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为我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2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

  《因为我爱你》是一本由[法]纪尧姆·米索 / Guillaume Musso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4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一):因为我爱你

  五年前,心理医生马克的女儿莱拉在一间商业中心里离奇失踪,从此后便沉溺在失去爱女的打击中,成为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以身体的苦难忘内心的剧痛。

  五年后,马克意外地在街头救了尼可勒,尼可勒竟告诉他:莱拉找到了!欣喜若狂的马克立刻赶去接莱拉回家,但莱拉却始终无法开口。

  在回程的飞机上,马克遇见了两个女孩:十五岁的流浪少女爱葳和堕落迷惘的富家女阿莉桑。他们三个素不相识,但却有共同之处:全都处在生命转折点,再稍微往前走半步,就将崩溃。

  马克慢慢发现她俩心底伤口,也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黑暗过往,但他却还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紧紧相连。只有依靠彼此,生命才能获得救赎。就在此时,飞机突然剧烈摇晃、失速下坠……其实就是一个好朋友爱人为了拯救他们,所臆造出的梦境。

  在人们相爱的地方,是从没有黑夜的。

  想起你,我就能忘记恨、忘记了悲伤

  在你给予的幸福里,让我重新看见希望的光……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二):打火机时代光明

  打火机时代的光明

  我特意找了本治愈系的小说看,很遗憾,它带来的温暖,未能融化现实的坚冰。

  我面对着横亘在自己面前的巨大问题,无法回避、无法面对、不知所措。身边的人们也都各自在经历着自己的严冬,我们互相了解,试图安慰和依靠,却无能为力。每每念及于此,我就痛恨自己而无法解脱

  曾试图寻求心理学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或者这类治愈系的小说,但这些抽离开现实困境说辞就如同黑夜之中的火柴之光,只能带来短暂的安慰。让人惊惧的是,它的副作用一样巨大,就好像安眠药一样,吃着吃着就不管用了。而让人沉浸的悲痛落寞残酷,我们越陷越深,无法超脱。

  这个故事有着吸引人的开始、侦探小说一样的过程,却是个港产电影的结尾。这类似乎看上去能够美好结局,却远远不如惨烈或者沉默戛然而止能够带给我们的更多。

  一个蓄意谋杀了两人抢走一箱美金的贫民窟少年一跃就成长伟大的心理学家,治愈了别人的同时还顺带着解放了自己。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如同受骗一样,法国式的浪漫温香过程加上好莱坞的电影结尾。书里什么受贿、肇事、杀人、放火……全都无所谓,所有人他爸爸都是李刚。我们喝点小酒以后就还可以继续阳光明媚生活,还顺带泡妞。除了无语,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而真正的生活呢?我们困顿工作情感理想、生活……每一个都像黑夜之中无限涌动的黑云,压在沉睡的身体上,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什么,又根本无从描述。伸手想要推开,却摸不到任何形质。无法呼吸脑袋一片空白。我无数的默念要自己正常起来。说话、微笑、唱歌、阅读、吃水果、做运动,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我坐着它就坐着,我躺下它就躺下。我学习它就夺走我的神智。

  不记得这是什么时候之前的样子了……那些从前早早远离,被定义为不成熟表现东西又一下回来了。酗酒甚至自残。我不记得那时怎样走出的,只好不断告诉自己总会过去的总会过去的。然而,某欣的话却忽然在我耳边响起,那个被封存起来的我又顽强的出现了。她一脸冷漠嘴角渗血、空洞的看着我说,你以为真的就是过去了么?你以为你能打败我?从手术之后,我一度很排斥刀子之类的锋利东西,然而,是的,然而。

  书里解锁的密码是——在相亲相爱的地方将永无黑夜。可是我们相亲相爱啊,却依然生活在无望之中。每天都看到有人愿意用金钱、呵护、乞求、甚至尊严去交换,却依然无法改变现实之万一。

