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鸭川食堂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鸭川食堂2读后感10篇

2018-01-16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鸭川食堂2读后感10篇

  《鸭川食堂2》是一本由[日] 柏井寿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鸭川食堂2》读后感(一):寻找记忆之味

  《鸭川食堂2》始终给我一种白米饭的感觉,最纯粹的香味、最朴实味道、最治愈的体验。当第一个故事“海苔便当”在我眼前展开之时,我体会到了鸭川食堂的不同之处。鸭川食堂最大的魅力不是在于美食的制作,而在于美食的寻找。鸭川食堂表面上是一个卖美食的地方实际上也是一个美食侦探所,它可以帮助顾客寻找自己想找的美食。

  看鸭川食堂不只是能看到各种日式的料理,还能看到各式各样故事的人。自小与父亲有隔阂的北野恭介,想寻找小时候父亲做的带有微微酸味的海苔便当;想让儿子成为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的竹田佳奈,想寻找儿子一直惦念的“廉价”“不入流”的煎肉饼;坂田夫妇在痛失爱子之后,想寻找曾经贡在儿子灵位前的圣诞蛋糕;成长在殷实家庭里早已成为知名模特的白崎初子,想寻找自己生母在儿时为自己做的粉色炒饭……

  每个一个人都想寻找一份只属于自己的美食。当曾经吃过的食物,融入了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最真挚最纯粹的感情之后,那些食物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食物了,是世间美好的感情的结晶。最美好的感情和最美好的味道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深深的烙印在人的内心中。人往往都会忽略眼前的美好,在失去之时才会分外的惦念。其中滋味如果此生再无缘品尝,终究会成为心中执念,求而不得忘而不舍。于是,鸭川食堂就成为每一个食客的求索之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记忆之味而来,寻求答案化解执念。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鸭川食堂是一个美食的天堂,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为人奉上人间美食,给人寻找记忆之味,帮人化解心中执念,也潜意识的助人抉择人生。而每一个前来寻求答案的食客,也让鸭川食堂变得与众不同。厨艺了得深沉内敛的店主鸭川流先生乐观开朗女儿鸭川小石,以及每一个来往的食客,乃至门口那只叫午睡的小猫,每个形象都在纸面上鲜活起来了。

  曾在初中时的夏天里得了重感冒,昏昏沉沉地睡了两三天,第四天感冒症状转好,于是养病场地从卧室的床转移到客厅沙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从小睡中醒来,整个人虚弱的不行,我妈问我想吃什么?我一时也答不上来,我妈说要不给你买一张馋掉渣饼吧,我说好。

  “馋掉渣饼”是初中时我们家乡流行的一种饼类小吃,当时以物美价廉方便快捷风靡了一段时间,后来渐渐的淡出视线彻底消失了。那天我靠在沙发上,来串门的小堂妹爬到沙发靠背上,我们两个人分掉了那张香味扑鼻金黄可口的饼。夏天下午的阳光不是很刺眼,透过窗户照进来照到我们身上时格外的柔和,小堂妹说:真好吃。是呀,真好吃。

  关于那天吃饼的细节好多地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和我生命中每个细碎的过往片段一样,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的被不灵光的大脑遗忘。我想我妈和小堂妹也和我一样,我妈一定不会记得她层给我买过那张饼,小堂妹也一定不会记得她奶声奶气的和我说真好吃。

  如果你问我,馋掉渣饼是什么味道的,真的好吃吗?我只能回答你:好吃。却无法形容味道。我和书中每个人主人公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美食回忆,我们可能都无法用言语形容出记忆中那个味道,但是我们都没有遗忘,那种味道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道细微的刻痕,明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的淡漠掉,却有偏偏在某一个时刻如一道闪电在脑海中一闪,成为一个执念萦绕心头。

  如果,有朝一日,我能找到鸭川食堂,我想问老板:能帮我寻找那年夏天的馋掉渣饼吗?

  《鸭川食堂2》读后感(二):寻味

  寻味

  ——评《鸭川食堂2》/By Rene-summer

  岁月流逝,每个人都在逐渐老去,当年的事情已然成为了故事,而当年的味道也成为了回忆。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着,然而不变的则是鸭川食堂,依然没有招牌,没有菜谱,广告也只是寥寥几个字,还是没有联系方式。主人还是那鸭川父女俩,一个经营鸭川食堂,一个经营鸭川侦探事务所,乐此不疲的帮助着一个又一个的来客,寻找着当年的味道。

  《鸭川食堂2》是日本作家柏井寿的鸭川系列作品中的第二本,这本书延续了第一本的风格,一道菜一个故事,整本书讲了6道寻常而又普通的菜品,讲述了6个故事,菜品虽然看似普通,但其中隐藏的故事却是各不相同

