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蔡澜谈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蔡澜谈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8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蔡澜谈吃》经典读后感10篇

  《蔡澜谈吃》是一本由蔡澜 / 陈子善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澜谈吃》读后感(一):白开水重要性

  不知为何,以前经常称香港为文化沙漠。以今天而言,香港的文化事业所能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彩纷呈电影电视剧音乐文学教育等等;无论是流行还是高雅,某种程度上对内地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究其原因,在于HK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进化论的范式内要先进于内地,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式自然是内地将来发展的可能之一。想当年的周星星今日的星爷的《大话西游》在内地上演几年之后才导致全民无厘头,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这并不意味着将文化概念置于进化论范式下以等级观念进行解释,而是文化传播在空间上的隔阂造成的时间上的距离

  蔡澜的专栏如果以我们的观点看,实在是淡出鸟来。从语言上看,平平淡淡;从内容上看,还是平平淡淡;从思想性上看,更是平平淡淡。但,就这种文字在香港却受欢迎,而且下蛋的母鸡被列为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这着实让人迷惑。导致迷惑的是,你没看他的书。他的文字虽是平淡,但正可消磨无聊的破碎的时间。蔡澜的文字是建立在HK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精神生存生活的压力之上的。想想,平日已被折磨的竭斯底里,想看本书打发一下时间还得看些沉重的内容,不是很不以人为本吗?

  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在趋势上早就象他们的模范HK了。所以,颇似虚无主义潮流下的蔡澜白开水式的文字应该慢慢占据读者了。这至少可以在某种意义上鼓起蔡澜的腰包,让他又可以在逍遥的旅行中悠哉的品尝美食

  《蔡澜谈吃》读后感(二):爱吃猪油炒饭的老头

  现在很多人以吃货自居,而且还是纯粹的吃货。我也不例外。不过,看了蔡澜的《蔡澜谈吃》,才觉得我们实在是太给自己面子了。吃货其实也要分三六九等,也要分功力高低。纯粹的吃货应该是最高等的。自称为吃货的人说看到美食就垂涎欲滴,等个半分钟已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一刻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颗疯狂的心大吃特吃。吃的时候就像牢里的囚犯突然看到卤肉饭饥不择食抓起来就吃,也没嚼几下就吞下去,然后,嘴一抹。一句定调:“好吃。”别人再问,索性就答:“我把我知道的所有正面形容词都过了一遍,真的没有词能够形容这种感觉。”

  没炼成最高武功的吃货实在太多了。有的人卡里多的是钱,他飞到世界各地品尝异国风味。末了,还不忘摆POSE,晒在网上。有的人苦于囊中羞涩,只能在街头买一碗饭或者一个饼,然后煞有介事解释道:“真正的美食不在大殿,在于巷尾阿妈推车上。”但是我们这些人都应该看看蔡澜是怎么吃的。

  纯粹的吃货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应该像蔡澜那样。蔡澜就是饮食界的天王。不像其他美食家动不动就搬出意大利式、法国式、土耳其式反正就是各式的异国情调,蔡澜毫不掩饰对猪油的喜爱,这与饮食界时下盛行的素食、健康安全理念真是背道而驰。在他的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猪。猪头、猪心、猪肝、猪口条。。。。。。他吃全猪宴。他为人潇洒,吃得也潇洒,不顾忌什么。看看,“好吃的话撑死也就算了”。如果说真是这样,别人会认为蔡澜就只会满足口腹之欲,哪懂什么饮食。蔡澜的功力并不是吹出来的,他吃宁波菜,不动手看看就知道行不行。“上一碟麦麸,一看就知道不行。为什么?那面筋是刀切的,麸要手撕,汁才入味。就这么简单。”别人问他“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他回答:“豆芽炒豆卜”。也不是炒炒就行的。必须严格地操作,掐掉什么、掐多少都要精心细做,否则就不是他爱的那盘豆芽炒豆卜了。