  我们走不出的过去,看不到的未来

  我们是如此卖力的挣扎,却像演技拙劣的演员一样,站在舞台之中被随意嘲笑。

  一直劝服自己不要焦躁、不要患得患失,反复劝诫自己始终坚信还要坚持。可是,连心理医生都告诉我说,他看不好我的疾病

  我们扮演着在别人看来那么快乐和那么正常的人,演着演着,就觉得累了。

  毫无预兆的疲倦感觉将一切笼罩。

  这打火机似的光明,除了点燃一支烟,又还能带来些什么?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三):有爱的地方,从没有黑夜

  我们都是病人,我们相互疗伤

  花了三个多小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很开心能在读完《看见》后读了这本书,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观念认识他人越深,认识自己越深,反之亦然,我们都有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堪回首的污点,通过相互倾诉与沟通,相互寻求慰藉,相互支撑。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一种难以置信的微妙力量,让我们坚强地幸福地走下去。

  三个濒临死亡的绝望者在机缘巧合之下走到了一起,人生中重要十字路口,往往不会有标识,他们绝不会想到,从未见过的陌生人会彻底改变他们往后的路。不知为何,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便足以让我们对一个陌生人产生足够的信任,倾诉我们的内心。马克,失去女儿后从一个新致高远的年轻成功人士流落到街头,丧失了曾经的理想与朝气;爱葳,内心被对害死母亲的医生的恨填满,只剩下复仇的怨念;阿莉桑,亿万富翁的女儿,却被金钱,毒品摧残着精神,成了颓废放荡的代名词,心理埋藏着撞死一个孩子的恐惧。通过相互倾诉内心的怨恨、迷茫脆弱回忆那曾有的幸福与残酷,抚慰对方受伤的心灵,同时也释放了压在心头已久的所有不幸。当女儿莱拉告诉自己她已经死了,当飞机里的其他人都消失即将坠入海洋时,三个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眼神相交,马克鼓励着她俩不要害怕。

  飞机中情节戛然而止,转而出现的是康纳的心理治疗室,原来发生的一切都是康纳用催眠法对他们进行的心理治疗。三人醒来后第一次在现实中相见,但彼此相信此后的生命中将始终联系在一起。

  马克回到了妻子身边,几年后有了两个儿子,没有继续和康纳在诊所工作,加入了流浪者的医护中心;爱葳在康纳的资助下读书,十年后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终于有勇气向康纳吐露自己的爱意;阿莉桑放弃了亿万家产,通过假死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温馨的结局。

  不走完夜路,谁也别想硬解曙光。他们三人,包括康纳,都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内心里都埋藏着嫉妒的恐惧与不安,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与苦痛,生活就是恐惧接着恐惧,而最终,他们都选择了坚强地走下去,即使内心的那份恐惧永远无法消除,但生活总会饱含着幸福与快乐。我很欣慰地看到马克与康纳间完全信任的友情,不离不弃的支持,以及为改变现实,改变不公,改变命运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他们功成名就后,并没有忘掉自己当初的目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了什么而出发。”他们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帮助向他们一样陷入恐惧与深处贫困的人。肃然起敬

  一生中总会遇到些许不如意,要相信世界存在的美好,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信一切终会好起来。不要让恐惧,愤怒仇恨蒙蔽自己的双眼,充填未来的生活。宽容是报复的最好方法,好好活下去。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四):罪恶和宽恕

  (一)

  有一次去探望我的一个韩国朋友,她是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是个留学生。见其书架上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不禁赞其好读书,也顺手搭便车叫其推荐两本。她笑了笑,得意地从书架上取出两本,一本是余华的《活着》,另一本是法国作家纪尧姆•米索的《因为我爱你》。

  对余华是早有耳闻,中学时便知道《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外界评价甚高,只是未曾拜读,于是欣欣然,乐而忘食般地读完了《活着》,却始终对书架上的《因为我爱你》不理不睬。可能是外国作家写的故事于我无关痛痒,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两情缱绻、看的人肉麻不得的言情小说。

  最近闲来无事,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被我要么狼吞虎咽,要么细嚼反刍。只有《因为我爱你》这本书孤零零地躺在那,我想我无论如何得定下心来读一下,才不枉朋友的一番好心推荐。

  (二)