  午餐吃海苔便当,初中三年雷打不动,如果换做他人,估计早已经腻烦,甚至可能不会提起“海苔便当”四个字,但恭介却依然坚持要寻找父亲当年做过的那个味道。他应该在心里不止一次的埋怨过父亲,但他也只是皱皱眉头,还是想要知道父亲当时做海苔便当时候的心情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莫过于用心去做的食物。鸭川先生还原了当年的味道,恭介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每每一个答案尘埃落地,小石总会说“只要把你觉得合适的金额汇入这里就好”,类似话语总会让我有一种《深夜食堂》的感觉,但鸭川食堂只是白天开门,晚上不营业的。相比较《深夜食堂》来说鸭川食堂更侧重还原环境。就像寻找煎肉饼的佳奈,鸭川流为了还原当年的味道,不仅借来了米老鼠叉子和唐老鸭筷子,就连盘子也是从佳奈父亲店里借来的,一切都是为了还原当时的环境。当年的环境,当年的味道,即使佳奈已经是孩子妈妈,口味也变得刁钻了,但还是能感受出来父亲的爱。

  爱存在于食物之中,爱更存在于记忆之中。每一位来过鸭川食堂的客人,通过一道道美食,都找到了各自遗失的味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找回了遗失的记忆,鸭川父女也不例外。“老妈可是最喜欢海鳗寿司”“京都的男人温柔,掬子最清楚这点了”父女俩的加长话语更是表达了对妻子母亲思念,而他们也在每一次寻味的过程中,通过一道道美食,找回了曾经和妻子和母亲美好回忆的点点滴滴

  《鸭川食堂2》读后感(三):疗愈的食物,和潜伏在食物底下的似有若无的羁绊

  我回家,带着《鸭川食堂2》。老徐已经把今天的晚餐准备好了:糟卤鸡爪、清炒莲藕、百合子甜汤、还有一小碗卤肉。我有点恍惚。似乎感受到来自手边这本小说里,很努力向我传递的:潜伏在食物底下的似有若无的羁绊:6个小故事,食物的名字毫无诱惑,就像老徐对我的爱一样,理所当然的可以被我和故事的主角轻松地忽略。“请你看见那些潜伏的爱”,鸭川流——食堂的主理人,通过侦探的从业经验和料理人对食物与人情的关联,竭尽全力为每个人寻找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食物——来自日常的餐桌记忆,无非是炒饭、天妇罗盖饭、中化面、圣诞蛋糕、煎肉饼、海苔便当这几样稀松平常的料理,但却难以复刻。

  就像老徐的糟卤鸡爪,如果我不问他,他也一定不会告诉我,除了超市随手可见的糟卤料酒,他在腌渍鸡爪的时候还放了竹盐。盐的区别,就有上百种。若是不问,囫囵吞下美食的我,去哪里复刻老徐觉得稀松平常的调料?一种调料就足以改变味蕾的记忆。这种事,发生童年时光里,太随意不过了。

  做海苔便当的父亲,因为儿子说“真好吃”,终于找到了制作优秀便当的方式:每一层海苔与米饭的中间,都是为营养而做出的努力——不只是鲣鱼干,还有新鲜的海鲜,用防腐的料理方式封存营养,给成长期的儿子生命的能量。这个父亲的心思,我曾在老徐压在米饭底下的荷包蛋里察觉过。“为什么不把蛋放在面上?好看又直接”。“放在面上就会冷掉啊。压在米饭底下,冷的慢。还有惊喜不是吗?”老徐得以与自己的料理的心思。就像男孩的父亲一样,觉得自己能完美呈现没一顿“海苔便当”就很了不起。我和男孩一样,在很多年以后,才忽然明白了这潜藏的深意。

  老徐洗完澡出来,见我还在阅读。碗里的食物已经空了。

  “不多吃点?”

  “嗯。吃饱了。你看我把碗都舔干净了啊!”

  “看来是真的饱了。”

  吃干净。是《鸭川》给我的第二重疗愈启示。擅长料理煎肉饼的父亲,对女儿“喜欢钓鱼,就钓起来再放下再钓起来就好了”这种想法给与狠狠一巴掌的教训,用年幼的孩子根本听不懂的话训斥她:“钓鱼就是杀戮,不仅是鱼、蔬菜和肉也是一样,正因为会夺走它们的生命并吃掉他们,人们才会说‘我就不客气的享用了;‘’钓上来的鱼必须吃掉。”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严厉背后对食物和生命的尊重是不被理解的,甚至会曲解为生活的贫瘠导致了必须节俭;是不入流的日常所至。由此奠定的强势的人生观,和对孩子“一流”的要求,最终溃败在数十年后父亲的一盘煎肉饼前。信念建筑的堤坝被回忆冲塌。她也终于明白,牛排与煎肉饼没有可比性的真正原因,是爱的价值。这类料理,就像舌尖上突如其来的芥末,一口咽下,自舌尖、鼻尖、涌向眼底和大脑的刺激,会让眼泪滂沱。心里涌起热流,给生活以全新的能量。而这一切,当然、必须要吃干净才行。

