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3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精选10篇

  《有一类战犯参谋》是一本由俞天任(冰冷雨天)著作,语文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一):了解日本军队的窗口

  老冰是个侃爷,知道他是从他的博客开始。

  反映到他写的书上,就是语言很口语化,讲话有时候有点啰唆,正史的东西被他叙述起来有点神叨的感觉。

  总体说来,老冰对日本的军界历史似乎很熟悉,在之前国内作者写的那么细的我没读过,可能本人知识面狭窄不知道吧。对于了解一些日本军队的人和事很有帮助。

  中国人因为曾经的伤痛历史,或者都不是太愿意去正面日本军队,我所知道的日本军仅仅是抗日题材影视作品里的军人,历史书里只提到东条英机、小矶国昭、谷寿夫、冈村宁次这些人,是老冰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更多的日本军人和日本军国主义。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二):昭和历史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以日本国为视角讲述我们习惯称为“抗日战争”昭和历史。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日本国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国人被意识形态装扮的扭曲的历史。

  昭和军阀毫无疑问是这一段历史的主角,这里的军阀是一群从陆军大学毕业二三十岁的年轻佐级参谋。他们有“下犯上的”的精神传统,并且通过一次次的成功豪赌的下犯上实现姊姊军人生涯的成功与将日本国拖向毁灭。

  制度缺陷是短暂崛起的日本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统帅权的独立使得军队的统帅权独立与天皇与政府之间,使岛国的国运和一群年轻的参谋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是陆军与海军的相互分离,而这群参谋课程设置上得缺陷同样是失败的根本的原因,他们从小通过陆军学校习得为军武艺却普遍不懂政治,军事学习上也只教进攻不习防御。传统对兵站的轻视带来了后来臭名昭著的以战养战。更深层次与难于理解的文化传统里的精神原子弹。

  这些制度缺陷注定给世界带来灾难同时将日本国推向毁灭。

  作者通过具体的中日海战,日俄战争,918事件,77事变,日苏战争和对美宣战具体的从正反面来说明了这些制度缺陷与最终失败。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三):我们能从日本的战败中学到什么

  见过电视剧里面一梭子撂倒一大片的抗日英雄,见过电影里面傻兮兮的鬼子?这真正的抗战,是屈辱,无奈,窝囊的历史。影视剧的一切编造无非是消费抗日烈士和英雄来取悦当下的观众?日本人很强大么?对中国人来说是,但和美国人比,日本是一个多么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的争霸者啊。一个会算数的小学生只要算算日美经济工业数据就知道日本绝无战胜美国的可能,那是什么促使一个个日本陆大毕业的军刀组参谋们去筹划,发动这场无望的战争呢?

  本书作者不仅对战争史非常熟悉,而且对日本文化也甚有了解,并尝试从日本国民性格中寻找失败的原因。除了日本人因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尝到甜头儿日益发酵的赌徒性格外,还包括两点:

  1 对精神和道德力量的过分迷信,

  2 会认真处理中间过程,而迷失原本的目标。

  第一点使其过于重视人的力量而轻视物质的作用,第二点用常用的话就是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因此结果就是:因为大日本皇军都是忠勇善战,七生报国之辈,因此大日本帝国武运长久,战无不胜,英美鬼畜贪生怕死,必然失败。一旦开战,大家只要认认真真,英勇顽强的去打就行了。打不赢怎么办?军官可以切腹,士兵百姓还请玉碎,反正就是要打下去,至于打战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下去,大家就不管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恩怨纠缠千年,日本文化多受中国文化影响。我看,这以上两点,中国还不如日本。第一点大家半斤八两,第二点中国人不但容易忘却目标,和以严谨著称的日本人相比,连认真于过程都做不到。

  第一点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古代就不用说了,判断一个皇帝好坏,是看他是否勤政,是否不好女色,至于他的行政方针,制度革新上的举措是不管的;判断一个官员好坏,是看他是否清廉,是否不畏权贵,至于他的具体政策是否惠民,也很少提及。王朝灭亡了,那时皇帝任用奸臣,宠信红颜祸水。现在也是,前几天,我就中国人开车不爱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向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工作数年的朋友请教,他沉思片刻,然后回答说:是因为中国有贪官污吏。