  这是一个关于罪恶和宽恕的故事。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个多面体,自私、嫉妒、贪婪,充满流光溢彩欲望,也心地善良、大方、富有同情心,为有难者解囊相助。个体是矛盾的,复杂的,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不过是劝诫芸芸众生的安慰之词罢了,小环境或是大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善恶走向。

  就像生活在平民窟的马克和康纳,身边到处是凄凉肃杀的贫穷、无休止的冲突和泛滥的毒品交易。尽管他们厌恶现状渴望逃离此野蛮流毒之地,但仅仅有优异的成绩而没有大把的钞票,根本是异想天开。可是他们太想了,所以才会荆轲刺秦铤而走险。当康纳以牙还牙,用枪对准那两个蛮横、残暴、扬言“你知道我们是怎么处理垃圾的吗?我们要把它烧光!”(当时康纳因为寒冷窝在垃圾箱,结果还没来得及溜走,上身和腿就被这两个小贩毒头头洒满汽油,烧成重伤)的家伙时,我心里一阵战栗,如芒刺在背,“受害者变成了刽子手,而刽子手却变成了受害者”。

  到底是为什么?!这之前,马克欲通过贩卖毒品赚大钱,却被康纳一口回绝,他说:如果我们放弃掉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我们就把一切全都抛弃掉了。那时的康纳是多么笃诚善良,多么正直坚毅,谁会料到后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剑拔弩张的境况。你可以想象现实有多残忍,个体有多挣扎和无奈,复仇、泄愤在当时是多么的迫不及待,连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价值观都被怀疑甚至摒弃。

  倘若这本书讲的仅仅是以怨报怨的复仇故事,想必不会如此出彩和发人深省。我说过,这是一个关于罪恶和宽恕的故事。

  (三)

  欧内斯特•海明威说:“在我们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交叉路口上并没有标识,对此我们必须适应。”

  马克、爱葳和阿莉桑的命运之轮

  马克:无母,和父亲住在贫民窟,后来遇到康纳,两人甚是投缘,结下情谊,相依为命。靠着康纳从两个小贩毒头头那儿偷来的钱继续学业,继而开起诊所,成绩斐然,享有一定声誉。如果人生就此平坦的一帆风顺那该多好,可是偏偏天公不遂人愿。马克的女儿莱拉离奇失踪,马克、尼科勒(马克的妻子)、康纳还有警察几番查找搜寻,都没有下落。马克深感愧疚和自责,觉得女儿的失踪完全是自己的过错,从此一蹶不振,潦倒过活。谁也没有想到,当年鼎鼎大名、将多少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心理医生会变成一个在城市下水道、输水管道、地铁隧道苟活,衣衫邋遢、蓬头垢面的家伙。他眼神空茫,瘦削无力,言语不清,除了痛苦还是无尽的痛苦。这种像耗子般苟延残喘的生活维持了整整两年,直到妻子告诉他:莱拉找到了!马克欣喜若狂,仿佛从生命的残烛时刻复苏过来了,但后续的一系列事情又让他疑窦丛生,惶恐不安,因为……

  爱葳:家境贫寒,母亲患有慢性肝炎,长年卧病在床,年幼但懂事的爱葳早早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依靠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虽然生活常常捉襟见肘,但爱葳似乎很平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母亲能得到一个新的健康的肝,病体康健。但是事与愿违,她居然听信了克雷格医生的一面之词,怀疑母亲喝了酒(喝酒会影响器官移植),导致手术失败,母亲郁郁而终。后来爱葳得知是克雷格医生动了手脚,将母亲从受赠者名单上划掉,因为有人愿意出更多的钱。顿时,强烈的内疚、懊悔、自责如一股寒流逆袭而上,将爱葳团团包裹住。母亲在抗辩时说的那句话“我没有撒谎呀!”和她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恨你!”像两把尖刀深深地刺在她心里。无论如何,她要报仇!但是……

  阿莉桑:和爱葳截然不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财阀之女阿莉桑浅薄、自私、傲慢、离经叛道,受金钱之毒瘤太深,丑闻不断的她(酒驾、吸毒、偷窃癖……)总是各大娱乐报纸争抢的门面装饰。虽然她一度厌恶自己(甚至想了结生命),却从未试图改变。狂雨大作、电闪雷鸣的一个下午,她开着车,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在了悬崖边缘,如果再不悔改,必定会滑的越来越深,她边擦眼泪边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是,就在她弯腰去拿手机时,她撞死了一个孩子。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孩子居然是马克失踪多年的女儿莱拉!

