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慢》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慢》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8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慢》的读后感10篇

  《慢》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读后感(一):谈慢

  米兰昆德拉的书《慢》的第二页中间位置写着“人在跑步的时候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而在乘坐飞机、高铁、出租车体验速度带来的便捷与快感的时候往往是最忘我的时候,意识不到自身与岁月,而眼前的风景一闪而过记忆中大多是浮萍流水过眼云烟记不清路途事情美丽景色,所以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人更加的容易迷失自己,渴望一夜成名,渴望年轻的时候就会拥有一切,盲目的追求快让自身与岁月脱节,从而离原本的自己越来越远,从而从一个原来的自己变为另一个自己,一个迷失方向,迷失真实,迷失内心的人。

  快代表速度,慢代表经历,同样的成绩快要来的早些,慢要来的迟些,但是回忆起来慢应该更加的过瘾,因为慢的经历中有失落悲伤挫折痛苦孤单时无助经历了弯路,经历了坎坷,在漫长等待坚持中最终到达了终点,还有什么比这些回忆更过瘾,还有什么比这些经历更让一个人强大。而快的好处也就是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快可以让年轻的时候很过瘾,但快也会让一个人脆弱,当速度突然降下来的时候,当突然的因素爆发的时候,往往会打到一个人,试想在短时间高速度达到目标的人或事偶遇挫折是否可以依然坚强的坚持下去,当一个国家经济飞快的增长时候,遇到危机是否可以妥善的处理掉,人物例子曾经叱咤美国神奇般的崛起,神速般衰败的华人王安,国家方面上届政府中国都是很好的例子。更有意思的是说这句话的张爱玲前半生很幸福很过瘾,后半生很凄凉、悲凉。

  在《慢》的封皮有一句话“在忘却速度的时候,也许我们正一步步的走向速度”。快节奏的生活,身边驶过的机动车,手腕上转动的指针,让我们在想慢的时候往往忘却了慢,跟上了快的节拍,所以不妨在一个屋子呆着不去看时钟,享受慢下来带来的思考,不妨发呆的在午后慵懒的沙发上,什么也不去想,傻子一样享受没有思想感受不到时间最惬意滋味,把自己的生活速度降下来,让本体与自己的内心永远的粘合在一起,一个身心一致真实的人的生活才是彻底的幸福,慢下来,更精彩,别急,一切慢慢来

  《慢》读后感(二):人活着就是为活着演戏

  人活着就是为活着演戏。

  读米兰•昆德拉的《慢》,通篇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荒诞的戏剧感——它的荒诞在于作者以一种超然的上帝视角,将人们自以为伟大实则渺小可笑的自我提纯了出来,然后借由戏剧化的手法将其放大,于是便呈现出一种原始粗犷的戏剧张力。

  昆德拉的作品不论是用捷克语还是法语写作,也不论题材情节人物,其想表达的主题和寄寓的思考其实是相似的。在《不朽》中,作者将人生展现成一场场以亲情爱情为伪装其实却是争夺不朽的角力。在《慢》中,这种角力被换了个名字,作者提出了“舞蹈家”这个概念小说中这群“舞蹈家”们为了争取在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人们心中留下痕迹(亦即大的不朽)相继粉墨登场,又以喜剧的形式接连走向各自悲剧结局

  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速度成正比。这是书中多次提及的一个概念,或可作为本书的点睛之句。但快慢只是一种被包装后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本源还在于就生活的目的设问。慢和快的对比,在这里是又一次昆德拉式因悖论而生的黑色幽默。在《不朽》中,只有不朽是不朽的,其它人们以为珍视的东西如亲情爱情,其实都是缺席的。在《慢》中,人们因为希望被历史被他人铭记而将人生舞台上的表演上升为艺术,却又都为了逃避失败的尴尬而加速逃离现实掩耳盗铃以为这些不堪将因此被迅速遗忘。所以书的前半部分一直以不疾不徐的节奏梳理交代各条线索和人物,然后又在后半部分急剧加速,多条线索最终在同一场景下汇聚,交织成一场盛大而荒谬至极的舞台剧浮世绘。

  小说临到末尾提出来一个问题:人是否能既享乐,又生活,又感到幸福?书中一直在用各种荒诞的场景和人物反应表达悲观,但希望始终存在。如果我们能想清楚生活的本质目的,让享乐真正忠于内心而非为了迎合甚或征服他人,则享乐生活幸福三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至于慢,不过是这种内心境界的某种外在表现而已,这种境界在昆德拉的其它作品中,或许叫做忘却身份放弃不朽,笑对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慢》读后感(三):看不懂的滑稽昆德拉,慢