  吃海苔饭的少年,吃煎肉饼的妈妈,吃圣诞蛋糕的夫妻……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留下的眼泪似乎和悲伤无关,确切的说,更像是坚冰融化,借助眼眶留下的水。而心底隐隐的痛觉,也是郁结疏通时那种酸麻胀痛,心理学上称之为——疗愈的痛。

  疗愈的确会痛。这种将郁结打散的过程,会让身体感受到绵长、舒展的疼痛。很痛。但心里是愉快安稳的。似乎躺在床上,尝试着从指间到大脑的放松,就会感觉到周身的疼痛。彻底放松,大约需要2个小时。之后便能轻松入梦。归零。还原成婴儿状态天真、安稳。

  读《鸭川》就有这种感觉。打通了思维和血脉,在食物与食物之间,似乎找到了自己。让我在阅读后的第一顿晚餐,顺利平和。餐桌上和老徐聊天,从家事说到心事;从我的童年说到他的童年。直到夜幕四盒,徐大妈催我回去带娃。我才意犹未尽离开餐桌。徐大妈疑惑我竟然可以在二十几年以后,跟老徐聊那么久:“你们有那么多话说吗?你跟你爸不是一言不合就老死不相往来吗?”

  “蛤!”这样说来,我真的有二十几年,没能和老徐认真聊天了。话题不是他数落我的种种,就是我不满他的种种。充斥着郁结的肿胀。把房门摔的振聋发聩。徐大妈总说,你们父女太像。都很倔,不肯低头。但似乎,在《鸭川》的副作用下,倔强被疏通了。没有谁低头谁认错谁俯首称臣。只是简单的,由老徐今夜餐桌四道菜的做法开始,陆陆续续讲到了关于我童年时期对他的一些误解。更正了那些“我不说,你不问。”的矛盾

  夜里散步。我见到了满月。

  原来每月都会月圆。而我却总把团圆固执的认定在“八月中”。

  原来,每天都可以治愈,我们却固执的认为“性格太像,无药可医”。

  何须用药呢?老徐对食物多一点用心。我对食物多一点认知。这便足以沟通。和解。

  这是《鸭川》带给我的治愈能量。

  我将他留给老徐。希望对他的顽固性失眠,有所帮助。

  《鸭川食堂2》读后感(四):再见鸭川食堂

  作为《鸭川食堂》的续篇,《鸭川食堂2》延续了第一部的温情。食物的滋味,从内到外皆夹杂着品尝者的人生之味。相较第一部精彩纷呈的回忆杀,第二部的故事相对集中于亲情,藉由未必在美味上到达巅峰的食物,加上人情之佐料,一切显得弥足珍贵

  在电影喜欢你》中,金城武所饰演的角色之转折点,正在于与亲密的人共食。共享过的食物,成为了打开或创造回忆的钥匙,亦成为了家庭关系网络的节点。有人通过食物捡拾亲情,有人则藉由食物打开人生新的一页。

  在《鸭川食堂2》中,真正让人动容的,不在于食物的精美,而在于细节的用心。传统海苔便当中的鱼干与父亲定制版新鲜鱼肉的距离,正代表了父爱中的细腻部分,多年后一经发现,方知父爱如山。被年轻家长认定为困窘生活境遇象征的煎肉饼,却蕴藏了满满的爱,而爱之多寡,从未与贫瘠正相关联。

  《圣诞蛋糕》一篇是鸭川食堂第二部中的异数,读完几乎想落下泪来。一对中年丧子的悲伤夫妻,六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幼子意外离世的阴影。为了解开心结,他们决定用孩子葬礼上意外收到的蛋糕作为迈过人生之坎的钥匙,“想品尝那时的圣诞蛋糕,然后以此为界限”。那是儿子生前极喜欢光临的蛋糕店,店主亦对其颇为宠爱。而令人棘手的是,在当时极度忧伤的非常状态下,只吃了一小口蛋糕的夫妻两,几乎无法记得食物的滋味,只留下了暖融融的触感。在鸭川食堂中,多的均是这样的悬案,寻找食物是一种路径,与人生和解才是最终的意义。当场景还原,滋味与回忆交迭,就像圣诞树下品尝蛋糕的这对夫妻,最终发出了“原来是这个味道”的释然。故事讲到这里,本来已然完整,而作者柏井寿却并不满足于此,而是食物寻找的故事中嵌入了另一个同样伤感却美丽的故事。蛋糕店的名字是法语中“百夜”之意,深草少将为小野在雪中等待了99夜,却冻死在小野即将答应嫁予他的第100夜,这无尽的遗憾化作了一种极为动人且久长的思念,亦让食物与故事显得更为厚重。能抚慰这对悲情夫妻的,自然不只是圣诞蛋糕,而是暖意的人情。思念仍在,人生却可以从深陷的悲伤中挣脱出来,继续走下去了。

