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6: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10篇

  《像自由一样美丽》是一本由林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一):美丽的代价

  美丽的代价

  题记:不自由的人向往自由,不自由的人才会意识到自由的美丽。

  整部书里,最触动我的是一个特莱津小孩的一句诗:

  ——黎明沿着集中营的街道匍匐前行

  拥抱着每一个路上的行人。

  我很喜欢书的装帧,风格一如林达以前的书一般,后面是可爱的特莱津孩子的画作,很简洁,但整个封面却给人异常厚重的感觉。或许,看到林达这两个字,就觉得你在这之后的若干个小时里会被牵入到一段复杂深厚的历史中去,让你不由得肃然起敬。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意外的产物,作者也说这更倾向于说是一本“青少年儿童读物”,但它探讨的主题又远远的超过了一般青少年儿童所能理解的范畴。

  特莱津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小镇,几近衰落,但纳粹把这里当成了一个秀场,把犹太人驱赶到这里,甚至还有个犹太人委员会负责管理数万犹太人。

  这个在纳粹看管下的,给世界舆论装装样子的犹太人社区里,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作家和诗人。他们不愿意看到如此悲苦的现实影响到孩子的心灵,所以轮流教他们唱歌,写诗和画画,而这些画作被偷偷藏在隐蔽的阁楼等地,才在战后重新被发现,连同那些孩子创作的诗歌,被一起保存在了博物馆里,本书的图片就全是由捷克犹太人博物馆提供的。

  在艺术家们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绘画作品和诗歌,并且几乎每幅画上都写有小作者自己的名字,也正因为此,林达才能透过历史的魔镜,看到在那个被困的年代里,生活困苦的犹太人,处于集体被羁押状态的犹太小孩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我们可以很细很细的对照着画作上的名字,看看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最后有发生了什么悲惨的故事。

  是的,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的故事都是悲剧的,大部分孩子和特莱津的大部人一样,都在1944年,德国转入全面失利的时候,被一波一波的送到奥斯威辛,开始他们数十个小时的死亡之旅,而那些创作了可爱画作的孩子,也大多死于此。孩子们不能参加工作,对纳粹来说意味着利用价值更加的少,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深入人心的德国和德军占领区,人们自然的认为,这是在帮上帝淘汰弱势人群,优化整个人类种族。

  一个叫Zdenek Ornest的孩子在诗歌里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

  当我最终醒来,带着一颗沉重的心

  我饥肠辘辘,我哭了

  想到我现在必须放弃所有的希望

  我希望自己睡着,睡着,只是睡着。

  面对残忍的现实,或许很多人都愿意像Omest一样,沉沉的“睡着”,不用考虑自己如果果腹,如何才能逃脱这个悲苦的世界,而这一切悲苦命运的原因却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犹太小孩。

  一个叫库尔特的小孩创作了一幅画作,宁静的乡村房屋,和谐安宁,但在不远处却是一道火,大火是将吞噬房屋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查出的是,1944年,在他还没有过自己第10个生日的时候,就被纳粹杀害了。

  人类历史的悲剧似乎一直在重演,我们一直在说向往自由,陈胜吴广要的不就是自由吗?但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不那么自由,所以我们觉得自由的可贵,所以我们才觉得自由是美丽的东西,希望什么都要像自由一样的美丽。看着这些可怜的富有才华的犹太儿童,我们会由衷觉得人性有时是会变得黑暗的,并且通过一定的舆论,成为很多人赞同的东西,他们被遮蔽,被迷惑或者心甘情愿的相信,相信雅利安人是优等的,犹太人是卑劣的,是应当被灭族的。

  说什么都是后话,都早已晚了,只是希望历史再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2009-8-28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二):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金边

  即使生活中乌云满天也并不可怕,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金边,那是太阳拖过来的光芒,告诉人们,总会有阳光普照的一天。

  《像自由一样美丽》一书描述了在纳粹迫害下的犹太人的生存状态,但他关注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儿童,并通过儿童群体描写了在集中营中生活中与之息息相关的一个群体,在此我们简单的称为“大师”群体,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在各自的领域中的造诣已经登峰造极,正式他们的存在带给了孩子们另一片天地。

