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3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通往大国之路》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一):走向大国

  中国似乎从未放弃过大国之路,当然也不会放弃。一方面,这关乎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保护强大手段,毕竟国家间只有欺负小国,而没有威胁大国的。封建社会时的开土封疆,两半社会时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过渡时期的三民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开放、经济转型,这些都是国家在为走向大国之路做出的努力。国土的扩展,说明政治能力;经济的提高,说明国家的基础;民主的政治,说明人才的数量。然而,走向大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其间付出艰辛需要注意的问题,都验证了不易

  《通往大国之路》是作者郑永年的一本作品集,选了十八篇文章,文章有的出自联合早报,有的出自演讲稿,有的出自峰会论坛,有的是论文,有的是对话。因此也长短不一,时间各异。但围绕的都是世界格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尽管十八篇文章不是按写作时间顺寻排列,但是它按照了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整个格局很完整,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反而没有被时间所束缚。很感谢编辑标注了时间,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很有帮助。

  书中分析了联合国的形象,对于美国的看法很准确。作者认为美国主导其国家安全和外交关系的主流始终是地道的现实主义,它在向外输送民主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侵略与殖民,遏制中国,又试图改变中国。因此对华政策虽有变化,但实质仍然是利己主义。无论中美关系是亲是疏,都出于本国的利益。没有永远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记得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时,我们总喜欢加上一句“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句话往往能加上一到两分,但事实上中国离大国还有一定的距离。所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多是因为中国在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还有是对亚非拉美等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作者郑永年在《中国不要盲目追求大国责任和领导权》一文(这篇的采访对话)中进一步解释了责任,他认为“中国应当承担它应当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不要过分去许诺这个责任。因为过分承担这个责任是不是可持续的,这个非常重要”。中国外交政策也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国的外交政策充当了“救火队”的角色,不主动采取行动,所有的外交大作只是反应性的。因此,我们也常常抱怨强烈谴责、严重申明这类的词语,却又无能为力

  中国走向大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这路上可能出现荆棘,可能会出现迷雾,但一定会有拨开云雾见日光的那一天。我相信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二):《通往大国之路》通往大国之路上的何去何从

  自己不是一个政治家,自然也无从非常透析地了解最为深刻的世界格局和中国政局。不过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我也会潜移默化与生俱来存在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情怀。于是,阅读相关的时事政治书籍便是提高自己相关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往大国之路》作为一本政治类书籍,非常客观实际地向我们讲述和分析了有关于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问题。在这本书中,里面围绕着中国的崛起是不是可以让中国走向大国之路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和讲解。通过作者相关独到和理性的剖析,引领着读者去共同感悟和探讨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尽管这本书写的是中国通往大国之路的探讨,但是我们更可以从书中前瞻后顾,左右联想,相互关联地深入分析各种因素和问题。作为世界上诸多国家之一的中国,它曾经历史上是一大强国。只不过,随着时势的变迁,随着世界政局的变化,中国逐渐地因为战乱而落后于欧美强国。但是通俗地讲老底子还在。通往大国之路的敲门砖还是时刻地堆砌着等待蓄势待发的突破。毕竟成为大国历程艰难,但是并非毫无希望;毕竟成为大国因素众多,但是并非毫无可能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大融合,随着中国国力的日趋强大,随着中国民众的万众一心,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变迁,中国也在步入正轨,逐步向通往大国的大路之上奋勇向前。

  那么,此时此地的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如何才能走最为正确的捷径而非歧途呢?书中便是让我们一睹其中的真相所在。虽然内容围绕着通向大国而展开,但是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更可以看到一个多元化的讲解反馈。里面包含了美国实力迷失;里面包含了全球化发展下的中西方;里面包含了中美关系的转变;里面包含了亚洲政局的转变;里面包含了中国的崛起;里面包含了中国与世界上几大重要关系的解说;里面包含了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间的冲突、合作与和平发展等等。除此之外,书中我们还能看到较为百姓所能接受的理念。那就是中国不应该在现时的情况下忙嘛呢追求大国责任和领导权。一旦处理事情出现了盲目性,这必然会造成对国家自身利益的不公正性。

  总而言之,通往大国之路的道路并不平坦;通往大国之路的旅程中充满了机遇挑战。作为一个有着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国,我们值得在《通往大国之路》共同领悟成就大国梦想的注意点和着力点。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三):发展更要注意生存之道

  发展更要注意生存之道

  评《通往大国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以至于很多人惊呼“中国奇迹”,甚至认为“中国崛起必将挑战美国霸权”;然而也有些人认为中国奇迹不能持久,中国将在“内忧外患”之下退出国际霸权舞台。以上的论调姑且不去评论,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综合国力提升显而易见,而在国际政治、文化舞台上也开始崭露头角也是不争事实,如何保持这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动综合国力提升,同时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和谐的国际空间,成为了中国上下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通往大国之路》中,郑永年先生以他个人独特眼光,引导我们站在全球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崛起之路,他分析了中国当前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状况,为中国发展在全球市场和国际关系中做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提出了中国在崛起之路上可能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为中国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想法。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讲话稿、论文和访谈录的集合,形式上看起来有点松散;但每篇文章都自成体系,从中美关系、亚洲地缘政治等各个角度阐述全球秩序和中国崛起的“路况”,可谓分析透彻、推理缜密、观点鲜明、战略高远。