  (四)

  邂逅

  三人意外地在飞机上相遇,素不相识,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全部身处命运的转折点,再走一步,就可能全盘崩溃。心声的互相倾吐让他们想起了各自的黑暗过往,他们意识到,原来很多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个死结,曾经痛不欲生,沉沦堕落,俨然一个社会公害。可是当他们依靠彼此,再次相信爱的时候,他们发现罪恶的灵魂能够获得救赎,痛苦的伤疤会渐渐愈合。他们悟到了。

  突然飞机剧烈摇晃,失速下坠。不必担心,这不过是康纳用催眠术对他们进行的集体治疗而已,术后三人都恢复得很好。

  作为一本治愈系小说,我承认看过之后感触很深。不管是对角色迷茫与挣扎的描述,还是故事本身的耐人寻味、悬疑丛丛,都扣人心弦,颇有感染力。

  (五)

  看完这本书,不禁想起了一部电影《今天》。影片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多惠在得知自己的未婚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原谅了肇事者,还写了请愿书减轻法律对肇事者的惩罚。因为在多惠看来,宽恕可以救赎所有受伤的灵魂,包括那些伤害自己的人。

  影片对人物心理的剖析非常细腻,基调平缓,主题沉重,发人深思:面对伤害你的人,什么才是真正的原谅?

  我想,仇恨抑或是报复并不能真正缓解痛苦,反而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更无端更纠结的状态,导致最后报复来报复去受伤的却是自己。但是轻而易举地原谅了一个罪恶的人,是否又太过轻巧和随意?如果被原谅的人非但没有改过之心,反而继续执迷不悟,罪恶益炽,那原谅者一厢情愿的付出又算什么?是不是会陷入自身信仰危机的境况?

  我以为,原谅,该给那些值得原谅的人。他们犯下过错,深受良心的谴责,惶惶不得终日。如果原谅者能原谅他们,宽恕他们,他们内心的罪恶感就会减轻些,对生活对周遭也能更从容些,为了救赎自身的罪恶还可能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原谅是不是更应该被肯定呢?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五):Parce que je t'aime。

  最起初吸引我的不是书名,不是内容,只是在有些人看来最为肤浅的东西——封面。我喜欢白色的房子,何况里面还装满了阳光,这与封皮上的那句“在人们相爱的地方,是从没有黑夜的”相得益彰。

  实话说,与西方文学里那些风格显然与中国文学迥异的文字相比,我无疑更喜欢那些唯美的唐诗宋词,甚至是同龄人不愿意啃的《洛阳伽蓝记》竖版、繁体(因为是网购,所以我是买来才发现那本书原来是这样的,不过也好,认认繁体字^.^)。

  而且那时我正读高三,学业繁重,因此这本与一堆《纳兰词集》、《豪放词》、《天一言》一同买来的书被搁置了许久。

  我已经忘了为什么去看它,不过书买来总是要看的,这个原因不计较也罢。

  那天的晚自修总共三节课,我原来只打算看半个小时,却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整整看了两节课,后来放学的时候狠了狠心没把书带回家搁在了教室里,回家复习的时候心里还一直惦记着下面的情节。

  因为我爱你,真是个好名字,父亲爱女儿,妻子爱丈夫,朋友爱朋友,甚至,马克原谅了阿莉桑,爱葳宽恕了害死母亲的克雷格医生……这是大概一个有关于爱和宽恕的故事。

  这也是个令人充满误会的名字,原谅我的肤浅,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以为又是一本颠来倒去,死去活来的爱情小说。