  就如他回答别人的称赞,哪里是真会吃,只不过是会比较罢了。我们这些菜鸟吃货会比较吗?会,但是我们只在食物的最末端比较,没学会大师从源头比较的功夫

  《蔡澜谈吃》读后感(三):你一生人,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看《蔡澜谈吃》,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便是一个问句:“你一生人,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蔡澜想来想去,给出的答案是:豆芽炒豆卜。 还以为豆卜是什么稀罕玩意儿,查过才知,豆卜原来是经高温油炸过的豆腐,也就是咱们俗称的豆腐泡。 于是禁不住大呼意外——本以为像蔡澜这样的老饕,给出的答案要么是山珍,要么是海味,谁能猜到竟是豆芽炒豆腐泡? 转念一想又觉得合情合理。 《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吃了黄蓉做的“玉笛谁家听落梅”、“二十四桥明月夜”、“好逑汤”几道菜,开心得大呼小叫眉飞色舞;黄蓉笑说:“七公,我最拿手的菜你还没吃到呢。”洪七公又惊又喜,忙问:“甚么菜?甚么菜?”黄蓉道:“一时也说不尽,比如说炒白菜哪,蒸豆腐哪,炖鸡蛋哪,白切肉哪。”郭靖听了不以为然,可洪七公品味之精,世间稀有,深知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这道理与武学一般,能在平淡之中现神奇,才说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听黄蓉一说,便禁不住心痒难搔起来。 蔡澜说一生人吃过最好吃的是豆芽炒豆卜,菜系平常不假;可寻常菜,却不能寻常做了。 洪七公为讨好黄蓉,自告奋勇:“……我给买白菜豆腐去,好不好?”黄蓉笑道:“那倒不用,你买的也不合我心意。”洪七公笑道:“对,对,别人买的怎能称心呢?”这说明食材之重要。 这道豆芽炒豆卜,按照蔡澜的说法,要先将豆芽的尾部折去,才算好看;而豆芽顶上那颗豆则需保留,否则成为银白白,没有一点绿色(想是绿豆芽),也不美观。而豆卜则要切成细条或小三角,也不能整块上。 至于用油,那就更讲究了。花生油是一定不能用的,因为此个性太强,容易干扰主人;可用玉蜀黍油或芥花籽油,用橄榄油为上乘,山茶花油更是上上乘。而且菜下锅炒几下之后,要加鱼露提味。 另须知,并不是依法炮制便能做出让人一辈子难忘的豆芽炒豆卜的,重要的还在于火候的掌握,要是把握不好,作出“水汪汪、干瘪瘪像老太婆手指的豆芽”,别说蔡澜,估计自己都不会爱吃。 说起什么东西最好吃,这几天在翻唐鲁孙的《中国吃》。唐鲁孙是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当年吃遍北平大小菜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及至后来去了台湾,虽也有各种大小吃,可唐鲁孙动辄便感慨“吃到嘴里就觉得不太对劲儿了”——最好吃的,恐怕是再也吃不到的东西吧。 唐敏在美食随笔集《美味佳肴的受害者》里写到她的外祖父,说他是真正让她倾心的男人,一个能够欣赏美味,懂得享受生活的男人。唐敏写道,她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带她去上海著名的餐馆,只给她点半份蛋炒饭,“我外公点了他喜欢的菜肴,再喝一点酒,我坐在一边,腰杆笔直,表情严肃地坐着,吃我的蛋炒饭。外公会给我尝一点点他吃的美味,并对我说,等你长大以后,这些好味道再也吃不到,因为只有这些厨师会做出这么好吃的菜,你长大以后,他们全死了。所以,你不要吃外公的菜,你要是吃了,你一辈子会伤心的。你只要记住蛋炒饭的味道就行了。” 这种方法倒可以免去唐鲁孙式的残念,可老来追忆一世饮食生涯时,竟找不到可以回味的载体,恐怕又是更大的悲剧了吧。

  《蔡澜谈吃》读后感(四):酱大排和豆芽菜

  那日看蔡澜做一个访谈节目,谈到最喜欢的食物,他老老实实地回答,现在觉得炒泥豆芽这样的家常菜最可心。

  听了蔡澜的话,一时以为听错了,愕然。蔡澜是谁啊,名满香江的大才子兼美食家,会吃能写,什么样的餐厅经他一点,好比开光,灵验呐。绝的是,他还是一名不折不扣实践家,经常亲自上电视教做菜,炮制出了袁枚的“随园食单”,连金庸杜撰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捣估出来了。据说,他在香港上海两地开的“粗菜馆”,生意好到令人艳羡,明星们捧场得多。