  看到题目《慢》,在读之前一定会以为是说生活的快,如何慢。如何在拥挤繁忙的世界里寻求慢的真谛。然而,对于初次看昆德拉书的人,我想说,这个正常逻辑不适合他。

  老实说,我并不是很懂这部小说的真谛,但是也略有一点感觉,就分享下吧。

  在开篇,就提到了速度。“跑步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要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型能托付给一个机器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身体已经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斯是在在的速度。”这是快的描写,而相对的对于慢的描写“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退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我想这是最简单理解,也是这本书慢的第一个定义,空间上的快慢。在科技发达之下我们享受快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将生命托付给了欲望,给了一种但求一爽的快感。而对于慢,我们有大部分人都是以慢为借口,庸庸碌碌,懒懒惰惰,始终在寻找,或者根本不找纯粹混日子。昆德拉就这么简单的表达了快如此不恰当,而慢又如此的嘲讽。

  之后的故事我就觉得有点迷茫,我想,通过微拉在城堡里的睡眠,来开始展开18世纪,骑士,夫人,伯爵为主,20世纪,一群可爱的舞蹈家为主导的时空交错的故事。

  舞蹈家,就是那些在镜头面前演绎自己,卖弄自己的人。这类人类政治家,但又和政治家不同的是他们想要的仅仅只是表演。贝尔克和杜贝尔克相互表现自己的内心的善良,文森特和蓬特万在有第三者之外的人时候的与众不同,文森特和朱莉当众做爱的骄傲,捷克昆虫学家在卖弄自己祖国的骄傲,等等书有太多太多的这样的例子,只要是有人看,有镜头,他们就不在都是自己,而是一个伟大的舞蹈家,卖弄自己的一切。而这里我想可能是第二个慢,傲慢。他们的骄傲都非常奇怪,如果说在发自本心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去感动别人,去说自己的国家的过去,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感觉,可是这些人都不是内心这样去想的,而是做秀,而这秀做的也非常神奇的。就比如文森特和朱莉当众做爱,但是文森特不举,然而他觉得自己是带领大家共同做爱的领导者,于是乎,他明明不举,却很用力,而朱莉也如此的配合,明明没有感觉却仍旧大声的卖弄。他们很骄傲,自己是领导者,然而我看来这是跳过了骄傲,一种不可学习的傲慢。

  t夫人对骑士数次的欲擒故纵,数次的欲迎还拒,把原来干柴烧烈火的事情,变得非常的缓慢,也许就是这种慢,让情趣,更加有趣吧。这或许是第三个慢,在慢中享受乐趣

  虽然并不是太懂,但是我多多少少的感觉到,昆德拉想告诉我们的是,慢一点,推到世界的一切,看穿真实,在真实里构建快乐。就如同慢的程度和记忆的程度成正比,快的程度和以往的速度成正比。也许慢一点,快来就会迎面而来吧。

  《慢》读后感(四):昆德拉的风格

  熟悉的昆德拉的风格,不正经的,犀利的,大段的性爱描写,看不懂,但很爱。

  他的书一直都觉得应该多读几遍,每次读觉得最有用的就是部分的内容

  比如关于慢的那段细致的描写。“捷克的谚语用来形容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

  然后就是里卡尔对昆德拉的小说描述了:“这种散文之美----首先是在于它谦逊,它拒绝自我欣赏,也就是说它不追求表面效果,而是最大程度配合全局气氛和出场任务,因为首先是任务以及他们的姿态,生存和关系中的“数学”因素,组成小说的真正材质。

  说得很妙啊,淳朴的文字,谦逊的态度,推出的是小说的场景和因素本身,而让读者忘记语言和文字,这才是好的小说吧。

  也就是为什么一直不喜欢辞藻华丽作家原因了。

  在该喜欢青春文学的年纪我就已经匆匆奔向了老年文学,于是再也无法为小四这种类型的文字感动了

  真喜欢昆老人。我觉得应该就看下法语的原著,顺便督促下自己学法语。

  《慢》读后感(五):小角度

  在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在《明日不再来》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之间,不只是漫时代转入快时代,也是从保守秘密到传播张扬的时代,从舞蹈到舞蹈家的时代,城堡变成了酒店,T夫人和骑士在花园房间,没有旁听人没有目击者。而文森特和那些出席者,在那里就是需要引人注目,因为没有目击者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意义。这个快的时代里,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和被显示的能力