  不过它讲爱情,却不是全部,亲情友情,甚至刽子手与受害者的微妙关系。

  纪尧姆的结局总是那么出人意料,我心里无数次地揣测着结局,想象了各种可能,最后,一个都没中。(笑~)

  包括我后来读他的《后来……》,可惜的是,结局虽然也那么出乎意料,和这本令他声名大作的处女作比起来,我更喜欢这本《因为我爱你》,原因有许多,可我一个也说不上来,大概,看过的人会有共鸣吧。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六):书中的句子

  在我们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交叉路口上并没有标识,对此我们必须适应。

  -——欧内斯特·海明威

  当我们在爱的时候,是最难以防御痛苦的。

  ——费洛伊德

  当你对镜子端详而又不愿意将镜子砸破时,必须砸碎的并不是镜子,而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

  走不完夜路

  谁也别想迎接曙光。

  ——纪伯伦

  做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带着出发时的那份忧伤

  心中灼热难耐

  前往谁也不去的地方

  ——雅克·布莱尔

  痛苦不会真的永远消失。它深埋在我们的心底里,但是它仍然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来,让我们继续往前走。

  生活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

  生命之轮转得飞快,没有谁能够长久地站立着。最后,它总会转回到它的起始点。

  ——斯蒂芬·金

  我们像是核桃,应该被砸开才能被发现。

  ——纪伯伦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七):关于轮回生死的回音和感动,治愈系的新代表。

  这是最新的一本纪尧姆.米索的中文版小说。

  同样和前三本一样,都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色彩,而这本相对而言,惊艳程度倒是比不上前者,只是文笔显得更加的圆润了。作为目前欧洲纯爱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新生代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而旺盛的生产力背后,尽管大多都局限于爱与恨,生与死,但是都同样带着一个算得上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心理医生自我救赎的历程。背叛和遗忘,憎恨和复仇,坚持和信任——欧洲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要素在这本小说中一个不缺,但是米索用爱情故事这个最为传统的方式来讲述,使得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充满浓厚的情愫。

  读米索的小说,感觉很奇妙。公正地说,他的小说在那些严肃文学家眼中是摆不上台面的——它太肤浅太直白太感性,甚至是一个吻和一个眼神都描写得是如此的直接和毫无雕饰。而在法国文学作品中,他的作品又太具有娱乐精神了,倒不是说他的小说多欢乐,而是他的小说太商业太读者太市场太忘记了那些“法国文学的传统”。他的小说更像是偶像剧,更像是好莱坞的剧情片,而不是那种技艺凸显的法国歌剧。和同样的是法国老乡的勒克莱齐奥相比——这种对比未免也太不合适了。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法国文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

  年轻时候混迹纽约的生活给予了这个法国人太多的记忆和灵感,而这种灵感在日后他的小说中成为了主角。从目前已经阅读的四本书来看,没有一部不是和纽约无关的。在他的笔下,似乎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城的故事才是真实的,而自己的法国背景除了偶尔当成介绍自己出生的说辞以外,反而成为了打酱油的背景。这本《因为我爱你》同样发生在美国,在纽约,地点变成了一家飞往纽约的航班上。在短短的航程中,主人公像是经历了漫长的一生,学会忘记,学会遗忘,学会宽恕和学会原谅。我在想如果让乙一,市川拓司,敷米浆,藤井树,岩井俊二等东方的治愈系和米索的治愈系想对比,一定是一件想当有意思的事情。

  小说本身按照前面悬疑路线进行的话,其实可以写得更加精彩,加入幻想要素在内的话,情节张力应该更加的丰满。而米索却让故事沿着另一条线进行,悬疑和幻想成了一种附属和背景。小说的结尾依旧是米索式的圆满风格。作为这种治愈系的小说来讲,感人是第一要素,米索用他煽情的文风来走治愈系的路线,对这种天性浪漫的法国人来说并非是一件难事。这部小说看上去不像是欧洲人写的爱情小说,倒更像是纯粹的东方治愈系小说。文本本身的可读性和极强的画面感,以及紧凑有序的镜头切换是这部小说成为畅销书最大的特点。小说和西蒙.凡.布伊的《因为。爱》中的那种力透字背的深沉感情相比,这部小说写得太轻了——但是米索的小说和布伊相比,那种同样深刻的感情依旧被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因为。爱》中,短篇小说的篇幅要求布伊尽可能地用少的文字来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种宇宙间最深邃和辽远的感情在布伊的笔下变成了那种纠结和辗转反侧。同样地,米索选择了一条和布伊完全不同的路线——同样的主题却在他的笔下变成了那种可读性极强的文字,成为了纸上电影。这种画面感和极具娱乐精神的特点,使得小说从头到尾都吸引着读者——当然,也一直都在感动着读者。