  读过他的《蔡澜谈吃》,这位仁兄在书里指点,樱花开了要泡哪家温泉吃哪家料理,哪个杂沓能吃到刚下船的阿拉斯加蟹,鱼翅是捞饭还是捞什么好,配鲍鱼的汤怎样熬才入味,在我等好食客眼里,他是当代食神。

  食神怎么可以只钟情于豆芽菜!转念又想明白了,剑客的最高境界乃是化有剑为无剑,食客莫非也如此,炼到最后,鲍鱼鱼翅怎样,青菜豆腐又怎样,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返璞归真了。周星驰不也是在《食神》里道出真谛——“蛋炒饭同样惊天地泣鬼神”后,方才显出了食神真身嘛!

  可惜我没到那个境界,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定,我爸不用心烧出的酱大排,远远好吃于用心烧出的豆芽菜。我热爱美食,凡热爱的人都有一条底线,那就是,肉食一定好吃于素食。到饭店,最恨别人捧着菜单点素菜,切,素菜用得着点吗,把豆芽菜烧出肉味的,一定是神仙

  其女必象其父。天可怜见,让我摊上了一个比我更热爱美食的父亲。很明显,正是由于他老人家一直牢牢掌控着厨房和灶台的支配权,才造成了这么多年来我停滞于蛋炒饭,驻足于紫菜汤不前。但我也毫无怨言。本人厨艺虽基本不入流,凭着家传渊源,还是可纸上谈一点兵。

  谈美食,不是说菜谱。蔡澜,还有我爸都说过,中国菜的精髓在味,入髓的味,也就是调料的份量。西方人厨房多配有天平,严格跟着菜谱配几克,做出来味道不会太离谱。前不久,布什上电视做了一个汉堡,完全按麦当劳的要求报道说,与别的汉堡没甚大区别。中国菜全不然,加一些、少许、点点,醋、酱油、姜等等等等。没办法精确,全凭手的感觉。感觉这个东西就微妙了,我理解,在做菜上是经验,悟性。

  象我爸这样的“老牌大厨”,自称是早年在部队搞聚餐,为几百号人掌勺锻炼出来的感觉。直到前天,我们赞他老人家酱大排烧得好,他还满是不屑,“当年,在部队烧红烧肉,满满一铁锅,一揭锅,那才叫好。”所以,至今他对烹饪肉食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并乐此不疲地尝试。大排红烧加上四种闷酱,仔排与干蕨菜同锅,小排煨西红柿和香菇,羊肉直接拿来清炖,上个冬天他最得意事情莫过于熬出了正宗的牛骨汤。作为一名女性,我毫不掩饰对肉食的喜好,不能不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我晓得他反正是从来不看菜谱的,讲感觉的美食文字也不开,算是到了一种朴实的境界,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跟我爸不一样,他偏实,我偏形。吃不到的东西,我在美食文字里找感觉,望梅止渴。这几年,真收了一摞关于吃的书。

  早期买了周作人、梁实秋、汪曾祺老一辈的书,他们多是写老北京风味。写得好,但始终觉得内核还是乡愁多一些,对我这种没机会做游子的人,难以共鸣。前年走红的唐鲁孙系列也是这个调调,更难为人的是,他是珍妃的侄孙,正宗满族镶红旗后裔,《唐鲁孙谈吃》尽是世面了无踪迹的食材,柴火是产自西山的“银丝红罗炭”、仿乾隆五彩大瓷盘的糟蒸鸭肝、银鱼和干贝一起煮,啧啧,我等布衣还是免了吧。

  另几本美食书各具风格,都喜欢,经常翻。

  李碧华的《水云散发》写点心水果多一点,写着写着就写到她擅长的男女情事了,她最好用奇奇怪怪的比喻 。“女人若是一只蜜枣,必然是煲完汤之后的蜜枣。她的‘精华’已贡献给一锅汤(家庭丈夫子女)。牺牲了蜜枣,才成全了好汤。” “用厚杯喝咖啡奶茶,如同吻上一个厚嘴唇。男人或女人的厚嘴唇,向来都是比较性感的。” “好男人应该像黄牛。不过,如果女人不喜欢你,不接受你;或你不喜欢女人,不接受她,再好也没用。这才是道理。”还有更古怪的,“水果鲜吃,灵魂肉体俱全。成为一道菜一味甜品,则是一条艳丽的女尸。”写得太毒了,因为这句话,我从此便告别了我心爱的水果沙拉。再吃蜜枣,也怪怪的,只干吃,再不拿来熬甜羹。