  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在特来津的集中营,根本没有自由,更没有美丽。自由于人类而言,像空气一样,当你拥有的时候也许并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但一旦失去却发现难以为继。犹太集中营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根本无法满足人类正常生活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儿童成长所需。“大师”们的存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片“沃土”。他们极力的保护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依旧能接受精神的熏陶,点亮他们他们看见美丽的眼睛和心灵。他们为孩子们排练儿童歌剧,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自己的刊物。歌剧《布伦迪巴》至今仍在演出。“仇恨是自然发生的,很快地,它就会堵住孩子们的胸膛。在这样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保留一双正常的眼睛,任然能够看到和理解什么是美,引导他们保留爱的能力,把这样的种子播入孩子们的心田,期待它慢慢地萌芽和生长。”

  他们穷尽各种可能,将自己所学所思传给孩子们,使得孩子们因为这扭曲的时代而扭曲的心灵得以慰藉。他们借用音乐剧表达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借用诗歌和画作疏导心中的郁结没记录这一段残酷而真实的历史,表达对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由、美丽的想象。他们的存在对生活在特来津的孩子,尤其是对那些存活下来的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他们后半生能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有些人注定就是不平凡的,纵使他们的一生像流星、烟火般短暂,却也如同流星划过天际般绚烂,烟火绽放般炫目。

  弗利德在这群特殊的“教师”中尤为亮眼和独特,也许是由于我自己对她偏爱,也觉得作者对她尤为喜爱。在书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绘她的生平,描写她如何教导孩子,并通过孩子的口述讲述了她对孩子们的影响。作者还特别写了一段作者自己对弗利德的认识。她似乎并未收到特来津地狱般生活的影响,她没有记录哪里的生活,依然在画着花卉、人物和风景,带着孩子们构筑着宁静的世界。

  书的第二部分是书的主题部分,即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孩子们的作品和诗歌。作者将同画作表达主题相近的诗歌同画作放在了一起。课件,作者用心的体会着每一副作品。这些画作大部分颜色鲜艳、温暖,可见,信仰的力量,对善和美的渴求孩子们并没有失去。

  全书,我并没有看到对于残酷、血腥画面的描写,也并未控诉、痛斥纳粹的惨无人道,却别有一番力量。在令人窒息的生活状态下,看到、读到的尽是希望、善与和平的主旋律,他们就像是乌云边上的金边,看到他们,我们就知道太阳就在乌云之后,我们总会和它相见。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三):特莱津遗作

  “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诗句出自一位犹太少年之手,他叫Mif。整整七十年前,他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特莱津集中营里写下我永生不得感受的痛苦和恐惧。

  和Mif在同一片烟囱房里背对死神的孩子还有一万多个,他们用画和诗陈述希望,拜托噩梦,填补勇气。其中些许作品被《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一书引用。

  烟囱房,火车,花草树木,在孩子们的画作中一再出现。

  活着,等待,家乡,在少年们的诗句中最常被运用。

  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比如卒年九岁的Erika,她把拥挤不堪的房间画得异常空旷——架子床被推倒远远的墙边,画框高悬墙上,画面近处是三支花插在绘有爱心的花瓶里,旁边有一盆果子。这个小女孩在一幅画中放大了心里的渴求和恐慌,并把现实和梦境颠倒。画里那个现实中的她坐在架子床下铺孤单沉默地望着花瓶和画外,作画的她则是梦里的她,可以把现实推远,亲近芬芳生命。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颤栗活着的孩子,用未经润色的笔触和文字诉说。一个孩子说,“爹爹,快点来/而且看上去显得快活点/您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就很伤心。”女孩Eva问,“还有多少个夜晚/我们要住在这里?/我不知道/只有上帝有数”。还有一副画,只有一片蓝天和一横抹草地,那是十一二岁的Hana向往的世界。

  没有人会用天赋和勤奋来对这些画作比较高下,每一幅,每一篇,都流淌着撕裂人心之痛。

  “假如我也挂在枝头,既然树能开花,为什么我就不能?我不想就这样凋谢!”