  第二点也是。中国以前就纠结于市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后来就迷信GDP,唯GDP论,好不容易现在明白点儿,又出来唯环保论。其实无论是发展GDP,还是环保,其目的都是为了人们又更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让大家都生活在臭水沟边,也不能为了蓝天白云,让吃不饱饭的人饿死。又比如以前中国人搞个人崇拜,失败了,现在转过头来看觉得西方免煮好,然后一群以为免煮就是Vote的人就叫嚣要带这么多开车不遵守规则,买东西不排队的人要搞免煮。和那些日本参谋一样,就是赌国运。反正免煮是好的,方正他们再认真搞,所以有什么问题也不能怪他们。至于效果如何,免煮是目的还是手段,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了。

  反观西方文化,在客观性和目的性两点上,超过东方文化多矣。所以日本败于美国,不仅仅败于物质层面,中国想要崛起,要发展的也不仅仅是物质。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四):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俞天任先生有本叫《有一种战犯叫参谋》的书,可能曾经很火,但不在我视野内。我也忘记了从哪里看到它,就顺便买了回来。语言呢,通俗易懂,对历史有兴趣的人,相信读的很快,主要是一些史料吧,还算是下了不少功夫,毕竟对日本史不了解,对帝国军队史就更不了解了,但看注解的那么详细,感觉应该可信至少不会有明显的错误。

  通读完俞先生的书,个人会有几个感觉,当然,只是我读完之后的一种直觉吧,想跟局部(个人微信公众号:jubu2015)的同学们分享一下:

  甲午战争之前的清王朝,日本这个国家还是有所忌惮的

  书中有过一个很小的章节,介绍了一件小事:清国长崎水兵事件。说是1886年8月,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访问日本长崎。8月13日、15日两天,中国水兵上岸后与日本警民发生冲突。在这次事件中,双方都有多人死伤。当时的清政府虽然输了鸦片战争,但在整个亚洲也还算是货真价实的老大,所以中国北洋水师也仍然很骄纵。总教官郎威礼甚至建议舰队司令官丁汝昌炮击长崎。在这种情况下,8月18日,这一事件最终以日本政府赔偿损失告终,史称“崎案”。

  从这个事件当中,给我的感觉是,清朝当时还没有被日本这个国家小看,至于周边的国家,仍然对清王朝是忌惮的,可惜这货自己不争气,对外抗争赢不了就算了,连小弟都保护不了,比如说朝鲜和越南,结果这些小弟越看越觉得,你也就是那么回事,干脆单干算了,过的可能还舒服一些。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我们假设一下,这个老大帝国,当年像我们今天一样,谈到世界就谈到美国,英国和法国......我想,清王朝也不会输的那么惨,连底裤都掉了,就更没有后来大日本帝国什么事了.......

  日本的参谋们可能没有那么不堪

  俞先生在书里用了很多史料来说明日本的参谋们没有大战略。在我个人来看,日本的参谋们可能没有那么不堪。至少在战术技能上要远远胜出同时期的国军!通过这本书呢,我能感觉的是,当时的国军武器装备确实很差,国内有钱的势力也就东北军了,可惜我们的张少爷一枪不放就跑了,留下了大批的武器,正好装备了关东军。

  我们再假设一次,我们的张少帅如果带着东北军跟所谓的关东军干,至少有8成胜算,几十万军队干不过几万人,而且还是训练有素的,顺便再说一句,武器装备都被关东军要精良,但就是这样的部队,竟然跑了,撤出东北。难怪帝国军人越来越看不起中国军队,你都是纸糊的样子货,你让谁都会看不起你?

  回到正题。日本的参谋们打仗还是一把好手,至少跟中国军队比起来。虽然也有勾心斗角,也有系出名门的说法,但至少,人家一直在进攻,当你的军队进攻,就意味着你的军队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是实战的。而且杀伤力更强。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讲过:你得折腾,折腾你还有希望,不折腾你连希望都没有!人家保持了这种进取心,我个人总结,是可取的。只不过后来已经呈现了失控状态!

  太平洋战争本身就不是一场对等战争

  再说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初期,帝国皇军是占优势的。当然,也仅仅是6个月。战争不是因为你有军队就行了,它的本质是综合国力,考验的是战略资源等,诸如钢铁、石油.....还有后勤保障。跟我们今天做电商是一个道理,不是因为你有货就行了,考验着企业当家人的格局至少是电商负责人的格局......