  在《鸭川食堂2》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食物的力量,食物不仅是生存之必须,亦是爱之传递,人心之映射。

  《鸭川食堂2》读后感(五):所有的记忆里,都有一个念念不忘的味道。

  “吃得好,请多用。”

  这和“我吃饱了,谢谢。”是一对组合,意思是感谢你吃了这么多,以表示店家的谢意,一般餐馆是不用的,即使是地道的京都人,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食堂。

  在鸭川岸边的东本愿寺旁,有一家没有招牌,亦没有门帘,几乎让人寻觅不到的食堂,这里不能点菜,可是却让人了却羁绊,念慈在慈。

  严格来说,这是一家失物招领处。在这里你能找到用酱油和酸橙调味的太刀鱼肉,剁碎放在由米饭,鲣鱼干和海苔从底部层层叠起的海苔便当;找到一个烂赌父亲令人呜咽的含蓄父爱;找回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继续前进的勇气......

  在店铺深处,一条细长走廊的尽头,是一家别出心裁的美食侦探事物所,关于过去尝过的美食,关于时光不在的记忆深处的味道,告诉这里的侦探所长——小石,她和这里的食堂老板流就会尽其所能帮你实现。

  每一个过来寻味的人,寻回的是味道,留下是隐藏的真相,生存的勇气,前进的信心,人和事的温情。

  食物总是有这种魔力,将我们拉伸又拉远,每一个孩子包括我自己对于家,对于童年,对于故乡,能够不断回想,无法释怀的永远是那份难以忘怀,却又在别处无法寻觅的味道。

  和朋友,和恋人,和父母,和记忆,只需要一顿老酒,一口蛋糕,一块腊肉,剩下的就全在滋味里。

  于是,顺境还是逆境,人情或者事情,都在味道里。

  是在校门口苍蝇馆子里,桌子上吃剩的地锅鸡和满地东倒西歪的啤酒瓶子;是用自行车驮着整箱啤酒和凉菜,醉倒了的女生宿舍;是人生得意处的高朋满座,是执手相交的美好时刻;是深夜加班夜晚桌子上的一杯凉啤酒,亦或是以分别、相聚、错爱、失意为名的各种必须以食物来铭记或了却的快乐和苦闷。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说了什么没说什么,而留下一些遗憾。

  如果留下了,请来鸭川食堂。

  《鸭川食堂2》读后感(六):回味爱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题记

  是的,这间没有任何招牌、外表仅仅刷了灰浆的冷冰冰的、走近却飘满了食物香气的二层小楼就是传说中不起眼却能找到所有你想要的食物的鸭川食堂、鸭川侦探事务所。

  在这间食堂里时有不同的人来寻找带着这样那样故事的食物,于是鸭川侦探事务所就成了看尽人世冷暖回味往事重新爱的食物侦探所,于是往事和爱就在食物的寻找之旅中翻新延续。

  在这本书中一共为我们寻找了六种食物———海苔便当、煎肉饼、圣诞蛋糕、炒饭、中华面和天妇罗盖饭。尽管这六种食物都不是日本相当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但我们却在这六种食物中尝出了浓浓的日本风土人情。

  北野恭介寻找的海苔便当,虽然看起来与市面上做的无异,内里却藏着父亲对儿子的一片心,一片愧疚、骄傲和竭尽所能做好每一顿饭的爱心。

  竹田佳奈寻找的煎肉饼,无论从卖相和材料都不及她平时日里采访到的高级美食,但这简单的煎肉饼里却饱含着让人放松的亲情,是那种吃一口便乡愁无限的家的味道。

  坂本正幸和坂本良枝夫妻寻找的圣诞蛋糕,与其经营的传统的和果子店背道而驰,却因儿子的意外离世而变得与众不同。那种难以割舍的血缘之情和继承家业是为家的矛盾与冲突,让人百转回肠。

  白崎初子寻找的炒饭,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爱的全部给予,也是一个走向爱和幸福的全部勇气。