  我只能庆幸,此生写不出此般恸心之语。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四):蝴蝶不在没有自由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我庆幸自己还拥有一定的自由,不用被迫在肮脏的地方生活,不用被迫干繁重的体育劳动。

  这本书先是描述了纳粹的产生,在一个没有民主,言论自由的德国,国家的统一洗脑,鼓励孩子们举报自己的父母,这一切一切让我感觉特别像ぶんかだいかくめい。可见,言论的自由是多么的重要。希特勒正是因为一上台就控制了媒体,才得以一直能够洗脑整个民众。

  然后,希特勒又掌握了青少年的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年,往往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容易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也非常容易盲目相信和崇拜强权和领袖。在我出国之前,我感觉自己也是这样被教育的,培养了盲目的あいこくしゅぎ与みんぞくしゅぎ。但是真正正确的青少年教育应该就如书中艾辛格教授所述,“在你们这样的年龄,不要过早的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在形成观点之前,你们首先要做的,是吸取大量的知识。”即教授知识而不是观点。

  读完整本书,我感慨最深的还是那首叫蝴蝶的诗“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我感觉诗中的“蝴蝶”代表了人性的真善美,这里的“蝴蝶”是不会飞翔在被剥夺了自由的地方的,不管是在世界的哪里。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五):孩子艺术启蒙和二战犹太人的故事

  在书的开始部分,对于德国纳粹的起源、发展有清楚简单的叙述。介绍了历史各个时间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希特勒利用人种优越论推行他的统治。让孩子从六岁开始接受纳粹的军国思想,从小培养他们捍卫德国纳粹帝国,建立对犹太人的仇恨心理。

  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害怕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他们想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区”作为对外宣传工具,来掩盖他们反动镇压犹太人的行为。在已经被德国占领的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西北六十公里处,有个小镇“特莱津”。这里以前就是捷克国家的一个军事城堡,有很多以前遗留下的军事设施、宿舍。德国纳粹就建立了“特莱津”集中营。表面上在营中有一些犹太人自治的管理,但是都是德国纳粹的恐怖军事化管理。原来只有六千多人的小镇,被改造成容纳六万五千多人的集中营。这里缺乏基本的生存环境,个人行为受管理,缺乏粮食、医疗、健康保证,更没有孩子教育的场所。来这里的孩子有一万多名,只有一百多名孩子幸存下来。

  被囚禁的孩子不知道,被关押在这里的还有一流的犹太艺术家、学者。面对恐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生存环境,这些学者、教授、艺术家利用自己的一点智慧为孩子争取较好的生活环境。为孩子们争取到了有限的自由活动时间,同时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给失去教育的孩子进行引导、各种教育。

  优秀的音乐家汉斯.克拉萨指导孩子排演歌剧,他和其他艺术家们共同努力下,最终在特莱津集中营上演了《布伦迪巴》,这是一个简单的善良战胜邪恶的故事。今天的人们发现身为囚徒的音乐家,依然长着幻想的翅膀,甚至有着二十世界现代音乐的审美感觉。

  凡特.艾辛格教授也是一名男孩宿舍管理者,他特有的热情,激发孩子们的各种创造力。他带领不同观点的教授、学者悄悄地给孩子们作讲座。在纸张都严格管理的集中营,他指导孩子们办了一份地下杂志。里面有孩子们写的文章、诗歌等。让孩子们坚强承担自己的苦难命运。这些杂志被一直保藏安全地方。二战结束后又经过多人的努力才被人发表。

  最引人注目的是叫迪克.弗利德的女艺术家,她当时已经是著名的艺术家。但是她来到特莱津后,她利用一切机会避开纳粹的管理者,组织男、女宿舍的孩子们进行绘画。她不光是想教给孩子绘画的技能,而是想让孩子通过绘画,像一个正常孩子的心理一样去观察自然,表达内心精神,将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从心理上走出集中营的压抑严酷环境。

  这本书后面的画作都是她的教导的孩子的画作。单纯看一幅幅画作没有特殊之处,很多画都是幼稚简单的。但是作者每幅画作的背面书页中,有小画家的介绍,画作的内涵,还有一首诗歌补充画作意境。看着特殊时期的作品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感。

