关注的事情上,由于情感还有利益的遮蔽,总会有盲点,使他不能客观地去认识事情。人就是有偏见,有了偏见就不可能有客观性,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公正。……世人都有一些生活原则,可又本能地把自己当做这些原则的例外,原则的手电筒都是用来照别人的。自我是人性的盲点,人太爱自己,本能地从自我的立场去体验一切,评判一切,本能地排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东西。……道理是假的,利益是真的。道理随着利益转,因此各有各的说法。……在圈子里,谈不上永恒的朋友,也谈不上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政治上的同盟关系是最真实可靠的,也是最稳定的,除非有一天利害关系变了。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决定别人命运的人,一种是命运被别人决定的人。……人比人气死人呢。世界上就有两种人,一种是被别人气死的,另一种是气死别人的,你不做气死别人的人,就肯定是被别人气死的人。

  我想着这么大的事居然也可以这样来操作,真的不可思议。开始时一个大人物有那么个意思,结论也就真的呗扭曲到面目全非的程度。我这才知道大人物的意志有如此之大的力量。想一想天下不知有多少事情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心中就发慌,感到恐惧,我们看到的世界原来是别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样子。……生活的辩证法造就为人们设置了他不得不去做那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的理由,一个人跳不出辩证法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屈就是蓄势,不蓄势能有力?……不把自己看成什么,才可能成为一点什么,一开始就把自己看成什么,那到头来什么也不是,这也是生活的辩证法。

  跟上层人物说话的精髓,不能凭空说,凭空说人家会感到别扭,但不妨依据一个事实做出相当的夸张,人性的弱点使人乐意接受这种夸张。

  别以为是好东西就可以直通通地送上去,要送还得讲技巧,让他接受得舒服。

  游戏规则不能以为是朋友就放弃。

  世上的好东西你不去竭力争取你就得不到,到死都得不到,死后更得不到,没人会追加给你。现在已经不是流芳千古的时代了。

  因为个人的因素,荒唐的事情也可以进入程序。……人嘛,有特殊权威特殊利益就有了特殊标准,自己就是一个标准,就是价值尺度。为了维护这个标准,就千方百计把别人的嘴封起来。

  社会的默契已经形成,在份上的人是碰不得的,他们是如此的结构眼睛同心协力,又如此强韧,不是谁想撼就能够撼动的。……在白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这是权力者的利益空间,又是他们的运作空间。这个空间结果长期的安排,已经形成了默契,众志成城,铜墙铁壁,想打破是不可能的。利益就是利益,就是生存空间。争取空间的冲动是人生的大根本,不是几条道德就可能压抑,几点理性就可能约束,几个榜样可能说服的。在重大的利益面前,大道理说上几卡车也没有用,苍白。这不是谁道德不道德的问题,更不是谁学习没学习,懂不懂道理的问题。与黑色地带不同,灰色地带有自己的说法,小金库,大房子,都是工作需要,怎么样?当然小人物也有他们自己的说法。利益关系不同,说法就不同,归根结底,说法还是要按着游戏规则来说。

  我们只有到先贤的生命褶皱中去访微探幽,才可以感觉到些许的沉重,感觉到历史的雪山融化之时那似有似无的簌簌之声。不朽的灵魂在虚无之中盈盈飞动,留下一道道优美飘逸的弧线。他们是为了纯粹的心灵的理由而坚守的人,在空旷寂寞苍凉广阔的历史瞬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不被需要的感觉一旦明了,就越来越难以忍受。……我以前想着能有这么一份悠闲真是人生一大福气,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福气其实是一种痛苦。我沉在水底,感觉不到生活中的风浪,却无法躲避日甚一日的无聊。……渐渐地我就有了一种恐慌,时间过去了,生命在流逝,可我仍呆在原地,没有生命东西可以证明我随着时间一起前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我理解这种(烧香拜佛各种求)人,他们不是傻瓜,他们将虚构的意义世界当做真实,以此获得灵魂的归宿。人需要一个终极,否则他的心就会一直悬着而得不到安宁,而这个终极恰恰不能是他自己。……宗教是弱者的安慰,是走投无路的道路。而且,人总是要死去的,宗教是通往永恒的唯一道路。

  生活就不怕你跟他赌气呢,反正输的是你。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天地不限人,人自限于天地。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了,自己按心愿去做的事,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只有使自己难受了,别扭了,才是希望所在。【不敢全部苟同】

  真正有信念的人,在弹尽粮绝的境地中都能够做点什么,都能够保持从容。

  无赖是一种富贵病,可它要命,也没有药可治。……说到底人还是需要目标需要偶像崇拜,没这个东西他就找不到归宿感,找不到有意义地存在的感觉。……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选定一个目标并把它视为神圣,以此来逃避空虚,逃避无聊,逃避意义的真空,而意义的真空正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人越是满足就越是没有满足感,就越是焦虑,这就是权和钱的魅力。虽然我已经明白每一次成功每一次释放都是焦虑重新聚集的起点,这个过程永无止境,但已经鬼迷心窍。

  读书人不可能在现实之外依托逻辑建立一套价值体系,建立起来也只停留在书本上,无法跟现实产生有效联系。

  在这里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正如人生只讲过程不讲结果。

  《沧浪之水》读后感(九):反思

  应该说庆幸自己在还不算太老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当外界反映偶身上有一种清高或者自傲的气息之后,偶并没有第一时间认为有啥不妥。

  可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找到了和主角相似的地方,开始反思偶的清高和自傲到底来自哪里,这些潜移默化影响了本人在接任待物或者说生活的方方面面。

  俗话说的好有实力才能有魅力。没有真金白银,您凭什么骄傲和清高呢。可是社会教会我们放弃一些才能得到一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永远不要让社会来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社会。

  当然改变是痛苦的--这就是成长的烦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沧浪之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