  日本帝国在同时期的亚洲还是很强悍的,因为它一直在改革在进步。如果和同时期的亚洲相比,我们打个比方,同时期的亚洲国家还在青铜时代而日本帝国已经达到了铁器时代。这完全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日本帝国在收拾亚洲国家的时候,那是松松的就搞定了。打到后来有独孤求败的感觉,自信心也爆棚了,觉得可以跟美国打一架,但对美国知之甚少(情报管理做的不到位)。真正打起来,直接懵了。亚洲国家之间打架,那都是拿人填坑。美国跟你打,人家不用人,人家用炮弹填坑,用钢铁填坑,这是一种新打法,你压根就没见过,当你见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战机是争分夺秒的。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本帝国军队被他们眼中的少爷兵们打残,最终只剩下投降的份。

  说是读书笔记,其实通篇可能是我自己的读书感觉。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买来读。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假设,阅读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在未来,让我们在经受类似苦难的时候,变得更从容有应对办法。如何让我们自己不陷入被动!尤其恐怕的是,如果我们打一场不对等的战争,结局跟当年的日本帝国是一样的,猜都不用猜。

  现代局部战争延续了“填导弹”的模式,但未来战争,可能并不如此。大规模战争可能是太空战、网络战、信息战、经济战等。通过发动一场经济战争,都可以让一个国家陷入危机。远的不说,最近的美联储加息,你可能无法感知对你的影响,很多人甚至都不认为美联储加息跟自己有关系,但事实真没有关系吗?No。加息意味着钱将回归银行,回归美国。资本具备极强的投机性,国内国外都一样,当在你这里赚不到钱或者风险极高的时候,它会想办法逃离,现在有一个稳定的高利率的产品,它自然就走了。当大规模的资金逃离来临,经济只怕越来越危险。这还是货币战争的冰山一角。

  在所有战争形态中,以消灭有生力量,是战争的直接表达方式和目的。但战争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民族与国家,更应该去避免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与扩大。元代张养浩有首词说的很清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当代,在和平年代,至少你能吃饱穿暖,但面临战争,你或许就要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了。叙利亚战争所造成的难民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对叙利亚难民危机比较陌生,建议你可以看一部叫作《1942》的电影,在那部电影里,老东家从地主变成了一无所有,也会跟着受苦受难!他之所以跟着受苦受难本质说明,他不是特别富有。无论什么年代,特别富有的,早在战争到来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安全保障。关于战争,作为普通人你记得一点:围墙之下安有完卵!

  言尽于此。说一个观点,关于运营的:电商运营除了掌握基本的规律和技巧外,还要掌握时机。有些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在特定时间点上去执行的,战机一旦错过,你可能就无力回天了。除非你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但也仅仅只是挽回而已!可能无法改变整个战局。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五):二战史

  三个二元化:

  政府和军队的二元化,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的现任军人出任制度,导致军部的不配合会造成内阁垮台。

  军政和军令的二元化,陆相海相只负责征兵等军政,军令则由参谋本部(陆军的军令部发出)

  海军和陆军的二元化,由于利益不同,一直无法统一有效的配合。

  日本的穷困境地:

  1、不重视后勤,常常饿肚子打战,英吉拉战役伤亡5W人,一半以上为饿死

  2、装备落后,坦克装甲厚度仅为12mm,同期其他国为30-35mm

  3、武器装备更新落后,38式是明治38年制造的,二战还是使用了日俄战争的武器

  4、军事观念落后,只知进攻,不知防守

  5、关东军,参谋,下克上事件屡屡上演。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六):什么是军国主义?

  什么叫军国主义?即“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为了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动“。在军国主义体制下,不是政府管军队,而是反过来,军队却能管政府!(P7)

  从明治维新起到1945年8 月15日无条件投降,日本在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地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

  “统帅权独立”、“下克上”等,都是军国主义所特有之怪现象。军事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极端手段,政治也是军事行动的缰绳。在军国主义体制下,形成了三个二元化,政治、军事,军政、军令,陆军、海军,全都各唱各的调,这是军人能够“暴走”的体制原因。

  “军部暴走”如脱缰野马,只顾一路狂奔,既不知道要奔向何方,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大能耐。如果当年日本在控制了朝鲜,攫取了台湾,建立了“满洲国”之后,勒住了缰绳,……历史没有假设,军国主义最终把日本拖进了败战的深渊,也让中国、亚洲和欧美同盟国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