  有些画作构图、色彩、表达内心都比较有艺术水平,读者能看到弗利德启发教育的成果。

  作品几次提到一个小诗人哈努什.哈克布尔克创作的诗,他的诗作语言表达准确细腻像是一名成熟的诗人,诗中时常流露出孩子的丰富神态。可贵的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小小年纪的他,诗中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气魄。令读者感叹哀伤他的不幸命运也喜欢这个不凡的小诗人。

  书中故事让人悲伤难过,同时向读者展示犹太人的自强不息坚韧的品格。那些艺术家的事迹让读者进一步解艺术的启蒙作用。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六):艺术的魅力,美丽的心灵

  从捷克首都,那个美丽的古城布拉格,再往西北方向走六十公里,就是特莱津。这里原来是一片风景秀丽的山区,叫波希米亚山。1780年,国王约瑟夫二世,为了防御北方的敌人,保护布拉格,就在这片山里建立了一个军事要塞。国王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了这个要塞,它从此被人们叫做特莱津。和平时期,军队撤离,特莱津成为一个普通的小镇。而在纳粹势力肆意扩张和碾压人权的年代,这个普通小镇的命运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囚禁犹太人的集中营。从此,捷克小镇特莱津变成了德国集中营“特莱西恩施塔特。

  在德国,打着科学、理性的旗帜,希特勒积极地鼓吹“种族理想主义”。希特勒告诉德国人,德国的大多数民众所属的“雅利安人种”是一种高贵的种族,他们的遗传基因最优秀,身体最健康,智力 最高。而其他种族,都是相对低劣的种族。希特勒得到一些德国科学家的配合,使得当时大多数德国人相信,从“人种学”的“科学角度”来看,犹太人是一种最低劣的、甚至是罪恶的种族,整个犹太民族是德国经济灾难、德国政治灾难。

  德国的犹太人开始被剥夺财产,房屋,以及出入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权利,而犹太儿童被剥夺上学的权利,凡是六岁以上的犹太人都被要求在外衣的胸前佩戴羞辱性的黄色六角星形的符号,中间有表示“犹太人”的字样。

  在迫害犹太人的过程中,最残忍的任务,往往是交给年轻人去做的。德国的孩子们,从六岁开始,就被要求 加入“少年队”,“希特勒青年团”等纳粹儿童和青少年组织,那些阻挡他们加入的家长要被判刑,甚至国家有权夺走他们的孩子。这些雅利安种族的孩子们本来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又渴望着被接纳为一个“光荣集体”的一员,所以,很容易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于是,少年成为纳粹手中最有力的枪杆。

  起初,希特勒和他的冲锋队正在迫害的犹太人,是他们自己国家德国的国民。但随着形势变化,1938年九月三十日,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以期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的意思是把欧洲的一个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送给希特勒。这就等于是对希特勒说,你不要攻击我们,你去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你去侵略他们的时候,我们不会干涉,我们不管。堂堂的欧洲大国,把自己弱小的邻居,当作兔子,送到了的鹰爪之下。一年以后的1939年8月,苏联也以同样的方式,出卖了波兰。他们希望将祸水引向别家,自己就安全了。于是,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爪牙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伸向了波兰。

  1942年2月开始,纳粹开始勒令犹太人离开家,他们将被送往集中营。

  捷克斯洛伐克的特莱津被德国人打造成了“作为礼物送给犹太人的城市”。为了控制住犹太人当中知名人士对国际社会舆论的影响,大批犹太政治领袖、科学家、建筑师、艺术家都被送到了特莱津,过上了所谓“犹太自治”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编号;六万五千名成年男女、孩子、老人都被拥挤地关押在原本只能容纳六千人的小镇里,睡在肮脏不堪的地板上,食物、药物、生活用品、甚至水合新鲜空气都是缺乏的;但对此,犹太人没有任何抱怨的权利,起初为掩人耳目而设立的代表民意的犹太人委员会更是形同虚设。