  小野寺胜司寻找的中华面,是梦想与现实的爱恨纠葛。

  藤川景子寻找的天妇罗盖饭,是跨越障碍的勇气,是无论风雨家永远为你敞开的港湾。

  这六种食物简单、朴实到并不出彩,却饱含着回首往事热泪盈眶的爱。都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那是因为每一道用心做出来的食物都是制作者倾注大量感情的杰作。尤其是父母为我们做的饭菜,每一样都是为了我们营养均衡、健康成长而深思熟虑后做出来的。这些饭菜,是你无论走到哪里,吃遍多少美食都代替不了的味道。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历过一阵子艰难的穷日子,那个时候为了我能不输给任何人,老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带我去逛街然后买糖炒栗子、羊肉和排骨回来做给我吃。至今为止,我都忘不了那时候我啃着栗子看爸爸做咖喱羊肉和京都排骨的兴奋,也再尝不到、做不出那时流口水的味道。那时还没有偏执、冷战和相互埋怨,有的是相依为命和携手前行。而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好,我与老爸的观念日渐不同、争执四起,他也再没有心思为我和家人认认真真煮过饭。如今读了《鸭川食堂2》,真心愿有这样的一家食堂可以唤醒那些纯真和快乐。也盼着能有机会与爸爸促膝长谈、剖解真心,恢复往日其乐融融的家庭,而不是在分崩离析或者天各一方时痛心疾首。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平心静气,回忆往昔,为爱而努力。

  惟愿天下和我相似的朋友都能从这本《鸭川食堂》中找回记忆中的食物与味道,找回继续爱的勇气。

  回味食物,回味味道,回味爱。

  《鸭川食堂2》读后感(七):《鸭川食堂2》:舌尖感知的是心的秘密

  《鸭川食堂2》:舌尖感知的是心的秘密

  中国先贤曾经说过: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们生存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至理名言也在民间获得无条件的认同,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的寒暄中的一个最核心的语词是:吃过了吗?

  “吃”是生存的根本,也是美味的感受途径。所以,“吃”里面包容着并不仅仅属于生理上的新陈代谢的基础环节,更蕴含着人生重要的心理感受。这使得“吃”远远超越了它的最低廉的物质层面,而具有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的光晕。前一度时期,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所引发的广泛反响,折射出的并不仅仅是味蕾的直接的感受,更触及的是心灵里的一个民族与国家的集体回响。

  毫无疑问的是,舌尖感知到的是酸甜苦辣,汇总到最后的分拣中心却是我们人类的灵魂的方位,舌尖犹如“肉”的部分,而它联系着的是人的“灵”的纵深。一个简单的味觉,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命题——“灵与肉”,升华到哲学上来讲,就是“物质与精神。”

  这是大道理。但能够把这些大道理执着地化成生活的小体验,那就必须靠独到的发现眼光了。

  日本作家柏井寿所著的《鸭川食堂》系列作品,就是这样的对味觉深层内涵进行追踪与发现之作。

  我看到的这本《鸭川食堂2》,是作者前作的续集。日本人的侦探小说素有渊源,而《鸭川食堂》作者的标心立异之处,是小说借用侦探小说的笔法,去破解“味觉”的秘密。

  小说的架构颇有一点“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式化态势。在京都的一个貌不惊人的角落里,座落着一个冠名为“鸭川食堂”的小小味觉侦探所,这里不会卷入刀光剑影,客户中也没有谁会裹胁腥风血雨,但上门的客户,却无一不是带着一种浓重的“心结”,他们来的目的,都是想寻找曾经经识过的一个食物,一种蕴含在食物里的“味道”。

  这份“味道”,并不仅仅是可以感知到的味道,它还有维系着那份过去了的氛围,那份远逝了的情境,“味道”包容的记忆里有着太多的珍存,这最根本的关键是,“吃的东西”事关着“人的味道”。所以,这些前来寻访味道真相的客户,他们找的是味道,实际上找的是“心的秘密”。

  “鸭川食堂”侦探社的主人是一对父与女。父亲负责去侦探,女儿负责接待客户。这对父女以如出一辙的模式接待形形色色的上门寻求帮助的客户,其经营模式,很有一点冯小刚电影里占了一半容量的“三T模式”,只不过这对父女俩把“三替”的范围仅仅局限到“替你寻找食物真相”这个狭窄的领域而已。

  《鸭川食堂2》里建起的框架,像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喜欢采用的静止镜头,始终如一、一动不动地架在那里,观望着“鸭川食堂”这个斗室间的人来人往,风起风落。书中的六个故事,都用着这一成不变的框架去应对着来来往往的顾客。这个框架的固定性颇有意思,尽管看起来有一点单调重复,但当每一篇故事都用这种看似呆板的模板去套用鲜活的生活的时候,会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三板斧”,却能够映射出人心世界的包罗万象。就像日本的浮世绘一样,虽然寥寥几笔,却能够点染出生活中的全部,囊括对生活的全部感知与体验。

  《鸭川食堂》结构上的“三板斧”程式如下:第一个出现的视角,是上门的客户寻找僻居一隅的“鸭川食堂”,所有的顾客,都要对这个侦探社的那只著名的小猫逗弄一番;第二个出现的视角是女儿接待客户,了解客户的诉求;然后中间是一段跳跃,接下来第三个视角就是告知侦探的结果,揭开味觉记忆里珍藏的秘密。