  今天日本要修改和平宪法的,甚至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仍大有人在,只要国家在体制上不被军国主义挟持,恐怕不大可能再现“军部暴走”式的举国疯狂。对日本固然要警惕,但也许不必神经过敏。

  ●皇道派、统制派之争

  两派没有实质区别,都是以军人为主体,区别仅在于皇道派要让天皇领着干,统制派则是要自己动手亲自干。

  皇道派属下层阶级,相信天皇是“天纵英才”,事情就坏在几个贪官污吏手里。主张“天皇亲政”,“清君侧”。

  统制派中层阶级,大多是皇道派所恨之入骨的“贪官污吏”。

  1936年“二二六事件”,是皇道派发动的推动“天皇亲政”的政变,杀了一批统制派重要人物。结果天皇不领情,怪他们“杀了我的肱股之臣”,要“血债血还”,杀了皇道派的“首恶分子”,终使统制派得利,从此一统天下,更加肆无忌惮。(P91)

  ●十五年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称之为“满洲事变”,由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主谋发动,进而建立了“满洲国”,拉开了十五年中日战争(侵华战争)的序幕。

  中国人叫“八年抗战”,少了七年,好像没有发生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本人叫“支那事变”),中国人就不会抗战。(P93)

  ●“五一五事件”

  “满洲事变”之后,犬养毅上台组阁。

  犬养毅拒绝了军部成立“满洲国”的要求,并且通过自己的渠道和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谈判。军部暴跳如雷,认为犬养毅是在侵害“统帅权”,终于在1932年下手暗杀了犬养毅首相,是为“五一五事件”。

  “五一五事件”在日本政治史上是一个很大的事件。随着犬养毅首相的被暗杀,政党政治也一命呜呼了,以后的内阁永远是“举国内阁”,唯军部马首是瞻。(P105)

  ●“昭和军阀”和“昭和史”

  “昭和军阀”,指那些策划、进行,最后又输掉了那场给大半个亚洲也包括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的战争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的日本陆军的参谋们。

  “昭和史”,在日语中指的不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间的历史”,而是指的从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时间的历史。

  昭和军阀们创造了昭和史,而昭和史也随着昭和军阀们的灭亡成为了历史名词。(P292)

  ●“日莲宗”

  日莲宗据说来自中国的天台宗,传入日本后带上了通常佛教所没有的攻击性。石原是狂热的日莲宗教徒,后来的三岛由纪夫也深受日莲宗的影响。

  张鹤慈微博(3013-7-23):

  1、蒋介石为何败走大陆的种种因素中不抗日当然是重要的一个。31年日本占领东北,10年以后41年龟缩在峨眉山的蒋介石才和日本宣战。是因为美国宣战后才跟着宣战。蒋介石只承认八年抗战,就是承认31年日本占领东北染指华北的不抵抗。

  2、蒋介石没和汪精卫一样投日,日本占领中国大片领土时,国民党进行了抵抗。但蒋介石在抗日上的错误就是他被赶出大陆的重要因素。日本入侵后国共力量的变化是蒋介石的错误政策(造成的)。共产党在抗日中强大,是在原国民党占领的日占区发展的。

  3、国民党的大量上层官员的子女改换门庭投了共产党,诸多因素之一就是不满意蒋介石对日本的政策。蒋介石好意思说八年抗战,31年日本占领东北蚕食华北,6年后的37年才算是抗日战争的开始,41年才敢跟着美国后面宣战。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七):另一个视角看中日战争

  最早接触到老冰的这本书是在看《闪光的夜袭》的时候,我当时很感兴趣石原莞尔他们用笔倒向的方向来决定是否发动九一八这种荒诞的行为是不是动画片杜撰的情节,然后百度了下发现还确有其事,只是并不是什么预言者的神启,而是今田新太郎跳出来说:“你们不干我一个人干”,一看出处是老冰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就突然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对于抗日战争我一直是十分感兴趣的,中国作为一个基本上处在中世纪国家独自面对日本的入侵长达14年,日本这个东方第一强国在二战的泥沼中输掉了国运,其中有太多的人物和故事让人觉得唏嘘和值得回味,最近描述正面抗战的作品是越来越多了,而老冰的这本《有一类战犯》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日本的决策层面来看待这部战争机器是如何形成,强大,暴走和走向覆灭的,也正好把我之前看过的《闪光的夜袭》《坂上之云》所形成的对于皇军的认识补充完整,太平洋战争部分的故事也可以看作对那些美国大片的背景补充,新的视角给人带来的感受甚至冲击还是非常强烈的。