  集中营里,孩子是特殊的存在。他们涉世未深,心灵纯洁得如同白纸,但是小小年纪,烙在他们纯净眼眸里的景象却是死亡、是荷枪实弹的看守、是亲人的离去、是世界的恶意。

  特莱津的孩子又是幸运的,在朝不保夕的集中营里,他们的美丽心灵被一群人看重和呵护,音乐家、画家、教授们挣扎着把知识、艺术和良知交给孩子,让他们的灵魂得到支撑。汉斯·卡拉萨帮助孩子们排练儿童歌剧《布伦迪巴》、凡特·艾辛格教授为孩子们上着数学、地理、历史、希伯来语的课程,甚至还帮助孩子们办起了一份地下杂志《先锋》;女艺术家家弗里德·迪克—布朗德斯教孩子们画画。他们就像《美丽人生》中充满智慧的父亲,用巧手为孩子编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境。

  在作画中,孩子们暂时忘却了悲惨的现实,将自己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抒发在画纸上。在后来被收集起来的集中营里的孩子留下的近四千多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现实的恐惧,但更能看到他们纯洁的灵魂和充满希望的眼睛。

  孩子们固执地在画中为集中营的囚室里摆上鲜花,就像和平时代,妈妈在家经常做的那样;他们描绘着集中营里看不到的公园和花朵,憧憬着最理想快活的生活;在画作里,他们把自己画成了天地和河流间的一叶扁舟,渴望着自由远航……

  但是这些充满希望和极具天赋的孩子的梦终究被斩断在最美丽的年华。一万五千名曾经生活在特莱津的犹太孩子,只有一百多名存活了下来。

  时至今日,当年汉斯·卡拉萨在集中营里为孩子排练的歌剧《布伦迪巴》在肯尼迪艺术中心被新一代的犹太孩子们歌唱;孩子们在集中营里留下的诗作被谱成歌曲,传诵至今;孩子们巧手绘制的画作也集结成册,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短暂的人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不论现实如何悲惨,我们总能在艺术中寻找到慰藉;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沧海桑田,艺术却能成为纽带,让活着的人去走进已逝者的灵魂。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七):只有艺术才可以拯救心灵的自由

  这是可以很快就读完的书,却也是我还想再读的书。林达想写一本给青少年的书,所以语言上会通俗易懂些,读起来很快,很有成就感。看着看着脑海里就会出现《美丽人生》和《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画面,关于二战集中营的电影给我的影响太深。总是会幻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如何应对?我能想到的人类史上最残酷的事情除了国内曾经的wg,应该就是二战的集中营了。这种心理阴影应该是会影响人一生的生活,和经历过这些苦难的人相比,现代社会的那些小忧伤和小抑郁又算的了什么呢。

  应该感谢在那个时代还有坚持内心坚持要帮助孩子们的无私的艺术老师们,至少还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偷偷的用艺术来寄托美好未来的机会,可以用艺术来得到心灵上的自由~~画画的确是一个可以治愈疗伤的好方式!

  这本书讲述的是那么一个凄美的历史,却也让我感到隐藏的小美好。感谢林达能写出这一段历史。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八):像自由一样美丽

  我想年轻的我们应该关注这段历史,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吸引了,因为只有历史,才让我们看清楚世界。这不仅关于纳粹,犹太人的历史,这是全世界的历史。

  关于纳粹,犹太人,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电影《无耻混蛋》里面的描述,但是这一次我是真真切切地被感动,无数次翻阅这本书,一字一句地读,不敢落下一句。书中不是长编地描写这一段历史,而是选择了捷克的特莱津集中营里面所发生的一切关于犹太人面对这段灭绝天性屠杀的救赎。

  希特勒很善于煽动人民,利用人性的弱点,让德国人愿意相信自己比他人更优秀,世界上最强大的是日耳曼人,而且不能与弱者混杂,特别是犹太人,因为他们就像是一群肮脏的老鼠在乱窜,而且会传播病菌和疾病,他们的存在是在污染着人类。希特勒甚至利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优生来让人民切切底底的相信,日耳曼人是最好的,最强大的种族。希特勒夸大和强调了人类思想中科学、理性那一面,而有意抹去人类文化来自另外一个方向、同样重要的感情和思想资源,抹去人的善良,同情和良知。这也可以说是对于希特勒个人来说,最成功的,控制人民的思想来完成他的霸业。