  与小说结构模式的单一相呼应的是,侦探出的结果,也有着单一的命运,几乎所有的味道它都关乎着“心”。而因为“心”的复杂性,这种“心的秘密”的形形色色,构成了《鸭川食堂》里最为珍贵的发现。鸭川食堂侦探社发现的“味之觉”,打开的是“心的结”。

  食物构成的是“心结”,所以对食物的追访,关涉到的都是心的结。书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题,用以申说对“心结”的连接与拆解。

  第一主题,是打开“味觉”背后的“心结”。

  书中第一篇《海苔便当》中的客户对嗜赌的父亲感觉并不好,但他一直留恋着父亲曾经做过的一道便当,当侦探社告诉他父亲为了做出这道美味付出的辛苦时,他释然了对父亲的责怪,感受到了父亲融化在这道平常食物里的那份关爱。食物里揭露的真相,是一份心的真情。第二篇《煎肉饼》中一位母亲想通过食物的比对,让她的儿子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味,但是在对儿子曾经吃过的一道煎肉饼的追访中,她才发现,融注在食物中的“用心”、“心情”才是食物美味的最有价值的营养,而并不是什么时候“国际化的品牌”,“一流的事物”。(P45)。《中华面》也是这样的主题,一位父亲在面对着儿子执着于自己梦想的选择时,想到了当年自己也是“少年心思当拿云”,犹记得当时在那个多梦年代吃过的中华面,在寻找这一道平常的食品的时候,他也参悟到该怎样去对待孩子的梦想,这就是“年轻时的梦想有多少也不能卖。”在寻找味觉的过程中,他坚定了心的判断,就是即使梦想会失败,但依然值得去坚持。

  第二主题,是终结“味觉”背后的“心结”。心结也会淤积成心里的阴影,成为生活中的痛,这就必须借助释放机制,解开“心的结”。在《圣诞蛋糕》一章中,一对夫妻一直生活在孩子意外去世的阴影中,无法释放内心的痛,他们找到侦探社是想重新品尝一下儿子在世时喜欢吃的蛋糕,以此对过去作一个告别。“味道”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句号,它终结的是过去的回忆,开始的是自我的新的生活。《天妇罗盖饭》里,讲述了一位城市打拼者,想最后吃一次她记忆里的美味,回到家乡,去孝敬父母。味道在这里同样意味着一次最后的告别。

  第三主题,是传承“味觉”背后的“心结”。既然味觉里隐藏着那么多的亲情与心灵的美好感受,那么,把这份“心结”或者叫“心绪”传承下去,也是寻找味道真相的一个重要原因。《炒饭》中的女孩有了男朋友,她想把母亲小时候给她做的炒饭的美味传递给她的恋人,为此开始了她的寻找,实际上,味觉在这里成了童年时代的象征,成了她的情感归宿的一次凝聚,她把自己的味觉记忆传递给心爱的人的时候,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家庭都拱奉给他。味觉成为一个过往生活的全部代表与象征,交出了味觉,也就是交出了自己的全部。

  可以看出,《鸭川食堂2》里的六章故事始终围绕着“味觉”与“心结”之间的灵犀相通,展开了味觉所具有的或疗愈、或慰藉、或终结的几乎称得上是异曲同工的诸多职能,从一个非常小的角度,折射出人们心灵中的的那份对家庭、对亲情、对童年的执着的期冀。而日本人本性上的执着与认真态度,使得《鸭川食堂2》构造出来的侦探社与顾客需求,都带着我们匪夷所思的剑走偏锋味。《鸭川食堂2》这本书让我们感到惊讶,惊讶于作者竟然想象出这样的一个侦探社,想象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而这里面建基于一个根本性的民族性素质,我想,应该是日本民族的那种什么都往细里做,什么都做得认真的一股劲。

  《鸭川食堂2》读后感(八):《鸭川食堂》里的日本饮食文化

  对于吃,日本人一向比较讲究。传统的日本料理精巧悦目,被称作“用眼睛看的食物”。在日本独特的风土、自然观及禅宗影响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料理相互影响而发展,因此,日本料理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艺术。

  日本小说《鸭川食堂2》,便是写了一个以美食为基础的故事。

  鸭川食堂位于京都一个偏僻的小巷里,没有招牌,没有门帘,客人却络绎不绝。这里不仅经营着美食生意,同时还是一个能帮人们找寻美食的侦探所。很多人几经辗转打听到这里,就是想找到藏在岁月中的深情。前来找寻美食的人们,有运动健将,有美食记者,有当红模特,也有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拜托鸭川食堂找寻的食物里,都饱含着亲人浓浓的爱。