  这部小说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对电子媒介社会的隐喻和反思,回到最初开篇昆德拉对时间概念的描述,人置身于高速的状态,其实是对时间与身体的背叛,摩托车手的高速体验与我们每日在电子媒介上目睹的现场直播,时事新闻,不断呼吁新事件的阅听人状态是高度一致的。昆德拉推崇的慢,其实也是推崇着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因为这具有不可压缩的性质。也许在如今的环境下要寻找时间缓慢流动的安宁温情,就必须在适应社会节奏的同时学会延伸自己的直接接触的感官空间。

  《慢》读后感(六):让生活慢下来

  这是一本奇怪的小说,不得不说他的名字非常吸引我。

  慢,很久没有人提到的词汇,我从小就被教育,要快,要快,跑步要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写作业也要快,我快快的长大,快快的成熟,快快的变老,我想快快的我也会死去吧。

  磨机是北方专门用来形容做事慢的人的形容词。

  慢,在现在来说被上升到到了不道德地位,“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不要浪费时间”,“要感谢你能抽出时间”。有时真的忍不住要问,你要这么多的时间去干吗?or 你在忙什么?

  这是一本小书,页码也就一百多页的样子,但是记录的是一段段很混乱的故事,而且很多也不能称得上是故事,应该是片段

  就零碎的片段来说,它仿佛不是用来记叙更多的是抒发一种情感,一种模糊,奇诡,难以言说的感觉。

  或者说,作者并不屑与我们清楚的描述一个故事而是在片段的记录自己的感受。

  在我的回忆中有这样的几段

  小说家和他的妻子

  T夫人和她的骑士

  文森特和朱莉

  捷克的昆虫学家

  他们在一个古堡里相遇,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但是其实就这个融合和穿插让我看的一头雾水,是什么样的纽带能让这些东西变得有联系起来,这真的让我困惑

  这不是一篇通俗意义上的小说,他找不到我从小被要求中心意义,他没有高大英雄,没有可憎的坏人,也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那是什么促成这样一本小书呢?

  是那个“没有一句正经话的书”的启迪吗?

  虽然说,这故事我看不太明白,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觉得其中描述的有些话还是能让我和我最近开的书联系起来。

  舞蹈家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词汇,他在形容一种人,这种人天生是为了舞台而生的,他们衣着光鲜,有着悲天悯人的样子,他们关心“利比亚”的孤儿却不知道利比亚到底在哪里,他们和艾滋病人接吻,却并不关系他们的病痛,但是这些荒诞的行为都有一种合理解释,他们是舞蹈家,他们只属于舞台,他们的生活只在舞台上,他们的身体语言,行为,无论做什么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表演,吸引聚光灯就是他们的目的。

  有智慧的停顿,仿佛蕴涵深意,但是只是吸引注意的把戏。

  他们不管艾滋病人去死,不管利比亚的孤儿是否还活着,那些都是浮云,那是他们的把戏,吸引注意力重要

  这完美的契合的《娱乐致死》,我们的现代生活并不害怕缺少正义,却害怕正义不够吸引人。

  真正的事件被掩盖了,留下的只是吸引人的片段。

  真正的危险被遗漏了,记住的是无关痛痒的“感人片段”。

  真正的蛀虫被忽视了,记住的是悲天悯人的眼泪

  让舞蹈家登上传媒的舞台,呵,这世界还真有意思。

  脏话

  这和我最近读的《性政治》能巧妙的契合起来,什么时候人才会大吼大叫?当他心虚,当他害怕的时候他才会开始吼叫狂躁起来。因为这样才能掩饰,他害怕。

  在男权社会中,轻视女性,污蔑女性的男人一般都是出于社会底层的男人,因为在这个层面上,女性劳动力的加入会挤占他们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到威胁,他们才会加大程度的来抹黑他们的竞争对手——女性。而处于更高阶层的男人会对女性表现的谦逊有礼,文质彬彬的样子,这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的关爱女性,而是,他们是欺压女性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用表现出来,就已经把女性排除在竞争之外,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的人大可表现的宽容大度,因为无论她们怎么跳腾,也是在这些男人的脚下。