  当捷克的特莱津小镇被写在历史上时,犹太人大灾难也即将来临,那是一九三三年。特莱津是离布拉格不远的一个小镇,由于以前是军事要塞,地理环境貌似监狱,易进,难出,所以希特勒选择了特莱津作为集中营。生活在斯洛伐克的九万多名犹太人将经历人生中最残酷的对待。

  集中营里有严格对犹太人的规定,这些规定也已经完完全全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在九万多被关押的犹太人中,最可怜的是那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被单独关押起来,不能和父母和大人们在一起。这是十分残酷的,因为他们没有做错过什么,就因为出生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而这是他们没有办法去选择的事情。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变得自卑,胆怯,恐怖像影子一样紧紧跟在他们后面,而且没有办法可施。

  但是值得欣慰的就是,就算在这如此恶劣,没办法知道未来的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不愿意放弃的人站出来帮助这些迷茫的人儿。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是无法活过这场战争的,唯一希望能存活下来的孩子们成了他们的继续生存的希望,所以他们必须帮助这些孩子们。出于这样的原因,犹太人委员会也就成立了,因为当时资源的严重匮乏,所以多争取给小孩就意味着必须牺牲一些人,但大家都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除了生命其他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意识到,只有丰富他们的灵魂才能让他们支撑下去,他们要把知识,艺术和良知,交给孩子。由于纳粹严禁对孩子进行任何教育。于是他们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让小孩子们上课。从而也就有了接下来,《先锋》,孩子画画的出现。

  我记忆深刻的一段话:一个孩子在杂志上写道:”当世界上别的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房间,我们只有30cm*70cm的一个床位,别的孩子有自由,我们却生活得像被锁链拴住的狗,当他们的衣柜里赛面了玩具的时候,我们在争取让自己的床头有一小块遮蔽的空间,你要知道,我们只是小孩,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或许,我们更成熟一些(这要感谢特莱津),可是,我们也是一样的平常小孩。

  在孩子们的画里面,没有建造武器去邪恶的拼杀与报复,在弗利德的指引下,他们选择用希特勒一直抹杀的良知,善良去对待世界,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冲锋队的是可悲的人类,因为连最基本的人性都已经没有了。他们在构筑一个有着宁静幻想的,健康心灵的,也是愉悦视觉的美好境界。面对强势,他们能够说:有一些能力,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的。这是要多么大对人性理解才能说下这样的话,心情无法平静。

  一万五千多名曾经生活在特莱津的犹太孩子,只有一百多名存活下来。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罪恶的年代,是他们无法选择的,他们承受着本不应该是他们承受的灾难。战争中,最无辜的就是小孩。是的,他们应该跟我们的小孩一样,过着孩子应该有的生活,但历史却上演了,他们是主角,这个无法改变的。我们只好接受这样的,愿他们像自由一样美丽吧。

  书是在图书馆借的,要自己保存一本,因为哪怕是我一年一年的成长。哪怕是放在书架上铺满的灰尘。但是只要有再打开,很庆幸我没有丢失,而且一直都还在。这也许是历史的魅力。

  至今,德国也承认了自己在二战时候的行为,也为此做出了赔偿,至少,它承认了这段历史,而且通过反讽的电影方式来叙说这段历史,这颇为一种较好的手段,因为他们的的确确承认了前人所犯的错误。而日本至今都还没承认侵华,相比之下,这是多可悲呢。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九):好在,自由是关不住的。

  有一种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这句台词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浮现在脑中的一句话。林达在后记中说这本书是写给儿童的,但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适合成年人的阅读。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本可以从小读到大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自由的向往,难道不是一直贯穿人的整个生命么?