  在我看来,《鸭川食堂2》不仅仅是一部充满爱与亲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宣扬美食文化的优秀作品。民以食为天,这是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一句谚语,其实也是昭示着世人对于饮食方面的重视,由此可见在生活中食物方面所拥有的地位和魅力。书中提到的海苔便当、煎肉饼、天妇罗盖饭等,都是日本传统饮食,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影响力久远且深刻。这些料理不仅追求的意境十分闲静,禅宗修养也十分高雅,日本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十分显著。正如有为日本作家说:日本料理从未舍弃古老的调理观念与方法,而是继承传统,并不断融合新时代的精髓与风格。因此,阅读了《鸭川食堂2》对于料理的描述,大概就能清楚掌握日本料理的源流脉络了。

  《鸭川食堂2》读后感(九):美食里的故事

  如果在若干年后,会专程去寻访曾经熟悉的味道的人,大抵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鸭川食堂2》继续讲述的也正是六个这样的人所经历过的温暖而治愈的人生故事。一直对父亲怀有芥蒂的游泳运动员北野恭介,在听说父亲身体衰弱后,内心无比纠结,觉得父亲的嗜赌成性造成了家庭破碎,加上跟着父亲过的那些年,每日午饭都是海苔便当,“一想到如果他是嫌麻烦才每天都做海苔便当,我就不想见他。” 为了证明这份扯不断的亲情,北野恭介从大阪来到了鸭川食堂。而一直以来因儿子过世而沉浸其中的香甘堂第四代店主,本打算保持现状直至店铺终结,但是上天让他遇到了一个可能的接班人。于是,正幸先生和良枝女士努力来到鸭川食堂,找寻六年前在给儿子小翔守灵时,由儿子生前常光顾的蛋糕店送来的作为供品的圣诞蛋糕,“我们想品尝那时的圣诞蛋糕,然后以此为界限。” 为了开启新的生活,坂本夫妇从伏见来到了京都。来到鸭川食堂的还有为了儿子的梦想寻觅中华面的小野寺胜思,为了对生活的告别心无牵挂回顾故里而寻找天妇罗盖饭的藤川景子,为了鼓起坦白家事的勇气而来寻求一份粉色炒饭的白琦初子,寻找儿子写下的最喜欢的食物——煎肉饼的竹天佳奈。

  在蜿蜒流过京都的鸭川旁边的这所食堂,为芸芸众生寻觅着记忆中的味道的同时,也为前来探寻的人生命中的某段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鸭川食堂为北野恭介揭开看似简单的海苔便当下掩藏着的秘密。笨手笨脚的父亲,将海苔便当中的那层鲣鱼干换成了太刀鱼的鱼肉。烤熟的太刀鱼剁碎,用酱油和酸橙调味,于是放入便当中的“与其说有什么秘密,不如说是饱含着父亲的一片心”。而坂本正幸夫妇终究还是见到了六年前一模一样的外层包裹着厚厚的生奶油,上层覆盖这草莓的圣诞蛋糕,也开启了‘继承家业是为家’的人生新篇章。鸭川食堂与其说寻觅美食,不如说在揭示美食所饱含和传递的情感,所融入的生活片段。无论曾经做这道菜的人是谁,在哪里,再次尝到同样的味道都会唤起沉入内心深处的记忆。它告诉竹天佳奈无论怎样的食材,只要是饱含一颗满满的心,就都没有高低贵贱。它帮助小野寺胜思看清自己的内心,年轻时的梦想有多少也不能卖。它给了白琦初子坦坦荡荡追求幸福的勇气。

  《鸭川食堂2》讲述的故事,以及充满的欢笑与泪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莫名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食物是有一种凝聚回忆的独特的力量。有时候只要想到某一餐饭就会想到某个人,某件事,某一种生活。我掩卷自问,有什么样的料理是需要鸭川食堂帮我找回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儿时每每生病的时候,祖母就会为我做的一碗片儿汤。就是纯粹清汤煮面片,没有任何多余的食材,但是味道却是入口入心。长大后,但凡生病,就会想起这一碗热腾腾的片儿汤,可是无论怎么做,都再也没有祖母亲手做出的味道了。看到这本书关于煎肉饼的那章,无比认同其中的一段话——“煎肉饼确实可能会输给高级牛排,但其中包含了制作者的用心。在肉馅中放人黏合的材料,用手捏成形,在制作的过程中,制作者的心情也会揉人其中。这和饭团是一样的,制作者的心情会通过手掌传递到饭团上。勇介虽然还是孩子,但应该感受到了外祖父的爱。”不知为何,已默默地留下了眼泪。

  《鸭川食堂2》读后感(十):食物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这是一本很简单的书,且很薄,只有一百多页。它的文字也不晦涩,你只需要花不长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但是它却让我在掩卷之后,久久回味。它讲了人与食物的故事,正如食物在经每个人品尝之后,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觉的满足,同时还和生命中某段重要的经历与情感相关联。口中的酸辣香甜,心里的悲喜交织在一起,从而留下丰富而又独特的滋味。