  新买的,是网名为“森林的火焰”写手出的《味觉森林》,她其实是生于1978年的多伦多大学博士,在广东念的中山大学。书里“吃在广东”的部分精彩,咦,李碧华也是广东人,馋宗大师沈宏非是上海人大多数时候却盘踞在广东,蔡澜是香港人,过埠像过街。我爸也在广东呆过哎。看来,老广的确厉害,不愧为化美食为美文的温床土壤。

  写到这,饿得不行。广东太远,还是立马打电话给我爸实在:亲爱老爸,咱们中午能吃上酱大排吗?还有,再来一碗,豆芽菜。

  《蔡澜谈吃》读后感(五):吃的讲义也是生活的讲义

  一般漂在外国求学的人慢慢都会变成个“大厨”,这个推测屡试不爽。我的一位朋友在英国留学,修读设计艺术这类专业,又对摄影和做饭特别的喜爱。她时常专门去买一堆食材,花上一天时间,在厨房里从上午开始折腾到晚上,终于做出一道让自己吃着满意的菜。我问她平时都在看什么食谱,她答曰从来不看,只是凭着对食物的感觉来尝试,再加上一些对记忆中味道的重现。一下子有些吃惊,是因为没想到不用参照食谱也可以做出这样的菜。后来她和我说,懂得吃、讲究吃的人,都会是好厨师。

  最近和一个来自韩国的交换生一起打网球,运动之后我们会一起吃饭。每次他都问我说,这次吃Korean BBQ可以吗?我当然回答他没问题,于是跟着他,我竟然在四五天之内吃了好几顿韩式烧烤。之前和一位朋友一起在韩国旅游的时候,我们会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里找地道的韩餐,吃得不亦乐乎,回来之后也会经常光顾学校附近的韩国料理店。我想我对韩国料理还算是有好感的,可是禁不住连着几顿的Korean BBQ,我竟然很快就腻了。我问韩国朋友有没有去尝试中国菜,他一边说不太喜欢,一边指着这家店告诉我,他最喜欢这里的韩国料理,一周里几乎有五天都要来吃Korean BBQ。一下子又惊了,恨不得想问他这样吃不会腻吗?不愿意尝试其他种类的食物,只局限于窄窄的韩国料理,这是不同于那种对食物的“乡愁”的,我想这种人多半包容性比较差。

  蔡澜先生的书不是第一次读,之前为了写一篇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文章,特地借来了他的《蔡澜谈日本料理》,看后直叫人羡慕,他可以吃得这么精细。这次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蔡澜谈吃》,忍不住也拿来看。

  前半部分只是随手翻翻,也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蔡先生真的很讲究吃。直到《京都老蔡记》,才真叫吸引了我。

  原本在宫里给皇上做菜吃的人,清王朝倒了台流落街头,辗转到河南郑州,开了这家店,专卖蒸饺和馄饨。现已是百年老店,三代传承。

  “把碎肉放在一个大锅里,边打边兑水。打时一阵子缓慢,一阵子猛烈。那只手的旋转比搅拌机更快更有力,啪啪作声。” 这做馅儿的功夫光是读起来就让人对那饺子垂涎欲滴。果不其然。“上桌一看,皮薄如纸,用筷子一夹起,可以看到半透明的饺子皮中的陷,渗满着汤,怎么摇,也摇它不破。” 这时,吃饺子哪儿还只是吃饺子而已?那是吃的艺术。

  从这儿起再往后看,每一篇儿都写在我心上。

  《海南鸡饭的研究》。“炊完的饭肥胖,一颗颗独立,包着一层鸡油,发出光彩,一见此饭,方能称上正宗。偶尔在饭中吃到爆得略焦的干葱粒,更香。”

  《护国寺小吃》。“卖的有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象鼻子糕、麻团、面茶、杂碎汤等等,一共有八十种小吃。” 经蔡澜先生一写,我小时候的味觉记忆此时全回来了。