  老冰笔下的日本参谋们都非常饱满,各种人物事迹让他们的形象丰满了很多,谁让本来如旭日东升般逐渐强大的日本卷入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谁又在这场注定悲剧的赌局中尽自己的全力阻止军部的暴走,我个人的感受整个日本的战争行为除却制度设置的失衡就是民族主义的膨胀了,民族主义这个东西很玄乎,有时候它是爱国主义,有时候它就是法西斯主义了…所以我一直挺摒弃民族主义的,当一直沉浸在民族的归属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很可能狭隘和偏执甚至疯狂都会随之而来。

  然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断消逝,这些又能算是什么呢…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呻吟,太平洋的小岛上和美军玉碎的几十万日军又有谁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诚然战争的确给读史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但对战争了解和接触地越多也就会越发自心底地厌恶这种东西,与国家民族无关,真是希望世界和平啊。

  回到这本书的故事来看的话就会更感慨事件的偶然和发展的必然,还有关键人物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其实很多悲剧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埋下了伏笔,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锐意进取和日益强大的邻国,让无数青年萌生了以日为师的念头强大中国,但制度的缺失也埋下了暴走的种子,日本帝国的明天终究还是幻影一场。

  很力荐的一本书,评述很有趣,内容也很详实,最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看待那场战争的视角。

  2010.12.26 无锡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八):所谓 精英中的精英

  《有》这本书是国内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研究昭和史的一部精致素材。看这本书以前,多数人会自以为很熟知那段历史,大本营的各种“掌故”以及那些军部名人,看过以后才会发觉还是有那么一些东西是不曾了解到的。

  所谓“参谋”,是指负责制定作战计划,辅佐军事主官执行、完善最终达成战役目标的各级官佐。这样的一批人天然是精英,也只有精英才做得好。历史地看,日本军队中的从军官到士兵的素质也确实不错,支持这场战争的那批军官团更在参战各国中斩获颇多,平心而论也无愧于参战大国的称号。

  但为什么还是输了呢?

  俞先生所写即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自参谋指挥体制的建立之历史沿革入手,穿插了旧日本军队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辅以他对旧式军队人事关系的独到认识编成了这一整套宏大的画卷。这里面,日本军队军政、军令、陆海的三个二元化是一根本,旧式陆军参谋遴选机制是一根本,参谋的指挥调动职权、越级干预、以下克上等等组织上的硬伤是一根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例举昭和三大“下克上”事件之后,我们方可以得出“皇军必败”的终极结论。

  一般来说,军队是不太容易腐败的,一个末路民族和国家,其腐败细胞往往最后才扩散到军队,但到了这一步也就象征着癌症晚期,不可挽救了。所以那些病入膏肓的国家社会在滑向深渊的路上总会有一两次抗争——也可能是一剂猛药之后大病初愈,也可能只是行将就木之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二二六”就是这么一次,陆军中层怀着建设国家的希冀与自己的雄才大略蛮干了一场。“不知我等是痴是愚,只知一路向前奔驰。”这确实说明军队在那个政治昏聩、社会凋敝的情状下没有变得腐败,起码没有像历史上很多国家在相似阶段所变作的那样——他们完全失去了荣誉感与对社会的责任。

  只是最终,这一波蛮干的军人被另一拨同样热衷于蛮干的军人压了下去。这也象征着旧军队集体蛮干的序幕。

  读来很有感触的一段话:铃木贞一临终前,孙子喊“爷爷”都没有反应,护士突发奇想喊了声“阁下”,铃木顿时睁开了眼。在日本,“阁下”是对高官、将军的尊称,铃木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荣光。旧日本军队和他们的官长就是凭着对这一“荣光”的不屑追求和对“皇国精神”的无限放大从而一步一步走上战争之路的。也可以说,一个国家军队的荣誉感过强不是好事,犹溢于其荣誉感不足,过犹不及吧!