  翻译和出版的观点:人文版的四本纪尧姆.米索的小说的翻译都还算得上靠谱,单纯地从阅读快感上来讲都还不错,从翻译质量上看,态度还是想当的认真和诚意十足,只是这部小说在结尾上稍微有点仓促,译者和校对似乎可以更认真一些。

  这种小说注定了成为不了能被大雅之堂附庸歌颂的经典之作,它仅仅是大众小说,那种从诞生起就是明摆了要让人们感动的小说。

  仅仅感动,就足够了,那剩下的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至少自己在米索的小说中看懂了珍惜和感恩。

  所以,自从看了第一部米索的小说成为他的粉丝后,想当期待他的下一部中文版的诞生。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欧洲人的治愈系原来也是如此的感人。

  推荐阅读。

  以上。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八):书摘

  。在我们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交叉路口上并没有标识,对此我们必须适应。——海明威。

  。当我们在爱的时候,是最难以防御痛苦的。——弗洛伊德。

  。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的在苟且偷生。

  。当你对镜端详而又不愿将镜子砸破时,必须砸碎的并不是镜子,而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

  。热爱就是关心照顾孤独的对方,但并不要让对方完全摆脱孤独,也不要了解其孤独。

  。面对考验,一个人只有三种选择:抗争,听天由命,逃避。——亨利拉波利

  。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

  。什么都不可怕,一切都需理解。

  。我的痛苦就是我对我自己的报复。

  。有时候,未来就在我们心中,但我们却并不知晓,而我们说的话以为是在撒谎,但却显示出将来会成为事实。——马塞尔

  。美好的时光在流逝,一边说着“太快了”,随后又说“太迟了”。——福楼拜

  。当你害怕失去你所爱的人的时候,你就变得脆弱了。你一脆弱,别人就能轻易地伤害你。

  。好好生活,就是最好的报复。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那你就想一想你从哪儿来。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九):米索的情节构造与情感刻画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一定会说是法国作家纪尧姆.米索,这久刚刚拜读了他的两部作品《如果没有遇见你》和《因为我爱你》,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他的写作风格、舒适方式、剧情构造方法。

  青春小说主打青少年爱情方面故事,以一波三折的恋爱磨难带给读者以感伤情怀,催人泪下,推理悬系小说、侦探小说则以严密的推理和跟踪式镜头推进的视角带给读者以逻辑上的思考和紧张的感受,米索的小说更偏向治愈系青春小说,但其紧锣密鼓的情节铺叙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不逊色于任何推理小说作家。

  我们都常用“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来欧.亨利小说的结局,在看完米索的两部小说后,我觉得他的情节构造方式也是欧.亨利式的,不过前者是用于小说的收尾,后者是用于情节的构造,如在《如果没有遇见你》中,如果不是作者自己说出,有几个人能猜出嘉布里埃和大盗阿奇博尔德的关系,多数读者应该只会想到马丁到美国之后遇到嘉布里埃会有新的故事发生而已。外婆口中“去世”多年的父亲出现,但自己深爱着的人却和自己的父亲有千丝万缕的牵连,尤其是想到嘉布里埃的痛苦选择:要爱情还是亲情?书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是嘉布里埃的心理独白:“这一次我不会让他们再离开我”一边是自己“从未见面”却又悄悄守护自己的父亲,一边是错过了十三年的挚爱,以前没有把握好的机会,这一次,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同样地,谁会把继承人阿莉桑和马克的孩子走丢还有薆薇联系到一起,最多会把艾薇错认为是五年前走失的孩子,在大家看来,这不过是几个不同的心理疾病患者偶然相遇,可在作家米索的笔下,是命运,这条看不见的丝线把他们相连,迟早有一天,会有一个交流点。很喜欢这种给人以震惊的感觉,本来一切扑朔迷离、就像有一层雾一样,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凭本能往前走,可是到了某个瞬间,作者点开了一切,解开了谜底,就是一瞬间的事,就像突然一阵风吹散了浓雾,眼前所有的事物都明朗清析了,我们也就懂了一切的缘由。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米索把度控制的特别好。