  《圆苑酒家》。“这家人烧的红焖蹄膀特别精彩,肥嘟嘟地上桌,一大根骨头翘在碟上,碟边看到很多粒卤蛋,钱女士笑说:这里的菜名都不用自己取,客人会替我们安上别名,他们叫这道做猪八戒踢足球。” 看得我恨不得现在就去吃。

  《米粉》。想起在台湾环岛的时候,一路走一路吃。吃过马路边上的午餐大排档,有浇着肉汁儿的卤蛋,真想不到有那么好吃;吃过台铁便当,被噎得喘不过气而刚好又没有水,可下一次还是继续买来吃;吃过卤肉饭和牛肉丸,肥嘟嘟的卤肉浇在小碗米饭上,搭配味道很鲜的汤和有嚼劲儿的肉丸,吃得真是满足。当然,还吃过夜里两点钟花莲路边的夜宵,anson给我们点了咸豆花、蛋饼和馒头加蛋。咸豆花里有切成块的油条,上面漂了几粒葱花,一喝就难忘,蛋饼外面酥酥的,和鸡蛋在一起特别香,馒头是红糖馒头,自然有一股甜味儿,那是我离开台湾之前的倒数第二天,我才真的爱上台湾了。

  《早餐天下》。“一个我心目中的早餐包括八种点心:虾饺、烧卖、鸡扎、萝卜糕、肠粉、鲮鱼球、粉粿、叉烧包和一盅排骨饭,一个人吃个精光。” 一个能把早饭吃得这样丰富的,一定是热爱生命的人。

  《炒饭的艺术》。“炒饭的最高境界在于炒得蛋包住米粒,呈金黄,才能叫得上是炒饭。要达到这个效果,先得下油,待热得冒烟,倒入隔夜饭,炒至米粒在镬中跳跃,才打蛋进去。” 看到这里不禁一声呜呼,此时我最大的奢求就是吃一碗最高境界的炒饭了。

  到兴趣最高潮的时候,却发现这本书竟然已经看到末尾了,实在有意犹未尽之感。

  吃饭的艺术,蔡先生在最后一篇《吃的讲义》中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也无需赘述,相信所有的读者读到最后都会对吃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吃不在山珍海味。蔡先生一生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豆芽炒豆卜,百食不厌。看似平凡的小菜,其实要炒得好却很不容易,水分、咸淡、油腻,这些都是学问。而真正的高厨,往往不是牛在鼓弄那些名贵的食材,而是在平凡小菜中做出美味,那才是食物最原始最真诚的感动。

  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吃的讲义,也就是生活的讲义。

  《蔡澜谈吃》读后感(六):妙人蔡澜

  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有三大“台柱”,亦舒、李碧华、蔡澜。前面两位是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至于蔡澜,咦,他还写文章唆?还以为这老头儿要不是搞饮食的,要不就是做媒体的呢。看,都是东方卫视那个《蔡澜提菜篮》给闹的。

  通常情况下,会吃会欣赏别人做吃还品得出味说得出道道来的,一概认为其必会生活必懂享受生活,乃真妙人也。蔡澜是一真妙人,那境界可谓又高出上述类型之人多多。读《蔡澜谈吃》,每一文章篇幅短短,全都是大白话,简单易懂,不摆谱、不装臭屁地讲知识说道理兼完全没有要强加谁谁谁认可同意地告诉你他的想法,读得人好生喜欢。陈子善在序中说,蔡澜是文章妙手,也是性情中人。诚也。

  不信?你读:

  “墉记”出版六十周年纪念刊物,要我写几个字。没有稿费收,借自己的方块发表,以作帮补,请给位读者海涵。(哈哈,想象中老头儿胖起个脸,着对襟布衣或绸衣白衫不急不缓、理所当然地说出这话,大乐。)

  《CAPTAIN》一文中,老头儿谈到自己做的事,这样描述说

  当我对电影的兴趣减少,开始向饮食业发展的时候,国际影评人东尼雷恩来港,向许鞍华问起我这个老友的状况,话转来转去,东尼惊叫:“什么?他拿着锅铲当厨子?”

  后来东尼又别国际影展邀请来港,遇到许鞍华,话又转来转去,东尼惊叫:“什么?他拿着旗子当导游?”

  下一次他来,又再遇到许鞍华时,话转来转去,东尼一定再惊叫:“什么?他穿着黑制服在餐厅当CAPTAIN?”