  以前曾断断续续看过郑先生一些关于中国问题方面的文章,他在《联合早报网》上还有专栏,这些文章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问题的分析,令我受益颇多。这本《通往大国之路》最精彩地方应该是对于现今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精辟分析,以及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些建议。在论述当前国际秩序中,就如郑先生所言:尽管联合国框架并不能带给世界一个理想的秩序,但它仍是世界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同样的道理,尽管美国正在从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过来,美国还存在国内过度消费、国外过多霸权等的毛病,当今的国际体系仍由美国主宰,这种状态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下去。承认这个大的前提,中国才能更好地为生存定位,为发展筹划。按照“和平崛起”的方针,按照现有经济发展的脚步,融入到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多边主义、区域联合等手段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平台

  对于正处在通往大国之路的中国,作者有一个总结性的观点:在中国的崛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中美关系、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和中国本身的内部发展最为关键。而全书的文章基本上是围绕这三个关键因素(特别是中美关系)来展开描写的。内部发展应该是中国崛起的本源,国际发展是国内发展的一种自然延伸,国际关系是国内综合实力的一种外在表现(这一部分在本书中笔墨较少)。中国属于亚洲的大国,亚洲应该是中国崛起的起点,所以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就越显得重要,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不仅要收到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掣肘,同时也会受到包括美国、俄罗斯(很奇怪的是,本书对俄罗斯只字未提)等国家的遏制。国如小人,美国尤甚;在中美关系上,中国无法去苛求美国的阴阳脸能有何变化,更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开展中美外交,并借助国际体系、多边主义为自己的发展多创造机会资源。除此之外,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就要开始表现出大国的负责任,从国内到亚洲到全球,中国要表现出大国的自信,履行大国的责任,并通过外交、文化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

  2011-12-16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四):外部的发展源自内部的强大

  自己看书都是集中于微观和个体层面的,没有看过宏观层面的,所以在师姐和师弟的推荐下,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希望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果然看过后对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有了比较系统认识。下面记录下自己看过后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观点。 1."911"事件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自这一事件过后,美国将自己的重心的转移到了遏制恐怖主义上。而且美国认为只有把邪恶的政权摧毁了,才能从根本上摧毁恐怖主义。于是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试图将这些国家原本的政权摧毁并扶持与之对立的政权。

  2.民主政治的产生是为了保护市场经济。欧美国家在扩张的初期,主要的目的是从其他国家攫取经济利益。欧美国家在其他的国家设立公司,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基础,这些公司的长久利益就无法保证。因此,欧美国家在经济输出的同时,会输出他们的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制度保障

  3.民主政治形式的传播,不仅仅是欧美等大国单方向的输出导致的,还有其他国家的需求来推动。其他国家认为,作为目前发展最好的政治制度,是可以解决国内存在的问题的。

  4.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能做的只是求同存异,在共同利益点上谋发展。

  5.针对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其外交政策间的不对等。中国已然成为经济大国,如果再像之前那样闷头求发展,会让其他国家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最后究竟是要干什么。中国需要做的是让其他国家更好的解读自己。关于如何解读,就需要发展适合中国情境的理论,而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比如用"天下"来诠释中国传统的国际观。

  6.中美关系之所以反反复复,是因为有时候美国认为中国可以被同化为西方模式,有时候中国不可以被同化为西方模式。当美国觉得中国正在向它期望的方向发展时,美国对中国很友好,当中国离美国的期望越来越远时,美国就会采取一系列手段制裁中国。

  7.从前几年开始,美国发现遏制恐怖主义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于是把目光转向了传统的国家威胁上,即来自其他的国家的威胁。所以美国重返太平洋,联合其他国家给中国制造了很多麻烦

  8.中国应该尽可能的争取国际空间,不能采用传统礼让的一套,你让出去的,别人会毫不犹豫的夺走。

  9.解决台湾问题要从经济入手,台湾的经济离不开中国了,谈起台独时也没那么理直气壮了。

  10.中国崛起的出路在亚洲。所以现在提出了一带一路,让中国逐步走出去。

  11.中国应该进行更多的社会投资,只有把人民的基础保障建设好了,人民才能没有顾虑的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

  12.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大国,需要对世界贡献自己的知识体系。美国是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在二战里的突出贡献,一方面是它建立了金融体系,并将这个体系推广到了全世界

  13.唯有中国内部真正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谋求持续的外部发展。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五):中国崛起路径中必须直面的“不平坦”

  中国崛起路径中必须直面的“不平坦”