  这是性政治的观点,其实并不只是在社会阶层上来体现,也可以在我们都熟悉的领域体现出来,在两性领域。

  在爱情中的人,势必会存在一个强势一个弱势的人,强势的人往往可以轻易的承认错误i,表现的谦恭有礼,表现的更加理智,其实这都是表现与现时中的个性都并无关联,是这种关系让他加强的自己在关系中的定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往往会显得无理取闹,不理智,和令人厌烦的。

  弱者的痛哭流涕,无理取闹,寻死觅活,其实都是无用的,这些都会在无形中为强者增添自信,巩固他们的地位。

  这些都是性政治的范畴。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慢》读后感(七):只是笔记

  1.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身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2.速度是出身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和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3.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4.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利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

  5.可能是人还在襁褓中时,无功得到了母爱的关怀,第一次有了被选中的幻想。得到多也就要求更多。后来是教育使人摆脱了这种幻想,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经常是太迟了。您肯定见过这个十岁的少女,为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同伴身上,理屈词穷时,突然会怀着说不清的自豪高声说:“因为我对你这么说”;或者:“因为我要这样”。她感觉自己是上帝的臣民。但是有一天她说“因为我要这样”时,周围的人哈哈大笑。那个自认为被选中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被选中,为了要自己相信,要别人相信他不属于庸俗大众,他能做什么呢?

  6.这时候,建立在摄影发明上的这个时代,带了它的明星、舞蹈家、名人来拯救了,他们的形象投影在巨大的银幕上,人人可以从远处看到,人人崇拜,人人无法接近。出于对名人的崇拜之情,那个自认为被选上的人公开宣称他属于非凡精英,同时又跟平凡俗人保持距离,平凡俗人具体说就是他生活中不得不来往的邻居、同事和伙伴。

  7.在这段时间内,他竭力靠近黑夜,而黑夜无可挽回地融化在日光中了。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再有。

  朋友,我请你做个幸福的人。我有个隐约的印象,我们唯一的希望取决于你有否能力做个幸福的人。

  《慢》读后感(八):享受当下

  昆德拉有一种典型的将二元世界同一化的倾向,如生命里的轻与重,、快与慢,黑暗与光明。喜欢这本书更胜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书中反复提到存在主义的两个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成正比。

  ‘忘掉,埋葬掉,这时候他对速度有着无限的渴望’。

  昨日只能回忆,明日永远不会到来。我们只是活在当下。

  《慢》读后感(九):简单概括《慢》

  《慢》 与他之前的小说在叙述和安排主人公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和故事的穿插。在最小说的最尾也交代了,慢与快,甚至公开与保护隐私的对比上来,由浅到深地描绘人物亦或当代人的习性与丑陋。 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可见它不像其他昆德拉的小说的篇幅的长,但通过鲜明且诙谐的手法,将故事中的人物在各自所处不同环境下的内心世界与格格不入的现实世界缓缓见之,再与十八世纪文人名著下的惊艳人物描写与文中主角所求现实的对比或是相穿插比较,让人惊叹作家如此让“最不正经的小说”变成了最诚恳揭露现实中那些赤裸裸的“不堪入目”的场面。

  2017 三月10号,宿舍

  《慢》读后感(十):明日不再来 观众不再有。

  这个世界好像越来越被快所取代,不再享受慢的乐趣,不再能体会到悠闲的时光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速度让人忘记存在,甚至是丢失性命,因为速度与记忆成正比。

  然后生活的意义又转向了取悦。每个人都是舞蹈者:伪善的政客、卖弄的知识分子,甚至连做爱都可以是一个笑话。每一个人,活在自己虚假的幻想舞台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示快乐,高雅...为了塑造别人心中的形象而不再是体验生活本身。

  速度是瞬间华美绽放的助推器。当摄像机定格了画面使之成为永恒,之后便是匆匆地散场。谁还会再去关心事情的后续发展?新闻的目的好像只是为了刚开始的劲爆性而不是为了解决事情本身。

  纯真保守的年代不知道已经逝去了多久。那时候所有的深爱都是一个秘密。像骑士对于T夫人的思念:回味,隐秘,烂在心里。自己体味着那份怀念不需要别人的见证,因为有时候让太多的人知道会分不清让人幸福的究竟是别人的羡慕还是爱情本身。

  如今,被定格的东西越来越多,用来储存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留在每个人心里的记忆便越来越少,遗忘的越来越快,还没有分别就要开始怀念。 永远记得那句明日不再来,观众不再有。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幸福永远不在明天也不在别人的注视里,自己体验到的生活才是唯一可以把握的幸福,所以为什么要那么着急的走向明天,那么着急的向别人展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慢》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