  好在,自由是关不住的。

  前段时间看到克莱斯勒的广告,给昂山素季的:“You can build walls to separate country from country , city from city , people from people .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build a wall to separate a man from his freedom , because freedom always finds a path to build peace .”庆幸的是,在我看到这个视频几天之后,昂山素季就被释放了。

  自由总是可以找到通向和平之路。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不再相信“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也不再相信“伟大领袖带领我们前进”,我更不相信的是为了未来的一个“理想国”付出当代人的自由与幸福。

  总是有人想让我们相信为了明天我们今天要甘愿被奴役,要心甘情愿地忍耐。但是如果我们应该为明天做点什么,那么我相信我们要做的就是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不是别人施舍的,是自己争取并传递下去的,我只相信每个自由的个人才能组成一个自由的国家。

  “他们除了生命,已经一无所有。”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特莱津,当孩子们来到的时候,犹太人委员会有过一次非常困难的讨论。就是如何使得孩子们在集中营的生活变得容易一些。讨论之所以是艰难的,是因为整个特莱津集中营中的资源不仅是有限,而是严重匮乏。加入你给孩子多一点居住空间,就意味着本来就已经非常拥挤的成人居住区,要变得更为拥挤。加入你要给孩子们多一口吃的,那么,原先已经处于饥饿状态的成人们,就要再被扣去一份口粮。许多成年人由于年迈,由于疾病、营养不良,生命都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他们本来就挣扎在生与死的临界线上,对孩子们的照顾,很可能就意味着要以一部分成人囚徒的生命作为代价。他们除了生命,已经一无所有。”

  读到这一段,我已经无法做出评价,甚至在此刻,我亦无法评价。可以说我是生活在一个坑害儿童的社会中,生活在一个“三聚氰胺”的社会中,生活在一个一有地震死伤最多的便是学校的社会中,生活在一个连基础教育都要靠捐款的国家中。。。我不知道我无法做出这种评价,到底是因为这本书,还是因为眼前的现实和心中的理想差距太远。

  我从未真正经历过自由,但也从未真正失去过自由。美国人有句话,叫做“Freedom is not free.”,中国人翻译出来就是“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是中国人太自私太懦弱,总是希望有人为自己出头,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付出为自己带来利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上很多吵吵着希望平等自由的人们,又有多少真正愿意付出自由的代价呢?有太多人上了网就骂政府,下了线就巴结领导巴结权力,即在网上占领了了道德制高点,又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利益。可是,谁来为自由付出代价呢?总指望通过他人的牺牲来争取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自由,而自己只是看着别人牺牲而坐享其成。如果我们的国家中这样的人占多数,那么,这个国家依然是没有希望的。

  好在,“无论雨怎么打,自由仍是会开花”。所以即使如此,我依然怀有希望。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十):我再也沒看到另外一只蝴蝶

  “那一只,就是上次哪一只,

  那么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

  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

  滴在白色的石頭上……

  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

  輕盈得翩然直上。

  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為

  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

  我在這里住了七個星期,

  被囚禁在這個集中營。

  可是我已經發現,這里有我喜愛的東西。

  蒲公英在招呼著我,

  還有院子里開著白花的栗樹枝條。

  只是,我再也沒見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一只。

  蝴蝶不住在這里,

  不住在集中營。”

  那只是一些淺顯的偽善,我是說若我內心所感受的所謂同情。因為那伴隨著無奈感,只不過是因我難受。那些悲傷你尚不能感受到萬分之一,也不明悲傷的意義。只叫你看你今日所擁有的,多么奢侈,簡直是一種罪。因你擁有太多。什么?對,這即是所謂良知。

  而若你又不懂得珍惜,日日抱怨。那么我便明白,那抱怨的情緒即是因你擁有的罪,你若拋去那些了,你就不會再埋怨了。

  明白么?不明即當我囈語罷。

  我無法形容我閱讀此書的感覺。那與趣味無關。我只是將它做教科書,一頁頁翻下去的機械動作。

  言語過于簡單,因作者是針對青少年的緣故,可他又希望有成年讀者,于是不上不下。

  所以你要我說它的文字,還真是一股怪味道。

  但這書,大概還是值得擁有的。

  放在書架上,當你對生活不滿,你就翻開看看。

  于是你就知道你是多么幸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