  在《如果没有遇见你》中,马丁和阿奇博尔德双双坠桥,嘉布里埃在医院苦苦等待他们苏醒的时间里,并不知道昏迷中的爱人和父亲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些情节写的很魔幻,但又让人觉得很真实,而且还和现实有了一些联系,如自杀未遂的小女孩和嘉布里埃成植物人多年的母亲离世,本来觉得虚假的事在米索笔下显得那么真实,在《因为我爱你》中康纳侵入马克等三人的梦中,替他们解决心里的困扰,丧亲之痛和伤害生命的沉痛忏悔等无法跨过的坎。马克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替很多人抚平过心理的创伤,但自己遇到失去孩子的痛苦时自己也无法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选择逃离。如果看过《盗梦空间》就觉得这一段情景类似,虽然也是略有不同,我们作为读者,不必吹毛求疵的问:康纳是怎么做到的?觉得这不可能,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我只找到“魔幻”一词来形容米索这种叙事方式。却没把他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到一起,因为我觉得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米索在感情方面描写也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阿奇博尔德对嘉布里埃的父爱亲情、嘉布里埃和马丁的爱情、马克和康纳感人至深的友情无不刻画的淋漓尽致。《如果》里面最感动的不是错过了十三年之后又开花结果爱情,而是阿奇博尔德的父爱,每一年嘉布里埃生日那天,他总要找个身份去陪她度过,哪怕就几分钟,这样的深沉,只有父爱,最后阿奇博尔德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马丁,除了因为自己的病,肯定也有一个原因是嘉布里埃,他希望她能幸福,即使他再也不能陪着她。《因为》里面康纳和马丁的兄弟感情是非常成功的描写,两人互相陪伴着走过了最艰辛最黑暗的岁月,直至两人一起功成名就,他们了解对方的一切、知道对方的心理,他们也相互救赎,这才是真正的兄弟情深。

  《因为我爱你》读后感(十):人生,每一刻都是新的。

  支撑着你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因为要活下去让你亲手结束别人的生命,你会去做么

  爱到底能有多伟大。

  你平时随口就说出来的 爱能有多少分量

  爱很沉重。的确很沉重

  失去了爱的人生支离破碎变得不完整变得面目全非变得轻飘飘

  失去了爱。活下去的力量也没有了吧

  失去了爱。灵魂也没有陪着自己了吧

  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

  你要相信我,

  因为我爱你。

  既然当初说下了这句话

  那么我会负责到底。

  但是你不要躲开。

  我爱你。我接受所有的你

  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不管你在外面流浪多久

  不管你胡子拉碴,头发散乱。衣服破烂,散发恶臭。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能力给我幸福。你人在,就是我的幸福

  人生因为经历而丰富

  的确,思想成熟了,人也就长大了。

  我愿意承担你生命的重量。

  人生有很多重启键。

  只要还怀有希望。真的,随时可以重来的。

  请你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钥匙是在你的手上。走出自己的圈子。

  抱着自己,重新来过的力量只是你一个肯定自己的力量。

  别自责。

  很多时候,太多偶然。

  别自弃

  你不知道你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就是对得起自己走完它

  不管过去多么的不堪

  不管过去多么的落魄

  不管过去多么的黑暗

  不管过去

  从现在开始

  每一刻都是新的

  你有权利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开始新的生活

  怀着爱

  人生便有了份量

  没有爱的人生是一副空壳。

  请勇敢的爱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