  所谓精英中的精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在自己本领域里做的非常好就会想入非非、自以为是,以至于认为自己干什么都没有问题——以至于这成为了问题,而那个由陆士、海兵出身的人所组成的军官团恰恰盛产这样刚愎自用的家伙,想来也是国家的悲哀了。所以,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国家、民族亦或是个人还是多抱持着一点虚怀若谷的心态、一点谦和谨慎的作风为好,这几乎也是司马辽太郎钟情于“美丽”的明治时代而痛恨着动荡的昭和年代的原因吧。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九):《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

  这是一本从参谋的角度描写日本一战、二战的军国主义历程。本书作者是一位旅日学者,堪称是一位日本通了。

  读完全书,对于日本军队的下克上传统极为有趣,下级军官不听军令,擅自行动,事后却大多毫发无损,或者加官进爵,如卢沟桥事件,张作霖事件。对于日军参谋们的疯狂行为简直无以复加,但是仔细观看日军军官的培养制度,对于这样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日军高级军官的晋升等级森严,必须是幼年学校毕业,必须是军刀组出身,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这些日后的高级军官们从小养成了极度自信和妄自尊大的观念,观点和思维极为狭隘,以至于有人评价二战中的日军是一流士兵,二流装备,三流指挥。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说装备是经济的原因,那么指挥过却是制度的原因,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参谋制度的形成。看完全书,日军高级军官给我的印象就是为了战争而战争,高举挂架利益,实际却是为了能够加官进爵。

  军人和政治家是两种性质的,现在特别能够理解,军政分离的重要性,一但军队绑架了国家,那么离战争的威胁也就不远了,这就是日本在二战中为什么无法驻足的原因之一,二是,国家对于军人的培养特别是军官的培养,必须要有其大局观,有深刻的战略思维。

  日本在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选择了大跃进,用战争的方式去豪赌,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它赢了,但是二战的时候,他却输了整个民族。希望我的国家在面对历史的转折点的时候,能够选择稳定的发展,不要大跃进,国运不能赌!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十):《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武夫害国

  对于当年的中国人来说,东京大审判就是一张破烂不堪的渔网,眼睁睁看着许多曾经猖狂一时的大鱼瞬间溜走,顿足捶胸,痛不可言。

  东京审判只是美国人的一言堂,美国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未来利益织造这张渔网,只可惜大大咧咧的美国人不太关注日本体制的实质和深层结构,网织得破烂不堪,一些真正的战争罪魁,轻松地逃之夭夭了。

  这本书,就是用历史来搜捕这些逃脱惩罚的罪魁,并告诉世人他们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作祟的,怎么灭亡之后又复活的。

  当然,糊里糊涂加健忘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去填补这片历史,本书中的史料,都是日本人自己研究的,作者只是做了一番通俗有趣的归纳,总会有一些清醒的人从中受益。

  言归正传。书中列举的这些罪魁,都是参谋。不是军事意义上的顾问或者献策者,而是日本奇怪教育体制下培训出来的高级军官。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精英主义、强权崇拜、偏执盲目、迷信武力等等。与世隔绝的畸形精英式教育为日本制造出一批批战争机器中枢,他们脱离社会,漠视人性,无视社会规律。精英的孤高和使命感,在体制的强化和鼓励下一步步变成自负和狂妄,并把人生的最终目标实现锁定在战争这条绝路上,一个个前仆后继,肝脑涂地。

  恶魔般的教育只会塑造准恶魔,当时的日本军事体制塑造的,只是这样一群战争机器。而对于一个以武力起家的后期帝国,压根忘记了国家利益需要的是战略家,比如唯一伊藤博文,而不是一群只会打仗,却从来不问为何打仗,打完仗该干什么的武夫。

  悔不当初的心情在这些武夫们的日记中不断重现,隐约可见这些武夫在疯狂进攻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些常人应有的常识问题:为什么占领东三省扶植满洲国?为什么制造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什么进攻卢沟桥?花那么多年时间进攻中国目的何在?

  只有疑问,没有答案。他们回答不了,他们的教育没告诉他们战争只是获得国家利益的手段,但绝对不是国家利益本身。

  这些武夫,为害太深,连日本人都恨之入骨。

  对于深受其害的一方,我们该记住以下几条事实:武夫的军事教育中没有后勤一门课程,所以他们的军队只配备武器,没有粮食。除了饿死,战死,抢劫就成为日本军队最重要的任务,这给中国造成无比的惨祸。武夫自己的粮食都没着落,战俘和平民难道还有粥喝?大肆屠杀平民和战俘变得异常心安理得。

  有时候,技术的问题,往往导致最恶劣的道德后果。除了在道义上占据优势,本书也提醒,试着像日本人一样关注技术问题,或许能找到答案,避免重蹈覆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