  呵呵。

  真是喜欢老头儿的文字,简单舒适自在,关键是不装,没有任何雕琢亦或精心伺弄,非得表现什么传达什么的痕迹,看了舒服到心底。

  老头儿的文字,是一流榜样,无限向往,要把一整套《蔡澜小品新选》挨个儿全部读完。

  ,题外话,其实,但凡创作,文字也好,设计也罢,最难在不装,在不刻意,最简单,也在不装,不刻意。大俗大雅,有万千理念,有雄心壮志,有肆意激情,未必做得到,而当云淡风清,舒适安逸,也就自然而然地多了率直风流,少了虚情假意,变成十二分豁达,大家喜欢。

  《蔡澜谈吃》读后感(七):天空再深,我也会找到属于我的那道菜(你不是一个孤独的吃货)

  作为一个吃货,坐困鸟兽散尽的办公室,在这饥肠辘辘的空档谈论本书;我承认,这和在午夜床头看作者大叹猪油捞饭之妙一样,很作孽。

  不是每个人都像蔡澜那样热爱手工面、酱油饭、潮州菜,一千个吃货心中自有一千道完美的、入脑入心、奉为神物的“那道菜”;但看到这本书,大抵都会心领神会的一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美食探索中,对了,这样的人生才好玩!

  性格决定命运,目标决定过程,爱生活、爱热闹、有古人之风的老吃货颇以探寻世间美味为己任,分分钟奔波在天南地北。这边增城的妃子笑在挂青,那边北海道的温泉汤下大雪了;还在流连天香楼的花雕,西贡少女又在唤你吃牛河了。身后一群大小吃货,为了心目中的极致美味,跟在老吃货身后吭哧吭哧,从此滚滚红尘多了一道味欲的辙痕……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同,也许只有自己才能做出心目中最完美的蛋。”且慢收拾上路的行装,把书看完会发现,蔡澜真正想告诉你的是,“那道菜”不在风尘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满座的饭肆酒楼,它藏在你自己的心里。那是你用心炒的一碗蛋炒饭,用心熬的一锅汤。

  这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吧,用敲惯键盘的手去摩挲厨具,让厨房的灯亮起来,让生活的节奏慢下去。不要嫌做饭时间长过吃饭,因为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回味那美妙的成就感。选用猪的哪个部位?是大火急炒还是小火慢炖?用老抽生抽还是白醋鱼露?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各种调料和原料的搭配越臻熟美,终于,你吃到了别无分号,专属于你的那道菜。

  那么,怎样从一个吃货晋级为厨艺爱好者?写点自己总结的小贴士:

  1.多逛菜市场,和卖菜的老伯交朋友。丰富的生鲜原料会给你的菜单提供更多的选择,买当季的蔬果则会减少农药摄入的风险。如果能做到一周的菜色不重复,是不是很有趣?

  2.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在外面就餐别只顾着海吃,揣摩下这道菜为什么吸引到你,偷师路边摊大妈熟练的翻炒手法,别错过旅途中那些暗藏玄机的小食肆,闲来看看网络、电视、杂志上有关烹饪的内容……日积月累下来是丰富的心水。

  3.收拾清理橱柜,扔掉过期过气的存货,添置新的,更漂亮的餐具,系上艳丽的围裙,让厨房成为令你兴奋的秀场。

  4.世界是平的,案板也是。改变一成不变的做菜习惯,那很没劲。谁说番茄就只能炒鸡蛋,加进牛肉土豆洋葱能熬罗宋汤呢;青菜也不是一定要用炒,拿开水灼了拌上调匀乎的芝麻酱或者腐乳,就是高级餐厅20元一份的“酱香青菜”哈。

  最后,多看蔡澜的书,多和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切磋,你不是一个孤独的吃货,哈哈~

  《蔡澜谈吃》读后感(八):闲来看蔡澜谈吃

  几日来临睡前总习惯翻翻这本枕边书,蔡老先生的文字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蔡老果真是性情中人,说来惭愧,从不曾看过蔡老的电视节目,说要不知其名声在外倒也不确实,的确是知晓蔡老很有知名度,但唯恐是很多世界上存在的一拨人一样,只懂得嘴皮子说说,却不会动手。算下来,我倒也算得上是这样一号人物,近来多年在外求生活,极少有机会下厨料理一蔬一饭,倒是硬生生把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经验好似都遗忘了一般,想来都觉得可惜。