  ——读郑永年的《通往大国之路》

  ■禾刀

  2010年,中国GDP值达到人民币39万亿元(合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5%,抛掉日本跻身世界第二。尽管人均仅为日本的1/10,年初时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却急不可耐地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很大,就应当担任在世界上更大责任。”此论并非前无“古人”,奥巴马去年就抛出过类似观点。欧盟和一些国家也曾提出,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对这些国际诉求,在《通往大国之路》一书中,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的郑永年,既不赞成中国回归闭关自守的历史时代,也不赞成草率地扮演什么国际领导者,而是提倡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并认真解决好国内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地缘周边逐渐走向亚洲,至少现阶段,许多国际目标不应是中国重点思考的方向。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上对中国的眼神也出现了三次明显转折。

  第一次当是“中国威胁论”。上世纪九十年代,此论将中国描绘成一头面目狰狞的恶兽。中国还未等发展壮大,却不由自主地被拽上“崛起”的“老虎凳”。在此情况下,为赢得逼仄的国际空间,中国往往不得不付出巨大努力和成本。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当时经济远比中国厚实的日本顾全自身利益,将货币贬值,关键时刻,是中国的不贬值承诺,成为东南亚得以走出危机的一堵挡风墙。然而,中国没有附加任何条件、付出巨大成本的努力,只是短时间内赢得周边国家的道义好感,时至今日,新的猜忌情绪却远甚于十年前。在郑永年看来,问题恰恰出在中国这个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大度上,因为一旦挣出金融风暴的泥淖,在国际强大势力的逼压下,东南亚国家很难不会再度改弦易辙。

  第二次当是“捧杀论”。其表现形式为“中美国”(即G2)。国外还有人著书,称假以时日,中国将领导世界。这些观点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保持不变,三十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后很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限于资源等原因,姑且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晚清时的中国,GDP也是世界第一,直到1895年才被美国赶超,但屡屡被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得七零八落。对于这一问题,郑永年的观点是,坚决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尤其要正视并扎实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次便是眼下的“制约论”。虽然此论不像先前“威胁论”那样赤裸裸,但实际上,制约无处不在。除了前面所提到一些国家领导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近年来,围绕中国的国际责任有爆棚之势,如顺差国责任、债权国责任、储蓄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等等,眼花缭乱。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对问题要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中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是世界需要中国。在郑永年看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国际活动的增多,加入国际组织不可避免。作为后来者,如同WTO,固板地拒绝或不加甄别的全盘接收规则并不是最优选择,有条件加入后,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改进规则,这是中国熟悉、适应、改变世界的必然路径选择。

  曾有学者指出,历史表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都不会坐视兄弟国家发展壮大后将其拉下或赶下龙头宝座。表面看,无论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现今的欧债危机,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颇招美欧的垂涎,一方面要求中国购买那些信用正在急剧流失的国债,另一方面却不愿就此付出什么。比如美国就不肯放开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求钱若渴的欧洲回答更是让人大跌眼镜,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

  今天的中国,物质确实较历史上更为富足,但远没有达到可以傲视世界的强大境界。虽然我们手头有近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但我们是最无奈的债主,还面临着最为纠结的国境线,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国外讨要利益的筹码。

  郑永年也认为,既然中国走向世界是必由之路,那么就必须直面眼前的那些“不平坦”,坚定改革开放,特别要注意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韬光养晦,积攒力量,在接触中寻找共同利益,在共同发展中赢得世界认同,在认同中修订规则,不仅因为自身,也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就国家崛起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从这层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志在崛起的国家,立足自身,高擎创新发展大旗,靠过硬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价值观折服他人,这远比戴上一顶炫目的“大国”礼帽更具意义。

  《通往大国之路》读后感(六):一本对重塑中国与世界秩序有深度思考的书籍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任何关心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人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郑永年教授的这本《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一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郑永年,何许人也?他是中国政治、国际关系与社会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他的学习和学术经历相当丰富,既有中国内地的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又有国外著名大学的工作经历(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郑先生的学术眼光很是开阔,研究的领域比较广,这本《通往大国之路》只是他的多本著作中的其中一本。

  这本集子收录了过去十年里郑先生在国际秩序变迁和中国的国际关系方面的一些论文和演讲稿。作者从全球化角度对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自身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冷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构建之中。发展的中国如何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个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应这个问题的。中美关系、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和中国自身的内部发展等主题贯穿在这本书的多个章节中。

  “9•11”事件对我们思考21世纪的国际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这个事件是21世纪的开端,是我们总结上个世纪历史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起点。

  如何处理中美关系,郑先生的构想我觉得值得我们参考。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要求美国的对华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是正当的。但美国是不大愿意调整的。中国应该改变过去比较被动的对美政策,确立起主动接触美国的新政策和新原则。中国应该积极寻找和建立与美国互动的新的国际制度平台。现阶段,东盟机制不失为一个可借用的有效平台。这个构想的提出当然有郑先生自身背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的影响,但不失为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

  郑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如何实现大国大外交,中国不要盲目追求大国责任和领导权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对重塑中国与世界秩序有比较深刻思考的书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