  书里讲述了一个叫做鸭川食堂的地方,不仅仅为客人提供精心烹调的美味,还作为食物侦探所,为食客提供寻找、复制某种料理的服务。在这里,不同身份的人慕名而来,提出记忆里的零星线索,有“只是在米饭上铺满了海苔”的便当,有煎肉饼,有炒饭,有中华面,它们看上去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料理,但因为出自父亲之手,或是逝去至亲曾偷偷喜欢的甜品,或者是年轻奋斗时期吃过的一家路边摊,原因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在经过了时间,以及世事的变迁,他们仍然念念不忘,想要找回那个味道,同时循着那个香味,回到许多年前的故乡、或者亲人身边,和过去曾经隔阂,曾经疏远的亲人相见。当久违的美味终于摆在眼前,一口一口送入口中的时候,它更像是一种仪式,是通过它,和过去握手言和,和过去做正式的道别,是告慰心中的思念,是对生活做出某种选择、然后再次出发的确认。所以,食物是什么呢?它是食物本身,同时也是亲情、爱情等各种情感回溯、附着、皈依的载体。如果你细细回看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其中有关食物的部分一定是占相当比例的,甚至重要的人与事都是和某种美食相关联。

  看这本书的时候,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每个主人公最终都在侦探所里吃到了那个熟悉而且亲切的料理,它也使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关于许多食物的记忆。

  上小学时,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我来说,巧克力算是奢侈的美味之一,不怎么喜欢吃甜食的我对巧克力的味道情有独钟。相反,我对上学却兴致不高,甚至因为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而讨厌上学,讨厌写作业。我妈用了种种方法诱使我喜欢上学,其中之一就是只要比较重要的考试拿到好成绩,就可以有德芙巧克力吃。现在想想,那时我妈不知讲了多少道理,又买了多少巧克力,反正一想到好好学习,可以吃德芙,还是会心情变好,学习本身也不再那么让人无法忍受。当我渐渐从排斥转变为接受并乐在其中的时候,我才能终于领悟到我妈的良苦用心。而且每次从我妈手里接过那一大板巧克力时,心里除了甜丝丝的,还有一种劳动者获得劳动果实的骄傲。(原谅我吧,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感觉,哈哈哈!)记得那个年代,我最喜欢吃的是黑巧克力,不过不是每次都能买到,有时货架上黑巧克力没有了,只好买其它口味的,比如牛奶的,加了坚果的。吃的时候,会小心翼翼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分几次吃,并不舍得一次吃完,仿佛那样,可以让欢喜延长,让幸福加倍。再后来,吃巧克力,变得稀松平常,想吃的话,随时可以买到,我妈也放弃了这种激励法,不过,这段记忆却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忘。

  读完《鸭川食堂2》的周末,我有事出门,从阜城门地铁出来走了一段路,正是下午3点,酷热高温,天色又灰蒙蒙的,又像是雾霾,又像是要下雨,我觉得自己都就要被晒化掉了。正是心里烦燥的时候,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飘进我的鼻子里,扭头一看,是街边一家肉饼店里飘出的香味。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店家正在案板上有条不紊地揉着面,那是我多年前刚来北京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常吃的肉饼。那时每次不是我自己吃,而是和另一个女孩一起吃,是欢天喜地站在路边,吃刚出锅的热乎乎的牛肉饼,外皮酥脆,牛肉馅的味道也调得香浓,我和她可以一次吃五六个。那时,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总是很开心的,一边说笑,一边吃着有点烫嘴的肉饼,当时我和她都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爱上这座城市,可以在这个城市里安顿下来,更好的生活下去。

  因为她在公司里是每天需要跑外的业务员,所以都是她向我介绍她又在哪儿发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然后一到周末,我们就一起去吃,去玩。我们几乎每个周末、还有很多节假日都呆在一起,去博物馆,去景点,去爬山,去看花,去看电影,还去她哥的家里,然后她做饭给我吃。在那之后的许多年,我再未交到可以在一起说那么多话,那么放松、自在的好朋友。再后来,我离开北京,我用了很久的手机终于完蛋,我失去了通讯录里朋友们的联系方式。直到我又回到北京,直到现在也联系不到她。不过我相信,她一定也仍在北京的某个角落为自己的生活奋斗着。

  每个人都可以就食物这个话题聊个没完没了,它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食物的故事讲不完,正如鸭川食堂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好像还没有说完一样,关于某种食物的记忆可能已经模糊而遥远,甚至被每日忙碌的你、我抛在脑后,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只要你想找回,它依然属于你。鸭川食堂的故事就是这些,我的故事也说了,你的故事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