  在朋友J面前说过那么一嘴,我略懂得些做菜,J自然是上下打量我半分钟有余,她说知晓我沉默寡言性情之下仿佛另有绝活,不料却是厨艺。万分羞愧自己的三脚猫功夫,确实上不得台面。有日恰逢J搬家入住不久,我们共同前往品酒会,在那之前,我便提议到她新家做一顿饭,时间略紧,倒也顾不上什么大餐,就做个家常菜饱腹。J欣然答应,夸下这个海口,倒让我有些戚戚然来,想来都半年没有洗菜做饭,不知功力还剩几成。

  一早抵达街市,挑挑拣拣,最新鲜的肉与青菜想必也不到我来购买,好在每日供应的街市即便去晚了,余下的也不见得会是差。

  买好食材的空当,J恰好下楼来接我,说道有从乡下潮汕带过来的牛肉丸,大喜。粤人想必都知晓潮汕牛肉丸名声在外,那种弹牙有力,那种嚼劲,那种牛肉清香,让人一吃便忘不了。想想我回过头来买了几朵菇,菌类与牛肉丸滚汤倒是最为相配。

  不过多一会,我便端出些菜来,我饮食一向清淡挑剔,所用调味料也少些。暗暗感叹依旧宝刀未老,J吃得很是欢愉,皆大欢喜。

  世间讲究烹饪的,最为考验技巧与经验的,无非都是些家常。在平淡常见的菜肴之中吃出神奇来,那才是奇妙功夫。

  翻阅完蔡老这本书,就好像跟着他在舌尖上旅行了那么一会,他只是给了一个引子,剩下的,就看各自造化了,在世间能品尝到什么美味,想必也是看各自的缘分与造化。他的接地气,让我看着看着都不禁莞尔。他不说教,不说什么大道理,不说什么做菜技巧云云,永远只是给出个大概,便告诉你说自己多试几次便知晓,他鼓励观众都自己动手,动手不仅仅带来舌尖上吃到自己做菜的美味,更是为了这个过程的殷实。

  记得有次夜深,肚子觉得饿了起来,看一看时辰,尚早。这边厢在微信上与好友说着肚子饿,臭味相投的两人,连夜半肚饥的频道都一样。我转身走入厨房,熬了一碗粥,打下一枚鸡蛋,热上一块咸鱼。吃得不亦乐乎,口腹之欲在瞬间得到了满足。好友在微信里告知刚刚换衣下楼到便利店里买了栗子,现在一颗一颗剥栗子吃。我缓慢告知我已经熬上一碗粥给喝掉了。末了再加上一句:你吃到的都是别人吃过的,像我多好,自己动手自己做独一无二的。性子里我就是要做特立独行不一样的人。

  想来,沉浸在料理一蔬一饭当中,为的,就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欢愉。

  《蔡澜谈吃》读后感(九):不是会吃,是会比较

  职场倦怠症,每天临睡前想到第二天要面对的一大堆没完没了的事情,直接失眠。幸好还有个爱好——吃,家里也屯了一堆美食相关的书籍,当成枕边书,在梦中大快朵颐和构思新的菜,很满足。

  这本书是专栏小品汇编,篇幅大多不到千字,一口气看个10篇也不撑。内容从各种饭店介绍,私房菜菜谱,到美食之旅,内容不一而足。

  谈到好的食物,总是会把鹅肝的故事拿出来讲,教导大家,东西要挑好的来尝试。第一印象不佳,即使东西再好,也会被直接打入冷宫。

  大多数蛋糕上都有水果罐头的樱桃,爱吃的人很多,偏偏我属于少数,糖精的苦瑟,水汪汪烂糟糟的果肉。这个就是我第一次吃的樱桃,此后二十几年,将它列入黑名单。还奇怪怎么有人会喜欢吃那么难吃的东西。去年有机会吃了一下新鲜的樱桃,再三的心理准备下,了不起吐掉嘛,尝了一个。发现很好吃哦,酸酸甜甜,肉质细腻,水分充足,有点像李子。不错不错。一口气吃掉半斤吧。

  看吧,东西就是不一样,有胆量吃难吃的东西才会吃到美味。不尝试永远只能单调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